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大清铜币

货币
收藏
0 有用+1
0
大清 铜币 ,学名清代机制 铜圆 ,钱面中央有“大清铜币”四个汉字,内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 满文 “大清铜币”字样,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别“户部”二汉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钱背中央为 蟠龙 ,上端是“ 光绪 (或 宣统 )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样( 大清帝国 铜币)。
各地铸造比较统一。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 流通时间 较短。因其 版面设计 优雅,雕刻精良,且 存世量 极为稀少,大清铜币光绪年户部造当十被誉为中国近代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
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 清帝 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 流通货币 ,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大清铜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中文名
大清铜币
外文名
Qing Dynasty coins
朝    代
始    铸
1900年
停    铸
1911年
市场价值
收藏价值

发展历史

鉴于各省铸行 铜元 毫无节制, 清政府 便着手整顿和统一 币制 ,试图将 铸币权 收归国有,加强控制。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0月,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的 户部 造币总厂 开始铸造新式铜元“大清 铜币 ”,并颁布《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规定:“铜元成色定为用九七 紫铜 ,三厘 白铜 ,原用听锡一厘”;“重量定准当二十者重库平四钱,当十者重库平二钱,当五者重库平一钱,当二者重库平四分”;“统一制造大清铜币,由户部颁发祖模,均与总厂所铸一律,惟于正面加铸省名一字,以便查考。每次铸出, 均须 呈送 财政处 户部化验,并由财政处户部随时遵派要员前往稽查”,“各省所铸铜币,应令该省所设官钱公估等局,酌量市面情形定价,随发随收,持之以信”;“各省所铸铜币, 不得大宗贩运出生活上,若各省需用铜币,可备价至总厂领取”。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7月, 清政府处 户部 又奏请朝廷, 拟将当时全国24处铜元局, 酌量归并为九处, 如折中所述:“然中国 幅员辽阔 , 若如全国仅设一厂,转运恐形不便,惟有相度地势之拼。除臣部所设总厂外,拟以山东归并直隶为一厂,湖南归并湖北为一厂,江西、安徽、江苏、清江并归 江宁 一厂,浙江归并福建为一厂, 广西归并广东为一厂。合奉天、河南、 四川、云南四厂,共九处, 皆归臣部统辖,调剂盈虚, 彼此均可匀拨。”在归并铜元局得以顺利实施的同时,又限定各省每日铸造铜元数额,以避免重蹈滥造的覆辙。此后,清政府将户部改称“ 度支部 ”,命各省造币厂改称度支部造币分厂,欲统而治之,巩固中央造币集权。
大清铜币户部造 (3张)
这一时期铜元的显著特点,正面均钤有汉文“ 大清 铜币”字样,左右边缘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 后期去掉“户部”, 仅留干支纪年文字, 上缘列 满文 “大清铜币”, 下缘列纪值文字; 背面为统一 蟠龙 , 又称“部颁龙”或“ 大清龙 ”, 上缘前期为“ 光绪 年造”、后期为“ 宣统 年造”字样,下缘为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 汉译为“大清帝国铜币”。户部所铸铜元正面中央无文字,各省所铸铜元正面中央铸一 阴文 单省名,也有个别为 阳文 以示区别。 币值 分为当制钱二十文、十文、五文和二文四种。此阶段新疆地区铸行“ 宣统元宝 ”铜元,西藏地区曾铸行“宣统宝藏”铜元,仅此两例。虽然清政府处心积虑改革币制,但未能有效遏制住全国大肆铸造铜元的势头,各省局以利之所在都阳奉阴违,边疆省份云南竟敢违背不准设新厂的诏令,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设局铸行“云”字大清铜币。
面对铜元泛滥之灾愈演愈烈,清政府决心彻底改革 币制 ,从根本上解决铜元铸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废除旧铜元,再造新铜元。1910年(宣统二年)4月16日, 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 实行 银本位制 , 即以 银元 主币 ,铜元为 辅币 ,一种新型辅币制度明文确立。新铜元以分为单位,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然而,这套新铜元的币值又与 制钱 比价 相背离,只铸式样,并未流通。故1911年(宣统三年)又推出一套新铜元, 仍称“大清铜币”, 计有二十文、 十文、五文和二文、一文五种,五文以上铸有制钱和银元互换值, 以补第一套新铜元之不足。 同时还规定新、 旧铜元暂时 同用 ,在三年之内逐步收回旧铜元,期满停止使用。但这一币制改革方案,还未来得及全面实施(只有十文和一文铜元进入 流通领域 ),便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
丙午清江造“淮”字大清铜币当制钱二十文
宣统年造大清铜币二分

