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俞孔坚(以下简称"俞")(北京大学景观计划设计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开彦(以下简称"开")(中国建筑技巧研讨院国度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巧研讨中心副总建筑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住宅性能组副组长)
主持:王的刚
演讲主题:地产开发中的景观设计:方式与案例
时光:2001年03月31日
地点:南京希尔顿酒店
开:这几年"产品化"推行力度不大、我个人认为没有按照原来设定的一些纲领性的东西在走。新技术具体有什么东西、包括哪些内容,值得大家来做一些东西。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住宅大多停留在非常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多数地区还是用块砖、瓦、水泥、砂子,基本上处于非常落后的手工方式,这就对我们住宅本身的品质有巨大的影响,刚才我们说,住宅本身存在很多"跑、冒、滴、漏",严重的,雨蓬掉下来、阳台掉下来甚至塌楼了,武汉一个楼,盖着盖着就发现盖斜了,非得炸悼不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整体住宅的生产过程不够理想。今后呢,谢司长说了我们房地产市场形势特别好、发展前景还很大,余量很足,有的估计认为我们还能发展二十年,二十年内将不断往上增长,我认为这种估计还是会形成的,但如果我们十年后还是继续按照这样比较落后的、原始的方式来生产,恐怕在坐的开发商也不会满意,所以现在提出来要走工业化道路、产业化道路。产业化的概念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从规划设计开始到产品的生产。从设计的角度,我们什么都能做,但是产品本身跟不上,想要提高居住的品质是不可能的。空房子的面积再大,没有很好的设备、材料、装备,只能等于零。农村的房子做的都很大、是不是就是现代化,现在看起来不是,必须要有一定的设备、一定的材料。但这-方面目前我们只停留在自发的,无序的状况下生产。要把这方面做好,要有一系列的措施,这是推行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其次,是传统的施工方式要变成产业化、社会化生产,有人说我国的劳动力众多,放着大量的劳动力不用,而要采用需要劳动力较少的方式。我们国家有其特点,劳动力比较便宜,这就要按照适合我们自己的一套工业化体系,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有就是管理方面,包括物业管理、运营机制、营销手段,也都是属于产业化的内容。这方面我觉得我们的运转很难,开发商不是跟产业化没关系,而且要通过产业化,提高开发的水平,而且从工业化、产业化的方法寻找你的利益所在,将来质量高了,投资省了,效益也会提高。
所以说产品化不是跟大家没有关系。好像比较远,我觉得大家都应关心这个事儿。前一阵子卢铿和王石搞了一个"新住宅运动",宣言里头有这么一条:"注重协助政府搞产业化"。这种提法,我是比较感兴趣的。开发商要与政府单位联合起来,要与科研单位,基层单位联合起来做这个事情,我们将来会有很好的前景。现在单靠政府来搞,可能不行。话说回来,政府一定要在里头起主导作用。没有政府的主导,靠开发公司来搞,也做不起来。这里有几个偏向,一锤子把什么东西都打到产业化里去,甚至于通过小区来搞产业化,我们认为这种作用很弱,不是一种加快速度的做法。先通过在小区里头用先进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把小区做好了,然后通过小区来宣传,用了多个新产品,新设备,我认为不是这样,至少效益比较低,比较被动,要主动的,我认为政府在里头要有步骤,有计划的来组织,来搞调研。我这个地区、这个城市,我需要什么,优势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这种情况进行互动、带动开发商,包括产品,材料一起来做,并通过我们的试点来深化、来表现,我觉得应该这么来做。那么产业化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的问题,看你的工业化程度,这里的工业化不仅光是施工的工业化,包括产品生产的工业化;第二条是标准化,要靠模数协调,标准化只是-个工具,并不是一个目标,标准化是一个润滑剂,是一个观念,通过标准化的东西能把产品搞的更好,更合理。