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痴迷于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的作品?
321 个回答
01.
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离世。
至此,金庸、古龙、梁羽生,中国武侠小说界尽失泰山北斗。
成人童话走到今天,打了一个结。我们都是站在此端的孩子,而彼端站立着孩子时的另一个我们。
读金庸时,武侠小说属违禁品,经常被老师没收而不可再得。我们读金庸,是在被窝里、书桌里、墙角里。每至精彩处,或呼喝出声,或哽咽难鸣,屡遭家长突袭,豁然一张泪涟涟的脸。
那时遍布中国各地县城的,除了录像厅就是租书屋。交30块押金,按照每本1块钱的价格借阅。最多一次只能借两本,定期归还,逾期罚款。
因为总有另一个比你更心急火燎的家伙,想知道倚天剑是不是还在周芷若的手里,想知道别后经年,陈家洛是不是再见到了香香公主。
我们很早就知道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也早早就知道了“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
在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天下苍生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嫩冰犹薄的时候。
02.
我读金庸的第一本小说是《白马啸西风》,直到现在还记得开头是“得得得……得得得”的马蹄声。
“在黄沙莽莽的回疆大漠之上,尘沙飞起两丈来高”,江湖侠士,纵马而来。
这是金庸的一个中篇,通过吕梁三杰追寻高昌迷宫的地图,写的是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
这是直到现在我也不敢重读的一本书。小说最后李文秀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高昌国人那样固执,虽然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有金鱼……汉人中有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未曾掩卷,已然失声痛哭。
那是一个将要放学的小县城初中的傍晚,窗外斜阳将坠未坠,泛红的阳光斜照在脸上。同桌凯子挡住我,对诧然回头的同学们,连连作揖求饶。
他早就告诉我最后要绷住,可他妈的谁能绷住啊。
那是我初中时唯一一次大哭,后来一个她喜欢我、我也喜欢她,但她从没有说过喜欢我,我也从没有说过喜欢她的女孩,在给我的毕业留言册上,只写了一句话,“那年白马啸西风”。
江湖夜雨十年灯,少年子弟江湖老,我不知道在听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后,她能不能想起那年北方的那个傍晚。
想起曾有一个枯瘦的少年,跌坐在北方的尘埃里,为一个流落到南方的女子痛哭失声。
03.
我们读金庸的时候,香港艺术正值黄金年代,不止是以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文学,音乐、影视,无不蓬勃汹涌,就像《书剑恩仇录》中写的那样,“郁雷之声渐响,轰轰不绝”。
只是,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早早就拥有了那个年代最好的东西,“凡有华人处,都能谈金庸”。在视野渐渐宽广之后,我们扔掉成人童话卷本,捧起了勒庞的《乌合之众》、柏拉图的《理想国》。
好像长大的标志就是与过去决裂。
后来,王朔在《我看金庸》一文中,将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定义为四大俗。
我还记得有人说,“如果他的作品是成人童话类,那么全体中国人沉沦在童话里将是一场可怕的悲剧。”
我们终于成了金庸小说中描写过的“还无风霜之色”的少年,我们以为已经“英气勃勃”,其实一切都还没开始。
然后互联网到来,纸质阅读衰竭,世界天翻地覆。我们怕被时代丢下,“一步步跨将出去”,追赶另一个江湖。
毕业若干年后,当初读金庸的少年在江湖里打滚,仍然为生存和温饱而惶惑,人生尽是乔峰错杀阿朱那天的,“轰隆隆一声雷响,黄豆大的雨点忽喇喇的洒将下来。”
我们曾比虚竹还惶恐,比韦小宝还佻达,比马春花执过,比郭襄拧过。
我们最终都没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令狐冲或是杨过,庆幸,我们也没有成为不想成为的岳不群或万震山。
我们只是金庸小说背景里南宋末年牛家村里一个村民,河南少室山下一个农人,可我们早早就知道,“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行事但求无愧于天、无愧于心。”
曾以为成人童话是庸俗,是幼稚,其实一个江湖已然道尽了一切。我们以为江湖已远,其实,我们一直都像他写的那样,身处江湖,亦为别人的江湖。
我们所有的出走,都是为了回归。
金庸去世消息传来,我和一友人说,“金庸去世,真的让我难过了”。我以为是失去了少年的伙伴,不想,是失去了一位默默仰视的长辈。
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但与敬仰的人曾同处一个时代,仍然与有荣焉。
04.
