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张智艳  吴 卫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摘�要 :凡・杜斯伯格于1917年在荷兰创建了几何抽象的"风格派",他是该组织的内驱力和整个运动的精神领袖。他坚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并通过包豪斯提升抽象艺术的地位,进而对现代艺术设计与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素"的解构与重组、几何化基本形与骨架的建构、三原色与中性灰的使用以及非对称均衡的追求是他对抽象艺术语言的运用。抽象艺术的扩张,抽象语言的探索使他成为现代抽象艺术的伟大开拓者。
关键词 :抽象;"风格派";凡・杜斯伯格;几何化;元素


1. 背景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方面,面对文艺复兴以来架上艺术的写实技法,艺术家们已经感到突破的艰难;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使得艺术家们重新思考着工业时代的艺术美学方向。正如艺术评论家沃纳・霍夫曼所言:"艺术家们从经验事实的竞赛中解脱出来,察觉到有的形式冲动不能由客观的相似来确立。他把错觉主义与它的相关之物(人的中心位置及空间视角)一道抛弃,并继续挺进到那些原初的、前客观的形式--我们已经听说了,它们'并不是将自己限于一种形式中,而是包涵着所有形式的潜在的可能性'--世界中去。"[1](P.207)因而,1917在荷兰诞生了以几何抽象艺术为特征的"风格派",其代表人物是特奥・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1871~1931)、皮耶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和格里特・里特维尔德(Gerrit Riveted,1888~1964)等。抽象艺术的诞生粉碎了文艺复兴以来架上绘画与错觉主义的霸权,是一种与写实艺术并行不悖及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亦如康定斯基所言:"艺术从精神与物质的库房中选择适合于它表现的各种形式,这些形式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大类,即:1.伟大的抽象主义;2.伟大的现实主义。"[2](P.3)

2. 凡・杜斯伯格简介

凡・杜斯伯格(图1),1883年出生于荷兰的乌得勒之。他在早期撰写过寓言、剧本以及通过临摹博物馆的名画自学绘画。25岁那年,他首次举行个人作品展。其后,他开始发表艺术评论,创作了诗歌作品《满月》。自1916年(33岁)起,他参加了先锋派的所有重要活动,相继成为斯芬克司派运动及其同名杂志社的创始人之一。1917年(34岁),杜斯伯格在荷兰莱德创建"风格派"及其同名杂志。1921年(38岁),加入达达运动组织,进行达达艺术活动。1926年(43岁),在《风格》杂志上发表《元素主义宣言》,标志着他与新造型主义的早期原则的彻底决裂,同时也与蒙德里安分道扬镳。1930年(47岁),杜斯伯格成为"具体艺术派"和同名杂志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48岁)创建发展了抽象--创造团体。同年,他在瑞士的达沃斯去世,"风格派"也因其早逝而解散。[3](P.281)在风格派期间,杜斯伯格领导整场运动并以《风格》杂志为纽带维系成员的关系,传播"风格派"抽象主义的艺术理念。

3. 凡・杜斯伯格的艺术理念--抽象主义的扩张

3.1 现代抽象艺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

杜斯伯格希望抽象艺术家不仅仅是画画,而是与实用的艺术设计相融合,形成整个风格统一的生活环境,暗示了他希望通过改变人的环境来显露宇宙的和谐,并体现在"纯粹的艺术造型作品中,以此影响大众,人们的意识也会因此而改变,最终实现"风格派庄重的、精神化的古典风格应该带来的简朴与谅解的太平盛世",结束"旧的个人主义世界",开创"新的宇宙世界"。[4](P.32)因此,在纯粹绘画创作的同时,杜斯伯格自1917年起与雅各布斯・P・伍德、格里特・里特维尔德、扬・维尔斯等建筑师合作,设计彩绘玻璃、马赛克、室内装饰及建筑物正面色彩的图纸与画稿。[3](P.281)与坚持抽象艺术纯粹精神价值的蒙德里安不同,他坚持将"风格派"的原则进一步推广到艺术设计运动中,使它成为一种大风格。他相信艺术的形式规律是由科学理论、机械化生产、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组成,而这些生活要素本身就是艺术形式规律的基础。他的社会工程倾向推动抽象艺术真正与科学的结合,这种融合很好地适应了时代机械美学的潮流,因而影响了20世纪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与衣食住行。

