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做好2024
年招生工作的通知
》(浙教办基〔202
4
〕
89
号)精神
和
《杭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阳光招生工作的通知》(杭教基〔2024〕5号)要求,
为
做好我区202
4
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阳光
招生工作
特
制定本方案。
一、招生对象
(一)小学招生对象
1.本区户籍儿童少年;
2.实际居住在本区、持有有效《浙江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3.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可在本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包括:
(
1)父母在我国驻外机构工作或因公派往并长期在国外工作,或父母双方均在野外地质勘察部门工作,户籍所在地确实无人照顾,需由本
区
亲属照管或寄养在本
区
的儿童少年;
(
2)驻杭部队现役军人子女,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可在本
区
接受义务教育的其他军人子女;
(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可在本
区
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安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子女;
(
4)符合市委市政府《关于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子女和省委人才办认定的在杭省部属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持有《杭州市特聘专家证书》、属地为本
区
的《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持有属地为本
区
的《浙江省引进人才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工作地为本
区
的回归和引进浙商子女;
(
5)
随父母
在本区居住的港澳台籍、外国籍儿童少年。
上述儿童少年入学应同时满足:
小学
(含一贯制学校小学部,下同)
:
201
7
年
9月1日至201
8
年
8月31日出生、年满6周岁的儿童,或往年经区教育局教育科批准缓学的儿童。
(
二
)
小升初招生对象
1.
本
区
内
小学应届毕业生;
2.
户籍与父母户籍、家庭住房三者一致
在本区且在杭州市其他
主
城区(指上城区、西湖区、拱墅区、钱塘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下同)就读公办或民办小学的应届毕业生(户籍和房产情况以审核结果为准);
3.
具有
本区
户籍
、
在
杭州市
主城区外的小学就读
、
要求回户籍地升学的小学毕业生
(需参加
“个别生”报名)
;
4
.
符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可在本区升学的小学应届毕业生。
二、招生范围
(一)公办学校
小学按学区招生
,
初中按小学对口直升方式招生。
(二)
民办学校
区教育
局
批设的民办学校在
本
区范围内招生
,
首次
未招
满
的
民办学校
可在
本
区范围内补招一次。市教育局批设的民办学校先在学校所在区范围内招生,
未
招满的,可申请并经市教育局同意,在市域
或
学校所在区范围内补招一次。
(三)
“
公参民
”
转公学校
“公参民”转公学校招生范围、招生方式参照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其招生计划数的,由区教育局组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
三、报名办法
(一)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报名
符合
小学和初中入学
条件的儿童少年(家长)须
分别
通过
“
杭州市小学一年级入学管理系统
”和“
杭州市小升初管理系统
”办理网上报名,
选报公办或民办学校
(含通过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的转公学校,下同)
。
具体可登录浙里办
APP(手机端)或浙江政务服务网(电脑端),搜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入学一件事联办”或“入学早知道”办理。
公办
、
民办学校入学报名同步进行。任何学校不得通过预约、信息登记等各种方式提前进行预报名。
网上报名时,须按系统要求上传与报名对象类别相对应的佐证材料(图片),材料
不准确、
不充分,将影响审核。
1.
