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统计局
202
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
100
周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实现了
“
十四五
”
良好开局。
一、就业创业
坚持把
“
稳就业
”“
保居民就业
”
作为首要任务,
主动应对世纪疫情,强化落实
就业优先政策,
大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农民工工作战略性工程,
全方位做好就业服务,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05.12
万人,比上年增加
8.90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32.24
万人,比上年增加
1.35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8.68
万人,比上年减少
0.20
万人。全年共帮助
422
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
1
人实现就业
,动态清除
“
零就业
”
家庭;帮助
1.28
万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
。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53.88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0.5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3.6%
,控制在
4.5%
以内。
全年共实名登记
2021
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7.61
万人,实现就业创业
6.03
万人、处于就业活动中
1.37
万人,占登记总数的
97.2%
。全省有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3833
个,
7312
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招募
1817
名
“
三支一扶
”
人员到乡镇基层服务。
2018
级民族地区
“9+3”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
98.73%
。
截至年末,全省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
2613.0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9.66
万人,其中省内转移
1475.48
万人,增加
16.72
万人;省外输出
1137.60
万人,增加
22.94
万人
。
有
226.03
万名脱贫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实现就业,比上年末增加
5.35
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
6461.94
亿元,增加
788.38
亿元、增长
13.9%
。
全年共培育
“
川字号
”
特色
劳务
品牌
20
个。
截至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
4727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2522
万人,乡村就业人员
2205
万人。城乡就业构成比由上年的
52.5%
:
47.5%
变为
53.4%
:
46.6%
,城镇就业比重比上年增长
0.9
个百分点。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
1506
万人,第二产业
1111
万人,第三产业
2110
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上年的
32.5
:
23.1
:
44.4
变为
31.9
:
23.5
:
44.6
。
全年组
织
13.12
万人参加创业培训。新增创业担保贷款
39.05
亿元,扶持自主创业人员
1.72
万人,带动(吸纳)就业
6.31
万人。
向大学生发放创业补贴
0.35
亿元;全年共扶持
1.4
万名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吸纳就业
5.2
万人。全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297
个,其中,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50
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6
个。
促进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
13.73
万人,创办企业
6
万户,创造产值
303.10
亿元。
截至年末
,已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1
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7
个。
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2957
家,从业人员
5.35
万人,促进
1259
万人实现就业和流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营收超
1900
亿元,其中规上企业
1113.99
亿元,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
28.7%
。全年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为
243.93
万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办理求职登记,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分别达
84.75
万人次、
96.14
万人次。
全年争取中央财政就业专项资金
33.74
亿元,省级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
5.99
亿元。
二、收入分配
推进省属高
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省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深化国有企业工资管理
,发布
企业工资指导线,做好企业工资分配指导工作。
2021
年,全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
81420
元,比上年增加
6900
元、增长
9.3%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
96741
元,比上年增加
8182
元、增长
9.2%
。从具体行业门路看,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51569
元、增长
15.3%
;采矿业
109757
元、增长
13.7%
;制造业
75519
元、增长
12.4%
;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8284
元、增长
8.8%
;建筑业
60843
元、增长
5.1%
;批发和零售业
64598
元、增长
11.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8324
元、增长
7.3%
;住宿和餐饮业
46370
元、增长
10.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30608
元、增长
13.9%
;金融业
108840
元、增长
12.7%
;房地产业
65487
元、增长
6.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1967
元、增长
11.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107257
元、增长
9.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60207
元、增长
6.1%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它服务业
46329
元、增长
8.3%
;教育业
97249
元、增长
7.6%
;卫生和社会工作
113655
元、增长
8.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0802
元、增长
11.4%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14027
元、增长
7.4%
。
三、社会保险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巩固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成果,持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有序兑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全面落实社保降费、稳岗返还等政策,全年减征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