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建筑体系;第三是集约化,即集中资金,集中人才,这样生产规模才能上去,不是小打小闹的,一家一户的。如果实现了这三个方面,那么我认为就达到了产业化。这也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并能够给房地产的发展带来生机,良性的发展。产业化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要做的,这才是中国搞住宅建设的必由之路。另外还有一个产品认证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能够自觉促进方方面面的互相合作,方方面面的互相配合,改进产品,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而不是在论证以后,多了一块金字招牌、合格证,然后你就可以卖好房子,当然这也是一个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一种机制,能够不断的促进住宅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机制,所以它很重要,这-方面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这个事儿,切忌搞成商业化,搞成挣钱,如果搞成这样,就把这个事情搞乱了,不是这么回事。当然,这也不是建设部一家搞了就算数了,必须依靠地方一起来搞。一起支持这个制度,我们前景无限。过去大家都知道靠红头文件,下一个文件,靠文件执行就行了,以后不会有什么文件,企业行为靠市场来调节,市场怎么来弄,要靠激励机制来说话。 问:我先介绍一下,我是南京市天创建设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我姓杨,我想问一下开老师,我们是南京地区推出跃层式住宅比较早的一家公司,我们在实践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两层一户,由于一层我们安排家务、来人接待、餐饮等活动区域,到了楼上是家庭的休息区,每户的二楼的房间就可能有下层的管道过来,上午我听您讲到管道外出,比较有兴趣,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并且在技术上应注意什么东西,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国的住宅产业化提出比较早,但是现在进展的较现在没有太多新材料利用,也就是原来的铸铁管的改为PVC,铝合金窗改为塑钢窗,墙体材料由实心砖改为空心砖,这一块能否透露一点信息,主要在住宅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上。
开:不光是跃层,在普通的住宅也能做到在室内看不到管子,现在的管道安装无论是厨房还是卫生间,由于行业的关系,或是工种配合的关系,是各自为政的,所以厨房卫生间不可避免的各种管道很多。现在采用的办法是一根包一根,包的结果有的地方包的好,有的地方包的比较碍事,煤气热水器最伤脑筋,这里有安全的问题,也有管道的问题,最后就没有它放的位置。这些问题始终是困挠我们的问题,另外,这个管道是压力管道,是公用的。大家都在用,它会带来一些干扰,比如修理的问题,比如危险的问题,比如它带来的一些噪音,这也是很伤脑筋的。而且大家买房都有一个产权。买了房以后管道在自己家里是不合理现象,而且自己家里的管道不应该到别人家里去,应该在自己家里,过去的管道是穿楼板的,结果你家的管道到人家家里去了。这样造成夏天的渗漏,如果不穿楼板就能避免这些现象,从而不会出现你家管道坏了到我家来修,这会产生纠纷,因而要做到自己家里的管道不到邻居家里去。压力管把它清到室外必然需要建筑师的配合,要找一个合适地方把管道放起来。到了冬天还有一个保温问题,这些技术问题要解决。如果不穿楼板,这本身还有一些技术要解决,比如地漏,地漏是不带盛水弯的,带了盛水弯厚度就上去了、所以相应的产品还有待开发。浙江有一家(公司)过去做了多通道地漏,管道方向能移,大概在30-40cm,如果是下沉地面,就要下沉40-50cm才能安装,后来我们看了后跟他们提了,他们回去改了,改了以后就在24cm,这就很小了,如果下沉一下也就30cm这样就做出来了,管道不穿楼板了。这些方法通过目前的技术部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用的管道目前都是新型管材,比如软管,铝塑复合软管。许多的新型管材,目前的铸铁管、镀锌钢管都不准用了,现在新型材料那么多,我们都能够做到,保证不漏,问题在我们怎么动脑筋把它做好。这需要开发商提出要求,设计师工程师一起来做,由产品的生产商一起来完成这项工作,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成功。过去为什么不想这样做呢?一个是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另外一个是为了片面降低房价,怎么降低造价怎么做,怎么方便怎么做。这就造成了完全不考虑人的因素,或者是行业垄断,现在要求不一样,时代不一样了。但是有一条,行业垄断必须打破,这也是需要解决的。
