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博学的板凳  ·  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  6 月前    · 
善良的番茄  ·  建立本机与Github ...·  6 月前    · 
坏坏的遥控器  ·  SQLLDR - How to get ...·  8 月前    · 
来源:晶报 发布时间:2022-12-20
开栏语

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深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晶报社联合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市侨办、市侨联)推出“记录侨故事”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他们的故事,展现广大侨胞始终心系故土、对祖(籍)国和家乡从未改变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记录保存奋斗向上、启迪后人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

本篇,我们将走近吴裕光,聆听他的家国故事。


图片


人物简介

吴裕光,越南归侨,原深圳市光明新区侨联一届副主席、原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街道侨联主席。1950年出生于越南广宁省云屯县。1978年底因越南排华回国,并于1979年1月被安置在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

数十年来,吴裕光深耕侨务工作,以为侨服务为宗旨,为光明地区归侨侨眷谋福祉,解决归侨侨眷们急难愁盼的问题,广受侨界群众肯定和好评。2005—2009年连续5年获评深圳市侨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被中国侨联授予“从事侨联工作20年以上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广东省侨联授予“从事侨联工作30年以上工作者”称号;200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万丈高楼平地起,辉煌只能靠自己”。在圳美社区,吴裕光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那是儿子吴强在2012年3月23日结婚时他们在家门口的合影,而在这张照片下面,就配着这么一句励志的话语。一直以来,吴裕光都将其作为鞭策自己和三个子女努力上进的座右铭。

圳美社区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北片区,与东莞市的黄江镇相毗邻。这里的户籍居民中,广府原住民和归侨侨眷的比例接近1∶1。归侨侨眷之中,大多都是从越南回来的,72岁的吴裕光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越南记忆:上过战场,打过美国

1950年,吴裕光出生在越南广宁省云屯县下龙乡的一个华人家庭里。云屯县位于广宁省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星罗棋布着60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吴裕光在越南的老家就在其中一个岛上。云屯县距下龙市(如今的广宁省省会,市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龙湾有“海上桂林”之美誉)约50公里,与越南芒街(跟中国交界)的直线距离仅70多公里。

吴裕光家里有兄弟姐妹一共9个,他排行老二。据吴裕光介绍,爷爷是中国人,在日军侵华时从广西逃难到了越南。吴裕光的父亲也是在越南出生的。吴裕光的外公是中国人,外婆是越南人,但他们在骨子里依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在吴裕光的记忆中,虽然那个时候是生活在越南,但是他们的根还是在中国。“很多越南人其实都是中国人的后裔,他们很多人都认了祖宗,祠堂、神台上写的都是中文字。越南的很多文化习俗,像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都跟中国差不多。”

“当时我们在越南的那个村里,基本都是华人,大家都认祖归宗,都学中文,越文学校反而开不起来,我从一年级到初中,学的都是中文。”吴裕光透露,自己的初中毕业证就是在越南那边的中文学校拿到的,“胡志明(越南无产阶级革命家,1890—1969年)还在的时候,越南是可以随时学中文的,之后就不能再学中文了。”

图片

吴裕光在越南拿到的初中毕业证书

1969年,吴裕光初中毕业,随即进入了一所越文学校读高中。“那边的高中没有中文学校,而且当时我们在越南的乡里,读高中的人不多,也就三五个人。不过,越南的高中学校里有一门课是中文。”吴裕光顺便补充了一句:“现在在越南,会中文的人可吃香了,工资很高的。”

高中毕业后,吴裕光就去参军了。他要保卫自己的家园,于是参加了“越南战争”。这是一场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实现国家统一的民族解放战争,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中国对越南人民正义事业的大力支持。用吴裕光的话来说,就是“越南打美国,他们上前线去打美国侵略者”。

1975年5月,越南战争结束,越南实现了国家统一。从部队退伍回来后,吴裕光就被安排在一个合作社里当会计员。这个合作社其实是一个船运公司,男的在社里负责在海上跑运输、打渔,女的则在家负责后勤工作。因为上过高中,也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成了合作社里的一名干部,手下管理着50多名妇女,主要负责加工面条给国家。

很可惜,这种宁静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吴裕光及其家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初到光明:一片荒凉,人少地多

自1975年越南统一以后,中越关系开始恶化,大规模的排华运动在该国蔓延开来。在1979年以前,当地针对华人的暴力活动司空见惯,而且在1979年之后仍未绝迹,甚至还相当严重。

