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奋斗的煎饼  ·  Android Chips ...·  1 月前    ·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李尚霓

——【记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在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后,都江堰水利人所作出的工作亮点、创新举措、典型经验, 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水利建设的良好建设风貌。】

(作品荣获“纪念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有奖征文活动报告文学类二等奖。)

专家点评:作品全景式叙述了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后都江堰水利局重要工作措施。写出了都江堰水利的新亮点、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以 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投身水利建设的良好精神风貌,视野开阔、思路清晰。

这是一个蓝色浩瀚的星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这是一个富于创造的人类,善于开发水利用水,却也面临着水资源系统逐步走向匮乏的窘境。

这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孕育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莘莘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

“泽以长流乃 远,山因直上而成高。”

都江堰,这座丰功垒砌的古老城市,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留传下来的治水宝典。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承载着李冰父子和当地劳动人民的超凡意志和智慧结晶。这项天人合一的科学综合水利工程,不仅顺应了自然的规律,还将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将成都平原孕育成了良田沃土的“天府之国”。至今为止,仍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真可谓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千古绝唱啊!

都江堰作为古蜀水利的一大骄傲,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不朽的作用。

在这里,有一群坚贞守护的人,正在骄阳似火地捍卫着老一代革命水利人建立的传统瑰宝;

在这里,有一群艰辛跋涉的水利人,正在默默探索着创新之路,共同铸造人类历史的辉煌;

在这里,有一群刻苦奋战的都江堰水利人,正在中共中央水利治水新思路决策的指导下,加快着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

......

为了保障和管理都江堰灌区这一庞大系统的水利工程,保证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分配,都江堰管理局,从1978年成立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地致力于科学统筹和完善发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积极功效,担负着都江堰灌区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和供水的任务。同时,还承担了2000多万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5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 农业、生态环境用水的任务。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都江堰管理局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现已由过去的单一灌溉供水,发展为具有科学计量灌溉、工业和城镇供水、防洪、生态环境保护、发电、养殖等多功能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系统,形成了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工程格局,在四川省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柱性地位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年的蜕变历程,都江堰水利事业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也逐步走向了长远的发展。灌区范围由建国初期14个县282万亩发展到7个市区37个县市1035万亩。实现了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由年久失修型向配套完善型转变;水资源配置体系由传统经验型向高效优化型转变;水利管理体系由传统计划型向民主法制型转变;水利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转变;水利职工队伍由单一技术型向现代综合型转变。而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更加加强了水利重要地位的高度提升和重视。中央对水利的定位从“农业的命脉”,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又到新世纪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再次提升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这一年来,随着神州大地治水兴水的高潮迭起,水利改革发展的形势喜人。各级水利部门紧紧围绕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水利人各自职能狠抓落实。

水利,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水利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这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治水兴水文化,这源远流长的千秋古业——都江堰水利,经过好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共同创造,把都江堰水利引向了更深远的未来。

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都江堰的新一代水利人正用他们更真挚的热情和更奋发的干劲,在党的水利改革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创造了都江堰水利的新篇章!

第一章  新的决策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发展

2012年5月10日。

这是一个晴好的日子,我和几位同行沿着漫山翠绿的路道,驱车往井研县开去。

春风习习,公路沿线处处盎然着绿意,渠道里的河水清幽而湍急地流淌着。车外的良田茂密飘摇,形成一股翠绿的巨浪,在清风的吹拂下摇曳着纤细的身姿。没想到五月的井研,田地里已经插满了嫩绿的秧苗。满眼望去,好似一条宽大扩展的绿毯铺遍了整个山野。

当年那干裂的土壤上,熙熙壤壤伫立的几根垂头丧气的枯黄稻草,早已不复存在。那山、那水、那枝干,是何等的清幽和舒展啊!

特别是走在大佛水库旁,栖息的鸟叫声伴随着人行在林间欢悦,成排的绿树正勃勃地展示着生机。平静的湖边,清澈可见几条肥硕的青鱼自在地摆动着身躯,时而冒出几个水泡,划破了镜面般的湖水,荡起了一圈圈粼粼波纹。好一幅淋漓尽致的山水泼墨画,与这里人们的生活融合得是那样地和谐自然。

这里花开良田,是都江堰灌区实施扩建灌溉的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这里雨露滋养,却曾是一个特别典型干旱缺水的困难地方;

这里生态优美,是都江堰水利人甘愿为之付出巨大劳动心血的地方。

翻开尘封的历史,过去的井研记录着“十年有九旱,三年一大旱;冬旱连着春旱,紧随夏旱,再跟着秋旱”的痛楚与无奈。井研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岷江水系茫溪河的上游,是典型的丘陵区农业县。由于地理、地质条件的特殊,井研是全省旱情最严重的区县之一,全县人均水资源不足800立方米,人均可用水量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也是有名的干旱地区。其中,地处井研县西北的镇阳乡,一个纯农业的乡镇,更是该县有名的旱片死角乡镇之一。全乡每年降雨量仅为400毫米,是正常年份的40%,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十分艰巨。

“十年九旱,严重缺水”。水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到全县群众生活、农业生产以 工业发展。一盆水,村民们往往是滴水如珍,洗脸、洗衣、洗了脚后再喂猪;哪家嫁女,不问婿家有没有钱,而是问有没有水,怕女儿像前辈们一样也吃尽缺水之苦;而因争水引发的群体性械斗事件也时常发生……年年缺水,农民赖以生存的庄稼没有收成,无法摆脱出困境,长期困在一个干旱停滞的瓶颈里。

曾有一台资企业,因看重该县丰富的物质资源,拟投资上亿元新办一家淀粉加工企业,但终因水源问题而放弃。水源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和阻碍了井研经济的发展。

缺水,始终是井研人民最大的生活困扰。

井研县大佛乡大佛村72岁的村民李明富字字如泣血,沉重地说道:“我们贫困,不是因为我们懒,也不是怕吃苦,不是没技术,而是没有水啊!”

无水无民生,无水无发展。

井研43万群众的“用水难”问题,让中央、省政府的各级领导牵肠挂肚着。从1992年开始,省长蒋巨峰经过两次深入井研,实地定夺了治水策略;省委副书记李崇禧也经常专题督导井研的治水工作......随后,在省市各方领导的悉心关怀和全力支持下,都江堰管理局领导班子也多次前往井研旱区进行水利勘查建设,研究制定治水方案,并经过多方奔走协调,争取水利建设资金,开展了引都江堰古堰之水扩灌井研的水利建设大会战。

伴随着党对水利发展的不断重视和加强 ,2008年10月,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构想。计划从2009年至2016年的8年时间内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9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2009年9月22日,省政府常务会通过《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全省开工建设11个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面70多万亩。

时间进入2011年,中外专家学者将这一年誉为“新中国的水利年”。

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水利事业又迎来一个春天的重要机遇期。

这一年的1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地位,指明中国未来五至十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

同时,召开了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全国水利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中央首次鲜明地提出了水利强大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水利地位进一步得以提升显现。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性抉择,水利工作被全国、全世界所肯定关注。

2011年2月17日,四川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全省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打造水利强省、“五个明确”“六大保障”为主题,再次强调“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全省各地水利建设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两个加快”勾绘出了宏伟的蓝图,拉开了四川大兴水利的序幕。

在中央加大实施对水利的重点决策下,一次次拉动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水利改革发展的新举措使“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这一治水兴蜀宏伟战略向纵深一步步推进,蜀中大地掀起了一股股水利建设的浪潮……

都江堰水利人正是在这种新决策的指引下,激情挥洒着青春豪迈的热血,给井研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决策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发展。如今,井研已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用水难的问题,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样子,正向更深一步的提升水利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而迈进。为此,都江堰水利人又继续加大了步伐,先后完成了井研引水工程、大佛水库扩建工程、大佛水库左右干渠工程 部分支斗渠工程,井研灌区主网络骨架基本形成。

看到井研 盘古开天 的变化,谁也难以想象,20年前的井研县那一番不堪回首、天干地裂的景象。

我们情不自禁地把车停在了路边。金峰乡九组村民陈仲明正在忙着收拾最后的插秧工作。听闻我们是从都江堰管理局来的后,他笑眯了眼,握着我们的双手,连连说道:“感谢你们啊!是你们为我们带来了水啊!你们都江堰灌区的人,我记得你们啊……”

这时,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出一个个都江堰水利人顽强拼搏奋发的身影。其中,一个平凡却显伟岸的身影——都江堰管理局局长刘道国的身影,让我敬慕起来。

他带领着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们化灾难为动力,变重建为机遇,务实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奋力夺取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伟大胜利,与全局职工们共同谱写了一首首治水兴水的壮歌……

第二章   一水引来百业兴,“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民生水利,水利民生。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基础。都江堰灌区,一个个扩灌工程就像一个个紧凑的鼓点,正奏响着四川水利建设的激奋乐章。

一水引来百业兴,都江堰扩灌井研工程也正紧锣密鼓地加快了步伐。

这是一个酷暑炎热的日子。2011年5月31日上午,都江堰管理局的现任局长刘道国和副局长刘福翔等一行,已经在前往井研县的路上,他们都急切地想看到井研灌区、通济堰灌区又发生什么变化了。

第一天才到任的刘福翔副局长,坚持要参加这次的调研工作,去查看井研灌区的实际情况,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啊!

