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俊秀的回锅肉  ·  Python爬虫杂记 - ...·  5 月前    · 
痴情的啄木鸟  ·  云数据库RDS for ...·  9 月前    · 
健身的鸡蛋面  ·  Ultimate Guide: ...·  1 年前    · 

如何活到二百岁:谈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

自古以来,健康与长寿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要想长寿,就必须懂得养生。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 不懂得养生之道就会“半百而衰”,而要“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要认真实践养生之道。中国古代养生理论见于医家著作,也见于其他著述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多养生学派,大致说来有精神养生、运动养生、调气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等。

一、一年四季都要养生

中医学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人体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健康无病,逆自然规律而行之,必将发生疾病。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调摄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基础,春天阳气开始升发,应宜补气,以助机体正气的升发,夏季气候炎热,需要清补,少食油腻食品,多饮水,如绿豆汤、红豆汤等,既可防暑消热,又可解毒开胃;秋天,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药食为主,可选用芝麻、牛蒡、核桃、菊花、银耳等具有滋润性的药食,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古人将五行四季与五味、五臭相配,构建古代食物养生理论。春天主木,其味酸,其臭膻,是羊所特有的气味,故春气与羊气相类。夏天主火,其味苦,其臭焦。因为处于生长过程中还未成熟的植物果实味道苦涩,故其味苦。而火燎之气是焦糊的气味,故其臭焦。季夏主土,其味甘,其臭香。因为土为五行之主,甘也相应为五味之主。土位于中央,中和各气,故其臭香。秋主金,其味辛,其臭腥,因为西方金主刑杀,故其气腥。冬天主水,其味咸,其臭朽。朽气是水的气味,北方物咸而坚,故其味咸。

根据五行、五味,古人对食物进行了分类。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对食物的需求相应有所变化,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人的养生食物也需作相应的调节。春天属木,万物生长复苏,但春气犹寒,故此时食物以进补为主,味以省酸增甘为优。古人主张食麦和羊,麦有孚甲,是木性植物,羊为火畜,味甘,食之可以扶气安性,且木火相生,正是勃勃兴盛的时候。夏天属火,气候炎热,应省甘增辛,古人认为应食菽和鸡,菽有坚壳是水性谷物,热天食菽,以寒水克火,可以消暑。夏天体力消耗大,鸡是木畜,肉甘温平味辛,对于恢复体力,壮体养血,有很好的 效用。季夏属土,湿气渐多,古人主张食稷和牛,稷是五谷之 长,寒性,牛是土畜,味甘和,能强胃脾去湿气。金秋空气干燥体内需要水分,要多食水分多的食物,省辛增酸,古人主张食麻与犬,麻、犬味俱酸,用以调金气,以少阳之气调少阴之气 ; 冬季属水,刚经过炎热的夏天和干燥的秋天,人体内潜藏伏热,故既要进温去寒,又要食寒去内中热毒,宜省咸增苦。古人主张食黍与豕采,黍属火,是温性谷物,猪水畜,其肉微寒,兼用水火,驱寒去热。

五味对人体而言,酸养骨,苦养气,甘养肉,辛养筋,咸养脉。故病在筋,不食酸 ; 病在气,不食辛 ; 病在骨,不食咸 ; 病在血,不食苦 ; 病在肉,不食甘。故人食过咸,使肾气盛,心气衰,令人发狂,喜衅、吐血、心神不定。人食过辛,使肺气盛,肝气衰,令人怯懦悲愁,目盲发白。人食过甘,使脾气盛,肾气衰,令人痴淫泄精,腰背疼,利脓血。人食过苦,使人心气盛,肺气衰,果敢轻死,咳逆,胸满。人食过酸,使肝气盛,脾气衰,令人消化不良,暗聋症固。这都是根据五脏、五味的五行属性,应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加以辨证的。所以肝病禁辛,心病禁食咸,脾病禁苦,肾病禁甘。肺病者宜食糯米,牛肉、枣、葵等土性食物。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等火性食物。肾病者宜食大豆、黄黍、猪肉、藿等水性或金性食物。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等木性食物。脾病者宜食鸡、桃、黍、葱等木性和金性食物。肝、心、肾各以其本味补之,脾、肺则以相生的五行养之。按照古人养生的观点,五味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相生,谨和五味,则人长寿,五味有偏胜,则疾病生。