3.2 凡・杜斯伯格对包豪斯的影响

杜斯伯格是一位热情而口才出色的艺术活动家。他经常举行各种艺术研讨会,与包豪斯艺术家们交往。1921年他受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之邀到魏玛包豪斯学院访问。1921年至1923年住在魏玛期间,他传授了"风格派"抽象主义艺术思想与创作原则,这吸引了大量的包豪斯学生前去听他的讲学。当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创作了《第三国际纪念碑》的抽象主义雕塑时,杜斯伯格于1922年在包豪斯学院为其作出有力的理论解释:"现代艺术朝着抽象--普遍性观念发展,即远离客观存在性和个性,朝着一个超出个人和民族的集体风格方向发展--它形象化地表现了最高、最深和最普遍的、所有民族的美好的愿望。"[2](P.18)在这以后的几年里,他开始主张"少风格"(style-less),以期能够找到更加简单、更加国际的术语来建立国际风格基础。他日益深入到"减少主义"的简单几何结构的研究当中去。这种艺术观点为包豪斯所吸纳并产生重大影响,抽象艺术也因此逐渐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国际风格,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产品造型。他通过包豪斯提升"风格派"在国际上的地位,极力拓展抽象艺术的范围。"风格派"也因此与俄国的"构成主义"(1917~1924)、德国的建筑和现代设计运动(1904~1933)一起成为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言,杜斯伯格成为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思想奠基人之一。

4. 凡・杜斯伯格的艺术语言--抽象化作品

4.1 "元素"的运用

4.1.1 "元素"的解构

对"元素"的运用是杜斯伯格作品的典型特征。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中所有具象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element)。[5](P.169)他早期作品具有印象主义的特点:画面充满自然物象的再现、转瞬即逝光影的描绘,架上绘画体积感的塑造。然而后期他却将印象主义完全抛弃。从图2、图3、图4,我们能感受到他在不同时期对"元素"运用的脉胳。1916年的《构图》(图2)已经初具"元素"的影子。当时他研究了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因此从绘画风格上有了很大的转变。1918年的《构图Ⅺ》(图3)具有"元素"的典型意义。此时,他遵循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原则。传统的造型特征完全抛弃,其画面中没有我们经验世界中一丝痕迹,只有自然世界并不存在的几何结构单体,即他所说的"元素"。他对艺术的表达从经验的写实跨越到完全的精神表达,不描绘自然物象,不造成任何物象联想,只是为了表达作者主观精神和探求放之四海皆准的形式规律。"元素"不仅包括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基本形也包括垂直与水平的直线。根据他1924年的"元素主义"理论,在《反构图五号》(图4)中,倾斜线的加入使得整个画面更具动势,这与蒙德里安垂直线与水平线正交原则相冲突,也因此宣布了他对早期"新造型主义"原则的放弃。


图2:《构图》,羊皮纸,水彩,30.8cm×7.1cm,1916年。


图3: 《构图Ⅺ》,画布油彩,56.9 cm×101.3cm,1918年。/ 图4:《反构图五号》,画布,油彩,100cm×100cm,1924年。

4.1.2 "元素"的组合
当把建筑、绘画、雕塑变成几何结构单体看作是一种"元素"的解构,那么"元素"的组合又该怎样呢?这正是杜斯伯格一直探求的风格主义艺术规则。他认为,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可以形成简单的构成,但是在新的构成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见性。[5](P.170)由他创造出来的风格(De Stijl)名称一词就体现了这种"元素"组合的观念。"风格"一词在荷兰语中有"柱子"与"支撑"的含义。它的含义包括运动相对的独立性是结构的单体;也包含了它的相关性--是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其合理性与逻辑性--立柱是必须的结构部件,而它只能是直立的。它是把分散单体组合起来的关键部件,把各种部件通过它的联系,组合成新的、有意义的、理想主义结构是"风格派"的关键。[5](P.168)他努力探索一种元素的重组方式,亦如他对"风格"名称的命名一样,寻求一种象木工接榫般严密的组合,这种组合是一种独立的、联系的、合理的艺术形式规则。对"风格派"抽象艺术形式规律的探索也就形成了杜斯伯格典型的艺术特征。

