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室简介
以“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菲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成立于2020年9月1日,是以临床诊疗为基础,科研创新为导向,以“为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早期防治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临床防治服务”为服务宗旨的,集治疗、预防、康复、教学、科研五位一体的创新型科研型临床诊疗中心。
二、诊疗范围
早期干预科临床诊疗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早期诊疗特色专科门诊(包括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及特需专家门诊)、早期干预病房(全陪护精神科早期干预病房
205
病区,目前设置床位
30
张,其中特需病房
4
张,普通陪护病床
26
张)及
“
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
”
微信公众服务号。主要为年龄在
14
周岁(含)以上、
25
周岁(含)以下处于前驱期或早期的各类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多模式的早期精准干预诊疗服务,主要诊治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躯体不适障碍等。
★专科技术优势及特色★
早期干预科自成立以来,在学科带头人王菲教授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为广大患者提供融合医疗、心理、护理、营养、康复训练多种干预维度的全方位、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在多学科的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早期干预科已成功探索及构建了“全陪护管理”、“患者、家人及专业人员干预联盟”、“多维度客观评估及精准干预策略”等创新性的临床诊疗护理模式及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模式,具体临床诊疗服务内容包括:
基于充分临床综合评估、广泛循证医学证据、药师参与、药理遗传检测、血药浓度动态监测的个性化精准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精准靶点的神经调控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团体生物反馈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
心理治疗(团体、个体、家庭治疗,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干预治疗等);
康复训练:如社交技能训练、情绪管理训练等;
个体化的心理健康宣教、营养指导等;基于微信公众号对出院后的患者提供可持续的心理健康管理及治疗指导服务。
★科研、教育、对外交流★
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系的教学及科研基地,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京医科大学博/硕士生培养点、国家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生培训基地。承担了各类研究生、本科生、住院规培医生、进修生、留学人员的专科理论、临床技能及科研教学及培训工作。
早期干预科目前已与美国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匹兹堡大学、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女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在临床、科研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科室成立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多模式精神心理障碍早期精准干预创新理念及实践
在早期干预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不仅逐步摆脱了各类精神心理疾患的困扰,而且有效纠正了初入院时社会生活节律紊乱、人际适应不良及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等问题,逐步实现了良好的患者自我管理。这令人欣慰的质变得益于早期干预科跨学科团队成员协作探索及不断完善的“基于客观生物标记的早期精准评估及多维度早期干预策略”、基于“坚持患者家属早期、全程参与”早期干预理念的“全程陪护管理模式”等创新性临床诊疗及护理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早期干预科始终坚持为广大患者提供融合医疗、心理、护理、营养、康复训练多种干预维度的全方位、个体化的诊疗服务:一方面,基于充分临床综合评估、广泛循证医学证据、药理遗传检测、血药浓度动态监测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药物干预;另一方面,坚持不断探索、开发、引进新技术和新项目,在规范、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积极推广多模式的非药物治疗、康复措施的临床应用,积极推进基于多维度客观生物指标(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认知、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等)精准评估的神经调控治疗、音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康复训练(如社交技能训练、情绪管理训练等)等个体化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充分利用团队在精神心理障碍病理机制领域的科研优势,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干预实践,多措并举,以帮助患者实现病情及社会功能同步康复的干预目标。
2、以实现临床精准防控为目标的科研实践及成果
逐步探明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病理机制,是不断改进及完善各类精神心理疾患早期临床精准评估及防控技术的重要基石,也是早期干预科团队各类科研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早期干预科医工融合的科研团队在“基于多维度客观生物标记的精神心理障碍早期精准防控策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立以来,已发表了包括SCI论文数十篇;申报并获批的科研立项包括:国家工信部和卫健委生命健康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 (社会发展)专项1项,南京市教育局研究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申报及获批国家级科技专利2项;江苏省“双创人才”及南京市“高层次举荐人才”。
3、院外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筛查、病情监控、分层管理、个体化干预、社会功能康复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早期干预科始终坚持以提高更广泛社区青少年及成年早期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科室的专科服务目标。不断完善线上的心理卫生状况筛查策略,开发及完善基于患者行为学特征等客观数据的疾病早期预警模型,开发基于可穿戴设备及5G网络技术的康复期患者疾病状况监控策略,开发基于网络的患者心理干预技术及针对患者家庭成员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在科室医护研团队共同协作下,早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早期识别、动态监测及分层精准干预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专科业务服务范围从临床诊疗向社区防控的拓展。
成立以来,早期干预科团队依托“网络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平台”在多所高校完成了10万余人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评估与干预工作,并对相应的受试对象制定了可操作的分层分级管理方案,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完整的、闭环式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目前已在“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微信公众号向社会人群开放线上评估及线上心理治疗、音乐治疗资源,并将继续逐步完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4、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梯队的培养及建设
早期干预科创建以来就紧密结合具体的社会、临床需求及科室自身的学科及人才优势,注重科研型人才、临床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团队的并重建设。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及现有的科研、教学平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国家卫健委临床精神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国家卫健委专科医师进修基地等),通过学历教育、线上下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交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科内不同领域人员的交叉业务学习及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并最终建成一支以国家级科技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医工结合、院-校结合、梯队结构合理的医教研人才团队。目前科室组织架构包括2名教授(博士生导师)、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9名博士研究生和17名硕士研究生在内的科研团队;4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在内的医疗团队;26名精神科专科护士的护理团队。
[4]辽宁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熟练掌握抑郁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诊疗,尤其擅长针对病患个体客观特征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精准治疗和计算机认知行为治疗(CCBT)的临床治疗。
专家风采:
王菲,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7年)及美国NIH事业发展基金获得者。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脑功能研究所负责人,耶鲁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王菲教授长期从事重性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学研究,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发现并提出了基于影像学的重性精神疾病诊断框架,为实现多模式、个体化的早期精准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王菲教授正在搭建一个包含心理健康量表评估和语音数据评估的网络心理健康筛查平台,可以便捷、快速、准确的对大规模人群和重点人群进行抑郁症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曾获美国NARSAD青年科学家奖、Klingenstein基金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发表SCI论文90篇,总影响因子达420,其中申请人作为第一(包括并列)、通信作者(包括并列)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封面文章)、Molecular Psychiatry(1篇)、Biological Psychiatry(5篇)、Brain(2篇)、Schizophrenia Bulletin(3篇)、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期刊中发表SCI论文52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9篇)。