83.5
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
22.35
亿元,惠及职工
153.81
万人。
(一)养老保险
截至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
6359.6
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3178.54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3181.05
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在职职工
2201.46
万人,增加
318.89
万人;离退休(职)人员
977.08
万人,增加
29.59
万人;女性
1643.52
万人,增加
174.14
万人;农民工
233.32
万人,增加
46.23
万人;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2867.65
万人,增加
343.28
万人;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310.9
万人,其中退休(职)人员
110.24
万人。年末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
91.5%
。
截至年末,企业离退休(职)人数
866.85
万人,比上年增加
27.55
万人;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不含离休)
2364
元,比上年增加
91
元、增长
4.0%
。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数
1110.46
万人,比上年减少
66.38
万人;年月人均基础养老金
105
元。
全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
4499.80
亿元,比上年增加
1130.1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收入
831.84
亿元,增加
64.19
亿元;各级地方财政补贴
353.87
亿元,增加
94.53
亿元。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
3996.93
亿元,比上年增加
336.57
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
4502.77
亿元。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3303.02
亿元,比上年增加
1017.56
亿元,其中征缴收入
1882.74
亿元,增加
728.55
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收入
624.35
亿元,增加
50.96
亿元;各级地方财政补贴
3.86
亿元,增加
2.62
亿元。基金支出
2932.52
亿元,比上年增加
266.90
亿元,其中基本养老金支出
2425.98
亿元,增加
176.75
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
3588.45
亿元,比上年增加
370.49
亿元。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812.68
亿元,比上年增加
42.30
亿元,其中征缴收入
400.37
亿元,减少
58.12
亿元;中央财政补助收入
77.33
亿元,增加
7.11
亿元;各级地方财政补贴
316.44
亿元,增加
89.43
亿元。基金支出
833.39
亿元,比上年增加
51.14
亿元,其中基本养老金支出
825.80
亿元,增加
50.80
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
128.77
亿元,比上年减少
20.71
亿元。
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
384.10
亿元,比上年增加
70.24
亿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
173.89
亿元,增加
25.86
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130.16
亿元,增加
6.12
亿元;地方各级财政补贴
33.57
亿元,增加
2.48
亿元。基金总支出
231.02
亿元,比上年增加
18.53
亿元,其中支付养老金
222.96
亿元,增加
12.97
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
785.55
亿元,比上年增加
153.08
亿元。
(二)失业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1128.9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83.14
万人,其中女性
496
万人,增加
37.03
万人;农民工
66.46
万人,增加
8.49
万人。全年共为
24.66
万名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失业保障,月人均领取失业金
1373.33
元。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总收入
76.67
亿元,比上年增加
22.74
亿元,其中征缴收入
68.39
亿元,增加
27.46
亿元。基金总支出
71.76
亿元,比上年减少
62.61
亿元,其中支付失业保险金
20.72
亿元,基本医疗保险费支出
6.49
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
178.99
亿元,比上年增加
4.91
亿元。
(三)工伤保险
出台《〈四川省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超龄等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四川省工伤预防五年行动方案(
2021
-
2025
年)》等,贯彻落实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完成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调整、积极推进工伤预防等工作。年末全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1472.0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51.98
万人,其中女性
582.16
万人,比上年增加
63.08
万人;农民工
236.27
万人,比上年增加
15.71
万人。建筑业新开工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
100%
。全年有
8.92
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
45.27
亿元,比上年增加
21.89
亿元,其中征缴收入
43.35
亿元,增加
21.72
亿元。基金总支出
45.33
亿元,比上年增加
11.02
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
72.89
亿元,比上年减少
0.06
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深化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防范化解社保基金支付风险,全年归垫或收回社保基金
0.86
亿元。
推进实行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备案。年末全省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企业
1259
家,比上年增加
349
家;参加企业年金职工
52.51
万人,比上年增加
4.5
万人;领取待遇人数
1.57
万人,比上年减少
0.13
万人;支付受益人待遇
9.52
亿元,比上年增加
1.34
亿元。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余
445.8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83.45
亿元。
加强职业年金管理。年末
参加职业年金参保职工
200.66
万人,比上年增加
3.15
万人;领取待遇人数
31.3
万人,比上年增加
25.04
万人;支付受益人待遇
23.8
亿元,比上年增加
21.57
亿元。年末职业年金基金累计结余
991.38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76.65
亿元。
依法开展社保基金委托投资运营监管,年末委托投资营运基本养老保险金
1230
亿元,投资运营职业年金基金
985.8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230
亿元、
215.02
亿元。
四、人才人事
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大力推进
“
技能四川
”
建设。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全年出台
