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北京法源寺
大变局时代,读书人的真正出路不在应试做官,而是以行动救世,甚至不惜舍身成仁。 --李敖
{龟在中国,是一种命运的象征。中国人自古就烧龟的背,从裂纹里判断命运,在中国人眼中,千年王八万年龟,龟是长寿的动物,它有足够的阅历来告诉人类吉凶福祸,可惜的是,龟不说话,所以只好用火刑逼供。烧出的裂纹,经过解释,有利,皆大欢喜;不利,就不敢动。}试想一下一个人的寿命,如果预计是两百岁,那么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人生的感官就会完全不一样,对于失败可能更容易释怀,对于挫折更加淡定,遗憾可能会更少,对于人事也更加淡漠;如果预计寿命是三十岁,那么对于人生的观感可能会觉得更加急促,也许会漠然地接受生育-繁殖-生育的设定,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回头一想这其中有许多奇妙,生命不长不短,够你体验很多事,也不够给你再一次的机会。只能说我们身处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判定善的真伪,要从他做出来的看。做出来的是善,我们就与人为善,认为那是善;如果他没做,只是他想去行善、说去行善,就都不算。}{我所了解的善,跟法师不一样。谈到一个人的善,要追问到他本来的心迹,要看他心迹是不是为善。存心善,才算善,哪怕是转出恶果,仍旧无损于他的善行;相反的,存心恶,便算恶,尽管转出善果,仍旧不能不说是伪善;进一步说,不但存心恶如此,就便是存心不恶,但并没存心为善,转出善果,也不能说是善行;更进一步说,存心不善不恶,但若有心为善,转出善果,也是不值得称道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是一段佘法师和康有为关于判断善恶的对话,就单论立场来说,我更偏向于前者。我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去揣测一个人行为出发点太过于艰难和复杂了,因为人的情绪、动机常常变化,在其中可以夹杂许多动机和心思;反过来无论一件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行为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应该就值得鼓励,也从该行为上认为是好的,人是“善”的。
{时间可以化非法为合法,忠诚是时间造出来的。时间不够,就不行。}{“你可以把狗关在屋里,但要它对你摇尾巴,时间不够,就不行。”}从实践经验表明,时间的确能够化解很多矛盾,能够转换很多概念,变化很多立场。
{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免于被残忍对待,个人太优秀了、太特立独行了,就容易遭到群体的迫害,群体是最残忍的,个人比较好,群体比个人不是更好就是更坏,群体比个人极端得多。}可以作为一种警示,但是有一些时代的天才还是被优待了,不能一概而论。
{古代的皇宫真是一种畸形的结合——有成千上万的女性生殖器,有上千上百的没有男性生殖器,却只有皇帝一个人有男性生殖器。} 2333333
{很多农家的女人,为了救活自己的家人,甘心出来做乳母。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她养肥了别人的小孩,而自己的小孩,却往往饿死了。一朝富贵人家的小孩长大,她自己得以回家探亲的时候,常会发现,她自己的小孩早已不在世上多年了。}在封建时代,有多少辛酸的故事。
{事实上,维信分子在岁月的侵蚀后,往往就是新一代维新分子眼中的保守分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艮寅,临别无以为赠,我送你一个名字吧,艮寅的名字不好,又八卦又天干地支,不能跟你相配,改个单名,叫“蔡锷”吧。锷是刀剑的刃,又是很高的样子,又高又锋利,正是你的前途。至于字,就叫“松坡”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有松树那种节操,再加上苏东坡那样洒脱,正是蔡锷的另一面啊!}未曾知道蔡锷和梁启超还有师徒之情,近代史上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之间关系如此紧密,看来还是要进到“圈子”啊。
{所以,最后问题不再是有没有能力换新的问题,而是根本就先排除换新,一切都先维持旧的为天经地义,不能维持则以修补旧的为天经地义。}一个拥有贫穷历史的民族,节俭是传承下来的美德,既是物资匮乏的无奈,更是顽强生存精神的传承。
{那是一个背影、一个前进着的背景,这样一个伟大的同志,在一同做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以后,为了永恒,一时撒手,只留下背影给你看了。}五味杂陈
