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虽然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方向相对多元、就业前景相对乐观,但是存在主流媒体就业率偏低、就业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提高、就业质量不理想等问题。可从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强化通识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促进新闻传播学类学生的就业。

自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已近百年。改革开放之后,传播学被引入国内,新闻传播学于1997年成为一级学科,新兴媒体的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的进展,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不断加强,全国各个层次的新闻传播教育得以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包括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7个专业。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占到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的1.4%。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考察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有助于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建设能力,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水平。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3年底,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项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高校386所。根据此次调研发现,我国当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就业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2013年7月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的统计数据为1080个,而到了2015年,专业布点数已经上升到了1244个。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布点数增加了164个,可见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招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急剧增长,这也给未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

就业方向相对丰富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传媒机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时期,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

(1)传统媒体。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仍是我国传媒行业的“主力军”,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去向。报社、通讯社、电视台、杂志社等传统媒体的岗位设置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就业选择。

(2)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媒体处在“发展进行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因如此,网络媒体行业急需大批通晓媒体和网络知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3)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报考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倾向于去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及其他各级政府机关的宣传部、新闻研究中心、文化交流部、信息部等重要部门。

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中,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对报刊和音像图书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管理以及宣传策划及公文稿件撰写等工作。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就业方向,各类传媒机构、广告公关公司、媒介研究公司、高等教育院校也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丰富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就业前景相对乐观

根据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底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80%以上,就业前景相对乐观,但各地区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1)东北地区

黑龙江省:近三年来新闻传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6%。

吉林省:近两年来就业率为 81.3%,另外考取研究生205人,比率为8.3%,各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相差较大,从25%至93%不等。

辽宁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2013年对口就业率达到81%,大多集中于机关企业的信息传播部门、报纸、电视、网络、广告公司等单位。

(2)华北地区

河北省:近三年对口就业的新闻传播本科生共1553人,其中在省内实现对口就业的有1243人,占80.1%。

山东省:新闻学科就业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就业率高,有的就业率低,但最后基本都能找到工作,就业主要方向为媒体、读研或出国深造、公务员、教师、企事业单位。

(3)华东地区

浙江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6.5%,其中编辑出版学、新闻学就业率较高,在98%左右,接下来依次是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

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是93%。

(4)华南地区

广东省:自2011年以来,对口就业的新闻传播本科生共2493人,其中在省内实现对口就业的有2061人,占82.7%。实际上,不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留在省内是实现对口就业的最主要选择。

(5)华中地区

河南省:新闻传播类专业就业形势就统计数据看较为乐观,在24所接受调研的高校中,有18所高校的就业率均在85%以上,平均就业率为92.5%。其中,对口就业的新闻传播本科生比例为48.9%,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不高。

湖北省:院校目前就业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在提供就业率数据的14所院系里面,就业率最高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新闻系,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7.2%。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等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就业率紧随其后,均为95%左右;排名最后的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湖北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率也都有87%。

(6)西北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就总体而言,新闻学专业近70%的毕业生是在宁夏及周边省区工作,而根据近几年的粗略统计,新闻学和广告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截至每年7月初)大约在60%左右。

陕西省:自2011年以来,各高校对口就业的新闻传播本科生比率较高的学校有:西安工程大学83%,西北大学70%左右,西北工业大学70%等。但也有一些学校对口就业比率较小,在10%到20%之间。

(7)西南地区

四川省:2011年以来,省内的15所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不低于86%。

重庆市:15所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就业率平均不低于85%。

广西壮族自治区:17所院校的新闻学专业的就业率都不低于85%。

云南省:14所高校的就业率基本在90%以上。

西藏自治区:两所高校的就业率在95%以上。

由以上调研结果可分析出,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相对比较乐观,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环节可以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换,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但是不同省份的就业率情况具有一定的差距,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这与媒体行业本身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也有较强的关联。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难点

