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晓

法制日报全媒体实习生 袁小存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针对本省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其中有一项明确规定: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带手机、平板电脑一类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进入课堂。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校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普遍,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如何应对?《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因玩手机忘记考试

校园低头族惹人忧

在江西省教育厅明文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等进课堂之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记者注意到,在权威媒体发起的一项投票中,支持者与不支持者的数量大体持平,对这一规定,有网友发表评论,“手机被禁了,那大学生上网影响学习,是不是网也该禁了?那大学生谈恋爱也影响学习,是不是恋爱也该禁了”。

也有网友认为:“蛮赞同的,但是记笔记没办法,老师的PPT太快。”

记者采访了多名高校学子后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比较多,虽然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法学专业的大二学生郭静(化名)告诉记者,课堂上使用手机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一边玩手机,一边又要听课,注意力肯定会被分散,还会导致无法完全消化课堂知识,下课后又需要返工,很浪费时间。”

“拿到手机就会习惯性地点开一些内容到处看,比如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发信息,有没有点赞,有没有新的信息之类,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内容无法完全吸收。”郭静说。

另一名男生告诉记者,有一次上课玩手机的时候,被老师突然叫起来回答问题,自己全然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就问旁边的同学,结果他也不知道。“老师当时很生气,因为我们两个人之前都在玩手机。”

更有甚者,一名女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同班同学因为上课玩手机玩得太入迷,老师前一节课便通知要考试,她却是考试前一天看到舍友在复习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

此前,已经有部分学校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学生们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天津一所大学在每个教室里挂上手机袋,上课前由老师或者班干部组织上交手机,手机袋上标注了序号,对应每个人的学号,与考勤挂钩。

但类似措施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据这所学校一名大三学生说,“刚开始的时候学校对此管得严,后来基本就不怎么管。这些措施在上级检查的时候看上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自觉意识的养成,其实没什么实际作用”。

另一名学生也反映,“有些同学交的其实是充电宝、手机壳之类的东西,反正查得不是那么严,所以没什么太大作用”。

由于在大学课堂玩手机的确会产生一些问题,师生们对此都有自己的思考。

“我觉得这是手机吸引力和课堂价值吸引力的对抗,如果手机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大,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实际上有些课程的教学方式给人感觉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郭静说。

大学老师王黎(化名)对记者说:“我其实挺怀念以前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日子,那样的课堂才有‘味道’,师生们都沉浸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中。但现在上课的时候,总能看到不是因为课堂需要而使用手机的情况,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课是不是有些地方无法吸引到学生,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和方式。”

对于禁止手机进课堂的规定,王黎认为,想学习的学生怎样都可以学习,不想学习的学生靠外界约束,效果可能未必好。

中小学生沉迷手机

严重影响课堂教学

除了高校之外,2018年发布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接近70%。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建言规范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行为,甚至全面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全国人大代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乡长雷燕琴提交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她认为,对中小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在与家人联系、查找学习资料等方面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诸多危害,不仅会影响学业,还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心智发展。

“一方面学生容易形成攀比之风,觉得自己手机的款式、功能不如其他同学,盲目追逐的后果是带来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会给学生带来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意识形态的不良认知。”雷燕琴说。

据了解,去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近日,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局面向社会各界发布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校园的意见》的通告。通告明确,2019年6月1日起,遵义市中小学校拟全面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入校园。

采访中,一名小学生家长对记者说:“我们自己一天到晚拿着手机玩个不停,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有些孩子想着法儿找家长要手机,带到学校里玩。”

一名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上中学的弟弟在上课的时候给他发信息说,“不止他一个人在玩手机,反正上课的老师看不到,也管得不严”。

记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许多因为玩手机引发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江西一名高中女生因为上课玩手机被父母把手机收回,便在学校宿舍跳楼身亡;17岁湘潭少年跳楼自杀,在遗书中说因为老师翻看了自己的手机;一名小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将其手机摔坏,引发老师和家长的矛盾。

据2018年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中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超过七成未成年人有自己的手机,城乡未成年人触网率差异基本消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小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过程中,在线学习成为某种趋势。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受到一些中小学生的追捧,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过度依赖APP进行学习的话,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对手机产生依赖性,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这还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小学教师李敏(化名)告诉记者,班上的确有孩子带手机来学校,慢慢地其他学生也被影响了,更进一步还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和孩子们的未来发展。”

记者问及对禁止手机入校的看法时,李敏说认为,小学生肯定不能带手机,中学生倒是可以带,但关于量和度的问题也难以把握。

禁止手机进入课堂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雷燕琴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相关文件,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时使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学校有权实行统一保管。

此外,制定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明确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入校园属于违规行为,学校有权要求家长配合并进行适当处分,让学校和教师处理此类事件时有法可依、有理有据。此外,家校联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提醒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此项工作,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已买智能手机的立即收回,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与保护职责。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禁止手机进中小学校园,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大学生已经成年,不宜采取一律禁止使用手机的方式,但各地各校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比如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

“中小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容易将手机用于玩乐,或者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容易浪费学习时间,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的教学秩序。”郑宁说。

郑宁还告诉记者:“纵观国际社会,不少国家也有类似规定,比如法国已经通过了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立法;日本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英国规定除紧急情况外,16岁以下学生不准在学校使用手机;澳大利亚小学禁止手机入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副长熊丙奇认为,目前有的中小学校主要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没有禁止进校园,大学也一样。如果禁止带手机进校园,这并不现实,因为有些中小学生的家长也会给学生配手机,用于联系。学校可以对带进校园的手机进行统一管理,但不能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对于大学生,就更不能禁止其把手机带进校园了。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为中小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影响课堂教学。但禁止大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基本上难以做到,因为不少学生需要用手机APP学习。而且影响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授课质量本身,如果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即使禁止学生带手机,也难以让学生投入学习。”熊丙奇说。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与一些课程枯燥乏味,互动性较差也有一定关系。作为大学教师也应该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抬头率。”郑宁说。

郑宁认为,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制定合理的校规,并严格执行。家长应当切实尽到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并对学生加强教育。手机厂商及互联网企业也应当尽到社会责任,开发防沉迷系统,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从根本上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这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在这方面,家庭和学校都做得很不够。有的观点认为对于手机这样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一禁了之,但是,当学生离开学校和家庭的约束后又该怎么办?”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