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法西斯主义

专制独裁统治形式
展开 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20—40年代主要出现在 意大利 德国 等国的恐怖专制独裁统治形式。也指宣扬这种统治方式的政治思潮。 [1 ]
法西斯 一词源于拉丁文 fasces, 意为“ 束棒 ”或“权标”,它是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的标志。法西斯主义从广义讲是一种倾向、运动或体制。法西斯主义以 极端民族主义 为基本特征。作为国家体制,其特征是对内独裁,采取以 秘密警察 集中营 为中心的恐怖手段进行统治;对外实行武力侵略和民族压迫。法西斯主义的政治表现是 集权主义 ,经济表现是统治主义,文化表现是 极端主义 。法西斯主义鼓吹 沙文主义 种族主义 ,反对 自由主义 共产主义 [1-3 ]
墨索里尼 最早提出该主义,并于1919年3月创立“ 战斗的法西斯 ”组织,1921年11月正式成立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10 月夺取意大利政权,至1926年确立法西斯统治。在 德国 希特勒 于1920年提出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纳粹主义 ,控制了德国的法西斯党—— 纳粹党 ,1933年上台执政,很快也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此前后, 日本 也走上法西斯化道路,这些法西斯国家最终把世界拖入战争。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战后在一些国家仍有一些拥护者。 [1 ]
法西斯主义就是 帝国主义 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 绥靖政策 ,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3 ]
中文名
法西斯主义
外文名
Fascism (英语)
外文名
Fascismo (意大利语)