小学网上报名
。
6
月
11
日
—1
3
日(每日
9:00—21:00),符合
滨江区
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
家长,通过
“浙里办”
APP(手机端)或浙江政务服务网(电脑端)
等路径
,
登陆
“杭州市小学一年级入学管理系统”报名
,
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并完成报名。网上报名时间截止后,登记信息和报名结果不能更改。
符合条件、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
学生
,可参加首次招生不足民办学校的网上补报名。
民办小学
补招网上报名
时间:
7
月
4
日
9:00—
16
:00。
2.小升初网上报名。
2
024年小升初实行网上报名,包括小学应届毕业生网上信息录入和网上报名两个阶段。
报名对象为经区教育局审核通过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含
“个别生”),不包括已被杭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录取和一贯制学校直升的学生。
本区户籍小学毕业生,小学学籍与家庭户籍(毕业生户籍与父母户籍、家庭住房三者一致)分属不同区、县(市)的,可根据相应区、县(市)升学规定,选择其学籍或家庭户籍所在区、县(市)报名升学。
本
区
户籍
且在主城区外
小学
就读的
毕业生
和
在外地小学毕业的各类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
需到本区入读初中,
可按政策规定
参加杭州市小升初
“个别生”网上报名。
小学应届毕业生网上信息录入和
“个别生”网上报名时间:5
月
28
日
—
30
日
(
每日
9:00—21:00
)
。
小升初网上
报名
时间
:
6
月
14
日
—1
5
日
(
每日
9:00—21:00
)。
民办初中
补招网上报名
时间:
6
月
24
日
9
:00—
16
:00。
(二)选报公办或民办学校
符
合条件的儿童少年(家长)在网上报名时,应在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含通过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的转公学校,下同)中选报一类。其中,选报民办学校的需在报名前符合就读条件,且限报1所。选定区、县(市)后报民办学校未被录取的,在该区、县(市)按招生规则安排就读学校。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及在民办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职教工子女选报本校,未被派位录取的,该民办学校可追加计划录取
。
选报同一民办学校的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家庭,可申请组合绑定参加电脑派位,如派位录取的,相应追加计划。上述追加计划录取均需经
区教育局
批准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已实施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学校,其小学部六年级学生应一次性全部升入本校初中部
,直升后剩余的招生计划
纳入
初中学校招生
管理
。
四、报名信息核验
网上
信息确认
和报名结束后,由区教育局或学校
核验相关
信息,确定是否符合就读条件
;
核验
未通过的,报名无效。
1.
民办小学和
民办初中
报名信息核验
。
6
月
17
日
和
6月25日,
报名
和补报
民办初中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家长须签字确认《民办初中网上报名确认表》。在杭州
主城区
就读小学的
毕业生家长
到就读小学确认;
“个别生”
家长
到滨江区教育局教育科(丹枫路
788号海越大厦1717室)签字确认。
6
月
27
日
和
7月5日
,报名
和补报名
民办小学的适龄儿童家长可登录报名
系统
查询资格
审查结果。
申请组合绑定参加电脑派位的双
(多)胞胎子女均需
参加
网上报名(不能只报其中一
人
)
。
小升初网上报名阶段监护人于
6
月
17
日,小升初补招生报名阶段监护人于
6
月
25
日,凭户口本、出生证等有效证件向区教育局教育科(丹枫路
788号海越大厦1717室)
申请
参加组合绑定电脑派位
。
小学网上报名阶段监护人于
6
月
27
日,小学补招报名阶段监护人于
7
月
5
日,
向
区教育局教育科
申请
参加组合绑定电脑派位
。
2
.
公办小学报名信息现场核验
。
选报公办小学者,除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外,须在
6
月
29
日
—
30
日,由家长随带孩子和相关材料,到符合入学条件的指定公办小学现场核验报名信息。
现场核验公办小学指定如下:本区
家庭
户籍的
适龄儿童
,到户籍地对应的学区公办小学现场核验;无本区户籍的
适龄儿童
,到实际居住地所在的学区公办小学现场核验。
主城区
集体户口适龄儿童
,
家庭在杭州市区有房产的,到房产所在地教育服务区学校进行现场信息核验;杭州市区无房产的,到主城区实际居住地所在教育服务区学校进行现场信息核验。
现场核验所需材料:本区户籍适龄儿童,提供家庭户口本原件和复印件、父母双方身份证;非本区户籍适龄儿童,除提供家庭户口本原件和复印件、父母身份证外,还需提供与报名对象类别相对应的佐证材料原件及合法有效的居住证明等。
报名民办小学及民办小学补招报名但未被录取的适龄儿童,于
7月14日到所对应学区公办小学进行第二批现场信息核验。
6
月
30
日
,
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长随带家庭户口本和适龄儿童本人居住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
父母双方身份证到区教育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信息核验:居住证地址为西兴街道的,统一到西兴实验小学;居住证地址为长河街道的,统一到博文小学;居住证地址为浦沿街道的,统一到东冠小学。