金庸小说,有万丈的豪气。
《天龙八部》里,还叫乔峰的萧峰,聚贤庄大战包括丐帮、少林在内的天下英雄。
“今日喝酒绝交,如果哪位朋友想杀我乔峰的,尽管上来喝光碗中之酒,从此以后,大家恩断义绝,生死各有天命。”
《倚天屠龙记》,光明顶之战。
张无忌乾坤大挪移神功初成,孤身力战六大门派。战崆峒名宿宗维侠,胜少林神僧空性,断华山鲜于通,退峨眉灭绝师太,“决与明教同存共亡”。
《笑傲江湖》,梅庄大战。
令狐冲一柄长剑单挑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江南四友,逼得秃笔翁在墙壁上狂写《裴将军诗》。独孤九剑乃成,少年英豪出世。
《神雕侠侣》中的襄阳之战。
“一场大战足足斗了十二个时辰,四野里黄沙浸血,死尸山积。断枪折戈、死马破旗,绵延十余里之遥。”
危在旦夕之际,杨过“一声清嘶鼓风而至”。杀死金轮法王,砸死蒙古大汗,“拾了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呼的一声掷出,正中蒙哥后心”,“蒙哥筋折骨断,倒撞下马,登时毙命”。
金庸小说,有缱绻的柔情。
就在那场荡气回肠的襄阳之战里,刚刚获救的郭襄,于万军丛中,置周围如飞蝗般的箭矢于不顾,呆呆地望着小龙女说,“杨大嫂,你真美”。
那一刻,她或许知道了,16岁那年,风陵渡口初见杨大哥,已经用尽了她一生的运气和繁华。“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后来,郭襄出家为尼,终生不嫁。
程灵素为救胡斐而死。
这个和喜欢的人结拜的女子,这位七心海棠的主人,为救治胡斐所中的无解之毒,死于毒上。
“小妹子对情郎—恩情深,你莫负了妹子—一段情,你见了她面时—要对她好,你不见她面时—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
读时,失神落魄,如若干年后胡斐想起药王庄时王铁匠唱的这首歌。
小昭,这个金庸说过最爱的女子,波斯教紫衫龙王的女儿,为了母亲不再被追杀,为了张无忌不因自己而与波斯教树敌,接受波斯教圣处女一职。
与张无忌告别时,“教主哥哥,你以后莫再记着我。殷姑娘随我母亲多年,对你一往情深,是你良配,她绝不会骗你”。
这个明眸皓齿、桃笑李妍的异域女子,此生不可再见之前,还在替她的教主哥哥想着以后的周全。
读到此处,心情如张无忌后来听到类似小昭的声音时一样,“一阵甜蜜,一阵酸楚”。
《天龙八部》,永远的阿朱。
“等我大好了,我就和你到雁门关外骑马打猎,牧牛牧羊”,“身子一颤,脑袋垂了下来,一头秀发披在了他肩上,一动也不动了”。
北宋宗哲元佑六年秋末冬初,河南信阳城西北小镜湖青石桥上,萧峰痛失阿朱。
此后,萧峰终生不娶,“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
若干年后,盖世英雄乔峰自尽于雁门关外。
拒任平南大元帅,曳百万虎狼之师于宋辽边界,胁迫耶律洪基停兵止戈,“终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越过宋辽疆界”,遂以箭穿心,一偿辽宋恩怨。
南慕容北乔峰的乔峰轰然倒地,享年33岁。
至此,义薄云天断,慷慨悲歌无。后人最愿意回到的年代,宋,时无英雄。
05.
