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的行业领导者,业绩稳步增长ü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通用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水平转弯带式输送机、逆止装置、驱动装置等。营收和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实现营收10.53亿元,同比增长15.2%。归母净利润实现1.02亿元,同比增长18.58%。 行业下游高景气铸就未来增长动能ü1)中国输送机械行业蓬勃发展技术进步推动行业迅速崛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特别在煤炭、电力、冶金、港口和矿山等行业,输送机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ü3)2019年以来,在国内港口业务、矿山开采工程、电厂发电不断提升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环保性的形势下,我国输送机械行业得到稳健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我国输送机械市场规模约为530亿元,其中带式输送机械作为行业的主要细分品类,其市场规模约为286亿元。行业竞争激烈,未来集中度或将提升。 AI与出口成为公司增长新动能ü1)2024年7月,运机集团与华为签订了《四川省自贡运输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面合作协议》。华为将通过产品和专业服务在联合方案设计、全球生态合作、大模型辅助开发以及人才培训与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持,赋能运机集团构建智能设备制造能力和“矿石流”全场景数智化解决方案集成与服务能力,将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矿山、散料输送港口、装备制造等行业深度结合,联合打造领先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ü2)公司的澳大利亚全资孙公司VLICONVEYORSINDUSTRIALTECHNOLOGYPTYLTD(威利输送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6月与VLIPtyLimited(威利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股份购买协议》,澳大利亚孙公司以800万澳元购买威利有限持有的VLICONVEYORSPTYLIMITED(威利输送机)、Uni-RodPtyLtd(Uni-Rod)、TytonConveyorsPty.Limited(Tyton)100%的股权以及相关知识产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澳大利亚孙公司将持有目标公司100%的股权,目标公司将成为公司的全资控股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4-26年收入17.43/25.35/33.89亿元,24-26年归母净利润1.85、2.73、3.83亿元,EPS为1.16、1.70、2.39元,对应2024年7月18日26.32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23.08、15.64、11.13倍。我们选取可比公司恒为科技、华电重工、软通动力、九联科技,截至2024年7月18日收盘价,行业2024年平均PE为32.15,公司估值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考虑到公司出海确定性+AI新动能,想象空间巨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宏观需求不及预期。
新晨科技:信息化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新晨科技是以自主研发的新晨交换平台为基础,以金融行业为核心,覆盖政府机构及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行业及领域的专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与服务的供应商,提供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专业技术服务等多层次的行业信息化服务。公司营业收入从2013年的4.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7.35亿元,CAGR为15.24%,归母净利润整体保持稳定,基于公司在银行IT业务的持续推进及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带动空管系统更新需求,展望未来,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有望加速增长。 聚焦军航空管信息化,布局低空空域保障体系新晨科技于2004年开始致力于国家空管领域信息化建设,侧重空管业务运行体系中数据交换信息服务及基础通讯网络建设,是目前国家军航空管信息化数据信息服务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并依托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自主可控的国产自研技术成果赋能军事智慧化发展。公司围绕低空监视、低空飞行管理与服务、低空安全防控等三个方向布局空管领域业务,并且正在积极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低空防务平台,打造成长第二极。 政策加持低空经济,空管领域迎来重大机遇今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点之一 ,中央及地方政策陆续出台,今年有望成为低空经济发展元年。 空中交通管理是低空经济产业的基础,空管系统是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空管系统是执行空中交通管制重大使命的实时系统,是国家空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亿新赛道低空经济的腾飞,对低空空域服务保障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空管领域有望领航低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深度赋能新晨科技。 投资建议:公司拥有强大的自研核心技术平台,可根据行业客户需求进行针对性开发,同时侧重于军航空管领域多年,是国内少数同时为金融行业和军工行业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的供应商之一,随着低空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空管信息化业务将更上一层楼。盈利预测如下: 预计2024-2026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21.57/27.11/34.4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82/1.30/1.92亿元,每股收益(EPS)为0.27/0.43/0.64元,对应2024年5月7日收盘价13.30元,PE分别为48.49/30.64/20.65倍,强烈推荐,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下行风险;2)政策落地不及预期;3)行业竞争加剧;4)技术开发与应用进度不及预期;5)需求不及预期。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事件概述2024年 4月 20日公司发布公司 2023年年报。收入端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658.67亿元,较上年下降5.41%;营业成本 592.54亿元,较上年下降 4.2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7.83亿元,较上年下降14.54。 分析判断: 周期拐点已至,Q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84.47%,费控情况良好收入端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658.67亿元,较上年下降 5.41%;营业成本 592.54亿元,较上年下降4.2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7.83亿元,较上年下降 14.54%。