五、录取办法
公办民办学校录取同步实施,其中公办学校分两个
批次
录取,第一
批
录取与民办学校同时进行。
(一)公办学校录取
6
月
20
日公办初中第一
批
录取
开始
,
7
月
3
日
-
13
日公办小学第一
批
录取。录取时,在选报公办学校的儿童少年中,按照
“住户一致”优先
原则分类
排序。其中,公办小学
第一批
录取儿童户籍、父母户籍、家庭住房三者一致且均在学校学区内的儿童,以及本学区内世居家庭儿童(公办初中同);公办初中
第一批
录取对口小学毕业且学生户籍、父母户籍、家庭住房三者一致
并
均在对口小学学区内的学生。
6
月
2
9
日公办初中第二
批
录取开始,
7
月
14
日公办小学第二
批
录取开始。
报名
公办学校第一
批
未被录取和选报
、
补报民办学校未被录取的儿童少年,均纳入公办学校的第二
批
录取程序。
录取
按
“住户一致”优先原则分类排序,其中选报或补报过民办学校的,按“同类排序靠后”的原则,排在直接报公办学校的同类别儿童少年之后。
公办学校在招生计划内,根据排序情况未能录取的,由学校向区教育局提交名单,区教育局统筹安排至有学位学校入学。录取结果由学区学校负责通知家长。
(二)民办学校录取
民办学校报名人数如超过其招生计划数,由区教育局组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电脑随机派位全程接受社会监督。报名人数未超过招生计划数,民办学校一次性全部录取。
6
月
20
日,民办初中招生电脑派位
并公布录取结果;
7
月
3
日,民办小学招生电脑派位
并公布录取结果。
审批地未招足的民办学校剩余招生计划均纳入补招。除已被九年一贯制学校直升录取和民办学校等录取的学生外,其他符合就读条件的儿童少年均可在
可
补招的民办学校中选报一所。补招录取仍按上述方式进行。
6
月
24
日,招生不足的民办初中补招报名;
6
月
28
日,民办初中进行补招电脑派位并公布录取结果。
7
月
4
日,招生不足的民办小学补招报名;
7
月
9
日,民办小学进行补招电脑派位并公布录取结果。
已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儿童少年不再安排其他学校录取。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将进入公办学校第二
批
录取。
(三)
小学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入学
符合条件的
小学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须到各街道服务窗口申请积分入学。已参加积分入学申请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仍须
参加
网上报名
。
6
月
20
日
-
21
日,
小学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长登录报名系统进行信息核对。
6
月
30
日
,
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长随带家庭户口本和适龄儿童本人居住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
父母双方身份证到区教育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信息核验:居住证地址为西兴街道的,统一到西兴实验小学;居住证地址为长河街道的,统一到博文小学;居住证地址为浦沿街道的,统一到东冠小学。
7
月
15
日
-
16
日,随迁子女
家长收到录取
结果
及后续安排
。不接受
录取结果
者,视作放弃在本区申请入学,应及时到户籍所在地入学。
区教育局根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居住情况及区域学校资源情况,按积分高低
相对
就近安排到居住地所在的公办小学;若居住地所在学校学位不足的,统筹调配到周边有空余学位的其他学校。每个学校均按积分高低先安排本学区内的流动人口
随迁
子女,再接受其他
学区
调配的流动人口
随迁
子女。优先安排已参加积分入学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本人尚未取得居住证,但预计
202
4
年
8月31日前能取得居住证(凭流动人口登记
材料
),如在
本
区申请入学,也需在规定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参加现场信息核验,由区教育局统筹预安排学校,待领取居住证后,
由
学校核验办理入学手续。
六、
加强特殊群体入学保障
(
一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实施《
杭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2023
—
2025
年)
》,
高质量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与残联等部门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对接,根据分类安置原则,落
实
“
一人一案
”
入
学工作要求
。
轻度适龄残疾儿童安排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
中、重度残疾儿童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
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实施送教上门服务,多种方式保障
残疾儿童
少年
接受义务教育,实现
“
全覆盖、零
拒绝
”
。
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报名工作。适龄视障儿童向浙江省盲人学校报名(地址:富阳区高尔夫路
585
号。咨询电话:
63167096
、
18768414562
)。适龄听障儿童向杭州文汇学校(原杭州聋人学校)报名(地址:钱塘区下沙街道金乔街