16
个职称评价标准条件。
畅通文旅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在全国率先出台旅
游工程职称申报评审标准条件。开展第二批
“
天府学者
”
特聘专家选聘工作,选聘专家
40
人。组织开展第十三批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工作。制定出台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
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实施方案、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管理办法,持续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新批准设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5
家
,
招收博士后
1050
人,截至
2021
年末,在站总数达到
3936
人。
参加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牌数位居全国第三。开展专家智力服务基层工作,组织
500
多名专家,深入
41
个县(市、区)指导服务,受益群众达
20
万人。截至
2021
年末,
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
383
万人,比上年增加
12
万人,其中高级职称
51.8
万人,增加
3.8
万人。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四川特色职业标准体系建设,全年开发、申请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5
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
43
项。
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全年完成等级认定机构备案
168
家
,备案机构组织
参加等级认定人数
32
万人。全年新增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
15.27
万人,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等级证书人数
1.81
万人。截至年末,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1056
万人,比上年增加
44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
227
万人,增加
16
万人。
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全年开展政府补贴类培训
227.06
万人次,同比增长
40.2%
;支出培训补贴
24.79
亿元,其中专账资金
23
亿元、同比增长
67.5%
。加大四川省职业技能提升网络培训平台运用,全年在线培训
509
万人次,同比增长
114.7%
。积极推广使用电子培训券,累计发放
57.9
万张。
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省技工院校达到
99
所,
其中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分别达到
16
所、
21
所,在校学生
16.54
万人;当年招
收新生
6.72
万人
,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毕业学生
4.21
万人,就业率
98.13
%
。全省共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
1507
个,就业训练中心
58
个。
统筹推进各类平台载体建设,新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0
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10
个、省级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
10
个、公共实训基地
3
个。设立投用四川省职业技能竞赛研究中心。
持续打造四川技能大赛品牌,成功承办
“
匠心杯
”
装备维修职业技能大赛决赛,
四川代表队共获得
6
个奖项,奖牌总数占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四川代表队获得
17
个奖项,奖牌总数占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四川代表队获
“
优秀组织奖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获
“
突出贡献单位奖
”
。
选派
16
名选手参加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夺得
16
个奖项,金牌总数位列全国第三,奖牌总数位列全国第四,四川代表队荣获突出贡献单位。协调财政专列
375
万元奖励首届全国技能大赛我省获奖选手和入围第
46
届世赛国家集训队队员及其培养单位。
2
名高技能人才荣膺中华技能大奖,
9
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6
家单位和
3
名个人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个人)表扬,配合省委组织部评选
16
名
“
天府工匠
”
。
(三)人才人事管理
稳步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规范有序运行,全年办理省属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岗位确认、岗位晋升、转岗竞聘等岗位聘用结果备案
1
.
9
万余人次。扎实推进全省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全省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近
4.3
万人。
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配合做好国、省两级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活动,全省共
98
名先进个人、
74
个先进集体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1400
名先进个人、
900
个
先进集体获省委、省政府表彰。依规开展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全国国防科工系统等
18
部级表彰项目评选推荐工作和
“
四川慈善奖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四川省十大名中医
”“
四川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
等
4
个省级表彰活动。经省委、省政府同意
,批复设立省直部门表彰项目
20
项、市县级表彰项目
218
项
。扎实做好省政府管理干部任免工作,全年任免
273
人次
。
有序开展人事考试工作,
圆满完成各项人事考试任务。全省全年共组织专业技术资格、职(执)业资格和公务员录用等考试
56
项,参考人数
307
万人次,发放各类资格证书
12.61
万余本
,实现考试、健康双安全
。
五、劳动关系与劳动者权益维护
深入实施劳动关系
“
和谐同行
”
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工作,开展超时加班集中执法检查,全省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持续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建设,着力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指导完善内部预防协商机制,开展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中小微企业活动。加强调解组织建设,选树培育
“
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
,深化仲裁标准化建设,全年考评合格省级标准化仲裁院
19
个,总数达
145
个。
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共受理案件
4.2
万件,涉及劳动者
6.06
万人,涉案金额
9.26
亿元,调解成功率
68.2%
。全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案件
6.62
万件、涉及劳动者
6.93
万人,涉案金额
20.36
亿元,仲裁结案率
95.2
%
。
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扎实开展
“
清欠百日
”
行动和
“
利剑
”
行动等专项行动,在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中成功晋升
A
级,实现根治欠薪工作历史性突破。全年主动监察用人单位
4.9
万户,查办劳动保障监察案件
721
件,其中,欠薪案件
572
件,为
1.59
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待遇
1.9
4
亿元,欠薪案件同比下降
15.
