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清华被世人误解的话题,我首选就是,清华,是人文的清华,而不是工程师的摇篮。时下时髦的国学一词,无从考证真正的出处,但第一个大张旗鼓地说国学的,正是清华。当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名震中华
……>>
详情
回顾:清华大学文科取消复建发展过程
清华这个宝塔的基座——“人文日新”一解
张岂之谈清华的人文传统:国学院、学术创新
梁启超在清华:“但开风气不为师”
当梁实秋还在清华念书时,听过大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当时的情形,一直牢牢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极短的开场白……
>>详细
梁启超为学与为政 对学术独立性相当看重
梁启超的一生,徘徊在干政和为学两条道路之间,颇费踌躇;时至今日,有人推举他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首席,也有人认为他的学术成就不大,文章唯“新闻笔墨”而已……
>>详细
梁启超晚年清华教学体现国际的本土关照
创作于1919年的《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朝向后期发展的转捩点。在这本书中,借助于刚刚拓展的世界眼光,梁启超才在价值观念上,明确获得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转折……
>>详细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
>>详细
陈寅恪读书治学之启示:读书不肯为人忙
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这个“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的观念的约束……
>>详细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1927年,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陈寅恪撰写了碑铭,是为学术史上不朽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抒发思想自由之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详细
王国维是怎样进清华的?
国学研究院和四大导师,是清华人文学科最初的辉煌。四大导师有三位是胡适推荐的。梁启超是胡适的精神偶像,赵元任是胡适留美的挚友。王国维是怎样被胡适推进清华……
>>详细
王国维的中西学术观
王国维的中西学术观可简述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他对当时学者热衷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现象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将学术分为“古今中西”毫无道理……
>>详细
“文化移民”王国维:一死从容殉大伦 千秋怅望悲遗志
仰望二十世纪的学术星空,人们会很容易发现王国维这颗集哲学、经学、史学、戏曲学、甲骨学、敦煌学等研究于一身的学术巨星。作为从旧王朝中走出的“新民”……
>>详细
“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赵元任: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大师
赵元任先生的学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考察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我们会发现他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许多“第一”……
>>详细
浅谈赵元任先生的学术思想背景
赵元任先生(1892-1982)是20世纪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学家,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
>>详细
方言大师赵元任
赵元任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杰出的方言大师。他自1927年开始系统地调查研究汉语方言,以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的广博学识,新颖精湛的学术思想……
>>详细
被遗忘的清华“海龟”
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一些重要考古发现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考古早已不是一个陌生名词。但如果要问:中国现代的考古事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早倡导和主持现代考古发掘的中国人是谁……
>>详细
金岳霖:中国哲学第一人
金岳霖16岁考取清华学堂,19岁以官费留学美国。开始学商科,因为“引不起兴趣”,不久就改学政治学了。他认为,商业学与政治学相比,前者只是“雕虫小技”,而后者才是关乎国家前途……
>>详细
与清华有关的文史哲大师
众所周知,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从清华大学最初的文科辉煌时期——清华国学院——也可以窥一斑而知全局,清华国学院甚至被称为“难以复制的神话”,至今仍令我们怀念不已。之所以如此,我想这与当时那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钱钟书,数学15分,却被清华破格录取;1932年清华的国文入学考试只有一道怪题,对对子;西南联大的国文试题只有两道,作文和解释成语的意义……与这些简洁、精炼的试题相比,我们今天的考试还能让孩子领略到学习的快乐吗?与如今那些动辄长达十余页、似是而非的高考题目比照,究竟哪一种更接近我们教育的初衷呢?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试点自主招生,如今的高校何时才能恢复并超越那大师辈出的时代呢……
>>点击参与讨论
人称“教授的教授”的国学大师陈寅恪,12岁就出国留学,先后辗转于日、德、法等国数十所名牌大学。他虽然学富五车,可是却没戴过一顶博士帽……[
详细
]
赵元任:谱曲《叫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作曲、唱歌是赵元任的业余爱好,他的业余音乐水平高于当时一般的专业音乐家……[
详细
]
钱钟书:数学15分被清华破格录取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钟书。他数学考试极差……[
详细
]
《雷雨》诞生在清华热恋中
1933年,北平时局险恶。清华大学当局决定,免除应届毕业生的期终考试,以全年平均分数评定毕业成绩,提前放暑假。曹禺是三三届西洋文学系的应届毕业生。在学校的大名是万家宝,曹禺是后来的笔名。他那时认识了比他低两届的女生郑秀……[
详细
]
王力师从“四大教授”的清华岁月
1926年夏,清华国学研究院要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王力对国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决定报名应考。只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招生简章上规定报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王力对照了这三个条件,前两条均不符合……[
详细
]
梁实秋:清华八年
清华八年的正规教育,对梁实秋一生来说实在是受益无穷。作为林语堂的学生,梁实秋身上也具备着老师那样不羁的性格,他阅读面很广,读书方式也是中西合璧式的。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详细
]
大礼堂的“人文日新”匾额
在清华的大礼堂里,至今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人文日新”,是由二六级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这四个字包含着清华对于大学教育的理解:“人文”始终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和基础……[
详细
]
清华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