单独从 Q4判断,公司营收为 177.7亿元,同比增长 5.34%,归母净利润为 9.96亿元,同比增长 84.47%。原因及判断如下:1、我们判断由于上半年互联网厂商 AI 建设导致传统通用服务器 CAPEX 大幅降低。我们判断 2024年互联网厂商在通用服务器的预算有望明显改善。2、我们判断整个通用服务器正处于被动去库存向主动补库存过渡的关键时间点,因此通用服务器行业处于明显周期改善的阶段;3、目前,根据快科技、中金财富网、科技指南等信息,无论是 DRA M、SSD、CPU 等服务器关键零部件都处于涨价阶段,因此我们判断通用服务器同样处于涨价修复阶段,公司传统业务有望明显受益。 费控情况良好,销售费用 14.55亿元,较上年下降 3.62%;管理费用 7.65亿元,较上年上升 4.46%;研发费用 30.71亿元,较上年下降 3.95%;财务费用-2.03亿元,较上年下降 343.42%,主要系本期利息支出减少所致;我们判断,目前我国正值 AIGC 爆发阶段,智能算力中心在加速落地,公司有望深度受益于 AIGC 建设,同时伴随费控明显改善,公司有望形成收入与利润剪刀差。 深耕服务器二十载, AI 注入长期动能浪潮信息是全球领先的 IT 基础设施产品、方案和服务提供商,背靠山东国资委。目前已经构建产品全面、性能先进、绿色安全的 IT 基础设施群,其中包括通用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GPU 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全液冷服务器、交换机等。公司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根据 Gartner、IDC 发布的最新数据,公司服务器、存储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全球前列:2023年,服务器全球第二,中国第一;2023年,存储全球前三,中国第一;2023年,液冷服务器中国第一。算力层面,2023年,发布全新一代 G7算力平台,涵盖面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的 46款新品,采用最先进的计算、存储和互联技术,打造通用计算、AI 计算、高端计算、应用优化、整机柜、一体机等产品,支持最广泛的通用处理器和加速芯片,实现全算力业务场景覆盖,一经上市即创造了多项性能记录。最新一代融合架构的 AI 训练服务器 NF5688G7,较上代平台大模型实测性能提升近 7倍。软件层面,开发了大模型智算软件栈 OGAI (Open GenAI Infra),为大模型业务提供 AI算力系统环境部署、算力调度保障、模型开发管理和模型应用创新能力,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地搭建和运行自己所需的大模型业务,降低技术门槛和成本,提升开发效率和应用价值。算法层面,2023年发布的“源 2.0”基础大模型,包括 1026亿、518亿、21亿等三种参数规模的模型,作为首个全面开源的千亿参数模型,“源 2.0”在编程、推理、逻辑等方面表现优异。 全栈布局液冷,践行绿色“双碳” AI 高速互联时代,高算力和高功耗相匹配,算力和功耗成明显的正相关,英伟达新一代产品将全面采用液冷散 热技术,GH200以及最新款 B200、GB200的功耗已经超过风冷极限,H200和 B100的功耗已经接近风冷极限;此 外,传统的散热技术已难以解决高密度数据中心的散热问题,液冷技术成为 AI 硬件和集群散热的必然选择。此 外,根据 IDC 发布的《中国半年度液冷服务器市场(2023上半年),2023年上半年,我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 已达 6.6亿美元,同比增长 283.3%,预计全年将达到 15.1亿美元;IDC 预测,2022-2027年,我国液冷服务 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54.7%,到 2027年,我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89亿美元。公司有望深度受 益于 AI 液冷的产业趋势。 浪潮信息持续践行“All in 液冷”战略,推进数据中心绿色降碳。在产品层面,发布全栈液冷产品,实现通用 服务器、高密度服务器、整机柜服务器、AI 服务器四大系列全线产品均支持冷板式液冷,并持续进行全液冷机 柜、机柜式冷量分配单元等创新,数据中心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在系统方案层面,提供液冷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 整体解决方案,具有从室外一次侧冷源到室内二次侧 CDU、液冷连接系统、液冷服务器等全线布局,为用户全方 位打造绿色节能数据中心交钥匙工程。目前,浪潮信息液冷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相继在众多头部互联网公司,以及 金融、教科研等领域实现批量化部署。 投资建议 AIGC 大爆发,算力为先行指标,公司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曲线,下调 2024-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预测 914.41/1060.02亿元至 749.15/865.33亿元,新增 2026年营收预测 979.86亿元,下调 2024-2025年 EPS 预测 为 2.19/2.69元至 1.36/1.80元,新增 2026年 EPS 预测为 2.17元,对应 2024年 4月 26日收盘价 37.5元,PE 分别为 27.59/20.86/17.28倍,依旧坚定看好,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核心技术水平升级不及预期的风险;2)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3)科技创新风险;4)供应链风 险。
公司发展稳定,营收再创历史新高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专业视音频显控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致力于面向全球各行业客户提供领先的显控产品与解决方案及专业优质的服务。 ü随着市场信心的回暖,需求逐渐恢复,公司视音频产品及解决方案在行业横向拓展和市场纵向渗透方面初见成效,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营收同比恢复至31.03%。看好公司24年下游主要客户需求的复苏以及N产业链的增长新动能和显控产业的格局变化。 显控市场需求复苏,公司全球首发LED“ALLINONE”一体化芯片打开全新显控芯片增长空间ü随着“十四五规划”、“新基建”、“5G”和超高清视频规划、“百城千屏”等政策落地以及VR/AR、AI算法应用、新能源车载显示、教育信息化等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趋势成为必然。 ü公司全球首发LED“ALLINONE”一体化芯片打开全新显控芯片增长市场。1)中国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中国LED显示屏市场需求逐渐复苏,下游需求促使LED小间距显示屏市场快速发展,TrendForce预估2023年全球LED小间距显示屏市场产值有望成长至45.06亿美元;2)公司多年来在国防、公安行业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公司最新推出的“Coollights寒烁LDV4045芯片”为全球首发LED“ALLINONE”一体化芯片,凭借一体化的设计思路,有望抢占国内LED份额。 虚拟现实/AI步入高增长,公司液冷业务与国际N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开启全新动能ü公司灵活运用投影融合、动作捕捉等技术,推出了XshadowAR投影控制系统、Pandora沉浸式交互系统和Medsa空间定位处理系统和融媒体影音系统等,虚拟现实产品在2023年营收为7500万元。AI领域,公司依据现有的音视频显控技术为基础,打造出PlatoAI智能识别管理系统。 ü1)根据沙利文公司,中国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以26.0%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16年的45.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2年的181.9亿元人民币;根据QYResearch,半导体老化测试系统全球市场总体规模预计2029年达到14.25亿美元,我们认为未来液冷检测环节将会进一步打开半导体测试设备和半导体老化检测市场空间。2)公司与N公司对接的业务主要是各类产品的测试与检测平台,目前正在对接的产品包括:液冷测试平台、基于AI的检测平台、各种测试板卡等。根据公司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投资者问答环节信息,公司Q1已经与N公司签署了部分产品的PrchaseOrder,此部分订单Q2可以完成产品交付验收和确认营收,同时Q2将会有新订单落地签署和产品交付。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4-26年收入8.42、13.17、19.43亿元,24-26年归母净利润1.41、2.33、3.65亿元,EPS为0.70、1.16、1.81元,对应2024年4月26日30.95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44.21/26.76/17.10倍,看好公司主业修复+N公司产业链新逻辑+显控市占率份额提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的下行的风险;2)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盈利水平下降;3)技术进展不及预期
