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联想历史

0 前言

一方面,联想作为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曾 9 次登榜《财富》世界500强,也曾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第四,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16名,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榜位列89位,年收入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

而另一方面,【美帝良心想】、【全球国际化企业】、【联想都不要想】、【5G投票门】、【联想中国事件】、【918台湾武士活动】、【飞线门】、【缺陷诉讼召回赔偿】......

联想公司的口碑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差!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联想的确称得上一个伟大的公司:

它一直在作死或作死的路上但却从未死去。

大家好,欢迎收看老鸟的碎碎念,这一次,让我们先抛弃掉对联想固有的印象,抛开单纯对【联想作的恶和错】的描述,也不单单只说联想 PC,从头再看一次联想的历史。


1 壮大与分歧(1984-2001)

1973年,基于英特尔 8008 的第一款商业个人电脑 Micral 问世,1984年,苹果推出了第一款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 Macintosh,期望凭借此能干掉当时行业大哥大 IBM,1985年微软尝试性的“被迫”推出了 Windows ......

在大洋的彼岸,PC 正缓慢低调的发育中,因为高昂的售价决定了它只能以“非主流”的形式发展。

而在中国,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五年,中科院有一群人却早早意识到,崭露头角的 PC 将会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于是在柳传志的带领下,带着 20 万元人民币的起始资金,他们在北京租下了一个创达室,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以下简称计算所公司)。

那年,苹果刚推出 Macintosh,微软的 Windows 即将问世,而计算所公司后来则发展成为了一家中外闻名的公司——联想,其实这个名字也是源于计算所公司的第一个产品。

公司成立后的一个月,柳传志、张祖祥和王树和三人就来到了计算所主楼的 322 房间。房间里面坐着的是当时中科院汉字系统研制组的核心人员——倪光南(院士)。

柳传志敲开了 322 房间的门,不安的走了进去。

那时的柳传志并不得志,在紧张期待的说完了邀请倪光南加入计算所公司成为总工程师的来意后,便忐忑不安的等待倪光南(院士)的答复。

倪光南(院士)接受了邀请,并带着他们小组研发的 【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 全部技术进入了计算所公司。汉卡这个东西是早期计算机进入中国的历史性产物,具体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一下。

在 1985 年,计算所公司成功研发出可商用的联想式汉卡,并开始售卖汉卡。

汉卡的利润很高,成本大概是售价的一半,并且汉卡往往配合着微机(电脑)一起销售,这也使得计算所公司在获得汉卡带来的高利润同时,也能卖出更多的微机。没错,那时候,计算所主要的收入来源于汉卡和进口微机代理(销售),在公司成立的前三年,汉卡1创造了 1200 多万元利润(包括退税),在联想式汉卡的 10 年寿命里,汉卡总共销售出 16 万套,利润上亿元。

汉卡不仅成为了计算所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更成为了计算所之后的名字——联想。1989年,计算所正式改名叫 联想,英文名是 Legend,传奇

在改名联想后,联想也从进口微机代理商转成了拥有自主品牌的电脑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也是这年,柳传志提及了“贸易、生产、开发三个部分合为一体”的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贸工技”的路线。

其实,在一开始,柳传志和倪光南(院士)都同意走“技工贸” 路线的想法,将联想做成中国国内首当其冲的技术型企业,做中国的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但不知为何柳传志突然就变了卦,放弃了“技工贸”的路线,转而向“贸工技”。

路线上的分歧也带来了两人之间一系列的对抗,倪光南举报集团内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关于决策、用人、1993年公司效益滑坡等方面的意见,并把矛头直接指向柳传志。而柳传志则对此流露出一种痛心疾首的伤痛,但私底下则使用“病床外交”团结了集团内所有能团结的人,这时让我想起了那首歌,团结就是力量。

最终,两人之间的争论与争斗激烈的爆发了,并在 1995 年最终得出了结果。

1995年的六月30日上午,联想董事会召开了一次200个干部参与的大会议,通过了柳传志向董事会提出 不再提名倪光南同志担任联想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职务的报告,免去了倪光南联想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的职务。

自此,“柳倪之争”告一段落,结局不仅是柳传志赢了,同时也标志了联想集团同意了“贸工技”的方向。


2 进攻!(收购)(2001-2011)

其实,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说,联想当时的选择似乎并不是很对,如果联想坚持走“技工贸”路线,今天会不会有两个华为。