{站在我私人的立场是,对这些中国青年,我极为同情、敬佩,也愿意帮助他们;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场,日本政府不能放弃烧冷灶的机会,只要不明显地违反外交惯例,日本政府一定暗中支持支那的第二势力第三势力,这也是我们外交比西方人高明的地方。}国与国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而个人与个人之间是有温度的,也是有感情的。但是从国家层面,日本在当时扶持中国的维新派或者革命党,主要是为了能够使中国处于动荡的状态,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进行分散投资。另外从蒋廷黻先生的看法延伸出来,帝国列强除了要瓜分中国之外,也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近现代化的国家,这样双方才能在同一个情况下进行对话,也能保证帝国列强本身的利益。
{完全不一样。你们兴风作浪,至少外形上,要讲理想、讲义气、讲良知、讲交情、讲朋友,你们是帮助弱者打强者。我们却没那么笨。我们公开帮助强者、暗中帮助弱者,取得跟强者讨价还价的余地。有一天,价钱好,我们可以把弱者卖给强者;或者价钱不好,扶植弱者推翻强者,或使弱者割据一方。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没有任何理想、义气、良知、交情、朋友,有的只是日本帝国的利益。我们做的,是真正对日本有利的事;你们确实胡闹。你们希望中国强,中国强了,对日本没有好处。}近代史上,不少革命先驱都曾去日本进行避难,但是“中国强了,对日本没有好处。”
{我所面对的是两个方面,一面是选择做什么、一面是拒绝不做什么,然后进一步对选择的,寄以前瞻;对拒绝的,砍掉反顾。——承认了人生必须选择又承认了人生那么短暂,自会学着承认对那些落选的,不必再花生命去表现沾恋与矛盾。}虽然人生可以有各种体验,但是人生只有一条路,只有一个来处,也只有一个去处。虽然我们有时候会在路口左右徘徊,但是最终只能走向一条自己选择的路。
{从帝国转到了民国,中国在形式上有了些进步。留了三百年的辫子,给剪了;行了几千年的阴历,给阳了;国旗根据清场的五色官旗,给改成了五色旗;称呼也不“大人”“老爷”了,给改成“总长”“先生”了;旧有的管制,也一一给改成新名目了...... 不过,这些进步多是形式上的。政府反对小脚,可是有人还在裹;政府反对鸦片,可是有人还在抽;政府反对刑求,可是有人还在打;政府反对买卖人口,可是有人还在买来卖去。。。。。民国呵,它离名义的帝国也已遥远,它离实质的帝国却还那么接近。}这或许是民国失败的原因之一,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现代化,实质上却没有。
{岁月只有对生命有意义,一旦物化,彭殇同庚、前后并寿,大家比赛的,不再是存在多久,而是存不存在。}生命的长短影响存在的意义。
{你康先生方法的行不通,毛病就出在你忽视了中国政治中这种集团特色,忽略了满洲人的集团特色,你犯了中国变法政治家王安石的毛病,以为只要上面说动了皇帝一个人,下面有利于全体百姓,就可以变法了。你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你想跳过皇帝下面百姓上面那个中间集团二想和平转变,这是很不可想象的。和平的转变不能靠一两个觉悟的个人立竿见影,你必须得先改变那个集团,但集团又是不见棺材不流泪,所以谈变法,简直走不通。}统治是一个阶级,并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但在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认知中是很难意识到这点的。
知识点:
鱼和肉叫腥,臭菜——葱、蒜、韭菜等等——叫荤,大家以为荤是鱼和肉,所以吃斋只是不吃鱼和肉,而大吃臭菜,这是精神上先没了解吃素的意义;至于有的庙里大做素鸡素鸭,那简直是精神上完全在吃荤,一点也没吃素的本意了。
北京的内城有九个门,俗称“里九”,外城套在内城南边,有七个门,俗称“外七”。内城外城之间的三个门是中央的正阳门(丽正门)、东边的崇文门(文明门)和西边的宣武门(顺承门)。
北京城门一般说是“里九外七皇城四”。有的城门,由进出的车,就可看出特点。“里九”是内城的九个城门,南面城墙中间是正阳门。走的是皇轿宫车。正阳门东边是崇文门,走的是酒车,烧锅的多在北京东南,就这样走进来。东边城墙中间是朝阳门,走的是粮车,南方的粮食都由北运河运到通州,再由通州走大道进朝阳门,所以朝阳门附近的仓库也最多,像禄米仓、南门仓、北门仓、新太仓等都是。朝阳门北边是东直门,走的是木材车,附近大木厂也最多。北面城墙接近东直门的是安定门,走的是粪车,附近地坛那边有许多分厂,把粪晒干,卖给农民当肥料。安定门西边是德胜门,走的是兵车,德胜两字是讨个吉利,当然打败之事,也不在少。西面城墙接受德胜门的是西直门,走的是水车,玉泉山的水,装在骡车上,运到皇宫。西直门南边,也就是北京西面城墙中间那门,是阜城门,走的是煤车,附近有门头沟、三家店等煤矿。再转过来,转到南面城墙,正阳门西边的,就是宣武门,走的囚车。宣武门外有大名鼎鼎的刑场菜市口,死刑犯都由内城经宣武门游街到外城,然后在菜市口行刑。
“洪门”是明末遗民反抗清朝的秘密组织。它的远源来自台湾。当年郑成功义不帝清,退守台湾后,他的部下歃血为盟,宣誓大家结为兄弟,从事反清复明的大爷。他开山立堂——开金台山、立明远堂,成立了“汉留”,表示是满族统治下不屈服的汉族的遗留。再派出了五员大将,潜入大陆,就成为“洪门的前五祖”,以福建九连山少林寺为大本营。
故事梗概:
故事以北京法源寺作为背景和起源,描写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戊戌变法为中心的人物的故事。北京法源寺的建立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追念当年一起东征高丽而死的将士,一开始叫做“悯忠寺”。而后随着朝代的变换,悯忠寺随着北京城的变化而变化。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把悯忠寺改成“法源寺”,乾隆皇帝后来亲题“法海真源”。
