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漫威“漫改电影”独霸地位的挑战者DC[2]则在2016年迈开了自己追赶漫威的步伐,其同样在上下半年连续推出两部“DC漫画宇宙”的扛鼎之作《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和《X特遣队》。然而,DC电影的表现却远没有其对手那么风光,两部电影不但票房相继失利,还遭到了观众和影评人一致的口诛笔伐。DC引以为豪实现了“四剧联动”[3]的小荧幕虽然表现不错,但“电影宇宙与电视分离”的运营模式,使得DC的大电影市场未能得到来自于电视端的任何积极影响。 除了漫威和DC的针锋相对外,其他影视公司甚至美国之外的影视制作者也在尝试影视联动可能带来的好处。福克斯推出了“X战警”系列联动电影的第五部作品《X战警:天启》,NBC在其热播的“芝加哥系列”[4]首次实现“三剧联动”,而日本的富士电视台则在其秋季剧中使用了更为谨慎的“两两联动”模式,[5]也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相较之下,虽然中国影视圈也时常以“联动”作为炒热话题的焦点,但真正的“影视联动”,在中国的发展尚属于真空地带。对于这一已然改变了影视制作业格局的新颖方法论,国人目前尚知之甚少。 影视联动的历史发展 顾名思义,影视联动(西方报道中更常称其为影视“交叉”[“Crossover”])指的是不同影视作品间的“联合”与“互动”。一般而言,其指的是先进行一个战略意义的大框架设定,在该设定下创作具体内容不同的作品,各部作品彼此独立,但在某些不影响剧情本身的细节上又有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创作者会设置一些线索在作品之间进行串联。在必要的情况下,再将独立的作品中的要素统一起来,创作多个IP的大“集合”,从而将之前不同作品的受众统一起来,并获得最大的利益。不过,只要作者足够优秀,即使两部分别独立的作品没有相互分享的大框架,也不妨碍“联动”的进行。但是,国内某些报道中,将普通的作品改编和剧情根本不交叉情况下的交互宣传统称为“联动”,实际上是对于这一概念的滥用,应加以区别。[6] 影视联动现在看来是个颇为新颖的概念,但事实上这一运营模式的雏形可以追溯到超过半个世纪以前,而发明者恰恰是现在深陷“影视联动”泥潭中难以自拔的DC。 1952年,DC创造性地让《侦探漫画》中的人气角色蝙蝠侠出现在了《动作漫画》的人气角色超人的单行本中,[7]从而结束了蝙蝠侠和超人“各自为战”的创作传统。这一变革不但使DC在漫画营销和粉丝人气上达到了双丰收,[8]还引起了漫画界堪称地震般的效应,吸引了诸多漫画家的效仿。[9]之后DC趁热打铁,在1968年推出第一部带有联动色彩的动画片《The Batman/Superman Hour》,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并在1977年至1982年两度重映。[10] 美国人虽然发明了最早的“影视联动”,但对于“影视联动”在真人电影上的运用和发展,被称为“特摄电影之父”的圆谷英二才是真正的“首功之臣”——正是其将影视联动变成了一种真人电影中也可以运用的创作方式,一种营销手段。 1964年,圆谷首次将其创作的两大“怪兽品牌”哥斯拉与魔斯拉结合,以《魔斯拉大战哥斯拉》轰动了日本影坛,并在上世纪60年代取得了720万日元的票房。之后圆谷又相继为东宝创作了《三大怪兽:地球最大决战》、《哥斯拉·伊比拉·魔斯拉 南海大决斗》、《怪兽岛决战:哥斯拉之子》等片,将最早的“影视联动”——更准确地说是“怪兽联动”发扬到了极致。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圆谷英二的“怪兽联动”系列虽然为影视业的“影视联动”提供了基本的创作模板,但是这种“联动”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吸引多方面受众的表现都不算太出色。单调的“怪兽对打”几乎没有什么实质的剧情需要创作,也无法在固定的“怪兽迷”外整合更多的观众。 “影视联动”之所以可以在动画片和感官型恐怖片有所发展,仅仅是因为这两类电影相对于真正意义的“大电影”都有其固定的短板——动画片彼时制作成本较为低廉,且因为不需要演员而不存在不可替代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发生演员身价水涨船高从而要挟制片方的不愉快;而感官型恐怖片(区别于惊悚类恐怖片)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基本不需要剧本,用来“联动”的角色同样是任何人都可以出演的“怪物”,亦不会有演员“挟片要价”的事情发生。 而正是这样的短板,才使得“影视联动”可能面对的两大瓶颈——演员日益高昂的身价,和“大”剧本创作的难度不复存在,“影视联动”才有了生存的空间,这简直是个莫大的讽刺。 事实上,历史的轨迹也正是这样发展的——自此直到“漫威电影宇宙”诞生前的近50年,“影视联动”的发展基本上只有两条线,一条是漫画改编的动画电影或电视剧,另一条则是恐怖片。正因为如此,美国第一部采取了“影视联动”手法创作的真人电影,不是2008年的《钢铁侠》,而是2003年的血腥类恐怖片《弗雷迪大战杰森》! “影视联动”的集大成者——“漫威电影宇宙”的成功 如上所述,直到2006年,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欧亚,尚无人敢于在感官恐怖片和动画之外尝试“影视联动”式的创作和运营。而漫威影业便做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彼时的漫威,正可谓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旗下人气最高的蜘蛛侠、X战警系列早已转卖他人,自己以非联动形式投拍的《美国队长》[11]、《绿巨人浩克》[12]等片均惨遭票房失利。而竞争对手DC虽然也“流年不利”,但在发掘金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后,2005年重启的新《蝙蝠侠》已经让DC扭转了之前的颓势。 网登网视备(沪)02020000041-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沪(2022)000019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395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10968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237657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027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