9%
。严打恶意欠薪,向社会公布重大违法行为
146
件、全年新纳入黑名单管理
76
户、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
269
件。深入开展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评选出诚信
A
级企业
2782
户、
B
级企业
1458
户、
C
级企业
122
户。
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治建设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印发《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实施方案(
2021
-
2025
年)》《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
2021
-
2025
年)》。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全年共法治审查报备行政规范性文件
20
件,并对
2020
年
12
月
31
日以前制发的
429
件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废止
77
件,失效
26
件,继续有效
326
件。落实行政执法
“
三项制度
”
,全面加强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全年审结复议案件
114
件,办理行政一审应诉案件
63
件。落实
“
谁执法谁普法
”
责任制,深入开展
“
法律七进
”
,人社法规政策社会知晓度明显提高。推进法治队伍建设,组建厅公职律师队伍。
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深入推进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人社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人社队伍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均等、智能、便民、温馨的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打造
“
温暖人社
”
。
(一)推进
“
温暖人社
”
建设
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
持续推进
“
人社服务快办行动
”
,深化
“
一网通办
”
前提下的
“
最多跑一次
”
改革。动态调整人社服务目录清单和办事指南,压缩办事时间,提升服务便捷度和满意度。加强窗口经办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练兵比武活动
。
深入开展
“
领导干部走流程
”
、
窗口单位明察暗访和群众满意度第三方测评,群众对窗口单位满意度测评值达到
88.74
,
系统行风建设群众满意度连续
3
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
深入推进社银一体化建设,市、县两级
“
社银一体化
”
网点覆盖率达到
94.8%
。推进四川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与省政府一体化平台、人社部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全年全省线上服务
14.39
亿人次,全省
12333
电话咨询来电总量达
915.19
万人次。
(二)推进社会保障卡
“
一卡通
”
运用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升级换代。截至年末,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
912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82
万人,其中第三代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
1789
万人,增加
277
万张。全省签发电子社保卡
4444
万张,比上年末增加
2481
万张。
推进省市县三级社会保障卡服务全覆盖,部分市(州)社会保障卡服务已延伸至乡镇。全省共设立
1.65
万个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比上年增加
0.42
万个,其中现场制卡网点
4903
个。开展省内异地补换卡工作,年末累计补换卡
8583
张。
不断拓展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推动社会保障卡在政务服务和民生领域应用共享,
提升社保卡在政务、民生、居民服务等领域
“
一卡通
”
应用。持续推进
持卡办理人社领域全业务和就医即时结算、跨地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深入推进全省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保卡
“
一卡通
”
工作,全年通过社保卡发放资金
517.52
亿元,惠及
2960.20
万人。在全省
106
个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保卡图书借阅功能,全年累计服务
11.90
万人次。启动全省高校国家奖助学金通过社保卡进行发放工作,全年发放奖助学金
61.10
万笔,共计
12.90
亿元。开展农业保险赔付社保卡
“
一卡通
”
试点工作,全部通过社保卡已支付农业保险赔付
68.80
万笔,共计
2.01
亿元。
八、川渝人社合作
联合实施就业社保便捷行动,推进人才跨区域流动、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社会保险协同认证、社保卡共享应用。
“
川渝通办
”38
个服务事项上线运行,
87
件重点任务和
“
十件实事
”
全面完成。
部省市三方联动
签署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战略合作协议
。
截至年末,两地已累计联合开展网络招聘会
26
场,参加企业
1.2
万个,提供就业岗位
54
万余个。累计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5.53
万人,办理时限大幅压缩至
10
个工作日。养老、工伤待遇领取资格互认
5.75
万人。失业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工伤认定协查结果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实现互认。川渝灵活就业人员通过手机
APP
可自愿选择参保地即时参保。线上互办人才档案业务
18.74
万次。社保卡在图书借阅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
打通川渝两地社会保障卡管理信息系统和网上服务渠道,设置社会保障卡川渝通办网点
522
个,实现激活、挂失、电子社保卡签发等
5
项服务事项川渝通办,全年
提供社会保障卡通办服务
17.71
万次,其中四川为重庆持卡人提供服务
5.18
万次。
建立川渝两地职称、职业资格互认机制
,
实现技能人才数据互通,搭建起川渝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绿色通道。
推动川渝统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条件、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临时性业务以及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强化项目共建,宜宾与重庆重产公司共建的四川三江智谷重产公司已入驻园区,并成功举办首场专场招聘会。
1.
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正式年报数,故有部分统计数据与在此之前公布的数据略有出入。
2.
本公报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着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
本公报增量及增长率根据四舍五入前数据计算。
4.
本公报涉及就业人员数据为国家统一测算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