后来,重读金庸,发现少时阅读,简直牛嚼牡丹。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岂一个大气魄所能了得。
“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被称为“武侠与国文的一个绝题”。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都城南下洼陶然亭东北,有一冢,或谓即香妃葬处,故以香冢称焉。孤坟三尺,杂花绕之,旁立一小碣,正书题其上曰。
就连黄蓉做的菜都叫“一江红树乱猿哀” ,出自韦庄的《章汉作》。
就连黄药师的武功都是,“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金庸笔下的人物,早已经跳将出书页,是我等初遇即不再离弃的旧交。
《倚天屠龙记》第39章“秘笈兵书此中藏”里,神秘黄衫女子出手相救,随即飘然离去。对张无忌的询问,只回答了一句,“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顿时泪如泉涌,如失散多年,一直惦念的老友,在异乡街头撞遇。
06.
1954年,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 ,白鹤门掌门陈克夫,相约在澳洲新花园擂台比武,梁羽生据此写出《龙虎斗京华》。"事渺人遐,遥望京华,万里西风瀚海沙",新派武侠小说横空问世。
在中国的文学旷野里,武侠小说从这一刻竖起大旗,在文学西化的浩浩汤汤中,保留了一股纵横今古的文化余脉。
所以,西方媒体认为,“金庸就像是一个人构成的文学运动,相比一位作者,他更像一个文学类型。”
金庸小说给了我们一个辽阔的世界,它融会贯通,纵横开阖,是想象力和传统文化的集大成。
贯穿当下和历史,横亘中国与西方,为通俗文学赋予文化,为武力点将以仁慈,为现实晕染以浪漫。
相对于“金庸之于武侠小说的地位相当于鲍勃·迪伦之于民谣”。“金庸之于中国人就像西默农之于法国人,托尔斯泰之于俄国人”。“金庸之于中国,就好比狄更斯和他的《雾都孤儿》之于我们的维多利亚时代。”
“他在中国历史里编织他的江湖,相当于托尔金在欧洲的查理曼大帝时期释放他的创造力一样。”
金庸因为他的小说成为一代中国人精神上的父亲。
在当代稀薄的历史链接中,他用武侠小说维系了传统文化的正义性,并告诉我们,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我们曾顶天立地,我们将顶天立地。【本文源自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有一次和大老板去杭州出差。路过西湖隧道时,一直正襟危坐、闭目养神的老板,突然说了句,听说当年任我行便是被囚禁于此。顿时觉得老板可爱起来。
聚会吃饭时,有人喝高了,站在桌子上,朗声念到:闻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极尽妍态,不胜心向往之。今夜子正,当踏月来取,君素雅达,必不致令我徒劳往返也。满座欢腾。
小时候的夏夜,躺在石板上伴着虫鸣蛙声,听着收音机里的《饮马流花河》。放牛的时候,手里捧着《笑傲江湖》,一本书看完,牛儿也不知道去了哪里。高中学习最繁重的时候,也不忘躲着被窝里,开着手电看《鹿鼎记》。
儿时看武侠,是在做一场梦。在梦里,我们成了大侠,青衫磊落江湖行,飞花摘叶可伤人。有灵犀一指,会漫天花雨。有银鞍白马,多美酒香人。施展轻功,庭除廊庑之间,趋退若神,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数不尽潇洒风流。
少年的时候,会觉得人生长路锦绣,未来一片美好。
等到长大跻身社会,开始碰触生活的残酷。自由和约束撞击,欲望与规则搏力。很多时候头破血流,不得不忍气吞声。身上渐渐长满盔甲,心头慢慢起了茧缚。
但我们仍在向往心有块垒拔剑即出的畅快。
武侠便成为了成年人的童话,承接着疲惫生活的精神寄托,是大多数碌碌拼搏的人,心底里的熊熊大火。
在武侠的世界里,成年人可以肆意解读出反抗、自由、浪漫、纯粹的价值观以及不问出身的上升通道。大侠们的行端举止成为人们理想化生活的最佳注脚。
武侠的第一层解读是反抗 ----- 代表底层民众的反抗,对不完美社会秩序的颠破。
从绝处读侠气。
水深火热时,人们期盼的是手持长剑的大侠,匡正天理,使良善终好,使奸邪俯首。
武力是人最原始的能力和冲动,不关乎权势、地位、资源和金钱,是底层人与生俱来的武器。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天下有变,揭竿而起,平民武力可以改变秩序。
而侠则给武力加上一层道德的正义感。
在传统世界中,统治政权和民众的利益往往是对立的。侠客就成了人们心中对于利益诉求的唯一寄托。大侠也会顺势化身救世主,解救人民于水火。
人们对于侠士的要求极为严苛,铁肩担道义,古道热肠,一诺千金。
南宋末年,蒙元大军团团围住襄阳,郭靖单枪闯敌营,和忽必烈有一段对话:
忽必烈道:“郭叔父是当世大大的英雄好汉,却又何苦为昏君奸臣卖命?”