传统养生学又强调“以淡养生”。饮食清淡主要讲的是味道的清淡,不要太多的肥甘厚腻,传统医学认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饮食要五味调和适中,任何一味偏多,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而盐吃得太多,对身体危害更大。《三国演义》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天,汉献帝派董昭去见曹操。曹操见他眉清目秀,精神充足,心想:洛阳闹饥荒,军民都有饥色,此人何得独肥?于是他就问董昭养生秘诀。董昭说,他没有其他秘诀,只是淡食了 30 年。 《黄帝内经》上说,饭量恰到好处补气,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清淡补气。饮食还要看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传统医学将食物归为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如胃热应吃寒性的香蕉,胃凉应喝热性的姜汤。如果吃反了会闹出病来。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间气候燥热,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发胃和大肠的燥火上攻,导致耳聋、耳鸣等症。

饮食养生更重要的是节食。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一个神人,这个神人住在藐姑射山上,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 《淮南子》中说:“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耍,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 后世的道教认为,辟谷可成仙,而成仙后又不再食人间烟火。辟谷也称断谷、绝谷、修粮,指限制食物的摄入。《黄庭外景经》将食物称为损命的邪魔,少食五谷而专心食气,则可以长生。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尸”,分居于上中下三丹田,是欲望产生的根源。“三尸”以五谷为生,故也称为谷神。如果人少食五谷,那么三尸就难以生存,人就可长生不死。 传说中的容成子是黄帝时代的得道者,是黄帝修道的老师,他精通辟谷补导长生之术。传说中的另一个长生者是彭祖。彭祖不食五谷,常食桂、芝,而且善于导引行气。辟谷之法主要有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大类。服气辟谷指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一种做法是服气之初就辟谷,饥饿的时候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或一两杯酒,渴的时候饮清水。一种做法是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天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而全断。第三种做法是等到服气功深,三年后自然断谷。服药辟谷指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服食的药方有很多。葛洪在书中列举的断谷之法,主要是服药辟谷法,药物有守中石药、松柏子、葵子猪膏、引石散、赤龙血青龙膏、干枣等。除了药物,还可以用符水。 古代,在生活起居方面也有讲究,春三月,“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在衣着上讲究“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意即春天气候变化无常,春风夹杂寒气易袭人体,此时不宜忙减冬衣,秋天气候干燥,夏之暑热未尽,易伤阴耗气,此时不宜忙加衣帽。

二、养神最最重要

“神”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神是生命的主宰,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神强必多寿”,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们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认为精神调养是养生的关键。《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切能使精神健康的方法都可以叫做养神。中医认为,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保证精气血的充足正常供应,是养神的前提。养生的关键在于“全神”。所谓“全神”,就是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完美无缺,要运用各种修心养性、澄心息虑的方法,使自己的心态保持恬淡宁静的境地。

最好的养神方式是静。《老子》说:“静为躁君。” 静可以使人排除杂念,使心灵变得空虚而不杂。《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强调以静养神的重要性。《内经》将静视为养生之本。以静养神的方法有多种,最简单、最易行的是静坐。在古代,道家静坐,佛家静坐,儒家静坐,医家更崇尚静坐。古今医家和养生家们都认为,通过静坐,能够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静坐不仅不讲话,而且还要中止内在的思维语言,物我两忘。王守仁是明代的著名哲学家,对养生也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他说:“究极仙径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 王阳明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而养生的关键就是养气,养气的最好方式是静坐。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将打坐分为真、假打坐,只有真正的打坐,才会有功效。

只有消除贪欲才能心静而神清。道教将人的欲望概括为“六欲”或“六根”,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静,六欲自然消灭。要达到这种境界非常不容易,需要“以道制欲”,而方式之一就是“打坐降心”。晋代的嵇康在《养生论》中将人的身体比喻成国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国家的君主:“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人的养生要形神兼养,而重在养神。养神的关键是减少欲望。

养性养德是养神的重要内容。养性专指道德修养。道德高尚的人,必然能获得长寿。《内经》把养德放在了养生的首位。据说唐代的孙思邈活了 142 岁,他在《千金要方》中说,不能活到百岁的人,主要是由于不注重道德修养。《内经》中说,一个人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规律进行。如此则形体健壮,精神饱满,形与神俱,便能尽终其天年。养德可以养气,可以养神,从而可以使形神不相离而得到长寿。怎样养性呢?概括起来主要是性善、仁礼、知足、忍让。谦和辞让,敬人持已,免除忧患,不使形神受伤,可以延年益寿。