但,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联想只是做出了那时最好最正确的选择——“中国缺技术人员,缺科学家,但更缺企业家。”

从 1995 年之后柳传志的表现来看,柳传志真的能称得上是中国企业家的“一代教父”。

1995年之后,联想推出了服务器、笔记本、激光一体机等等一系列产品,并凭借在渠道上的经营,在营销上的投入,在中国占有了很大市场份额,稳居第一的位置,当然,这个渠道咱也知道或者能猜到,的确得亏了我们中国内部 “庞大的市场需求” ,懂的把【懂了】打在评论里。

在 2000 年的时候,戴尔正式进军中国,并凭借那时极为先进的“直销模式”干翻了联想,之后连续三年,戴尔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都超过联想。

联想,靠中国传统营销模式混到市场第一的地位不保。就在这时,柳传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战略,联想采用了双业务来和戴尔竞争。什么是双业务,简单通俗的说就是,打不过就加入嘛。

联想一方面维持了渠道模式,一方面也和戴尔一样开启了“直销模式”。

不仅如此,作为"一代教父”的柳传志,还有很多其它的手段。

2001年,联想开始了它的跨行业转型 ,联想集团分拆出两个部门,一个是 联想集团 ,继续负责做电脑数码产品;另一个是 神州数码 ,负责整合 IT 服务。与此同时,两者的母公司 联想控股, 也开展新的投资业务,包括 VC、PE和 房地产。

这一手非常漂亮,大家都知道后来房地产在中国兴起,联想凭借这个不能说赚多大钱,但至少是做到了旱涝保收。

这还没完,2003年,联想把原来的 【LEGEND】英文名改成了 Lenovo,改名意味着有新的大动作,没错,联想打算要进军海外了。但联想这么一个国外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品牌”,凭什么让人家购买呢。

答案之一是奥运会赞助商,2004年,联想赞助 6500 万美元成为了国际奥委会第六期奥利匹克全球合作伙伴,为2006年都灵冬奥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提供计算机设备。凭借“奥运会”这个全球热门 IP,联想把 Lenovo 这个来自中国的英文名带到了世人的面前。

但这还是不够。

我们都知道,一个不知名品牌从一开始的低端到高端之路,要经历很多年的历史沉淀。而联想不想仅凭低端产品,靠价格战来进入国外市场。而高端产品,除了历史积淀,还有一个很快实现的方法,那就是 钞能力——买

巧的是,2004年,蓝色巨人 IBM 决定转型,专注于企业级解决方案,并有意卖出其下的全球 PC 业务。

更巧的是,2002年,惠普收购了康柏,两年的时间并不足以让惠普能再一次收购另一家巨头。

而 IBM 最终选择了联想。因为联想不仅能给予IBM 的估值,更能帮助 IBM 进入中国市场。

就这样,联想一边收购了 IBM PC,也就是 ThinkPad,完成了被号称“蛇吞象”的大收购案。另一边,也在着手以联想全新的 Lenovo 品牌进入全球市场。

但糟糕的是,联想和 ThinkPad 都遭遇了对手的强烈狙击,老对手戴尔一手降价调整,迫使初来乍到的联想做出了最差的选择,那就是“低价”战略。当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其实还是很喜欢企业为抢占市场而做出的“低价”战略,比如此前优步进入中国和滴滴大战的那段日子,就是“低价”战略的最直观表现。

但没想到的是,联想这一补贴,就是多年。而且补贴的钱,恰恰是来自于联想最主力的市场——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联想的确是赚着中国人的钱,给外国人实惠。

但这又确实是所有全球公司最大的难题——市场,市场就意味着销售,就意味着生存。就如这些年来被网友戏虐为“社会主义普”的惠普,也是如联想一样,赚着外国人的钱,给中国人实惠。这背后,其实也不过只是短期的市场之争。

当然,我也不是给联想洗地,因为这就是事实,披着高新科技公司衣服下的联想集团,本质上依旧是一家“买办”性质的贸易公司,哦不对,一家全球性质的贸易公司,哦不对, 一家起源于中国的全球贸易公司

而凭借着这两个品牌的慢慢发力,联想在全球领域开始有了自己的声誉与市场。并通过收购各国本土的电子品牌进入该国市场,譬如2011年收购德国 Medion,2012年收购巴西 Digibras 等等。

2012年,联想曾短暂的成为了第四季度全球出货量第一的 PC 厂商,随后又立马被惠普超越。自此,惠普与联想开启了多年的一二之争。


3 失去的五年(2011-2016)

