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2019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专项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组织下达。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2019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期望,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以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主题,以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突出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按照上述要求,各地、各部门在2019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做好稳企业稳增长工作

全力抓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落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民营经济“31条”,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实行企业帮扶白名单制度,量化细化民营企业发债需求清单、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纾困帮扶清单、困难企业帮扶清单,着力化解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和股权质押平仓风险。实施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服务民营企业的工作平台和长效机制。支持温州建设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引导民营企业坚守实业、做强主业,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推动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

大力推动减税降费。积极谋划稳企业增动能的新招实招,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措施,减轻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降低工商业电价,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全力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力争为企业减负1500亿元以上,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面实施投资新政,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加强浙商回归工作,滚动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促进民资、国资、央企投资、外资“四个轮子”一起转。实施“4+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文化旅游、能源环保等五个千亿投资工程,谋划实施一批产业大项目,提升八大万亿产业竞争力。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完善订单管理综合平台,健全“订单+清单”预判和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和跟踪指导。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加强浙江-非洲经贸合作。发展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推进口岸减证、降费、提速、增效,打造国内领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大力推动消费升级。积极参与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培育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热点,打造一批新零售标杆城市、新零售示范企业和高品位步行街,促进中高端消费集聚,加快建设新型贸易中心。大力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完善无理由退货、明码实价、支付安全保障等制度,推进线上线下商品同标同质同价,培育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2万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万家,建设城乡放心农贸市场300家,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

二、坚持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浙江制造品质。编制实施制造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开展浙江制造示范市县试点,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持续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提升政府质量奖,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新增“品字标”企业300家。开展块状特色经济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家。培育发展数字安防、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现代纺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新优势。深化绍兴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5000个智能改造项目,新增工业机器人1.7万台。实施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企业优胜劣汰,淘汰100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1万家“低散乱”企业(作坊)。实施首台套、首批次产品和“浙江制造精品”首购制度。建立政府产业基金促进“浙江制造”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机制。联动推进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支持“民参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实施服务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打响“浙江服务”品牌。

全面实施科技新政。坚持创新强省,强化高新企业、高新技术、高新平台支撑,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互联网+”科技创新高地和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设立浙江科技大奖。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高新区,打造科技城,联动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培育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6000家。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阿里达摩院等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机构、实验室向社会开放,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中国(浙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超常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2%以上。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推进云上浙江、数字强省建设。支持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乌镇创建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率先开展5G商用,推广应用“城市大脑”和电子发票,加快建设移动支付之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设立1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打造100个“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扶持100家骨干数字企业,推进100个数字化重大项目,实施100个园区数字化改造,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加快市场主体升级。深入实施“凤凰行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制定支持科创企业上市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实施“雄鹰行动”,支持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加快发展。实施“雏鹰行动”,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新增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业40家。培育壮大一批独角兽企业。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新建小微企业园200个。

三、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

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总结推广领跑者最佳实践,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开通网上办理,6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理,7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实施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用电用水用气、信贷、纳税、跨境贸易等便利化行动,打造稳定、可预期、法治化的最佳营商环境。推动节能、环境保护、压覆矿、地质灾害、水土保持、防洪影响、地震安全性、雷电灾害风险、文物保护等区域评估制度,推行多评合一、结果互认,原则上不再实施项目评价。全面实施“标准地”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打造“标准地”招商新模式。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用地预审和规划许可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联合测绘、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改革,完善中介超市,规范承诺制改革,力争实现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90天”。毫不动摇支持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实施国资统一监管、国企改革转型、布局整合优化、公司治理完善、监管职能转变、国企党建强化等六大攻坚,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浙江。

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全面启动规上服务业企业、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的亩均效益评价,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增速均超过7%,改造提升5000家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低效企业,推动资源加快向优质企业、优势区域集中。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深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全面深化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推进“一带一路”系列站、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做强义新欧班列品牌。加快推进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16+1”经贸合作示范区。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发区整合优化。实施扩大进口战略,培育进口主体,打造义乌、青田等世界超市。建设湖州、嘉兴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和绍兴、台州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