事件概述科大讯飞(002230.SZ)发布 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6.5亿元,同比增长4.4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57亿元,同比增长 17.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1.18亿元,同比下降 71.74%。基本每股收益为 0.28元。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46亿元,同比增长26.27%,实现归母净利润-3亿元,亏损同比增加超4.18倍。 分析判断: 公司积极投入国产化核心技术,重视 AI 投入,短期业绩承压。 1)公司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 196.50亿元,较上年+4.41%;实现归母净利润 6.57亿元,较上年+17.12%;截止 2023年 12月 31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 3.50亿元,其中公司 2023年第四季度单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超过 15亿元。公司 2023年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1.1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71.74%,主要原因为公司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的国产化替代方面坚定投入,同时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新机遇,在自主可控平台上加大认知大模型研发投入。2)2024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 2.42亿元和 1.02亿元,主要原因为公司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新机遇,在通用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等方面坚定投入,还包括公司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纪等金融资产在 2023年第一季度取得投资收益 1.34亿元,2024年一季度相对于去年同期投资收益减少 1.23亿元。 星火大模型更新速度加快,全方位自主可控,期待产业落地加速。 1)公司 2024年第一季度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以及大模型产业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约 3亿元。其中,研发费用 8.42亿元,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 1.26亿元。尽管上述投入影响了公司短期经营业绩,但对持续巩固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国家队产业地位进一步奠定扎实基础;2)2024年 1月 30日,首个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平台训练的讯飞星火 V3.5正式升级发布,语言理解、数学能力、语音交互能力超过 GPT-4Turbo,代码达到 GPT-4Turbo96%,多模态理解达到 GPT-4V 91%。此外还首次发布讯飞星火语音大模型,在多语种语音识别方面,首批 37个主流语种效果超过 OpenAI Whisper V3。讯飞星火拥有跨领域的知识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够基于自然对话方式理解与执行任务,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知识中持续进化,实现从提出、规划到解决问题的全流程闭环,并率先实现了在教育、医疗、汽车、办公、工业、智能硬件等多个行业的深度应用,同时推动开发者生态的蓬勃发展。3)2023年 10月 24日,科大讯飞携手华为,宣布首个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万卡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正式启用。 赋能讯飞开放平台,加速人工智能生态发展。 自 2023年 5月 6日讯飞星火发布至 2023年底,讯飞开放平台新增 167.6万开发者团队,同比增长 229%,其中大模型开发者超 35万;并吸引 2.7万助手开发者、开发 4.9万助手应用; 面向企业,公司正与 10万余家企业客户用星火创新应用体验,加速行业赋能步伐。同时,公司已与奇瑞汽车、太平洋保险、交通银行、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等行业头部企业联合打造各个领域的行业大模型应用标杆,加速产业升级。为加速共建第一开发者生态,讯飞星火在 2024年 1月 30日还推出了首个开源大模型——星火开源 13B,为广大开发者、高校、企业供全栈自主可控且免费的星火优化套件,不仅深度适配国产算力,场景应用效果也实现领先,助力学术合作与产业探索。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最新财报发展情况,我们下调公司 24-25年营收 249.04/303.07亿元至 225.91/259.21亿元,新增 26年预测 296.45亿元,下调 24-25年 EPS 0.45/0.62元至 0.36/0.42元,新增 26年预测 0.49元,对应 2024年 4月 23日 41.97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116.84/99.55/85.28倍,看好公司 AI 领域布局和场景应用的落地,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AI 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公司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事件: 4月 8日晚间中控技术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 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约 86.2亿元,同比增加30.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11.02亿元,同比增速为 38.08%,公司总资产达到178.8亿元,同比增长 36.88%;基本每股收益 1.44元。 分析判断: 公司业绩高速增长,S2B 业务量实现翻倍。 公司整体经营情况持续增长,实现营业收入约 86.2亿元,同比+30.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11.02亿元,连续三年同比增速高达 37%,2019-2023年均复合净利润增速为31.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 9.47亿元,同比+38.72%。从产品业务看,2023年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法、S2B 平台业务、工业软件及服务、仪器仪表 、 运 维服务、其他主营业务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 13.51%、 117.05%、 11.23%、 80.00%、 -3.45%、21.35%。 