2011年其实是联想很关键的一年。

刘军牵头成立了联想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业务集团(MIDH),通俗的说,就是后来的联想手机业务。

其实,在2008年苹果大火的时候,联想也看到了手机这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未来。

在2010年,联想推出了乐Phone ,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款手机就是拿来和苹果正面碰瓷(抗衡)对标。

但在当时,国内无小米,魅族M8 还是太小众,蓝绿两厂还未出彩,而众多如今现在熟悉的品牌还在发育酝酿之中。而联想,作为一家老牌的科技企业,在渠道、品牌、供销和研发上,无疑是有先手优势的。

于是,在 2008 年 到 2013 年,这个被称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上半场”,名列前四的是“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排名没有先后),这四家都是中国传统电子行业的大佬,凭借着那时的运营商渠道和补贴,稳稳的占据着市场份额的前四。

而随着小米、魅族、小辣椒等这样的互联网手机模式的兴起,传统运营商渠道品牌的手机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事实上,联想内部也考虑过互联网手机模式的影响,但当时还有另外一个背景, 联想在 2014 年收购了 IBM x86服务器,需要拿股票做国际并购 ,必须保证公司的股价稳定,而股价稳定则导致公司不能接受风险,重心和压力都放在了出货量上,而非渠道、研发、产品和创新。

当然,刘军也曾做过一点尝试,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很通俗的道理。在他和联想移动管理层制定的 2013 年目标中,就包含有让运营商和开放市场占比从 6:4 扭转为 4:6 。

但实际上,联想的管理混乱和当时进军国际化的路线,促使联想并没有对这件事情上心。2013年,联想手机在运营商和开放市场的销量占比不仅没有下降扭转,反而上升到了 8:2。

过多的依靠运营商渠道,最终让联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火上浇油的是,2014年,运营商开始大幅度的减少了补贴,依靠运营商渠道走量的手机厂商的冬日危机终于来临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四大天王的“中华酷联”,有两家依次转型最终存活了下来,酷派在 360 和乐视的牵绊中,离去了。而联想,就如溺水的人,疯狂的扭动身躯伸展四肢,试图找到一根救命的稻草。

于是,联想(移动)多方位出击,不仅 收购了当时被“渣男”谷歌玩完的摩托罗拉 ,希望能借当时收购 IBM PC 的“辉煌”经验挽救联想移动,预想通过 MOTO 建立联想手机高端的象征。还投入重金建立独立的互联网手机新品牌 神奇工场 ZUK。

而联想本身,也推出了 乐檬、VIBE 这两个系列。

2015年,联想宣布人事调整,将此前负责联想移动业务的刘军换成了陈旭东。

陈旭东作为一名新上任的“救火队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不盈利的联想机型。但这招不仅没有使得联想移动摆脱出困境,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绝境,砍掉的机型都是中低端机型,在砍掉后,在中低端市场上,联想无机可售。

而那时,恰逢互联网手机的“性价比”大战,小米的红米、魅族的魅蓝、华为的荣耀正在中低端市场打的有来有回、热火朝天。

而为了一个很可笑的理由—— 年报好看 ,联想将独立子品牌 ZUK 回收。而收购回来的摩托罗拉,被联想打成联想的旗舰手机,但于其上,毫无设计和创新,凭借原生(简陋)的安卓系统如何能和当时国内各自开花的 UI(OS) 对抗。

2016年,联想又将 ZUK 归于 MOTO 旗下,并且放弃了联想本身品牌的手机,包括此前推出的乐檬和 VIBE 系列。

随后,即便联想推出了“颇具创新”的模块化 摩托罗拉 Z 系列,但高昂的售价和越来越低的市场占比,让选择这款超前手机的消费者寥寥无几。

至此,联想移动业务应该算是进入了半土,在苟延残喘中,窥视着复活的希望。

而这五年多的时光,于联想而言,就像是无声无息的失去了一样,联想不仅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更是把手中的一把好牌,全打的稀烂。

错失的这五年,不仅使得联想在手机行业毫无建树,更使得联想错失了成为值得尊敬的公司的机会。

联想,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联想从“技工贸”转变为“贸工技”是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企业几乎必然的选择,就连当时的华为,在起步时也仍旧靠的是“贸工技”才赚来第一桶金,但随后华为能毅然决然的转到“技工贸”的路线,并作出如今的成绩,真是运气和坚持带来的“活该”。

所以,联想在 1995 年之后,特别是 2001 年分家之后,早也就不单单是科技公司,更是一家贸易公司。只要联想一天没有转变思路,他永远都将只不过是一家比较大的“买办”企业。

更何况,联想内部,还有种种的问题:

思维定势、权力集中、官僚主义、不敢创新、短期目标驱动、朝令夕改、架构繁杂、管理混乱.......