一路上,刘道国不禁想起上世纪90年代,为解决井研资源性缺水问题,都江堰管理局在党中央各级领导的协力支持下,井研县大佛水库囤蓄工程依托都江堰,背靠黑龙滩水库,引都江堰充沛的水资源经黑龙滩水库冲囤大佛水库,蓄水量由原来的618万立方米扩大到5500万立方米,大佛水库成为井研充足的后备水源。

如今,井研县大佛水库旁投资3600多万元的左右干渠也竣工试水成功。远远望去,犹如两条白色的蛟龙围绕盘旋,穿山越岭而下。那通达流畅的明渠,规范整齐的暗拱,气势如虹的渡槽,让刘道国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改善民生的希望工程,一个加快发展的命脉工程。

是的,随着水利基础建设的夯实、生态环境的优化、井研县城的滋养,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希望,也不仅仅是幸福,更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力!

这一次刘道国的到来,已不仅是为解决井研人民的基本用水问题了,而是远足地为井研县提供长期有效的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给予实际保障的。

为了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宏伟蓝图更好地发挥实施,扩灌井研等缺水县市的水利工程正紧密进行着。为此,刘道国时常思索着应对方针,水源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和阻碍了许多缺水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地方的灌溉都依靠小型水利工程,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作为支撑保障,工程性缺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在近年的干旱中,受灾严重的都是水利设施覆盖不到的地方,而水源覆盖良好的地方损失很小。以井研为例,尤其在干旱严重的年月份,井研县城水库无水的现象更为普遍。而由于自身因素受限,井研等缺水县市也不可能完全依靠修建大型骨干工程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巧妙地引都江堰庞大的灌区水源扩灌,就成为提高井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解决老百姓“无水可用”和“有水用不上”等问题的现实选择。

今年68岁的大佛乡大佛村村民赵书明依旧清晰记得,当年大佛水库胜利蓄水,但左右干渠未建成,水库却不能发挥任何效益。

他回顾道:“当时干旱肆虐,可近在咫尺、满满荡荡的大佛水库就是解不了我们的渴啊!我家3亩多地还是被晒得裂开了口,全年依然颗粒无收。为此,大伙儿也为此绝望过,发泄过不满。但随着左干渠的竣工通水和右干渠的开建,大家终于感受到了水源的滋润,大家伙的怨气和不满化为了对党和政府的深深感激,化为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化为了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行动。”

为了让井研人民尽快喝上放心水,用上干净水,解决和保障井研现实的农业用水和工业供水。都江堰管理局通过不断的调研,终于经过多方努力,于2009年2月携手井研县委、县政府,共同组建了井研县兴业供水公司供水工程。以“安全用水、优质供水”为中心,为城市提供优质供水的基础上,把农业工业供水作为提升井研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民生水利上,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行城乡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确保新建供水工程 “有净水设施、有消毒设备、有入户管道”,切实解决了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健康问题。

而井研县城11公里的污水截流干管也正加快施工着,并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多年来的县城生活、工业污水不规范排放的问题也将被有效解决。污水处理后通过护坡绿化、亲水平台、休闲走廊等设施,使2.6公里的茫溪河县城段耳目一新,也让县城人民真正享受到了蓝天、青山和碧水的美好景象。

这一举措,真正实现了现代水利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井研兴业供水公司供水工程从最初的工程管道施工战线长,到地质条件的复杂,期间也经历了重重困难。工程建设征占地涉 4个镇、16个村、53个村民组、789户群众,全线临时占地255.434亩。

按照设计方案,供水管线沿G213线左右两边铺设管道,需三次横穿G213线施工。不料后来,管道施工又与G213线改造出现同时施工交叉干扰,刘道国迅速成立协调小组,多次与乐山市交通局、公路路政管理支队、G213线公路建设指挥部等相关部门现场协调,工程又再以顺利推进。

也在井研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协调了与市政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光电设施、输气设施多个部门,工程建设也才得以搬迁杆管线200余根。

这一路跋涉过来,刘道国和都江堰管理局几位副局长又经过多次的前方深入调查,确定将应急备用水源(老水厂)进行技改。2009年10月,经发改委[2009]150号批准立项,该工程新建55KW取水泵站一座、S9-250KVA变压器1台,铺设600Mdn600mm抽水管道一条,并对原净水厂工艺池、化验设备、消毒房、加药房、配电房、排水工程、安防系统、自控系统 其它附属工程进行更新改造。

2011年1到2011年9月,都江堰井研灌区兴业供水公司已实现城市居民供水198万米立方,工业年供水量220万米立方。

眼见着井研县兴业供水有限公司在都江堰管理局的带领下,不断茁壮成长,刘道国和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们满心鼓舞,这是带动井研灌区的经济发展和水利改革,又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啊!

都江堰灌区扩灌井研灌区的建成,全面贯彻地落实了十二五期间,都江堰大型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规划。是全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项目。都江堰井研灌区也将逐步完成支、斗渠建设,建设1个流量以上支渠6条,60余公里,12条连通渠18.7公里,斗渠28条55.17公里,总投资1.8亿,实现灌面14.87万亩,加上黑龙滩水库直灌面积,灌面将达到17.2万亩。

都江堰灌区对井研的延伸和扩建,不但改变了井研农业用水状况,促进了农业的增收增产,还彻底让井研县发生了颠覆一新的变化。让井研县从一个千年的老旱区变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全县产粮大县”、“全县生猪大县”。

而井研灌区工程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水利工程发挥的巨大效益,无不饱含着中央和省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和关怀,也凝聚了都江堰管理局全体职工无私奉献的心血和汗水。

在与香港意龙印染公司投资商的亲切交谈中,投资商非常感激地对刘道国说:“有了都江堰的水,我们对来井研作投资更充满了信心。”

2011年6月1日一大早,刘道国又来到大佛水库查看蓄水情况。

目前大佛水库蓄水2950万立方米,通过保障春灌用水和县城居民生活用水,需要黑龙滩水库向大佛水库补充水源。

了解具体情况后,刘道国马上召集井研灌区和黑龙滩灌区的领导现场办公,他提出:“大佛水库的水源对于保障井研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6月10日以前,务必由都江堰管理局给大佛水库补充2000万立方米水量,东风渠、黑龙滩灌区和井研灌区在保证渠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输水,并由局供水处具体落实,以保障井研县用水。”

到了下午,天气突然变得十分闷热,刘道国还是执意去探望了在输水干渠上打捞苔藓的工人,深切地问候了打捞苔藓的工人们。

并仔细查看渠道内的苔藓和水质。他要求对大佛水库管理人员采取相关措施,对库底淤积进行彻底的整治清除,以保证水库换水后的水质优良,保障城市生活用水的质量。

针对促进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问题,刘道国深刻地指出,农业用水要进行计量管理,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自我管理,建立完善农业用水民主管理机制。

刘道国还一再强调:“对于县城以外乡镇的居民生活用水的问题,要本着为老百姓、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即使亏本经营,也要全力做好供应。”

刘道国深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拥有“治县必先治水,兴工必先兴水”的战略意识。都江堰扩灌工程也必须把井研等缺水城市的水利发展作为重点农灌工程、水源工程、人畜饮水民生工程、工业发展保障工程来抓,作为“功在当代、惠泽百姓”的千秋伟业来抓,而且要一届接一届抓下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有了古堰之水的承载,都江堰扩灌井研灌区已逐步形成网络;有了水的连系,巩固了都江堰水利人对井研人民的美好宿愿。

第三章“老旱区喜降 时雨”,都江堰井研灌区春灌放水将

灌溉良田5.34万亩

“历代善治蜀者,皆以治水为重”。

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多次赞颂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伟大功绩,缅怀他“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的奋斗精神,并奉大禹为“吾无间然矣”的仁人圣人。这正表达出孔子对大禹那样的贤能明君的崇敬,也说明孔子已从思想上把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任务视为治国安邦的大事。

从刘道国炯毅的目光当中,我们看到了都江堰灌区响应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闪烁火苗。

而常年与水打交道的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对水的开发利用也有着笃定的信念。“过去主要是强调水电建设,主要满足能源保障;近几年来随着‘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的提出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四川水利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张开勇不无感慨着说,“这几年来一大批水利建设项目也紧锣密鼓地落地开建了,向家坝、亭子口、武引二期、二郎庙、永定桥……”

张开勇也表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治水兴蜀方略,找到了从战略上和根本上解决四川水利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井研县委书记郑志平还记得2006年刚上任时,曾遇上两个乡的群众因争水引发的群体性械斗事件。