从法源寺开始,故事由袁崇焕在法源寺停灵起头,其中见证了康有为与佘法师,佘法师与小和尚,梁启超和谭嗣同,佘法师和王五,李十力和康有为的交流和辩论。之后是康有为组织参与公车上书,发起戊戌变法,最后失败,谭嗣同等从容就义,最后康有为在青岛寿终正寝。故事的脉络是以历史为主线,其中讨论了君臣、满汉、绳子、鬼神、僧俗、家国、夷夏、中外、因果等话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情节是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的,其中还加入了少有的佛学角度对事务进行评价。与其说这是个小说,不如说是加入情节和评述的历史。整个小说旁征博引,除了可以感受到当年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一腔热血,还能从历史的维度得到不少启发。从袁崇焕开始,到谭嗣同就义作为整篇的高潮,最后又回归到法源寺,康有为与“小和尚”普净重逢作为一个结尾。整个故事以法源寺作为开端,又以法源寺作为结尾,中间充满了中国知识分子济世救国的精神,即是侠义,也是大丈夫,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随记:
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把这本小说读完,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历史。李敖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听过他的课的人,对他的音容相貌、嬉笑怒骂应该是有深刻印象的。每每描写到中国近现代经历了黑暗痛苦的时刻,被列强瓜分蹂躏,百姓民不聊生,脑子中一直闪出来的是李敖先生当年回大陆,登上天安门,连连称道:“这是大国的气象。”而从孱弱的中国,到拥有“大国的气象”,在这中间需要经历多少黑暗,多少痛苦,多少牺牲和流血没有人会知道。只是在危难时刻,正如题记所写:“大变局时代,读书人的真正出路不在应试做官,而是以行动救世,甚至不惜舍身成仁。”从康有为到谭嗣同再到梁启超,从蔡锷到孙中山,最后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中间走了多少弯路,但是每条路上都有那些热血的读书人以行动救世,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与西方“超人”的个人英雄主义相比,中国知识分子也有属于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小说里对于谭嗣同从容就义花费了众多笔墨进行描写,里面从佛学的角度,从江湖的角度,从亲朋的角度,从世事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都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行为进行了解析。谭嗣同是明明可以求生,但是却留下来赴死,为了是告诉各位仁人志士,改良的路走不通,剩下来的只有一条路就是革命;同时也对愿意帮助自己的光绪皇帝、大刀王五等同志朋友以死来感恩、感谢相助之情。读到谭嗣同从容就义,内心热血沸腾,但也沧桑悲怆,由衷佩服为了救世醒世而舍身成仁。小说的开头在佘法师和康有为的对抗中就表达了对于事物的判断标准,就是“论迹不论心”,以行动来表明观点,用行动来捍卫立场。于是从谭嗣同可以采取的各种行为来分析,最后选择从容就义,真乃大丈夫之为!
里面也提及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处境,回头反思了革命和改良。一方面,革命是要流血的,付出的代价是否太大;另一方面,改良是不成熟的,妄想通过一个关键人物的转变而改变整个集团、体制的运作方式,没有考虑到维系现有制度的是一个集团而不是个人,这在认识上是幼稚的。而对于康有为和袁崇焕这样的知识分子,当他们领先时代时,被现有的统治集团所迫害;当他们落后时代时,被人们所遗忘,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人感到凄凉和痛心。
另外,不得不佩服李大师深厚的历史储备,整个小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对整体的描述有了清晰而立体的观感。里面提到的典故有:袁崇焕、谢枋得、文天祥、尧君素、屈突通、公孙杵臼、程婴、专诸的母亲、荆轲、贯高、杨继盛、方苞等,这里面的典故详细具体,通过对比,让观点表达得更生动和形象。
最后,阅读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对于北京的生活的描写,例如古城的建筑以及各个城门的方位,锔碗的手艺等等,可以想象这是一个远在台湾的游子,在思念那个儿时的北京,梦里的故乡和祖国,回想起来的一点一滴都还有温度和味道。在谭嗣同和张萌恒在牢狱里的描写里,可以想到这是李敖大师在狱中体验的借鉴而来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