1)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 57.86%,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该业务 2023年毛利率为 41.06%,较去年同期上升 1.42个百分点。 2) S2B 平台业务是公司打造的新型商业模式,2023年高速增长原因为本期公司大力推广平台业务,构建行业生态圈,通过 S2B 平台推广第三方产品。最终营收较上年同期实现翻倍,平台业务毛利率为 10.11%。 加大创新技术研发投入,持续拓展国内外市场1)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31.33%,研发费用率为 10.53%,研发人员为 2,21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 34.28%,同比增加 6.07%。通过依托扎实的工业数据基础,在工业 AI 领域进行全方位探索,利用最新 AI 技术对公司产品技术进行重构,突破了流程工业基于强化学习与自然语言大模型的应用技术、面向流程工业的边缘智能视觉检测控制器和算法技术、基于大语言模型和AI 智体的企业运营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 2)在国内业务上,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29.54%,累计建设完成 179家 5S 店(含海外),覆盖全国 643家化工园区。通过深化 5S 店运营能力和激励机制,公司建立了领先的服务模式,覆盖全国主要化工园区,提供专业服务。S2B 业务方面,公司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数智供应链体系,成功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合作,推动客户数字化转型,服务超过 3万家流程工业客户。 此外,公司在煤炭、油气、风光制氢、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等行业,与头部企业共同打造了数字化、智能化标杆项目,扩大行业影响力,提升行业市场份额。 3)在国际化业务方面,公司凭借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能力,海外市场取得重大进展,新签海外合同近 10亿元,突破海外多个高端客户,海外业务翻倍增长,其中包括中标沙特阿美控股企业、全球最大单体船厂沙特国际海事工业(IMI)数字化标杆项目,赋能客户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与沙特阿美和 IMI 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公司在多个关键地区设立子公司,提升了本地化运营能力,并成功中标多个国际高端项目,与全球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此外,公司通过发行 GDR 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进一步拓展国际融资渠道,为全球化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构建“AI+数据”核心竞争力1)2023年,公司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 4A 架构规划(即 BA 业务架构、DA 数字架构、TA 技术架构和 AA 应用架构),成功实施 62个数字化项目,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降低了成本。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存货周转率得到提升。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合同转化金额近亿元,节约成本数千万元,并增加了 300多名数字化人,人效显著提高。 2)2024年,公司将持续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巩固“1+2+N”智能工厂模式,打造以 4大数据基座和 1个智能引擎为核心的数据和 AI 能力,以实现数据和客户价值的最大化。致力于强化“AI+数据”核心竞争力,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与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客户提供AI+安全、AI+质量、AI+效益、AI+低碳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投资建议根据公司年报,我们下调公司 24-25年营收预测 121.69/160.56亿元,至 24-25年营收预测113.89/149.48亿元,新增 26年预测 189.38亿元;下调公司 24-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5.07/18.11亿元,至 24-25年预测 13.53/16.61亿元,新增 26年预测 20.04亿元;下调 24-25年 EPS 1.92/2.30元至 1.71/2.10元,新增 26年预测 2.54元,截至 2024年 4月 9日 44.14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25.76/20.99/17.40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迭代的风险;2)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3)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结构力学性能测试龙头,业绩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数据采集和测试分析系统企业,专注于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设备故障诊断及运维管理系统、电化学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等业务,在军工&航空航天、工程检测、科研等领域累积了一大批优质客户群体,推动业绩进入快速增长期。1)收入端:2018年后公司抓住军工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机遇,收入规模进入快速扩张期,2018-2022年营收CAGR高达29%,2023Q1-Q3实现营收3.06亿元,同比+37%,延续高速增长;2)利润端: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2亿元,2018-2022年CAGR高达62%,2018-2022年销售净利率分别为3.53%、13.13%、17.12%、24.53%和31.13%,盈利水平快速提升。 科学仪器市场需求持续提升,结构力学主业有望延续快速增长。受益于军工、实验科学等行业需求稳健增长,叠加进口替代驱动,科学仪器为典型的成长性赛道。1)科学仪器是国防装备关键部件,受益武器装备战略地位提升&军工自主化,我国军工行业对科学仪器需求有望持续提升。此外,实验科学研究投入力度提升以及“智能制造”行业趋势下,科学仪器在我国民用装备领域同样成长空间广阔。2)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仍高度依赖进口,政策不断催化下,国产科学仪器在军工、科研机构等领域有望加速发展。作为本土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系统龙头,横向对比海外龙头美国NI,公司收入体量尚小。往后来看,受益于军工、科学研究等行业需求的稳健增长&自主可控驱动进口替代加速,叠加公司下游应用不断拓展,并不断由研究应用向装备列装方向延伸,公司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系统有望延续快速增长趋势。 PHM&电化学&自定义测控产业化加速,公司成长边界不断拓宽。公司在稳固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系统龙头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PHM、电化学工作站、自定义测控分析系统等领域,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1)PHM(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为现代化武器装备核心技术,并在智能制造等民用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公司是国内少数全面掌握PHM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具备较大成长潜力;2)电化学工作站:化学检测类核心科学仪器,公司前瞻性研发布局多年,已形成成熟产品体系,在高校领域正在加速导入,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市场应用;3)自定义测控分析系统:测试与控制二合一产品,国产替代空间较大且诉求迫切。