铜币区别

清代机制 铜圆 的铸造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两广总督 德寿 与前总督 李鸿章 奏准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机制铜圆较之 方孔铜钱 铸造精良,市商乐用,流通顺畅。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铸。尔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机铸造铜圆。故当十铜圆的铸造地各异,这是区分不同当十铜圆的最明显特征。
清代当十铜圆主要分为两大类:
光绪元宝
1、“ 光绪元宝 ”;
“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计有:1、中央户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南;8、广东;9、山东;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江苏;17、安徽;18、广西;19、 新疆 。其中,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现今存世仅数枚而已,自然无法收集。“ 新疆省 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存世极少,极不易得。所以,收藏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以集齐十七省局为准。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则根本不去奢望。在余下的十七省局中,吉林,奉天 两省 所铸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少,余皆多见。
2、“大清铜币”。
大清铜币
“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二十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1中央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粤;15、浙;16、苏;17、皖;18、东;19、宁;20、淮。其中, 吉字 最少;川滇、云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
二、以铸造年代
清代铸造机制铜圆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始,至1911年(宣统三年)止,历时十余年。1900年广东开铸铜圆之后,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时,并未规定统一的格式。全国各地皆自行开模铸造,各行其是。因此,大多未曾镌刻纪年,仅江南、江苏、奉天三省,除铸造无纪年当十铜圆之外,另铸造了数种干支纪年铜圆。其中,江南铸有 壬寅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癸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 乙巳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种年号当十铜圆;江苏铸有壬寅、癸卯两种年号当十铜圆;奉天铸有癸卯、甲辰、乙巳、 丙午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种年号当十铜圆。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铸“ 光绪元宝 ”,改铸“大清铜币”,并颁布统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铸。故全国共二十个省局铸造的“大清铜币”,尽皆镌铸干支年号,无一例外。现存世的清代“大清铜币”当十,共发现乙巳、丙午、 丁未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戊申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己酉(宣统元年,1909年)、 辛亥 (宣统三年,1911年)六种年号。
各省局铸造不同年号“大清铜币”的情况如下:
1、乙巳,铸此年号者,仅中央户部(无铭文)及奉(奉天)两局;
2、丙午,铸此年号者达十八局之多,计有中央、粤(广东)、闽(福建)、直(直隶)、湘(湖南)、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云南)、云(云南)、赣(江西)、汴(河南)、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东(山东)、宁(江南)、淮(清江)等;
3、丁未,铸此年号者五局,为中央、粤、宁、奉、汴等;
4、戊申,铸此年号者仅粤、宁两局;
5、 己酉 ,铸此年号者较多,计有中央、粤、闽、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
6、辛亥,它局皆未铸造,独汴(河南)一局铸此年号。
三、以 铸造工艺 及铸币材质不同为区别
当十铜圆的铸造工艺的不同,型制大小厚薄的不同,也是区别当十铜圆版别的重要之处。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为光边,但是 也有少数省局铸有 齿边 当十铜圆 。亦有极个别的省局铸造了大于常品,或厚于常品的当十铜圆。
清代末期中央政府明文规定铸造铜圆的材质为以红铜97%--98.3%、锌2-3%、锡1%以及其他配合 [1] ,此含 铜量 为普通版别,当时的官版为铜含量75%-85%之间,大多省局铸造的当十铜圆是合乎规定的红铜圆;而且,大多省局铸造的当十铜圆是合乎规定的红铜圆,但是,仍有部分省局铸造了含铜量仅占七成的 黄铜 圆。
现已在存世的当十铜圆中发现,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局铸造的黄铜圆。其中,奉天造当十铜圆绝大部分是黄铜质, 红铜 者极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黄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多,尚不难觅。其余省局铸造的黄铜质当十铜圆,存世极其罕少,现今已可遇而不可求。
四、以币背龙型图案不同为区别
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清政府并没有对铜圆的纹饰图案,作严格的规定。因此,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采用龙型图案,但龙型各异,种类繁多。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铸地省局名,按年号,按材质分门别类收藏当十铜圆时,尚容易分辨,而按龙图区分,则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首先必须从币背龙图明显区别之处着手。
清代末期,不少的省局分别铸造了多种背龙图案的当十铜圆,尤其是在“ 光绪元宝 ”当十铜圆中,这种现象相当突出。如湖北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 即有 大蟠龙、小蟠龙、特大龙、水龙、 坐龙 珠圈 水龙、珠圈坐龙等多种背龙图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为整顿圜法,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由中央统一颁发祖模。故“大清铜币”的背龙图案相对比较统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别。如“鄂”铭“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则有“部颁 大清龙 ”与“湖北大清龙”之分;“湘”铭“大清铜币”,也有“部颁大清龙”、“乙字龙”、“ 驼背龙 ”、“扫帚龙”之分。
一般来说对当十铜圆背龙图案小版式的区分,主要是看龙头(大头龙、 小头龙 葫芦头 )、龙尾( 大尾龙 细尾 龙、七尾龙、八尾龙)、 龙角 (角内弯、角外弯)、龙爪(四爪、五爪、龙爪下单宝、龙爪上下双宝)、龙珠(大龙珠、小龙珠、龙珠三火焰、龙珠五火焰)、龙刺(龙刺朝上、龙刺朝下),以及龙身周围祥云(大祥云、小祥云、 云团 多寡)等等细微处的不同。由于现今铜圆图谱拓制及印刷的关系,铜圆的细小差别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此时更重要的是必须进行铜圆与铜圆的比较。
五、以中花, 边花 ,珠圈及字体差异等为区别
清代末期各省局铸造铜圆时,由于模具损毁的原因,往往频繁 修模 换模,因此,不少省局铸造的铜圆,即使是同一省局,同一类型的铜圆,也存在着差异。如中花,即有五瓣花、六瓣花、 芙蓉花 之分,还有中圆环、中金钱、中满文等等;边花,即有十字花、五瓣花、五点星、 五角星 、米字星等等;珠圈有大小之分,满文、英文也有大小之分;字体亦有书写及笔划不同等等。铜圆收藏爱好者对当十铜圆的收藏到了这种程度,则已经不是初入门的,而是具有了相当的铜圆收藏经验。随着对清代当十铜圆各种大版式熟悉程度的增加,对小版式的区别亦会相应的逐渐熟练。以 文饰 ,字体及龙纹细微处等差别,划分出的当十铜圆小版式,相当繁多。

