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大力的长颈鹿  ·  配置 cron·  4 月前    · 
追风的牛肉面  ·  python pandas ...·  6 月前    · 

11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辛亥革命,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火划破清王朝黑暗沉寂的夜空,终于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严重束缚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农工党诞生于辛亥革命后的1930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在农工党“一干会议”上,以邓演达为代表的25位中央干事会干事中,有的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的战友或学生,曾追随孙中山先生,直接参与了辛亥革命;有的受孙中山民主共和的思想影响,为寻求救国救民、中华复兴的道路,踏上赴海外求学或欧洲勤工俭学的旅途,开启了他们的革命人生;有的任教或毕业于孙中山先生创建的“黄埔军校”,为继承孙中山的遗愿,投入国民革命军北伐等。因此,辛亥革命对农工党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农工党的成立(包括其他各民主党派),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准备和人才组织储备。

孙中山思想的追随者和继承者

农工党的先驱邓演达先生早年追随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根据地中起过重大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说:“干革命,有两达(指邓演达,张民达),革命有希望。”足见孙中山先生对他的赏识和器重。

1907年6月,孙中山在华南沿海一带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其中1907年6月在广东惠州发起的七女湖起义,双方激战八天八夜,尽管虽以失败告终,但孙中山领导惠州七女湖起义的启蒙影响,使邓演达受到了极大震撼,激发了少年时代才12岁的邓演达立志从戎效国的决心,这为他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下,邓演达立志学习军事,报效国家。1909年(14岁)秋,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第四期就读。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前夕秘密加入了同盟会,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1910年,广州庚戌新军起义,由于事起仓促而失败,清军到处捉拿革命志士。在白色恐怖中,邓演达等“陆小”学生身着军服,佩戴校徽、臂章,秘密携带宣传标语,避开军警,由黄埔进城,四处散发传单,使清廷官吏触目惊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6岁的邓演达还是广东陆军小学堂的学生。4月27日下午,黄花岗起义的枪声震撼着黄埔陆军小学的每个角落。陆军小学的同盟会会员本来受命于4月29日配合起义,因提前起义失败。10月,武昌起义爆发,邓演达经香港到潮汕,随陆军小学学生参加了潮汕之役、宿州之役,并随广东北伐军向苏皖挺进。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在南方建立的国民党武装力量援闽粤军第一师。

邓演达16岁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革命思想由是蒙发,信仰越来越坚挺,进而成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的积极追随者、继承者和捍卫者,把毕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自由与解放事业。

农工党的先驱参与了辛亥革命

据不完全史料记载,在25位中央干部会干事中,除了邓演达外,还有10余位农工党的先驱,他们有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或学生,有的是受孙中山民主共和的思想影响,追随孙中山先生直接参与了辛亥革命,为农工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准备。

彭泽民,1906年8月7日,孙中山到达吉隆坡,成立同盟会吉隆坡分会,彭泽民被推选中文书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彭泽民虽然没有亲身回国参加,但是他在海外华侨中发动力量,同保皇党人斗争,为革命网罗、培养人才,并募集资金,支援国内的武装斗争。

季方,1911年进入保定军官学校,在入伍训练期间武昌起义爆发了,季方南下到达上海,加入沪军都督陈其美属下的的北伐敢死队,任排长,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

邱哲,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由孙中山在越南河内策划,同盟会在饶平黄岗起义,丘哲赶赴黄岗参加起义。1911年4月,丘哲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他和战友们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同清兵展开激烈巷战,七十二烈士壮烈牺牲。

朱蕴山,1908年加入同盟会,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朱蕴山回六安、霍山、舒城一带宣传革命,招募青年,组织青年军,成为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一支生力军。

郭冠杰,1907年,随堂兄郭典三赴广州,从事同盟会外围活动。不久,考取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四期。在学期间,与教官邓仲元及同学邓演达过从甚密,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邓演达与郭冠杰等人,被派往潮汕发动起义,随后参加姚雨平领导的韩江第四军。

肖秉章,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肖秉章等江西革命人士纷纷响应,拥护武昌起义,组织学生军,开往武汉参战。

江董琴,1910年流亡马来西亚加入槟榔屿华侨殷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海外支持声援辛亥革命。

陈豹隐(又名陈启修),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辛亥革命期间回国,在王芝祥第三军任二等参谋兼军需司副司长。

杨树松,14岁考入安徽省陆军学堂,即将毕业,辛亥革命事起,遂参加革命队伍。后离伍升学,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工兵科,分配在延州的第一师工兵团二连任排长。

潘震亚,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接受了三民主义思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潘震亚所在汉口商团立即响应起义,毅然剪去辫子,参加新军。

寻求救国救民中华复兴的道路

农工党的先驱,为继承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思想,有的为寻求救国救民、中华复兴的道路,纷纷踏上赴海外留学的旅途,接受了民主思想和先进的科技知识,为农工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邓演达,1925年初抵德国柏林。在德期间,他勤奋钻研经济,政治、社会等学科,并与正在柏林的共产党人朱德、孙炳文等人交往。1927年9月15日,抵莫斯科。在苏联期间,与宋床龄,陈友仁等就中国革命问题交换意见,决定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的前身),继续执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1月1日接受宋庆龄,陈友仁的委托起草《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并以他们3人名义,于莫斯科公开发表。