基本概念

播报
编辑
语源
法西斯主义一词源于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成立的“战斗法西斯”(il Fascio di Combattimento),这是一个反社会主义的民间军事组织。而Fascio一词,则来源于 拉丁文 Fascis,拉丁文原义是指“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柄斧头,是 古罗马 高官的权力标志,象征着万众团结一致,服从一个意志,一个权力”。
因此“战斗法西斯”采用了古罗马 执政官 前放置的棒束作为标志和名称。意大利的Fascisti也被称为黑衫党——源于他们以黑衫作为制服的风格。
百科x混知:图解法西斯
泛义范畴
法西斯主义一词有时候(无论支持者或反对者)也被用以称呼其它同时期的以军事为一体的政权,例如 东条英机 时期的 日本帝国 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 (Engelbert Dollfuss)时期的 奥地利 胡安·曼努埃尔·何塞·多明戈·奥尔蒂斯·德·罗萨斯 时期的 阿根廷 等。这一词也被用以称呼一些较为长期的政权例如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时期的 西班牙 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 时期的 葡萄牙 ,但这经常引起争议。 [2 ]
在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击败后,法西斯主义一词成为极端贬义的用词,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法西斯宣传的军事帝国体系。凸显这些人压制反对声浪、干涉个人行为、促长 种族主义 、或其它试着集中政治权力的行径。由于这一词已经成为贬义词,判断何种政治运动和政府才属于法西斯主义的议题也极具争议性。如果放宽法西斯主义的定义,所有独裁主义国家都包含了其中一些特征,但大多数理论家倾向于较严格的区分其中的差异。
狭义范畴
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 意大利 崛起,混合了 工团主义 的概念与反 唯物主义 的国家理论;后者已经与 民族主义 相连结。无论是在哲学上或政治上,不过法西斯主义也反对 资本主义 经济和自由放任政策——在这点上与 马克思主义 相同。许多学者将法西斯主义定义为拥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质的意识形态:强烈的民族主义、经济的 社团主义 ,一个权力极大的军事领导者,将民族、国家、集体的地位置于个人或团体之上。
Stanley Payne在Fascism: Comparison and Definition(1980年)一书里使用了一连串冗长的列表来定义法西斯主义,包括了军事主义国家的创立、国家的管制、国家整合经济层面、反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符号学家 翁贝托·埃可 在他的论文里也采取了类似的定义方式。
21世纪以后,人们对于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也倾向于强调民粹的法西斯主义词汇——强调民族和种族相结合的‘重生’。
法西斯的主张既是政治性的也是经济性的,学者们研究这些成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汉娜·阿伦特 的研究主要是专注于政治上的,认为那些通常被视为法西斯主义的政权(如 纳粹主义 ),是属于更大层面的 极权主义 圣荷西州立大学 的经济学教授Thayer Watkins则认为法西斯主义是与社团主义相连结的, 社团主义 强调国家对于经济的压抑,Watkins认为全世界大多数的政府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社团主义的成分,他认为 贝尼托·墨索里尼 的法西斯政权只不过是 大萧条 时期普遍出现的社团主义国家之一,他认为当时其它不同的政治系统如 西班牙 阿根廷 、和 美国 也都是社团主义国家。
法西斯主义视国家为一种拥有积极权利的组织实体,而非一种设计用以保护群体和个人权利的制度,法西斯主义也不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受到监督。法西斯主义倾向于否定 马克思主义 对于 社会等级 的概念,并且普遍反对 阶级斗争 的概念,而该强调种族间的斗争、青壮族群推翻年迈族群的斗争。这表示法西斯主义对于 民族主义 神秘主义 的信念,以及认同权力和力量即为正当性的概念,赞扬以战争和胜利来决定真理和价值。这些概念也可以在 社会达尔文主义 里发现。这些概念都直接的与 社会主义 启蒙时代 理性主义 特征对立,这也是法西斯主义与 自由主义 和后来的 马克思主义 浮现主要差异的地方。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法西斯主义的特色是以 极权主义 的方式由国家控制所有层面的生活: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法西斯国家管理并控制生产工具。法西斯主义将民族、国家、种族的地位置于个人、制度、组织之上,法西斯主义使用明确的 人道主义 用词;呼唤英雄式的群众力量恢复过往的光辉;并要求对单一的领袖效忠——通常到达个人崇拜的程度。法西斯主义的领导人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们以诉诸利他主义的宣传方式来正当化对于个体的压迫。举例而言, 阿道夫·希特勒 便曾说过:“由于个人已经完全将他的自我屈服于共同体的生命上,个人自我保存的本能于是便能发挥至极限,并且能在必要时替共同体牺牲他的生命。”
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不同层面的人口支持,包括农夫、地主、民族主义者、心存不满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老兵、 卡尔·施米特 马丁·海德格尔 等知识分子、大中小企业、 保守派 ,以及一些允诺将给予工作和面包的贫穷人口。在一些国家如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以及一些其它国家),法西斯主义的支持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 工人阶级 和极端贫穷的 自耕农 。支持者的层面广泛使法西斯主义与其它的 极权主义 国家产生差异。
轴心国 于二战失败后,法西斯主义一词成为 政治光谱 上的贬义词,在1945年后便非常少有政治团体会以此自称,某些 政治意识形态 的拥护者也常被其反对者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Fascio(复数:fasci)一词源于意大利语,这一词在19世纪晚期出现,用以形容激进的政治团体,但并没有针对哪种特定的政治立场。一部分民族主义的fasci后来在20世纪发展了法西斯主义的运动。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语为fascismo)是独裁主义的政治运动,在 贝尼托·墨索里尼 的领导下统治了整个意大利,从1922年至1943年为止。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结合了 社团主义 极权主义 民族主义 军国主义 、和反 共产主义 的成分。严格来说,法西斯主义所针对的只有意大利的 贝尼托·墨索里尼 政权,但这一词也经常被用以形容类似的意识形态和运动。
德国纳粹主义
法西斯主义与 纳粹主义 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议题。虽然现代一般认为纳粹主义是由法西斯主义衍生的一种分支,但一些人仍主张纳粹主义并非法西斯主义,要不是因为两者之间差异过大,便是因为他们认为法西斯主义不能作为一种通称来形容。
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纳粹主义强调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达成那些于根其民族和种族的理念,尤其是在社会工程的文化上,纳粹主义强调以牺牲其它所有种族来达成德国民族的繁荣。相较之下,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则认为文化因素应该替国家服务,国家不需替某些特定的种族服务。法西斯主义的政府目标是为了将国家的地位置于所有其它事物之上,因此法西斯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政府 中央集权制度 至上的理论。而纳粹强调的则是“ 民族 ”(Volk)和“ 民族共同体 ”(Volksgemeinschaft)。
纳粹主义认为政府和政党都只是用以达成某些特定人民的理想的工具,而法西斯主义则是明确地反 社会主义 中央集权主义 形式。纳粹的运动——至少在其意识形态上,则认为以阶级为根基的社会是不可取的,并且希望跨越这种既有的 阶级社会 ,团结所有阶级的种族成分。 社团主义 国家的中心思想的确是精英政治。不过,法西斯主义的根基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 社团主义 ,而社团主义则被认为是取代 阶级斗争 的产物。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并非一直同盟,尤其是在1934年,希特勒下令 冲锋队 暗杀 奥地利 的恩格尔伯特·多尔夫斯,以替未来的 德国吞并奥地利 铺路,这造成墨索里尼调派军队前往奥地利——意大利的边界以准备和希特勒开战,但最后墨索里尼仍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决定和希特勒同盟。