公司自定义测控分析系统率先实现突破,募投项目有望加速产业化进程。 公司传感器产品技术完善,人形机器人打开想象空间。力/力矩传感器是机器人实现主动柔顺控制的核心部件。若我们假设稳定下来,六维力传感器单价4000元,则全球人形机器人销售达到100万台时,对应六维力传感器的需求空间可达约160亿元。公司高度重视传感器环节产业布局,传感器产品矩阵丰富,其中应变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已有成熟产品应用,有望充分受益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浪潮。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8、6.83和9.37亿元,分别同比+30%、+43%和+37%;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0、2.36、3.35亿元,分别同比+31%、+48%、+42%;2023-2025年EPS分别为1.16、1.71和2.42元,2024年2月19日收盘价38.58元对应PE分别为33、23、16倍。考虑到公司成长性较为突出,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滑、新业务开发&产业化不及预期、收入确认季节性较强等。
事件概述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分析判断: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意见稿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益实现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成效明显的数据要素应用示范地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增长1倍。 数据要素×智慧城市作为重点行动之一,开普云或有望重点受益。 1)意见稿指出,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化,深化公共数据的共享应用,深入推动就业、健康、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托育、未成年保护等服务“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推动智慧城市群共建联治,加快智慧城市群(带)管理、服务等各领域数据标准互认、数据业务互联,实现数据中心协同调度、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异地就医结算、生态协同治理等领域区域协作。2)公司数智政务业务在一体化政务服务数据融合、一体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优化与惠企服务、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涉企行政审批“一照通行”等多个具体政务服务场景中提供解决方案,在司法检察行业应用场景中为各级检察机关提供司法检务数字化服务,助力提升政务服务和司法检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3)公司当前所积累的有效网页链接已经超过了200亿条,所收录的有效文章索引达30亿篇,存储数据规模接近500TB,形成了全面、准确和及时的政府网站内容数据。另外从所持数据的属性来看,大部分属于公共数据,是国家推动数据要素流通的焦点,预期受到的开发阻力更小,同时价值覆盖面更广,商业价值体量十分可观。 开普云:数据要素领域预期差最大标的,执万亿数据资产,擘画“数智+”宏图。 1)数据量:保有1.3PB行业数据资产,覆盖书籍、论文、专利、百科等通用领域数据和政务、媒体、法律、能源等专业领域数据;2)认证:2023年9月以来,公司先后取得了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中心的数据商凭证与上海数据交易所的供需方认证;3)能力:核心团队历经20余年沉淀,积累并完善了覆盖数字内容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全流程的核心技术,形成通用属性显著的数据智能平台。4)客户:公司当前服务客户覆盖了80%以上的省级政府,60%以上的中直机关和国务院组成部门,以及60%以上的市级政府,政务服务水平、成熟度和契合度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5)参与标准制定:公司先后参与制订了《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指南》等多项有关数字政府建设的国家标准,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上述成绩和行业积累一方面有助于公司保持业务连续性,顺利推广新数据加工产品,另一方面为公司更好面向政务行业打造满足其不断变化需要的数据加工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加筑行业竞争优势。 投资建议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23-25年收入6.81、8.57、10.46亿元,23-25年归母净利润0.82、1.89、2.58亿元,EPS为1.21、2.80、3.82元,对应2023年12月15日收盘价70.25元/股,PE为57.85/25.05/18.40倍,看好公司数据要素+训推一体机生态布局,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AI产品下游需求不及预期;3)宏观经济不及预期。
事件概述2023年 12月 14日收购铂泰电子少数股东股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本次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对铂泰电子的直接持股比例将由 56.23%增加至 92.74%,并通过长沙荟金间接控股其 7.26%。 分析判断: 收购铂泰电子少数股东股权,看好电源业务增长势头2023年 12月 14日收购铂泰电子少数股东股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司拟与上海汇捭、张启华、李振旭、金雷、杨兰、郑钢海共同签署《关于东莞市铂泰电子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以人民币 12,049.24万元收购前述转让方合计持有的铂泰电子 36.51%股权。本次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对铂泰电子的直接持股比例将由56.23%增加至 92.74%,并通过长沙荟金间接控股其 7.26%。从历史进程来看,公司于 2022年 9月底完成对铂泰电子的重大资产重组,从而获得罗定雅达和深圳雅达的控股权,泰嘉股份通过海容基金和长沙荟金合计持有铂泰电子 52.23%表决权,实现对铂泰电子的控制,并将铂泰电子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截至 2023年10月 19日,泰嘉股份直接持有铂泰电子 56.23%的股权,通过长沙荟金间接持有公司 7.26%股权,合计63.49%股权。如今,公司对铂泰电子的直接持股比例将由 56.23%增加至 92.74%,并通过长沙荟金间接控股其7.26%。我们判断,此次收购力度之大侧面反映出公司看好电源业务的增长潜能与强劲动力,也侧面反映出电源业务作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的逻辑依旧坚挺。 电源业务蓄势待发目前从公司股权结构图中来看铂泰电子直接全资控股三家子公司,分别是罗定雅达、深圳雅达和雅达能源制品。雅达电子品牌与华为渊源深厚,华为技术于 2001年剥离了电源部门(安圣电气),以 7.5亿美元出售给了美国的艾默生公司(Emerson) 。而罗定雅达曾是世界 500强企业美国艾默生公司旗下子公司,后来出售给了全球知名的美国铂金基金(Platinum Equity),该基金的成立宗旨就是并购、运营再出售。2021年 6月和 8月铂金基金通过 Consumer HK 分别将罗定雅达和深圳雅达出售给铂泰电子。我们判断,未来随着华为与公司的合作力度进一步加深,公司电源业务有望快速成长,蓄势待发,再次证实公司电源业务为公司的成长带来强劲动能。