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他是改革开放后获法国最高学位的第三位中国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他热爱讲台,热爱教育,他说,要对学生无限地好。他是梅凤翔,今年80岁了,在与北理工相伴的日子里,他是一名幸福的“园丁”,勤勤恳恳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熟悉他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用自身行动诠释着自己独特的为师之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1957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21班毕业合影(后排左六为梅凤翔)

1938年,梅凤翔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郊农村,因为家贫,梅凤翔的父亲只能念完两年“简师”,十七岁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员,边教书边务农。因为家庭生计的困难,父亲一度想让梅凤翔去城里投奔亲戚学徒成为裁缝,希望儿子能摆脱务农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十一岁的梅凤翔才能有机会踏踏实实地读书。1951年,因为在校表现优异,梅凤翔被保送到沈阳第十二中学读初中,1954年,梅凤翔初中毕业的时候,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主动提出了想要报考中专的想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张若兰老师帮助梅凤翔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张老师的支持下,梅凤翔考上了当时的东北实验学校(现为辽宁实验中学),进入这所东北三省的重点学校就读。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一般力学57级毕业合影(后排右三为梅凤翔)

1957年,梅凤翔完成了高中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从此,开始了他与力学的不解之缘。从1957年到1963年,作为一名新中国的大学生,是梅凤翔快速成长的6年,这段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为梅凤翔日后的学有建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1963年梅凤翔大学毕业,父亲专程去车站接他,看着已经长大成才的儿子,老父亲热泪盈眶,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你梅凤翔的今天!” 这句父亲的感言,直到现在,依然让梅凤翔深深铭记,而对党和国家朴素的感恩之情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北京大学毕业后的梅凤翔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任教,年轻的梅凤翔时刻谨记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一刻也未曾放松和懈怠,将自己在求学路上一贯秉持的踏实认真、持之以恒的信念倾注于教学和科研中。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梅凤翔极其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助教,梅凤翔用几年的时间亲自演算了2000多道习题。1978年前后,凭借着这股钻研精神,他整理出了一套“理论力学难题百解”。这种令人赞叹的奋斗精神,也为梅凤翔今后在非完整力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做出了最具说服力的注解——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扎根于长年累月的坚持,是对学问始终如一、诚心追求的必然。

“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1982年5月13日,梅凤翔参加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让梅凤翔这个农村的孩子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那么国家的改革开放则为梅凤翔的科研人生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使他更为直接地接触到力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开阔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实现了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突破。1981年1月,梅凤翔在学校的安排下,获得了赴法国进修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活,经过两个月的法语培训后,梅凤翔来到法国南特高等机械工程学校(ENSM)开始了正式学习。当时,已经43岁的梅凤翔非常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学习机会,他发奋努力,将申请到博士学位做为自己的目标。“我相当于把北京的办公室搬到了法国。”梅凤翔这样回忆自己在法国的时光,为了拿下博士学位,在法国的大暑假期间,梅凤翔一个人在租住的房子里,夜以继日地演算、推导,历经暑假的奋斗,前后仅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梅凤翔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答辩,获得了法国最高学位——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获法国最高学位的第三位中国人。梅凤翔博士论文主审人Capodanno教授这样写道:“梅先生在非完整力学理论方面的贡献是重大的。他的工作需要分析力学的极好学识,同样需要计算的高超技巧……他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有着坚实的知识,对研究的爱好,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值得钦佩的意志。” 获得学位之际,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梅凤翔的心中充满了报国之志,他在学位论文的扉页上写下了“A ma chère Chine”(献给我亲爱的祖国),以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每每想起这些,梅凤翔都充满了自豪和国家的感激,“如果没有共产党、新中国的培养,我就不可能上大学,如果没有国家的资助和学校的支持和信任,我也就不能出国,更没有我如今的成就!”这是他最为真实的感情。梅凤翔将对祖国的感恩化为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化为他为国培育英才的倾心投入。

