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墾丁國家公園陸蟹生態資源豐富,是國際知名的陸蟹寶地,但近年來發現俗稱黃狂蟻的長腳捷山蟻(Anoplolepis gracilipes) 已經大量出現在這些陸蟹棲地中,並造成了當地陸蟹的生存危機。黃狂蟻起源於南亞(中南半島與印度),是惡名昭彰的全球百大入侵生物,它們隨著人類的經濟活動入侵到世界各地。並會大量捕食當地的昆蟲、節肢動物或是少數脊椎動物,造成嚴重的生態危害。黃狂蟻會將腹部的蟻酸,噴向陸蟹的眼睛使其失明,進而將陸蟹弱化或是死亡,甚至是直接捕捉幼蟹,對於台灣地區許多陸蟹棲地是相當大的威脅。

自106年起,本處委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林宗岐教授團隊在墾丁國家公園進行黃狂蟻調查工作,監測黃狂蟻的族群分布並且研擬防治對策。團隊發現黃狂蟻在墾丁國家公園園區內主要的陸蟹分布熱區 (香蕉灣、砂島、湧泉區及港口) 已經出現有較高族群數量的分布,部分區域已有形成超級群落 (supercolony) 的現象,為墾丁陸蟹族群帶來極大的威脅。

在109年度到113年間,研究團隊參考澳洲政府曾對於聖誕島上黃狂蟻超級群落的防治方法,針對黃狂蟻密度嚴重的熱點區域(香蕉灣及港口海岸林),擴大防治範圍與增加餌劑撒佈的頻度,撒佈液態餌劑、以及可以使黃狂蟻幼蟲無法孵化的固態型餌劑,來抑制黃狂蟻族群成長與擴展,並利用研究團隊設計的人工誘引盒吸引黃狂蟻族群移入,讓研究團隊與志工直接移除蟻巢內的黃狂蟻蟻后和工蟻,和餌劑達到雙管齊下的效果。

研究團隊統計從109年至113年共5年的時間,在香蕉灣、砂島和港口三個防治樣區的人工誘引盒中,共累積958巢、8,142隻蟻后與145萬5千多隻工蟻,整體評估本年度以液態餌劑與昆蟲生長調節劑型餌劑防治黃狂蟻的工蟻數量是有明顯的成效,且因工蟻數量降低而造成超級群落中衛星蟻巢數目相對減少,而使超級群落中的蟻后有集中趨勢,這樣更有利於使用誘引盒移除集中的蟻后。。

未來在綜合防治策略上,調整現有的防治範圍與撒佈頻度,希望能夠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黃狂蟻的族群密度;黃狂蟻數量降低必可減少「蟻殺」對於墾丁陸蟹生存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