518
号。咨询电话:
86621109
、
87386802
)。其他适龄特殊儿童正常参加网上报名
。
有意向报滨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可关注后续《杭州市紫云实验学校
2024
年招生简章》
,
咨询电话:
0571-56131978
。
(二)落实
好
教育优待政策。
对烈士、英模和因公牺牲伤残的军人、公安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子女,现役军人、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子女,进藏干部职工子女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入学优待对象,
按国家及省
、
市有关政策
妥善
安排。
(三)优化人才子女入学
服务
。
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机制
,
保障各类高层次人才子女按有关政策妥善安排入学。
A
、
B
、
C
类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按照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妥善安排;
D
、
E
类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
在
父母工作地或
子女
户籍所在地(无
我区
户籍
的
为实际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原则
统筹
安排入学。其他人才子女按上级有关政策执行。
(四)提升随迁子女入学保障
。
进一步完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转)学政策,积极推行居住证积分入学,保障其在家长常住地享有公平、同等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高质量完成
“
持有居住证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
90%
以上
”
2024
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健全和落实
“
控辍保学
”
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本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
“
零失学
”
。
(五)优化
“
长幼随学
”
服务举措。
本着
“
保障权利、
自愿申请、公开公平、就便安排
”原则,
在符合入学条件和学位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统筹资源
,因校制宜,创造条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
“长幼随学”人性化服务举措,努力帮助解决因孩子在不同学校就读带来的接送
不便问题。
(六)做好拆迁安置入学保障工作。
因拆迁安置需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公办学校入学的本区户籍适龄儿童少年,须填写统一的申请表,并提交户口本、房屋拆迁协议、自购房房产证(或房屋租赁合同)等材料复印件。小学入学,由家长带孩子和相关材料,
6
月
29
日
—
30
日到原户籍所在学区学校现场信息核验,领取、填写《申请表》,并提交材料
;
初中入学,由毕业小学负责接收并初审材料,并上报区教育局教育科
。
经区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由区教育局按照拆迁和居住实际情况排序,提交居住地学校,进入该校相应录取序列;如居住地学校学额已满而未能录取
的,由原户籍所在地学校安排入学或
由
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到其它学校。
七、深入开展阳光招生专项行动
(一)
加强招生组织领导
,
完善招生工作机制
各中小学要
建立健全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制,全面做好本校招生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督
。建立学校招生政策公告制度,各
小学
通过微信公众号、张贴招生通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招生计划、服务区范围、报名时间、招生录取办法
、
信息核验时间
及需携带的材料等。各校应在
全区统一的
规定时间
开展招生入学相关工作
,不得自行提前或推迟。
(
二
)
加强计划管理,全面公开招生信息
根据学位供给和入学需求
,科学合理制定学校招生计划,满足区域内所有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做好招生工作信息公开,及时发布入学预警信息。
招生
办法、
招生计划、入学条件、
报名程序、
公办学校学区范围、民办学校收费标准、招生咨询途径、招生结果、投诉渠道等
相关信息主动、及时公开
。
(
三
)均衡
资源配置,保障学生
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学校均应实施均衡编班。小学应按照男女比例适当原则以随机方式实施分班;初中以
分班检测结果
为依据,按照男女生比例基本适当原则实施
“
S
”型平行编班。各校要合理均衡配备师资,确保各班级任课教师团队构成基本均衡
。初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不得调整原行政班级编排。
分班前,学校拟定的均衡编班方案报
区教育局教育科备案
。
(
四
)规范招生行为
,落实免试就近入学
全面落实
“
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
”
,
坚决纠正或废止不符合国家政策精神和要求的相关规定
、