关于住宅产业化的东西,上午谢司长讲的比较快,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实际上住宅产业化分五个体系:住宅产业政策体系;住宅技术保障体系;住宅建筑体系;住宅质量控制体系;性能认证体系。现在针对这五个体系,布置不够得力,当然现在新产品,新材料很多,但目前存在的是无序生产,没有合格证,建设系统要搞一个认证系统,你怎么合格的,怎么能用,包括现在的材料里头的有害射线,这种东西没有人能鉴定,没有人说能用不能用,这是不对的,这种体系应该及早的建立起来、你这个材料能够用不能用.产业化应该包括这些东西,现在材料很多,那些能用的新材料能为房地产销售增加卖点,能够提高方便程度,提高房地产开发的品位。不是为新产品、新材料做广告而才用它,而是自觉的。现代化住宅就包括先进的材料、产品、设备,这才叫"现代化的住宅"。
俞:文化渊源我上午简单的讲了一下,中国为什么围合,它有文化渊源。从原始人的居住模式也好,一直到故宫,以前的四合院,都是强调围合。一直是在农业文明时代下形成的这么一种居住体系、它需要一种自我保护,这与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一会儿再讲。现在讲一下第二个问题。我就谈谈不足,全国小区看了不少,但真正让我满意的没多少,包括搞得比较好的地方,现在普遍存在非人性的、或是不符合居住人性的,我从这几方面来说:一是一种暴发户意识和小农意识,笼罩着整个景观或住宅建设.这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个叫庆宴意识,大搞庆宴,农民的最大特点就是庆宴,越穷的地方庆宴意识越浓,把非常有限的钱集中在一个时候来花,这时候就大行铺张,住宅里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刚有点钱了就铺张,到处都是这样,从城市到小区,到你的卧房邰是这样,大理石铺装,花岗岩铺装,整个是不符需要的,让人烦躁的一些东西。小区里搞大的广场、大的花园有的是,铺张意识是不符合人性的,你看完了以后,会意识到这种东西不是我们追求的;第二个是庄稼意识,这也是小农意识里很典型的,只种庄稼不种杂草,所以小区里头只有修剪成形的名贵花草,但真正人性的东西他不用,没有意识到人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三是离土意识。追求的是洋,追求的是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追求贵族欣赏过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浪费,都不符合人性,这是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对于第一个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主要围合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性的要求,那么开放就不好吗,在保安的情况下也是好的。围合的文化渊源有着盆地农业独特的东西,如风水说本身就是围合的盆地意识。
第二部分:构思来源:
1.对国外生命科学园的研究以及生命科学流性协调运作的机理;3.景观生态学、自然生态与湿地生态的启示,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的功能的关系以及生态功能结构;
4.场地分析,本场地的以下特征对规划布局有极大的影响。①充分重视所在地北京西北部的湿地景观特色;②南侧的北出口和八达岭高速相连.也是本区的主要入口,宜集中布置公建;③场地东南角是未来轻轨线的一个下属站,应做为步行人流的主要入口;④园区内东西有两条规划的公路通过,可做为园区贷运的主要通道;⑤场地水面的生命科学园的期用地,规划时宜考虑如何衔接;⑥场地西北部有一条引水渠,可引水库之水入园。