“搞科研必须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

1978年,梅凤翔曾想把自己写成的一本关于非完整力学的书稿出版,却连续遭到了两家出版社的拒绝,原因都是出版社认为梅凤翔研究的东西没有价值,看到书稿就这样被扔到了一边,自己的心血没有被认可,反而被打上“没有用”的标签,梅凤翔对自己研究方向感到了深深的迷茫和困惑。就在这个时候,梅凤翔的恩师北京大学朱照宣教授告诉他:“中国这么大,搞什么的都应该有……你应该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不要改!”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梅凤翔,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更加认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大有可为。回国之后,他继续扎根于非完整力学的教学和科研,这一干就是一辈子。梅凤翔常说,搞科研必须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正是这股精神鼓励着他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从1963年起,梅凤翔就开始学习并研究非完整力学,几十年间,他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在非完整力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正是这份无悔的坚持,使他在 “已经研究了200多年,没啥搞头”的非完整力学领域,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人生精彩。

1997年,国家教委基础力学课程指导小组成员合影(一排右五为梅凤翔)

迄今为止,梅凤翔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1985年,《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成为国内非完整力学领域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发行5000册,被国内外引用300多次;1996年,《Birkhoff系统动力学》的出版,引发国内计算数学和计算力学界的关注;2000年,长篇文章“非完整力学”(Nonholonomic Mechanics)在国际权威评论《美国应用力学评论》发表,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认可;2004年,46.7万字的《约束力学系统的对称性与守恒量》出版……众多的论著和成果,使梅凤翔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作为经典力学专家,梅凤翔在非完整力学、Birkhoff系统动力学、对称性与守恒量研究领域成绩斐然。梅凤翔作为我国非完整力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组建了非完整力学的中国学派,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

“作为教师最高兴的是学生超越自己”

梅凤翔进行讲座培训

梅凤翔不仅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更是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育者,“为人师表”是梅凤翔的行为准则。2003年,梅凤翔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

2009年,梅凤翔在良乡校区讲授理论力学

梅凤翔说:“作为教师最高兴的是学生超越自己,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梅凤翔在教学上,不仅态度认真严谨,而且极其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给本科生上课,梅凤翔喜欢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一步步引导学生萌发科研意识,而给研究生上课,他就会引导学生找寻新的研究点,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即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因为知识背景和兴趣不同,梅凤翔也会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们补充不同类型的知识,指导他们关注不同类型的方向,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谋求发展,获得突破。 上过梅凤翔课的学生,一方面折服于他的学识之深、学问之精,另一方面也被他课程中碰撞的思维火花所吸引。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梅凤翔一直保持着亲自演算题目的习惯,他总是告诫自己和学生,不要因为题目简单而轻视,在学问上要大胆创新,但更要细心求证。

1988年,梅凤翔指导研究生学习(左三为梅凤翔)

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以后,梅凤翔在教学第一线奋战了近60年,他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理论力学、分析力学、非完整力学、运动稳定性、动力学逆问题、“Birkhoff”力学、李群和李代数应用等多门课程。甚至在退休后,年过七十的梅凤翔,还为本科生上了整整一学年、104学时的理论力学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梅凤翔是“道德”“文章”并重的典范,他一直把“道德”放在“文章”之前,“先做人,然后做文章”,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更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梅凤翔常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好好珍惜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梅凤翔的精心呵护下,一批青年人才在非完整力学领域脱颖而出。

梅凤翔几十年如一日,培养了硕士生12名,博士生18名,指导访问学者13名,这其中已有7人晋升教授,两人出任大学校长。三尺讲台染白了头发,如今桃李满天下,梅凤翔用自己教书育人、潜心科研的实际行动,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现在,梅凤翔的学生们传承着他的“钉子精神”,踏踏实实地在各自的岗位上爱国奋斗、敬业奉献。

从建设新中国的火热年代,到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梅凤翔胸怀爱国之志,始终奋斗不辍,在时代大潮中,用自己的精彩,为事业书写了华章。新时代,我们每一位北理工人,应该自觉承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部分内容来源于《国家级教学名师梅凤翔——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三尺讲台四十载 分析力学领军人——记德艺双馨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梅凤翔教授》《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记梅凤翔教授》文章)

【人物名片】 梅凤翔,男,1938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一般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获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涉及非完整力学,Birkhoff力学,对称性与守恒量等,主持的教改项目“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代表作有《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1985),《约束力学系统的对称性与守恒量》(2004),《微分方程的分析力学方法》(2012)。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得“ 国家有突出贡献 中青年 专家 称号,2003年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