四、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

打好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引导支持金融机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促进融资总量平稳增长、融资结构不断优化。织密织牢“天罗地网”风险监测网,强化省市县协同、政银企联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防范化解企业流动性风险,落实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企业发债进度。用好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基金,纾解股权质押困难。坚持严禁增量、严打违法、严控存量、强化社会稳定、强化舆情管控,深入推进P2P网络借贷风险处置,压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引导有序退出,全力追赃挽损。坚持减少存量、严控增量,严格整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规范融资平台转型、规范棚改举债、规范市场化融资,有序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扎实开展因病致贫家庭救助工作,发现一户、救助一户。加大少数民族村帮扶力度。决战决胜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加快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切实增强受援地百姓获得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编制实施美丽浙江建设规划纲要,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高标准打好治气、治水、治土、治废四大硬仗。加快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实施100个工业园区废气整治、1000个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整治项目,加强臭氧治理,实施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加快淘汰国Ⅲ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全省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深化“五水共治”,完善河(湖)长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水质持续改善。完成30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确保大花园核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29个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确保其他地区116个出境断面Ⅳ类水质以下比例控制在4%以内。坚持像保护西湖一样保护千岛湖,高标准推进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确保水质不下降、景观不破坏。制定实施城镇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实现在线监测全覆盖。有效推进重点土壤污染地块和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5类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13年削减8%以上。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强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式管理,严打固体废物违法倾倒行为,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5万吨以上,加快实现危险废物不出市、生活垃圾不出县。

五、认真落实国家战略举措

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坚持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浙江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绿水青山、民营经济等优势,制定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嘉兴全面接轨上海,提升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水平,合作共建G60科创走廊,共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牵头抓好数字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油气贸易中心建设,推动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大力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主攻油气全产业链,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突出重大项目落地,谋划实施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创建数字自贸区和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加快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确保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推进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建设,油品储存能力达到3100万立方米。加快建设海事服务基地,健全国际船舶低硫燃料油供应体系,保税燃料油供应突破400万吨。大力推进油气等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跨境结算额达到700亿元。

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加快发展。做强做大宁波舟山港,带动沿海港口加快发展。全面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岛旅游、远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加快发展蓝色经济,建设海洋强省。

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和金融改革试点。实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加强中国(杭州、宁波、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杭州金融科技中心,深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宁波保险创新、台州小微金融改革和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推动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扎实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做好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落地工作,打造新兴金融中心。

六、全面开展“四大建设”年活动

扎实推进大湾区建设。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区等园区,打造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等高能级平台。提升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谋划构建沪杭甬高速高铁双回路,推动湾区智慧交通网和物流网建设。加快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谋划推进宁波舟山一体化、嘉兴湖州一体化建设,启动实施数字湾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未来社区等标志性项目,提高杭州湾经济区能级。

扎实推进大花园建设。深入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着力抓好“四条诗路”千万级核心景区建设,串珠成链,打造黄金旅游线,变盆景为风景。加快建设天目山、莫干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十大名山公园和嵊泗、韭山、大陈、洞头等十大海岛公园。做实做好“百县千碗”。打造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争创丽水、仙居国家公园和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和全域长寿之乡,打造“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扎实推进大通道建设。围绕构建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实现文成通高速公路,铁路杭州南站、杭州湾大桥北接线二期建成投用,加快推进金甬、沪嘉甬、甬舟、杭丽、甬台温铁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等补短板工程,开工建设沪苏湖、杭衢等铁路项目,建成地铁68.5公里,加快构建多元立体、无缝对接、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扎实推进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四大都市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开工铁路杭州西站,谋划建设宁波高铁门户,改造扩建温州北站、金华站,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浙中城市群、衢丽花园城市群加快发展,统筹地上和地下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金南翼”。高水平建设特色小镇。推动龙港撤镇设市。

实施有机更新行动。编制实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多规合一”制度,推进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深化“三改一拆”和创建无违建县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县城。实施乡镇有机更新,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镇。实施园区有机更新,运用特色小镇的思路和方式,分类、分块、分步改造100个传统开发区(园区),建设美丽园区。

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三农”工作作为压舱石和战略后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

振兴乡村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优做强10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30条特色产业带。实施农业“三名”工程,振兴历史经典农产品,加快发展乡愁产业,打造丽水山耕、三衢味、景宁600等生态品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互联网+三农”先行区。

