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2021年,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发展的韧性、协调性和稳定性持续增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355.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增速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排名居全省首位,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150.31亿元,增长1.9%,两年平均增长1.9%;第二产业2208.71亿元,增长12.3%,两年平均增长6.2%;第三产业2996.41亿元,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6.6%。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49.4%、50.0%。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三次产业基础稳固

农业稳产保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45.77亿元,增长2.7%,其中,种植业产值163.36亿元,增长1.3%;畜牧业产值50.99亿元,增长6.4%;林业产值6.49亿元,下降7.1%;渔业产值15.88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05亿元,增长5.6%。

工业持续领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高于全省8.4个百分点,连续十个月居全省首位,两年平均增长12.2%。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2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6.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9.7%、汽车制造业增长27.3%。

服务业稳定恢复。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居全省第4,两年平均增长10.3%。10个服务业行业门类中,9个均实现增长,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超过30%,分别增长61.5%、36.6%、33.9%。

(二)内外需求复苏回暖

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居全省第2,高于全省平均5.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9%。其中,项目投资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7.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7.6%,两年平均增长14.3%。结构性指标中,民间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5.2%、18.1%、12.1%、7.6%,分居全省第1、第4、第9和第10。

消费需求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两年平均增长2.9%。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分商品类别看,刚需类生活需求增长稳定,全年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4%、8.5%和23.6%;消费升级类商品中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2.6%、14.9%、13%。全市汽车、石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8%、32.8%,分别拉动限上社零增速4.9、5.6个百分点。

双循环有效畅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国内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32.5%,增速高于全省10.1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34.4%,增速高于省平均9.9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全市全年实现进出口588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进出口规模位居全省第3。其中,出口53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进口5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9%,增速连续12个月居全省首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8%,增速居全省第4。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义新欧”班列共开行1904列,共发运157064个标箱,比上年增长35.9%。

(三)发展要素支撑有力

用电增长较快。全市全社会用电量475.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工业用电310.98亿千瓦时,增长18.9%,增速居全省第2,制造业用电量282.41亿千瓦时,增长18.9%。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80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速居全省第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速居全省第2,其中税收收入446.59亿元,增长17.4%,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7%,较前三季度提高6.1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稳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469.07亿元,增长10.9%,较前三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11594.9亿元,增长15.8%,较前三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四)社会民生保障加强

物价温和上涨。全年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1.4%,涨幅低于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比上年“五升三降”,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4.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3.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1%、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5%、居住价格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下降3.7%、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4%、衣着价格下降0.1%。

居民收入提高。全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80元,比上年增长10.5%,高于省平均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74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09元,比上年增长11.0%,分别高于省平均0.3、0.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2.0,比上年收缩0.03。

民生保障良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9.2%、8.7%、11%。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56%,总体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 发展质效优化显著

(一) 企稳回升,经济韧性显现

百亿级企业实现突破。全市五家制造业企业在2021年同步跨入百亿产值规模。全年全市产值超10亿元制造业企业56家,比上年增加16家;产值超1亿元制造业企业1050家,比上年增加193家。企业利润较快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9.5%,高于全省15.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65.5亿元,比上年增长68.7%,高于全省75.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

(二)创新驱动,发展势能积蓄

新动能增势强劲。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1.6%,居全省第6,较上年晋升两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9.3%,居全省第3,较上年晋升一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9.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7.9%,居全省第7,较上年晋升两位。重点优势产业中,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1%、58.1%、70.2%、61.8%,均居全省首位。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1-11月,全市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 10.5 %,租赁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个新兴行业分别增长20.4 %和22.8 %。网络销售贡献提升。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3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总量居全省第2,居民网络消费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总量居全省第4。

(三)市场主体增加,民营经济活力迸发

体量不断扩大。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3.9万户,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新设企业9.7万户,比上年增长6.2%,新设个体24.2万户,比上年增长21.5%。全市市场主体累计143.7万户,比上年增长13%,其中企业44.7万户,比上年增长12.7%,个体98.4万户,比上年增长13.4%。民营经济表现亮眼。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3.0%,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61.5%。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全年总产值5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8个百分点,占比达到 87.7%。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5.2%,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3.7%。

三、稳中承压面临的挑战

(一)从宏观看整体环境趋紧

面对新一轮疫情多点散发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供应链受阻、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和运费暴涨等问题掣肘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也指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就我市而言,经济运行呈现出积极变化,但受高速增长带来的高基数影响,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将逐渐趋缓。

(二)从生产端看增长后劲受限

“剪刀差”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6.2%,较三季度分别扩大1.1、2.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较出厂价格指数累计涨幅高出10.4个百分点,两者增速“剪刀差”较三季度扩大了1.1个百分点,企业面临高进低出的成本压力。由于我市主要的五金、光伏、化工、纺织等行业均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上涨,加剧企业经营压力。“缺芯”影响显现。全市177家规上汽车制造业企业中30家企业产值下降,全年汽车行业产值去除零跑汽车,仅增长17.3%,低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14.8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15.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4.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全市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470万吨标准煤,增长9.5%。

(三)从需求端看内生动力减弱

疫情反复影响部分行业恢复。全年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5.1%、14.1%,增势明显弱于批发零售业,当月增速从8月开始呈现负增长态势。有效投资不足。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制造业投资增长12.1%,分别低于全部投资增速13.8、3.9个百分点,较三季度分别回落8.2、14.2个百分点。全年新入库基础设施项目524个,较同期减少80个,计划投资519.90亿元,比上年下降46.5%。目前在库的2019年前开工的260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中,投资完成率50%以下的86个,占33.08%;投资完成率80%以下的171个,占65.77%。汽车行业生产低迷态势蔓延至销售端。全市汽车累计销售数据从8月开始呈逐月下降趋势,1-12月汽车类零售额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8.9个百分点,拉动限上社零幅度比前三季度下降4.2个百分点。

四、相关建议

2021年金华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良好反弹,主导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平台优化等工作积极推进,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试点、重大发展平台落地实施等诸多利好因素,为金华市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22年全市上下要落实好省“5+4”稳增长政策,按照“扛旗争先、崛起浙中”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求变”工作基调,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持续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抓工业筑牢稳增长基石

提振工业经济,发挥其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压舱石”作用。强化精准招商。发挥驻外招商总部作用,聚焦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签约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加快转型升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构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产业结构,推动光伏等清洁能源健康发展,加快纺织、五金等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聚焦我市十大重点行业产业链,合理运用亩产效益评价,淘汰整治高耗低效企业,盘活工业低效用地。全力助企发展。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和创新升级,特别是对汽车、电子等受困于“缺芯”企业稳链补链,加快产能回归,重视对疫情冲击行业精准帮扶,加快经济恢复。

(二)抓投资增强稳增长后劲

今年的投资就是明年的增长点。一手抓“硬投资”。做好要素保障,破解制约瓶颈,加快推进已入库集中开工和“县市长”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项目建设良性循环格局,加快项目资金转化为实物量,发挥项目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手抓“软投资”。深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积极探索“研发+转化”等新机制新模式,提升核心零部件本地供给能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引导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发展高技术、高科技服务业企业。

(三)抓消费挖掘稳增长潜力

积极发挥政策扶持作用。消费尤其是长期消费的增长,是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就业、增加岗位、改善收入分配,以城乡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完善商贸体系建设。开拓新型消费增长点,支持实体商业发展线上业务,推动新零售、网络直播、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