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l H3C UniServer R4960 G3

l H3C UniServer R4360 G3

l H3C UniServer R6760 G3

l H3C UniServer R2960 G3

l S920X02

l S920X03

l S920X00

l S920X00K

l S920X01

l S920X01K

l S920X05

l S920X05K

l S920S00

l S920S00K

4.3.2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信息( ipaddr ... 231

4.3.3 设置 BMC 管理网口的备份 IPv4 信息( backupipaddr ... 232

4.3.4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模式( ipmode ... 234

4.3.5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网关( gateway ... 235

4.3.6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信息( ipaddr6 ... 236

4.3.7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模式( ipmode6 ... 237

4.3.8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网关( gateway6 ... 238

4.3.9 设置网口模式( netmode ... 240

4.3.10 设置激活端口( activeport ... 241

4.3.11 设置网口 VLAN vlan ... 242

4.3.12 查询和设置串口方向( serialdir ... 243

4.3.13 重启 BMC 管理系统( reset ... 245

4.3.14 固件升级( upgrade ... 245

4.3.15 截屏命令( printscreen ... 246

4.3.16 BMC 软件回滚( rollback ... 247

4.3.17 查询软件回滚状态( rollbackstatus ... 248

4.3.18 设置服务状态( service -d state ... 248

4.3.19 设置指定服务的端口号( service -d port ... 249

4.3.20 查询服务状态( service -d list ... 250

4.3.21 设置登录安全性信息功能的使能状态( securitybanner -d state ... 251

4.3.22 定制登录安全信息( securitybanner -d content ... 251

4.3.23 查询登 录安全信息( securitybanner -d info ... 252

4.3.24 导入 SSL 证书( certificate -d import ... 253

4.3.25 查询 SSL 证书信息( certificate -d info ... 254

4.3.26 导出配置文件( config -d export ... 255

4.3.27 导入配置文件( config -d import ... 256

4.3.28 导入 CRL 文件( crl ... 257

4.3.29 挂载文件到虚拟光驱( vmm -d connect ... 259

4.3.30 中断虚拟光驱的连接( vmm -d disconnect ... 260

4.3.31 查询虚拟媒体信息( vmm -d info ... 260

4.3.32 FPGA 卡的 Golden 固件恢复出厂设置( fpgagoldenfwrestore ... 261

4.4 Trap 命令 ... 262

4.4.1 查询和设置 SNMP trap 状态( trap -d state ... 262

4.4.2 设置 SNMP trap 上报端口号( trap -d port ... 263

4.4.3 设置 SNMP trap 团体名称( trap -d community ... 263

4.4.4 设置 SNMP trap 目的 IP 地址( trap -d address ... 265

4.4.5 查询 Trap 上报目的地址信息( trap -d trapiteminfo ... 265

4.4.6 查询和设置 SNMP trap 版本信息( trap -d version ... 266

4.4.7 查询和设置 SNMP trap 告警发送级别( trap -d severity ... 267

4.4.8 查询和设置 SNMP trap V3 用户( trap -d user ... 268

4.4.9 查询和设置 SNMP trap 模式( trap -d mode ... 268

4.5 Syslog 命令 ... 269

4.5.1 查询和设置 syslog 使能状态( syslog -d state ... 269

4.5.2 查询和设置证书认证方式( syslog -d auth ... 270

4.5.3 查询和设置 syslog 主机标识( syslog -d identity ... 271

4.5.4 查询和设置传输协议类型( syslog -d protocol ... 272

4.5.5 查询和设置上报日志的级别( syslog -d severity ... 273

4.5.6 查询和上传服务器根证书( syslog -d rootcertificate ... 274

4.5.7 查询和上传本地证书( syslog -d clientcertificate ... 275

4.5.8 设置 syslog 服务器地址( syslog -d address ... 276

4.5.9 设置 syslog 服务器端口号( syslog -d port ... 277

4.5.10 设置上报日志类型( syslog -d logtype ... 277

4.5.11 测试 syslog 服务器是否可连接( syslog -d test ... 278

4.5.12 查询所有 syslog 上报通道配置信息( syslog -d iteminfo ... 279

4.6 VNC 命令 ... 280

4.6.1 查询 VNC 服务信息( vnc -d info ... 280

4.6.2 设置 VNC 服务的密码( vnc -d password ... 280

4.6.3 设置 VNC 服务的超时时长( vnc -d timeout ... 281

4.6.4 设置 VNC 服务 SSL 加密功能的状态( vnc -d ssl ... 282

4.6.5 设置 VNC 服务的键盘布局( vnc -d keyboardlayout ... 282

4.7 服务器命令 ... 283

4.7.1 查询和设置启动设备( bootdevice ... 283

4.7.2 设置服务器重启方式( frucontrol ... 284

4.7.3 查询和设置服务器上下电状态( powerstate ... 285

4.7.4 查询和设置服务器的下电时限( shutdowntimeout ... 286

4.7.5 查询服务器网口 MAC 地址( macaddr ... 287

4.7.6 查询 BMC 可用网口( ethport ... 288

4.7.7 清除 BIOS Flash clearcmos ... 288

4.7.8 查询 RAID 控制器信息( ctrlinfo ... 289

4.7.9 查询逻辑盘信息( ldinfo ... 291

4.7.10 查询物理盘信息( pdinfo ... 293

4.7.11 查询磁盘组信息( arrayinfo ... 297

4.7.12 创建逻辑盘( createld ... 299

4.7.13 添加逻辑盘( addld ... 302

4.7.14 除逻辑盘( deleteld ... 304

4.7.15 修改逻辑盘属性( ldconfig ... 304

4.7.16 修改 RAID 控制器属性( ctrlconfig ... 306

4.7.17 修改物理盘属性( pdconfig ... 307

4.7.18 查询和设置 RAID 扣卡日志记录功能( raidcom ... 308

4.8 系统命令 ... 309

4.8.1 查询系统名称( systemname ... 309

4.8.2 设置 BMC 时区( timezone ... 310

4.8.3 查询 BMC 时间( time ... 311

4.8.4 查询 设备的版本信息( version ... 312

4.8.5 查询 FRU 信息( fruinfo ... 313

4.8.6 查询系统的健康状态( health ... 314

4.8.7 查询系统的健康事件信息( healthevents ... 314

4.8.8 查询服务器的设备序列号( serialnumber ... 315

4.8.9 查询和清除系统 SEL 信息( sel ... 316

4.8.10 查询系统操作日志( operatelog ... 317

4.8.11 下载系统串口数据( systemcom ... 318

4.8.12 下载黑匣子数据( blackbox ... 319

4.8.13 下载 BIOS download ... 319

4.8.14 升级 BIOS upgradebios ... 320

4.8.15 升级主板 CPLD upgradecpld ... 321

4.8.16 设置 BMC 网口状态( ethlink ... 322

4.8.17 一键收集信息( diaginfo ... 323

4.8.18 恢复 BMC 出厂设置( restore ... 323

4.8.19 设置 CLP notimeout 功能( notimeout ... 324

4.8.20 查询 CLP notimeout 功能的配置信息( notimeoutstate ... 325

4.8.21 更新系统主密钥( securityenhance -d updatemasterkey ... 325

4.8.22 查询和设置主密钥自动更新间隔( securityenhance -d masterkeyupdateinterval ... 326

4.8.23 查询和设置自动发现配置( autodiscovery ... 327

4.8.24 查询和设置受控上电配置( poweronpermit ... 328

4.8.25 查询和清除上电锁的锁定状态( poweronlock ... 329

4.8.26 查询和设置 BIOS 全打印开关状态( biosprint ... 329

4.8.27 清除日志( clearlog ... 330

4.8.28 重启鲲鹏智能管理引擎( resetiME ... 331

4.9 用户管理命令 ... 331

4.9.1 查询所有用户信息( userlist/list ... 332

4.9.2 添加新用户( adduser ... 333

4.9.3 修改用户密码( password ... 335

4.9.4 删除用户( deluser ... 336

4.9.5 设置用户权限( privilege ... 337

4.9.6 查询和设置密码检查功能( passwordcomplexity ... 338

4.9.7 锁定用户( user -d lock ... 339

4.9.8 解除用户锁定状态( user -d unlock ... 339

4.9.9 查询和设置密码最短使用期( minimumpasswordage ... 340

4.9.10 设置紧急用户( emergencyuser ... 341

4.9.11 为用户添加 SSH 公钥( addpublickey ... 341

4.9.12 删除用户的 SSH 公钥( delpublickey ... 342

4.9.13 查询和设置 SSH 用户密码认证使能状态( sshpasswordauthentication ... 343

4.9.14 设置用户登录 BMC 的接口类型( interface ... 344

4.9.15 设置弱口令字典认证使能状态( weakpwddic ... 345

4.9.16 导出弱口令字典( weakpwddic -v export ... 346

4.9.17 导入弱口令字典( weakpwddic -v import ... 347

4.9.18 设置 SNMPv3 用户的加密密码( snmpprivacypassword ... 349

4.9.19 查询和设置用户不活动期限( securityenhance -d inactivetimelimit ... 350

4.9.20 设置用户启用状态( user -d state ... 351

4.9.21 查询和设置带内用户管理使能状态( user -d usermgmtbyhost ... 352

4.10 NTP 命令 ... 353

4.10.1 查询 NTP 信息( ntpinfo ... 353

4.10.2 设置 NTP 状态( ntp -d status ... 353

4.10.3 设置 NTP 信息获取方式( ntp -d mode ... 354

4.10.4 设置首选 NTP 服务器地址( ntp -d preferredserver ... 355