水,一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上任后的一件大事。

回忆起2010年4月19日,都江堰井研灌区春灌放水工作的正式启动。这是都江堰扩灌井研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春灌放水,左干渠放水量将全面达到规划设计的要求。

“放水了!放水了!”沿线群众欢声笑语,奔走相告。

上午9点28分,随着大佛水库左干渠闸防缓缓向上升起,都江堰井研扩灌区春灌放水工作正式启动。

紧接着轰隆的一阵声响,库容的水从左干渠的第一座暗拱倾泻而出,跳跃欢腾地涌入了渠道,如一条的蛟龙气势磅礴地奔向远方……

“每秒2立方米。”正在沿线查看放水情况的都江堰井研灌区管理处处长周光远,一边计量一边向我们介绍道:“都江堰井研灌区渠系完工91.97公里。”该工程启动18年来,目前12公里的引水干渠,18公里的左干渠,金峰、集益、赛功、研城、幸福、建华6条共28.5公里的支渠,8条共14公里长的斗渠已全线完工;总投资1.4亿元的右干渠,前段10.6公里已完工,后段17.8公里正加快建设,5.8公里的永乐支渠、3.07公里的研城支渠已完工;总投资7000万元的左干渠至马踏镇的供水管线项目正加快推进着。

“此次灌溉面积为5.34万亩,涉 周坡、大佛、金峰、集益、研经、纯复、三教等8个乡镇、45个村、200多个组,将有效解决3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该管理处工程师张德前告诉当时也在现场的刘道国,此次春灌放水总量约1000万立方米,涵盖左干渠全部灌区、后干渠前段灌区,分为两个阶段不间断放水,一直持续到6月中旬,渠系清污、阻碍清除等工作已全面完工,各放水节点值勤人员已全面就位,时刻保证灌区老百姓 时用水,确保旱年满载夺取丰收。

“如果没有工程建设引来的水源,我们这里的秧门也开不了啊!这可是咱们老百姓的希望水呀!”村民黄健康看着流出的清水笑眯了眼。

“左干渠的建成通水,井研县兴业供水有限公司纯净供水,不只是解决了沿线4万多人的用水难,更重要的是日益激化的矛盾得到迎刃而解,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啊!”县委书记郑志平感慨万分,紧紧握着刘道国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一水引来五谷丰。大佛水库左干渠的试水成功,让井研人民圆了千年水梦。他们为感谢党和都江堰灌区的关怀,称水库为“幸福库”,称渠水为“幸福水”。

都江堰井研灌区春灌放水将灌溉良田5.34万亩,一想到这里,刘道国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

而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右干渠建设也正顺利动工建设着。

如今问起都江堰井研灌区管理处总工程师胡子明,他告诉我,当时井研右干渠建设工程在纯复乡境内须占地360多亩,涉 农户249户。为了支持工程建设,他们在占地补偿费还没到位的情况下,就自动将所占土地清理出来,迎接施工队的到来。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工程建设真正是民众所需、民众所盼的,就必定会得到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和全力配合。”

而此刻,我们还看见了75岁的村民刘中文正忙着清理即将被大佛水库右干渠建设占用的承包地,并言简意赅地告诉着大伙:“眼前受损,长远受益,值!”

“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这是都江堰管理局的干部职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一个最大共识。

“机遇面前,必须快马加鞭!”刘道国也深深体会到中央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带给我们的是机遇,是进步,是前进的路径。

2011年7月23日刘道国又再次来到井研县,与县委书记和县长进行了会谈,对农田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事项交换了意见。并视察了在建的井研工业用水用户、大佛水库以 输水右干渠等工程。

听到2011年春灌中,大佛水库累计放水115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6.76万亩,刘道国内心充满了信心。

看到一股股清澈的希望之水缓缓地流向县城的自来水厂,他嘱咐随行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定要管好水、护好水、用好水,保障农民生产生活供水,也确保县城居民喝上放心的自来水。”

工程全面投入运行后,都江堰的古堰之水润泽了井研大地,将社会的进步发挥出了显著效益,全面改善了井研经济的突破发展。真正实施解决了井研人民缺水用水难的根本问题,让井研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了本质的保障。

而这已是刘道国第多少次来到井研进行调研供水工作,他不太数得清了,总之每年他都要赴井研好几次来了解和指导工作。

对刘道国来说,真正的做实事落实到实处,是做跟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实事。为人民解决基本的用水问题,更好地发挥都江堰灌区的最大功效,才是他毕生觉得最有价值的事情。

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水利发展的根源在哪里?要做到哪些实事才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坚持科学配水的原则,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全力保障和改善灌区民生。

用好水,利用好水,倡导计划用水,使更多的人受益,才是切实落实中央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

他想,在他有生之年,能尽他所能多做几件为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实事,也就无憾了!

在这短暂的一生,在这寥寥寂寂的岁月里,能发挥出人生的点点光和热,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这是多么简单而伟大的心愿啊!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短暂的,有的人匆匆地走过,什么也没留下;有的人却无私地奉献,造福了万年。有的人碌碌无为,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人却兴致高昂,为达到理想而努力奋斗一生。

所谓“民生水利,以人为本。”我们新时代的水利人,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不但要传承老一代的革命意识,更要发扬广阔博大的胸襟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第四章 决心与动力,“井研人民等了22年喝上都江堰的水”

民心鉴日月,党心连民心。

2006年,一场始料未 的全国特大干旱,敲响了“水危机”的警钟。我国流域性、工程性、季节性缺水开始突显,加之水资源时空不均、骨干水利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渠系不配套、水旱灾害频繁,水污染、水土流失等世界性的“水危机”在蜀中大地一幕幕上演,“水多、水少、水脏”等矛盾性危机不断激化而且循环往复,成为危 人民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有着2616亿立方米水资源。境内有岷江、金沙江、沱江、嘉陵江等河流1419条。然而因时空分布不均、工程设施不足,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有水无渠现象严重,区域性、季节性缺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

“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足可见我们水利工作者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而自从刘道国当上都江堰管理局的局长后,他更是深知自己责任之重大。

初来井研时看到严重的缺水断流的情况,是那样地让他触目惊心。当地人民的生活更是难以维持正常的生计,甚至还流传着一首有名的歌谣:“井研多山丘,三年两不收;滴水贵如油,爱水如爱命。”

听到这首歌谣,刘道国很是震撼,久久都不能释怀。

这正道出了井研人民缺水盼水惜水的复杂心情啊!

这对于刘道国生长的地方——“天府之源”的都江堰,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秦蜀郡守李冰治水,创造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滋养着成都平原世世代代的子孙,达到了长久效力、旱涝保收的功益。而这里却仍然还处于水深火热的旱情之中。

这也正加大了刘道国去改变井研等地干旱境况的决心。

也正因为是成长于都江堰的后世子孙,传承了这种勤劳勇敢的奉献精神,让他具备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感。

从小深受感染的他,义不容辞地选择从事这项深远而重大的水利事业。

水资源的供需分布不均衡,和日渐缺水的严重性,水利改革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啊!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他自感自己的责任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通过都江堰水利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在2010年7月20日上午,都江堰灌区扩灌井研得到了质的飞跃,等了22年的井研人民喝上了都江堰灌区引来的水。

随着阵阵鞭炮放响,启动按钮的按下,位于井研县研城镇来凤村的兴业供水公司,在彩旗飘扬、锣鼓齐鸣声中,大佛湖饮用水源正式启用。这也标志着井研县县城和国道213线沿线工业企业、乡镇将喝上来自都江堰的水。

出自兴业供水公司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涌出,流向了井研的千家万户中。刘道国不禁感慨地说:“兴业供水公司是‘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水利工作上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力破井研发展‘水瓶颈’的重要举措。都江堰管理局也继续将全力支持和加快推进井研工业集中园区供水工程建设。”

井研县长陈有波深有同感,感激地说道:“古堰长流利民生,清泉碧水润井研。”

从对大佛湖饮用水源正式启用和县城自来水厂改造工程竣工投运以来,井研人民终于看到了希望。井研县人民盼了22年的“引都润研”梦想变为了现实,43万井研人的供水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今天亲自来水厂看到这里的水,喝了一下,又干净、又卫生,而且水价比以前更便宜了,真好!”家住该县夏家桥社区居民雷定武喜上眉梢,捧着清澈甘甜的自来水,脸上笑开了花。

......

水是命脉,水更是希望。井研广大群众为30万亩旱地将得到灌溉、20万人将告别饮水难问题而欢欣振奋,更为随着“水瓶颈”的打破,井研的优势资源将被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本将被充分涌流而欢呼雀跃,井研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春天。

井研人民说道唱道,“水中有片艳阳天!”

