酷玩樂團 Coldplay 都要喊前輩!13個必聽英國搖滾樂團:Oasis 綠洲合唱團、Blur、The Smiths...展開史上最派音樂爭霸戰!
英搖(Brit-Pop)是什麼?
「迄今為止,一切存在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所有馬克思主義者琅琅上口的這段話,大概同樣可以套用在 90 年代的英倫搖滾樂:Blur 與 Oasis 的英搖大戰,前者代表都會中產階級的南方,以政治經濟之都倫敦為中心;後者則代表工人階級的北方,以工業都市曼徹斯特為代表。
↑Oasis
樂團
代表工人階級的北方,以工業都市曼徹斯特為代表。
1
990年代,英國工黨籍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以超越左右(派)的「第三條路」政治理念/政策席捲國會,獲得史無前例的支持率登上首相職,他的民意基礎正是源於以 Oasis 為首的許多英國搖滾樂以及其支持者,他們甚至受邀進入唐寧街 10 號(首相官邸)參與社交活動。即使到了今天,Noel Gallagher 依然認為這位曾派兵支援小布希入侵阿富汗的首相,是他所認識「最後一個有些道理的人」。不過,與其說那是政客的勝利,不如說是人民的勝利,特別是搖滾樂在當時所代表的 ‘90s 青年世代。在 Netflix 紀錄片影集《流行樂本色》裡,旗下擁有多組樂團的傳奇經紀人 Jane Savidge 說:「所有愛英搖的人都把票投給了他。」
↑英國工黨籍前首相布萊爾
↑Noel Gallagher
↑《流行樂本色》紀錄片
也就是這樣的因素,曼徹斯特在地的 Oasis 雖然在「英搖爭霸」單曲競賽中以216000張的成績不敵對手 Blur 的274000張,但最終受邀參與工黨政治活動的樂團是他們。昔日工黨冉冉升起的政治巨星布萊爾於1994年接手黨魁,在他成功擊敗保守黨擔任首相之前,他就已經在1996年的全英音樂獎上擔任 David Bowie 終生成就獎的頒獎嘉賓。這位1970年代曾經企圖輟學擔任音樂祭主辦人的政治人物,在當時被認為年輕有為,頗受樂迷們的歡迎,Oasis 的 Noel 甚至在獲獎感言直接呼籲在場聽眾布萊爾是除他們之外唯一真正關心年輕人的人,並做了個經典的左派握拳朝天手勢:「Power to the People!」。
↑Oasis 獲獎感言片段
正如 Noel 說他們代表年輕人、也說自己就是「小伙子(lad)」。屬於英國白人勞工階級年輕人的「小伙子文化(the Lad Culture)」,高師大教授楊巧玲(2017)詮釋文化研究學者 Paul Willis 的描述:「……他們在學校裡反抗權威、拒絕順服、自成團體,透過一起無所事事、蹺課逃學,贏得自主的空間與時間……當他們愈成功地把玩體制,無聊感卻愈是提升,於是藉由更極端的活動尋求刺激,例如打架滋事,而這些更極端的活動使這群 lads 與乖乖牌和學校徹底區隔。」另一方面,重所皆知 Oasis 也是死忠的曼城足球隊(Manchester City)球迷,Noel 也對 NME 雜誌曾承認自己曾是個足球流氓(Football Hooligans)。「小伙子」、「足球流氓」……基本上就是你到愛爾蘭運動酒吧的時候看到那群吆喝、尋釁的臭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