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聚焦国内神经病学研究进展,唱响中国之声。
撰文:伊谛
在我国,卒中是第1位死亡和致残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痴呆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6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患病率约为6%,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15%[1]。2024年,我国学者孜孜不倦地对卒中和痴呆这两个重大疾病领域进行不懈探索,本期小编将对其中一部分重磅研究结果进行汇总盘点。
脑血管病
▌
JAMA
:TREND研究结果显示,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系统恶化发生率
为研究静脉给药的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系统恶化(ND)的预防效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TREND研究。研究结果于2024年4月发表在JAMA神经病学子刊上。
图:研究发表在JAMA神经病学
总体而言,与口服阿司匹林相比,
在症状出现24小时内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可以降低AIS患者的早期ND风险
,且不增加ICH或系统性出血的风险,基于患者特征的分析显示,替罗非班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AIS患者中可能更有效。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
NEJM:INTERACT 4研究取得积极结果,超早期强化降压可明确使脑出血患者获益
对于脑出血患者的降压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此前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临床实践中对于降压治疗的时机、幅度和目标值等关键问题,都缺乏有依据的回答。
2024年5月,我国复旦大学(兼任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荣誉教授)宋莉莉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刚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杨杰教授以及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都医学院国际临床研究中心林亚鹏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展的INTERACT 4研究,在第十届欧洲卒中组织大会(ESOC)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球公布了积极研究结果:
超早期强化降压可明确使脑出血患者获益
,研究同时于NEJM上在线发表。
图:研究截图
超早期强化降压应强调“早、快、强化”3个核心要素,其中“早”指的是卒中发病后2小时以内进行干预;“快”指的是在发现患者后迅速给予强化治疗,使治疗流程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实现快速识别和处理;“强化”基于INTERACT系列的其他研究,将收缩压靶目标设定为130-140mmHg之间。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
柳叶刀
:
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作为机械取栓失败后的挽救策略究竟能否获益?
2024年6月21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介入神经放射科高峰教授牵头开启了世界首个随机对照干预性试验——ANGEL-REBOOT,以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血栓切除术后抢救性颅内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给患者预后带来的影响。
图:研究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
这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
对于主要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大动脉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栓切除术后,挽救治疗与标准治疗相比,在90天的结果上没有差异,并且挽救治疗与更高的严重颅内出血和医源性动脉夹层风险相关,不应该在这部分患者中采用血管重建或支架植入术作为挽救治疗方案。
▌
BMJ:CHANCE-3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碱不适用于预防卒中复发
急性期炎症加重的患者在缺血性卒中或TIA后发生卒中复发的风险更高,秋水仙碱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此前研究显示秋水仙碱可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卒中风险,特别是在心肌梗死发病后3天内开始治疗的患者。然而,秋水仙碱是否能预防急性脑卒中或TIA患者的早期卒中复发仍不得而知。
2024年6月26日,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IF 93.6)在线发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CHANCE-3(秋水仙碱用于急性轻度至中度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危患者)试验结果。
图:研究截图
研究结果显示,对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mg/L的急性轻度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
发病24小时内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没有降低发病90天内的卒中复发风险
,也没有增加严重不良事件。未来,卒中二级预防抗炎最佳策略仍需要更多探索。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
NEJM:MAGIC-MT研究结果公布,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相较传统治疗有何治疗优势?
2024年11月2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由华山医院毛颖教授、顾宇翔教授,上海长海医院杨鹏飞教授、李强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华山医院倪伟副主任医师、上海长海医院左乔副教授、华山医院杨恒博士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的MAGIC-MT研究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估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和安全性。
图:研究截图
结果提示,
对于有症状的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MMAE导致的90天内症状性复发或进展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相似,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
柳叶刀:PROTECT-MT研究结果公布,球囊导引导管用于缺血性卒中取栓真的更好吗?