2011年3年29日,张开勇副局长也继续前往井研灌区查看了右干渠工程建设的进程,以 兴业供水公司的工作进展,和城镇居民、工农业供水情况。

张开勇反复强调,要千方百计地加快左右干渠支、斗、农渠建设,要“建成一段、灌溉一片”,充分发挥都江堰灌区的充分效益,保证人民的用水质量和安全用水。

在井研灌区的建设中,刘道国和张开勇副局长等多位同志多次前往井研前方,加大促进左右干渠、井研县兴业供水有限公司的工程完善和技术改进。让大佛水库左右干渠、井研县兴业供水公司积极发挥“有净水设施、有消毒设备、有入户管道”的先进供水系统作用,切实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农业工业供水情况。

在党的水利改革开放利用的政策的指导下,他也不断看到了光明,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2011年中央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域灌溉建设的意见》。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应势而生。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是一个系统的战略,将构建水资源配置调控、水利的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民生水利、生态安全、科技支撑六大保障体系,全力突破水利工作的薄弱环节,促进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省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厅长冷刚表示。

为此,刘道国更不允许自己有一丝的懈怠。他常常从中深思虑求发展,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更是加大了刘道国毅然加快水利步伐的决心和动力。井研水厂、眉山供水、柏条河开发正热火如荼地进展着......

刘道国深深地知道,作为新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的水利工作者,更要加快发展、深思水利的拓展改革之路。

作为都江堰这一宏大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中央 省水利部门一直都赋予了极大的厚望,也多次到都江堰来指导工作,为水利事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许多福音。他也知道,有许许多多的水利工作者跟他一样,都怀着一颗立志为水利开发和再利用的伟业贡献一生的心愿,创造一个和谐水利的共同愿望。

在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为农民增收致富强基础,为改善人居环境创造条件。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来者就是我们这一代。”

而“服务灌区春灌用水,保障灌区民生水利”一直是都江堰管理局长期以来春灌用水的服务工作宗旨。

2012年刘道国强调要把今年的用水工作放到全省水利“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大局中去谋划,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

是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推进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我们都江堰水利的后世儿女在中央和省水利部门的创新发展和关心指导下,创造了更新兴的现代水利事业,撑起了一片更广阔的蓝天。

第五章 运筹千里,建设都江堰灌区高速输水通道和除险涵洞

“度比江河,细流兼纳。气如春夏,群物发生。”

这么多年,刘道国始终坚信一个信念,只有人民共同走向富裕,保持水资源的平衡利用,才是水利改革发展的硬道理。

所以,每到一处兄弟单位,刘道国都会把这种一脉相连的水乳之情,海纳百川的包容之怀,乐善好施地发挥出来。遇见别的兄弟单位有困难受阻碍到水利发展的步伐,刘道国都会竭尽所能地积极伸出援手。

“有困难,大家共同一起解决嘛!”这是刘道国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事件从2010年7月22日说起,为了协助东风渠、人民渠引水灌溉,都江堰管理局运筹千里,经过1年多时间建设,在双流县三星镇南新村鸡公嘴,都江堰灌区高速输水通道建设正式完工。

建设东风渠、人民渠两条高速输水通道,是都江堰水利人与东风渠、人民渠人民共同铸造的梦想。而今,梦想也已成真。

只见东风渠水从一座数十米高的输水渡槽,自北面山头横跨向南,刚刚到达南面山头,就一个90度的急转。

东风渠管理处双流二站站长吴刚告诉我们,“这里属于东风渠新南干渠,以前由于设计不合理,渠水从渡槽过来后,本应直穿一条800多米的隧道就可达到山那边,但当年条件限制没打隧道,渠道沿半山而行长达2200多米,不仅经常塌方,还对山脚下的三星场镇造成极大威胁。东风渠水到这里后,受到渠道限制,由50个流量锐减到了30个。”

看着长达881米的鸡公嘴隧道,吴刚感触良多地说道:“这离不开都江堰管理局给我们的鼎力协助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水利部就想建设鸡公嘴输水隧道,解决卡脖子现象和安全问题,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未能提上议程啊!都江堰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给鸡公嘴隧道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啊!”

鸡公嘴这个卡脖子工程解决后,为下游灌区改善灌溉和扩大灌面提供了保证。东风渠新南干渠控灌龙泉山灌区、成都市丘陵灌区和黑龙滩灌区,控灌面积将达到337万亩。

2010年7月23日下午,位于罗江县金山镇百宝村人民渠六期谭家坝渡槽工地上,成绵乐城际铁路正从这里下穿人民渠六期干渠。

人民渠二处党委书记万忠海也深深地说道:“这全靠都江堰灌区高速输水通道的建成啊!带动了东风渠、人民渠两条高速输水通道的建设,大大提高过水能力,为整个都江堰灌区扩大灌面奠定了基础。”

过去,人民渠二处灌区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3条主干渠病险严重,常常是每两年都要发生一次渠道溃堤或出现即将溃堤的重大险情,在这种情况下,渠道必须停水抢修,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在1998年前干渠就发生过几次重大险情。

现在,人民渠二处所辖的六期干渠改扩建工程也已经完成,输水能力由以前的15个流量提高到现在的23个流量;人民渠七期干渠的改扩建工程水下部分也将在2010年9月底前完成,输水能力将由20个流量提高到28个,而人民渠六期工程以上的渠道已经完成改扩建任务。

“不久,人民渠将全面完成高速输水通道建设。”万忠海激动不已。

通过续建都江堰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重点“卡脖子”、病险工程得到了彻底整治,渗漏、滑坡等病险工程得到有效治理,提高了渠道的防洪标准,险工、险段工程事故率降低50%以上,损失率降低47.2%,涝渍、干旱灾害损失率下降41.2%,节约了抢险人力、物力和经费开支,减轻了防汛压力,降低了工程出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新增减灾能力2868万元。

2011年5月31日,人民渠二处前方工地又传来喜讯。在都江堰管理局的协助下,众所瞩目的、影响重大的人民渠绵远河涵洞 绵远河枢纽枢纽度汛临时抢险主体工程,终于在六月份主汛期到来之前顺利完工。为确保人民渠二处和绵远河的安全度汛以 人民渠二处的春灌供水,消除了重大隐患,确保全灌区两百多万亩灌面和数百万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有保障。

临到春节,人民渠二处的人民群众为了感激兄弟单位都江堰管理局的大力扶持,特意在新春之际,执意要为都江堰管理局职工们送来他们当地的特产,也是人民渠人民辛勤栽种的琯溪蜜柚,这血浓于水的感恩之情真是溢于言表啊!

2012年3月12日,刘道国和副局长张开勇又来到位于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罗江县广富镇交界处,进行人民渠四期干渠绵远河涵洞除险加固工程检查工作。该涵洞是人民渠四期干渠穿越绵远河的立交工程,是人民渠二处灌区的咽喉工程,控灌人民渠二处四市九县区153万亩农田,同时为灌区提供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

在施工工地上刘道国检查了工程钢筋加工场、砼拌合站和在建涵洞主体结构。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工作的汇报后,刘道国重申: “工程要按时完工,为人民渠二处工程的安全度汛和灌区春灌工作夯实的基础。”

东风渠、人民渠情系千年古堰,都江堰也联系着灌区这两条大的“动脉”。将这两条干渠建设成灌区高速输水通道,并加以建成除险涵洞,无疑对灌区引水加固,增强抗旱御洪灾害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程建一线,受益一大片。有着悠久历史的都江堰灌区,正在狠抓机遇、挖掘潜力,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出力。

至此,都江堰灌区2011年以来,积极投身建设的大英扩灌区、井研扩灌区和简阳资阳扩灌区,到今年上半年,已经实现扩大灌面20万亩。目前,井研扩灌区的大佛水库右干渠、大英扩灌区的五五分干渠、简资灌区的祥符分干渠建设也正在努力推进,届时,3个扩灌区将扩大灌面86万亩。

水是我们人类得以共存的根源,兄弟单位水利部门之间也因此而相互相连。

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治水兴水的过程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与水的抗争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早已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六章  打响春灌的第一仗,提早应对旱情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水利发展的道路,一再强调:“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下大工夫补上水利这一课,水利一定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春耕在即,每年冬季岁修工程的计划还在实施中,年初的都江堰灌区春灌会议又 早地拉开了帷幕。

根据当年灌区特点和面临的用水形势,有针对性地制定预案。 时分析每年的气象和用水形势,充分安排部署全年用水。提前做好工程准备确保丘陵灌区蓄水,保障输水畅通,缓解春灌高峰期的用水矛盾。

因为刘道国知道,只有提早防范,实施有效的科学措施,才是控制旱情,保证春灌调水的关键。

2011年6月21日,刘道国召集灌区7个地市区水务局和8个管理处,在都江堰管理局主持召开了都江堰灌区2011年春灌用水工作总结会。总结分析了全年的用水工作特点和春灌中出现的亮点工作,并指出了春灌中出现的问题,安排部署了下阶段保掺、抗旱,向丘陵输水 防汛等工作。最后,鼓励各级管水组织和水利职工,继续奋斗再鼓干劲,做到“丰收不到手,管理不松手,机构不能散”,认真抓好下阶段防汛、抗伏旱、保丰收工作。