第三部分基于上述构思来源,本规划有以下特点:1.园区,-个可持续的湿地系统。湿地系统分两部分,一是外围生活污水处理湿地环境,整个园区外围布局;二是东部景观和休闲湿地系统;2.功能体:高效的创新单元。特点有:整体性,功能建筑群在整体分配上的园内环境的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建筑呈半岛状,是科技人员相对集中的研发场所;会展中心,包括会展场宾馆小培训中心,在人流与车流最方便的南侧,正对主入口,向北是最佳的湿地景观。
第二大特色:流通网、高效的系统、生命科学园的流通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车流主入口流的南侧,北侧分两个入口,并使过境车流与内部车流分开,形成干净的二内部环境,本是集中停车,分布在建筑(上团下,满足上班施工需要。②人流,与车流完全分开,一是与东南高架车站相接,遵循两点间最近距离设置高架直接引入园中,然后园区内部道路外流,二是沿湿地边界的环形过道,三是园区内部和区团之间通过网络相联接。
这个例子说明交通与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绿色环境是一个整体不会也不应该割离,有了交通就不可以种树,那我可以种乔木,一般来说把集中绿地放在中问,所有建筑放在周围,实际上这块绿地得不到很好的使用,现代设计最主要的一个人性原则就是均享性、共享性。绿地要可达性。所谓景观应该是一个系统。
俞:首先高架穿过不是一个有利因素,高架会造成很大的毛病,噪音污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方法,首先要进行场地的分析,区域的分析,现状的评价,坡度的分析,坡向和朝向的分析,地表水文的分忻,甚至风水的概念(风水最佳的位置)等,然后对
土地适宜性分析,哪些地区适合什么类型的建筑,然后才是整体功能的分析,道路系统,既不破坏原有地形,又能把小区联起来,同时不干扰小区的整体环境。还有整体水系的设计。然后是景观里一些轴线的分析,然后还有高程设计,填挖土方,尽量减小土方量、然后是安全保障系统,给排水系统,这些都是基于一系列场地分析来实施。首先要认识这块场地,然后才涉及到具体的设计,建筑的立面,剖面等等。道路的绿化、人行、会馆、水系等设计这个整体叫景观设计,而不是建筑师把房子建好了,空地上要绿化才来景观设计,否则,一些宝贵有价值的东西还没有规划,就已经没有了。
俞:举简单的例子,关于风格问题?(录像演示)西藏风格的这条大街大概在500m,至于这个风格,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不要强求,如何来设计这个,我也跟你讲一个方法。我告诉你设计的整个过程,首先研究这个城市--昌都,以前一般的做法就是先开一条大马路,把整个城市一分为二,然后马路两排建筑,或者是现代建筑风格,或者是其它风格。这里原来有一个规划,后来我们把整个规划都改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城市的节理是什么样的,不能一上来就先开刀。西藏这个地方的地形非常复杂,道路没有一条是直的,这是一个,另外这里文化很浓,很有特色,包括马尼堆,是有神灵在这的,要了解神灵的特色,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神灵,研究它的宗教,研究它的农业、农业建筑,寺庙建筑。我们来时发现他们已经拆的差不多了,还好土地还没有平整,10米的高差还没有填,否则工程量将非常大,盖起来就会不伦不类。要从日常的生活中去找风格,如果不这样,就会建成一些毫无特色的高楼。然后研究市民的生活习惯,马尼堆整个是围着马尼堆来生活的,宗教,周围交通,水,石头,建筑都是要提取风格的地方,然后包括曼陀罗,这是他们的哲学。我们最后决定把曼陀罗进行了-系列的设计,空间是曼陀罗的,用建筑来维合空间,而不是空间来造建筑,先有空间,先有环境,然后才有建筑。其中有一条轴线、原来是笔直的,我们发现墙巴林是藏族的第三大寺庙,要保持它的风水。风水中最忌讳的是这种笔直的道路的通过,所以,现在我们的设计,高层也保留了,轴线也不是那么直的,立面的设计整个的高差有10m的高差。我们把车让出去,放到两侧走,街就成了步行街,本来的高差,在成为步行街后也就无所谓了。这就是刚才回答你的例子,就是要研究当地的文化。 开:现在对城市改造是怎么认识的,我们国家文化源远流长,但现在非常可惜的是要发展,又要快,就萝不洗泥,不讲究,道路一开,地块一划,建筑师就充分表现吧。其结果就是把原来的东西,原来的文化,值的留恋的东西都给破坏了,所以发展的越快,对文化的摧残也越快。这个问题的确要坐下来冷静的思考一下,能不能在发展过程中还能够保留一些地方的特色。考虑文化的继承问题、文脉的延续问题,十分重要。这块地拿来我们要改造,这也是必然要做的,改造之前,是否研究一下地形,地理条件,值得留下来的,值得大家回顾的东西。 问:南京现在住宅景观大多依托自然形成的景观如山、水等,如果是在一块很平坦的地块,无山、无水、无树的地方建小区,如何做景观?