而这些问题,就像一把枷锁,困住联想这只巨象,迫使它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时,只能成为一只戴着镣铐跳舞的大象,滑稽而又无力。

而最终,联想这一馊 36 年历史的巨轮,如何才能掉转船头,控制方向,朝着它本应该瞄向的方向行驶。


4 挑战与反击!(2015-2018)

在手机市场节节败退后,联想终于认清了两个事实,第一,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第二,联想的基础永远是 PC ,离开了 PC ,它就干啥啥不行,亏钱第一名。

于是,联想再一次把重心移回了 PC 。

随着电子竞技的大热,游戏本的概念也越来越火爆。而我们都知道,在游戏本领域,惠普有收购巫毒后改名的暗影精灵OMEN,戴尔有收购过来的高端子品牌外星人 ALIENWARE ,华硕则有打造了十几年的玩家国度 ROG,宏碁有全新的掠夺者 Predator,只有联想没有独立的游戏子品牌。

所以,在 2015 年,联想正式推出了旗下面向互联网人群的全新游戏 PC 子品牌——拯救者。

拯救者其实是联想在原有的 Y 系列笔记本上打造的。但不同的点在于联想这次似乎并不想像以前一样,靠渠道吃饭,而是转向了互联网上,似乎是想把那些年没赶上热乎的互联网营销给恶补回来。

开个玩笑,其实和拯救者一起的,还有小新系列,至此,联想完成了在 PC 领域的细分:

在低端(割韭菜)市场,有 ideapad 和扬天系列,在主流市场有 小新 系列,在中高端市场有 YOGA 系列,在商务领域,还有独立的 ThinkPad 品牌,并且,在游戏本领域,终于有 拯救者 这个游戏系列了。

而主打线上的拯救者和小新的这几年的历程来说,算是干的非常漂亮。

很巧的是,在创建完小新和拯救者后,联想遭到了来自 PC 领域两位新将小米和华为的“挑衅”,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中枪的总是联想,躺着也中,跪着也中。

但联想还是回应了,面对小米的挑战,联想推出了 小新Air 系列。

在那些年,选联想小新Air 还是 小米Air 的确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但好在,呸,但可惜,小米没能顶得住,和联想对战了两年多,就因为产品更新迭代失败而败下阵来,详细可见我之前的小米笔记本历史那期。

而华为,虽比小米更晚进入市场,但对联想的冲击更有力。

华为于 2018 年底和 2019 年底推出了 MateBook 13/14 系列,凭借高素质的屏幕,很快在轻薄本领域大杀四方。

而联想紧急调兵遣将,在半年后推出了屏幕素质稍好一点点但各方位都更强的 小新Pro13 来回击。

于是,在2019年,时光又一次重现了,消费者在选 小新Pro13 还是 华为MateBook 13/14 之间犹豫。究竟选谁呢,其实两边的产品都很不错,但小新还是能压住华为略微一筹,毕竟品牌效应和真香定律永远都是难以打破的魔咒。

以上是联想在互联网这边的战争,联想轻轻松松就搞定了,而在另一边,传统 PC 厂商的挑战也依旧有,并且丝毫不比互联网的挑战容易。

面对和”风暴一样一直要火“的游戏本领域,联想在 2015 年推出了 拯救者14,从定下 logo 后,拯救者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产品设计,黑+红以及跑车设计。

但这款产品并不成功,14英寸尺寸和较低厚度的限制了它的散热,同时,在配置和屏幕上并没有特别大的特色,也没有性价比。这样的产品,不可能在一系列类似的友商产品中出彩。特别是,那时候,华硕凭借良好的营销和利润,在线上线下将飞行堡垒推上当年的游戏本热销榜。有没有 2015 年进大学的小伙伴,当年应该能看到很多身边的同学买了华硕飞行堡垒。

