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通过模型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连接结构,进而给出数据的解释。图 1 给出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者的关系。
深度学习之所以被称为 “深度”,是相对于其他”浅层”学习的方法(支持向量机、提升方法 、最大熵方法等)而言的。浅层学习依靠人工经验抽取样本特征,网络模型学习后获得的单层或双层的特征;而深度学习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逐层特征变换,将样本在原空间的特征表示变换到新的特征空间,自动地学习得到层次化的特征表示,从而更有利于分类或特征的可视化。
图1: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关系
目前,深度学习已经被应用于诸多领域中,例如:医疗保健、社会网络分析、音频和语音处理(识别和增强)、视觉数据处理方法(多媒体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翻译和句子分类)等。
R 语言深度学习
随着 R 的不断发展,利用 R 进行深度学习比以往更容易。并且 R 易学易用,不要求很扎实的编程基础,如今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器学习实践和教学中。即使对 R 语言不是很了解的用户也可以通过一些包来搭建深度学习网络。
CRAN 的
机器学习与统计学习
任务视图中与 R 语言深度学习相关的第三方包有:
如果在上一步中尚未安装 Anaconda,此时将被要求安装 Miniconda。 读者需要接受并等待所有软件包安装。
使用
install_tensorflow()
函数安装 TensorFlow。
library(tensorflow)
install_tensorflow()
确认是否安装成功:
library(tensorflow)
tf$constant("Hellow Tensorflow")
## tf.Tensor(b'Hellow Tensorflow', shape=(), dtype=string)
此时,默认安装了适用于 R 的 TensorFlow 版本。
安装并加载 keras 包:
install.packages('keras')
library(keras)
install_keras()
默认安装 CPU 版本的 Keras。如果需要安装 GPU 版本,则应使用此命令:
install_keras(tensorflow = 'gpu')
确认是否安装成功:
packageVersion('keras')
packageVersion('tensorflow')
当工作环境搭建完毕后,就可以开始利用 R 语言做深度学习了。
简单神经网络建模
本节将从一个简单的
回归例子
来介绍如何在 R 中使用 keras 包进行深度学习。
该案例是在 CPU 下进行的。如果你的设备有 GPU,并想用 GPU 训练模型。你不需要修改以下的代码,只需前期安装 GPU 版本的 TensorFlow,默认情况下,运算会优先使用 GPU。
知识点包括:
数据导入与数据处理。
构建神经网络。
训练神经网络。
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保存并恢复创建的模型。
library(keras)
library(mlbench) #使用内部数据
library(dplyr)
library(magrittr)
使用 1970 年波士顿 506 个人口普查区的住房数据作为例子。该数据集一共有14列,506 行。其中,因变量为 medv(自有住房的中位数报价, 单位 1000 美元),自变量为其他 13 个变量,包括:CRIM (城镇人均犯罪率)、ZN(占地面积超过 25000 平方英尺的住宅用地比例)、INDUS (每个城镇非零售业务的比例)等。
data("BostonHousing")
data <- BostonHousing
data %<>% mutate_if(is.factor, as.numeric)
knitr::kable(head(data[,1:12])) #由于呈现不了所有列,这里只展示 12 列的前 6 行数据。
# 数据集划分
set.seed(1234)
ind <- sample(2, nrow(data), replace = T, prob = c(.7, .3)) #从 1,2 中有放回抽取一个数,概率分别为(0.7,0.3)。
training <- data[ind==1,1:13]
test <- data[ind==2, 1:13]
trainingtarget <- data[ind==1, 14]
testtarget <- data[ind==2, 14]
此外,由于各个特征的数据范围不同,直接输入到神经网络中,会让网络学习变得困难。所以在进行网络训练之前,先将该数据集进行特征标准化:输入数据中的每个特征,将其减去特征平均值并除以标准差,使得特征值以 0 为中心,且具有单位标准差。在 R 中可以使用
scale()
函数实现该效果。
数据集 BostonHousing 也可以直接通过 keras 包中的
dataset_boston_housing()
进行加载,并且已经提前划分好了训练集和测试集。本文使用的是 mlbench 包中数据集进行加载,主要是呈现划分数据集的过程。
# 数据标准化
m <- colMeans(training)
s <- apply(training, 2, sd)
training <- scale(training, center = m, scale = s)
test <- scale(test, center = m, scale = s)
由于可用样本量很少,这里构建一个非常小的网络。使用
keras_model_sequential()
定义模型,并设置了 1 个隐藏层和 1 个输出层。激活函数为 relu。
model <- keras_model_sequential() %>%
layer_dense(units = 10, activation = 'relu', input_shape = c(13)) %>%
layer_dense(units = 1)
通过