灌区能够提前7天实现满栽满插,靠的是全灌区高素质、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职工队伍;靠的是历年总结出的一套先进管理办法和行之有效的用水制度,靠的是优质高效的供水服务;靠的是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的成果;靠的是全灌区团结协作,才能克服地震次生灾害和灌区洪涝对工程的影响,保证灌区春灌用水工作有序开展。

2011年受上一年冬旱情影响, 2月,成都市部分水库、山平塘、石河堰等工程蓄水严重不足,目前成都市水利工程蓄水1.54亿方,比多年同期平均减少近两成。蓄水工程灌区春灌用水将面临很大的困难。灌区蓄水缺口大,部分工程需要停水抢修,尤其丘陵灌区部分水库需要放水整治,极易错失蓄水最佳时机,可能将导致灌区蓄水缺口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都江堰管理局局长刘道国和他的全体职工们加紧部署,开始了紧急备案。

面对华西都市报记者阮长安的采访,刘道国诚恳地介绍,“去年入冬以后四川降水普遍偏少,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值,气温偏高为有历史记载第二位,大部分县冬干露头,目前已有过半县份出现冬旱苗头。与此同时,灌区灾后重建水利工程增多,而上游紫坪铺水库也因地震中受损需放水整治,短期内将基本丧失调水功能,都江堰灌区春灌用水形势格外严峻。”

同时,也告诉记者:“今年春灌将按照保障生活、提供生产、兼顾生态环境用水的原则,对下游用水进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

为了让市民们尽快放心,刘道国还说:“针对4月底紫坪铺水库放至死库容将给灌区高峰期用水带来不利影响的状况,我们都江堰管理局已制定相应应急措施,科学制定水量调度应急预案,在需水缺口较大时段实行错峰用水。”

据多年监测数据显示,自来水六厂能覆盖成都80%居民生活用水,取水所需流量为5立方米/秒,而根据都江堰配水安排,流经六厂取水口的最小流量也在21立方米/秒,成都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不受影响。

经过连夜征战,都江堰管理局充分制定出了相应应急措施,科学制定水量调度应急预案,在需水缺口较大时段实行错峰用水。为应对旱情,都江堰管理局实施对灌区内80%的水稻都采取旱地育秧技术。

为此,刘道国几天也未合过眼,强大的责任感让他始终都无法负重。每天他都第一时间来到水利调度大厦,了解和掌握旱情。

夜深了,刘道国又无法入睡,不断地在电话里嘱咐相关部门采取总量控制总额管理的方式,科学调度水量,力保灌区水稻育秧和插秧用水。

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没把事情处理好,没把承担的责任落到实处,他就总是没法让自己安心下来。

而每次春灌工作的完胜又会给他带来无比的责任成就感,这种无形的责任感又会促使他继续整装待发,始终不遗余力地做下去。

他知道,一旦走在发展水利的这条道路上,他就有种任重道远而无法卸掉的责任和使命感,让他全身都被水利这条的血脉而牵动着,振奋着,这已深深嵌入他的心脏,水利事业将伴他一生。

这一次,都江堰管理局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难题,旱情有所缓解。

突破了针对水稻育秧和泡田时期用水需求量较大的现状,灌区正大力推广水稻旱地育秧技术,减少农业需水量。目前灌区约八成水稻种植面积采用旱地育秧技术,极大地缓解了春播用水需求。

在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的前提下,灌区还将兼顾锦江生态用水,并通过定时段定流量通过外江灌区向通济堰灌区补水等措施,解决丘陵地区用水问题。

2012年4月27日,正值秧母田田间管理与重点向丘陵灌区集中补充蓄水之际,在刘道国委派下,都江堰管理局供水处和中片用水服务队会同东风渠管理处对江安河沿线的用水情况进行检查。由于紫坪铺水库为下阶段栽秧泡田储备的一定水量,正在进行回蓄,其下泄流量有所降低。

期间,都江堰管理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紫坪铺水库之间的联接协调。在满足灌区生活用水的前提下,重点保障灌区秧母田掺灌和集中向丘陵灌区补充蓄水。使水库下泄来水水量一直稳定在170m3/s以上,保证育秧高峰期水量保持充足。

“‘兴水利、除水害。’你们一定要抓住来水的好时机,随时跟进!”刘道国反复强调着,专门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提早做好工程预案准备,采取统筹兼顾的科学安排,充分实行灌区错峰轮灌的办法,保证了全灌区育秧泡田用水工作顺利开展。

去年,通济堰灌区从“早”字入手,刘道国加强指导强化管理,一层一层地落实责任,全面实现了比计划提前13天,44.14万亩水稻的满栽满插,受到通济堰灌区政府和群众的热烈好评。

今年,都江堰灌区育秧泡田于前期气温较常年偏低,使育秧用水起步推迟,影响了育秧泡田的进度。进入育秧用水阶段后,气温又快速回升,降水量比常年较多,用水量降低。管理局员工立即针对实际情况,在灌区中大量推广旱育秧,使全灌区旱育秧面积达到80%。并 时加大平原向丘陵输水,为丘陵育秧和蓄水提供了充足条件,大大缓解了灌区供需水的矛盾。

截止2012年4月15日,都江堰全灌区秧母田泡田80.26万亩,占计划82.79万亩的96.9%,比去年同期快6.3个百分点,到4月20日育秧泡田任务全面结束。

中央一号文件实施的这一年间,都江堰管理局的全体职工迎难而上, 早谋划,抢工抢时地保春灌保用水,为640余万亩水稻获得了适时的满栽满插。职工们经过日夜征战、不懈努力,让都江堰灌区实现了灌区生活、生产和生态供水的“三水共荣”,成功和谐地完成了全灌区1033万亩灌溉面积的用水任务,夺得了粮食的连年大丰收。

为了民生水利的建设和发展,都江堰水利人不分昼夜,只争朝夕,只为“水旱从人”的那份执着与坚定。

第七章  防汛抗洪的至关突破

入夏,都江堰岷江的夜色是最迷人的。淡去青城山悠远的钟声,横亘在岷江之上的彩色廊桥,把一条条河道装扮得流光溢彩。两岸的霓虹灯映照着江水,如五彩的鱼鳞般透彻光亮。雕梁画栋的夜啤酒长廊在灯光和人流的拥簇下,引人遐思。

站在南桥上向宝瓶口眺望,古朴的石雕刻栏,顺延着河流蜿蜒直下,在俊秀的峦山叠翠的映衬下,修饰出了一幅郁郁葱葱的秀美织锦。

人们在这里悠闲安逸地生活着......

然而汛期即来,又是都江堰管理局准备打上一场硬战的开始。

当前,世界极端气候影响突出,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

2010年7、8月期间,相继发生了“7.17”、“7.23”、“8.13”、“8.19”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其所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受“5.12” 汶川大地震影响,四川省大部分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加上大部分地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谷坡稳定性差,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目前,我省强降雨频繁、山洪地质灾害高发,其次生灾害威胁仍然存在。

面对灾情,都江堰管理局的水利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也在一次次的自然灾害面前,全局党员干部、职工们不断总结经验,在灾难中涅槃重生,得到一次次洗礼!更加矗立了坚不可摧的信念和顽强挺拔的精神风貌。

2011年7月4日,入汛以来的暴雨、特大暴雨频次异常偏多。岷江流域普降暴雨,灌区平均降雨量130mm,局部地区最大降雨量达235mm。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大暴雨频次偏多40%,特大暴雨频次偏多100%。

都江堰灌区内蒲阳河、清白江、石亭江等多条干支流形成洪水。其中,蒲阳河人民渠渠首枢纽最大洪峰流量为790m3/s,石亭江最大洪峰流量1300m3/s。受洪水冲击,灌区多处水利工程再次受到严重损毁。清白江仁和堰、任家沟、流水堰拦河坝水毁将造成三条支渠无法引水,灌区近3.7万亩水稻面临栽后无水渗灌的局面。

外江灌区也多次遭受区间暴雨洪水袭击,特别是西河上的七分堰、石头堰、羊头堰、泗江堰等枢纽工程水毁严重,直接影响了工程安全和支渠进水。

灾情发生后,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快速反应,提早将险情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引起水利厅党组高度重视。厅党组书记、厅长冷刚专门对防汛工作作出批示,迅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

4日晚,刘道国和都江堰管理局领导班子全部集结,立即来到险情重灾第一线查看险情。对重点区域、重要部位进行了险情再排查,进一步加强岷江河堤隐患排查整治。

“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全力抢险除险 ,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一啊!”