那联想就想着呀,不能这样子下去了,不然拯救者刚出来没拯救联想就完蛋了。

于是,在 2017 年,联想带来了拯救者 R720,外观上延续了上一代的设计,优化了散热设计,并且下调了售价。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2017 年,华硕飞行堡垒陨落成坠机堡垒,小米游戏本还未降临,戴尔依旧在游匣上坚持商务风,所以 R720 竟成为了那时主流游戏本比较好的选择之一,当然,那年的游戏本冠军还是惠普的暗影精灵。

在尝到了研发、宣传结合互联网带来的甜头后,联想终于学会了做电脑和手机,小新和拯救者真的拯救了联想,给联想带来了新的一面。


5 重归PC第一(2019——至今)

2019年,IDC 和 Gartner 两大研究公司都公布了 2019 年度的 PC 出货量,而在两者的报告中,联想都位居第一。

其实,在 2018 年的时候,联想在 Gartner 的数据里就已经位居第一,但在 IDC 的报告里,则以 10W 的微弱差距落后于惠普。

但总的来说,联想在 2018到2019 年,的确是真真正正的混到了 PC 第一。

能做到这一步,其实的亏两方面的原因。

联想自己里面的 内部原因 和整个 PC 市场的 外部原因

先说 内部原因 ,联想这些年(2015年后)来在研发上,的确下了不少的决心和功夫。

我们举几个具体的机型来说明一下。

小新Air 系列,这个机型是联想这些年来在轻薄本领域走量的机器,而且如果你对小米笔记本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那你想必也知道,小新当初的目的之一,就是狙击小米笔记本。

为了狙击小米(笔记本),联想“下了血本”在小新系列上用上了高色域、高分辨率的 ips 好屏幕,这时,肯定会有不知道的小朋友会问:

啊,100%sRGB 1080P 的 IPS 屏幕也能称为好屏幕?

其实,这样的屏幕也只能说平平无奇,但要知道,在此前,联想在这个价位的屏幕,都™的是

低色域、720P的 TN 垃圾屏,具体可以参考 2015 年的 E550。

而且,小新的所有硬件,都是行业一流的产品,比如固态采用 SN750/970evo 同一水平的 OEM 定制硬盘,又比如,内存要么是三星、海力士,要么也是没那么出名的记忆科技的...

其实联想也总算意识到他作为大牌 PC 厂商的一个巨大优势了,量大价优的“友情”拿货价。

除了用料,真正称得上在笔电有研发的东西,就是笔电的模具了。

模具就是整个笔电的设计,包括内部和外部。

虽然在外部设计上,小新的电脑并不具备那种惊鸿一瞥的感觉,但是起码能给人一种做工不错,沉稳靠谱的感觉。而且,在做工上,作为一线大厂,虽然品控还算不错,可也依旧时不时的翻车,但这就是售后存在的原因了。

而在机器的内部设计上,我觉得联想团队真的下了功夫,因为这些年来,小新的性能释放、温度控制和风扇噪音这些方面,都控制的非常好,基本都是第一梯队的表现。

再者,后面联想为了应对华为(笔记本)的冲击,也推出了更强大更香的小新Pro。

所以,如果你们也觉得小新在这些方面真的不错,也可以适当的赞一下,是小新不是联想哦。

再一个,就是拯救者了。

其实拯救者差不多就是完全的小新翻版,就是经典的套路重现。

但有一个点,前面小新没有说,那就是关于定价,联想这些年的定价策略很好。定价策略好不是说价格多么多么便宜,而是结合自身产品和友商产品来看的,换言之,就是拯救者(和小新)的性价比很高,就连 YOGA 这类高端的二合一笔电,联想也干翻了所有友商。

特别是,AMD YES 的“活动‘,联想更是首当其冲的参与,香不香,嗯,真香。

那些年,我给别人推荐购买电脑的时候,基本都会首推联想,要是预算不够,我都会劝加钱买拯救者。就是因为联想的定价很好,既不“贱卖”,也不溢价过高。

其实做产品和写文章真的差不多,一个产品做的好的,要赚了钱,才能加大投入研发更好的产品,就像文章,观众们点赞多,创作者才有动力继续创作更好的文章,所以各位姥爷能不能点个赞支持下。

好了,扯远了,咱们拉回来看第二个原因, 整个 PC 市场的外部环境

这些年,其实 笔电圈 挺恶臭的,我说的是各笔电品牌,不是人哈。

像惠普,暗影精灵3开始到暗影精灵5 搞来搞去就是同一套模具,一直摘不掉“铁板熊掌普”的称号,当然,暗影精灵系列卖的挺多,绝大部分原因其实是缘由定价,在我的消费观里,有两条恒古不变的定理:

1、买东西不要看品牌,永远盯着具体产品来分析。

2、没有垃圾的产品,只有垃圾的价格。

只要你的定价够低,够香,产品再差,也能卖的出,卖的多,这个可以参考 iPhone SE2

而其它品牌,像戴尔,我至今都不知道戴尔在打什么牌,一手好牌,就这么乱打。华硕,不愧是J硕,坠机堡垒这么多年了,还是那个鸟样,完了换个皮肤还卖得出。至于宏碁,不死就偷笑了。还有新人小米的游戏本,那就更一言难尽了......至于华为,今年才出了首款荣耀游戏本....

整个市场就是这样,其实怪不得联想卖的好,原因并不只是联想做的多么好,更多的原因,其实还是多亏了各位“友商”高抬贵手,抬了一手。真是一个比差的时代。

So,就这样,联想有惊无险的重回了 PC 第一的宝座,能坐多久,就得看这些友商们如何发力咯,当然,联想自身的努力也不能完全否定,嗯,再接再厉。


6 滚雪球

2020年,联想和惠普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一二之争。

惠普凭借美国疫情的影响,凭借低廉的价格和还不错的产品,在 2020 年第二季度 PC 出货量增长率高达 17%,反超了联想(IDC的数据),然后第三季度,联想又翻超惠普。

可以预见的是,联想将在 2020 年后,开始霸榜。


理由如下:

1、联想产品线开始定型,从小新 到 YOGA 产品线,联想开始更多的细分市场,覆盖绝大部分人群购机价位,并且产品力十足。

比如上个月的 小新&YOGA 秋季发布会,带来了 小新Pro 14、YOGA 14C、YOGA 14s、YOGA 13s、YOGA Pro 13s Carbon.....

YOGA Pro 13s Carbon (真的忍不住笑)

2、在游戏本领域,虽然暂时还缺少一个足够门面的旗舰顶级产品,但在主流市场,拯救者自18年推出 Y7000 系列以来,可以说是风头正盛,如日中天。配合今年特别香的锐龙,香到一直缺货,香到一直加价。即便摆脱真香的锐龙,在采用牙膏厂14nm经典版八核处理器的旗舰产品拯救者“Y9000K”上,依旧是真香缺货。也顺势推出了 拯救者游戏手机,好不好另说,但我感觉联想终于终于终于,找到正确一点的方向了。

3、联想品牌发力,收购回来的 ThinkPad 也不能放过,ThinkPad 顺势推出了更平民的 ThinkBook 系列商务本,围绕低价商务,正面打惠普的战 66 一个遭遇战。要注意,这次的 ThinkBook 和此前联想推出的 ThinkPad E系列“平民”(韭菜)本还是有所不同的,散热、用料、屏幕都是不错的,并且摆脱了 ThinkPad 的传统设计,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 小新轻薄本的商务版。

4、联想也没缺秀肌肉的产品,凭借在 YOGA 系列上的铰链技术,不仅全球首发了折叠屏的笔记本 ThinkPad X1 Fold,更是在 半死的 MOTO 上推出了 MOTO 刀锋,什么叫一机难求啊,什么叫情怀啊,什么叫炫酷的科技感啊...

所以,不管联想在国内名声多臭,在国外如何尴尬,只要产品行,价格合适,消费者自然会用手中的钞票投票支持。

因为,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真香”的困境。

但,联想依旧还是有问题,一个尾大不掉的问题。

对于线上的产品来说,联想正在竭尽全力的营造“口碑”“销量”俱佳的爆款产品,如果去掉那些一直在刷梗的,联想差不多是做到了。

可惜的是,联想在线下,还是要维护经销商,所以,一个借着小新名头的“韭菜本”出现了,搭载着锐龙3的处理器,疯狂的收割着线下的韭菜,那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我们以后再说这个问题。


总结

其实,联想这艘巨轮仍旧很难掉头,联想给出的策略是:派遣几艘“急先锋”快艇,依靠联想这艘航母和背后庞大且优厚的上游供应,探索正确的方向。

小新和拯救者,就是急先锋快艇。

那联想找到正确的方向了嘛?

对“科技”贸易公司来说,联想找到了。

但对真正的科技公司来说,联想还在路上。

发布于 2021-02-01 11:56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