4.2 几何化的艺术特征

与热抽象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相比较,杜斯伯格的作品中没有韵律的曲线与点,只有他始终坚持的数理般秩序的几何形。他写到:"当美是判断标准时,波浪线当推其首,但当以真为判断标准时,线简化了自身后最终将是完全笔直的。"[6](P.140)他坚持形式脱离自然的约束,主张艺术简化的抽象。1917年创作的《玩牌的人》(图5),人物以矩形为基础,塞尚画中具象人物完全消失,只见一个个规整然而却是错落变化的方格。这些类似于马塞克似的几何方格构成画面的物象。创作于1918至1919年的《玩牌者》(图6),改用线和方块组合。画面不仅是单一的矩形,还包括三角形、半圆形、扇形以及多边形。

几何化特征不仅体现在他作品中基本形的几何化,同时其构成骨架也呈现几何化。图7是他在《风格》杂志中设计的广告页面。纵横方向的粗壮直线将版面划分成若干部分,直线骨骼使得版面具有稳定性,从而增强了形式作用于心理的和谐、舒适。这种简洁的垂直骨架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同时也在传释着抽象意味的含蓄与多样。他将这种高度理性化的骨架形式运用到书籍设计中去。比如杜斯伯格1925年与包豪斯教员拉兹罗・莫霍里-纳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合作设计出版的自己的著作《新格式塔的基本观念》(Grundbegriffeder Neuen Gestltenden)就具有这种特点。[5](P.169)


图5:《玩牌者》,116.5cm×106cm,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藏,1917年。


图6:《玩牌者》,画布油彩,300cm×289cm,1918~1919年。/ 图7:杜斯伯格在《风格》杂志中设计的广告页面,1912年。

4.3 红、黄、蓝与黑、白、灰的使用 www.dolcn.com

荷兰哲学家逊马克(M.H.J.Schoenmaks)认为世界的色彩是由红色、黄色、蓝色组成。受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杜斯伯格放弃自然界中五彩缤纷的色彩而只是抽取三原色与中性灰作为其绘画语汇。原色与中性灰是简单、纯净的,但又是绚丽的。三原色作为混合任何其它颜色的基本色,艺术家通过色块的空间混合达到一种简洁中求丰富的视效。杜斯伯格通过红、黄、蓝与黑、白、灰的使用,在对比中寻求和谐的色彩"完形"。一个好的"完形"是这种相互作用中整体大于部分的关系。色彩"完形"的建立是遵循对比与调和的形式规律的。以图8和图9为例,两图使用了相同的三原色以及中性的灰紫色、黑色。纯度极高的三原色如果是等比例的并置,就会因为色相与纯度之间的对比而产生激烈地冲突。化解冲突就是对色彩进行调和。一方面他利用面积的调和:调和与色彩三要素没有直接关系,它在不改变色彩三要素的变化下,可以通过面积的增大或减小,来达到视觉上色彩的加强、减弱和调和的作用。[7](P.124)另一方面他使用分割调和:这是一种以无彩色(黑白灰)、特殊色(金银)或某一颜色去分割各个色相的而达到统一美的色彩调和的方法。[7](P.125)图8中红、黄、蓝填充的细长矩形被放置于浅紫色背景之上,红色、黄色的大面积与少量的紫色形成和谐的比例;大小各异、位置交错的黑色的矩形的穿插分割调和三原色的矛盾。图9中也同样是三原色与中性灰的对比与调和,此图中用色更为大胆。粗壮的红、黄、蓝三色以适宜比例几乎充满了画家精心布局的画面;中性灰色将明艳的原色相互隔离,因而化解了对抗中的矛盾。