宣统铜币

大清铜币
据中国钱币史略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年)铸己酉宣统年造大清铜币。清· 宣统 三年(1911年)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铸币。宣统二年(1910年)9月,度支部奏定“币制题例”, 废两改元 ,确定 货币单位 名称为“元”,以钱为本位,一元为主币,重库单 七钱二分 。另以五角、二角伍分,一角三种钱币,五分钱币及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宣统三年,天津度支部选币总厂开铸二分、一分、五厘、一厘新式铜币外,与此同时还铸有计值文字,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新式铜元,其中二十文、十文有红、白铜二种币。五文仅红铜一种,二文、一文铜元按其币中有元凿孔分为有穿和无穿(满穿)两大类。此类铜元铸币不多,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故铸币有限,存世者为之稀少罕见。由此可知,宣统二年从未开铸铜元。

白铜样钱

大清铜币
安徽 凤阳县 中都城内一农民建房挖地基时,挖出一陶罐十余斤 铜元 ,其中一枚为 白铜 样钱 ,该钱光边,直径2.9厘米,厚0.11厘米,重9克。面文纪值“十文”,外围嘉禾图案,上部铸“宣统三年”,下部“百枚换银币一圆”,两边各有小花一朵。背面,中圈内为“五尾 蟠龙 ”,外为“ 大清 铜元”四字,分布上、下、左、右。该钱设计新颖,制造精致,是钱币中的精品。清代末年,当方孔铜钱难以维持,行将退伍的时候,一种形态新颖的圆形无孔 铜币 跨进了钱币的行列。这就是公元1900年在广东的机制铜元。由于样式新颖,所以一出世颇受社会欢迎,后因铸造铜元有利可图,各省竞相鼓铸,使市面铜元大增。据史料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清政府 为整顿 币制 ,集中 铸币权 ,在天津筹建 户部 造币总厂 。至光绪三十一年五月竣工开铸。所铸 光绪元宝 铜元,仿照北洋模式。同年户部铸 乙巳 大清铜币。根据颁布整顿圜法章程确定铜元成色、形制,令天津户部造币总厂造名为“大清铜元”的新颖铜币。清光绪三十二年铸户部丙午大清铜元。
大清铜币
次年铸 丁未 纪年大清铜币(此时天津户部造币总厂更名为度支部造币总厂)。清 宣统 元年(1909年)铸 己酉 大清宣统年造大清铜币。宣统二年四月,度支部奏定《币制则例》 废两改元 ,确定国币单位名称为“元”,以银为本位,一元为 主币 ,重库平 七钱二分 。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五分 镍币 及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 辅币 。宣统三年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开铸二分、一分五厘、一厘新式铜元外,还铸有纪值文字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新式铜元。其中二十文、十文有 红铜 、白铜两种,五文仅红铜一种,二文、一文铜元按币中央有无 凿孔 ,分为有穿和无穿两大类。此枚十文 白铜钱 ,当为宣统三年天津 度支部 造币总厂所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