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又跌至新低,8月10日纽交所原油价格为44.58美元/桶。全球油气公司上游板块一片低迷,所幸中下游板块支撑了业绩。为了进一步释放中游炼化产业红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决定整合旗下的炼化产业。
8月4日,中海油审议通过了《总公司炼化产业优化整合方案》。中海油董事长杨华在当日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炼化产业改革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实现公司协同效益最大化,防范油价大起大落的风险;二是理顺炼化产业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三是优化炼化产业结构,打造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中海油气开发利用公司是中海油下属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一直负责海洋石油重质原油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中海油中下游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先后收购了数家地炼企业。目前,公司拥有六家炼厂,具备97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
中海油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公司炼化产业整合可能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将目前分散的炼化业务整体归属到中海石油炼化公司,另一种是以中海石油炼化公司为主体,成立新的炼化公司。
届时,该炼化公司的年产能将达到3300万吨/年。
作为中国海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公司,中海油炼化和销售板块起步较晚。2006年,以惠州炼化项目开工建设为标志,中海油开始在中下游发力。
截至目前,中海油炼化产能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带:珠江三角洲是惠州炼厂,产能为1200万吨/年;长江三角洲为大榭石化,约200万吨/年;环渤海湾地区,中海油主要收购了山东海化、东营石化以及河北的中捷石化等。
炼化产业的多头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海油炼化业务的发展。“即使是惠州炼化这样的大型炼厂,也不赚钱。”中海油内部人士透露。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朱春凯向界面新闻表示,中海油收购几家山东地炼之后,运营不及预期。
在7月召开的中海油年中领导干部会议上,中海油董事长杨华表示,下游炼油业务要更加遵循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基地化的行业发展规律,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落后产能逐步淘汰退出。
中海石油炼化公司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中海油这样的国企来说,淘汰落后产能有很多形式。“我们会对其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使其规范运行,为企业创效益。”
专业化一直是中海油的发展方向。早在2008年就有消息称,中海油正在酝酿炼化产业重组方案,将会成立包括从炼化到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炼化集团。
“因为历史和企业发展原因”,中海油的炼化产业优化整合方案才初露端倪。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朱春凯认为,和国内其他炼化公司一样,目前中海油炼化产业优化整合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刻。
“油品升级是目前地炼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中海油收购的地炼企业也不例外。”朱春凯表示。
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2017年1月起,全国全面供应符合国V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同时国内停止销售低于国Ⅴ标准车用汽、柴油。
6月2日,中石油与中石化同日发布油品升级“路线图”,提前布局国六、京六等环保指标更严格的油品标准,并投资数百亿加速汽柴油油品质量升级工作的推进。
作为炼化产业中的“小弟”,中海油除了惠州炼化具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之外,其余的2000万吨/年炼油产能具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安迅思能源与策略研究中心总监李莉表示,中海油炼化产业优化整合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对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
此外,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国内炼化产能严重过剩倒逼中海油炼化产业必须优化整合。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炼油一次加工能力为7.4亿吨左右;到2015年底将达到7.6亿-7.8亿吨,预计到2020年国内炼油一次加工能力可能突破9亿吨。
按照85%左右的合理开工负荷计算,2015年、2020年中国国内合理的原油加工应该分别为6亿吨和7亿吨。也就是说,今年中国炼油将有1.8万吨的剩余产能,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到2亿吨。
鉴于此,中石油在2014年2月将新建的广东揭阳炼化和云南昆明石化的投产时间较原计划推迟了2-4年。
“在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中海油不会采取扩大产能的方式来增加效益。”朱春凯表示,对于中海油而言,升级与降耗是目前炼化产业的问题。通过优化整合,中海油可以延长炼化产业链,往精细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从中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