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自2010年开始,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和教育部已经支持中华吟诵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等开展吟诵工作,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设立了“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的重大项目,国家语委筹备建设的“中华经典资源库”中也准备加入吟诵,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央视《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节目四年以来每期都有吟诵,教育部也召集过关于吟诵教育的会议,但是,复兴吟诵毕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需要民间的先行试验。所以目前吟诵尚未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充分注意,在各地学校的吟诵教学实践也是艰难前行。

对策与建议

鉴于中华吟诵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实际情况,课题组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吟诵的传承与推广。

⒈社会各界动员起来,寻找吟诵传人、参与采录工作

复兴吟诵,采录是第一步。吟诵的采录最为关键的步骤是找到吟诵传人,这需要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当地的社会力量,共同寻找,共同发现,及时采录,深入调研。现有的传承人寻找相当困难,没有系统的信息体系,只能像大海捞针一样寻找。近两年来,课题组得到很多吟诵传人的消息,是听过吟诵宣讲或学习过吟诵的老师们提供的。如果社会各界都行动起来,有望在数年之内把在世的吟诵传人采录完成。

采录工作本身也可以动员更多人参与。吟诵采录虽然有其学术规范,需要学术素养,也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但是,其基本工作相对简单,就是采访相关问题和录音、录像。采访的问题和录像的标准、采录的流程,在中华吟诵网上都有公示,普通的文化工作者都可以自学。当下最为紧急的就是把吟诵抢录下来,至于录像的画质、具体吟诵的探讨等标准都可以放宽。课题组呼吁社会各界,只要发现有读过私塾旧学或有家传吟诵的老先生,就赶紧采录,再联系专业单位进行专业采录。采录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采访吟诵的来源、学习吟诵的过程、吟诵的规律与特点等,采录各文体至少两篇作品,吟咏、诵读各一遍,全程录音或录像。

图4 吟诵影音的文体分布情况

⒉学术界应系统组织对中华吟诵的整理和研究、保护和申遗等工作

吟诵对于中国的语言学、文学、音乐学、教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认识我们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形成新的中国道统、学统,提升民族自信心,意义重大。学术界应该首先引入介绍吟诵,然后号召学者们、学生们学习吟诵,开展吟诵研究,并组织高质量的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期刊要充分考虑到像吟诵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不能以西方学科体系和方法一刀切,关注和支持吟诵研究,发表和介绍吟诵研究成果。

对比现在中国的几项世界级非遗:昆曲、古琴、木卡姆等,吟诵的价值不言而喻。由于申遗规定复杂,吟诵这样一个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纯粹口头的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整体成为国家级非遗。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如常州、武汉等地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个别吟诵是省级或市级遗产。这需要各级文化部门和有识之士进一步加深认识,尽快挖掘当地吟诵传人,共同努力。

⒊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进行吟诵重返课堂的实践行动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教育部也一直在研究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就要解决读书问题,尤其是快乐读书、高效学习的问题,吟诵在此价值巨大。教育界需要向学生和各界介绍吟诵、了解吟诵,让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学者、教师,知道有吟诵、知道什么是吟诵。相信会有一大批有教育情怀、有远见卓识的人站出来,实践吟诵教学,研究吟诵教学。依靠大家的力量,吟诵才能较快复兴,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⒋相关部门加大对吟诵教育的政策支持

由于社会普遍对吟诵缺乏了解,吟诵工作的推介和开展急需国家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支持。

首先,由于吟诵研究者、吟诵传人、吟诵教师目前都很缺乏,在推广之前应开展吟诵教育的试验,最好以自愿方式进行。先从一个教师、一个班、一个学校做起,摸索试验经验,包括吟诵教学的经验,也包括和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及整体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然后互相交流探讨,逐步推广。之后,教育部需对吟诵教学试验提供政策的支持,允许吟诵教学试验的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在此期间,教育部可积极组织吟诵教育的研讨、吟诵教师的培训、吟诵教材的开发等工作,让吟诵教学的实验更有序效地进行。

赵元任先生曾说:“令人遗憾的是,吟诵诗和散文已很快变成一种无望的艺术。”我们不相信失传是吟诵的命运,是中国文化的命运。只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吟诵了解、关注,中国的“读书声”就一定能够传承和发展下去!

(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课题组长:赵敏俐,执笔人:徐健顺、朱立侠、海珍、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