刘道国马上安排专人巡查,确定应急抢险实施方案。紧急成立应急队伍到岗,并落实抢险物资,确保一旦出险,能 时处理,不容丝毫麻痹。

从他那坚毅的眼神中,我们的精神和信念无比振奋。

在井然有序的指挥下,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们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责任、事事有人管。 时分析研判雨情、汛情发展趋势,加密监测,加强会商,预测洪峰峰值出现时间。对成都、德阳、绵阳等10个市州101座水库的汛情提前10个小时通报,对可能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地方进行监测预警,严谨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受7月5日1200m3/s洪水的冲击,近100米坝体垮塌;蒲阳河(清白江)堤防损毁9处,总长达800余米,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输(供)水安全,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针对险情,省水利厅领导也立即率省水利院专家专程赶赴现场指导抢险工作。采取放水降低水位、抛装土麻袋堵漏等措施除险,同时通知下游随时作好疏散撤退的准备。

7月7日,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们迅速开始应急抢险工作。在素有水利铁军之称的省水电工程局大力协助下,投入挖掘机12台、装载机6台、推土机1台、各类汽车20余台、发电机2台、民工100余人。

通过10天的努力,在大家加班加点24小时不停工,齐心协力的奋战下, 7月16日红岩渠穿石亭江涵洞的抢险基本完成。

7月18日,人民渠干渠穿石亭江涵洞抢险工作基本完成。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确保涵洞工程安全。人民渠一处其他抢险工作也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险情逐步得到控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由于提前预警防范,预报 时准确,应急抢险物资准备到位,水利人的严防死守,最终确保了102公里岷江大堤的安全度汛。受灾群众也得到了 时的转移和救援,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看着都江堰职工们为确保抗灾救灾信息上传下达通畅 时,连夜来加强严守24小时值班,刘道国给他们递上了矿泉水,“大家辛苦了!”

正在值班的技术人员张仕凌谦逊地回答道,“局长你也辛苦了啊!”

......

没有这些水利人的坚守苦战,又哪来我们今天的风平浪静的生活保障啊?

自此,在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的鼓舞下,都江堰水利人在全省上下通力协作下,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们更是加大防范和竭力部署,之后的“9.18”特大洪水灾害中,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无一水库垮坝。汛末渠江流域特大暴雨洪灾,紧急转移安置受洪水威胁的群众达136万人,为十年之最。转移过程中无一人死亡,为四川省防汛抗洪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2012年5月2日进入今年汛期的第一个工作日,四川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防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都江堰管理局也全身投入, 早地分析了今年防汛形势,加强了汛期的监测和防范,全面部署防汛抗灾工作。

届临2012年主汛期,都江堰管理局的全体人员又将戎装复命,给力抓好汛期前后工作。进一步突出壅塞体整治、进一步突出责任落实、进一步突出预警和会商、进一步突出水库安全度汛、进一步突出群众供水保障,突出汛期工作的“五个进一步”。

而提早防范、迅速排查、科学调配、凝聚力量,正是防汛抗洪的至关突破。

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水利人啊!也许普通平凡,也许默默无闻,却时刻保留着对工作的一贯热忱。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朴实而又亲近地散发着淡淡光芒,温暖地把甘甜的水源输送到了我们心里。

第八章  加快数字信息化建设,提升节水增效功能

多年来,都江堰灌区一直坚持以服务民生、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供水安全为宗旨,抓好灌区的用水管理工作。同时,灌区以“数字都江堰”为总体框架,加快实施都江堰水利现代化试点工程,大力推进现代化水利建设,为都江堰从传统水利走向现代化水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每次旱情与洪涝灾害的迅速应对中,都江堰灌区数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投入使用,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水情、雨情的测报能力和优化调度水平,降低了工程出险率,节约了抢险人力、物力,减轻了防洪压力,降低了工程出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新增防洪减灾能力达2868万元。

在节水灌溉、水量调度方面,数字信息化建设也为实行科学计量用水和计量收费,确保灌区粮食生产安全,取得了显著成效。

刘道国时常循循善诱,启导我们:“提升节水增效功能,全面启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建设,就要大力发展水利科技,为灌区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带动下,都江堰全局职工经过长期的摸索探寻,通过“水权集中,统一调度,有计划调度”的原则,用数字科技手段在集中用水时段,建立了错峰、轮灌措施和上下游的交接水制度。

为了立足长远,搞好节水增效规划,都江堰管理局的局班子高度重视都江堰灌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信息化规划的前期工作,先后同成都电子科大、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研究编制了《都江堰水利自动化与现代化可行性研究报告》、《“数字都江堰”总体框架 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在《数字都江堰》的课题研究上,我局编写出了《都江堰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形成了指导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纲要和指南。同时,该规划也已列入了水利部全国大型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

至始至终,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们醉心于攀登科学的高峰,潜心专研知识的无尽探索。历经好几个年头的摸爬滚打,不断地跌倒与爬起,终于完成了局域网络、灌区广域网络、枢纽监控光纤专网建设,为其它应用系统奠定了稳定高速的通讯平台。

在此基础上,职工们又随即完成了“都江堰渠首水情水质监测 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本系统紧密结合了都江堰灌区水资源调度需要,极大推动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调度,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了前进的步伐。从2002年以来,连续获得水利部“948”、推广与应用、科技创新四次科技项目的嘉荣,为灌区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并于2004年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整体功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而在微功耗数据采集器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水资源监测 调度的整体功能。还于2005年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而经过实践证明,都江堰灌区数字信息化系统从建成到投入使用,也经受住了长时间的考验。在水资源调度、防洪减灾、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功效。

用都江堰管理局职工们最朴实的话来说,“我们尝到了信息化项目的甜头,当然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决心。”

2004年3月,我省沱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水质污染事故。省政府要求都江堰管理局跨流域调水冲污。时值春灌用水,既要保证春耕用水,也必须尽快完成冲污任务。我局的调度人员通过信息系统做出了准确的来水预报和调配水方案,并利用自控系统精确执行,使整个冲污过程做到了有理有据配水,有条有序控制,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冲污任务,使受污染地区群众提前喝上了干净水。这让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们深切地感受到为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分配,实施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2005年11月2日凌晨2点过,紫坪铺水库电站试运行中发电机组甩负荷,导致岷江水量陡降,都江堰渠首六大干渠面临断流的险情。此时,在我局水调中心信息系统发出了震耳的报警声,值班人员 时发现险情,立即与紫坪铺联系并向上级汇报。我局工作人员紧急备战,通过系统分析提供的调水方案,以最快的速度调集了有限的干渠水量,避免了六大干渠断流的发生。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信息化系统,就难以在深夜里 时发现险情并 时得到处理,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后果影响。这次事件也体现出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和无法估量的社会效应。

现阶段,都江堰管理局的全局职工,正在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指导下,在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牵引下,一鼓作气加快灌区信息化三期的逐步实施,为水量的优化调度和节水灌溉提供技术支撑。

“快马加鞭!”刘道国用这个词语,概括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后的这一年间的四川水利建设。

为了不断完善数字信息的成功运行,升华这一大型系统的科技含量,都江堰管理局的全体职工们丝毫没有停止脚步,时刻紧跟时代的脚步,继续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水利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作。

当我们赞叹着都江堰管理局领导班子的英明领导时,刘道国却只深深地说了一句:“我们的职工才是水利建设的功臣啊!”

进入2012年,刘道国再次针对“节水增效,实施科学管理”的原则,拟定了都江堰灌区以继续做好灌区续建配套设施和节水改造建设为主线,灵活调度水量,强化水量调度的科学性、指导性,把握春灌用水的主动权。切实帮助解决灌区老百姓在用水上遇到的实际困难,配合灌区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用水问题,惠 灌区民生,确保粮食丰产。

是啊!继续做好都江堰灌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方案不容忽视!而与时俱进地实施科学管理,进行数字信息化建设,提升节水增效功能,是落实这一方案的最佳途径。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上限,人均水资源也将跌至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水资源短缺形势将越发严峻,创新水利改革和建设节水制度、节水经济、节水文化、节水科学技术迫在眉睫。

刘道国切实地看到,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严重不平衡,人们仍然缺乏对全面节水的思路、战略、策略和设施创新。他常常对我们说道:“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一号文件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的前景。我们不但要树立全民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在微观上的搞节水,更重要的是还应通过对水的自然规律、水对社会的、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做全面、系统研究,从宏观上找到快速、持久性根治的捷径。”

如今,提出“全域灌溉”理念的四川,也正在努力探索,勤于创新,在实践中把这个崭新名词变成四川农村水利发展、节水灌溉和粮食稳步增产的美丽风景。

第九章  从悲壮走向豪迈,抗震精神助力再起航

从刘道国上任都江堰管理局局长以来,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每次遇到重大问题时,身边总是有许多和他志同道合的人,跟他一起并肩作战着,愿意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他们,也正是经历过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才让他们在灾害困难面前不再畏惧。

当时,刘道国和另几位同志正在外调度春灌用水工作,也正是春灌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时。

一阵毫无防备的地动山摇,瞬间他们才反应过来是发生地震了......