4.10.5 设置备用 NTP 服务器地址( ntp -d alternativeserver ... 356

4.10.6 设置拓展 NTP 服务器地址( ntp -d extraserver ... 357

4.10.7 设置服务器身份认证状态( ntp -d authstatus ... 358

4.10.8 上传 NTP 组密钥( ntp -d groupkey ... 359

4.11 指示灯命令 ... 360

4.11.1 查询服务器指示灯信息( ledinfo ... 360

4.11.2 设置 UID 指示灯状态( identify ... 361

4.12 风扇命令 ... 362

4.12.1 设置风扇运行速度( fanlevel ... 362

4.12.2 设置风扇运行模式( fanmode ... 362

4.12.3 查询风扇工作状态( faninfo ... 363

4.13 传感器命令 ... 364

4.13.1 查询所有传感器的所 有信息( sensor -d list ... 364

4.13.2 传感器测试命令( sensor -d test ... 371

4.13.3 模拟事件( precisealarm ... 372

4.14 电源命令 ... 373

4.14.1 设置电源工作模式( psuworkmode ... 373

4.14.2 查询电源具体信息( psuinfo ... 374

4.15 SOL 命令 ... 375

4.15.1 建立 SOL 会话( sol -d activate ... 375

4.15.2 注销 SOL 会话( sol -d deactivate ... 376

4.15.3 设置 SOL 会话超时时间( sol -d timeout ... 377

4.15.4 查询 SOL 会话列表( sol -d session ... 377

4.15.5 查询 SOL 会话配置信息( sol -d info ... 378

5 常用维护命令 ... 379

5.1 查看帮助信息( help ... 379

5.2 断开连接( exit ... 380

5.3 检查网络连通性( ping ping6 ... 381

5.4 free 命令( free ... 382

5.5 netstat 命令( netstat ... 382

5.6 df 命令( df ... 383

5.7 ifconfig 命令( ifconfig ... 383

5.8 route 命令( route ... 384

5.9 top 令( top ... 385

5.10 禁止 CLP 超时( notimeout ... 386

6 常用操作 ... 387

6.1 使用 PuTTY 登录服务器(串口方式) ... 387

6.2 使用 PuTTY 登录服务器(网口方式) ... 389

6.3 配置 BMC WebUI Trap . 391

6.4 配置 BMC WebUI SMTP . 392

6.5 配置目录服务功能 ... 394

6.5.1 配置目录服务器 ... 394

6.5.2 BMC 侧配置 LDAP 功能 ... 415

6.5.3 BMC 侧配置 Kerberos 功能 ... 417

6.6 配置 BMC WebUI DNS (手动) ... 420

6.7 配置 SSH 用户密钥登录 BMC 命令行 ... 421

6.8 配置 BMC SSL 证书 ... 425

6.9 配置 BMC Syslog 日志上报功能 ... 427

6.10 使用 VNC 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 429

6.11 BMC 导入信任证书和根证书 ... 433

6.12 配置 IPMI 通行名单 ... 442

7 独立远程控制台 ... 443

7.1 简介 ... 443

7.2 Windows )使用独立远程控 制台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 444

7.3 Ubuntu )使用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 447

7.4 Mac )使用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 450

7.5 Redhat )使用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 453

8 配置文件说明 ... 457

9 术语和缩略语 ... 477

屏幕快照和屏幕录像,让定时巡检、操作过程记录及审计变得简单轻松。

FDM Fault Diagnose Management )功能,支持基于部件的精准故障诊断,方便部件故障定位和更换。

支持 Syslog 报文、 Trap 报文、电子邮件上报告警,方便上层网管收集服务器故障信息。

l 安全管理手段

通过软件镜像备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即使当前运行的软件完全崩溃,也可以从备份镜像启动。

多样化的用户安全控制接口,保证用户登录安全性。

支持多种证书的导入替换,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l 系统维护接口

支持虚拟 KVM Keyboard, Video, and Mouse )和虚拟媒体功能,提供方便的远程维护手段。

支持 RAID 的带外监控和配置,提升了 RAID 配置效率和管理能力。

通过 Smart Provisioning 实现了免光盘安装操作系统、配置 RAID 以及升级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操作接口。

l 多样化的网络协议

支持 NTP ,提升设备时间配置能力,用于同步网络时间。

支持域管理和目录服务,简化服务器管理网络。

l 智能电源管理

功率封顶技术助您轻松提高部署密度。

动态节能技术助您有效降低运营费用。

l 许可证管理

通过管理许可证,可实现以授权方式使用 BMC 高级版的特性。

BMC 高级版较标准版提供更多的高级特性,例如:

通过 Redfish 实现 OS 部署。

使能鲲鹏加速引擎,包括硬件安全加速引擎( SEC Security Engine )、高性能 RSA 加速引擎( HPRE High Performance RSA Engine )、 RAID DIF 运算加速引擎( RDE RAID DIF Engine )、 ZIP 四个加速器。

1.2 安全特性

l NC-SI

服务器管理平面与业务平面分离。 BMC 可以通过 NC-SI 边带网口功能与业务平面共享同一个网卡。在物理层,管理平面与业务平面共用接口,在软件层,通过 VLAN 实现二者隔离,互不可见。

l 协议与端口防攻击

BMC 按照最小化原则对外开放网络服务端口:即不使用的网络服务必须关闭,调试使用的网络服务端口在正式使用的时候必须关闭,不安全协议的端口默认处于关闭状态。

l 基于场景的登录限制

基于安全考虑,从时间、地点 (IP/MAC) 、用户三个维度将服务器管理接口访问控制在最小范围;目前该特性只针对 Web 接口进行登录限制。由用户根据需要设置登录规则的白名单,最多支持三条登录规则,登录时只要匹配上任意一条登录规则,即可登录,否则拒绝登录。

l 用户帐号安全管理

BMC 通过密码复杂度、弱口令字典、密码有效期、密码最短使用期、不活动期限、紧急登录用户、禁用历史密码重复次数、登录失败锁定等功能保证帐号安全。

l 证书管理

BMC 支持 SSL 证书加密及证书替换功能。证书替换功能可以通过 Web 界面进行操作。

为提高安全性,建议替换成自己的证书和公私钥对,并及时更新证书,确保证书的有效性。

BMC 还支持 LDAP 证书的导入功能,为数据传输提供鉴权加密功能,提高系统安全性。

l 操作日志管理

记录了 BMC 所有接口的非查询操作。操作日志分两类,一类是 Linux 系统进程的日志,另一类是用户进程日志。用户进程记录的日志包括时间、操作接口、操作源 IP 、操作源用户、执行动作。

l 数据传输加密

BMC 支持电子邮件传输时启用 TLS 加密功能和 SMTP 登录认证功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在使用远程控制台时, BMC 支持开启 KVM 加密、 VNC 加密功能,实现数据的安全传输。

1.3 常用接口操作

BMC 支持多种操作接口,其中 IPMI 接口主要用于内部通信、 SNMP 接口主要用于与上层网管的信息交互。单机常用到的操作接口主要包括下述接口。

1.3.1 BMC WebUI

WebUI 为服务器提供直观便捷的配置查询接口,并将相关任务划分到相同或邻近的页面中。 Web 的顶层分支包括首页、系统管理、维护诊断、用户 & 安全、服务管理、 BMC 管理等几个大的节点,而页面左侧的导航树,将每个大节点做了细化拆分。

在使用 WebUI 时,您可以随时单击页面右上角的 获取对应页面的帮助信息,协助您可以理解对应参数,并对相关操作做出指导。

BMC WebUI 当前支持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界面,您可以通过右上角的语言切换按钮切换到所需语言环境。

关于 BMC WebUI 的更多说明,请参考本文档 3 BMC WebUI 介绍

1.3.2 BMC CLI

BMC 将配置和查询功能封装为 ipmcset ipmcget 命令。您可以通过 CLI 下的命令实现对 BMC 的所有操作。

关于 CLI 的详细信息,请参考本文档 4 命令行介绍

1.3.3 Redfish 接口

BMC 支持标准的 Redfish 接口。 Redfish 客户端( Redfish 接口工具,如 Chrome Postman 插件)将 HTTPS 操作发送到服务器,通过 GET PUT PATCH POST DELETE 等命令对服务器进行查询、配置、监控。

1.3.4 BMC 移动应用程序

通过使用移动应用程序 SmartServer ,可以从移动设备中访问服务器的 BMC SmartServer 直接与 BMC 进行交互,对服务器进行常规的配置和监控。

......
Active BMC    Version:           (U68)3.01.01.00
Active BMC      Build:           005
......

2.3 默认参数

BMC 提供部分特性的默认参数如 2-1 ,方便用户首次操作。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建议您在首次操作时修改初始参数值,并定期更新。

表2-1 默认参数

直连用户可在 BMC CLI 修改。修改方法请参考本文档 4.3.2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信息( ipaddr 4.3.6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信息( ipaddr6

直连用户可在 BIOS Setup 中修改。修改方法请参考对应产品的 BIOS 参数参考手册。

上层网管可通过对接接口(例如 SNMP Redfish 等)修改下辖服务器的地址。

l BMC 配置了 DHCP ,则 BMC 地址为动态分配。使用前需要首先确认当前地址。

可通过下述方式获取:

DHCP 服务器上通过 BMC MAC 查询对应的 IP 地址。

在上层网管查询下辖服务器的 BMC 地址。

通过 CLI 查询当前地址。

登录用户类型

BMC 登录用户包括以下类型:

l BMC 最多支持 16 个本地用户。本地用户登录方式适合小型环境,例如实验室、中小型企业等。

l LDAP 用户登录方式,由于其数量和权限均在 LDAP 服务器侧设置,使得登录 BMC 的用户个数不受常规限制。此方法适用于具有大量用户的环境。

l Kerberos 用户登录方式,支持单点登录,登录 BMC 的用户个数同样不受常规限制,且更具安全性。

客户端环境

登录 BMC WebUI 的客户端,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正确显示。特别是远程控制台,对 Internet Explorer Java 的配套关系有特殊要求,如 2-2 所示。

为了确保您能浏览到完整的 BMC WebUI 页面,建议使用以下屏幕分辨率:

l 1280 × 800

l 1366 × 768

l 1440 × 900

l 1600 × 900

l 1600 × 1200

l 1680 × 1050

l 1920 × 1080

l 1920 × 1200

当在“用户 & 安全 > 安全配置”界面将 TLS 版本配置为“仅限 TLS 1.3 协议”时, BMC 运行环境不支持以下浏览器版本:

l Internet Explorer 所有版本

l Safari 9.0 12.0

l Microsoft Edge 12 18

l Mozilla Firefox 45.0 62.0

l Google Chrome 55.0 69.0

表2-2 运行环境

BMC 系统提供丰富的管理接口,并对所有接口采用高度安全的加密算法。

本文档为您提供在 BMC 系统中进行服务器告警监测、故障定位、系统管理和数据配置的方法以及参数说明。对于数据单位是 TB GB MB KB B 的数值,统一采用 1024 进制进行单位换算。

