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我在《清代福州对台文化交流的若干情况》(收拙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一文里说:“台湾在建省(1885)以前隶福建,称‘福建省台湾府’。同福建其他府一样,台湾的秀才要升格为举人就得到省会福州来参加乡试。台湾建省以后仍未单独举行乡试,台湾士子中的秀才们仍然要到福州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凡一举,遇庆典又加恩科。这样,每两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每两三年就有一批台湾文化界的杰出人士到福州来,这是福州同台湾在历史文化方面特有的一种联系,也是福州对台交流的历史文化优势之一”。
据清光绪年间台湾道刘璈的说法,台湾“每届应乡试者约800名”。
出于航海安全和不误考期的考量,参加乡试的台湾秀才从考前到考后,一般要在福建省会福州及其附近地方居留数月。
每隔一二年就有“约800名”台湾秀才到福州及其附近地方居留数月,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
作为历史文化人群,“台湾秀才”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矣。然而,作为称谓,“台湾秀才”是对于台湾学者的爱称;在闽南方言里,“定定来”是“常常来”的意思。
我已年老,到台湾访学的机会不是很多。台湾秀才“定定来”、台湾学者踊跃来访是吾人最乐见、最愿见的场景。
2017年6月20日记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