此外,根据北京日报透露,华为数字能源在海口举行的 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透露,将携手客户、伙伴,计划于 2024年率先在全国 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部署超过 10万个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我们判断,随着公司与华为合作更加紧密,公司有望深度受益。 消费电子电源国产品牌突围,数据中心电源蓄势待发公司产品种类丰富,公司产品包括智能光伏、数据中心、储能电源、充电桩、电源模块、消费电子,涉及智能光伏逆变器、家用储能电源、家用充电桩、USB、电源模块、适配器等多种产品。我们判断 雅达电子(罗定)与华为合作进展顺利,根据环球 tech 与 IT 之家 2023年 1月 23日消息,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现申请了一款新的手机充电器入网,型号为 HW-200440C00,由博硕科技(江西)有限公司以及雅达电子(罗定)有限公司代工,支持 20V 4.4A 的 88W 快充,而且还兼容之前华为主流的 66W/40W 快充。我们判断以华为 MATE60为例的国产手机品牌呈现突围模式,国内电源代工厂有望受益,此外快充迭代升级有望提升手机充电器市场销量,同 时手机充电器单价快速提升。同时,公司数据中心电源蓄势待发,行业端受益于 AIGC 薄发及中国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加速、华为国产有望构筑全球算力第二极,数据中心高端服务器电源有望快速增长,同时与消费电子电源逻辑相同,AI 服务器电源未来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投资建议公司在锯切、电源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将受益于锯切业务龙头效应与海外业务占比提升等逻辑,消费电子快速 放 量 与 储 能 、 光 伏 、 数 据 中 心 电 源 蓄 势 待发 等 相 关 因 素。 维 持 公 司 2023-2025年 营 收 预测22.49/36.34/47.70亿元,维持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 1.58/2.83/3.71亿元,维持公司 2023-2025年 EPS 预测 0.63/1.12/1.47元。2023年 12月 14日总市值为 64.04亿元,对应股价 25.45元,对应 PE为 40.55/22.65/17.26倍,依旧坚定看好,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国际贸易摩擦风险;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3)客户相对集中的风险; 4)进程低于预期风险;5)本次拟收购事项尚未完成,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数智+”平台战略持续推进,数据要素+昇腾产业齐头并进以技术创新为驱,精耕细作数智政务;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核心管理团队拥有高学历认证,并通过多轮股权激励计划深度凝聚。 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受宏观环境影响短期承压,看好后续增长潜力。公司2023Q1-Q3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同比-;开普云产品矩阵多元丰富,“数智+”战略稳步深化;推出了开悟系列大模型,加速推进大模型深度赋能各业务板块。 深耕数据要素市场,擘画“数智+”宏图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迅速,顶层设计加速完善。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预计“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超过25%,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749亿元;数据要素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将对行业形成较强的催化效应。2023年11月23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对规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建设、激发公共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执万亿数据资产,擘画“数智+”宏图。公司深耕政务领域二十余载,政务应用场景具有领先优势;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当前服务客户覆盖了80%以上的省级政府,60%以上的中直机关和国务院组成部门,以及60%以上的市级政府,政务服务水平、成熟度和契合度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 安全一体机为先,打开昇腾一体机想象空间华为携手伙伴联合发布昇腾AI大模型训推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大模型在各行业应用落地,并有23家昇腾AI伙伴推出AI服务器、智能边缘与终端新品,共同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丰富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私有化部署趋势明确,党政央国企需求最为迫切。 公司与华为合作底蕴良好,产品兼容性已经得到历史验证,安全一体机已奠定发展基调。2021年2月,公司与北京鲲鹏联合创新中心签订NRE激励协议,集约化治理平台、全媒体矩阵管理云平台系统等多款产品完成向华为鲲鹏平台的适配移植,完成双方系统兼容性验证;去年8月,公司响应信创发展战略推出内容安全一体机,采用“昇腾+鲲鹏”双引擎核心处理模块,提升敏感词引擎单线程计算能力和并行计算处理效率。 投资建议:根据最新经营计划和最新股权激励计划,我们预测公司23-25年收入6.81、8.57、10.46亿元(前次23-24年7.26、9.28亿元),23-25年归母净利润0.82、1.89、2.58亿元(前次23-24年0.91、1.12亿元),EPS为1.21、2.80、3.82元(前次23-24年1.36、1.67元),对应2023年12月5日59.71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49.17、21.29、15.63倍,看好公司数据要素+训推一体机生态布局,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AI产品下游需求不及预期;3)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持续扩张的全球链条龙头,业绩端表现加速增长。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链条生产企业之一,专业从事船用锚链、 海洋系泊链和矿用链,全球龙头地位稳固。 受益于船舶和海工行业景气度上行,公司业绩端正在加速提升。 1)收入端:2022年公司营收15.16亿元,2017-2022年CAGR约8%,2023Q1-Q3实现营收14.90亿元,同比+39%,加速增长。 2023H1公司承接订单9.23万吨,同比+18%,其中船用锚链6.92万吨,同比+14%; 海洋石油平台系泊链2.31万吨,同比+86%,系泊链订单加速增长。 展望未来,受益于船舶、 海工行业景气上行,公司收入端增长有望进一步提速。 2)利润端: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49亿元,2017-2022年CAGR达到35%,远高于收入端增速,反映出盈利能力提升,2017-2023Q1-Q3销售净利率分别为2.69%、 -2.30%、 7.01%、 8.04%、 9.19%、 10.02%和11.86%,其中2023Q3达到13.42%,创近三年来历史新高。 往后来看,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叠加船舶市场需求回暖,锚链有望实现量价齐升,高毛利率的系泊链收入占比提升,公司盈利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船舶&海工主业处于上行周期,公司基本盘有望持续扩张。 1)船舶锚链:2021年全球船舶新接订单达到1.20亿载重吨,同比+117%,标志着行业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船舶新接订单传导至锚链新增订单约需2年,我们判断2023年起全球船用锚链有望快速放量。 若以手持造船订单计算,我们中性估算2022年底全球手持造船订单对船用锚链需求约34.14亿元。 