当听闻都江堰工程已遭受了巨大的破损,他们火速向几个重大受灾区赶去。

而每一处损伤都让人触目惊心,阵痛不已。都江堰渠首工程严重损毁,鱼嘴的坝体也被剧烈地撕裂开来。渠首外江闸也出现大面积裂缝,启闭平台轴线向下游方向平移10多厘米,所有大梁的梁端挤压破坏。

外江闸,这座都江堰灌区第一闸,已经在地震中遍体鳞伤。

水调大楼内部满目疮痍,渠首办公大楼也已无法使用。全局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6亿元。

职工们的住房受到了严重的破坏,800余户职工无处安身,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而最大裂痕,莫过于内心的伤痛,13位职工和家属在这场巨变不幸遇难。6名同事、7名家属被埋废墟,霎时与我们阴阳永隔。

“大家可好啊?我是管理局的局长刘道国......”握着遇难者家属的手,刘道国哽咽着,再也无法对视家属们湿润了的眼眶。

“你们有什么难题一定要跟组织上说啊!”慰问着遇难职工的家属,刘道国心里说不出地难受。

“谢谢党的关心!我们什么也不求,只求大家都能平安啊!”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让人动容!小家之于大家,家家平安啊!

都江堰,这颗举世闻名的水利明珠,在这一刻成为“5.12”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为惨烈的灌区。

时间紧迫,灾后重建的工作刻不容缓。

之后的几天里,刘道国妥善安置职工们的生活安全,召集各部门主管各施其责。

“我们一定会度过这个难关的!”年轻优秀党员吴军坚定地回答道。他已顾不上自家房屋的损害无处遮风挡雨,自发组织成员成立突击抢险队,积极汇入了抢险救灾的大军中。

5月12日晚,接到紫坪铺水库13日需泄洪的消息后,在震后电力中断,外江闸无法正常启闭的情况下,指挥部紧急调配移动发电设备赶赴现场供电,抢修人员舍生忘死冲进几近坍塌的外江闸机房进行抢修,于凌晨3点成功开启闸门,满足了紫坪铺泄洪的需要。

13日上午,我们抢通了第一部电话, 时恢复了全灌区范围内的水情调度,确保了下游灌区的用水安全。

16日,都江堰灌区2008年育秧用水小结暨大春栽插用水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总结了灌区育秧用水工作,通报了灌区灾情,安排和部署了抗震救灾和春灌等重点工作,为全灌区各单位实施抗震自救和迅速恢复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7日,渠首六大干渠恢复通水,鱼嘴等工程完成应急抢险加固。

18日,我局最早建成的一个老电厂“沙黑河电厂”, 虽处于瘫痪状态,却在职工们争分夺秒地努力下,率先在五天之内恢复运行成功并网发电,也是在电业行业内最早投入生产的。

22日,人民渠四期干渠、人民渠红岩分干渠工程抢险完成,恢复供水。

23日、6月9日我局安顺、玉堂两个电厂也相继恢复发电,投入了生产。

31日,水情自动化系统恢复正常,保证了灌区在工程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春灌用水工作比往年还提前了2天完成。

......

在通讯中断,电力中断,道路中断的情况下,宣传干事吴鉴,失去亲人的泪水还没有擦干,就已依靠双腿奔赴在紫坪铺、外江闸和渠首六大干渠之间,带着对亲人的挂记,把一条条由指挥部下达的指令飞奔传递。

强震过后,都江堰渠首六大干渠几乎全干,尤其是走马河流量过小,已不能满足成都市的基本生活和工业用水要求。危急时刻,指挥部果断下令将其余5条干渠的水量全部关闭,将所有流量集中到走马河,确保了向成都市的供水没有出现一秒钟的断流,极大地维护了成都市的稳定和社会稳定。

2008年7月,都江堰管理局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从水情调度到工程抢险,从抢救伤员到后勤供给,供水、工程等各级应急抢险预案迅疾启动,各项应急抢险工作有条不紊开展。都江堰管理局领导班子身先垂范,中层干部冲锋在前,全体职工爱岗敬业,共同挺起了都江堰水利人不屈的脊梁,筑成了都江堰水利无法震垮的战斗堡垒!

人们至今也无法忘怀2008年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使正待振兴的四川水利遭遇了毁灭性地打击,直接损失324亿元,还形成了103座悬在人们头上随时有溃决危险的堰塞湖。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水利部 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都江堰水利人围绕省政府出台的《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纲要》,化灾难为动力,变重建为机遇,务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胜利,为科学重建、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务支撑,从而谱写了一曲曲治水兴水的壮歌,以行动作了最好的回答……

地动山崩,岁月作证。余震的颤抖还没有停止,人们的心悸还惊魂未定,都江堰水利干部职工就已高频强效地踏上了应急抢险的征程。掌握第一时间险情,得到第一时间处理,使灌区的最核心最基本的供水功能一刻也没有丢失,这不得不说都江堰这个有着2260多年悠久运行历史的水利工程,在其千年一贯的精心管护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指挥系统,以 一套丰厚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为抗震救灾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大难当前,灌区核心的供水功能没有出现一秒钟的间断,全灌区也未发生一起供水安全事故,这不仅极大地维护了成都市乃至灌区社会的稳定,更为灌区大灾之年的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岷江川流,山河作证。经过历代的兴水建设以 当代的治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央、省水利部和都江堰灌区相继投入10个亿用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灌区工程标准得到大幅提高,工程配套设施得到极大的完善,抗御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实现了飞跃。

如果都江堰灌区工程没有近30年来的不断扩建与发展,我们又如何能够经受住这场8.0级地震的严酷考验?如果没有如此坚实的工程基础,我们又怎能遭受住闸垮库塌的毁灭性打击?

面临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都江堰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充分发扬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 新时期李冰治水精神,一手抓抗震自救,一手抓重建生产,在全力实施人员搜救、妥善安置职工的同时,确保了灌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正常供给。

这是让刘道国又一次的心灵撼动。

原来他身后的这支团队是这样地能经历风雨、同甘共苦啊!

事隔四年,当初地震留下的斑驳印记,虽已经被岁月风化了许多,但在都江堰水利人的心中,却无比的刚毅顽强起来。

现在,灾后重建的项目得到了显著成效,取得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职工的住房安置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刘道国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为这几年重建的工程中所遇到的繁杂难题,刘道国没少操劳用心,头发的两鬓已经斑白了许多。

职工们能在灾后迅速地恢复生产,安居乐业,是他心里最重要的一块。

四年过去了,职工们重建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

历史老人惊奇地看到,还是那些渠道,还是那片土地,只是都江堰管理局的职工们依然是精神抖擞,一路走过筚路蓝缕,一路经历热血浇铸,一座巍然高耸的丰碑已成为都江堰水利人心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是的,那一刻,我们见证了奇迹,也见证了生命的创造力和伟大!

从悲壮走向豪迈,抗震救灾的精神转化为“以人为本、民生水利”的强大能力;

从悲壮走向豪迈,抗震救灾的精神转化为“万众一心、和谐水利”的强大动力。

第十章  重视科学发展,深入水利学术研讨

思路决定出路。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也涉 我们人类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管理、设计,都需要不断探索和研讨,不断实践和创新。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刘道国一直潜心着眼于水利学术的研讨。他常常促进水利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经验总结,从根本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提升水利建设的战略水平。并多次在中国水利文刊和水利网上,发表顺应都江堰水利工程发展的相关的节水灌溉、民生水利改造工程和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学术理论。

他认为,所有关于水利的前进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落实与发展。

多年来,都江堰管理局也始终坚持学术研讨、深化改革、加大文化建设的进度。尤其重视提高职工文化和素质修养,倡导学习雷锋精神,并培养了多名优秀先进党员和业务骨干。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都江堰水利人人生价值取向的高度升华。并连续三年创下“全国精神文明单位”, 2012年3月23日,水利系统全国文明单位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水利部文明委代中央文明委向我局颁发了2011年“全国文明单位”复查合格证书。

对于党员干部,刘道国常常说道:“我们还做得不够啊!在与群众的联系中我们还做得不够扎实啊!我们一定要深化学习党的宗旨,加强党员先锋建设,多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啊!”

对于青年工作者,他常常教导:“你们要多下苦功夫,多加强业务职能的学习,打开我们水利工作者探索新思路、开拓新局面的眼界!”

他倡导广大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在全灌区内掀起学习的高潮。通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更要结合实际狠抓落实,把中央、水利部的水利改革发展决策作为指导思想,以总量控制和定额定向相结合的灌区配水原则,加强水资源的优化调度;科学地制定都江堰水利工程灾后重建规划,积极投身于灌区工程的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水利体制改革,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努力拓展多种经营项目。

2011年8月31日,都江堰管理局召集灌区有关管理处分管处领导,在都江堰管理局召开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课题研究工作会。会议邀请了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原院长刘立彬作为课题研究编写专家,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尹邦军、党委副书记戴建康,以 局供水处、工程处、财资处也参加了会议。

课题中,将灌区震损修复工程,以 时完成重点“卡脖子”工程和丘陵扩灌区骨干工程建设任务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针对丘陵灌区蓄水缺口和小型蓄水设施因震受损情况,制定了 时调整输蓄水方案。

后经总体指挥,又将方案落实到了实处。组织输送了1.91亿立方米水量到丘陵灌区,为来年的春灌用水储备了充足水量,做好保水工作。

局供水处副处长李志琴,由衷地说道:“学术的探讨,科学的进化,全面的贯彻,带动水利的发展啊!”