郭靖站起身来,朗声道:“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和平时代是没有大侠的。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往往是表象。沉静的海面下总是布满暗礁,民间疾苦无法上达天听,有司不作为,时常有之。
人们渴求挥剑济苍生、扫尽不平事的大侠不得时,便会在书中找寻。
心中有反抗的种子,武侠便有流传的意义。
武侠的故事中,铺陈着极尽自由和浪漫。
书中的境界,读罢掩卷,豪气中生,喉间火烫。
讲到生死之交的洒脱,有王动、郭大路、燕七、林太平,有杨铁心和郭啸天。
讲到红颜知己的温情,有苗若兰、程灵素、程英、霍青桐,有朱七七、风四娘和苏樱。
讲到万人敬仰的高昂,有郭靖、乔峰、陈近南,有叶孤城、西门吹雪和谢家三少。
武侠的核心是对自由的争取,是对人生不受束缚的极大展望,是对情感诉求的强力表白。
爱想爱的人,交一辈子的朋友,做值得做的事儿。
金庸说,浪漫主义在武侠中有重要的地位,表现人的激情与高尚情操,描写对人生的理想,展示生活中美的一面。
杨过的偏执苦情。
黄药师的魏晋遗风。
令狐冲的决不妥协。
乔峰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自由的世界里,才能活出自由的人格。
武侠承载着人们的自由意念。
他在一个架空的背景里,告诉我们,当思想插上自由的翅膀,戴上浪漫的玫瑰,冲脱一切现实的束缚时,我们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能活成什么样子。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欲望,喊着诗和远方,苟且着生活。
武侠是精神食粮,成年人的童话,可以慰藉我们求不得的欲望。
武侠同时也在诠释着纯粹的价值观。
墨子说,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
侠往往和义并行,彰显着心中的善恶准则,决定着剑下的手段分寸。
对于侠的价值观,可以定义如下:
侠之小者,锄强扶弱。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胡斐便是个典型侠客,他急人之难、行侠仗义。
金庸在《飞狐外传》后记中,对胡斐做了一番高度的评价: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而胡斐“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英雄难过美人关,袁紫衣软语央求,不答允她是很难的。英雄好汉总是吃软不吃硬,凤天南赠送金银华屋,胡斐自不重视,但这般诚心诚意的服输求情,要再不饶他就更难了。江湖上最讲究面子和义气,周铁鹪等人这样给足了胡斐面子,低声下气的求他揭开了对凤天南的过节,胡斐仍是不允。不给人面子恐怕是英雄好汉最难做到的事。胡斐所以如此,只不过为了锺阿四一家四口,而他跟锺阿四素不相识,没一点交情。
胡斐是个纯粹的侠客,不问利益,只看善恶。
这样的英雄只能存在书中,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觅。而我们缺失的,往往是最为可贵的。胡斐圈粉无数,就在于这股绝对的侠气。
郭靖身上有着明显的兼爱非攻思想。第二次华山论剑的时候,郭靖曾苦苦思寻武功的意义,最后终于悟出了以武止戈的意义。下半生血染襄阳,死不旋踵,其实为自身价值观的践行。
一人守一城,在郭大侠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于谦、方孝孺、史可法的身影。
温瑞安说,侠就是于在所不为与在所必为中作选择。
有了纯粹的价值倾向,侠才所以为侠。
而到了金庸最后一部《鹿鼎记》,侠义的味道渐渐地淡了,利益开始考验着人性。
当侠义被利益裹挟时,那种激动人心的瑰丽便消失殆尽。
于是,我们看到侠客的背影越走越远,英雄的名字只流传在杯中酒中。
(完)
微信公众号:层林尽染霜华遍
微信ID:lahen0923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