summary()
查看模型个层形状和参数,可以看到,总共包含 151 个参数。
summary(model)
## Model: "sequential"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Layer (type) Output Shape Param #
## ================================================================================
## dense_1 (Dense) (None, 10) 140
## dense (Dense) (None, 1) 11
## ================================================================================
## Total params: 151
## Trainable params: 151
## Non-trainable params: 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译主要需要设定三个部分:
损失函数:训练期间需要最小化的目标函数;
优化器:对数据和损失函数进行自我更新;
监控度量:训练和测试期间的评价标准。
该例子是一个典型的回归问题,我们使用的损失函数是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即预测和目标之间差异的平方。使用均方根传播方法(Root Mean Squared Propagation,RMSProp)作为该模型的优化器。使用 MSE
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来监控网络。
model %>% compile(loss = 'mse', #损失函数
optimizer = 'rmsprop', #优化器
metrics = 'mae'#监控度量
优化器有很多种,详细介绍可参考:理论、实践;损失函数和评价度量的选择,可以参考这篇博客。
拟合模型时,RStudio 的 Viewer 会出现:随着迭代变化的损失函数值。如下所示:
mymodel <- model %>%
fit(training,
trainingtarget,
epochs = 200,
batch_size = 32,
validation_split = 0.2)
图中的 loss 是指损失函数,val_loss 是指验证集下的损失函数(代码中设置的验证集划分比例为 0.2)。 mae 表示平均绝对误差,而 val_mae 表示验证集下的平均绝对误差。图中可以看到,随着训练轮数的增加,mae 与 loss 在不断减小并趋于稳定。
使用 evaluate()
评估模型,给出预测结果。计算真实值和预测值的均方误差。
model %>% evaluate(test, testtarget)
## loss mae
## 45.907 4.098
pred <- predict(model,test) #预测结果
mean((testtarget-pred)^2) #计算均方误差
## [1] 45.91
通过 ggplot2 包将预测结果和真实结果可视化。
library(ggplot2)
library(viridis)
library(ggsci)
ev_data = data.frame("Item" = seq(1,length(pred)),
"Value" = c(testtarget,pred),
"Class" = rep(c("True","Pred"),each = length(pred)))
ggplot(ev_data) +
geom_line(aes(Item,Value,col = Class,lty = Class)) +
scale_color_aaas() +
theme_bw() +
theme(panel.grid = element_blank())
总体来看,预测结果还算不错,但是也有一些预测结果和真实值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调整参数来使模型达到最优的效果。读者可以使用 K 折验证的方法来寻找最有的参数,例如:训练轮数,神经网络层数,各层神经元数等。具体案例可以见 《Deep Learning with R》的第 3.6.4 节。
存储/加载模型
为了保存 Keras 模型以供未来使用,使用 save_model_tf()
函数保存模型。
save_model_tf(object = model, filepath = "BostonHousing_model") #保存模型
使用 load_model_tf()
函数加载模型,并对新数据集(下面使用测试集)进行预测。
reloaded_model <- load_model_tf("BostonHousing_model") #加载模型
predict(reloaded_model, test) #对新数据集进行预测
以上例子介绍了如何使用神经网络来处理简单问题(数据量较小的回归问题),但在实际过程中可能面临种种困难,包括:如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何进行特征筛选,如何解决过拟合问题,如何调整参数等。
由于笔者时间和能力有限,这篇推文不能一一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下面给出一些相关资源以供读者翻阅。
该系列还会继续写下去,欢迎来我的公众号《庄闪闪的 R 语言手册》关注新内容。
RStudio 官网 TensorFlow 资料 和 AI 相关 博客;
书籍:《Deep Learning with R》,对应 代码,中文翻译版本。
入门教程:keras: R 语言中的深度学习;
基于 Keras 和 TensorFlow 的深度学习的 研讨会;
基于R语言的深度学习:针对入学者;
Shirin 在 2020 年 R 会议的报告:《基于R语言的深度学习》,会议笔记。
防止读者加载不了视频,作者已将其搬运到 B 站 (1), (2),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RStudio 官方给出的 Keras 速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