做法。
学校不得
通过预约、信息登记等预报名方式
组织
提前
招生,
不得向家长、学生明示或者暗示承诺分到某类班级,或者承诺优秀师资保障组织招生。
民办学校不得擅自扩大招生区域范围、调整招生对象和条件。除体艺等专门学校,普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招收各类特长生。
(
五
)
简化报名流程,提升入学便利
落实国家、省
市
关于
简化教育入学
“一件事”工作要求,着力提升广大家长入学报名线上应用和线下服务体验。
通过数据共享采集核验的入学报名信息,如户籍、居住证、不动产权、社保记录等数据无疑义的,原则上不再要求线下重复提交
;各校积极探索所有学生或部分学生不到校进行现场信息核验的优化服务
。
。
(六)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办学氛围
学校要加强入学政策宣传,通过多渠道及时发布招生信息,帮助服务区内适龄儿童家长及时了解入学条件和报名程序;要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家长科学理性选择,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做好2024
年招生工作的通知
》(浙教办基〔202
4
〕
89
号)精神
和
《杭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阳光招生工作的通知》(杭教基〔2024〕5号)要求,
为
做好我区202
4
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阳光
招生工作
特
制定本方案。
一、招生对象
(一)小学招生对象
1.本区户籍儿童少年;
2.实际居住在本区、持有有效《浙江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3.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可在本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包括:
(
1)父母在我国驻外机构工作或因公派往并长期在国外工作,或父母双方均在野外地质勘察部门工作,户籍所在地确实无人照顾,需由本
区
亲属照管或寄养在本
区
的儿童少年;
(
2)驻杭部队现役军人子女,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可在本
区
接受义务教育的其他军人子女;
(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可在本
区
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安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子女;
(
4)符合市委市政府《关于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子女和省委人才办认定的在杭省部属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持有《杭州市特聘专家证书》、属地为本
区
的《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持有属地为本
区
的《浙江省引进人才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工作地为本
区
的回归和引进浙商子女;
(
5)
随父母
在本区居住的港澳台籍、外国籍儿童少年。
上述儿童少年入学应同时满足:
小学
(含一贯制学校小学部,下同)
:
201
7
年
9月1日至201
8
年
8月31日出生、年满6周岁的儿童,或往年经区教育局教育科批准缓学的儿童。
(
二
)
小升初招生对象
1.
本
区
内
小学应届毕业生;
2.
户籍与父母户籍、家庭住房三者一致
在本区且在杭州市其他
主
城区(指上城区、西湖区、拱墅区、钱塘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下同)就读公办或民办小学的应届毕业生(户籍和房产情况以审核结果为准);
3.
具有
本区
户籍
、
在
杭州市
主城区外的小学就读
、
要求回户籍地升学的小学毕业生
(需参加
“个别生”报名)
;
4
.
符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可在本区升学的小学应届毕业生。
二、招生范围
(一)公办学校
小学按学区招生
,
初中按小学对口直升方式招生。
(二)
民办学校
区教育
局
批设的民办学校在
本
区范围内招生
,
首次
未招
满
的
民办学校
可在
本
区范围内补招一次。市教育局批设的民办学校先在学校所在区范围内招生,
未
招满的,可申请并经市教育局同意,在市域
或
学校所在区范围内补招一次。
(三)
“
公参民
”
转公学校
“公参民”转公学校招生范围、招生方式参照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其招生计划数的,由区教育局组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
三、报名办法
(一)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报名
符合
小学和初中入学
条件的儿童少年(家长)须
分别
通过
“
杭州市小学一年级入学管理系统
”和“
杭州市小升初管理系统
”办理网上报名,
选报公办或民办学校
(含通过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的转公学校,下同)
。
具体可登录浙里办
APP(手机端)或浙江政务服务网(电脑端),搜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入学一件事联办”或“入学早知道”办理。
公办
、
民办学校入学报名同步进行。任何学校不得通过预约、信息登记等各种方式提前进行预报名。
网上报名时,须按系统要求上传与报名对象类别相对应的佐证材料(图片),材料
不准确、
不充分,将影响审核。
1.
