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藏语:གངས་རིན་པོ་ཆེ་)
[3]
,被意为“雪山宝贝”
[7]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
[4]
,中心位置在东经81.3°,北纬31°附近,是
冈底斯山
的主峰
[5]
。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雪峰四壁对称,形如金字塔
[38]
。与拉萨的直线距离高达1000公里,与札达、噶尔、革吉三县接壤,与印度、尼泊尔毗邻
[6]
。
冈仁波齐峰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地貌,其峰顶覆盖着永久积雪和冰川,四壁光滑,整体呈规则的四棱锥体,峰顶南面有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横向的岩层组成了佛教中的“卍”字纹图案
[18]
。阿里地区的四大河——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从冈仁波齐四方流下
[6]
。冈仁波齐所在的普兰县属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区
[8]
。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相对也较大,气温低,降水少。年均温3℃,极端最高温26.5℃,极端最低温为-27.5℃,年日照时数约为3153.2小时,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40%集中在8月份
[28]
。冈仁波齐所在的普兰县境内有众多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植物有高山柳、锦鸡儿等;野生动物有野黄羊、野牦牛等20余种。不仅如此,普兰县矿藏资源分布较广。探明的煤炭、铜、稀有金属矿储量大。西部门士有煤矿开采。其境内的石灰岩、硅岩、铅、锌、锰亦有开发价值。
[2]
冈仁波齐被西藏原始宗教苯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一致认定为世界中心,是众神聚会的香巴拉,素有“阿里之巅”的誉称,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
[6]
冈仁波齐的转山分为内转和外转两条转山线路,它是徒步者心中的经典线路。
[37]
[40]
冈仁波齐峰所在的冈底斯岩浆弧是一个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其地质成因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运动以及上新世至更新世时期的地质演化和构造发展,例如板片俯冲、板片回返、洋脊俯冲、陆-陆碰撞、板片断离和岩石圈拆沉等多种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致使区内广泛发育东西向断裂构造并且出露丰富的地质单元。
[21]
岩石圈的早期俯冲过程发生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220-100Ma),在早侏罗至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钙碱性弧岩浆岩,长期的幔源岩浆作用导致了整个冈仁波齐峰地区发生了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在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岩石圈以高角度向拉萨地体之下俯冲。洋中脊的俯冲过程发生在晚白垩世(100-80Ma),活动的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俯冲,软流软圈沿板片窗上涌,使上升的软流圈、地幔楔和俯冲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导致了强烈的幔源岩浆作用和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与加厚,同时发育有不同类型不同成分的岩浆岩并产生高温变质作用。岩石圈的晚期俯冲过程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80-65Ma),新特提斯洋脊俯冲后残余的大洋岩石圈继续进行俯冲,此过程发生有正常的弧型岩浆作用。
[21]
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过程发生在古新世至中始新世(65-40Ma),两个大陆的碰撞导致俯冲的岩石圈发生回转和断离,引起了软流圈上涌和强烈的幔源岩浆作用。在此阶段,大陆碰撞导致的地壳挤压和幔源岩浆的底侵与增生,使冈仁波齐峰地区发生了地壳的生长和加厚。此过程形成了具有新生地壳弧型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的 I 型花岗岩,并大多显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后碰撞挤压过程发生在晚渐新世到早-中中新世(40-8Ma),主要发生地壳的继续加厚,以及发生加厚的下地壳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此过程在冈底斯南部广泛发育具有埃达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斑岩、二长斑岩、英安岩和流纹岩。
[21]
[1]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亮红灯 保护区边界调整亟待规范
.中国青年报
[引用日期2022-03-19]
[2]
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自然资源
.中国小康网
[引用日期2022-03-22]
[3]
《冈仁波齐》 海报部分
.时光网
[引用日期2023-03-17]
[4]
冈仁波齐,世界中心的神山
.中国国家地理
[引用日期2024-06-21]
[5]
冈仁波齐
.西藏人文地理
[引用日期2024-06-21]
[6]
冈仁波齐
.世界地球之旅
[引用日期2024-06-21]
[7]
看!冈仁波齐
.中国西藏网
[引用日期2024-06-22]
[8]
普兰县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引用日期2024-06-22]
[9]
藏地神秘的山神崇拜
.中国西藏网
[引用日期2024-06-22]
[10]
寺庙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2]
[11]
止热寺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2]
[12]
塔钦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2]
[13]
冈仁波齐开山了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2]
[14]
雪山大神冈底斯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2]
[15]
藏地第一神山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2]
[16]
冈仁波齐
.1905电影网
[引用日期2024-06-22]
[17]
转山文化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2]
[18] 汪永平.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04(仅支持电脑查看)
[19] 才华烨主编. 入藏八线[M]. 2019.03: 233.(仅支持电脑查看)
[20]
悬在半空的寺庙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3]
[21] 张泽明, 丁慧霞, 董昕, 田作林..冈底斯岩浆弧的形成与演化[J]..岩石学报,2019(仅支持电脑查看)
[22] 许伟.青藏高原南部早中生代冈底斯弧地壳的岩浆成因和垂向成分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仅支持电脑查看)
[23] 董昕, 张泽明, 向华等..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的变质作用与动力学[J]..地球学报,2013(仅支持电脑查看)
[24] 胡书银, 王典坤..西藏高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1996(仅支持电脑查看)
[25] 巴顿珠..西藏地学(综合)旅游资源调查(四)[J]..西藏研究,2001(仅支持电脑查看)
[26] 中国登山指南[M]..史占春主编.成都地图出版社,1999(仅支持电脑查看)
[27] 汪永平..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仅支持电脑查看)
[28]
普兰县概况
.阿里地区普兰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4-06-27]
[29]
青藏高原上的"天使与恶魔"——玛旁雍错与拉昂错
.大湖
[引用日期2024-06-27]
[30] 吴雨初, 雨梅撰文, 马福江等.摄影. 西藏[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仅支持电脑查看)
[31] 《走遍中国》编辑部编著..《走遍中国》.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仅支持电脑查看)
[32] 汪永平.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仅支持电脑查看)
[33]
相约“世界中心”守护净极之路,在冈仁波齐共赴一场“秘境之约”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24-06-27]
[34]
尕让邓真《磕着长头转神山》斩获最佳纪录片奖|尕让邓真|最佳纪录片|磕着长头转神山
.手机网易网
[引用日期2024-06-27]
[35]
转山须知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8]
[36] 韩欣.旅游中国上[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0:171-17(仅支持电脑查看)
[37]
转山文化 内转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8]
[38]
冈仁波齐海拔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6-29]
[39]
神山之王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引用日期2024-07-19]
[40]
著名景点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8-01]
[41]
世界的冈仁波齐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8-01]
[42]
卓玛拉山口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8-01]
[43]
慈悲湖
.西藏人文地理
[引用日期2024-08-01]
[44]
转山线路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8-01]
[45]
河流
.阿里旅游
[引用日期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