主流媒体就业率偏低,就业满意度不高

虽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其中在主流媒体中就业的人数较少。由于传统主流媒体行业的岗位设置几乎处于饱和状态,每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其每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在30个左右,其中15个面向海归留学生,15个面向国内应届毕业生。其他主流媒体同样因为编制的控制,招收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想要进入专业对口的媒体单位比较困难,从而大量流入了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容易产生实际就业情况与就业预期的差距,影响就业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层次要求较高

新闻媒体和一些有竞争力的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条件中对毕业生的学校层次有所限制。“985和211高校的学生优先考虑”几乎是热门单位的一致要求。而很多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在招聘启事中明确提出对学校层次的要求,但是在简历筛选等考察过程中会实际考虑这一点,二本、三本院校毕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几乎与省级和中央级媒体无缘。

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提高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招聘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毕业生掌握融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多青睐经验丰富、人脉广、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忽视应届毕业生敢于吃苦、可塑性强的优点,这就导致许多缺乏实习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就业质量不理想

虽然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整体就业率较高,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在理想的工作单位就业。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毕业生就业时体现的尤为明显。很多学生表示在入学学习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时,都怀揣着新闻理想,但在就业时却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的青睐。大部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在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待遇较差的传媒公司或机构就职,就业的期待值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就业质量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会认为在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较小,往往短期内就会离职,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就业地区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传媒行业发展前景好,待遇高,大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在大城市中寻求就业机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了大城市中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欠发达城市中新闻传播人才的流失。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表示,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的较少,在当地就业几年后也大多流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不足

部分毕业生反映,在应聘过程中很多单位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认识不足,使有些专业的学生失去了应聘机会。比如,由于专业目录的调整,原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为“广播电视学”,因为专业名称中没有“新闻”或“传播”字样,一些用人单位便认为该专业的学生不是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的对口专业学生。再比如用人单位往往认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是新闻媒体最对口的专业,从而在岗位要求的设置时往往拒绝国际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毕业生。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就业设置了屏障。

自主创业同质化严重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了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选择创业的比例逐年增加。虽然毕业生创业的意向高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创业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创业以传媒公司、影视公司以及广告公关公司为主要类型,毕业生大都从事宣传片制作、广告制作、影视制作、内容发行推广等工作。由于创业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立创新技术,创业公司很难在数量众多的单位中突出出来,因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以及投资回报率并不理想。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策略

面对现状,要想解决新闻传播学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们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学生个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从制度到执行、从思想到行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毕业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①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快速变革的媒体发展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所有新闻传播专业院校都应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结合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科交叉,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技能,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且初步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仅有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各新闻传播院校应创新就业指导的形式,通过主题教育、个性咨询、讲座论坛、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要加强毕业观、择业观教育,逐步改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动员毕业生“入主流、去地方”,使毕业生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

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素养

当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仅仅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针对这一情况,新闻传播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通识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高校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其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诸多优良的品性,以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教学能力

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具有重实践的属性,在具体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一方面,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实践中,高校要加强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报等校园媒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实践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媒体发展的实际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实践所需的实验室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可以多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为兼职教师;经常邀请新闻单位的人士来学校开设讲座;选派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去媒体兼职或从事课题研究,增强其对新闻工作的深入思考。②中宣部、教育部自2013年起开展“千人互聘计划”,推动高校教师和编辑记者双向交流互聘,目前已有600多名编辑记者进入高校课堂进行课程教学,约350余名教师到媒体挂职锻炼。通过“千人互聘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紧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十分重视毕业生是否具有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践经验,许多单位在筛查毕业生求职简历时,最为看重的也是学生是否具有与岗位相匹配的工作经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普遍具有重实践的属性,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条件。对于新闻传播院校来说,在未来应高度重视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深化学生对于实习单位的感性认识,开拓毕业生就业范围,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

(作者胡正荣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冷爽系该校新闻传播学部分团委书记、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秘书)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岳媛媛:《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思考》,《河南教育》(高教)2014年第6期。

