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上,各与会代表委员发表了对“双一流”建设、大学毕业生就业、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等多个热点话题的看法。那么,大学校长们有哪些新观点、新看法?一起来看: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

切实增加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免试保研比例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吕建表示,这部纲领性的文件,对于破解由唯分数和唯升学等带来的不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遵循。吕建表示,这部纲领性的文件,对于破解由唯分数和唯升学等带来的不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遵循。

为此,吕建建议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建议在充分总结大学以往自主招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更加兼顾公平和科学的人才选拔模式,建立高校高中对接联动机制。继续完善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等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做好“中学生英才计划”等高中教育、本科教育衔接项目;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研究,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强基计划”建设。

建议切实增加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免试保研比例,特别是允许一部分名额可以直接用于保送本校的研究生,其他名额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从体制上保障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具备良好科研能力和学术前景的本科生心无旁骛、潜心科研,让高水平大学在相关基础学科制定长期的创新培养方案,形成本研贯通式培养,让更多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进一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为早日实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多样化发展。建议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建立优质课程共享机制,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学分转换认定、联合科研训练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不同类型的高水平人才成长培植沃土。一是鼓励成立区域高校教学联盟,为联盟内高校相互认定学分、共同开展科研训练等提供支撑;二是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鼓励高校投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研究;三是推动国内高水平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课程共建等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改革用人评价,从而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一是出台政策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二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对被评选进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加大投入,同时也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分类执行的思路,提升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丰富人才培养的深度和人才评价的维度,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西湖大学最快明年招收本科生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科技创新必须同时看重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两者靠的都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靠教育。今年,西湖大学第5届博士生约300人将入学;最快明年我们将第一次招收本科生,招生面向世界各地。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希望在西部设立更多的基础科学中心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目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短板。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在提案中提到,希望“十四五”期间,国家在西部尽快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科学中心和多学科交叉基础创新中心,尤其是在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设立一批有特色的基础科学中心、基础研究的大装置,以及基础人才的培养基地。

李言荣说,近年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主要还是填补空白的多、验证性的多,开山架桥挖井的少,解决眼前问题和跟踪的多,真正关注十年以后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后能引领世界的重大原创成果的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在全国尤其在西部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科学中心,特别是要尽快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基础创新中心和跨学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

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他将继续为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议题积极发声。他建议深圳在探索办学自主权方面要勇于做“特区”,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而深大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筹划在香港设立校区。

李清泉认为,香港在高等教育领域不能只“输出”不“输入”。他建议,应当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框架下,积极推动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更高水平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

进一步加强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向大会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建议》。

熊思东认为,首轮“双一流”建设实现了预期目标,入选高校的综合实力、整体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等有较大提升。“但因高校身份属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问题,首轮‘双一流’特别是入选的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熊思东建议: 一是加大对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统筹和指导。建议中央发布“双一流”建设政策解读,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双一流”建设责任,在办学经费、特色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学位授权资格及招生计划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地方政府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层分类发展。

二是推进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在全面落实部省共建“双一流”协议精神基础上,引导支持省市共建“双一流”机制,着力激发省、市两级政府支持“双一流”建设,促进“双一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要求地方政府将支持辖区内“双一流”高校建设纳入地方“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民生工程。

三是加大中央与地方投入。“十四五”期间,中央和地方需持续加大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投入力度;针对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成效显著或有突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在第二轮建设中可通过适当上浮经费支持比例、给予政策优惠等方式予以奖励性支持。

四是建立“双一流”建设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有条件的省级政府可参照《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地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双一流”建设,提高高校自身的“造血”能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

建议制定家长教育必修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就家长教育问题专门撰写了一份提案,建议研究制定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制度,每一位家长都需完成2-3门必修课。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从‘家长’到‘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转变,从‘第一任老师到第一任优秀老师’的内涵发展,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发生的。”袁雯认为,这种转变和发展是伴随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成长的,对每一位家长都是独特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需要“家长教育”。

为此,袁雯在这份提案中提出了三项具体建议:第一,研究制定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制度。第二,研究制定《家长学校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家长教育实施机构的建设方式和政策保障。第三,发挥开放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能,将家长教育课程列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

高校要努力做好成果转化的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樊丽明提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策源地,在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责无旁贷。

樊丽明认为,要想助力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努力地建好平台,积聚力量。二是积极鼓励应用研究,集聚力量汇聚在国家急需的方面。三是努力做好成果转化的文章。

樊丽明说:“要优化政策,也要做好科学家的专业化服务,这几年根据我们学校专利的储备情况,这两年已经有十几项千万元级的成果走向企业,转化到市场,应该说对优化经济结构起到了好的作用,从而助力了高质量的发展。”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

建议尽快启动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翻译人才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认为,“建设和传播好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一大批真正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

刘宏建议,教育部学位办应尽快启动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鼓励培养各语种硕博连读的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相关高校也要进一步了解国家实际人才需求,为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做好师资储备和教学准备。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200余所高校设置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刘宏建议,在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中译外课程比重,加强中译外能力培养,增加中国当代国情和中央政治文献外译训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翻译案例库,加强讲好中国故事训练;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增加翻译实战训练,依托各类翻译项目设立翻译工作坊,探索和更新掌握新时代话语体系的翻译人才培养路径;在翻译专业硕士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学位点招收国际学生,在培养好中国翻译人才的同时,加强对国际翻译人才的培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建议支持武汉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科教资源、枢纽地位、城市能级、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具备基础、条件和潜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