三、学会像婴儿那样呼吸

“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一吸一呼为一息。人的生命存在离不开呼吸,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机体生存的基本前提。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可终生受益。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所以道教丹经中说:“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

“吐纳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之术,出气谓吐,吸气谓纳。《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道家养生,重视呼吸吐纳,然后仿照兽和禽的形体动作舒展筋骨,认为这样可以健康长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服气疗病》中说,吸取生气,吐出死气,就可以长生不死。孙思邀在《千金翼方》中说:“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调养失宜,则诸琦尽起。善养生者,须知调气方法。”吐纳的方法很多,大致上可分为动静两类。南朝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中提到了“六字气诀”,或坐或站,口呼鼻吸,呼气时根据需要默念嘘、呵、呼、欷、吹、嘻六字,念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如“嘘”治肝之实证,“呵”治心之实证。鉴真吐纳术相传为唐朝鉴真和尚所创,特点是意守膻中,动作圆柔,舒展大方,有益无损,适于各种年龄的人习练,可达强身健体的目的,对心脑血管疾病、哮喘、关节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当吐纳练息达到高层次时,则呼吸深细,鼻息的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觉,好象进入无呼吸状态,虽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气息从全身毛孔出入。古人认为这个呼吸状态和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很象,就命名为“胎息”,又叫脐息。古代养生家认为胎儿生机蓬勃,外无思欲之患,内无精气之耗,是养生所追求的佳境,所以有所谓“返婴还本”之说。胎息的修习就是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气,以达到“重返婴儿”的境界。胎息法历史悠久,《后汉书·方术传》说王真、郝孟节能行胎息、胎食之方。三国吴道士葛玄也善胎息术。此后,胎息术渐普及于道教。胎息被道教认为是修炼内丹的关键,《胎息铭》中说:“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钟吕传道集》中引用吕洞宾的话,说明胎息境界是修道进入较高层次的现象,是一种向更高层次锻炼的高级方法。明代的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讲述了胎息与内丹之间的关系。胎息锻炼的方法和名目繁多,如“抱朴子胎息诀”、“李真人胎息诀”、“达摩禅师胎息诀”、“张果老胎息诀”等,影响最大的是“抱朴子胎息诀”。佛门的《洗髓经》也有调息之法,与道教有所不同,不过经过长出气、潜呼吸、调息、息调、喉头呼吸、内呼吸六步,目的也是达到胎息的境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是三国时曹操的诗句。从很早的时候起,龟蛇就被视为长寿的灵物。龟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呼吸吐纳。龟动作缓慢,呼吸沉长,于是古人模仿乌龟呼吸创造了一种“龟息”养生法。《脉望》中说:“牛虽有耳,而息之以鼻;龟虽有鼻,而息之以耳。凡言龟息者,当以耳言也。”所谓“以耳言”,就是“听息”之法。《芝田录》中说:“睡则气以耳出,名龟息,必大龟寿。”龟息法的要义,在于用形体或意识控制呼吸,使呼吸渐深渐长,逐渐达到“胎息”或者“龟息”的境界。据传说,东晋的宋益寻访养生道场,由江西庐山来到湖北黄梅县,选择西山作为练功之地,在这里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玄鉴导引法》。他打坐的岩石下有一深潭,有一天,宋益坐在岩石上练功,发现潭里出现一只大乌龟,浮在水面上,呜咽呜咽地吐纳,每天如此。宋益受到启发,每天早晚模仿大龟呜咽吐纳,仿效龟头伸缩,练习导引吐纳之功。

无论是胎息还是龟息,都是通过对呼吸的有意识调控,改变惯常的呼吸方式。胎息和龟息采用的是体呼吸、腹式呼吸、内呼吸。踵息也属于体呼吸。踵息指用脚后跟呼吸。《 庄子 ·大宗师》说,古时的真人,睡觉不会做梦,醒来时不会忧愁,吃东西不求甜美,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用脚后根,而一般人呼吸靠的是 喉咙 。平常人用喉咙呼吸,气只能到达肺,即为肺呼吸,稍用功夫,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修道的人用脚后跟呼吸,吸入的是仙炁,炁可以遍及全身。 张耒有《踵息斋》诗,诗中说:“深之又深乃至踵,根深蒂固凝不动。”

四、向动物学习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古代养生重视动静结合。《吕氏春秋·尽数》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损为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体育运动对健身、防病的作用。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保生铭》中说:“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传统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

