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锐评特约评论员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科技强国,科技创新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即便在近期美国认为受到竞争威胁最大的领域,比如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其科技创新优势地位在短期内也是无人能及。但是,近期以来,美国借助贸易争端,单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布了《中国的经济侵略如何威胁美国和世界的技术与知识产权》报告,随后通过收紧外国企业在美投资规则的法案,甚至利用核心技术来对他国进行限制,不惜“冷战”,充分表现出了技术霸权主义的行为特点。

当前,美国的技术霸权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核心技术打压潜在竞争对手、获取高额利润。比如美国技术先进企业对行业收取高额专利费用,开展知识产权滥用,表面上是市场经济行为,但是实际上利用技术优势形成市场垄断,还有利用技术优势地位提高设备或原材料价格来谋取利润,甚至利用核心技术对国外企业进行制裁,比如威胁限制对中兴通讯公司的芯片供应。

二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保护核心技术和市场,破坏市场公平秩序和投资,比如阻止外国企业收购美国先进技术企业,对高技术出口实施严格管制,限制我国高科技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等。

三是以关税等手段限制其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美国,打压其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美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关税,虽然可以限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但是对美国参与全球化分工的企业同样造成损失。而限制核心技术对其他国家的供应,在短期内能够打击其他国家企业,但是违背了商业逻辑,限制了对外销售,也使国际下游产业受到打击,是对全球价值链人为的干预。

长期以来,美国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牢固地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优势地位,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在国际规则的框架下,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是必然的,美国的跨国公司即便在外国设立了很多合资公司、进行研发投资,甚至收购了很多国外企业,也仍然保持着这种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美国部分领域优势丧失,也不能就认为安全受到了威胁,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其他国家就可以说根本没有“安全”可言。

遗憾的是,美国政府出于对自身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考虑,采取单方面措施限制技术外流、封锁和扼杀他国技术进步的手段,自行其是,以技术胁迫他人达到自身目的,实际上实行的是技术霸权主义,选错了药方,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是由单边技术霸权主义行为导致的世界技术和贸易争端,对全球技术进步和国际经济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可能造成全球经济发展的倒退,给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阴影。

二是不顾现代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规则而采取单边的极端行为,破坏全球分工格局,是对国际规则的践踏。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是各国在开放条件下,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的结果,这个体系是自然形成的合理分工格局,没有“掠夺者”,共同造就了全球经济的高效发展。美国的技术霸权主义,对国际分工体系造成破坏,最终“损人不利己”。

三是不尊重他国技术进步需求,导致自己陷入“孤立”局面。任何国家的技术进步,都是改善生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国际分工体系下,各国相互协同、促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改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共同实现发展。美国控制所谓的核心技术,试图阻碍其他国家沿着技术进步的阶梯攀登,在国际上必然陷入孤立局面。

四是不顾技术的生命周期和科技进步的开放本质要求,违反了技术进步的规律,缺乏技术竞争的压力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动力,最终会导致自身技术进步动力丧失。死守核心技术的“安全”,放弃技术实现市场价值、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的发展需要,必将导致本国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下降,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最终会遭到本国企业的反对。

从当今发展的形势来看,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是不可阻挡的。创新的本质是开放的,如果把企业层面的竞争手段拿来当作国家层面的事情来处理,采取有组织的行为去限制和阻隔技术交流,最终损害的是自己。

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需求为科技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科技创新实力经过持续的积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当然,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将世界各国联结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美国靠单方面的技术限制和封锁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也不可能达到限制他国技术进步的目标。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必然是不可阻挡的。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全球化治理需要进一步改革,单方的霸权主义行为与本国、全球化发展需求是违背的,不可能达到实际效果。继续坚持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在开放中求发展,推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并向深层次演化,共同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是各国明智的选择。任何违反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实行技术霸权主义的行为,最终都将碰壁。(作者:胡志坚、陈宝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