王菲教授从事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已有30余年,主要致力于应用遗传学、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电生理、多模态神经影像等手段探究重性精神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寻各类重性精神疾病早期精准诊断及疗效相关的客观标记,并融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尝试构建及验证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重性精神疾病早期诊治防控模型,开展临床队列研究验证客观标记及诊疗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精神疾病神经病理机制的发现开展精准非药物治疗疗效观察的临床队列研究等。针对重性精神疾病(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MPDs)的诊断与治疗缺乏客观生物学标记以及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与高异质性的问题,王菲教授应用多模态影像学、分子生物和临床治疗等多种手段对三种重性精神疾病(包括重性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发表的初步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脑额叶区和枕叶区之间的功能失衡是重性精神疾病的一个核心和特异性特征。在国际顶尖精神病学刊物《Molecular Psychiatry》中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IF:12.384)。
此外,王菲教授团队还积极开展了基于网络的社区高危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及多模式的线上分层干预研究,在2020年03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联合脑结构(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平台”在新乡医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以及海南医学院完成了近3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评估与干预工作,发现了新冠疫情下20%~30%的大学生存在着情绪问题,并基于上述学生人群中心理健康筛查结果,对筛查出有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学生进行了自助式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并采集了参与治疗个体的语音数据。结果证明了经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后的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发现语音中的几个关键特征如发音特征、韵律特征、频谱特征、时间特征等客观声学指标与抑郁、焦虑症状程度明显相关,有望作为抑郁症诊断与治疗的客观生物学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王菲教授率领团队结合精神医学科的研究方向,积极推进跨学科、跨院系的本科、硕士、博士等人才交流和培养,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临床和科研人才。团队目前培养了22名研究人员和学生,包括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9名博士研究生和12名硕士研究生,分别来自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和计算机学专业,为所在单位精神医学和计算机学研究领域增加了中青年骨干力量。
对外交流:
王菲教授带领的临床和科研团队长期保持与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关系并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合作,邀请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华盛顿大学的学者进行交流访问。此外,团队成员曾应邀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
姓名:
侯钢
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及教材八部,获中华医学、省市及局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和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第六届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曾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主编、《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委员和《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特邀编委。擅长各类心境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及青少年患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通精神药理,善于难治性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的优化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张锡哲,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临床医学的跨领域研究工作,在精神疾病诊疗、网络控制及机器学习等方面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研发机器学习及网络分析相关算法,探索基于计算模型的精神疾病分析、诊断、治疗等早期诊治防控模型,并开展基于rTMS神经调控技术的精准非药物治疗工作。近三年在Molecular Psychiatry (IF:12.38)、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IF:5.28)、IJCAI(2018, 2020)、TCBB、Physica A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精神医学、人工智能及网络分析方向论文10余篇,申报相关专利6项。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青年委员会转化医学学组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精准治疗膀胱疾病学组副主任委员、全国审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1)委员、《软件》杂志编委、AAAI 2019-2021、ICML、ICLR等多个AI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
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
兼任江苏省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抑郁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焦虑障碍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委会精神心理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分裂症学组委员,《临床精神医学杂志》青年编委等。
主要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障碍的早期防控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卫健委重点课题1项、南京市卫健委重点课题1项,南京市科技局项目1项,南京市卫健委课题1项,南医大校级课题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江苏省社会发展重点研发项目3项。近5年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参与发表SCI论文21篇,中华精神科杂志论文1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病学》教材两部,参编其他书籍2部。曾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1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度)。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姓名:
张洪燕
职称:
主任医师
擅长疾病和诊疗技术:
擅长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
专家风采:
主任医师,博士在读,2007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长期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有较为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上午
擅长疾病和诊疗技术:
熟练掌握各类心理、精神疾病的诊疗,对各类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优化治疗、后期康复指导尤其擅长。
专家风采:
副主任医师,博士在读,副主任医,2011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从事精神卫生工作至今,对各类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的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后期康复指导尤其擅长。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获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周五上午
姓名:
杨震
擅长疾病和诊疗技术:
擅长各种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相关诊疗工作,尤其对青少年期常见情绪障碍的识别及处理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专家风采: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CBT认知行为治疗师,参加工作后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精神障碍的临床诊疗工作,尤其擅长青少年常见情绪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目前在研南京医科大学校级课题一项。
普通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主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在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完成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研期间参与多项科研课题,掌握神经电生理影像技术(如EEG、MRI、CT等),尤其是脑磁图(MEG)的原理及使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曾获南京脑科医院优秀住院医师、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普通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