2)海工系泊链:海工景气度和油价紧密相关,油价高企推动海工行业景气上行,公司系泊链将充分受益于海工行业景气上行与深远海油气开发。 竞争格局方面,2016年公司在全球和国内锚链市场份额分别高达65%和78%,并是全球少数可以提供R6级系泊链的企业,全球龙头地位稳固,将充分受益船舶、 海工行业景气上行。 漂浮式海上风电产业化快速推进,系泊链增量需求打开成长空间。 短期来看,漂浮式海上风电产业化快速推进,2022年底中电建海南万宁百万千瓦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开工,规划总装机1GW。 中长期来看,GWEC预计2031年全球漂浮式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9.9GW,2020-2031年CAGR高达78%。 系泊链是漂浮式风电的核心增量环节,在漂浮式风电项目中成本占比约为10%。 受益于漂浮式风电产业化突破,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漂浮式风电系泊链市场规模将达27.56亿元,2031年有望达到171.27亿元,2022-2031年CAGR高达54.27%。 漂浮式风电与海工系泊链协同性较强,公司具备较强先发优势,已成功中标国内大部分示范性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将充分受益漂浮式风电0到1突破。 矿用链:进口替代为主要成长逻辑,有望成为重要新增长点。 矿用圆环链是刮板输送机的关键部件,具有较强的耗材属性,生命周期一般约为1年,属于典型的易耗品。 矿用链需求和煤炭产量及机械化采煤程度紧密相关,我们预计2022-2025年我国矿用高强度圆环链市场规模稳定在15-20亿元,保持相对稳定。 国内矿用链仍高度依赖进口,包括德国RUD、 意大利CICSA、 德国JDT等。 公司为国内矿用链稀缺供应商,已获得煤安认证,已成为国家能源、 潞安集团、 陕煤等合格供应商。 展望未来,随着煤炭企业国产替代诉求增强,公司矿用链业务有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53、 26.23和31.98亿元,EPS分别为0.26、 0.35和0.46元,按照2023年12月1日收盘价9.24元对应PE分别为36、 27和20倍。 考虑到公司船舶、 海工主业景气上行,以及漂浮式风电成长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增持” 评级。 风险提示:船舶、 海工行业景气下滑、 漂浮式风电产业化不及预期等。
地产企业转型半导体赛道,半导体设备在手订单饱满。公司传统主业为房地产相关业务,2015年引入浦科投资为第一大股东,通过内生外延快速推进公司向半导体设备的战略转型。1)2018年收购凯世通,依托离子注入机正式切入半导体设备赛道;2)2020年牵头收购CompartSystems,纵向拓展半导体设备零部件;3)2021年携手宁波昇瑞成立嘉芯半导体,布局薄膜沉积、刻蚀等环节,构建“1+N”半导体设备平台。从收入结构来看,随着公司战略转型快速推进,公司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比快速下降,2023H1下降至7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专用设备制造收入占比快速提升,2020-2023H1分别达到2%、14%、18%和27%。从订单表现来看,2023年初至中报披露日(2023.8.25),公司旗下凯世通及嘉芯半导体共获得集成电路设备订单近3亿元,两家累计集成电路设备订单金额近15亿元。考虑到2021-2023H1公司专用设备制造收入合计不足5亿元,我们判断半导体设备在手订单可达约10亿元,约为2021-2023H1合计收入的2倍,在手订单饱满,有望成为后续业绩增长重要驱动力。 离子注入机:低国产化率品种,国产替代有望提速。相较IC设计、封测环节,晶圆制造是中国大陆当前半导体短板,自主可控驱动本土晶圆厂大规模扩产。 2023Q1-Q3国内一线Fab厂暂未看到大规模招标启动,自主可控&半导体景气回暖背景下,看好2024年招标大年出现。1)市场规模: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和中国大陆半导体离子注入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245和86亿元,其中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分别为149.5和52.3亿元,市场空间较为广阔。2)竞争格局:全球离子注入机市场基本由美国AMAT和Axcelis主导,2019年二者合计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0%,我们预估2022年国产化率仍不足10%,是前道设备国产化率较低环节之一。细分国产设备商来看,万业企业旗下凯世通是国内离子注入机设备领先企业,凯世通和中科信已实现批量国产化,二者优势领域互补,凯世通前期聚焦低能大束流和高能离子注入机领域,而中科信的中能离子注入机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往后来看,在实现0到1突破的基础上,看好国产离子注入机1到N快速放量。 离子注入设备有望快速放量,平台化发展打开成长空间。公司在稳固离子注入设备国产龙头地位的同时,横向拓展薄膜沉积、刻蚀等市场规模更大的设备环节,纵向布局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领域,不断打开成长空间。1)离子注入机:2022年凯世通获得多家12英寸客户超过7.5亿元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机订单,2023年截至中报披露日(2023.8.25),又新增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机订单金额超1.6亿元,在手订单饱满。往后来看,随着凯世通在多家客户端的设备验证加速推进,我们判断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一线晶圆厂后续大规模扩产,离子注入机订单有望加速放量。2)横向:2021年公司与宁波昇瑞共同设立嘉芯半导体,覆盖薄膜沉积、刻蚀、清洗、热处理等设备。截至2023年中报披露日(2023.8.25),嘉芯半导体累计获取订单金额超4.7亿元,其中2023年累计新增订单金额超1.3亿元,平台化发展快速推进。3)纵向:2020年12月公司牵头收购全球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龙头CompartSystems,进一步加强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产业协同效应,夯实核心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89、14.09和16.67亿元;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9、4.68和5.44亿元,2023-2025年EPS分别为0.43、0.50和0.58元,2023年12月1日收盘价17.27元对应PE分别为40、34和30倍。考虑到公司离子注入机的市场竞争力,以及“1+N”平台化发展的成长空间,成长性较为突出,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资本开支下滑、客户验证不及预期、转型风险等。
恒为科技:算力和网络可视化前端平台型厂商恒为科技从网络可视化和信创业务中,延展出智算可视化和训推一体机产品,并积极参与营造智能算力发展生态,与多家主流AI芯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收入4.98亿元,同比+7.68%,归母净利润实现0.32亿元,同比-29.23%,受大环境影响,今年政府侧与运营商侧项目实施进展缓慢,展望Q4我们认为公司整体收入增长有望加速。 智能系统:智算中心&训推一体机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算力角度看,算力需求激增,第三方算力运维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政府大力支持智算中心建设,积极出台政策支持;面对算力层的供需结构矛盾,各国积极发展算力层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跨集群、跨架构的算力调度调优能力日益重要。 公司智算可视化方面,公司网络可视化与智能计算业务相结合满足智算可视化技术要求。根据恒为科技公众号,恒为科技正与多家算力投资机构合作建设、合作运营多个千P以上智算中心。公司在智算解决方案、智算可视化运维方面的技术实力,将助力提升智算中心的增值能力。 布局训推一体机,打开下游应用想象空间。