俞:我还是举例子、我们说任何一块地方都不是-样的,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尽管是地块平坦,但在南京和北京就是不一样。下面就一个邯郸的例子,是块盆地,照理也没有什么可做。但我们可以放大来看。研究一下历史挖地三尺来看,方圆周围来看。这块地想做-个城市景观,为了做这块地,我在这片荒郊野岭露天睡了一夜,这是有赵王台,就是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国君留下了邯郸,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保存比较完好,睡了一夜以后,第二天早上5:00起来的时候,触感到大地的灵性,看到所有东西会散发出灵气来,麦垅,还有耕作的人,而七千年前人们使用的是同样的方式,拉着粟垅,然后研究-下才发现邯郸这个地方是我国"粟文化"的源头。那个时候从头已经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耕种,后来给它提炼"一万年粟垅连天",粟垅是连着天的,又是种了一万年的,一下子会让你感觉到一种宏大壮阔的感觉。然后是纹理,还是有皱纹的,就是当年赵武灵王通过的时候,当时是平坦的大道,现在变成了一条河流了,这就是"古道成河",这就是体验,体验大地,体验材料,体验建筑。"千年古道成河"的苍桑这都是文化,这就是积淀,没有一处是没有文化的,然后你再追溯它,挖地三尺以后,有石山文化的东西;然后才是我的前期构思,规划,所有的东西都建立在"一万年粟垅连天,三千年古道成河"典型的北方文化。所以说没有一块土地是没有合义的。要挖掘出土地的这种含义,当然要在设计上下功夫,要认识大地的思想是要靠你阅读。
俞:第一它要符合这块场所的条件,这块场地适合盖什么房子,塑造一种现代风格,需要设计师去设计,再一个要开发商要给他一定的时间,-定的精力去搞这个东西,研究这个东西,现代有现代的生活方式,但我说有特色不是说古代就有特色,这一定要明确,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特色,只要顺着时间脉络去走,符合一个基本的功能要求,基本的审美要求和为了生活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招摇,为了展示,你的东西肯定会有特色,这也是最基本的一条,要为了生活,为了符合这块场地的特色,比如欧陆风搬过来,它不是纯粹的为了生活,那是肯定不会有特色,正象一个人为了打扮而打扮,为了打扮给别人看而打扮,就没有风格,如果这个人穿衣服就是为了自己,为了舒服。肯定是有个性的。 开:再一个就是形似与神似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比较简单得理解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当然民族特点是我们的特点,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如果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完全都按原来的做,这个大家都会反对的,所以这里头存在着我们现在去搞现代建筑,而且要搞比较好的现代建筑,这才是对的。但这不能就简单搞一个马头墙,小青瓦,石灰的粉墙拿过来照样弄,过去我们都这样弄,我们为这不是集成,还是应该真正的取它的符号,取它内在的东西,有它的符号,有它的印象,有它的痕迹,刚才俞教授那个西藏设计,看那种现代的东西,并不是西藏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而是现代的、舒服的、非常人性的东西来用的细部,很多的作法,很多建筑内在的东西,做出来以后就是西藏土生土长出来的,是现代,所以我认为这个东西要理解,而且我们的建筑师应该下功夫来做这个,建筑师本身应该来适应这个,现代化我们要提倡,而且要大力提倡,但现代化东西不等同于欧陆的东西,现在很多的开发商有一段时间非常愿意做欧陆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老百姓的欺骗。他们为什么这样?我分析是这样,因为当时我们盖房子总是千篇一律,很简单的都是方盒子,一旦看到什么新作品,很新鲜,很有一种惊奇感觉,太好了,是这种态度,但作为开发商来讲,应该正确对待。很多居民喜欢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陋习,是-种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我们的开发商做的每一种事情都是要留下痕迹的,是在营造历史。你去迎合所谓的市场,那就不对了,这是错误的。即使是纯粹的现代化,即使用村料,用块体,用点线,来做这个东西,我认为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在夫子庙搞一些东西,我认为,你就应该考虑文化的东西。西安有好几个小区现在大量大搞欧陆风,我过去了,我说你们在西安这个城市搞欧陆风,是不是有点太远了,是不是可以考虑少做,或者不做。大家都喜欢现代化.但现代化不等于欧陆风。这个很成问题。