2024年11月,《柳叶刀》(Lancet)刊登了上海长海医院杨鹏飞教授及刘建民教授为共通讯作者、联合国内多中心研究者合作的PROTECT-MT研究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估球囊导引导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取栓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研究截图
结果显示,相比传统导引导管组,在疗效方面,球囊导引导管组90天mRS评分显著更差,从腹股沟穿刺到成功再灌注时间更长;在安全性方面,球囊导引导管组90天全因死亡率更高,球囊导引导管组颈内动脉发生严重血管痉挛更频繁。该研究认为,
在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且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接受取栓术的患者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与使用传统导引导管相比人群神经功能恢复更差。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
柳叶刀:脑出血后应该什么时候应用阿司匹林?
脑出血患者的术后管理一直是一个挑战,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缺血性卒中事件的有效手段,但其在脑出血术后的最佳启用时机尚不明确。
2024年12月,柳叶刀神经子刊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的题为《Safety and efficacy of early versus delayed acetylsalicylic acid after surgery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n China (E-start):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open-label,blinded-endpoint, randomised trial》的研究论文。
图:研究截图
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启用阿司匹林治疗能
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90天内发生缺血性事件的风险
,并且
不会显著增加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对于特定患者群体
,如老年患者、男性、超重患者、非吸烟者、非糖尿病患者、有既往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史、无慢性肾脏病、血肿体积较大的患者,以及接受开颅手术和最小侵入性手术的患者,
早期启用阿司匹林治疗可能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阿尔茨海默病
▌
郁金泰教授:Aβ-PET显著提升AD早期诊断可靠性
2024年1月25日在Alzheimer’s & Dementia上发布了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的研究,题为“Incremental value of amyloid PET in a tertiary memory clinic setting in China”。该研究系统性地阐述了Aβ-PET识别AD病理特征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A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进一步强调了Aβ-PET在AD管理中的重要角色。
图:研究截图
在这项覆盖1073名患者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
Aβ-PET技术的应用引起AD诊断改变,显著提升了对认知障碍病因的诊断置信度
。尤其在
早发性认知障碍的诊治中,Aβ-PET在提高诊疗精确度方面显示出更为明显的优势
。总的来说,Aβ-PET在提高AD诊断准确性和治疗管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提早识别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
贾建平教授:随访时间长达20年,揭示AD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规律
2024年2月22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发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贾建平教授及其团队主导,题为“Biomarker Changes During 20 Years Preceding Alzheimer’s Disease”。
图:研究截图
这项研究是
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追踪时间最长的AD诊断前生物标志物变化的纵向研究
。该研究最终纳入648名发展为AD的参与者与匹配的648名持续认知正常的参与者,随访观察长达二十年,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从AD的无症状期到有症状期间,脑脊液和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不同生物标志物在AD组出现异常的先后顺序和时间点分别是:
淀粉样蛋白-β(Aβ)—确诊前18年、Aβ42/Aβ40的比值—确诊前14年、磷酸化tau 181—确诊前11年、总tau—确诊前10年、神经丝蛋白轻链—确诊前9年、海马体体积—确诊前8年,以及认知功能—确诊前6年。
这不仅助力于早期发现潜在的AD患者,也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靶点,特别是在确定何时开始干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延缓病情发展方面。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
沈璐教授:精神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风险究竟有何关联?
既往多项观察性研究在精神疾病与AD风险的关联问题上存在争议。2024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沈璐教授、焦彬副研究员团队在神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 “The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characteristics in eight mental disorders: a UK Biobank observational study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的最新研究成果。
图:研究截图
该项基于大样本人群的观察性研究首次联合真实世界数据和孟德尔随机化因果推断方法,并与MR分析相互验证,
表明精神疾病是AD的独立风险因素
。在痴呆发生之前,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已经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域受损。对这些精神疾病中的认知障碍进行早期检测对于AD的预防至关重要。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全面了解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郑华光, 王拥军. 脑健康:精准评估和科学管理[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10): 1095-1100.
责任编辑: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