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MRD从血液肿瘤领域的成熟运用,到实体瘤领域临床实践落地,预后价值正在逐步走向预测价值,贯穿肿瘤各分期全病程。伴随着多项干预性临床试验的开展,在未来以MRD为结果的精准诊疗,有望改写肿瘤治疗格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存获益。本期以问答的形式科普MRD的方方面面。


基础知识篇

1.什么是MRD?

MRD具有多种表述: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可测量残留病灶(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和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其概念由血液肿瘤逐步延伸至实体肿瘤,主要指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癌来源分子异常,是体现在治疗后体内存在残留肿瘤细胞的生物标志物。


2.什么是全外显子检测,什么是肿瘤版WES?

全外显子组测序:

a)测序范围:人类全部外显子组编码区(>20000个基因)

b)测序深度: 有效平均测序深度≥100×;20×覆盖度≥95%;

c)测序数据量:有效数据量≥10G;

飞朔生物自主研发肿瘤版WES(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在WES的基础上增加肿瘤热点突变区域、常见基因融合相关的内含子区域、非编码区ClinVar致病性位点、SNP骨架和MSI区域的探针覆盖;基线样本检测结果覆盖导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遗传风险评估。


3.什么是肿瘤先验分析,什么是肿瘤未知分析?两者有何特点?

肿瘤先验分析,即Tumor-informed策略:即先对患者肿瘤组织样本进行检测,以了解患者特异性基因组变异信息,再通过ctDNA监测肿瘤组织中存在的某些变异位点。在这种MRD监测路线中,肿瘤知情原则体现在:(1) ctDNA监测的位点选择和设定依赖于肿瘤组织中变异的检出情况;(2) MRD阴性或阳性状态的判断,取决于ctDNA是否监测到肿瘤组织来源的变异。Natera公司的Signatera产品就是tumor-informed策略的代表,基线通过对患者肿瘤组织进行WES检测以了解患者的变异信息,后续筛选16个位点进行个性化的ctDNA检测分析。

肿瘤未知分析,即Tumor-naïve策略:不依赖于肿瘤组织的变异检测,通过设计单癌种专属的固定化panel,仅通过血浆对患者进行ctDNA分析,也常在ctDNA检测变异的同时联合其他组学(如表观遗传学)等方法进行MRD分析判定。Guardant Health公司的MRD产品就是tumor-naïve策略的典型代表,在分析变异的同时也整合了甲基化分析,提升了预测的敏感性。


4.什么是MRD的定制化panel,什么是MRD的固定panel?

定制化Panel,指设计的panel没有固定基因与位点,对每位患者的组织进行大panel或全外显子/全基因组测序,综合考虑基因变异的类别、类型、丰度等因素筛选出一定数量的个性化即定制化基因,将选出的阳性基因作为参照基线,用于后续的定期监测比对。

固定Panel,指根据不同癌种的分子特征,一般包含各癌种的驱动基因以及分子靶向治疗靶点,利用固定基因/位点的panel进行高深度测序进行动态监测。

固定化与定制化panel在Tumor-informed和Tumor-naïve策略均可交叉组合应用,固定化panel更常见应用于无法获取组织案例的Tumor-naïve策略。


5.什么是药物假期?

药物假期,即间断治疗,指的是在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达到满意疗效后,暂停用药一段时间,并依然维持疗效。停药时间可能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有可能达到几年。药物假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其他需要长期服用的慢性病中早有应用,但在肿瘤治疗领域仍有待更多研究。

WCLC 2021报道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一项小型的探索性研究,这是CTONG 1602(NCT03046316)研究的一部分。

药物假期标准:1)影像学上无可见病灶(CT、MR或PET/CT);2)MRD阴性;3)CEA阴性;患者一旦进入药物假期阶段,此间不接受任何治疗,只接受每3个月一次的CT、CEA和MRD监测;

药物再治疗标准:1)疾病进展(RECIST PD);2)MRD阳性;3)CEA逐渐升高。



临床应用篇


1.MRD与肿瘤靶向测序有何不同?

肿瘤靶向测序主要针对对应肿瘤的靶向治疗,作为靶向治疗的补充诊断/依据,或作为靶向治疗耐药机制研究,靶向测序部分Panel还包含MSI、TMB、化疗敏感性评估等其他分子标志物。

MRD旨在发现分子残留病灶,评估治疗收益与监控复发,并不针对某种治疗手段,而是针对恶性肿瘤的系统治疗,通过患者个体化定制/固定panel的ctDNA变化趋势动态评估治疗收益,以及复发转移情况。


2.MRD目前适用于哪些癌种?

