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於2024年1月24日舉辦「發展引發風險?重新定義發展風險社會中的公民身份(Developmental Contributory Risks? Reconfiguring Citizenship in Developmental Risk Society)」國際交流演講,主講者為韓國首爾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張慶燮(Kyung-Sup Chang)。本場演講由本中心周桂田主任主持、與談,同時也邀請到台大地理環境與資源學系簡旭伸教授與談。
本場演講張教授分享了「風險公民」(risk citizenship)在社會政治及相關領域的理論與實務意涵,並佐以韓國社會的案例分析。面對隨時可能併發的系統性風險,風險公民的特殊意義在於,要求政府能在識別轉型風險對公民造成的侵害,更須公平地為後者建構出相應的補償機制。
在張教授演講後,周桂田主任及簡旭伸教授分別以世界公民方法(cosmopolitan approach)與風險社會溝通為主題,與張教授的「風險公民」概念有精彩的對話與交流。演講最後由周主任總結,肯認面對東亞社會的轉型困境,細緻的社會政治分析與國家間風險情境的參照,才能為東亞社會的淨零轉型建構緊密的合作基礎。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下稱臺大風險中心)於今年(2023)11月30日(星期四)邀請威尼斯大學管理學系Pietro Lanzini副教授來訪,並以「義大利的運輸電動化:一個通勤者為本的觀點(“The Electrification of Mobility in Italy: A Commuter-based Perspective”)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同場邀請到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兼任研究員,以及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張學孔教授共同與談。
Lanzini副教授先以簡單的自我介紹開場。他的研究興趣主要聚焦在永續的消費者行為,包括在運輸業、食品業以及飯店餐飲業等行業。他舉例自己在威尼斯大學所教授之行銷與管理,課程名稱已改為「永續管理」(Management E Sostenibilità),該系未來已規劃將永續發展納入多數課程。第三,他在研究方法上著重原始數據,藉由對消費者進行訪談或網路調查等途徑蒐集資訊。接著,他說明本次演講將涵蓋四大主題,分別是「永續:真的重要嗎?」;「私人車輛在環境退化裡的角色」;「電動化以及參與的主要行為者」:「從政策制定者到汽車產業;通勤者為本的觀點」。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大風險中心)於2023年7月26日舉辦「後常態政治與不確定性及風險治理(Postnormal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of Uncertainty and Risk)」演講,主講者為Andreas Klinke教授,本場演講同時邀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何明修教授、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楊智元助理教授與談。
Klinke教授指出,我們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就如同由Ulrich Beck所提出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在這樣的變化中,新舊不確定性(uncertainty)、各種風險(risk)無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他接著提到由社會學家John Urry提出的「全球社會物質系統(global socio-material system)」,並用此概念來描述議題與未獲滿足的需求之間,無可避免的自然和社會交互關係(natural-social interrelations),例如在氣候、能源、生物多樣性、全球經濟和政治議題中會產生的現象。
Klinke教授接著分享,政治學和政治社會學專家已經認知到,傳統的民主治理面臨著分裂、缺乏協調、低效和無效等挑戰。正如在應對Covid-19疫情、氣候變化和脫碳政策中所見,這些問題同時存在於國內和全球治理中。Klinke教授提出了「後常態政治和不確定性及風險治理(Post-normal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of Uncertainty and Risk)」,以改進傳統的風險相關決策、政治和監管方法。這個概念主張,在治理中納入審議民主,以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
2023年台灣出口總額為4,324億美元,我國十大出口產品包括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機械、塑橡膠及其製品、化學品、礦產品、電機產品、光學及精密儀器、運輸工具及紡織品(財政部,2024)。從這些主要出口產品可以看出,台灣的核心產業對能源和電力需求量高,使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能源和電力密不可分。今年八月,《遠見雜誌》以「沒電力就沒國力的AI時代,10%綠電撐得起台灣矽谷?」作為封面標題,突顯在半導體業、AI產業用電需求增長的情況下,如何找到同時兼顧淨零目標與產業發展的能源黃金組合?《今周刊》也以「搶救!全民缺電焦慮」為題,顯見台灣各界在「減媒、增氣、展綠」能源轉型目標與進度落差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