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獅劇《笑佛戲獅》
十月底的一個午後,記者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看了一齣由「香港文化節」主辦獅劇《笑佛戲獅》,香港龍獅麒麟貔貅體育總會主席譚定邦扮演「大頭佛」,手執一把大蒲扇,引導舞台上的獅子去「採摘」一朵花,互動過程中笑料不斷,惹人莞爾。
香港本地已經很多年不上演獅劇,今次則令獅劇文化再次走入公眾視線。譚定邦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道:「獅劇歷史悠久,對表演者的武學根基要求很高。如今上演獅劇,也是想為裹挾在戾氣中的香港人,帶去一份歡聲笑語。」
舞獅藝術根植於廣東省,集舞蹈、鼓樂、雜耍、功夫於一體,歷史源遠流長,而獅劇更以武術為基礎,加上故事情節、布景及道具等,是為一種說故事的戲劇形式,分為舞獅及與其做對手戲的「大頭佛」。彼時,「大頭佛」擔當引獅作用,指引獅子「踏青陣」,從「入陣」到「破陣」而完成踩青(將懸掛在高處的生菜或青菜等採摘下來),只為贏一份彩頭。
事實上,「大頭佛」不可或缺。譚定邦介紹,演出時,舞獅人自有一套正確路線,但「大頭佛」卻講究臨場應變,拯救現場突發的情況。「節目開始時,台上的獅子仍在睡覺,大頭佛會先完成一整套動作,之後會與獅子展開互動,彼此關係如同『馴獅人』與獅子。過程中,觀眾可見到雙方功架,只是伴隨演出時間縮短,『馴獅人』的戲分也會大幅壓縮。」
譚定邦告訴記者,香港獅劇最繁華的時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隨後八十年代式微,九十年代只有極少數的演出,「沒有人願意入行,練功架已經很辛苦,戴上『大頭佛』面具會感到悶氣,更別說要跑跑跳跳,兼具還要有逗笑觀眾的感染力。」
時代在不斷變化,一些非遺文化的展演工序都要與時俱進,獅劇亦不例外,「現時,人手不足,很多程序都已經簡化了。就算有小朋友想來學習,也不會如我們那個年代是從苦練基本功開始,更多的只是因為一份興趣。」談及傳承問題,即使如譚師傅一般爽朗的人也擔憂起來,「我們都想留住這門藝術,但到底要去哪裏尋找願意入行的年輕人?」
圖片:大公報記者劉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