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者,2003年有幸从事玉器、紫砂壶的设计工作。在从事紫砂壶设计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作品和资料,深感紫砂壶的各种款式、造型已非常丰富,只有设计出更新、更奇,在工艺上更有突破的紫砂壶才有意义。
壶口壶(背面)
我设计的“壶口壶”,缘起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面对黄河,总有那千古不朽之作的催生。在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中还数壶口瀑布最为神秘,走到壶口的铁链旁,那黄河水真如天上之水,似脱缰的野马从上游300余米宽的河床,直奔脚下仅50米宽的河道,落差达30余米深的壶口,沸腾的河水翻滚着、咆哮着直泻壶口,溅起的浪花很是壮观。它以排山倒海之巨力,坚硬的钢铁也得称臣,此刻直面它的汹涌,感叹人的渺小。此时心中有了创作的灵感,那咆哮的黄河浪涛,就是创作的源泉。我用一个卷浪巧妙地把它做成壶身,壶嘴就是浪柱,而壶钮壶足则是黄河晶莹的浪珠,壶表面运用筋瓤棱,强化浪花的翻滚感和整个壶身线条的流畅性,让人犹如身临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文博大家谢稚柳先生是我敬仰的前辈,在看了谢老的画展和《谢稚柳传》一书后,我产生了设计“掌眼壶”的念头,并决定用一把观书画的放大镜作为壶的基本造型,谢老是我国文博专家组的成员,并任组长,谢老专攻书画鉴定,为谢老设计壶,我选用了带有高倍放大镜的壶身,以此来暗喻谢老的技高一筹 ,壶钮用手卷为造型,壶嘴是用在使用的毛笔笔端造型,整个壶型刚柔兼济,谦逊有容。
我设计的“国嘴壶”,缘起于赵部长的一本书“向世界说明中国”。经过酝酿思考、推敲再三,确定用“国字”的字形作为壶的基本型,配上一对牛角的形状作为壶把与壶嘴,把“中国”两字的字形融入壶身之中,用小长方形块作为壶钮,在中间透空雕刻成嘴的形状。记得当初赵部长见到此壶时,也觉得设计巧妙,说道:“好!这个壶钮好,向世界说明中国,就是嘴对嘴的工作嘛!”
除了对壶造型上的创新,我在壶的制作工艺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
朱家溍先生是我国碑帖、家俱收藏的鉴赏大家,文博大家,同时还是一位忠实的京剧票友,不但喜欢观赏,自己还常常客串表演。
在文博大家里数他最精通京剧,所以想用“国粹壶”来表达我对朱老的敬仰之心。
在壶的构思中,我以一把折扇作为基本造型,折扇的左右打开,成就了壶嘴与壶把。
在材质上,除紫砂外,我把珍贵的紫檀木、景德镇的瓷片,运用镶嵌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壶的造型浑然一体,宛如天成,整把壶造型大气,工艺繁复,精致典雅。
文博大家杨仁恺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被誉为“国眼”。杨老毕生致力于多灾难中华历史中流失国宝的追寻与拯救、研究与保护,终其一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清理浩劫中流失的“故宫佚目”国宝,追回鉴定为国宝级文化遗产数百件。我觉得“国宝壶”非他莫属,在壶的设计中,我采用了扁八方造型,方中带弧,壶身面用开光之法,镶嵌了和田玉片,以示杨老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整壶雍容华贵,古韵十足,华丽而不失雅致。
除此之外,我还尝试设计了紫砂壶竹刻镶嵌
、珐琅填彩、绞泥粘贴等手法进行设计创作,使紫砂壶艺术更具魅力,更有新意,不入俗套,使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更丰富。
世博纪念壶
综上所述,使我感到设计创新只有不拘一格、敢想敢创,多风格、多工艺,多文化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才能开拓新的视野,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紫砂壶设计如此,其他工艺美术设计莫过如此。
花鸟镂空壶
(节选自:《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17年第三期 作者:刘明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