图8:《俄罗斯舞蹈的节奏》,画布油彩,135.9cm×61.6cm,1918年。/ 图9:《构图》,画布油彩,92cm×71cm,1919年。

4.4 非对称性的均衡

风格派认为,真正的视觉艺术应该是通过有机的运动而达到高度的平衡,在不平均但是平衡的对抗中找到平衡,在弹性的艺术中找到平衡点,对于人类来说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艺术表现真实的关键。[5](P.168)正如老式挂钟的嘀达声过于单调而令人乏味一样,人类的视觉心理总是寻求一种均衡中变化的视觉形式。在杜斯伯格的作品中,观者可以窥见到非对称性均衡的艺术特征。这种均衡由两种方式来构建。其一他将基本形与颜色作非对称性的重复构成。在《俄罗斯舞蹈的节奏》中(图8),整个画面以近似的细长矩形作基本形的不断重复,空间位置的对立将打破这种过于秩序的统一。图10是1912年杜斯伯格在《风格》杂志中刊载达达主义诗歌的页面。等线字体在整个版面中作不断的重复构成。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对称,而是一种巧妙的均衡。他通过基本形、颜色的重复、位置的错落、方向的变化达到左右力量均衡的动感。其二他将整个版面进行数理性分割。这种分割甚至是通过数学计算来达到视觉上平衡。图10中版面的分割既包含有"图"的构造也含有"底"的取舍。这是一种空间区域的分配。当这种分割作用于色彩时,就是一种色量之间的合理搭配。杜斯伯格对左右"图"形在造型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差异性,在"底"的取舍上也在寻求空间上逻辑的、数理的分配。正是这种非对称的均衡满足人的秩序中求变化,均衡中求运动的心理。


图10:杜斯伯格设计的《风格》杂志中刊载的达达诗歌的页面,1912年。

在世纪之交的艺术激变中,凡・杜斯伯格以创新的姿态开拓着一种与写实艺术并行的艺术形式--抽象艺术。凡・杜斯伯格是一位伟大的艺术理论家,从"风格派"理论的"新造型主义"到后期的"元素主义";他适应时代机械美学的潮流,将抽象艺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因而改变了20世纪整个人类的衣食住行。凡・杜斯伯格也是一位艺术活动家,他创立与维系着"风格派"与《风格》杂志,并通过其传播抽象艺术的理念,他以出众的口才及饱满的热情极力扩张抽象艺术的影响,通过包豪斯使其演变成一种国际艺术设计风格。凡・杜斯伯格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探究抽象艺术的法则,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变成最基本的"元素",在元素的组合的过程中努力探求一种既独立又关联的"风格"特征的形式组合。用秩序的几何形、艳丽的红、黄、蓝色与温和的黑、白、灰色来构建不对称均衡的艺术世界。总之,凡・杜斯伯格对抽象艺术进行拓展,对抽象艺术语言进行探索,因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被看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www.dolcn.com

参考文献
[1][德]沃纳・霍夫曼:《现代艺术的激变》,薛华译,桂林,广西师凡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07页。
[2]崔庆忠编著:《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抽象派》,翟墨,王端廷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页,第18页。
[3][法]帕斯卡尔・勒・托雷尔-达维奥:《现代美术家辞典》,刘常津译,长春市,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81页。
[4]张学忠:《20世纪初抽象艺术与艺术设计的重合与分离》,《装饰》,2007年第1期,第32页。
[5]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69页,第170页,第168页。
[6]孙萌:《谈影响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因素》,《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期,第140页。
[7]吴卫、肖晟:《色彩构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24页,125页。

Exploit Men of Modern Abstract Art--Theo Van Doesburg
Zhang Zhi Yan   Wu Wei
Abstract: Theo Van Doesburg created "De Stijl" of geometry abstraction in Holland In 1917, He is main power in this community and he is a chief psychology leader among campaign. He has an Idea that art must associate with science as well as he promotes abstract art by Bauhaus. So abstract art hold greatly effection with morden design art and art education. He breakups art "element" and reconstract "element". He builds geometry form and geometry frame and.uses three kinds of basic color and grey color. He expects balance of no-symmetrical. All is his abstract art language. He is acted as exploit men of modern abstract art because he expands abstract art campaign and explores abstract art language.
Key words: abstract; "De Stijl"; Theo Van Doesburg; geometry ;element

作者简介
1.张智艳(1975-),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成员。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文化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