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酒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精妙绝伦,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古代诗人为什么爱喝酒,酒的三重境界分别是哪三重呢?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诗人没事就喜欢喝点白酒,开心的时候喝两口,难过的时候也弄点,慢慢的就来感觉了,灵感就来了,所以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
各个朝代好酒的诗人文豪就更不胜枚举了,那么,为什么诗人们对酒如此痴迷呢?
朋友应该都知道:古代的酒辣中带甜、清爽可口,基本都是如今的酒精饮料,别说诗人爱喝,任何人都会着迷。
在这种情况下,才子佳人们喝完酒状态似醒非醒,各种天马行空,成就了写诗的题材,这一点,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可窥知一二……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古代能喝酒其实是身份的象征。
古人受教育水平低,能够识文断字必是士大夫阶层。喝的起酒,并用诗文记录下来告诉后人,
定
是彰显身份的骄傲。
重要的一点,古人讲究名士风度,而大量喝酒就是名士风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代
知名
哲学家周国平曾在出席华茅酒「鉴藏」鉴赏会时,对喝酒的几重境界也进行过详细的描述。
第一重境界:一杯酒下去——微醺,这是艺术境界。这种情形下灵感闪现、文思泉涌,适合写作和画画。
第二重境界:两杯酒下去——酣畅,这是哲学境界。这种情形下人会说出很多平时说不出来的话,看透人生,会有很多妙语,适合和朋友高谈阔论。
第三重境界:三杯酒下去——酩酊,这是神仙境界。这种情形下开始出现物我两忘、神游天外的境界,适合打坐、独自玄想。
因此可以认为:酒助诗兴,美酒的作用下,尽情的催化着诗人文豪们淋漓洒脱的兴致,而成传世之作。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古代诗人喜欢饮酒做诗了吧!其实对于他们而言,饮酒已经不再是口感上的满足,心灵上的慰藉,而是一种思想与意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