古人模仿其他动物的动作以活动肢体,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称为导引。早在 2000 多年前,庄子就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其中的“熊经鸟申”,就是指模仿熊的直立、鸟的屈伸肢体的动作。真正明确提出模仿动物的动作以求养生长寿的,是后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他的弟子吴普说,古人的导引术模仿熊和鸟的动作,目的在于活动腰部、肢体,使关节活动灵便,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但是仅仅模仿熊、鸟的动作还不够,需要加以丰富完善。他对弟子吴普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华佗所编创的仿生导引术,后来被称为“五禽戏”。南朝著名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华佗被曹操杀害,未能享尽其天年,而华佗的弟子吴普遵照华佗的教导,坚持练五禽戏,直到 90 多岁时仍然身体硬朗,齿牙完坚,耳聪目明。可见五禽戏确实有其积极的养生学意义。后代的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一类养生锻炼方法,都是在五禽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传统的运动健身法中,最流行的是太极拳,最神秘的是易筋经。太极拳是传统健身拳术之一,以“太极”为名,取《易经》之意,以太极图圆柔连贯、阴阳合抱之势为运动纲领。太极拳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目前广泛流行的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改编的简化太极拳,共为 24 式,称为“太极二十四势”。 佛门易筋经和道家太极拳有相通之处。“易”是改变的意思;“筋”泛指肌肉、筋骨。易筋经是一种锻炼肌肉、筋骨的方法。除练肌内、筋骨外,易筋经也练气和意,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功法。

五、性爱对养生真的很重要

传统养生理论向来十分重视养精、保精和炼精的养生作用,房中养生由此而产生。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 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若男女两者不合,则违背阴阳之道。古人认为:“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者,立可致死。” 掌握了房中术,合理地安排房室生活,就可以得到补益。

据《抱朴子》中说,彭祖是房中术的创始人。 彭祖主张法象天地,调理阴阳,传说他活了七、八百岁,经历了帝喾,并佐尧、舜,又从夏代活到殷代,殷王封他为大夫,派采女到他那里学习房中术,行之有效。东汉的张道陵不仅是道教的传播者,而且是个房中术专家。《神仙传 · 张道陵》记载张道陵向其徒众传授房中术作为修炼之法。 魏晋时被称为小葛仙翁的葛洪认为金丹大药、行气和房中术是长生成仙的三个主要方术。南朝道士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中有《御女损益篇》,是现存比较详尽的系统的房中术著作。宋元之后,性技巧纳入“采阴补阳”的目的,房中术转为宫廷秘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被篡改,日益堕入性神秘主义的魔道。

房中术主要是从男性角度立论,讨论房事保健的问题。其基本理论依据,是所谓“采阴补阳”、“还精补脑”,由此力倡男性在房事活动中应采取“多交少泄”的基本方针,还形成了一套所谓“采战之术”,并将行气、存思的方法引入其中。此外,还涉及“种子之术”及一些性事活动的卫生常识、性事疾病的防治等内容。唐代以后,房中术渐趋没落衰隐,原因主要是其本身极容易被误解而流于淫亵,从而遭到社会的鄙薄与反对。

节欲保精是房中养生的关键。 古人说:“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 [24]
明代龙遵叙在《男女绅言》中说:“清虚丈人食雄鸡,语人曰:雄鸡骨强肌涩,亡阳故也;线鸡则不然。君子可以知惜精保身之术矣。” 要养精,首先要保护好生殖之精。保精的关键是节欲。独身或禁欲不利于健康长寿,但恣情纵欲更有损于健康。古代小说中经常描写到某人因为纵欲而导致精尽人亡。比较典型的是《金瓶梅》和《赵飞燕外传》。《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就是因为精尽而亡。汉成帝刘骜的死亡方式与西门庆类似。刘骜因为纵欲,到后来连走路都困难了。

《医心方》中说:“夫阴阳之道,精液为珍,即能爱之,性命可保。” 保精可固气,固气可全神,如能保养精液,则生命可保持长久。意念控制再辅之以一些特殊动作,可以做到多交不泄。有所谓“九息压一”法。所谓九息,就是内呼吸九次;所谓压一,就是男子感觉到将达到性高潮时,用左手指压阴囊后方,使欲泄之精还复于体液中。“还精补脑”被古代房中术视为不可轻易传人的秘技。到了明代,“还精补脑”之法被养生家和丹道家所借用,而有了新的含义。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一书中收有“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诀”,又被称为“十六锭金”。

