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一九五七年苏联电影《雁南飞》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影坛,并一举夺得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1958年戛纳电影节摄影大奖。

著名画家毕加索看过影片后对该片摄影乌鲁谢夫斯基说:“这是苏联最好的影片,我100年以来就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影片。”可当时电影诞生才60多年,毕加索这么夸张的赞誉这部影片,可见该片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了。

电影诞生至今已经100多年的历史了,影片《雁南飞》至今也40多年过去了,在电影理论界、电影课堂上、电影实践中,人们仍在谈论它、学习它、研究它。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部电影具有这么强烈的魅力和这么久远的影响力呢?

先谈一下该片产生的背景。

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社会发生很大变化,政治、经济出现了动荡,生活充满了矛盾,思想也出现了混乱。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工业迅速发展,农业有了起色,人造卫星也上了天等。这一切都对电影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苏共二十大提出了反对个人迷信,给思想界和政治界很大震动。同时,也给电影创作带来很大的变化,不仅在体裁和样式上有新的突破,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影片,而且在表现对象上也开始把普通人作为银幕的主人公。并在“真实”“生活”中去寻找电影新的表现手法。

苏共二十大以后,“党规定了艺术界知识分子当时的思想任务,揭示了宽广的创作前景并号召作家艺术家真实地反映苏联社会的全貌,反对片面性和公式化,号召在人的劳动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苏联电影史纲》第三卷第550页)因此,这一时期文艺界和电影界的创作思想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许多影片,以新的方式去观察卫国战争事件,出现了从新的角度揭示战争日常生活中的性格,苏联人在前线和后防建立英雄功绩的作品,它们取代了过去如《攻克柏林》这一类场面宏大,主人公多为领袖、将军;拍摄手法也多用全景式、史诗式地表现卫国战争的影片。《雁南飞》就是这类电影的开山之作,这部影片在“以新的表现手法丰富战后电影艺术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上,第552页)

《雁南飞》的片头共11个镜头:

1、 男女主人公在莫斯科河畔欢跳着向画面纵深跑去(全景)。

2、 男女主人公在钢桥下看南飞的大雁(近景)。

3、 南飞的大雁(空镜头,全景)。

4、 同镜头2。

5、 一辆洒水车把男女主人公浇成水人(俯拍,全景)。

6、 男女主人公被水浇后的狼狈相(近景)。

7、 同镜头5。男女主人公无奈地离去(俯拍,全景)。

8、 莫斯科红场。男女主人公背对镜头欢跳着入画,并向画面纵深跑去(仰拍、全景)。

9、 建筑上的大钟(特写。大钟作衬底叠出片名、职员表)。

在树林中,男女主人公迎着镜头跑来,又背着镜头离去(全景——近景——全景。此画面作衬底继续叠印职员表)。

11、男女主人公走在人行道上(全景。此画面作衬底职员表出完)。

下面我们对该片的片头进行分析。

首先说片名:《雁南飞》。直译为:大雁迁徙向南飞。说的是季节:秋季。秋季有何特点呢?“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宋玉《九辩》)我国古代诗歌中借秋、雁抒发感情、怀念亲人的诗篇佳作很多。比如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当他看到汾河两岸草木凋落,飞雁归鸣时,不禁勾起了对“佳人”的思念。西晋诗人郭泰机的“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答傅咸》)他通过秋季传来的阵阵凉意,来表达寒女的哀怨幽愁,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

可见秋、雁常给人以凄凉、伤感、孤独的联想或暗示。看了该片的片名,一种凄楚心寒之意向人袭来,暗示着片中人物的悲情命运,定下了该片的情感基调。达到了未看影片,先声夺人的效果。

其次,画面造型的特点。

1、画面造型的绘画性。

《雁南飞》片头的画面造型,明显地体现出苏联早期电影运用绘画中几何构图的特点。“在早期的电影中,直线透视,构图结构和光影处理同在绘画和版画中是完全一样的。”比如第一个镜头,莫斯科河流形成的斜线透视;男主人公鲍里斯和女主人公薇罗尼卡背后大桥钢架形成的三角形构图;男女主人公被洒水车浇水时(俯拍)大桥桥体和钢架影子形成的巨大的倒三角构图;男女主人公在回家的路上,人行道边沿形成的对角线构图等。这些画面构图结构,非常符合苏联电影理论大师库里肖夫早在无声电影时期强调的,银幕所需要的不是复杂的,而是尽可能简单明了的构图。为什么早期的画面构图要求“简单明了”呢?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电影界强调的是蒙太奇的运用,而蒙太奇又强调画面与画面组接后产生1加1大于2的艺术效果。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在阐述蒙太奇镜头结构时都明确地指出:“在运用短镜头进行剪辑时,只有明白易懂,结构精确的镜头才是可能用的。”他们强调镜头的完整构图和影调处理,尤其是画面造型表现手段,决定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苏联绘画式蒙太奇电影的特点。(当然,画面造型的绘画性不仅只表现在几何构图上。)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电影的画面造型仍继承着这一传统。可见绘画性画面造型对苏联电影的影响之深。

