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发展提速,为百姓生活提质。
作为沈阳市年度重点民生实事,沈阳地铁2号线南延线、4号线一期的开通将实现“三站一场”间的有效连通,9号线二期、10号线二期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丰富市民出行选择,地铁线网也将更好满足沈城市民出行需要,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是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的务实举措,极大增强沈城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随着沈阳地铁线网的不断延伸,还将有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助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线网规模实现新突破
“双线开通”后,沈阳地铁运营线路由4条增至5条,线网运营里程由117公里增至165公里,车站由92座增至122座,换乘站由7座增至11座。地铁线网不断织密,将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打通城市交通大动脉,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均实现地铁通达,“三站一场”等重要交通枢纽均实现地铁接驳,逐步形成“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发展新区、串联重要枢纽”的地铁网络化运营新局面,为沈城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运输服务,更丰富的公共交通出行选择,拉近城市各区域间时空距离,打造“轨道上的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要。
沈阳地铁积极推进“人文地铁”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暖阳”服务品牌,以暖心服务持续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人性化举措更多了。
在桃仙机场站等客流密集车站,进一步优化宽闸机位设置,增配大型安检机,划定手推车停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方便乘客高效出行。优化了新线卫生间、母婴室等车站功能区设置,更好服务乘客出行多样化需求。
智慧化设计更多了。
积极探索智慧地铁建设,在桃仙机场站设立了全线网首个“智能客服中心”,满足乘客票卡办理及信息查询等需求。“阳阳”机器人首次上线,可与乘客实现智能交互。新线列车车内显示屏增加“智能指引地图”,为乘客提供电扶梯、出入口位置等多项丰富信息。4号线列车增加乘客计数系统,乘客可通过车站电视提前了解到站列车各车厢拥挤程度,引导乘客选择最佳候车位置,方便乘客快捷出行。
运营效率更高了。
持续优化行车组织,2号线增购车辆43列,进一步提升运力并缩短线路车隔,工作日早高峰行车间隔由4分30秒压缩至4分,晚高峰行车间隔由5分压缩至4分。双休日高峰行车间隔由6分22秒压缩至5分15秒,减少乘客等候时间。线网首班车多点发车点位也由原有14个调整为19个,方便乘客快捷出行。
沟通交流更方便了。上线沈阳地铁“96200”服务热线,开通沈阳地铁官方微信公众号,“7×24小时”受理建设、运营等全口径业务诉求信息和服务帮助。常态化举办“地铁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全周期”参与地铁建设运营,打造“零距离”沟通交流平台。
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
沈阳地铁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坚持以技术创新保障线路高质量建设,不断刷新建设“进度条”,奋力跑出地铁建设“加速度”。
地铁4号线建设过程中,
实现了超深富水砂层中修建车站并完成盾构接收;首创新型管幕工法修建超浅埋大跨车站;在沈阳北站-皇寺路站区间首次实现盾构直接切削大直径障碍群桩下穿既有运营线;在北大营站-合作街站区间首次采用盾构脱壳接收技术。同时,首次采用LTE综合承载信号CBTC及宽带集群方案,通信性能获得较大提升。
地铁2号线南延线建设过程中,
实现BIM三维管综技术全面应用,提高出图质量,提升工程效率;在全运路-沈本大街站区间和沈中大街-省博物馆站区间,通过采用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措施,有效降低地铁运行带来的振动影响;通过运用预评估加固等方式,完成大管径输水管线等多个风险源的近距离穿越,有力保障工程高质量完成。
随着“双线”开工,目前地铁在建线路5条,分别为1号线东延线、3号线、6号线、9号线二期和10号线二期,在建里程125公里,在建车站90座。
【相关信息】
沈阳地铁2号线南延线:
为沈阳地铁首条“机场线路”,开通后与既有地铁2号线贯通运营。线路北起既有地铁2号线全运路站,南至桃仙机场站,全长13.7公里,设车站7座。与既有线贯通运营后,地铁2号线全长增至47公里,为目前沈阳运营里程最长的地铁线路。
沈阳地铁4号线:
为沈阳地铁开通运营的第5条线路,是线网中又一条南北走向的重要干线。线路北起正新路站,南至创新路站,全长34公里,设车站23座。
沈阳地铁9号线二期:西起既有地铁9号线建筑大学站,东至石庙子站,全长 7.7公里,设车站5座,全部为地下线,扩建曹仲车辆段,计划2028年实现初期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