小学网上报名
。
6
月
11
日
—1
3
日(每日
9:00—21:00),符合
滨江区
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
家长,通过
“浙里办”
APP(手机端)或浙江政务服务网(电脑端)
等路径
,
登陆
“杭州市小学一年级入学管理系统”报名
,
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并完成报名。网上报名时间截止后,登记信息和报名结果不能更改。
符合条件、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
学生
,可参加首次招生不足民办学校的网上补报名。
民办小学
补招网上报名
时间:
7
月
4
日
9:00—
16
:00。
2.小升初网上报名。
2
024年小升初实行网上报名,包括小学应届毕业生网上信息录入和网上报名两个阶段。
报名对象为经区教育局审核通过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含
“个别生”),不包括已被杭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录取和一贯制学校直升的学生。
本区户籍小学毕业生,小学学籍与家庭户籍(毕业生户籍与父母户籍、家庭住房三者一致)分属不同区、县(市)的,可根据相应区、县(市)升学规定,选择其学籍或家庭户籍所在区、县(市)报名升学。
本
区
户籍
且在主城区外
小学
就读的
毕业生
和
在外地小学毕业的各类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
需到本区入读初中,
可按政策规定
参加杭州市小升初
“个别生”网上报名。
小学应届毕业生网上信息录入和
“个别生”网上报名时间:5
月
28
日
—
30
日
(
每日
9:00—21:00
)
。
小升初网上
报名
时间
:
6
月
14
日
—1
5
日
(
每日
9:00—21:00
)。
民办初中
补招网上报名
时间:
6
月
24
日
9
:00—
16
:00。
(二)选报公办或民办学校
符
合条件的儿童少年(家长)在网上报名时,应在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含通过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的转公学校,下同)中选报一类。其中,选报民办学校的需在报名前符合就读条件,且限报1所。选定区、县(市)后报民办学校未被录取的,在该区、县(市)按招生规则安排就读学校。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及在民办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职教工子女选报本校,未被派位录取的,该民办学校可追加计划录取
。
选报同一民办学校的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家庭,可申请组合绑定参加电脑派位,如派位录取的,相应追加计划。上述追加计划录取均需经
区教育局
批准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已实施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学校,其小学部六年级学生应一次性全部升入本校初中部
,直升后剩余的招生计划
纳入
初中学校招生
管理
。
四、报名信息核验
网上
信息确认
和报名结束后,由区教育局或学校
核验相关
信息,确定是否符合就读条件
;
核验
未通过的,报名无效。
1.
民办小学和
民办初中
报名信息核验
。
6
月
17
日
和
6月25日,
报名
和补报
民办初中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家长须签字确认《民办初中网上报名确认表》。在杭州
主城区
就读小学的
毕业生家长
到就读小学确认;
“个别生”
家长
到滨江区教育局教育科(丹枫路
788号海越大厦1717室)签字确认。
6
月
27
日
和
7月5日
,报名
和补报名
民办小学的适龄儿童家长可登录报名
系统
查询资格
审查结果。
申请组合绑定参加电脑派位的双
(多)胞胎子女均需
参加
网上报名(不能只报其中一
人
)
。
小升初网上报名阶段监护人于
6
月
17
日,小升初补招生报名阶段监护人于
6
月
25
日,凭户口本、出生证等有效证件向区教育局教育科(丹枫路
788号海越大厦1717室)
申请
参加组合绑定电脑派位
。
小学网上报名阶段监护人于
6
月
27
日,小学补招报名阶段监护人于
7
月
5
日,
向
区教育局教育科
申请
参加组合绑定电脑派位
。
2
.
公办小学报名信息现场核验
。
选报公办小学者,除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外,须在
6
月
29
日
—
30
日,由家长随带孩子和相关材料,到符合入学条件的指定公办小学现场核验报名信息。
现场核验公办小学指定如下:本区
家庭
户籍的
适龄儿童
,到户籍地对应的学区公办小学现场核验;无本区户籍的
适龄儿童
,到实际居住地所在的学区公办小学现场核验。
主城区
集体户口适龄儿童
,
家庭在杭州市区有房产的,到房产所在地教育服务区学校进行现场信息核验;杭州市区无房产的,到主城区实际居住地所在教育服务区学校进行现场信息核验。
现场核验所需材料:本区户籍适龄儿童,提供家庭户口本原件和复印件、父母双方身份证;非本区户籍适龄儿童,除提供家庭户口本原件和复印件、父母身份证外,还需提供与报名对象类别相对应的佐证材料原件及合法有效的居住证明等。
报名民办小学及民办小学补招报名但未被录取的适龄儿童,于
7月14日到所对应学区公办小学进行第二批现场信息核验。
6
月
30
日
,
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长随带家庭户口本和适龄儿童本人居住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
父母双方身份证到区教育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信息核验:居住证地址为西兴街道的,统一到西兴实验小学;居住证地址为长河街道的,统一到博文小学;居住证地址为浦沿街道的,统一到东冠小学。
五、录取办法
公办民办学校录取同步实施,其中公办学校分两个
批次
录取,第一
批
录取与民办学校同时进行。
(一)公办学校录取
6
月
20
日公办初中第一
批
录取
开始
,
7
月
3
日
-
13
日公办小学第一
批
录取。录取时,在选报公办学校的儿童少年中,按照