3.2 新手入门

3.2.1 基础操作

BMC WebUI 可执行的基本操作如 3-1 所示。

表3-1 基本操作

单击告警个数或告警级别,可以跳转到“维护诊断 > 告警 & 事件 > 当前告警”页面。

l :表示紧急告警,可能会使设备下电、系统中断。因此需要您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l :表示严重告警,会对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可能中断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业务中断。

l :表示轻微告警,不会对系统产生大的影响,但需要您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故障升级。

l 通过 WebUI 进行界面操作,最多支持 4 个用户同时登录。

l 默认情况下,系统超时时间为 5 分钟,即在 5 分钟内,如果您未在 WebUI 执行任何操作,系统将自动登出,此时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重新登录 WebUI

l 连续输入错误密码的次数达到设定的失败次数后,系统将对此用户进行锁定。锁定时间达到用户设置的锁定时长后,该用户方可正常登录。

l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初次登录时,请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并定期更新。

l 由于网络波动导致资源获取失败,可能会导致 BMC WebUI 显示异常,请刷新浏览器后,重新登录 BMC WebUI

如果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登录 BMC WebUI ,需要先开启兼容视图和勾选“使用 TLS 1.2 ”,操作步骤如下:

l 开启兼容视图:

l 单击浏览器右上角的

1.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兼容性视图设置”。

2. 在弹出的“兼容性视图设置”窗口中的“添加此网站”中输入 BMC IP 地址,并单击“添加”。

3. 去掉“使用 Microsoft 兼容性列表”的勾选。

开启兼容视图可以解决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登录 BMC WebUI 后显示不正常的问题。

l 勾选“使用 TLS 1.2 ”:

l 选择“ Internet 选项 > 高级”。

1. 确保“安全”区域中已勾选“使用 TLS 1.2 ”。

表3-2 用户登录

登录 BMC 系统的用户。

l “域名”选择“这台 BMC ”时,支持输入的用户名的最大长度为 20 个字符。

l “域名”选择“这台 BMC ”之外的其他选项时,支持输入的用户名的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登录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l 使用本地用户登录 BMC 时,“域名”可选择“这台 BMC ”或“自动匹配”。

l 使用 LDAP 方式登录 BMC 时,支持如下两种格式的用户名:

LDAP 用户名(此时“域名”可选择“自动匹配”或指定的域名)。

LDAP 用户名 @ 域名(此时“域名”可选择“自动匹配”或指定的域名)。

l 使用 Kerberos 方式登录 BMC 时,支持如下两种格式的用户名:

Kerberos 用户名(此时“域名”可选择“自动匹配”或指定的域名)。

Kerberos 用户名 @ 域名(此时“域名”可选择“自动匹配”或指定的域名,且域名中的字母必须为大写)。

l Kerberos 用户名或 Kerberos 用户名 @ 域名支持单点登录。

步骤 1 确认使用 BMC 系统的客户端需具备可用版本的操作系统、浏览器,如果需要使用远程控制功能,则需同时具备可用版本的 Java 运行环境,具体版本要求请参考 3-68

步骤 2 配置客户端(例如 PC IP 地址,使其与 BMC 管理网口网络互通。

步骤 3 通过网线将 PC 连接到 BMC 管理网口。

步骤 4 打开 Internet Explorer ,在地址栏中输入 BMC 管理网口地址:“ https://ipaddress/ ”,并按“ Enter ”。

输入 IPv6 地址时,必须使用 [ ] 将其括起来,而 IPv4 地址无此限制。例如:

l IPv4 地址:“ 192.168.100.1 ”。

l IPv6 地址:“ [fc00::64] ”。

弹出如 3-1 所示的安全告警窗口。

图3-1 安全告警

l 如果您有可信任的证书,可以为 BMC 导入信任证书和根证书。

l 如果您没有可信任的证书,且可以保证网络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 Java 的安全列表中将 BMC 添加为例外站点或降低 Java 安全级别。由于该操作可能降低用户的安全性,请谨慎使用。

步骤 5 单击“继续浏览此网站”。

弹出登录界面,如 3-2 所示。

图3-2 登录 BMC

l 如果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且升级后第一次登录 BMC WebUI ,界面可能会提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且无法登录,同时按下“ Ctrl + Shift + DEL ”,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删除,这样可以清除浏览器缓存中的内容。再次尝试登录,可以进入 BMC WebUI

l 如果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无法登录 BMC WebUI ,在 Internet Explorer 中打开“工具 > Internet 选项 > 高级”页面,单击“重置”后,可以正常登录。

---- 结束

使用 LDAP 用户登录 WebUI

在登录前,请确保以下设置满足要求:

l 网络中存在域控制器,并已在域控制器中创建了用户域、隶属于用户域的 LDAP 用户名及其密码。

BMC 系统仅提供 LDAP 用户的接入功能。

l BMC WebUI 的“用户 & 安全 > LDAP ”中,已启用 LDAP 功能,并设置了用户域、隶属于用户域的 LDAP 用户名及其密码。

步骤 1 (可选)在 BMC 登录界面中,将界面切换至目标语言。

步骤 2 按照
参数说明 ,输入登录 BMC WebUI LDAP 用户名和密码。

l 使用 LDAP 方式登录 BMC 时,支持如下两种格式的用户名:

l LDAP 用户名(此时“域名”可选择“自动匹配”或指定的域名)。

l LDAP 用户名 @ 域名(此时“域名”可选择“自动匹配”或指定的域名)。

l LDAP 方式登录 BMC WebUI 时,密码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步骤 3 在域名下拉列表中,选择 LDAP 用户域。

域名下拉列表中包含如下可选参数:

l “这台 BMC ”:使用本地用户登录时,可选择该参数。系统从本地用户列表中匹配对应的用户。

l 当前配置过的域服务器:使用 LDAP 用户登录时需选择对应的域服务器。系统从指定的域服务器中匹配对应的用户。

l “自动匹配”:选择该参数时,系统首先在本地用户列表中搜索,如无法匹配到对应的用户,则按照“域名”下拉列表中的顺序依次在各个域服务器中匹配。

步骤 4 单击“登录”。

成功登录后,显示“首页”界面。

---- 结束

使用 Kerberos 用户登录 WebUI

Kerberos 运行环境:

l 客户端支持操作系统版本为 Windows 10 64 位,浏览器版本为 Internet Explorer 11

l Kerberos 服务器支持操作系统版本为 Windows Server 2012 R2 64 位和 Windows Server 2016 64 位。

Kerberos 用户支持两种方式登录:

l 通过 kerberos 域用户登录。

l 通过 SSO 一键登录。

在登录前,请确保以下设置满足要求:

l BMC WebUI 的“用户 & 安全 > Kerberos ”中,已启用 Kerberos 功能,完成 Kerberos 功能及用户组配置。

l Kerberos 服务器端已创建 Kerberos 用户组及用户名,并将用户加入 Kerberos 用户组。此用户为登录客户端 OS 的用户。

通过 Kerboros 域用户登录。

步骤 1 (可选)在 BMC 登录界面中,将界面切换至目标语言。

步骤 2 按照
参数说明 ,输入登录 BMC WebUI Kerberos 用户名和密码。

步骤 3 在域名下拉列表中,选择 Kerberos 用户域(例如“ example.com(KRB) ”)或“自动匹配”。

步骤 4 单击“登录”。

成功登录后,显示“首页”界面。

---- 结束

通过 SSO 一键登录。

步骤 1 使用已在 Kerberos 服务器配置过的 Kerberos 用户名与密码登录客户端 OS

步骤 2 在浏览器中输入 BMC FQDN 地址,如“ https:// 主机名 . 域名”。

打开 BMC 登录界面。

步骤 3 单击“单点登录”。

成功登录后,显示“首页”界面。

---- 结束

3.3 首页

“首页”界面提供了:

l 服务器的基本信息和节能统计信息。

l 虚拟控制台。

l 服务器关键部件的信息及其快捷入口。

l 系统监控项信息及其快捷入口。

l 其他常用操作的快捷入口。

本页面产品展示图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配置为准。

在导航栏中选择“首页”,打开如 3-3 所示界面。

图3-3 首页(以 2480 型号为例)

l BMC 固件版本: BMC 系统的固件版本。

l BIOS 固件版本: BIOS 的固件版本。

l TEE OS 固件版本: TEE 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OS 版本。

l MAC 地址: BMC 管理网口物理地址。

l 全局唯一标识符:全球唯一标识。

单击“更多详情”可以跳转到“系统管理 > 系统信息 > 产品信息”界面。

提供系统监控快捷入口,包括:

l 磁盘 /CPU/ 内存占用率: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性能监控”界面。

l 进风口温度: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风扇 & 散热”界面。

l 功率: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电源 & 功率 > 功率”界面。

l 当磁盘占用率、 CPU 占用率、内存占用率显示的当前值为 0% 时,表示未检测到该检测项的当前值。请在 OS 侧安装并运行 iBMA 2.0

l 当磁盘占用率、 CPU 占用率、内存占用率显示为 0%< 当前值 < 门限值时,表示资源使用情况正常。

l 当磁盘占用率、 CPU 占用率、内存占用率显示为门限值 当前值 ≤100% 时,表示资源使用情况已超出紧急预警区间,需要立即处理。

l 功率的检测情况,因服务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检测区域。

l 当进风口温度显示为当前值 < 一级门限值时,表示服务器温度正常。

l 当进风口温度显示为一级门限值 当前值 < 二级门限值时,表示温度已超出正常范围,需要处理。

l 当进风口温度显示为当前值 二级门限值时,表示温度已超出紧急预警区间,需要立即处理。

提供资源信息快捷入口,包括:

l 处理器: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系统信息 > 处理器”界面。

l 内存: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系统信息 > 内存”界面。

l 存储: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界面。

l 电源: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电源 & 功率 > 服务器上下电”界面。

l 风扇: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风扇 & 散热”界面。

l 网络适配器: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系统信息 > 网络适配器”界面。

从本入口可以进入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或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

单击“启动虚拟控制台”,在弹出的列表选择独占或共享模式的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或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

单击“设置”,可以直接跳转到“虚拟控制台”界面。

关于虚拟控制台的详细介绍和常见异常帮助请参见:

l 3.9 虚拟控制台

l 3.9.1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

l 3.9.2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

l 3.10 远程虚拟控制台异常帮助

提供常用操作的快捷入口,通过以下入口可以快速跳转到相关界面,包括:

l 本地用户: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用户 & 安全 > 本地用户”界面。

l 网络配置: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 BMC 管理 > 网络配置”界面。

l 电源控制: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系统管理 > 电源 & 功率 > 服务器上下电”界面。

l 固件升级: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跳转到“ BMC 管理 > 固件升级”界面。

l 一键收集:单击本入口可以直接下载收集到的维护相关信息,收集到的具体内容请参见本文档 3.11 一键收集信息说明

l 恢复出厂配置:单击本入口可以弹出“恢复默认”窗口,根据需要确定是否恢复出厂设置。

恢复配置操作会恢复所有用户配置的信息,例如以下配置项,但不限于这些:

