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赵姓是个传奇性、多元性、世界性大家族,国内有近2800万人,国外有近200万人。赵姓也是龙文化与凤文化的传人。西羌族与东夷族是华夏民族远古两大姓族始源,西羌族首领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龙文化的代表,东夷族首领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是凤文化的代表。
龙的传人。有一支始祖是有熊国君少典氏,传次子黄帝轩辕氏,传次子利王昌意,传颛顼高阳氏,传至西周嬴姓造父助西周穆王平乱有功,封邑赵城(今山西省洪湖县北赵城),始创赵姓,造父的后代们就以封地为姓,世世代代都姓赵。到了春秋时期,造父的第五世孙赵夙到晋国做将军,赵家的势力在晋国日益壮大。到了春秋末期,赵家的权势更大,进一步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成立了赵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后来,赵国越来越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繁衍成为赵姓主要的一支。 其二出自他族改姓。由匈奴、南蛮等少数民族改赵姓或赵宋王朝赐姓而来。如:《汉书》所载,赵安稽,本匈奴人;《旧唐书》中记载,赵曳天,南蛮人;等等。在古代,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凤的传人,血统始祖。东夷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 因人口繁衍,大部分向东南迁至山东泰山一带,再沿东南海岸分布于江浙地区,迁徙中分为人夷、鸟夷、 郁夷三大支,其中鸟夷是赵姓先祖氏族。《左传·昭公十七年》:“伯赵氏、司至者也。”《春秋左传注》云:“伯赵, 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从上文可知伯赵有两个含义:“伯赵” 即“伯劳鸟”;“伯赵”是上古时主掌节气的官员。
【沿革分布】
据查,双牌籍赵姓现已形成通谱,考其始祖,原为伯益之后。《先宋旧谱》载:“伯益之裔,曰造父。周穆王时,得八骏马献之(于)王,因为王御破徐偃,起封赵城, 其裔由此为赵氏。幽王元年(前781年),赵父六世孙,奄父之子,叔带去周如晋, 始建赵氏于晋国。惠王十六年,晋献公以耿封夙为大夫,叔带五世孙,公名子也。夙生成,成生衰,衰生盾,皆任晋乡。盾九世孙烈侯,籍威烈。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命与韩魏立为诸侯。又八世缪王迁国并于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也。 其后分处四方。”李唐颓废,天下崩离;五代十国,纷争四起。宋太祖英明, 陈桥策定。
马蹄赵氏,脉延大宋,脉源远流长。自宋太祖赵公匡胤的四弟、宋魏王赵公廷美的第十四世商孙次缝公于元初奉其父嗣隆公之命,随母蒋氏自广东潮阳迁徙至马蹄村,历750余年,为双牌赵氏鼻祖。现赵姓主要分布在理家坪乡马蹄村、六江洞村,东龙、磨子洞自然村,江村镇连塘村、双井村,道县清塘乡、祥林铺新车乡也有部分。现有人口约 2100多人。其他乡镇赵姓皆为散居,多为瑶族。
【姓氏文化】
马蹄村村名由来。现马蹄赵姓所居原道州之马蹄村,村名由来,始于盛唐元结。元结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至大历元年(766年) 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他泛舟潇水途中,系舟青口,见其北岸青山高耸,形若马蹄,遂名之于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谱序》对其叙说甚详:“元漫郎刺道州,维舟青口之北岸, 高而仰之,则马蹄山也;远而望之,则仙迹村也。漫郎因以马蹄命其村, 而仙人之胜境也,经贤者之品题益彰矣。”
1、字辈排行
自造父始创赵姓,其后于战国时建立赵国(前403—前222年),宋时建立北宋(960—1127年)与南宋(1127—1279年),皇室三派即“太祖(匡胤)派”“太宗(光义/匡义)派”“魏王(庭美/匡美)派”, 太祖御制《玉牒(家谱)》诗42字,诗曰:“若乎: 元德允克,令德宗崇。师古希孟,时秉光宗。良友彦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与善之从。伯仲叔季,承嗣由同。”三派各拈得14字: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 礼义谦和勖永循”;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 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 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权之功彦, 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文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马蹄赵氏是魏王之子孙,秉承魏王派族谱班辈。
2、赵氏祖训
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游,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遵法律,禁非为。
3、古村落
理家坪乡马蹄村留有明清建筑5000余平方米,有“皇上”“粮头上”“花园里”“钓鱼台”(古有传说,“水淹钓鱼台,赵家天子转回来”)等历史遗迹,有“凤凰岭”“银山岭”等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