2、画面造型的暗示性。

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苏联电影在画面造型上不仅仅只注意构图的简单化了,更注重其内涵,更注意触发观众的幻想,引导并促使他们参与创作。关于这个问题,苏联电影蒙太奇理论的实践者和奠基人爱森斯坦1944年在他的一篇自传体文章《谢尔盖固埂分杏幸欢魏芫实幕埃骸岸韵笊虾凸雇忌希医吡θ魏问焙蚨疾灰咕低方鼋鼍窒抻谝簧纤从吵隼吹目杉哉庖坏闵稀1匦胝庋囱≡穸韵螅词撬狄悸钦庖欢韵竽霉窗谠诰低返氖右爸惺保嘶嬉酝猓嗣腔够岵幌盗心芄幌蚓低返那樾鞯-----涵义的内容相配合的联想。”(文中重点号为原文所加)(《爱森斯坦文集》第1卷,第90页)这种使观众产生联想的画面造型,也称画面造型的“潜台词”。这种独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画面造型不仅要说明剧情、介绍人物、表现细节,还要能使人产生联想,给人以暗示,也要产生隐喻作用。

《雁南飞》的片头虽然只有十来个镜头,但基本上每个镜头都有它的暗示性。比如:第一个镜头,宽大的莫斯科河流占据画面的五分之四,水平线提到画外,人物好像无路可走,给人以压抑感,暗示出男女主人公的前景不好。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就给人以不祥之兆。

他们跑到大桥旁边时,背景是大桥钢架的三角形构图,表面上给人以较稳定的感觉,但紧接着男主人公就发现了天空中排成“人”字形的大雁,一种秋凉之意向人袭来。接着是桥体和钢架影子组成的巨大的倒三角构图,他们站在三角形的顶端(俯拍),极其渺小。突然又来一辆洒水车,把他们浇成了落汤鸡。这几个镜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雁南飞表明的是秋季,秋季表现的是凉意,洒水车更让人有“雪上加霜”之感。红场上的和平鸽(低角度拍摄)在自由踱步,男女主人公欢跳着入画;镜头上摇,出现蓝天白云,克里姆林宫高大的红墙,给人以和平、安全、幸福、浪漫的感觉。可他们却向画面的左下角跑去,这一切美好的景象好像与他俩无缘,他们跑向了另一个世界。他们漫步在街道上,快到家了,马上就要分手了,情绪也不如前面活泼了,欢快的步子也渐渐慢慢了下来。随着摄影机的移动,脸上闪现出树丛中透出的光影和地面上栏杆的黑影不时地晃动,暗示着人物情绪的不稳定。

3、画面造型的对比性。

“对比”是电影艺术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苏联早期蒙太奇时代的电影更多的是通过前后两个镜头联接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而《雁南飞》片头画面的构图更多的是通过镜头内部两种事物的大小对比,给人以暗示,使人产生联想。

(1)大与小的对比。比如第一个镜头,莫斯科河占据画面的大部分,而男女主人公却只有很小的一条狭窄的通道(堤岸);莫斯科河宽阔的河面,滚滚流淌,奔向远方,而男女主人公被提到画面的左上方,水平线抬到了画面外,他们几乎跑到构图透视的灭点,像走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宽阔的河面和跑到灭点的“小人儿”形成大小对比,画面构图极不平衡。

男女主人公被洒水车浇水的镜头是一个倒三角构图,也是大与小的对比。巨大的桥体与钢架的影子形成三角形的两条边作为前景,透过站在三角形顶端的男女主人公(俯拍),大小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再加上洒水车铺天盖地,从天而降的浇水,是想,已是深秋了,能不让人心寒吗?

红场上的镜头虽是人物背身入画,但随着主人公向面面纵深跑去和镜头的渐渐上摇:宽阔的广场,高大的建筑,无际的天空和即将“消失”的“小人儿”也形成了大小对比。和第一个镜头遥相互应,异曲同工。

(2)外在情绪和画面内涵的对比。片头中的人物情绪是兴奋的,动作是跳跃的,音乐是欢快的,但和画面造型产生的压抑感,秋凉感形成了对比。尤其是莫斯科河畔和莫斯科红场的镜头,人物跳啊、蹦啊,无忧无虑,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与画面构图内涵的对比,形成极度反差,更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雁南飞》的片头,作为整部片子的一部分,从结构上讲是影片故事的铺垫。就是说这样一对相爱并有着美好未来的青年男女,将来的命运如何呢?一开始就给观众设下了悬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片摄影上的最大特点,是不遵从现实生活的逻辑,不遵从自然界本身的色彩,而是创作者用强烈的主观情绪去改变现实生活,使之符合影片情绪的需要,用引导观众注意力的构图,去使他们很好地看到画面中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摄影”理论。这是苏联当时提出的摄影应当“干预”生活的理论主张。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打动观众。《雁南飞》的摄影艺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文中引言除有出处外,其它均引自[苏]查希里扬《银幕的造型世界》)

(文中引言除有出处外,其它均引自[苏]查希里扬《银幕的造型世界》)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