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在和苹果、三星等海外品牌的“高端之战”中,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又有新突破。根据BCI发布的最新统计,今年11月在4000元以上价位段,苹果市场占有率达50.8%,位列第一;华为(22.3%)、小米(14.4%)、vivo(3.8%)、荣耀(2.7%)排名第二至第五。

尽管苹果依旧“一骑绝尘”,但同比去年下滑了21.1%。与此同时,华为、小米、vivo、荣耀、OPPO五大国产厂商份额均有所上涨,其中华为、小米分别提升8.8%和11.8%。

国产手机的向上突围,有一个幕后功臣——国产供应链。事实上,华为、小米等“夹击”苹果,不仅仅是手机品牌的“交锋”,更有国产和海外供应链之间的“暗战”。以往,屏幕、镜头等相关核心技术一直由三星等海外品牌引领;现如今,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等的快速崛起,“国产替代”成为大势所趋,由一方“垄断”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南方日报记者 许隽

日韩系屏幕失宠

时间线拖回到2020年。值小米成立十周年之际,创始人雷军发表公开演讲,分享了自己在创业早期苦苦寻找手机屏幕供应商的故事。据他说,当时日本的夏普公司是全球最顶尖的屏幕供应商之一,也是iPhone的合作伙伴。“对于全面对标iPhone的小米而言,这是必须拿下的合作伙伴。”为此,雷军一行人甚至不惜冒着地震和核辐射的危险登门拜访。

彼时,我国终端供应链仍被贴以低端、廉价的标签,海外供应链则被视为高端、创新的存在。许多手机品牌虽为“国产品牌”,但从屏幕到影像模组,从电池到芯片等,基本都由海外品牌供应。尽管这有助于品牌当时的市场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这不仅会导致品牌丧失“议价权”,还可能带来供货周期不稳定、性能迭代速度慢等问题,从而影响市场扩张。

比如,华为手机就曾因美方的一纸禁令导致“无芯可用”,市场份额从全球Top2迅速跌至Top10以外——在供应链风险上,海外供应商显然不如国内来得稳定。

更糟糕的是,国内各厂商共用同一套产品或解决方案,还会让“差异化优势”无从建立,从而彻底丧失与三星、苹果等具备自研能力的海外品牌的竞争力。

这也是我国扶持终端供应链的核心原因。以屏幕为例,近年来,在政策的激励下,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等高速发展,从最初的只能生产入门级产品,到首发2K屏等,国产供应商实现了全面进化。如今,在多数国产厂商的旗舰级新品中,都能看到“国产屏”的身影。

比如,就在前不久,小米副总裁卢伟冰发布的Redmi K系列新手机,就采用了与华星光电共同研发的第二代2K“中国屏”,功耗、显示、护眼等均实现全面优化;

12月初刚刚上市的一加12手机,搭载了与京东方联合打造的2K“东方屏”,刷新了行业的18项纪录。据称是“中国人做出来的世界上最好的屏幕。”

而在华为Mate系列、OPPO Find系列、荣耀Magic系列等中,几乎都有国产屏幕的参与。

市场调查显示,在1.5K、2K等OLED屏幕领域,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我国供应链企业已经大大挤压了1080P三星屏的市场空间。而随着华为、小米、vivo纷纷“站队”国产,“日韩系”屏幕的失宠似乎已成定局。

品牌和供应链“双向奔赴”

屏幕领域的“国产替代”只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在马达扬声器、CMOS、镜头模组乃至芯片这样的高精零件领域,我国手机厂商与国产供应链也在加速“双向奔赴”。

比如,华为在P30系列影像模组的选择上,牵手国内供应商立讯精密与舜宇光学;OPPO在人脸识别技术和手机结构光等方面,与奥比中光、商汤科技等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

有业内人士指出,手机品牌通过与供应链联合研发,对品牌来说,能有效减少研发成本和投入时间,有助于提升自身技术布局的效率和产品竞争力;而对供应链来说,也能推动生产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升级,并且带来更大的市场。

“很多时候,供应链提升技术能力,或者和手机厂商联合开发就可以得到厂商的订货保证。这对供应商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曾表示。

根据小米Redmi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Redmi已经与国内300多家国产供应链企业达成合作,包括华星光电、比亚迪、天马微电子、汇顶科技、舜玉光学、欧菲光等。小米副总裁卢伟冰表示,Redmi计划与这些企业携手合作,共同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在未来10年创造20000亿全球产值,开启20000亿新宏图计划,共同面对全球化风险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这份供应链合作伙伴清单,其中有不少曾是“果链”的深度合作伙伴。就拿欧菲光来说,这一曾经的“果链”巨头,近两年因被苹果踢出供应商行列,营收几乎减半,2020年亏损近19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也未能盈利,一度元气大伤。

而今,通过提升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以及与更多国产品牌达成合作,企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走出了“苹果依赖症”的阴霾。在这背后,是企业从“果链”到“华为链”“小米链”“OPPO链”完成了迁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产供应链行业的发展态势。

折叠屏成下一个“国产替代”风口?

继屏幕、影像之后,下一个“国产替代”的领域是什么?目前,业内的普遍观点是折叠屏。

前两天,华为终端业务CEO余承东和小米围绕折叠手机上的铰链设计,展开了唇枪舌剑。余承东质疑小米折叠屏的“龙骨转轴”设计侵犯了华为的知识产权,小米则回应称余承东的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奉劝他“请勿再抹黑同行、误导公众。”

很显然,这场“口水战”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尊严之战”,它反映了双方对折叠屏关键技术的自研能力、知识产权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重视。

五年前,柔宇科技发布了首款屏幕可折叠的手机,在市面上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华为、小米、OPPO、vivo等陆续加入“混战”。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折叠屏手机需求逆势增长,同比大涨64%;国内折叠屏手机第一季度销量更是暴涨117%,达到108万部。

不同于普通的直屏手机,折叠手机对屏幕组件、机身内部器件堆叠的要求更高。如何攻克折痕、铰链寿命、整机厚度、电量续航等核心问题,一直困扰着手机品牌和供应链企业。

此前,为了追求更高的品质,国产品牌不得不斥重金从海外购买康宁、肖特等提供的盖板材料、铰链和屏幕。而今,随着凯盛科技、长信科技等国产供应链企业迅速崛起,“国产折叠屏”成了国产品牌的新选择。比如,精研科技就成为了小米折叠手机铰链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据Counterpoint预计,今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将同比增长52%达2270万部。到2027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超过1亿部。中金公司研究也指出,2022年折叠屏产品迭代加速,预计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8000万台。

“看好在国内厂商技术成熟和降本需求的趋势推动下,更多的国内厂商将参与到折叠屏手机面板的供应中。”中金指出。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