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连作为一个在国际国内享有高知名度的城市,如何立足新的发展阶段,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把握好动态变化的战略位势,对下一步“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三个维度分析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的战略位势,并从企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重点举措。
作者:高国力
强化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中前沿窗口和桥头堡战略位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从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大连在这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能和定位。大连拥有港口航运贸易的区位优势和悠久传统,进一步深化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紧抓我国签署RCEP这个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机遇,大连的对外开放仍有巨大空间和潜力。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大连不仅要继续发挥原有的对外开放优势、强化东北亚对外开放中的领头羊作用,同时应把目光更多转向中南半岛、中蒙俄经济走廊、中亚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等“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沿线国家和城市。特别是近三年,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的经贸合作格局和态势也在不断变化,大连应及时对接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国家、地区和港口城市,为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外部动力。
强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中战略支点和“反磁力中心”战略位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连独特的区位、特殊的经济功能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可以充分发挥其沿海港口、特色工业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等多方面的支撑功能,促进我国东西、南北、城乡间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跳高队”和“急先锋”的目标定位,大连应提升自身在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中的对接引领带动功能,发挥好国际贸易、航运、金融、文旅等更多领域特色优势和竞争力,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打造成为具有更高层次更高含金量的战略支点。大连是东北地区的门户和龙头城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全国要素、产业和经济加快向南方聚集、南北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态势,大连应吸引一部分特色优势产业和要素聚集,在某些方面和领域要力挽狂澜,起到一个控制南北继续加速分化的中流砥柱作用,努力打造成为缩小南北区域发展差距的“反磁力中心”。
强化提升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联通枢纽和链接节点战略位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三大板块状区域,以及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条轴带状区域重大战略,成为引领全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区和动力源。大连要进一步畅通与区域重大战略板块的海陆空硬件连通、设施连通以及软性服务的联通,进一步缩短与区域重大战略板块的时空距离和经济距离,建设成为与区域重大战略板块对接的联通枢纽,进而带动自身“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同时,大连要把自身的产业体系进一步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板块,促进更多的产业、产品、技术、工艺、品牌分层下沉对接,加快融入区域重大战略的产业体系和经济联系网络,建设成为与区域重大战略板块对接融合的重要链接支
从企业发展层面提出的重点举措
一是以链主企业为抓手,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连的石化、造船、机床、软件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但相比国内外发达城市,大连的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山无峰”和“有峰无山”两种现象。“有山无峰”是指一些行业一般性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缺乏业内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有峰无山”是指有些行业龙头企业实力很强,但是缺乏与其配套的关联企业。大连下一步应加快培育一批有山有峰、错落有致的企业群落,特别是通过开放引进定向定点培育一批根植嵌入型链主企业,带动本地配套和关联企业的繁衍壮大。这要求进一步提高大连本地的分层下沉式生产配套能力,既可以是生产环节上中下游的关联配套,也可以是技术、工艺、标准的关联配套,还可以是产品系列、品牌的关联配套,加快培育壮大国际化现代化产业集群。
二是以双向混改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统筹推进大连国有企业吸引民营资本进入的“民参国”和民营企业吸引国有资本进入的“国参民”,选择一些有潜力、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企业开展品牌、资产、技术、人才等多种形式的参股控股,不断提高特色龙头企业双向混改的活力和效益。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特点,分类型确定先行先试的混改企业清单,明确分阶段的目标任务,率先激活和优化一些标志性标杆性企业,逐步破解大连甚至东北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一股独大”制约。通过高效能双向混改,让企业既能吸纳和保留国有企业总体实力强、市场网络大、基础信誉好等比较优势,又能吸收和整合民营企业市场嗅觉灵敏、调整机制灵活、活力动力充足等相对优势,共同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是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抓手,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连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和技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机床、造船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集中资金、技术和政策,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攻坚克难行动计划,强化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其他更多的一些产业、行业和企业层面,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制约,更应该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的文章,因业制宜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国内创新转化领先的深圳为例,深圳不仅拥有雄厚、灵活、高效的创投资本,而且孕育了一批一头连着资本、一头连着技术的创新经纪人群体,促进了资本和技术的及时精准嫁接,吸引国内外很多科研成果到深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连应学习借鉴深圳企业的创新转化经验模式,选准重点领域代表性企业,进行有针对性地探索突破,打造企业创新转化的鲜活样板。
从城市发展层面提出的重点举措
一是以双飞园区为抓手,打造大连特色产业地标。大连应借鉴国内福州、钦州等城市发展的“两国双园”双飞模式,首先是吸引国内外跨国公司和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大连落地生根,打造类似深圳华为、沈阳宝马等特色产业园区和地标。同时大连也可以依托自己的知名品牌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和我国中西部地区打造大连的飞地园区和产业地标。着力挖掘和提升大连制造和大连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让人们一讲到大连,也能够像提到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粤海街道一样,加快打造大连独有的特色产业地标,吸引全世界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聚集。
二是以大连都市区建设为抓手,带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都市圈和辽中南城市群融通发展。全面推进大连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都市区建设,做强做优大连的产业空间布局,辐射带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对接支撑沈阳都市圈,进而促进推动辽中南城市群的建设。加强大连与辽宁沿海其他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强化大连的龙头带动功能。优化大连和沈阳两市间产业布局和链群协作,发挥利用好大连的港口航运贸易优势。拓展大连与周边地市以及辽东辽西市县间经济联系,提升大连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能。通过大连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动态优化提升,实现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的转变,让大连不是蜷缩在辽东半岛的一隅,而是真正成为东北乃至东北亚区域经济中心,赢得更多的战略空间和战略腹地。
三是以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大连的城市活力和品质。大连宜居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围绕配套和便捷下功夫,健全完善宜居配套设施和功能,提升宜居服务和供给的方便度、可及性,全面满足本地人和外来人的宜居需求。大连韧性城市建设应未雨绸缪统筹布局,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规模型”韧性建设要留有余量、安全可控,防洪、抗旱、抗震、抗台风等“标准型”韧性建设要树立底线和极限思维,适度提升标准;疏散、隔离、避险等“空间型”韧性建设要考虑应对突发自然和人为灾难事件,优化场所设施布局和使用。大连智慧城市建设应突出集约化增长、数字化布局、绿色化发展,实现精明紧凑的生产布局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的运转效能和服务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目标。
转载自《大连日报》
作者简介:
高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