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媒聚焦淅川一位老师!
友善的眼神,齐耳短发,流利的普通话,侃侃而谈,波澜不惊……这是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碾盘小学教师梁贵珍给人的第一印象。她身上还有一些标签:“‘80后’青年”“21年教龄”“代课教师”“在县里最偏远的深山区任教”等,时代的印记汇集在这个普通的山区女性身上。
初心,无悔选择
盛湾镇水泉村,四季泉水叮咚,常年绿树红花,背靠大山,面朝水库,乡亲们被“堵”在沟沟岔岔里,刨着薄地“望天收”。
2004年,梁贵珍从南阳市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回到这里,村党支部书记姜林奎和小学的老校长陈朝伟突然登门造访,恳请她留在水泉村碾盘小学代课。原来,学校唯一的老教师因病无法教学,十几个孩子即将面临教学点撤销、无学可上的困境。
“闺女,我知道咱村里条件苦,但是为了娃子们,厚着脸也得过来找你说说。”两位老人一进门就放下手中的2斤鸡蛋,开门见山,目光中满是期待。
“不是我不愿意,只是家里条件差,我们俩说好了一起出门打工,那边一个月五六千块钱……”梁贵珍坦言。
那一夜,她辗转难眠:一边是大城市的机遇,一边是村里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清纯的眼神,回忆起当年走出大山一路求学的经历,再联想到报考师范学校的初心——“到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梁贵珍思来想去,最终决定留下来,担起碾盘小学代课教师的责任。
这一“代”,整整15年。15年的“代课”生涯,“临时工”的身份,微薄的收入,在穷山沟默默耕耘,其间的心路历程——矛盾与彷徨、苦闷与辛酸,对一名学业有成的“80后”女青年来说,承受的重负难以想象。
在荒凉偏远的碾盘小学,石头垒的院子、泥巴土坯当墙的一间教室里,梁贵珍独自为横跨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3个年级的十几个孩子施教。孩子们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是常态,梁贵珍不仅要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当好这群孩子的“王”。
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她坚信:“教育的高度取决于育人者,而非讲台材质。”为了带好这个跨年级的“复式班”,没有经验,她翻山越岭向老教师求教;缺乏教具,她动手制作识字图画和卡片;分身乏术,她培养“小老师”协助管理;时间紧迫,她牺牲休息批改作业。她还针对复式班的特点,独创“三级复式灵活分合教学法”“20+15+10”课时分配法:将一、二年级语文识字与学前班语言训练结合,设计“认—读—演”三阶任务,课堂效率提升40%。
乡里干部说:“有梁老师在,村里孩子没一个失学,家长都放心。”村里老乡说:“梁老师是一个实在人。”在淅川的方言里,实在意味着真诚、踏实与无私的付出。这沉甸甸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
倾心,亦师亦母
“梁老师,家里有急事,娃儿只能送您这儿了。”
“放心去忙,小石头交给我!”
天色未明,梁贵珍从家长陈少亭怀里接过睡梦中的孩子,轻轻安抚。山村的清晨,宁静而清冷。山区教师的工作,远超外人想象的困难:教学任务繁重,一人多岗;工作内容繁杂,既是师长,又是“妈妈”。
水泉村发展基础薄弱,年轻的劳动力普遍外出谋生了,留守在家的老人生活多有不便,照看孩子更显得力不从心。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梁贵珍勇敢、顽强地拉扯着自家孩子,并且能够突破“爱是自私的”藩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她深知,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与智慧的事业,只有以最饱满的热情,最耐心的态度,去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去化解每一个难题,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这份情怀,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教室柜子里,常年备着不同大小的四季衣物,随时为尿湿裤子或家中无人照料的孩子更换;讲台上,总有富余的文具,“奖励”给那些因家境较为困难而羞涩的孩子,既鼓励了学习,也守护了尊严。
学生石燕,父母离异,由年迈祖父母抚养,性格孤僻内向,常因不敢上厕所而弄脏衣裤。梁贵珍便把她带在身边,如同自家“老三”,一同上街、购物、玩耍。半年后,石燕逐渐开朗。
学生程丽说话结巴,成绩落后。梁贵珍特意设计简单有趣的问题,在她回答后带头鼓掌鼓励;课后陪她玩“汉字猜猜乐”“数学闯关”等游戏。渐渐地,程丽眼中有了光彩,课上主动举手,课间笑声朗朗。
还有一个叫李士杰的孩子,上山逮蜈蚣砸伤了脚。为了不耽误他学习,梁贵珍每日背他上下学,为他做饭、补课、背他如厕,如同母亲般照料。
不知道梁桂珍帮助过多少孩子,付出了多少艰辛,大家只知道这些孩子谈起梁桂珍,满是亲切、幸福和感激,他们课上叫她老师,课下叫她妈妈。
丹心,薪火相传
“同学们,眼前的这条碧水潺潺的渠叫‘英雄渠’。它让十里八乡的伯伯婶婶在做饭洗衣、灌溉农田时,不再为用水发愁了。从1957年3月开始,在2年多时间里,先后3000余名淅川儿女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15座山头,穿越10条深沟,架设40余个渡槽,开拓2个山洞,修建各种建筑物200余座,挖砌土石方100余万立方米,在悬崖绝壁上‘抠’出这条长16.5公里的‘人工天河’……”新学期开学,梁贵珍会把学生带到盛湾镇土地岭村的英雄渠前,向他们讲述着这条渠的“前世今生”。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们树立爱祖国爱家乡、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信念。”梁贵珍说,每月一次的红色教育是她给学生们上的“规定科目”。
盛湾镇是淅川县偏远闭塞的山区镇,从县城到这里要翻山越岭、隔河渡水,最快也要一个小时的车程。
尽管各方面较为落后,盛湾镇却是淅川县乃至豫西南地区的精神高地,是淅川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著名的“宋湾暴动”的发生地,土地岭村“英雄渠”所在地,建有淅川第一座移民民俗博物馆。有着光荣的革命建设历史,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移民精神积淀深厚。生于斯,长于斯,教于斯的梁贵珍,自幼浸润在这片红色沃土中,养成了盛湾人不认命、不怕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
她不仅自己三观正,更重言传身教。有人问她:“有啥特别出息的好学生?”她淡然道:“教学先教做人。我的目的,是教孩子正确的三观。”她期许每个学生:“无论从事什么,品德第一位!”
在课余时间,梁贵珍还带着学生挖田地,拉石头,开辟校园“小菜园”,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组织“我是小歌手”“最美读书声”、跳绳比赛等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开展“大山里的家国课”,带学生观察家乡发展变化,讲述“南水北调”移民故事,传承老一辈为改变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带领孩子们观看红色影片,开展红色诗歌朗诵,排演致敬烈士小短剧,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爱国爱乡情怀。
20余年的平凡坚守,梁贵珍如深山里不灭的红烛,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路。青春作笔写芳华,花开山乡满目春。那一粒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扎根祖国南北,在医院、在工地、在三尺讲台、在工厂车间……梁贵珍也先后获得“市师德标兵”“市德育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不瞒你说,我儿子今年考上了信阳师范大学。儿子说,他将来也要回到山区,像我一样扎根家乡,教书育人。”梁贵珍幸福的笑脸上,写满了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