汉魏以后,房室养生术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从节欲保精转为闭精纵欲,采补之说由此而起。“采阴补阳”说认为,女性的阴气可以补益男子。如果一次只和一个女人性交,吸取的阴气微不足道,尚不足以弥补性交中丧失的阳气,所以性交过程中应该不断换人。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复施泻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能自固者,年万岁矣。” 至于采阴精的方法,明代洪基在《摄生总要》中说:“玉茎亦能吸其阴精入宫,如水逆流直上。” 对采补术描写得最为细致的是明清时代的艳情小说《姑妄言》,小说对对房中术中最神秘的采战术进行了想象。小说第二回出现的峨眉山道士“既会采阴,又善炼汞”,到处寻找“好鼎器”采补,他在接引今庵中中见到了黑姑子,认为是“好鼎器”,于是就开始采补,而所谓的“采补”,指的是用性具吸食阴精。 后世房中术认为,女子身上有益于男子的,除了阴精外,还有唾液和乳汁。由于唾液出于“红莲峰”,乳汁出于“双荠峰”,阴精出于“紫芝峰”,所以称为“采三峰大药”。要采阴补阳,首先要女子达到性高潮,这样才有阴精可采,这也是房中术对女子的性反应表现和前戏技巧特别重视的原因。房中术原与道教毫不相干,但到后来被道教所吸收,甚至成为道教修炼的方式之一。“采阴补阳”之说发展到后来,为“内丹”说所取代。

与“采阴补阳”相反的是“采阳补阴”。女性在性交过程中竭力促使男方射精,从而吸取“元阳”补益自身,使自己青春长驻,长生不老。这在明清时期的艳情小说如《昭阳趣史》、《株林野史》中有形象的描写。《医心方》说:“冲和子曰:非徒阳可养也,阴亦宜然。西王母是养阴得道之者也。一与男交而男立损病,女颜色光泽。” 《列仙传·女丸》中记载:“女丸者,陈市上沽酒妇人也,作酒常美。遇仙人过其家饮酒,以素书五卷为质。丸开视其书,乃养性交接之术。丸私写其文要,更设房室,纳诸年少,饮美酒,与止宿,行文书之法。如此三十年,颜色更加二十时。仙人数岁复来过,笑谓丸曰:‘盗道无私,有翅不飞。”遂弃家追仙人去,莫知所之云。’” 男子要“采阴补阳”,女子要“采阳补阴”,于是性交成为一种危险的游戏,成为两性之间的战争,房中书将“御女”视为“御敌”,有时干脆将女子称为“敌人”,将女方达到性高潮称为“投降”或“宾服”。明代房中书《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很容易让人认为是一篇兵书。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帝一日命人至操营,宣操入宫议事。操闻天使至,请入相见,只见那人眉清目秀,精神充足。操暗想曰:‘今东都大荒,官僚军民皆有饥色,此人何得独肥?’因问之曰:‘公尊颜充腴,以何调理而至此?’对曰:‘某无他法,只食淡三十年矣。’操乃颔之,又问曰:‘君居何职?’对曰:‘某举孝廉。原为袁绍、张杨从事。今闻天子还都,特来朝觐,官封正议郎。济阴定陶人,姓董,名昭,字公仁。’”见《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庄子 · 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淮南子·地形训》,何宁《淮南子集释》第 343 345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98 .

《云笈七签》说,人乃五谷精气所生,三尸则靠吸食人腹中的五谷精气而生存,因此要去三尸必须断绝五谷,从而断绝三尸的精气来源。见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 81 1854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3.

《抱朴子·杂应》:“近有一百许法,或服守中石药数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饥,炼松柏及术,亦可以守中,但不及大药,久不过十年以还。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 266-268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老子》第二十六章。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第 1408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第 14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第 139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孙思邈《保生铭》,见董诰《全唐文》卷 158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周守忠、胡文焕《养生类纂类修要诀》第 198 页,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9.