②常民强:《从科学发展观看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闻知识》2011年第9期。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虽然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方向相对多元、就业前景相对乐观,但是存在主流媒体就业率偏低、就业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提高、就业质量不理想等问题。可从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强化通识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促进新闻传播学类学生的就业。

自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已近百年。改革开放之后,传播学被引入国内,新闻传播学于1997年成为一级学科,新兴媒体的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的进展,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不断加强,全国各个层次的新闻传播教育得以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包括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7个专业。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占到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的1.4%。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考察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有助于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建设能力,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水平。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3年底,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项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高校386所。根据此次调研发现,我国当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就业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2013年7月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的统计数据为1080个,而到了2015年,专业布点数已经上升到了1244个。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布点数增加了164个,可见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招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急剧增长,这也给未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

就业方向相对丰富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传媒机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时期,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

(1)传统媒体。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仍是我国传媒行业的“主力军”,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去向。报社、通讯社、电视台、杂志社等传统媒体的岗位设置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就业选择。

(2)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媒体处在“发展进行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因如此,网络媒体行业急需大批通晓媒体和网络知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3)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报考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倾向于去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及其他各级政府机关的宣传部、新闻研究中心、文化交流部、信息部等重要部门。

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中,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对报刊和音像图书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管理以及宣传策划及公文稿件撰写等工作。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就业方向,各类传媒机构、广告公关公司、媒介研究公司、高等教育院校也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丰富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就业前景相对乐观

根据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底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80%以上,就业前景相对乐观,但各地区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1)东北地区

黑龙江省:近三年来新闻传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6%。

吉林省:近两年来就业率为 81.3%,另外考取研究生205人,比率为8.3%,各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相差较大,从25%至93%不等。

辽宁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2013年对口就业率达到81%,大多集中于机关企业的信息传播部门、报纸、电视、网络、广告公司等单位。

(2)华北地区

河北省:近三年对口就业的新闻传播本科生共1553人,其中在省内实现对口就业的有1243人,占80.1%。

山东省:新闻学科就业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就业率高,有的就业率低,但最后基本都能找到工作,就业主要方向为媒体、读研或出国深造、公务员、教师、企事业单位。

(3)华东地区

浙江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6.5%,其中编辑出版学、新闻学就业率较高,在98%左右,接下来依次是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

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是93%。

(4)华南地区

广东省:自2011年以来,对口就业的新闻传播本科生共2493人,其中在省内实现对口就业的有2061人,占82.7%。实际上,不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留在省内是实现对口就业的最主要选择。

(5)华中地区

河南省:新闻传播类专业就业形势就统计数据看较为乐观,在24所接受调研的高校中,有18所高校的就业率均在85%以上,平均就业率为92.5%。其中,对口就业的新闻传播本科生比例为48.9%,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不高。

湖北省:院校目前就业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在提供就业率数据的14所院系里面,就业率最高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新闻系,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7.2%。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等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就业率紧随其后,均为95%左右;排名最后的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湖北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率也都有87%。

(6)西北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就总体而言,新闻学专业近70%的毕业生是在宁夏及周边省区工作,而根据近几年的粗略统计,新闻学和广告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截至每年7月初)大约在60%左右。

陕西省:自2011年以来,各高校对口就业的新闻传播本科生比率较高的学校有:西安工程大学83%,西北大学70%左右,西北工业大学70%等。但也有一些学校对口就业比率较小,在10%到20%之间。

(7)西南地区

四川省:2011年以来,省内的15所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不低于86%。

重庆市:15所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就业率平均不低于85%。

广西壮族自治区:17所院校的新闻学专业的就业率都不低于85%。

云南省:14所高校的就业率基本在90%以上。

西藏自治区:两所高校的就业率在95%以上。

由以上调研结果可分析出,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相对比较乐观,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环节可以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换,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但是不同省份的就业率情况具有一定的差距,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这与媒体行业本身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也有较强的关联。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难点