历史演变

播报
编辑

历史起源

束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鼓吹 种族主义 、专制和扩张的政治理论、运动和政权形式,最先由意大利墨索里尼提出。“ 法西斯 ”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捆在一起的棒子,象征群众围绕着领袖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法西斯主义否定 资产阶级 ,奉行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领袖的意志至上,融和种族主义历史观和专制哲学于一体,既反对 共产主义 乌托邦 思想也反对 资产阶级 思想,主张建立以领袖的意志为中心的强大帝国,实行 扩张政策 战争政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和 日本 分别出现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又称喝棒党、黑衫党)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先后于1922年和1933年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日本亦于30年代法西斯化。 西班牙 匈牙利 保加利亚 阿根廷 等国也推行过法西斯主义。 [2 ]
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加剧时,处境恶劣、不满现状的 中间阶层 的一种情绪(思想),他们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 中央集权 的经济控制手段并准备通过战争重新划分世界,这便是 法西斯 的产生背景。
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 犹存社 (1920年4月成立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实际不属于法西斯主义)。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
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
此外,匈牙利以 霍尔蒂·米克洛什 为首的 军事体制 政权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 约瑟夫·毕苏斯基 波兰 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1929年 克罗地亚 安特·帕韦利奇 建立的 乌斯塔沙 法西斯统治。 [2 ]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资本 民主主义 乌托邦思想 ,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 集权主义 统治,鼓吹 沙文主义 、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 [2 ]

新法西斯主义

新法西斯主义 是用以称呼那些在二战后才出现并拥有某些或众多法西斯主义成份的运动。新法西斯主义运动混合了法西斯主义、 军国主义 、以及其他国家的法西斯运动。
新法西斯主义一种 政治哲学 及政治运动,出现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并如早期法西斯主义一样,宣扬极端的 民族主义 和独裁主义,反对启蒙传统的自由 个人主义 ,陷入 种族主义 之中,并将仇恨发泄于外国人身上,以传统民族文化及宗教的保卫者自居,颂扬暴力,支持民粹式的经济方案。早期法西斯主义仇视犹太人,新法西斯主义主要仇视的是国内的移民。他们并不特意强调通过武力征服他们来获取“生存空间”,而是努力提出具体的计划将自己描绘为民主和“主流”的形象。
欧洲 各国的主要政治团体中,被认为是新法西斯主义者如下:在意大利,有G费尼所领导的国家联盟(原名为 意大利社会运动 );在德国,有前武装 党卫军 成员F.萧恩伯领导的共和党;在法国,有勒庞领导的民族阵线;在俄罗斯,有V.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 自由民主党 ;V.舍舍利领导的 塞尔维亚激进党 、D.帕拉加领导的克罗地亚 权利党 。在欧洲以外的新法西斯主义者,则有阿根廷的仳隆政权,南非的白人劳工党等。