2011年11月9日,由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主办,通济堰管理处承办的“2011年四川省水利学会都管局分会水文化与水环境研讨会”在彭山市召开。

四川省水利学会都管局分会主任、都江堰管理局局长刘道国,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刘福翔,都江堰管理局工会主席杨长江 都江堰灌区各管理处领导、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1篇(大会交流论文8篇)。

在学术交流中,刘道国局长认真回顾和总结了都江堰管理局 灌区各处近年来在学会工作中所取得成就。

并针对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供水不足,其中六分之一严重缺水的问题,展开了水文化与水环境学术研讨。

通过这次水利学术研讨,确定了加快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大力发展集雨窖灌节水农业的重要性。并以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不断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千方百计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行之有效的基础方案。

是啊!如果不从宏观上找到科学快速、持久根治的捷径,仅从微观上对现有有限的水资源实施按供定需的管理,既达不到节水型社会的目标,也形不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并且不能增大地域内水量的存留量,延长地域内水量的存留时段,只会减小水在存留时段的流失量。

整个水利学术的深入交流,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发了许多火花的碰撞。

研讨会即将结束时,刘道国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一代的水利工作者说道:“希望你们在今后研讨中,多磨炼思想多实践体验。围绕解决江堰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开展工作,把学术研讨会办成提升水利工作者素质的舞台。”

优秀青年水利工作者李毅,感触地说道:“刘局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促进学术研究、提升自身业务的平台啊!让我们年轻一代在这种沃土的滋养里成长了不少。”

就这样,都江堰管理局职工也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在这般学习的氛围中,在这样大好的环境下,不断在摸索中吸收经验,在科学中拓展思路,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实施了加快灌区配套、节水增效示范、集雨节灌、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建设,新增有效灌面102万亩。而这才是学术研讨、科学落实的真谛啊!

“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规划了水利发展路径,吹响了水利前行的号角,四川水利发展史自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每每谈到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刘道国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那是全国水利建设的号角,水利建设迎来的‘春天’!”

是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吹响了全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号角,四川水利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高峰。在都江堰水利人的全面贯彻下,以“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内容来推进,“治蜀先治水,兴蜀先兴水”形成全省人民的共识。

第十一章  投身水利建设,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

回到2012年5月10日的今天,漫步在碧波荡漾的大佛水库边,我们的心也随之泛起阵阵涟漪。

凝视着这浑身都涂抹着炎黄的土地,倾听着这岷江引入的激流鸣号,我早已感到了都江堰那川流不息、生生繁衍的古朴韵味。

我愿投身在这水利建设当中,去展现水利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闭上眼睛,呼吸着水面上轻拂过来特有的清新空气,细细寻味着这水势浩渺、明镜似的大佛水库,那一湖的绿深深地震撼着我,那是一种浓浓的绿,浓得化不开的情谊。

是的,从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开展以来,都江堰灌区选择10个县启动了“全域灌溉”试点,加快小农水重点县灌区配套、节水增效、集雨窖灌、等项目建设,新增有效灌面102万亩,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欢笑,也更是经济发展的希望!

这一年来,都江堰灌区贯彻实施“全域灌溉”,解决了27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37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治理水土流失2150平方公里。其中,109个中小河流治理示范项目也将于年底完工。而且,新增水电装机30万千瓦,完成地方电力发电量160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

井研县委书记左文良饱含深情地对都江堰“穿山引水灌井研” 的民生工程,为井研县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表达了全县人民由衷的感谢之情。并对都江堰灌区治水工程建设中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鼎力支持如数家珍。

我们远远地看到,余店村30多户已移民到大佛街建起了新房。一排排新居楼台拔地而起,红砖碧瓦的新气象真是喜气洋洋啊!

“一切都在变。”不仅是久居井研的老百姓,还是踏寻而来的媒体记者,都有着同样的感触。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井研兴业供水公司的自来水厂,我们喝到了经过科学净化设备处理过的自来水——来自都江堰甘甜洁净的岷江水,让我们更为身为都江堰水利人而感到自豪。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于受缺水制约的井研县来说,必须将科学发展的理论转化为科学发展的行动,用科学来谋划未来前景,科学来推动水利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话井研兴业供水公司经理李哲,他满怀激情,侃侃而谈。

在观看了井研兴业供水公司供水的进展工作后,给我们带队的都江堰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戴建康也有感而发:“分秒不能断啊!”并为井研带来了许多相关技术和经验总结,与井研灌区作了进一步的实地学术研讨。

一直看着都江堰灌区供水给井研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改善,井研灌区管理处处长陈力军尤为感慨。陈处长告诉我们每年井研灌区都要向都江堰管理局认真汇报工作进程,并向我们讲起关于都江堰管理局对于加大井研灌区扩建的鲜为人知的事迹......

还深切地向我们询问了刘道国局长的近况。

他说:“是刘局长不断地关怀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井研人民的希望水,是生命线啊!”

呵!这是都江堰灌区紧连井研灌区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深情关怀!也是两地人民鱼水相连,深厚的情感纽带啊!

我们一路寻觅,在这里付出过无数辛勤汗水的水利人,曾抛洒过青春热血的痕迹;我们一路寻访,都江堰水利人在这里深深踏过的足迹。

在金峰乡大佛水库,水利工作者正在进行水面禁养和生态保护,库区环境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在三教乡的右干渠建设现场,水利工作者正在实地勘测指挥着;在兴业供水公司自来水厂,水利工作者正在进行科学配置,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在井研灌区和补水的通济堰灌区,水利工作者正在掌握第一手情况,使尾水灌区的旱片死角突击泡田, 早完成水稻栽插任务……

一处处抢抓机遇的场景,一幅幅投身水利建设的画面。

这正是都江堰水利工作者与42万井研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奏响最强劲有力的时代乐章。

我们正应当学习这些水利先锋们丰富的治水兴水经验,学习他们勤于思考的科学理念,学习他们以人为本的奋发精神。

从壮丽浩荡的大佛水库上方远远眺去,仿似一位降至人间的仙子,正举着左右干渠两只长长的水袖婆娑起舞,把旱够了苦够了的井研人民紧紧护在怀中,驱赶走了肆虐千年的旱魔,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气势恢宏的渡槽,让人惊叹;

那规范整齐的暗拱,让人侧目;

那流畅通达的明渠,让人心旷神怡;

那绿树成荫的井研工业园区,因水环境的改善而滋生了众多项目,更让人目不暇接;

那涓涓长流的细水,更恰似一首欢快悠扬的曲子,一勺情意绵绵的蜜汁,流入了老旱区人民的心田。

......

这里无处不呈现着都江堰当代水利人在这里创造的又一伟大奇迹!

水漫漫的求索,托付着呕心沥血的守望。

山悠悠的起伏,牵引着永垂不朽的夙愿。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加快了都江堰水利人前进的步伐。犹如春雷一声巨响,也拉响了都江堰灌区2012年水利管理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在总结交流2011年灌区水利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分析2012年的用水形势,以进一步推进都江堰水利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解决民生水利和推动全域灌溉为重点,安排部署了灌区全年用水管理工作。

并明确了灌区2012年供水工作新的目标任务:确保供水区域灌溉面积1040 万亩,水稻栽插面积 650 万亩;实现向丘陵灌区输水 8.06 亿立方米,完成灌区工程年末蓄水10.89 亿立方米;定时段定量向通济堰补水0.273亿立方米;完成向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市生活 工业供水 10.09亿立方米,成都市锦江生态环境供水6.71 亿立方米。

......

水利不仅是造福万民的工程,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以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都江堰水利人正在竭力演奏一曲宏大的交响——“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了这个跨越千年的梦想,一群群都江堰治水者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省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精密统筹、科学落实、勇于担当,创造着开天辟地的业绩和辉煌……

每当我的脚步,踏进都江堰管理局的大门,就有一种肃穆庄严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古有励精图治的李冰父子,今有创新奋战的都江堰儿女。

通过坚持“全域灌溉,民生优先;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党政主导,创新机制”的理念,我们后世的水利子孙后代必将会实现一个又一个都江堰式的发展。

“深淘滩,低作堰”这古代蜀人留下的治水六字诀,不但把治水兴水的智慧留传给了我们,时刻告诫着我们子孙后代不能松懈对水的治理。还把这源远流长的治水热情流入了我们当代水利人的血脉里。

而这股暖流也始终在我们的血液里沸腾。

这里是天府之源,治水为民的历史由来悠久;这里的河渠禹迹遍布,蜀水文化生生不息。

“传承古堰文明,引领现代水利。”在2012年中央水利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都江堰管理局又提出了新的突击口号,激发新一代的都江堰水利人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继续奋战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