主流媒体就业率偏低,就业满意度不高

虽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其中在主流媒体中就业的人数较少。由于传统主流媒体行业的岗位设置几乎处于饱和状态,每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其每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在30个左右,其中15个面向海归留学生,15个面向国内应届毕业生。其他主流媒体同样因为编制的控制,招收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想要进入专业对口的媒体单位比较困难,从而大量流入了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容易产生实际就业情况与就业预期的差距,影响就业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层次要求较高

新闻媒体和一些有竞争力的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条件中对毕业生的学校层次有所限制。“985和211高校的学生优先考虑”几乎是热门单位的一致要求。而很多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在招聘启事中明确提出对学校层次的要求,但是在简历筛选等考察过程中会实际考虑这一点,二本、三本院校毕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几乎与省级和中央级媒体无缘。

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提高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招聘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毕业生掌握融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多青睐经验丰富、人脉广、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忽视应届毕业生敢于吃苦、可塑性强的优点,这就导致许多缺乏实习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就业质量不理想

虽然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整体就业率较高,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在理想的工作单位就业。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毕业生就业时体现的尤为明显。很多学生表示在入学学习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时,都怀揣着新闻理想,但在就业时却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的青睐。大部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在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待遇较差的传媒公司或机构就职,就业的期待值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就业质量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会认为在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较小,往往短期内就会离职,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就业地区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传媒行业发展前景好,待遇高,大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在大城市中寻求就业机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了大城市中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欠发达城市中新闻传播人才的流失。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表示,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的较少,在当地就业几年后也大多流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不足

部分毕业生反映,在应聘过程中很多单位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认识不足,使有些专业的学生失去了应聘机会。比如,由于专业目录的调整,原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为“广播电视学”,因为专业名称中没有“新闻”或“传播”字样,一些用人单位便认为该专业的学生不是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的对口专业学生。再比如用人单位往往认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是新闻媒体最对口的专业,从而在岗位要求的设置时往往拒绝国际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毕业生。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就业设置了屏障。

自主创业同质化严重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了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选择创业的比例逐年增加。虽然毕业生创业的意向高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创业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创业以传媒公司、影视公司以及广告公关公司为主要类型,毕业生大都从事宣传片制作、广告制作、影视制作、内容发行推广等工作。由于创业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立创新技术,创业公司很难在数量众多的单位中突出出来,因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以及投资回报率并不理想。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策略

面对现状,要想解决新闻传播学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们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学生个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从制度到执行、从思想到行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毕业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①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快速变革的媒体发展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所有新闻传播专业院校都应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结合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科交叉,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技能,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且初步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仅有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各新闻传播院校应创新就业指导的形式,通过主题教育、个性咨询、讲座论坛、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要加强毕业观、择业观教育,逐步改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动员毕业生“入主流、去地方”,使毕业生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

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素养

当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仅仅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针对这一情况,新闻传播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通识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高校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其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诸多优良的品性,以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教学能力

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具有重实践的属性,在具体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一方面,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实践中,高校要加强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报等校园媒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实践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媒体发展的实际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实践所需的实验室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可以多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为兼职教师;经常邀请新闻单位的人士来学校开设讲座;选派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去媒体兼职或从事课题研究,增强其对新闻工作的深入思考。②中宣部、教育部自2013年起开展“千人互聘计划”,推动高校教师和编辑记者双向交流互聘,目前已有600多名编辑记者进入高校课堂进行课程教学,约350余名教师到媒体挂职锻炼。通过“千人互聘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紧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十分重视毕业生是否具有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践经验,许多单位在筛查毕业生求职简历时,最为看重的也是学生是否具有与岗位相匹配的工作经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普遍具有重实践的属性,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条件。对于新闻传播院校来说,在未来应高度重视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深化学生对于实习单位的感性认识,开拓毕业生就业范围,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

(作者胡正荣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冷爽系该校新闻传播学部分团委书记、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秘书)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岳媛媛:《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思考》,《河南教育》(高教)2014年第6期。

②常民强:《从科学发展观看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闻知识》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