在一篇题为《从排斥到接纳:越南华人政策的转变》的学术论文中,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陈衍德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主要是“当时的越南领导集团出于对国际层面上和国家利益层面上更深的考虑,同时企图通过阻挠华人生计而达到抑制其经济发展的目的,或者通过转移对国内社会矛盾的视线而达到安抚土著民族的目的”。(参见《世界民族》2008年第6期)

正是因越南政府实施全面的排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批华侨华人纷纷沦为难民,不得不拖家带口逃离越南,经水路和陆路回归祖国或前往第三国。1978年底,吴裕光和家人从越南广宁省云屯县坐船到了芒街,再向北跨过北仑河,进入中国境内。他们在广西东兴逗留了一个月,次年1月,被安置在广东省宝安县的光明华侨畜牧场(俗称“光明农场”)。

据《深圳侨务史志》记载,光明华侨畜牧场的前身是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国营农牧企业,也是当时深圳归侨侨眷较集中的地方。至1977年,农场已经接收了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回来的归难侨163人。1978年7月至1979年6月,光明华侨畜牧场又先后接收了6批909户4349名被越南当局驱赶的难民(大部分是华侨华人)。当时,中国政府基于人道立场,配合联合国难民署,接收了25万余被越南当局驱赶出来的归难侨,安置在光明华侨畜牧场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约占深圳归侨总数的20%。

这些从越南回国的归难侨分别被安置在石介头、红坳下、果林、上其、凤凰、东周、木墩、北岗、红湖、圳美等自然村,共分18个点。另据《光明归侨30年》记载,当年农场按人均6平方米给归侨分配了砖瓦房,男未满60岁、女未满50岁的全部安排为农场职工。虽然创业初期正式职工人均工资只有29元,但在那个时候能当上国营农场职工还是周边乡镇农民十分羡慕的事情。

图片

当年安置越南归侨的果林村

(图片来源:《光明归侨30年》)

时至今日,吴裕光仍然清楚地记得,他们一家来到光明的时间是1979年1月21日,安置地点是圳美大队。“我们当时回来这里就是种稻谷,后来又种甘蔗,还有部分人去种象草,养奶牛。我们一家就住在圳美大队,当时队里有个菜场,是光明农场专门给香港供应蔬菜的,就叫圳美菜场。”吴裕光说。

只是,回忆起初到光明的场景,吴裕光连说了几个“荒凉”。“我们当时回来,光明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有部分本地人都跑去了香港,留下这里的土地都荒废了,没有人耕种。当时的光明真是人少、地多。”吴裕光说得一点也没有错,原来光明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有一个外号,就叫做“深圳的西伯利亚”。由于条件还比较差,生产比较落后,经济不宽裕,再加上生活习惯、语言等不适应,部分归难侨人心不稳,初期还出现了个别外逃现象。

图片

回国后不久,吴裕光夫妇

与一对女儿在深圳的合照

(图片来源:吴裕光)

扎根光明:生活美满,要好好珍惜

近年来,光明区开始逐渐成为深圳科研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正慢慢实现从一个农场到“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北部中心”的华丽蝶变。在吴裕光现在所居住的新湖街道圳美社区,南边是风景如画的华侨城光明小镇,北边则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和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区,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呼之欲出。

“现在光明、深圳都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老了可以有退休金,小孩上学也免费了。我们归侨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如今是最幸福的了。这个不是我一个人讲的,周围的老百姓也都这样讲。”吴裕光口中的“改革开放的红利”,应该是指过去10多年以来,省、市、区各级政府在当地实施的侨心工程、安居工程、同富裕工程、三业(学业、就业、创业)工程、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程等重大惠民政策,不断改善着归侨侨眷的整体生活水平。

“现在家家户户住的都是洋楼,干农活的人也少了。”说到这里,扎根光明40多年的吴裕光突然幸福地笑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美满,说明了党和政府的归侨政策在光明是真正落到了实处,这个改革红利很难得,要好好珍惜。我真的很感动,有时候说到以前经历的磨难,他们(归侨)都会忍不住流泪。”

吴裕光表示,他在越南出生的那个地方是海边,比起越南内地许多山区,经济条件已经算是不错的,但是,相较深圳而言,还是差远了。“就算是现在越南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部加起来,都不如深圳一个市,对吧?”吴裕光向记者问道。

他说得一点儿都没错。网上可以查到的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越南的GDP为3626亿美元,而深圳的GDP则达3.07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度平均汇率计算,约为4750亿美元。