建设美丽乡村。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新增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个。实施“四美联创”,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8000公里,新建农村文化礼堂3000个,培育A级景区村2000个、示范乡镇10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全面推广“拯救老屋”松阳模式,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喝上好水。

加强乡村治理。完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善治示范工程,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广桐乡“三治融合”、武义后陈村务公开、宁海小微权力清单、温岭民主恳谈、安吉余村“两山”转化、龙游“村情通”、杭州“武林大妈”等基层治理经验,建成善治示范村2000个。

八、大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成“十百千”工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认真筹办杭州亚运会。加快大运河(浙江)文化带规划建设,扎实推进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覆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传承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等地方戏曲,发展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事业。推进社区文化家园、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城市书房建设。做好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八大计划”,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影视演艺、数字内容、文化创意、动漫、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业态,提振丝绸、茶叶、青瓷、黄酒、浙八味等历史经典产业。加快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做大做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开展社会文明提升行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新时代浙商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从举手之劳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文明礼貌做起,倡导尊老爱幼、礼让行人、垃圾分类、爱护环境、健康生活,争当“最美浙江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力度,加快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设区市全覆盖。

九、扎实推进富民惠民安民

坚持就业增收富民。突出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和3.5%以内。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持续开展“浙江无欠薪”行动。

坚持公共服务惠民。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工作,加快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范围,全面实施小学放学后托管服务,着力破解托育难、入幼难、接送难问题。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大力支持“双一流”高校提升发展,推进重点建设高校和优势特色学科加快发展,积极推动高水平大学在浙江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为抓手,深化健康浙江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医保”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医保、医疗、医药、医院、中医、医生“六医”统筹。启动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县县建成县域医共体,加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升级达标,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健全医疗纠纷处置机制。积极促进中医中药振兴。提升大病保障精准度,设区市全部实现大病保险统筹、基本医保制度纵向统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儿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参保扩面,加强困难家庭住房保障。总结推广城乡老年食堂试点经验,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和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探索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切实加强老龄、妇幼、残疾人、慈善、民族宗教、外事、人民防空等工作。健全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光荣之家”制度,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坚持平安建设安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提高“雪亮工程”覆盖率,用好“基层治理四平台”,完善信访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维护网络安全。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深入开展道路交通、消防、渔业船舶、危化品、危旧房、城市安全等六大攻坚,深入推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加强防汛防台等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构建重点风险隐患清单式防控治理体系。加大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的管控力度。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深入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确保搬得下、稳得住。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盯涉黑涉恶重大案件、黑恶势力经济基础、背后“保护伞”不放,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功夫。依法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附件:2019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9年2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2019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19年目标

1

一、全省生产总值

增长6.5%左右

2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6.5%


三、投资

3

交通投资

增长10%

4

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

增长10%

5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增长10%

6

民间项目投资

增长10%


四、消费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8.5%左右

8

网络零售额

增长15%左右


五、外贸和外资

9

货物贸易出口

增速高于全国,

确保份额不降低

10

服务贸易进出口

保持正增长

11

实际使用外资

保持正增长

12

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达到2.6%

13

七、全员劳动生产率

稳步提高


八、八大万亿产业

14

数字经济增加值

增长15%以上

15

健康产业增加值

增长10%左右

16

文化产业增加值

增长10%左右

17

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

增长8%左右

18

旅游产业增加值

增长8%左右

19

时尚产业增加值

增长8%左右

20

金融产业增加值

增长8%左右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含新材料)增加值

增长8%左右

22

九、不良贷款率

控制在1.5%以内


十、就业

2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80万人以上

24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3.5%以内

25

城镇调查失业率

控制在5%以内


十一、居民收入

26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

城乡居民收入比

有所缩小

30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控制在3%左右


十二、节能减排

31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32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33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34

二氧化硫排放量

35

氨氮排放量

36

氮氧化物排放量


十三、环境质量

37

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3%

38

环境空气质量

11个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到82.6%


注:2019年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口径较上年有所调整,新增了工程投资额500万元以下等未纳入统计部门统计口径但纳入其他部门统计口径的项目投资,以全面反映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情况。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9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