理论思想

播报
编辑

反共主义

法西斯 (3张)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政治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间期,历史学家如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指出 自由主义 在这个时期严重紧缩,而且几乎已遭淘汰。
1917年俄国革命的成功在欧洲引发了一连串的革命浪潮。社会主义的运动分裂为 社会民主主义 列宁主义 两个派系。接下来形成的 第三国际 引发了 社会民主主义 政党内部的激烈争论,造成俄国革命的支持者们分裂出来,在大多数工业国家(和许多非工业国家)形成了各自的 共产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时,整个欧洲都出现 社会主义 的暴动或暴动威胁,最显著的是在德国,由 罗莎·卢森堡 卡尔·李卜克内西 在1919年发起的 斯巴达克团 最终失败了。在巴伐利亚, 共产主义者 成功地推翻政府并建立了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从1918年维持至1919年。短命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也在 库恩·贝拉 的领导下于1919年成立。俄国 十月革命 也引发了在意大利的革命运动,劳工们发起一连串占领工厂的行动,但革命最终仍失败了。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法西斯主义便是为了应对以上这些情况而产生的,法西斯主义在诉诸劳工阶级支持的同时也反对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也诉诸资本家,作为抵抗 布尔什维克 的堡垒。在意大利, 左翼 领导的运动造成数年的不稳定情势,使得许多意大利的 保守派 开始恐惧共产革命可能无法避免,在保守派和意大利国王的支持下,法西斯主义终于攫取政权。在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各地,许多国家的贵族、保守派知识份子、资本家、企业家也开始支持法西斯运动。在德国,许多 右翼 的民族主义团体浮现,尤其是战后的自由军团,先后击垮了斯巴达克暴动和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随着1930年代世界性的 大萧条 ,自由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自由形式似乎已经终结了,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运动迅速增长。这两者之间也不断的争斗,最显著的例子是 西班牙内战 。这场战争成为了一场 代理人战争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获得法西斯国家和其国际上的支持,而 共产主义 运动与 无政府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所组成的 人民阵线 结盟则获得 苏联 的支持。
西班牙内战 最初,苏联主张与 西方国家 组成一个联盟以对抗意大利及其盟友德国,并以各国的人民阵线组织来对抗其国内的法西斯主义。这个政策由于西方国家对苏联的不信任而没有成功(尤其是英国)。德国、法国、英国之间的 慕尼黑协定 使得苏联更加担忧西方国家意图诱使德国首先攻击苏联,英国与苏联缺乏外交协商使得情况更加恶化,苏联最后决定改变政策,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在他的自传里写道,当时苏联的想法是这份条约能替苏联争取时间备战,斯大林一直以为德国在1942年前不会发动攻势,但最后德国仍选在1941年中旬发动攻苏的 巴巴罗萨计划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又成为互不两立的仇敌,在双方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 意识形态 之间的战争。

种族观点

法西斯主义者对种族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些表现出明确的 种族主义 态度,有些表现出中立态度。就种族问题,墨索里尼本人就有完全自相矛盾的讲话。
在1934年法西斯国际大会上,各个法西斯政党辩论了 反犹太主义 问题,一些党派支持,另一些反对。最后双方妥协产生“法西斯国际”的官方立场: 犹太人 的问题不能被转换成一个普遍的对犹太人仇恨的运动……考虑到在一些被征服的国家里,安置在那里很多地方的犹太人群体用公开的和隐蔽的方式去伤害性地影响那些收留他们的国家的道德和物质利益,建立国中之国,无视义务而追逐利益,考虑到他们已经具备了可以对爱国主义和基督教文明带来破坏的国际性革命的元素,本次大会谴责他们这些元素的邪恶行径,并已做好准备与他们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