黄琪翔,1928年7月,黄琪翔赴德国,入柏林大学补习德文。期间,邓演达、叶挺,宋庆龄等人也在柏林,黄琪翔深受他们影响,赞同邓演达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成为邓演达的亲密战友,并赞助邓演达在中国组织和建立既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又不同于共产党的第三种政治势力的主张。

章伯钧,1922年,以公费派赴德国,入柏林大学,并有幸与正在德国从事革命活动的朱德相识,同住一室。1925年,邓演达到欧洲,章伯钧与邓演达第一次在德国见面,俩人一见如故,常促膝长谈,探索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之路。章伯钧深受邓演达思想的影响,邓演达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观点的思想,为章伯钧所接受。

郑太朴,从工部局辞职后,经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邀他在编译所工作。他勤奋译著,成绩卓越,1922年秋,由蔡元培提名派赴德国留学,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

罗任一,1917年,20岁时东渡日本,初在物理学校学化学。1920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改读政治经济学,他憎恶权力,研究唯物史观,成为“社会主义同盟”盟员。

丘哲,辛亥革命胜利后,因对革命有功,1912年被派往日本公费留学,两年后考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郭冠杰,1916年考进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初步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夏,郭冠杰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于次年7月赴法,在里昂大学法律研究院研究经济学,从中探讨中国政治、经济变革问题。

王忱心,1918年自费留学日本,考入东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研究生,1922年学成归国。

谢树英,1920年11月,谢树英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中华复兴的道路,从上海启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旅途,开启了他们的革命人生……旅途中,谢树英经李福景的引见,结识周恩来。

肖秉章,江西高等大学堂师范科学习,毕业后报送赴日本政法大学攻读经济,兼学日、俄、英、法等国文字。

李毓九,1922年9月30日的《申报》第14版刊登了一则消息:《寰球学生会代订留学生舱位》,其中公布了预订法国邮船“安琪儿”号10月14日船票的赴德留学生名单(共九人):张鸿年、夏秀峰、李毓九、孙炳文、朱德、章伯钧、史尚宽、房师亮、史逸。后转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陈豹隐,在桂林读初中时,两广一带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于1907年赴日,190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次年正式就读。

万灿,于1922年与有志的青年学子,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次年与朱德、谢树英、许斌等转道德国,考入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系学习。

詹显哲,1919年初,早年留学法国,后去德国。

邹兰甫,日本留学生,后任广东大学教师(现中山大学)。

为完成孙中山的遗愿投入北伐

农工党的先驱,有的任教或毕业于孙中山先生创建的“黄埔军校”,为完成孙中山的遗愿,投入国民革命军北伐,从事武装斗争,为农工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政治人才。

邓演达,十几年的军校、军旅历练,邓演达积淀了成熟的政治素质。邓演达精诚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作为黄埔军校的重要筹办者和领导人之一,任训练部副主任,后任教育长;他肩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督师北伐,鏖战武昌,英名远扬。1927年1月中旬,被委任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代理校长。

黄琪翔,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为北伐革命战争的胜利立下显赫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时年29岁。他与叶挺将军亲密合作,战绩显著,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写下了国共合作的光辉篇章。

朱蕴山,1927年1 月,为了配合北伐军,朱蕴山回六安,准备一举发动六(安)霍(山)武装起义,不幸失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朱蕴山来到武昌,筹组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任组织部长;同时协助邓演达充实总政治部,扩大宣传。

李世璋,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秘书、代理主任,第十八师党代表,后参加北伐。

郭冠杰,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篡委员会兼总务科长,为邓演达得力助手。后任北伐军政治部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委员。

王忱心,1915年即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积极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和大革命,在大革命时期先后担任北伐军第六军教导队宣传委员会主席、第十四军政治部副主任。

丘学训,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邱投笔从戎,在邓演达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后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秘书。

江董琴,在邓演达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总务科长。1926年7月调广州参与商议北伐战争,任北伐东路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

杨逸棠(又名杨伯恺),曾任东征军总指挥部宣传分队长,参加省港大罢工运动。1926年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纂股副股长,次年参加南昌起义。

陈豹隐,1919年,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亲身参加了“五四”运动,思想发生了质变。1926年应邀到黄埔军校讲课,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委员。

丘萼华(又名丘新民),在邓演达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担任了邓演达的随从副官。后任北伐军总务处财务股股长,北伐军总政治部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委员。

为农工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1930年8月9日,邓演达在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今黄浦区淡水路332弄1号),主持召开了有10个省区的代表30余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宣告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的前身)诞生。邓演达认为,国民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要继承孙中山的旗帜,就要继承孙中山的组织——国民党,因此,在建党的名称上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会议通过了由邓演达起草的政治纲领——《我们的政治主张》,其核心内容,就是“解放中国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在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在思想上,既继承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农工党“一干会议”的政治纲领,从思想上,赓续了辛亥革命的核心思想,它蕴含着农工党先辈们对辛亥革命这份珍贵政治遗产的认同与超越,集中体现了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发展以及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从理论上,全面进行系统的阐述,是对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理论传承的结晶,完善奠定了辛亥革命坚实理论基础和不可动摇的原则;从行动上,提出了最简洁、最直白、最平民的口号,是浓缩版的辛亥革命政治纲领,是农工党先辈们提炼出的指导思想、事业追求、目标任务、组织原则和行动步骤。

因此,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邓演达为代表的众多农工党人士,深受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为邓演达组建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民主革命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准备,农工党的诞生与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里程碑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国家统一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追求。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邓演达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铭记孙中山、邓演达先生等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新时代进步洪流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初心不忘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