开:这种小住宅,比较高档的住宅,包括别墅,现在的townhouse以及其它一些比较高档的住宅,我认为还是可以盖的,但盖的时候当地的地方好好的策划一下,小住宅本身因为此卖得出去,是适应这个市场。有这个市场,我认为是可以做的,但是控制要引导,中国的特殊情况不像美国地多人少(小住宅做一下要占很多的地方)。只要有钱,有能力就能盖,中国不一样。人多地少,但这件事还是要做,我认为体制不够完善。小住宅做出来4、5千一个平方米,旁边做多层恐怕也要4、5千,这样不合理、有钱的占用了公共的社会资源来做,我认为应该在税收上加大,你既然有钱,付得起,比别的享受的多,社会平均的资源拥有量要多,就应该付出更多的东西,通过税收,转移到经济适用房上。这样才合理、公平。干是应该干的,而且要干好。
俞:刚才开总讲了中国的资源问题,资源缺乏。这跟美国不一样,我这里有一个美国的例子,前两天刚掌握一个从田园城市到花园郊区的概念,美国的独立家居搞了将近一百年,以工业化时代开始首先从别墅,因为贵族才能享受别墅。后来每个工人阶级都能享受得起。二战以后它的别墅是工业化生产的,第一,主要是三个因素影响了美国的独立家居:①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发展使美国的独立家居即所谓独立屋、独立家居,只要有汽车才可以大面积发展;②银行贷款,推动了美国独立家居的发展;③盖房子的生产工业化。他的房子造的是相当快,相当便宜,-个月一大片就能起来,而且大部分是非常简单的。不象我们这边盖房子比那边贵得多,从造价,从材料,我后来住过的一个70年代的社区,都是独立家居,一般中产阶级都能享受,但在中国,盖这么大一个社区是下可能的。这是中国特色,中国怎么搞,刚才开总讲了,可以搞,但这资源如何分配,提高税收,比如比美国贵得多,这是可能的,你有钱,可以享受,但这个价格可能是相当高(总量还要控制)。当然环境是可以做的,但是有好多弊病,这种弊病是中国目前无法克服的。一个汽车问题,一个资源问题、交通问题、道路问题,包括银行贷款问题,美国当时的口号是以"每家有一幢房子"。政府出一系列的低息贷款帮助每家买房子,都是借钱买房。现在当然我们也开始有了,但还远远不够,只是少数人。它带来的环境破坏是相当恶劣的。每家是好的,每家都有一个后花园,但整个城市就破坏了,中国不能这么干。
开:刚有一个小区组团的问题,围合的问题。小区围合,概念就是过去民居的发展,北方的四合院,南方也是一样,大多数民居都是。围合的东西给小环境里的一种亲切、富有生气.很好的.从现代来讲,围合是一个领地,表明这块地方属于我,对这块地方的居民比较亲切.围合在很多设计中都能体现,但要把它延伸好,延伸到小区,整个小区过去通常是几个集团,围绕着一个大绿地。小区的概念是在86、87年正式形成的过去也是-户,或是几幢楼一盖,小区的概念并不强烈,以后建设部搞了试点小区。当时小区比较大,怎么盖,当时分析下来就好像组团,三级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办公室、私密性空间,道路分的三级主干道、次干道、庭院小路,整个是按这个来做,也可以说是有景观.但后来就定型化了。小区都是以这个模式来做。不符合这个模式就不行,那就走了极端了。按照所谓"四菜一汤"的模式来做,就把小区做成千篇一律了,这样不利于整个住宅小区的发展,特别是搞了物业管理,物业管理与原来的居委会的概念是不一样,形式也变了,管理方式上变了,有条件重新思考,规划上到底怎么做,怎么来组织环境和景观,来适合居民的要求。现在很多小区已做得不错,这是非常可喜。这里的创作空间、围合空间与过去的空间不一样。在空间创造上是不一样的,但现在往往是牺牲了好的方面,为围合而围合,这种观念值得大家考虑。因为围合,出现了很多东西问题,牺牲了西方住户的利益来产生围合,就没有必要,不要搞形式主义,是不是可以通过其它形式产生围合的效果,小区的概念是中国比较特殊概念,国外没有,这个东西往后发展。是应该逐渐淘汰的,现在小区一做就围起来,不让人进,封闭独立的领域,有的越围越大,10公顷不合适,还有二十公顷,三十公顷,还要围进来,结果造成了道路的堵塞,按规划来说 应该有一个道路,小区不是探讨未来的技术的东西,但现在没有办法,可能我们的治安有问题。也应该按照见方(即四周道路围成地段,用这个地段来形成一个单元来考虑,应该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是流畅而不是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