理论适用范围是包含所有实体瘤,有部分研究提示CNS肿瘤敏感度欠佳,目前在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膀胱癌等癌种已有不少研究结果公布。


3.MRD在临床推广中有哪些应用场景?

围手术期综合管理:

a)新辅助治疗收益评估:活检样本基线分析+新辅助治疗周期动态监控(多次)

b)手术后分子残留病灶检测:术后样本基线分析+MRD(1次)

c)辅助治疗(术后/进展)收益评估:术后/活检样本基线分析+MRD(多次)

d)复发监控:术后/辅助治疗后基线分析+MRD(多次)


4.MRD的采样/监测时间如何选择?

目前对于MRD基线分析采样时机、检测时机均未发布相应指南及共识性文件统一标准,仅在2021年《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残留病灶专家共识》中描述为:ctDNA 的半衰期大约在35分钟左右且患者术后3 天的ctDNA 状态即可提示其复发风险(DYNAMIC研究);首次MRD 检测时间窗都设定在根治性治疗后4个月内,而如果局部晚期NSCLC接受根治性放化疗后准备接受免疫检查抑制剂巩固治疗的, MRD检测的时间窗则定为根治性放化疗后至少1 周(CAPP-Seq研究)

目前在该指南中推荐:荐MRD首次检测的时间窗在NSCLC根治性治疗后1周到1个月之内。


5.没有组织样本或经过治疗的患者,能采用Tumor-informed策略的MRD吗?

采用Tumor-informed策略的MRD监测,需对肿瘤组织进行测序,根据患者个性化变异信息来定制MRD检测panel,该策略的局限性即为组织依赖性,故没有组织样本无法采用Tumor-informed策略的MRD。

经过治疗的患者:肿瘤存在空间、时间异质性,不同癌种的治疗方案都有可能改变肿瘤分子特征,既往肿瘤样本的基线分析与治疗后分子特征存在差异,故而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目前指南与共识也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可采用复发/转移病灶进行基线分析,进行后续动态监测,或采用Tumor-naïve策略。


6.如术后首次MRD为阴性,临床做了术后辅助治疗,后续是否还需多次动态监测?

MRD阴性并不意味着患者没有复发转移风险,术后分子残留阴性也并不作为临床评价辅助治疗适用的唯一标准,即使首次MRD检测为阴性,后续也可动态监测复发转移情况,根据临床医生建议进行后续监测与诊疗。



飞朔生物篇


飞朔生物已推出实体瘤分子残留病灶(MRD)检测服务,产品检测panel覆盖面广泛,支持多种实体瘤MRD检测,满足临床需求。


1.实体瘤分子残留病灶(MRD)检测服务的技术路线是什么?

飞朔生物MRD采用定制化Panel检测策略,也称Tumor-informed assays,先对原发肿瘤组织进行全面的全外显子测序,确定患者特异的基因突变结果,然后定制个性化Panel对组织中的一定数量的突变位点进行后续的ctDNA检测。


肿瘤版WES检测(肿瘤组织+外周血)→筛选特异性突变位点→个体化定制panel→连续多次监测(外周血样本)


2.项目优势&参数

•自主研发肿瘤版WES(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在WES的基础上增加肿瘤热点突变区域、常见基因融合相关的内含子区域、非编码区ClinVar致病性位点、SNP骨架和MSI区域的探针覆盖;基线样本检测结果覆盖导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遗传风险评估;

•个体化定制panel采用自研的单侧引物扩增结合UMI的测序文库构建技术;

•自动化监测位点筛选,通过突变位点的频率,基因的功能,突变类型和突变等级等指标加权评分,从位点的筛选提高监测的灵敏度;

•采用超高深度测序(100000X)结合UMI分析可以实现0.05%的突变检测灵敏,满足MRD的检测性能要求;

•基线分析+多次动态监测,肿瘤诊疗全周期MRD动态监控。


3.组合方案

灵活性全周期管理,多向选择:

•全外显子基线分析+1次动态监测

•全外显子基线分析+3次动态监测

•全外显子基线分析+6次动态监测

•全外显子基线分析+N次动态监测

适用于多种实体瘤的预后预测、复发风险评估、疗效监测。



——仅供科研参考使用——

上一条: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基本原理 下一条: 不可忽视的甲状腺结节,真的很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