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来到世界知名的公立研究型学府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发表演讲,对我来说是一件既荣幸又高兴的事情。站在这里,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我不禁想起数年前看到过的萧伯纳的一句话:“年轻人要做的事情是——做出令老年人感到震惊的事情,并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我特别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不仅因为我总能从年轻人身上学到东西,还因为年轻人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我的心态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今天,我想与大家谈谈我对于中美关系的一点个人看法。首先,我想与你们分享一封信的内容。这封信对我的国家和这所大学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
这封信是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先生于今年7月3日致琳达·卡塔希校长的复函,我读一下主要内容:
“尊敬的卡塔希校长: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感谢你介绍贵校情况并关心中美关系发展。加德纳教授曾在贵校工作并深受学校师生爱戴。你的来信让我再次回想起1992年伊利莎白·加德纳夫人如愿参访“鼓岭”的情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之间的交往有助于中美两国增进了解和友谊。我希望贵校继续支持和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尤其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中美友好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此前,卡塔希校长致信习副主席对他当年帮助加德纳夫人实现丈夫遗愿表示感谢,信中是这么说的:“因为您的帮助,加德纳夫人得以走访丈夫幼时生活成长的小村庄,实现两人梦想。这个故事有力地说明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可以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就像您对于这个普通美国家庭所展示出的慷慨和善意。”
大家也许要问:信中提到的“鼓岭”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在哪儿?“鼓岭”和中国领导人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有什么样的渊源?习近平副主席又是如何结识这个普通美国家庭的?
“鼓岭”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福州的东部,是一个仙境般的避暑胜地。1901年,还在襁褓中的加德纳——也就是习副主席信中提到的那位“加德纳教授”——随父母来到中国,在福州“鼓岭”度过了10年快乐时光,鼓岭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911年,加德纳举家迁回美国,后来成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物理学教授。此后,在加德纳余生中,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回到儿时的“鼓岭”看一看。遗憾的是,加德纳1972年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直至1986年去世也未能如愿。临终前,他仍不断念叨着“KULING,KULING”。他的夫人伊利莎白虽然不知道丈夫所说的“KULING”在什么地方,但为了实现丈夫心愿,多次到中国寻访,最终都无果而返。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事情有了转机。一天,伊利莎白在整理丈夫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了几张古老的邮票,便叫来寄宿在家中的中国留学生辨认。学生告诉他,邮票上的几个中国字是 “福州鼓岭”。关于“Kuling”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加德纳弥留之际反复念叨的地方原来是中国福州的“鼓岭”。1992年,这位中国留学生把加德纳的故事写成文章《啊,鼓岭!》,发表在当年4月的《人民日报》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恰巧看到了这篇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说,“放下报纸,我立即通过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专门邀请她访问鼓岭。”当年8月,习近平书记和加德纳夫人见了面,并安排她走访了 “鼓岭”。那一天,几位年届90高龄的加德纳儿时的玩伴同加德纳夫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往事,这一切令她欣喜不已。
加德纳夫人激动地说,丈夫的遗愿终于实现了,美丽的“鼓岭”和热情的中国人民使她更加理解丈夫为什么那么眷恋中国。她表示要把这份情谊永远传承下去。
这就是“鼓岭”的故事。
20年后,身为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先生仍然惦念着加德纳夫人。今年2月,习副主席应邀访美,他很希望能借此机会再次同她会面。不过遗憾的是,加德纳夫人已于去年离世。尽管会见的愿望没有实现,但习副主席在访美期间特别提到这个跨越百年历史、凝结中美人民深情厚谊的传奇故事,深深打动了中美两国民众的心。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人性是共通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作为个体,我们的共同之处远远大于差异。无论中美两国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如何变化,两国人民之间的朴素友好感情是不变的,坚如磐石,日久弥新。这种情感往往跨越文化差异和社会制度隔阂,将两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深厚的感情基础。
接下来,我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同样与今天的主题相关,讲的是中美两个年轻人戏剧般的偶遇,也正是因为这次“邂逅”,这两个年轻人的名字载入了中美关系史册。
1971年4月4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美国男队选手19岁大学生科恩一向比较喜欢独来独往。这天下午,科恩一个人练完球后,竟然找不到来时搭的车了。正当他手足无措时,一辆带有世乒赛标志的大轿车开了过来。科恩情急生智,连连招手,车在他身边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他一步跃上了车。小伙子长舒了一口气,抬头四顾:天啊!他不禁暗暗吃惊:同车的全是中国人。
吃惊的不仅仅是科恩,还有坐在车里的25名中国乒乓球选手和代表团工作人员。他们看到是一位模样和穿着十分奇特的人:长发批肩,紫色印花喇叭裤——这是那个年代最典型的美国嬉皮士造型。尤其是科恩的一头长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是见不到的,因而特别引人注目。科恩衣服背后的“USA”字样,让全车中国人感到很紧张。
在一片沉默和尴尬中,坐在车最后一排的中国年轻乒乓球运动员小庄经过一番思考和犹豫,向科恩走了过去。小庄后来回忆说,“车程是15分钟,我犹豫了10分钟。我想,我从小是喊着‘打倒美帝国主义’长大的,你和头号敌人往来,行吗?”但小庄还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他来到科恩身边,微笑着对他说:“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你在我们国家有许多朋友。今天你来到我们车上,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我送给你一件礼物吧……”说着,小庄从挎包里掏出一面绣着优美黄山风景画的杭州织锦。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竟然成为了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开端。
长话短说,后来的情况是,几天以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第二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回访美国。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誉为“乒乓外交”。这个最早因中美两个普通年轻人偶遇而演绎的“乒乓外交”事件打开了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关系大门,也为后来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基础。
每次我读到这个故事,总是深深为青年人的胆识和勇气所打动。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多少青年人改变历史、塑造历史、创造历史的生动故事啊!正如中国人熟知的美国作家赛珍珠所说的那样:“一代代青年人不知何为‘谨慎’,正因为如此,他们敢于尝试种种不可能并功成名就”。