根据恒为科技公众号,依托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地位和丰富资源,恒为科技和推想医疗将在人工智能医疗训推一体机、多模态大模型算力系统联合实验室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网络可视化:份额领先,拐点已至全球网民数量持续增长,5.5G时代或将到来,网络流量迎接新发展时代;算力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骨干传输技术进一步演进升级;移动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移动基站和Wi-Fi热点规模创新高;千兆光网发展进入快车道,对网络可视化提出更高需求。 网络可视化需求扩张,公司龙头地位稳固。公司智算拥有20多年的技术沉淀,在行业积累、产品迭代、设备能力等方面一直保持业界领先。公司在汇聚分流设备领域市场份额领先。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3-25年收入为10.47、19.67、28.2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41/3.70/5.59亿元,EPS为0.44/1.16/1.75元,对应2023年11月14日35.35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80.00/30.56/20.24倍,看好公司智算可视化+训推一体机生态布局,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AI产品下游需求不及预期;3)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普元信息:国产低代码+数据中台+中间件三翼齐飞 23年前三季度公司整体业务增速回暖,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93亿元,同比+18%。 展望23年及以后,我们认为公司前期的投入为公司贡献了良好的渠道和技术储备,同时公司今年产品化能力有望进一步加强,将会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提升。 信创与数据要素为基,AI为翼,行业趋势加强 信创:根据自主可控新鲜事公众号,截至2023年3月已有869家企业被列入了美国实体清单,东方通与普元信息在国产中间件市场领先,国产替代加速。 AI:根据低代码时代,中国低代码和零代码市场规模预计至2027年达到142亿元,数字化优先程度越高的企业,对AIGC的关注越高,目前部分供应商正在研发或已推出融入AIGC的低/零代码产品。 数据要素:我国数据要素政策进入体系化构建阶段。根据产业互联网研习社,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9亿元,复合增速25.54%。 全面拥抱华为,实现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完善 根据普元信息公众号,普元各类产品与解决方案,分别通过了华为鲲鹏、高斯、欧拉等认证,包括应用服务器中间件PAS、大文件传输中间件BFT、企业服务总线中间件ESB、应用开发平台EOS产品,以及大数据解决方案等。 普元联合华为云强力推广“元数据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低/零代码市场典型供应商,全面对标国际一流厂商产品体系; 根据新创纵横公众号,2021年东方通、普元信息的市场份额在中国中间件产品中位居前两位。其中,东方通较为聚焦服务于党政信创领域,普元信息从金融信创切入,现已形成运营商、政府、制造、能源、交通、建筑、医疗等数十个优势行业领域。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3-25年收入分别为5.00、 6.61、 8.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9、 0.68、 1.00亿元,EPS为0.20、 0.71、 1.05元,对应2023年11月10日31.5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155.56/44.26/30.01倍,看好公司在华为生态体系的布局,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AI产品下游需求不及预期;3)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事件概述2023年10月31日公司发布2023年Q3季报,2023Q1-Q3实现营业收入841.55亿元,同比增长-0.41%;实现归母净利润8.51亿元,同比增长24.91%。 分析判断:Q1--3Q3业绩符合市场预期,TIT龙头问鼎神州2023年10月31日公司发布2023年Q3季报,2023Q1-Q3实现营业收入841.55亿元,同比增长-0.41%;实现归母净利润8.51亿元,同比增长24.91%。单从Q3判断,公司营收285.54亿元,同比增长43.28%,Q3实现归母净利润实现4.17亿元,同比增长6.44%。我们判断公司增速符合我们预期,其本质与公司坚定进行“数云融合+信创”战略密不可分,而从收入端和利润端口径判断,公司经营结构持续改善,我们判断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的本质原因在于其云业务与自主品牌业务的快速放量所致,未来,随着神州数码的“大华为”战略与公司自主品牌持续推进,公司经营情况有望持续。 IAI与信创双轮驱动,鲲鹏++昇腾其放量但从QQ33口径判断,公司实现营收285.54亿元,环比增长0.24%%,归母净利润为4.17亿元,环比增长86.04%%,同样,从收入端和利润端的口径看待,我们判断公司经营结构持续改善,公司毛利率较高产品业务线增速较快,同样侧面反应公司云业务和自主品牌快速量所致。同时,公司自主品牌持续推进,根据公司10月30日公告,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发布了《中国移动2023年至2024年集中网络云资源池五期工程计算型服务器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项目为PC服务器,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北京神州数码云科投标报价约为10.10亿元,中标份额为23%,彰显公司在信创背景下的技术实力与背景。同时,根据公司10月30日公司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合肥神州数码与恒为科技订了三笔《销售合同》销售神州鲲泰品牌昇腾AI服务器,合同共计含税总金额为4.08亿元,同样彰显公司在AI大背景下的渠道能力与技术实力,侧面反映公司“大华为”战略背景下的优势。我们判断,由于行业招标节奏有望在Q4密集进行,公司自主品牌有望凭借“大华为”战略进而快速放量。 神州数码深度绑定华为开启全新增长曲线神州数码坚定“大华为”战略,生态合作逐渐加深。2018年,神州数码携手华为公司举办“神州华世,大有可为”,2020年,神州数码首个鲲鹏系列在厦门落成投产,此后,公司与华为合作关系进一步紧密,并于2021年成为华为同舟共济合作伙伴;2023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我们判断其鲲鹏产业链持续扩产。行业信创在即,政策端,信创推广从试点进入常态化阶段,可以预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仍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行业信创仍是重点方向;产业端,通过梳理近期信创行业招标结果,我们判断,国产信创产品落地领域越来越广,生态适配总数进一步飞升,改善国产生态持续加速。以金融和运营商为例,下半年有望进入信创订单释放期。同时伴随着公司数云融合战略,公司ISV与MSP业务有望快速推进,IT龙头逻辑依然坚挺。投资建议公司在信创服务器、云服务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将受益于行业信创、云计算等产业高速发展。维持公司2023-2025年营收预测1230.94/1331.19/1400.68亿元,维持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2.35/15.31/18.48亿元,维持公司2023-2025年EPS预测1.85/2.29/2.76元。2023年10月31日总市值为208.04亿元,对应股价31.07元,对应PE为16.84/13.59/11.26倍,依旧坚定看好,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中美关系不确定风险;2)AI建设不及预期;3)行业竞争加剧;4)信创进程低于预期。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
详细规则>>
3、
1
短线成功数排名
1
中线成功数排名
1
短线成功率排名
1
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