“我们现在还有不少亲戚在越南,那边的生活现在怎么样,我是了解的。”在吴裕光家中的电话旁边有个旧笔记本,上面用越文密密麻麻写满了一个个他越南亲友的联系电话。虽然已经离开出生地几十年,但是他每个星期都会与在越南的妹妹、老表、同学或战友联系一两次,以前是打长途电话,现在则是用微信沟通比较多。

图片

吴裕光用越文记下了越南亲友的联系电话

令吴裕光感到高兴的是,现在深圳已经开通了直飞到他越南老家云屯县的航班,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深圳—云屯”的机票含税价还不到700元。“深圳飞到那边也就一个多小时,而且我们在越南的老家距离云屯国际机场就1公里远。”吴裕光兴奋地说。

为侨服务:做人的工作,要有感情

当初吴裕光一家被安置在光明农场圳美大队,本来是要务农的,但那个时候,在回国的越南归侨当中,读过书的人并不多,而吴裕光的中文已经初中毕业,越文也有高中毕业的水平。一开始,吴裕光就被安排在队里当记工分的记分员,后来他又当了统计员、出纳员和保管员,再后来还当上了圳美菜场的副场长。

“我在越南读过中文学校,也读过越文学校,回到祖国,在深圳这边又继续读了中专(深圳市工业学校),后来还读过函授的大专、本科。我的中文是在越南学的,与在国内的人接受的中文教育还是有差距的,不提高不行,否则,肯定会对工作有影响。”吴裕光坦言,自己一辈子就喜欢读书,所以才会想着在工作之余不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这些话中,或许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会将“万丈高楼平地起,辉煌只能靠自己”这一句励志的话,当作时刻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吴裕光既是归侨,也是一名侨务工作者。他常说,做好侨务工作,为侨服务,是他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他所热爱的事业。在光明,只要见到归侨侨眷有困难,天性坦诚热情的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去提供帮助,许多归侨侨眷遇到困难也会主动请吴裕光出谋划策。

图片

2010年春节,吴裕光(左五)到石介头
看望慰问百岁归侨老人黄五妹及其家人
(图片来源:《光明归侨30年》)

2000年,吴裕光当选光明街道侨联主席。过去,在光明街道侨务中心,吴裕光的办公室其实就是一个接待室,每当有归侨侨眷去找他诉苦、求助或者谈心,他总是笑脸相迎,并递上一杯暖暖的热茶。

吴裕光承认,其实在光明做侨办、侨联的工作压力挺大的。“因为很多地方省市的侨办、侨联都要来深圳学习交流,如果搞不好,会影响到安定团结。”

吴裕光还透露了多年以来总结出的一点工作心得:“为侨服务,也是做人的工作,一定要有感情。有时候有些工作,不灵活,没有感情,一定不行。侨务工作有自己的特点,有统战性,还牵扯到海内外的关系,我们做好侨务工作也是做好统战工作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做好做细。”

2003年,为了给回国时因超龄没有安排工作的老归侨争取养老生活补助,吴裕光到市、区有关单位跑了一次又一次。他耐心地倾听老归侨的诉求,对他们的心声感同身受,并毫不厌倦地向有关部门详细说明了归侨老人们一生的艰辛。终于,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下,光明地区归侨侨眷的困难情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当年10月,宝安区政府特批当时的光明街道128名回国时因超龄没有安排工作的归侨老人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300元。

2006年5月,吴裕光又到当时的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依法为已退休的872名归侨核实退休补贴,其中为101名未办手续的归侨老人补办了手续,并帮助他们领到了养老补贴,从而能够在深圳安享晚年。

档案里密密麻麻的数字显示:过去几十年,吴裕光已为8200多位归侨侨眷排过忧、解过难。

2006年9月,中国侨联成立50周年,给吴裕光颁发了一个“从事侨联工作20年以上”的证书,以表彰他不辞辛苦地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2008年12月,广东省侨联成立50周年,吴裕光又被授予“从事侨联工作30年以上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7月,吴裕光再被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对此,吴裕光表示:“做了几十年的侨务工作,得了奖我感到非常荣幸。国家给我颁这些奖,可能是觉得我过去几十年的工作做得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归侨和侨眷的关心。虽然这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认可,但我也是代表归侨这个群体领的奖。”

图片

吴裕光手捧获得的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晶报拍摄。参考资料:《深圳侨务史志》《光明归侨30年》《世界民族》《向光而生,献礼特区:他们见证光明》《深圳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