《庄子·刻意》。

[17] 《后汉书·方术传·华佗传》,范晔《后汉书》第 2739-2740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73.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争议颇多,至今未形成定论。有张三丰、陈卜、陈王廷、王宗岳、许宣平、李道子、韩拱月、殷利享等说法。张三丰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曾在湖北的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孙式太极拳的始创人孙禄堂在《太极拳学》自序中说:“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 , 而损元气… …先生以河图洛书为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因太极拳和道教有紧密联系,而张三丰又创立了道教的武当派,所以张三丰被后世附会为太极拳的创始人。陈卜是明初山西人,后来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据说陈卜耕读之余,创立了太极拳。陈王廷是明末清初人,是陈卜的第九代,于崇祯十四年任温县乡兵守备,后隐居家乡。据说他参考《黄庭经》的呼吸、导引养生法和《拳经捷要》中的拳势创造了太极拳,教授弟子儿孙。但《陈氏家乘》和《陈氏家谱》只说陈王廷创陈氏刀枪,至于拳法,只说陈王廷为陈氏拳手,改造旧有拳法,未提及其创太极拳。王宗岳原籍山西,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人,熟读经史,通击刺之术,尤精枪法,晚年曾于洛阳、开封设馆教书、授拳。他所著《太极拳论》一书是最早使用“太极拳”这一名称,后世谓其开创太极拳,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一说传给陈王廷仆人蒋发。以上诸说,证据皆不足。太极拳应是历代武术家的智慧结晶,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动作要领、方法早见于古代的拳术和导引术。到了明代,武术家以道教、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经络学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编制成了太极拳。在太极拳产生和演变过程中,陈王廷和王宗岳贡献尤多。陈王廷吸取多家拳法精华,把古代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术融入太极之中 , 创造了双人推手等,形成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王宗岳对太极拳进行了系统提炼,与古典哲学的“阴”和“阳”联系起来,使太极拳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深邃。参考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易筋经》之“易”取义于《易经》之“易”,有“变易”、“变化”、“变换”之义;“筋”泛指人身的经络、筋经等系统。《易筋经》主要讲通过特定方法锻炼身体,促进人体气血运行,增强肢体力量,改善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易筋经》一书与传统武功、传统导引、少林武术史以及武侠故事等有着多方面的关系。《易筋经》的作者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南北朝时的天竺僧达摩,一为明代天启年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达摩说”的依据是署名唐代“李靖”的序和宋代牛皋的序。李靖、牛皋两序证为伪托,“达摩说”亦不足信。有关紫凝道人,历代官私著述、地方史乘不见记载。西谛本《易筋经义》和述古堂本《易筋经》中均录有“紫凝道人跋”,但未言其俗名为宗衡。《易筋经》一开始以抄本形式流传,到清代嘉庆 10 (1805) 始有祝文澜的刊本,道光年间先后有傅金铨、来章氏、宋光祚等人的辑本。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谛本《易筋经义》 27 则,可分为为导引功法、武术功法和房中术三部分,导引练气功法占很大比重。导引功法部分明确提出了“修炼之功,以气为主”观点,具体练功方法有“内壮论”、“揉法”、“日精月华”及诸月行功法等。武术功法部分记述了有关功法的习练原则与方法,强调先练气内壮,练功开始以轻为主,渐渐加重,持之以恒,练功方法有排打功、掌臂功、指功等。房中术部分包括“阴阳配合论”和“下部行功法”,“下部行功法”中详细介绍了壮阳之法。清道光年间的来章氏辑本《易筋经》正文部分增加了“贾力运力势法说”和“ 12 势图”,附录中增加了“玉环穴说”、“洗手仙方”和“木杵木槌图”等。来章氏本之后 , 《易筋经》基本沿着两个内容体系发展,一个体系是辑录了更多的导引养生内容,另一个体系是逐步突出《易筋经》武功方面的内容,将原属于房中术的“下部行功法”改为“铁裆功”。

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 ( 卷一 ) 529 页,《道藏》第 18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下,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大都知其要法,御女多多益善,如不知其道而用之,一俩人足以速死耳。彭祖之法,最其要者。其他经多烦劳难行,而其为益不必如其书。人少有能为之者 , 口诀亦有数千言耳。”葛洪《抱朴子》第 220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11

邱鹤庭注译《神仙传注释》第 183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高濂《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不能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是害生于恩也。”高濂《遵生八笺》,成都:巴蜀书社, 1985.

龙遵叙《食色绅言》,丛书集成初编本。

丹波康赖《医心方》第 639 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 27 《房中补益》,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洪基 《摄生总要》第十九“三峰采战房中妙术秘诀”。见宋书功主编《摄生总要与双修要集》,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曹去晶《姑妄言》,见陈庆浩、王秋桂主编《思无邪汇宝》,台北: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 1997.

《医心方》卷二十八《玉房秘诀》。丹波康赖《医心方》第 1134 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李剑雄译注《列仙传全译》第 118 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