当前串口互联状态

功率封顶配置

删除用户上传的 LDAP SSL 证书

用户名、密码、有效期、组信息、登录锁定信息

IP 获取模式、 IP 地址、掩码、默认网关

SNMP 配置

告警上报的 SNMP TRAP 配置、 SMTP 配置

l 处理器的名称、厂商、型号、处理器 ID 、主频、序列号。

l 该型号 CPU 支持的核数 / 线程数。

l 缓存:包括 CPU 的一级、二级、三级缓存的容量。

l 状态: CPU 的状态信息。

l 其他参数:该 CPU 支持的其他技术参数。

显示服务器安装的板载网卡或 PCIe 网卡的名称、型号、芯片厂商、单板 ID 、厂商、芯片型号、 PCB 版本、资源归属(归属 CPU PCH PCIe Switch )、总线信息、 PCIe 槽位号( PCIe 网卡独有)等信息。

l 单击以太网卡子菜单的网卡名称,可以查看成员端口的详细信息,包括端口、状态、网口类型、介质类型、速率、自动协商和全双工状态。

以太网卡 端口属性 的状态含义包括以下几种:

l -- :表示服务器未安装 iBMA ,并且无法获取物理连线状态。

l 连接:表示服务器未安装 iBMA ,物理连线状态处于连接状态。

l 断开:表示服务器未安装 iBMA ,物理连线状态处于断开状态。

l NoLink :表示服务器已安装 iBMA ,端口未连线,但端口状态为 Up

l LinkUp :表示服务器已安装 iBMA ,端口已连线,且端口状态为 Up

l LinkDown :表示服务器已安装 iBMA ,端口状态为 Down

l 单击“端口属性”下方的 ,可查看指定网卡的网络属性,包括端口名称、固件版本、驱动名称、驱动版本、总线信息、 MAC 地址、永久 MAC 地址、 IPv4 信息(地址 / 子网掩码 / 网关)、 IPv6 信息(地址 / 前缀长度 / 网关)、 VLAN 信息( VLAN ID VLAN 使能状态、 VLAN 优先级使能状态)。

l 单击“端口属性”下方的 ,可查看指定网卡的连接视图,包括交换机名称、交换机连接 ID 、交换机连接端口 ID 以及交换机端口 VLAN ID

l 单击“端口属性”下方的 ,可查看指定网卡的 DCB 信息和报文统计信息。

l 如果网口安装了光模块,单击“端口属性”下方的 ,可查看指定网卡的光模块信息,包括厂商、序列号、部件名称、设备类型、设备连接类型、接收丢失状态、发送错误状态、波长、设备识别信息、当前温度、当前发送偏置电流、当前发送功率和当前接收功率。

l 如果网口插上了电缆,单击“端口属性”下方的 ,可查看指定网卡的电缆信息,包括厂商、序列号、部件名称、设备类型以及设备连接类型。

如果网卡的固件版本不支持使用某个网口,该网口的网络属性显示为空。例如某网卡有 Port1 Port2 两个网口,如果该网卡的固件版本不支持使用 Port2 ,则 Port2 的网络属性显示为空。

显示服务器安装的 FC 卡的名称、厂商、型号、芯片型号、芯片厂商。

l 单击 FC 卡子菜单的 FC 名称,可以查看成员端口的详细信息,包括端口、 FC ID 、端口类型、状态。

l 单击端口属性下方的 ,可以查看指定 FC 卡的网络属性,包括速率、 WWPN World Wide Port Name )、 WWNN World Wide Node Name )、固件版本、驱动名称、驱动版本。

显示汇聚网口的名称、状态、工作模式、 IPv4 信息(地址 / 子网掩码 / 网关)、 IPv6 信息(地址 / 前缀长度 / 网关)、 MAC 地址、 VLAN 信息( VLAN ID VLAN 使能状态、 VLAN 优先级使能状态)。

单击汇聚网口子菜单的网口名称,可以查看成员端口的详细信息,包括网卡名称、网口名称、端口号、 MAC 地址和状态。

显示桥接网口的名称、状态、 IPv4 信息(地址 / 子网掩码 / 网关)、 IPv6 信息(地址 / 前缀长度 / 网关)、 MAC 地址、 VLAN 信息( VLAN ID VLAN 使能状态、 VLAN 优先级使能状态)。

l 单击桥接网口子菜单的网口名称,可以查看成员端口的详细信息,包括网口名称、端口、状态、网口类型和介质类型。

l 单击端口属性下方的 ,可以查看成员端口的网络属性。

磁盘分区中已使用的空间占整个分区空间的比例、磁盘分区路径、已使用容量及磁盘分区总容量。

l 您必须先在服务器 OS 侧安装 iBMA 2.0 ,并完全启动后,方可查看磁盘占用率信息。

l 若服务器 OS 侧未安装 iBMA 2.0 ,请获取最新的 iBMA 用户文档及软件包。

l 此页面的 RAID 控制器、逻辑驱动器、物理驱动器的信息依赖 RAID 卡的带外管理功能,并且在系统引导完成后或安装并完全启动 iBMA 2.0 才能显示。

l “存储管理”中的信息在系统下电或系统未完成启动时为无效数据。服务器在每次上电并且系统完成启动后, BMC 会重新识别所有物理盘。如果此时物理盘正在重构,则此物理盘会延迟识别,在完成识别之前,物理盘的信息为无效数据;如果物理盘识别失败,对应的传感器( DISKN )会产生 Drive Fault 告警。

l 硬盘被识别并完全显示所需要的时间与逻辑盘和物理盘的数目有关,逻辑盘和物理盘的数目越多,硬盘被识别需要的时间越长。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打开如 3-11 所示界面。

图3-11 存储管理

RAID 控制器信息:

l 控制器名称、类型、固件版本、是否支持带外管理、健康状态、支持的 RAID 级别、模式、配置版本、内存大小、设备接口、 SAS 地址、支持的条带大小范围、 Cache Pinned 状态、物理盘故障记忆启用状态、回拷启用状态、 SMART 错误时回拷启用状态、 JBOD 模式启用状态。

l BBU 名称、状态、健康状态。

l RAID 控制器不支持带外管理且未安装运行 iBMA 2.0 的情况下,仅显示控制器名称、类型、固件版本以及是否支持带外管理。

l 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请不要在 RAID 卡侧将其工作模式设置为 JBOD BMC 无法识别该模式下的 RAID 卡。详细信息请参考各服务器的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

逻辑盘信息:

名称、状态、 RAID 级别、容量、条带大小、 SSCD 功能启用状态、默认读策略、当前读策略、默认写策略、当前写策略、默认 IO 策略、当前 IO 策略、物理盘缓存状态、访问策略、初始化类型、后台初始化启用状态、二级缓存启用状态、一致性校验运行状态、系统盘符、是否为启动盘。

l RAID 控制器不支持带外管理且未安装运行 iBMA 2.0 的情况下,无法显示 RAID 控制器下的逻辑盘信息。

l 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物理盘信息:

厂商、容量、型号、序列号、固件版本、固件状态、介质类型、接口类型、支持的速率、协商速率、 SAS 地址 (0) SAS 地址 (1) 、电源状态、温度、热备状态、重构状态、巡检状态、健康状态、剩余磨损率、定位状态和累计通电时间。

l RAID 控制器不支持带外管理且未安装运行 iBMA 2.0 的情况下, RAID 控制器下挂载的物理盘仅显示接口类型。

l 直通硬盘仅支持显示健康状态、定位状态和接口类型,且接口类型显示为“ SAS/SATA ”。

l 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SATA 硬盘及希捷 SAS 硬盘支持累计通电时间的查询。

l 对于 NVMe 硬盘,如果服务器 OS Windows VMware ,由于其不支持 NVMe 硬盘接口的速率协商特性,此处 协商速率 显示为 “NA”

l 剩余磨损率表示 SSD 硬盘的使用寿命。剩余磨损率越大,表示硬盘的损耗越小,使用寿命越长;剩余磨损率越小,表示硬盘的损耗越大,使用寿命越短。例如剩余磨损率为 100% ,表示硬盘没有损耗。

l M.2 硬盘不支持显示定位状态信息。

执行此操作需满足以下条件: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或已在 OS 侧安装并运行 iBMA 2.0 。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BIOS 启动完成。

步骤 1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

步骤 2 选中待查看的 RAID 控制器。

右侧区域显示 RAID 控制器的基本属性,如 3-12 所示。

图3-12 查看控制器属性

执行此操作需满足以下条件: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或已在 OS 侧安装并运行 iBMA 2.0 。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BIOS 启动完成。

步骤 1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

步骤 2 选中待查看的 RAID 组。

右侧区域显示 RAID 组的基本属性,如 3-13 所示。

图3-13 查看 RAID 组属性

l 必须为 RAID 卡管理的硬盘。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或已在 OS 侧安装并运行 iBMA 2.0 。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BIOS 启动完成。

步骤 1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

步骤 2 选中待查看的物理磁盘,可以是 RAID 组中的成员盘,也可以是独立的磁盘。

其基本属性如 3-14 3-15 所示。

图3-14 查看物理磁盘属性(成员盘)

执行此操作需满足以下条件: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BIOS 启动完成。

步骤 1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

步骤 2 选中待操作的 RAID 控制器。

步骤 3 单击“设置”。

3-16 所示,界面中各配置项的含义如 3-12 所示。

图3-16 修改 RAID 控制器属性

l 加入逻辑盘的物理盘固件状态为 UNCONFIGURED GOOD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当前 RAID 控制卡下的逻辑盘数量未达到 RAID 控制卡所支持的最大数量。

l BIOS 启动完成。

步骤 1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

步骤 2 选中待操作的 RAID 控制器。

步骤 3 单击“添加”。

打开创建逻辑盘区域,如 3-17 所示,界面中各配置项的含义如 3-13 所示。

图3-17 创建逻辑盘

逻辑盘的数据写策略,包括:

l Write Through :当磁盘子系统接受到所有传输数据后,控制器将给主机返回数据传输完成信号。

l Write Back with BBU :在控制器无 BBU BBU 损坏的情况下,控制器将自动切换到 Write Through 模式。

l Write Back :当控制器 Cache 收到所有的传输数据后,将给主机返回数据传输完成信号。

应用于特殊的逻辑盘读取,不影响预读取 Cache 。包括:

l Cached IO :所有读和写均经过 RAID 控制器 Cache 处理。仅在配置 CacheCade 1.1 时需要设置为此参数值,其他场景不推荐。

l Direct IO :在读、写场景中的定义不同:

在读场景中,直接从物理盘读取数据。(如果“读策略”被设置为“ Read Ahead ”,此时读数据经过 RAID 控制器的 Cache 处理。)

在写场景中,写数据经过 RAID 控制器的 Cache 处理。(如果“写策略”被设置为“ Write Through ”,此时写数据不经过 RAID 控制器的 Cache 处理,直接写入物理盘。)