“住户一致”优先
原则分类
排序。其中,公办小学
第一批
录取儿童户籍、父母户籍、家庭住房三者一致且均在学校学区内的儿童,以及本学区内世居家庭儿童(公办初中同);公办初中
第一批
录取对口小学毕业且学生户籍、父母户籍、家庭住房三者一致
并
均在对口小学学区内的学生。
6
月
2
9
日公办初中第二
批
录取开始,
7
月
14
日公办小学第二
批
录取开始。
报名
公办学校第一
批
未被录取和选报
、
补报民办学校未被录取的儿童少年,均纳入公办学校的第二
批
录取程序。
录取
按
“住户一致”优先原则分类排序,其中选报或补报过民办学校的,按“同类排序靠后”的原则,排在直接报公办学校的同类别儿童少年之后。
公办学校在招生计划内,根据排序情况未能录取的,由学校向区教育局提交名单,区教育局统筹安排至有学位学校入学。录取结果由学区学校负责通知家长。
(二)民办学校录取
民办学校报名人数如超过其招生计划数,由区教育局组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电脑随机派位全程接受社会监督。报名人数未超过招生计划数,民办学校一次性全部录取。
6
月
20
日,民办初中招生电脑派位
并公布录取结果;
7
月
3
日,民办小学招生电脑派位
并公布录取结果。
审批地未招足的民办学校剩余招生计划均纳入补招。除已被九年一贯制学校直升录取和民办学校等录取的学生外,其他符合就读条件的儿童少年均可在
可
补招的民办学校中选报一所。补招录取仍按上述方式进行。
6
月
24
日,招生不足的民办初中补招报名;
6
月
28
日,民办初中进行补招电脑派位并公布录取结果。
7
月
4
日,招生不足的民办小学补招报名;
7
月
9
日,民办小学进行补招电脑派位并公布录取结果。
已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儿童少年不再安排其他学校录取。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将进入公办学校第二
批
录取。
(三)
小学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入学
符合条件的
小学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须到各街道服务窗口申请积分入学。已参加积分入学申请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仍须
参加
网上报名
。
6
月
20
日
-
21
日,
小学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长登录报名系统进行信息核对。
6
月
30
日
,
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长随带家庭户口本和适龄儿童本人居住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
父母双方身份证到区教育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信息核验:居住证地址为西兴街道的,统一到西兴实验小学;居住证地址为长河街道的,统一到博文小学;居住证地址为浦沿街道的,统一到东冠小学。
7
月
15
日
-
16
日,随迁子女
家长收到录取
结果
及后续安排
。不接受
录取结果
者,视作放弃在本区申请入学,应及时到户籍所在地入学。
区教育局根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居住情况及区域学校资源情况,按积分高低
相对
就近安排到居住地所在的公办小学;若居住地所在学校学位不足的,统筹调配到周边有空余学位的其他学校。每个学校均按积分高低先安排本学区内的流动人口
随迁
子女,再接受其他
学区
调配的流动人口
随迁
子女。优先安排已参加积分入学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本人尚未取得居住证,但预计
202
4
年
8月31日前能取得居住证(凭流动人口登记
材料
),如在
本
区申请入学,也需在规定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参加现场信息核验,由区教育局统筹预安排学校,待领取居住证后,
由
学校核验办理入学手续。
六、
加强特殊群体入学保障
(
一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实施《
杭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2023
—
2025
年)
》,
高质量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与残联等部门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对接,根据分类安置原则,落
实
“
一人一案
”
入
学工作要求
。
轻度适龄残疾儿童安排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
中、重度残疾儿童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
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实施送教上门服务,多种方式保障
残疾儿童
少年
接受义务教育,实现
“
全覆盖、零
拒绝
”
。
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报名工作。适龄视障儿童向浙江省盲人学校报名(地址:富阳区高尔夫路
585
号。咨询电话:
63167096
、
18768414562
)。适龄听障儿童向杭州文汇学校(原杭州聋人学校)报名(地址:钱塘区下沙街道金乔街
518
号。咨询电话:
86621109
、
87386802
)。其他适龄特殊儿童正常参加网上报名
。
有意向报滨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可关注后续《杭州市紫云实验学校
2024
年招生简章》
,
咨询电话:
0571-56131978
。
(二)落实
好
教育优待政策。
对烈士、英模和因公牺牲伤残的军人、公安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子女,现役军人、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子女,进藏干部职工子女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入学优待对象,