今年两会,王焰新和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指导和支持湖北创建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建设国家实验室。指导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夏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建设,支持湖北实验室等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湖北省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环保等优势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是支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指导和支持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武汉光源)、生物医学成像、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设施)、磁阱型聚变中子源、农业微生物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相关“十四五”规划布局。

三是支持建设东湖科学城。支持武汉发展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汽车、大健康、人工智能、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指导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东湖科学城,打造“世界光谷”。

四是支持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在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布局上对光谷科创大走廊给予支持,加强对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的指导,支持将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

五是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在国家“十四五”和中长期重大科技项目中考虑湖北科技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向湖北省倾斜,重点支持长江存储三维闪存芯片和新一代存储器、宽带通信、新型网络、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现代种业等创新项目建设,支持湖北在“光芯屏端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

可在长三角建立高水平分类大学工作试验区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一直关注高等教育相关议题。今年,他准备在全国两会上继续呼吁“高水平大学要分类发展”。

“分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匡光力表示:“应该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估,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与此同时,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匡光力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如安徽、上海)建立高水平分类大学工作试验区,加强政策支持,共享优质资源,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分类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抓实试点工作评估,将好的经验逐步推广。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

建议设立“粮食安全学”一级学科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这两年一直将粮食话题作为关注的重点。今年全国两会,他准备就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程永波委员表示,只有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能获得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而“粮食安全”是涉及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流通配置、粮食市场调控、粮食综合利用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每一领域都离不开人力支撑与智力保障,高水平人才一直是粮食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何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系统的全国政协委员,程永波建议:

第一,加强粮食安全学科建设。粮食安全的公共属性、外部属性及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基础性都决定了对其扶持的必要。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科学理论需求和专业人才需求,现有的学科体系只能从不同侧面进行支撑,而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重大系统工程的客观需求。为此建议教育部围绕如何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如何高效配置粮食安全资源两大核心问题,通过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粮食安全学”一级学科。

第二,优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布局。我国粮食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多半来自于原国家粮食部所属院校,目前只有一所高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为此建议教育部贯彻落实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指导有关院校针对国家粮食安全的特殊需求,培养粮食安全领域急需博士人才,并在进行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中,切实重视涉粮高校的博士授予单位布局,积极鼓励其他相关高校围绕粮食行业需求,与涉粮高校一起,共同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培养高层次博士人才。

第三,优化博士学位授权点布局。鉴于目前全国粮食行业高层次博士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建议教育部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目标,以面向粮食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布局中,充分考虑粮食行业相关学科博士人才的具体需求,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统筹协调,科学布局,精准培养,以便为提升我国粮食综合保障能力与国际市场配置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

重点扶持中西部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医学学科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表示,“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逐步向经济发达地区及主要中心城市集中,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

宋纯鹏建议,要统筹谋划高等医学教育协调发展,有关部门将优化配置优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推进医学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政策谋划,出台实施相关政策举措,对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投入力度,给予足够的政策空间,帮助其尽快补齐高等医学教育短板。

宋纯鹏表示,还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医学学科发展。支持中西部地方“双一流”高校利用多学科优势,整合当地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快速发展医学学科,并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批、医学科研平台布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国家医学有关研究平台和重大课题,提升区域疑难危重病诊疗水平,加快推进形成国家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建设。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

建议加快打造“一省一标杆”的地方师范大学

“在全国教育经费总体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在每个省市自治区遴选1-2所基础较好的地方师范院校,重点打造一批标杆地方师范院校。”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打造“一省一标杆”的地方师范大学,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水平。

“建议集中优势资源,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就为各地遴选出1-2所基础较好的师范院校,支持其建设标杆地方师范院校,全面打造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赵国祥表示,希望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尽可能地统筹资源,切实加大对标杆地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实现包括国家级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等在内的重大举措全覆盖,为教师教育振兴提供充分保障。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

部省共建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就带来一份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建议。如今,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都增设了应急管理专业,来应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迫切需要。他认为江苏的高等教育基础好、特色强,综合考虑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化工大省的实际,以及良好的协作基础,他建议应急管理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共同推进应急管理专门人才培养和本质安全技术创新。

同时,乔旭还建议加大投入力度,建议国家应急管理部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经费,在师资引育、学科建设、产教融合、配备科研等办学条件上给予支持。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宜加快在海洋领域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今年我会带一份关于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上两会。”为做好中山大学“十四五”规划,罗俊从2020年4月就开启了全校范围内新一轮密集调研,在调研中,罗俊多次询问关于海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情况。“我们国家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海洋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罗俊代表介绍,全国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58家,其中工程、生物、医学占据半壁江山,国家战略需求紧迫的海洋科学、空间科学、材料、新能源总和还不足1/4,而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8个,且没有在海洋灾害研究与防治领域有所布局。罗俊说,既要充分利用广东的区域优势,也要充分重视海洋灾害的长期威胁,回应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增长的科教支撑需求,建议国家在广东布局海洋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

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

一体化实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

“学生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在广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科学理念,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建议一体化实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

针对大中小学健康教育现存的系统建设不足、资源供给不够、内外协同不畅等问题,焦新安建议,一是系统构建大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分层构建教学体系、全面拓宽实施路径、动态开展跟踪评价。

二是重点强化健康教育支撑保障体系。强化资源供给,尤其是加强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建设,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健康教育协同。注重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在线课程作用,开发健康教育网络课程。积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面向农村地区或者条件不足的学校开展相关技能实训。

三是有序推进健康教育协同发展体系。构建大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协同,探索教育生态融合,强化校政社家联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