物理盘 Cache 策略,包括:

l Enable :读写过程中数据经过物理盘写 Cache ,使写性能提升,但当系统意外掉电时,如果没有保护机制,数据会丢失。

l Disable :读写过程中数据不经过物理盘写 Cache ,当系统意外掉电时,数据不会丢失。

l Disk's default :保持默认的缓存策略。

创建逻辑盘后,对其采用的初始化方式,包括:

l No Init :不进行初始化。

l Quick Init :只把逻辑盘的前 100MByte 空间进行全写 0 操作,随后此逻辑盘的状态就变为“ Optimal ”。

l Full Init :需要把整个逻辑盘都初始化为 0 ,才会结束初始化过程,在此之前逻辑盘状态为“ initialization ”。

l 必须为 RAID 卡管理的硬盘。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BIOS 启动完成。

步骤 1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

步骤 2 删除逻辑盘。

l 单击待删除的逻辑盘右侧的 ,可单独删除指定逻辑盘。

l 单击 RAID 控制器右侧的“编辑”后,勾选要删除的逻辑盘并单击“删除”,可批量删除多个逻辑盘。

弹出操作确认对话框。

步骤 3 单击“确定”。

---- 结束

修改逻辑盘属性

执行此操作需满足以下条件:

l 必须为 RAID 卡管理的硬盘。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BIOS 启动完成。

步骤 1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

步骤 2 选中待操作的逻辑盘。

步骤 3 单击“设置”。

打开逻辑盘编辑菜单如 3-18 所示,界面中各配置项的含义如 3-14 所示。

图3-18 修改逻辑盘

逻辑盘的数据写策略,包括:

l Write Through :当磁盘子系统接受到所有传输数据后,控制器将给主机返回数据传输完成信号。

l Write Back with BBU :在控制器无 BBU BBU 损坏的情况下,控制器将自动切换到 Write Through 模式。

l Write Back :当控制器 Cache 收到所有的传输数据后,将给主机返回数据传输完成信号。

应用于特殊的逻辑盘读取,不影响预读取 Cache 。包括:

l Cached IO :所有读和写均经过 RAID 控制器 Cache 处理。仅在配置 CacheCade 1.1 时需要设置为此参数值,其他场景不推荐。

l Direct IO :在读、写场景中的定义不同:

在读场景中,直接从物理盘读取数据。(“读策略”设置为“ Read Ahead ”时除外,此时读数据经过 RAID 控制器的 Cache 处理。)

在写场景中,写数据经过 RAID 控制器的 Cache 处理。(“写策略”设置为“ Write Through ”时除外,此时写数据不经过 RAID 控制器的 Cache 处理,直接写入物理盘。)

物理盘 Cache 策略,包括:

l Enabled :读写过程中数据经过物理盘写 Cache ,使写性能提升,但当系统意外掉电时,如果没有保护机制,数据会丢失。

l Disabled :读写过程中数据不经过物理盘写 Cache ,当系统意外掉电时,数据不会丢失。

l Disk's default :保持默认的缓存策略。

l 必须为 RAID 卡管理的硬盘。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BIOS 启动完成。

步骤 1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存储管理”。

步骤 2 选中待操作的逻辑盘。

步骤 3 单击
展开成员盘。

步骤 4 选中要操作的成员盘。

步骤 5 单击成员盘后的“设置”。

弹出成员盘编辑窗口,如 3-19 所示,界面中各配置项的含义如 3-15 所示。

图3-19 编辑成员盘属性

l 设置是否开启功率封顶功能,限制服务器的封顶功率。

l 查看系统近一周或近一天的历史平均功率和峰值功率曲线,以及每个采样时间点获取的服务器功率,也可以重新统计功率。

系统的采样时间间隔为 10 分钟。

l 对服务器操作系统进行上电、下电或重启操作。

l 设置服务器面板电源按钮。

l 设置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通电开机策略。

显示电源模块当前的工作模式,包括:

l 负载均衡:多个电源模块同时为系统供电,均摊系统所需功耗。

此种工作模式整体供电能力高,单路供电故障时,对备用电源模块的冲击较小,但是电源模块供电效率低,耗电量大。

l 主备供电:其中一个或多个电源模块为主供电模块,为系统供电,其他电源模块作为备份。

此种工作模式能够提高电源模块供电效率,延长电源模块使用寿命。

默认取值:负载均衡

l 在系统功耗较小的情况下,主备供电模式更为节能。

l 主备供电模式下且 Redfish 未开启 N+R 时,若系统功耗大于等于主用电源模块额定功率的 75% 时,会自动切换为负载均衡模式。

l 开启主备供电功能,主用电源个数必须大于或等于备用电源个数。

l 若已通过 Redfish 接口开启 N+R ,则不支持设置电源的工作模式。

开启深度休眠模式,系统下电后,如果所有主用电源被拔掉或者发生故障导致输出关闭,整机会掉电 10 秒左右,然后处于深度休眠模式的电源会自动打开输出。

开启深度休眠,系统下电后,进入深度休眠模式的电源会关闭输出;关闭深度休眠或系统上电后,进入深度休眠模式的电源会恢复输出。

单击 并单击“保存”,可切换状态。

l 表示开启深度休眠,此操作在 OS 下电后生效。

l 表示关闭深度休眠,此操作在 OS 下电后生效。

如果使能了深度休眠功能, OS 下电后,则电源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系统最近一周内任意时间段(精确到 10 分钟)内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统计数据。

选择最近一周内的任意时间段,单击“查询”,可查看到该时间段内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曲线,以及分段峰值功率及产生时间。

如果自重新统计时间起到当前还不足一周,只能查看自重新统计时间起到当前的功率曲线。

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执行下电操作后,根据“下电时限”的设置情况,将进行不同的处理。

l 启用“下电时限”时,如果操作系统无法在指定时间内下电, BMC 会对操作系统执行强制下电。

l 关闭“下电时限”时, BMC 不会干涉操作系统的下电过程。

启用下电时限后,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执行下电操作,在下电时限内,如果在操作系统取消下电,超过下电时限后,操作系统仍会执行强制下电。

不同设备的取值范围和默认取值不同,以 Web 界面提示为准,单位为秒。

针对支持 BBU 备电模块的服务器,当 BBU 备电模块在位时,下电时限取值范围为 180 6000 ;其他情况下,下电时限取值范围为 10 6000

选中“下电时限”左侧的复选框,表示启用“下电时限”。

单击 ,在文本框中修改下电时限,完成修改后单击 保存设置。

l 保持上电:服务器的电源模块通电后操作系统自动开机。

l 保持下电:服务器的电源模块通电后操作系统不上电。

l 与之前保持一致:服务器的电源模块通电后保持断电前状态。

如果断电前服务器操作系统是开机状态,则通电后操作系统自动开机。

如果断电前服务器操作系统是关机状态,则通电后操作系统不上电。

默认为“保持上电”。

在前级供电设备通断电从而引起大批量服务器同时上电时,瞬间的上电峰值电流过大会对供电设备产生冲击。为避免这种情况导致的设备故障,可设置服务器延迟上电,以减小上电峰值电流,降低设备损害风险。

服务器延迟上电设置生效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l 通电开机策略为上电状态。

l 受控上电开关为关闭状态。

服务器的延迟上电模式包括:

l 默认延迟:按照槽位延迟, N 槽位延迟时长为 N × 0.5 。通电后按照 N × 0.5 延迟上电。

l 默认延迟: 0 2 秒内随机延迟。通电后在 0 2 秒内随机延迟上电。

l 二分延迟: 50% 概率延迟。通电后有 50% 的概率按照已设定的时间延迟上电。

取值范围为 0 120 ,精度为 0.1 ,单位为秒。

l 固定延迟:固定时间延迟。通电后按照已设定的固定时间延迟上电。

取值范围为 0 120 ,精度为 0.1 ,单位为秒。

l 随机延迟: 0 M 秒内随机延迟,延迟上限为 M 秒。通电后在 0 M 秒内随机延迟上电。

取值范围为 0 120 ,精度为 0.1 ,单位为秒。

1. 在“电源信息”页签,单击右上角的“电源设置”。

2.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电源模块的工作模式。

3. (可选)当工作模式为主备供电时,设置主用电源模块。

4. (可选)单击 使之变为 ,开启深度休眠功能。

l 开启深度休眠,系统下电后,进入深度休眠模式的电源会关闭输出;关闭深度休眠或系统上电后,进入深度休眠模式的电源会恢复输出。

l 开启深度休眠模式,系统下电后,如果所有主用电源被拔掉或者发生故障导致输出关闭,整机会掉电 10 秒左右,然后处于深度休眠模式的电源会自动打开输出。

5. 单击“保存”。

1. 在“服务器上下电”页签,单击“虚拟按键”区域框中的“强制下电”按钮。

弹出对话框提示以下信息:

确定要进行强制下电操作吗?强制下电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

2. 单击“确定”。

服务器操作系统开始强制下电。操作完成后“电源 & 功率”界面将显示“操作成功”提示信息。

服务器操作系统成功强制下电后,“系统状态”显示为“下电”。

1. 在“服务器上下电”页签,单击“虚拟按键”区域框中的“强制重启”按钮。

弹出对话框提示以下信息:

确定要进行强制重启操作吗?强制重启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

2. 单击“确定”。

服务器操作系统开始强制重启。服务器操作系统强制重启的时间根据服务器配置所不同。操作完成后“电源 & 功率”界面将显示“操作成功”提示信息。

1. 在“服务器上下电”页签,单击“虚拟按键”区域框中的“强制下电再上电”按钮。

弹出对话框提示以下信息:

确定要进行强制下电再上电操作吗?强制下电再上电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

2. 单击“确定”。

服务器操作系统开始强制下电再上电。服务器操作系统强制下电再上电的时间根据服务器配置所不同。操作完成后“电源 & 功率”界面将显示“操作成功”提示信息。

服务器操作系统成功强制下电再上电后,“系统状态”由“上电”变为“下电”,最后显示为“上电”。

1. 在“服务器上下电”页签,在“延迟上电设置”区域框选中延迟上电模式前方的单选框。

2. 单击 输入延迟时长。

延迟时间的取值范围为 0 120 ,精度为 0.1 ,单位为秒。默认延迟模式不支持设置延迟时长。

3. 单击 ,保存延迟时间设置。

4. 单击“保存”完成设置。

显示“操作成功”表示成功设置延迟上电。

单击“保存”后, 3 中设置的延迟时长将同步到另外两种可设置延迟时长的模式。

当服务器风扇调速模式为手动调速模式时,在“智能调速”区域框中所作的配置不立即生效。当风扇调速模式切换为自动调速模式后,之前的配置才能生效。

l 查看服务器的在位风扇信息。

在导航栏中选择“系统管理 > 风扇 & 散热”,打开如 3-23 所示界面。

图3-23 风扇 & 散热

提供自定义接口,用户可自行设置 CPU 目标温度以及进风口各温度区域对应的风扇转速。

l CPU 目标调速温度值”及“温度区间对应转速值”为“用户自定义模式”下的可配置参数,其他模式下无法查看和配置此参数。

l 设置“ CPU 目标调速温度值”及“温度区间对应转速值”时,服务器会根据当前负载及散热情况,提示可设置的取值范围。请根据提示信息设置。

l 较高温度区间对应的转速值必须大于较低温度区间对应的转速值。

l 用户自定义模式下,不同服务器支持的参数不同,请以界面实际显示情况为准。

l 如果实际温度值高于设置的目标调速温度值, BMC 将提高风扇转速以降低温度;如果实际温度值低于设置的目标调速温度值, BMC 将根据 温度区间对应转速值 调节风扇转速。

l CPU 更换场景下,如果新 CPU 所允许设置的最高目标调速温度值低于当前设置的“ CPU 目标调速温度值”时, BMC 自动将“ CPU 目标调速温度值”修改为新 CPU 允许设置的最大温度值。

l 硬盘:表示强制从硬盘启动系统。

l 光驱:表示强制从 CD/DVD 启动系统。

l 软驱 / 可拔插移动设备:表示强制从软驱或可拔插移动设备启动系统。

l PXE :表示强制从预启动执行环境( PXE 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 )启动系统。

l BIOS 设置:表示服务器启动后直接进入 BIOS 菜单中。

l 未配置:表示不设置第一启动设备,按 BIOS 中设置的方式启动操作系统。

l 单次有效:优先引导介质的设置仅在下一次重启时生效,重启完成后,优先引导介质自动恢复为“未配置”。

l 永久有效:优先引导介质的设置永久有效。

事件的级别。

l :表示紧急告警,可能会使设备下电、系统中断。因此需要您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l :表示严重告警,会对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可能中断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业务中断。

l :表示轻微告警,不会对系统产生大的影响,但需要您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故障升级。

l :表示正常事件,系统的正常运行记录。

l 设置 BMC 系统向第三方服务器以 Syslog 报文方式发送日志。

l 将服务器产生的告警和事件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目标邮箱。带有告警和事件信息的电子邮件通过 SMTP 服务器转发到目标邮箱,从而通知用户。

l 设置 BMC 系统向第三方服务器以 Trap 报文方式发送告警信息、事件信息以及 Trap 属性。

Trap 是系统主动向第三方服务器发送的不经请求的信息,用于报告紧急告警、严重告警、轻微告警和正常事件。

在导航栏中选择“维护诊断 > 告警上报”,打开如 3-27 3-28 3-29 所示界面。

图3-27 Syslog 报文通知

选择 Syslog 报文上报信息的格式。

l 自定义: Syslog 报文上报的信息包括 Syslog 消息的优先级、产品名称、 Syslog 主机标识、设备位置以及日志类型。

l RFC3164 Syslog 报文消息的格式遵循 RFC3164 规范,上报的信息包括 Syslog 消息的优先级、时间戳、主机名称、进程名称以及日志类型。

l 证书吊销列表表示证书吊销的状态:

l 已配置:表示该证书的吊销文件已上传,在 TLS 连接时,会进行证书吊销校验。

l 未配置:表示该证书的吊销文件未上传。

l 证书吊销文件的格式为 “*.crl” ,编码格式为 Base64 ,最大不超过 100KB

l 吊销列表过期会导致相应的认证功能失败。

证书吊销列表设置方法:单击 选择客户端保存的证书吊销文件。

取值范围:可设置为 IPv4 IPv6 、域名。

l 传输协议 选择 “TLS” 的时候,此处必须使用域名地址。使用域名地址的时候,必须在 “BMC 配置 > 网络配置 页面配置正确的 DNS 信息。

l 域名的取值原则:

l 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l 可由数字、大小写英文字母和连接号( - ),点号( . )组成。

l 连接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或结尾,点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

l 任意两个点号之间的字符长度不允许超过 63

l 单击“编辑”, Syslog 服务器和报文格式处于可编辑状态。

l 单击“测试”,可以测试已设置的 Syslog 通道是否可用。显示“操作成功”表示该通道可用。

如果修改了 “Syslog 功能 区域的参数,请务必单击 “Syslog 功能 区域的 保存 按钮后再进行测试,否则修改后的参数不能生效。

l 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l 可由数字、大小写英文字母和连接号( - ),点号( . )组成。

l 连接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或结尾,点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

l 任意两个点号之间的字符长度不允许超过 63

匿名是指通过 SMTP 服务器转发告警电子邮件时不需要验证用户名及其密码。

匿名认证功能需要 SMTP 服务器支持匿名登录。

不匿名时,认证方式为非匿名认证。非匿名认证需要输入已在 SMTP 服务器上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该用户名和密码用于 BMC 系统向 SMTP 服务器发送告警信息邮件时使用。

默认情况下, SMTP 服务器不使用匿名,从安全性考虑,请尽量不要使用匿名。

Trap 方式上报事件需遵循的 SNMP Trap 协议版本。

取值范围:

l SNMPv1 ”: SNMP Trap 协议的 V1 版本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第一个正式版本,在 RFC Request For Comments 1157 中定义。

l SNMPv2c ”: V2C 版本是针对 V2 的改进版。 SNMP Trap 协议的 V2C 版本是基于共同体( Community-Based )的管理架构,在 RFC1901 中定义的一个实验性协议。

l SNMPv3 ”: SNMP 协议的 V3 版本由 RFC 3411-RFC 3418 定义,主要在安全性和远程配置方面进行强化。

l “SNMPv1” “SNMPv2c” 版本由于自身机制而存在安全隐患,请尽量避免使用。建议使用 “SNMPv3” 版本的 SNMP Trap

l “SNMPv3” 的鉴权算法和加密算法可在 用户 & 安全 > 本地用户 中设置。

默认取值:“ SNMPv1 ”。

Trap 信息上报时采用的模式。

取值范围:

l “精准告警模式 ( 推荐 ) ”:以与事件一一对应的 SNMP 节点 OID 作为 Trap 事件的标识,相较“ OID 模式”和“事件码模式”,可提供更为精准的定位信息。

l OID 模式”:以 SNMP 节点的 OID 作为 Trap 事件的标识。

l “事件码模式”:以产生事件的事件码作为 Trap 事件的标识。

默认取值:“精准告警模式 ( 推荐 )

团体名为 Trap 方式的口令。“版本”设置为“ SNMPv1 ”或“ SNMPv2c ”时才能设置“团体名”。

l 关闭密码检查时的取值原则: 1 18 位的字符串,由数字、英文字母和除空格外的特殊字符组成。

l 开启密码检查时的取值原则:

长度为 8 18 位的字符。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大写字母: A Z

小写字母: a z

数字: 0 9

至少包含以下特殊字符:

`~!@#$%^&*()-_=+\|[{}];:'",<.>/?

新旧团体名至少在 2 个字符位上不同。

不能包含空格。

默认取值:“ TrapAdmin12#$

l 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l 可由数字、大小写英文字母和连接号( - ),点号( . )组成。

l 连接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或结尾,点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

l 任意两个点号之间的字符长度不允许超过 63

设置开启或关闭 Trap 信息带内转发。带内转发功能指将 Trap 信息通过 OS 侧转发至 Trap 服务器。

l BMC 无法连接到 Trap 服务器时,若此时服务器 OS 可与 Trap 服务器连通,则可启用带内转发,将 Trap 信息通过 OS 侧转发至 Trap 服务器。

l 需在服务器 OS 侧安装 iBMA 2.0 并完全启动后,才能使通道处于可用状态。

l 单击“编辑”, Trap 服务器和报文格式处于可编辑状态。

l 单击“测试”,可以测试已设置的 Trap 通道是否可用。显示“操作成功”表示该通道可用。

如果修改了 “Trap 功能 区域的参数,请务必单击 “Trap 功能 区域的 保存 按钮后再进行测试,否则修改后的参数不能生效。

1. 选择以下任意一种播放器播放本地录像文件:

l 打开“本地录像播放器”区域框中的 HTML5 播放器。

l 打开从“本地录像播放器”区域框中下载的 Java 播放器。

2. 在播放器中,单击 ,选择本地 PC 上存放的录像文件。

3. 单击“打开”。

将返回播放器窗口并开始播放该录像文件。

4. (可选)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录像播放状态。

l 单击 ,以正常速度的 1 倍、 2 倍或 4 倍快速播放录像文件。

l 单击 ,以正常速度的 1 倍、 0.5 倍或 0.25 倍缓慢播放录像文件。

l 向左或向右拖动 ,控制录像文件的播放进度。

l 单击

系统循环播放该录像文件。

l 单击

播放器窗口最大化显示在屏幕上。

1. 选择以下任意一种播放器播放在线录像文件:

l 打开“ CPU 出错录像”、“关机录像”或“重启录像”区域框中的 HTML5 播放器。

l 打开从“ CPU 出错录像”、“关机录像”或“重启录像”区域框中下载的 Java 播放器。

2. (可选)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录像播放状态。

l 单击 ,以正常速度的 1 倍、 2 倍或 4 倍快速播放录像文件。

l 单击 ,以正常速度的 1 倍、 0.5 倍或 0.25 倍缓慢播放录像文件。

l 向左或向右拖动 ,控制录像文件的播放进度。

l 单击

播放器窗口最大化显示在屏幕上。

在开启黑匣子功能的情况下,如果服务器上未安装黑匣子驱动,则可能在 OS 侧出现未知设备。

l 通过使用“系统串口数据记录功能”区域框的功能,您可以启用或关闭串口数据下载记录功能,开启功能时您可以下载系统串口最近 2MB 的数据到本地。

在导航栏中选择“维护诊断 > 系统日志” ,打开如 3-31 所示界面。

图3-31 系统日志

l 通过“操作日志”区域框,您可以查看系统启动过程中的信息记录,包括启动信息和状态转移,还可以查看用户对 BMC 执行的设置类操作日志,并可下载操作日志。

BMC 为操作日志提供 200KB 的存储空间,可记录约 2000 条操作日志。

操作日志达到 200KB 时会自动压缩成 1 个压缩包,当有新的压缩包生成,会自动删除旧的压缩包。

上下电及重启记录的成功操作日志,只表示软件触发动作成功,不代表硬件真正成功。

l 通过“运行日志”区域框,您可以查看服务器 RAS 相关日志。

BMC 为运行日志提供 200KB 的存储空间,可记录约 2000 条运行日志。

运行日志达到 200KB 时会自动压缩成 1 个压缩包,当有新的压缩包生成,会自动删除旧的压缩包。

l 通过“安全日志”区域框,您可以:

查看用户通过串口、 SSH 接口登录、退出 BMC 系统以及设置类操作的日志。

查看用户通过 SNMP 接口执行的查询类和设置类操作的日志。

下载安全日志。

BMC 为安全日志提供 200KB 的存储空间,可记录约 2000 条安全日志。

安全日志达到 200KB 时会自动压缩成 1 个压缩包,当有新的压缩包生成时,会自动删除旧的压缩包。

在导航栏中选择“维护诊断 > BMC 日志”,打开如 3-32 3-33 3-34 所示界面。

图3-32 操作日志

l 定位按钮或电源按钮被按下。

l 接口为 SNMP 且版本为 v1 v2c

l 接口为 IPMI IP 地址为 HOST (此条日志记录了业务侧发来的 IPMI 消息)或管理板。

l 跳帽重置 IP 和默认用户密码。

l 部件热插拔。

l IP 地址”显示为“ HMM ”表示操作由管理板执行。

l IP 地址”显示为“ HOST ”表示操作由业务侧执行。

l IP 地址”显示为“ X.X.X.X ”表示由登录设备的客户端执行。

以下情况中,“ IP 地址”显示为“ 127.0.0.1 ”表示本操作由本机执行。

l 定位按钮或电源按钮被按下。

l 接口为本地串口。

l 跳帽重置 IP 和默认用户密码。

l 部件热插拔。

l 工作记录单条最大允许输入 255 个字符, BMC 最多支持 20 条工作记录。记录满 20 条后,若需新增记录,需删除旧的记录以释放空间。

l 工作记录的内容是所有用户可见、所有用户可编辑的。

在导航栏中选择“维护诊断 > 工作记录”,打开如 3-35 所示界面。

图3-35 工作记录

用户所属的权限分组。

l 管理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所有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操作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常规设置”、“远程控制”、“远程媒体”、“电源控制”、“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普通用户: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与自身相关的“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自定义用户:管理员可为自定义用户指定可操作的功能模块。

l 无权限用户:该权限组的用户,不拥有任何权限,常用于定义搁置的用户。

用户登录 BMC 的接口,用户可通过已使能的接口登录 BMC 系统。

l SNMP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NMP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MIB Browser )登录 BMC 系统。

l S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SH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PuTTY )登录 BMC 命令行。

l IPMI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IPMI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IPMI Tool )登录 BMC 命令行。

l Local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通过服务器的串口登录 BMC 命令行。

l SFTP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FTP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Xftp )登录 BMC 文件系统。

l Web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浏览器登录 BMC Web 界面。

l Redfi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Redfish 协议的终端工具登录 BMC 系统。

l 包括管理员、操作员、普通用户、自定义用户在内的所有本地用户均可删除。

l BMC 中存在多个启用的管理员时,可以修改默认用户的权限。当仅有一个启用的管理员用户时,该管理员用户不能被修改权限、禁用或删除。

l 若已在“用户 & 安全 > 安全增强”页面开启了“业务侧用户管理使能”,可在 OS 侧通过发送标准的 IPMI 命令为 BMC 添加本地用户。

l 禁用密码检查功能会降低系统安全性,请尽量启用此功能。

取值范围: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不能为空,可以是数字、英文字母和特殊字符组成的长度不大于 20 的字符串。如果密码长度小于 8 个字符,该用户将无法使用 SNMPv3 接口。

l 启用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复杂度要求:

长度为 8 20 个字符。

至少包含一个空格或者以下特殊字符:

`~!@#$%^&*()-_=+\|[{}];:'",<.>/?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小写字母: a z

大写字母: A Z

数字: 0 9

密码不能是用户名或用户名的倒序。

新旧口令至少在 2 个字符位上不同( BMC V3.01.12.01 及以上版本无此要求)。

l 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密码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export 获取。)

l 默认密码 “Password@_” 在弱口令字典中。

l 使用完全由重复子串构成的口令可能会有安全风险,例如 aa abababab abcdabcd 等,请尽量避免。

用户所属的权限分组。

l 管理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所有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操作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常规设置”、“远程控制”、“远程媒体”、“电源控制”、“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普通用户: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与自身相关的“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自定义用户:管理员可为自定义用户指定可操作的功能模块。

l 无权限用户:该权限组的用户,不拥有任何权限,常用于定义搁置的用户。

新建用户默认权限为“无权限用户”。

用户可用于登录的接口,用户可通过已启用的接口登录 BMC 系统。

l SNMP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NMP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MIB Browser )登录 BMC 系统。

l S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SH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PuTTY )登录 BMC 命令行。

l IPMI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IPMI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IPMI Tool )登录 BMC 命令行。

l Local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通过服务器的串口登录 BMC 命令行。

l SFTP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FTP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Xftp )登录 BMC 文件系统。

l Web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浏览器登录 BMC Web 界面。

l Redfi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Redfish 协议的终端工具登录 BMC 系统。

新建用户默认支持所有登录接口。

步骤 2 根据
3-40 ,设置用户的基本属性。

l ID 1 的用户为 IPMI 标准规范里定义的预留用户,无任何权限,也无法通过该用户登录 BMC

l ID 2 的用户为默认用户。

步骤 3 单击“保存”。

用户列表中将显示新添加用户的信息。

---- 结束

修改用户信息

步骤 1 在本地用户列表中,选择需要修改的用户并单击“编辑”。

弹出修改用户信息的窗口。

表3-41 修改用户信息所需参数

待修改用户的新密码。

取值范围: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不能为空,可以是数字、英文字母和特殊字符组成的长度不大于 20 的字符串。如果密码长度小于 8 个字符,该用户将无法使用 SNMPv3 接口。

l 启用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复杂度要求:

长度为 8 20 个字符。

至少包含一个空格或者以下特殊字符:

`~!@#$%^&*()-_=+\|[{}];:'",<.>/?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小写字母: a z

大写字母: A Z

数字: 0 9

密码不能是用户名或用户名的倒序。

新旧口令至少在 2 个字符位上不同( BMC V3.01.12.01 及以上版本无此要求)。

l 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密码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export 获取。)

l 默认密码 “Password@_” 在弱口令字典中。

l 使用完全由重复子串构成的口令可能会有安全风险,例如 aa abababab abcdabcd 等,请尽量避免。

用户所属的权限分组。

l 管理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所有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操作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常规设置”、“远程控制”、“远程媒体”、“电源控制”、“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普通用户: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与自身相关的“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自定义用户:管理员可为自定义用户指定可操作的功能模块。

l 无权限用户:该权限组的用户,不拥有任何权限,常用于定义搁置的用户。

用户可用于登录的接口,用户可通过已启用的接口登录 BMC 系统。

l SNMP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NMP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MIB Browser )登录 BMC 系统。

l S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SH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PuTTY )登录 BMC 命令行。

l IPMI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IPMI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IPMI Tool )登录 BMC 命令行。

l Local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通过服务器的串口登录 BMC 命令行。

l SFTP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FTP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Xftp )登录 BMC 文件系统。

l Web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浏览器登录 BMC Web 界面。

l Redfi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Redfish 协议的终端工具登录 BMC 系统。

l 开启某个用户的 IPMI 登录接口,需要重置该用户的登录密码。

l 更改某个用户的 SNMP 鉴权算法,需要重置该用户的登录密码和 SNMPv3 加密密码。

当登录接口勾选“ SNMP ”时,需要同时设置此参数。

使用指定用户进行 SNMP 通信时,可为其设置独立的加密密码来保障通信的安全性。其密码规则与本地用户的密码规则一致。

默认取值:与该用户的登录密码一致。

l 未独立设置 SNMPv3 加密密码时,该密码与用户登录密码同步,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尽快修改并妥善保存。独立设置 SNMPv3 加密密码后,该密码不再与用户登录密码同步。

l 使用完全由重复子串构成的口令可能会有安全风险,例如 aa abababab abcdabcd 等,请尽量避免。

l 该设置对“ SNMPv3 ”和“ SNMP Trap V3 ”都有效。

l MD5 算法和 SHA 算法存在安全隐患,建议使用 SHA256 SHA384 SHA512 算法。

l 鲲鹏服务器主板 S920X02 S920X03 默认取值为 SHA ,其他型号主板默认取值为 SHA256

l 当与上层网管对接时,当前鉴权算法类型需要与网管侧保持一致。

l 在客户端生成私钥后,需要在 BMC 侧导入对应的公钥,保证用户通过 SSH 登录 BMC 系统的安全性和唯一性。

l 每个用户只能导入一个公钥,若需要变更公钥,需要删除已导入的公钥后再导入新的公钥。

l 支持 RFC 4716 OpenSSH 格式的公钥,公钥类型为 RSA DSA 。当公钥类型为 RSA 时,支持长度为 2048 位和 4096 位。当公钥类型为 DSA 时,支持长度为 2048 位。

步骤 1 单击待导入 SSH 公钥的用户名左侧的

步骤 2 单击“ SSH 公钥”右侧的“上传”。

弹出导入“公钥上传”窗口,如 3-37 所示。

图3-37 公钥上传

控制器 1

BMC 可同时配置 6 个域服务器。用户使用 LDAP 方式登录 BMC WebUI 时,可指定任意一个控制器,或自动适配任意一个控制器。

控制器 2 ~控制器 6 的配置与控制器 1 类似,均需配置如下参数。

“*” 的项目为必配参数。

LDAP 服务器的地址。

输入格式: IPv4 地址、 IPv6 地址或域名。

启用证书验证功能后,该处需要配置为 LDAP 服务器的 FQDN (主机名 . 域名),且需要在网络配置部分配置 DNS

域名的取值原则:

l 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l 可由数字、大小写英文字母和连接号( - ),点号( . )组成。

l 连接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或结尾,点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

l 任意两个点号之间的字符长度不允许超过 63

l 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l 可由数字、大小写英文字母和连接号( - ),点号( . )组成。

l 连接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或结尾,点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

l 任意两个点号之间的字符长度不允许超过 63

能够登录 BMC LDAP 用户在 LDAP 服务器上所属的目录。

输入节点的格式为:“ CN=xxx ”或“ OU=xxx ”,当存在多层级节点时,下级节点在前,上级节点在后,依次排列,用半角逗号隔开。

例如,可登录 BMC 的用户“ infotest ”在 LDAP 服务器上所属的路径为“ \testusers\part1 ”,则此处需要输入的内容为“ OU=part1,OU=testusers ”。

节点属性 “CN” “OU” 的区别,请参考 LDAP 协议的详细介绍。

例如,在 Windows AD 中: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Container” 时,节点属性为 “CN”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Organizational Unit” 时,节点属性为 “OU”