“鼓岭”和“乒乓外交”的故事充分说明人文交流对于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两国政治家和政府部门对于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美友好事业不仅仅是白宫和中南海的事情,也是我们两国人民的事情。事实上,长期以来,正是中美各行各业、各个地方亿万民众凭借信念、激情、才干和努力塑造和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中美关系才变得更加丰厚,更具活力,更有韧性,也更加持久,得以经受住种种考验。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领导人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促进人文交流发展。今天,人文交流已经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构成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年来,中美共举行过三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国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领域的合作达到历史新高峰,成千上万中美民众因此而直接受益。
我们不妨看一看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
——三年来,有4.3万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占到来华留学生总数的8%。美国45个州7100多名校长、教师、学生获汉语桥培训项目资助赴华学习,2100名美国大学生获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赴华读书。美国已成为中国国际学生第二大来源国。
——中国已成为美国国际学生最大来源国。2010-2011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总数达15.8万。我知道,仅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去年就有近1000名中国学生注册入学。中国学生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接受世界一流水平教育的同时,也以各自方式努力丰富校园文化多样性,增进和其他族裔学生的交流和友谊。
——目前,中国学习英语人数已超过3亿,相当于美国全国人口总和;美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也已突破20万。
——“中国文化热”在美国不断升温。迄今为止,全美共设立了8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所孔子课堂。
这里,我想提一下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孔子学院。尽管学院尚未正式启动,但有关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将于明年秋季正式挂牌成立。这所孔子学院是中国新近批准的3所海外特色孔子学院之一。它“特”就“特”在主要研究、宣介中华美食文化和传统服饰文化,而饮食和服饰是一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专业执全球农业教研之牛耳,学校的中方合作单位——江南大学拥有中国一流的食品工业专业,两校在服饰设计领域力量也很雄厚。我相信两校“强强联合”必将使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孔子学院成为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新的典范。
我想借此机会,对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中美友好与交流合作的广大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你们一点一滴的努力如同一颗颗铺路石子,为修建长期健康稳健的中美关系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学们,朋友们!
2012年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恰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40周年。40年来,在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一组双边关系。
——两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现在,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建交之初,中美贸易额只有不到25亿美元,去年已达到4467亿美元,增长了180多倍。这一数字对比意味着现在每天有超过10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在两国之间流动,还意味着我们现在只需两天半时间就能完成1979年全年的贸易额。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221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19.6%。中国位列全美29个州出口市场前三甲。美中商会最近一份统计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美435个国会选区中有418个选区对华出口呈三位数及三位数以上增长。
——中美双向协议投资总规模接近1700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近61700个,实际投资金额约690亿美元。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2011年,78%美国在华企业实现盈利。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企业在美累计直接投资达226亿美元,涉及工业、科技、农业、能源、保险、运输等多个领域。
——现在,每天有近1万人、每周约200架次客运航班、每年有300多万人来往于太平洋两岸。
——中美已建立起友好省州关系39对,姐妹城市185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两国正在发展成为“利益共同体”。
我们有理由为中美关系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同时,我们不应满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停止不前。我们应该看到,中美关系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巨大潜力有待挖掘。
不久前,美国总统大选刚刚结束,奥巴马总统获得连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闭幕,选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当前,中美两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中美关系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和能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美共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共同历史使命。
关于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想还没有人敢断言自己已经有了标准答案。建设和谐相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关系乃至国际关系史上一项创举,不仅攸关中美两国利益和前途命运,也关乎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越来越多人认为,中美两国必须也能够精诚合作,求同存异,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设积极合作关系树立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典范。
这是我们两国的共同挑战,也是我们面临的崭新机遇。
人文交流理应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展现独特优势,发挥更大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人文交流,从而将人文交流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此,我鼓励并期待两国更多青年人贡献智慧和才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加入到人文交流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历史伟业中来,努力演绎更多“美国故事”和“中国故事”,为两国人民福祉以及世界和平、发展、繁荣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同学们,朋友们!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说过:“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青年人在,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倒退。”
中美关系的未来从来没有什么“命定之论”。中美关系的未来就在你我手中,靠我们去引导、塑造和推动。
加德纳夫妇曾谱写延续百年的中美友谊传奇,小庄和科恩曾掀开中美关系新篇章。
我相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我们登高望远,着眼大局,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就一定能继续谱写中美关系的新传奇和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