按国家及省
、
市有关政策
妥善
安排。
(三)优化人才子女入学
服务
。
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机制
,
保障各类高层次人才子女按有关政策妥善安排入学。
A
、
B
、
C
类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按照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妥善安排;
D
、
E
类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
在
父母工作地或
子女
户籍所在地(无
我区
户籍
的
为实际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原则
统筹
安排入学。其他人才子女按上级有关政策执行。
(四)提升随迁子女入学保障
。
进一步完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转)学政策,积极推行居住证积分入学,保障其在家长常住地享有公平、同等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高质量完成
“
持有居住证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
90%
以上
”
2024
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健全和落实
“
控辍保学
”
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本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
“
零失学
”
。
(五)优化
“
长幼随学
”
服务举措。
本着
“
保障权利、
自愿申请、公开公平、就便安排
”原则,
在符合入学条件和学位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统筹资源
,因校制宜,创造条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
“长幼随学”人性化服务举措,努力帮助解决因孩子在不同学校就读带来的接送
不便问题。
(六)做好拆迁安置入学保障工作。
因拆迁安置需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公办学校入学的本区户籍适龄儿童少年,须填写统一的申请表,并提交户口本、房屋拆迁协议、自购房房产证(或房屋租赁合同)等材料复印件。小学入学,由家长带孩子和相关材料,
6
月
29
日
—
30
日到原户籍所在学区学校现场信息核验,领取、填写《申请表》,并提交材料
;
初中入学,由毕业小学负责接收并初审材料,并上报区教育局教育科
。
经区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由区教育局按照拆迁和居住实际情况排序,提交居住地学校,进入该校相应录取序列;如居住地学校学额已满而未能录取
的,由原户籍所在地学校安排入学或
由
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到其它学校。
七、深入开展阳光招生专项行动
(一)
加强招生组织领导
,
完善招生工作机制
各中小学要
建立健全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制,全面做好本校招生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督
。建立学校招生政策公告制度,各
小学
通过微信公众号、张贴招生通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招生计划、服务区范围、报名时间、招生录取办法
、
信息核验时间
及需携带的材料等。各校应在
全区统一的
规定时间
开展招生入学相关工作
,不得自行提前或推迟。
(
二
)
加强计划管理,全面公开招生信息
根据学位供给和入学需求
,科学合理制定学校招生计划,满足区域内所有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做好招生工作信息公开,及时发布入学预警信息。
招生
办法、
招生计划、入学条件、
报名程序、
公办学校学区范围、民办学校收费标准、招生咨询途径、招生结果、投诉渠道等
相关信息主动、及时公开
。
(
三
)均衡
资源配置,保障学生
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学校均应实施均衡编班。小学应按照男女比例适当原则以随机方式实施分班;初中以
分班检测结果
为依据,按照男女生比例基本适当原则实施
“
S
”型平行编班。各校要合理均衡配备师资,确保各班级任课教师团队构成基本均衡
。初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不得调整原行政班级编排。
分班前,学校拟定的均衡编班方案报
区教育局教育科备案
。
(
四
)规范招生行为
,落实免试就近入学
全面落实
“
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
”
,
坚决纠正或废止不符合国家政策精神和要求的相关规定
、
做法。
学校不得
通过预约、信息登记等预报名方式
组织
提前
招生,
不得向家长、学生明示或者暗示承诺分到某类班级,或者承诺优秀师资保障组织招生。
民办学校不得擅自扩大招生区域范围、调整招生对象和条件。除体艺等专门学校,普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招收各类特长生。
(
五
)
简化报名流程,提升入学便利
落实国家、省
市
关于
简化教育入学
“一件事”工作要求,着力提升广大家长入学报名线上应用和线下服务体验。
通过数据共享采集核验的入学报名信息,如户籍、居住证、不动产权、社保记录等数据无疑义的,原则上不再要求线下重复提交
;各校积极探索所有学生或部分学生不到校进行现场信息核验的优化服务
。
。
(六)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办学氛围
学校要加强入学政策宣传,通过多渠道及时发布招生信息,帮助服务区内适龄儿童家长及时了解入学条件和报名程序;要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家长科学理性选择,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