取值范围: BMC 为此参数分配了 255 字节的空间。由于不同编码格式下字符所占字节数不同,此处支持的最大字符串长度为 64 255

是否对远端域控制器进行证书验证。

从安全性考虑,请尽量开启证书验证。开启证书验证后需要导入 LDAP CA 证书; LDAP 服务器端需要安装 AD DNS CA 证书颁发机构,将 CA 证书导入 LDAP 服务器和 BMC 系统。

默认值:关闭

LDAP 证书进行校验的级别。

l Demand ”:证书校验过程中,当检查到客户端证书错误或没有证书时,不允许登录 BMC 。从安全性考虑,请尽量保持默认值“ Demand ”。

l Allow ”:证书校验过程中,当检查到客户端证书错误或没有证书时,仍允许登录 BMC

默认值:“ Demand

LDAP 用户组的权限角色。

l 管理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所有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操作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常规设置”、“远程控制”、“远程媒体”、“电源控制”、“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普通用户: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与自身相关的“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自定义用户:管理员可为自定义用户指定可操作的功能模块。

LDAP 组使能的登录接口,通过该接口, LDAP 组的成员可登录 BMC 系统。

取值范围:

l S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SH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PuTTY )登录 BMC 命令行。

l Web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浏览器登录 BMC WebUI

l Redfi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Redfish 协议的终端工具登录 BMC 系统。

能够登录 BMC LDAP 组在 LDAP 服务器上所属的目录。

输入节点的格式为:“ CN=xxx ”或“ OU=xxx ”,当存在多层级节点时,下级节点在前,上级节点在后,依次排列,用半角逗号隔开。

例如,可登录 BMC 的用户“ infotest ”在 LDAP 服务器上所属的路径为“ \testusers\part1 ”,则此处需要输入的内容为“ OU=part1,OU=testusers ”。

节点属性 “CN” “OU” 的区别,请参考 LDAP 协议的详细介绍。

例如,在 Windows AD 中: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Container” 时,节点属性为 “CN”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Organizational Unit” 时,节点属性为 “OU”

取值范围: BMC 为此参数分配了 255 字节的空间。由于不同编码格式下字符所占字节数不同,此处支持的最大字符串长度为 64 255

能够登录 BMC LDAP 组在 LDAP 服务器上所属的目录。

输入节点的格式为:“ CN=xxx ”或“ OU=xxx ”,当存在多层级节点时,下级节点在前,上级节点在后,依次排列,用半角逗号隔开。

例如,可登录 BMC 的用户“ infotest ”在 LDAP 服务器上所属的路径为“ \testusers\part1 ”,则此处需要输入的内容为“ OU=part1,OU=testusers ”。

节点属性 “CN” “OU” 的区别,请参考 LDAP 协议的详细介绍。

例如,在 Windows AD 中: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Container” 时,节点属性为 “CN”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Organizational Unit” 时,节点属性为 “OU”

取值范围: BMC 为此参数分配了 255 字节的空间。由于不同编码格式下字符所占字节数不同,此处支持的最大字符串长度为 64 255

LDAP 组使能的登录接口,通过该接口, LDAP 组的成员可登录 BMC 系统。

取值范围:

l S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SSH 协议的终端工具(例如 PuTTY )登录 BMC 命令行。

l Web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浏览器登录 BMC WebUI

l Redfish :使能该接口后,用户可使用符合 Redfish 协议的终端工具登录 BMC 系统。

通过使用“ Kerberos ”界面的功能,您可以查看和设置 Kerberos 基本属性和 Kerberos 用户组的信息。

BMC 系统提供 Kerberos 用户的接入功能。使用 Kerberos 登录 BMC 系统可以提高系统安全性。 Kerberos 用户可登录 BMC WebUI

在导航栏中选择“用户 & 安全 > Kerberos ”,打开如 3-39 所示界面。

图3-39 Kerberos

Kerberos 服务器的地址。

启用 Kerberos 功能后,该处需要配置为 Kerberos 服务器的 FQDN (主机名 . 域名),且需要在网络配置部分配置 DNS

输入格式: IPv4 地址、 IPv6 地址或域名。

域名的取值原则:

l 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l 可由数字、大小写英文字母和连接号( - ),点号( . )组成。

l 连接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或结尾,点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

l 任意两个点号之间的字符长度不允许超过 63

安全标识符( Security Identifiers )。用于 Kerberos 和用户组授权。例如,“ S-1-5-21-310440588-250036847-580389505-500 ”。

取值范围: BMC 为此参数分配了 255 字节的空间。由于不同编码格式下字符所占字节数不同,此处支持的最大字符串长度为 64 255

Kerberos 用户组的权限角色。

l 管理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所有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操作员: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常规设置”、“远程控制”、“远程媒体”、“电源控制”、“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普通用户:该权限组的用户,拥有与自身相关的“查询功能”和“配置自身”模块的操作权限,其支持的功能模块不可更改。

l 自定义用户:管理员可为自定义用户指定可操作的功能模块。

能够登录 BMC Kerberos 用户组在 Kerberos 服务器上所属的目录。

输入节点的格式为:“ CN=xxx ”或“ OU=xxx ”,当存在多层级节点时,下级节点在前,上级节点在后,依次排列,用半角逗号隔开。

例如,可登录 BMC Kerberos 用户组“ grouptest ”在 Kerberos 服务器上所属的路径为“ \testgroups\part1 ”,则此处需要输入的内容为“ OU=part1,OU=testgroups ”。

节点属性 “CN” “OU” 的区别,请参考 Kerberos 协议的详细介绍。

例如,在 Windows AD 中: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Container” 时,节点属性为 “CN”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Organizational Unit” 时,节点属性为 “OU”

取值范围: BMC 为此参数分配了 255 字节的空间。由于不同编码格式下字符所占字节数不同,此处支持的最大字符串长度为 64 255

能够登录 BMC Kerberos 用户组在 Kerberos 服务器上所属的目录。

输入节点的格式为:“ CN=xxx ”或“ OU=xxx ”,当存在多层级节点时,下级节点在前,上级节点在后,依次排列,用半角逗号隔开。

例如,可登录 BMC Kerberos 用户组“ grouptest ”在 Kerberos 服务器上所属的路径为“ \testgroups\part1 ”,则此处需要输入的内容为“ OU=part1,OU=testgroups ”。

节点属性 “CN” “OU” 的区别,请参考 Kerberos 协议的详细介绍。

例如,在 Windows AD 中: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Container” 时,节点属性为 “CN”

l 节点的 “Type” 参数为 “Organizational Unit” 时,节点属性为 “OU”

取值范围: BMC 为此参数分配了 255 字节的空间。由于不同编码格式下字符所占字节数不同,此处支持的最大字符串长度为 64 255

双因素认证是使用客户端证书密码以及证书来进行认证,登录时需要同时拥有客户端证书及证书密码才能认证通过,解决了传统的帐号口令认证中口令泄露导致的入侵问题。

您可以通过“双因素认证”界面将从正式的 CA 认证机构申请的根证书和客户端证书上传到 BMC ,实现客户端与 BMC WebUI 的安全对接。

在导航栏中选择“用户 & 安全 > 双因素认证”,打开如 3-40 所示界面。

图3-40 双因素认证

是否使能双因素认证功能。使能该功能后,在客户端登录 BMC WebUI 时,将使用证书认证登录,而不是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登录界面登录。

l 表示启用双因素认证功能。

l 表示停用双因素认证功能。

l 启用双因素认证功能前,必须导入有效的根证书和客户端证书。且必须存在至少一套可用证书,否则,在后续登录时会出现无法认证的情况。

l 启用双因素认证功能后,系统会自动关闭 SSH 服务,且无法手动开启。

l 启用再禁用双因素认证功能后, SSH 服务不会自动开启,若需要使用 SSH 服务,请手动开启。

l 如果安全配置项中仅开启 TLS 1.3 协议,则无法开启双因素认证。

l 联机证书状态检查采用 OCSP Online Certificate Status Protocol )进行验证,启用前请确认与 OCSP 服务器通信良好,否则可能导致 Web 服务不可用。

l 请确保根证书中已写入 OCSP 地址信息,否则开启此功能后,双因素认证可能失败。

认证过程中,是否检查证书的合法性。使能该功能后,在登录 BMC WebUI 过程中,会检查当前客户端证书的合法性,若其为已过期或已撤销的证书,则无法通过认证,即无法登录 BMC WebUI

l 表示启用联机证书状态检查功能。

l 表示停用联机证书状态检查功能。

认证过程中,检查证书是否已被吊销。使能该功能后,在登录 BMC WebUI 过程中,会检查当前客户端证书是否已被吊销,若其为已被吊销的证书,则无法通过认证,即无法登录 BMC WebUI

请确保已导入证书吊销列表,否则开启此功能后,双因素认证可能失败。

l 证书吊销列表表示证书吊销的状态:

l 已配置:表示该证书的吊销文件已上传,在 TLS 连接时,会进行证书吊销校验。

l 未配置:表示该证书的吊销文件未上传。

l 吊销列表过期会导致相应的认证功能失败。

BMC 上已存在的客户端证书列表,并显示每个客户端证书绑定的用户名、角色、根证书上传状态、吊销状态和吊销时间以及客户端证书指纹(即客户端证书文件的哈希值)。

BMC 最多支持 16 个用户对应的客户端证书。

客户端证书有以下几种吊销状态:

l 已吊销

l 未吊销

l 未上传

l 请定期更新证书,否则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l 支持上传 Base64 编码的根证书和客户端证书(公钥证书),证书格式包括: *.cer *.crt *.pem

步骤 1 单击

选择待上传的证书文件。在“根证书”页签中上传的是根证书文件,在“客户端证书”页签中为指定用户上传客户端公钥证书。

步骤 2 单击“打开”。

界面提示“操作成功”。

步骤 3 将“双因素认证使能”右侧的状态设置为

---- 结束

为指定证书配置证书吊销列表

证书吊销文件的格式为“ *.crl ”,编码格式为 Base64 ,最大不超过 100KB

步骤 1 从证书颁发机构获取证书吊销文件。

步骤 2 单击指定证书对应的“证书吊销列表”的

步骤 3 选择证书吊销文件。

---- 结束

使用证书认证方式登录 BMC

在“双因素认证”页面完成证书导入后,您可以通过如下的设置实现对 BMC WebUI 的证书登录。

步骤 1 在客户端打开浏览器,例如 Google Chrome (例如 Google Chrome 81.0.4044.138 ,不同类型和版本的浏览器操作方法略有差异)。

步骤 2 单击浏览器右上角的 ,并打开“隐私设置和安全性”区域的隐私配置项。

步骤 3 单击“管理证书”。

步骤 4 在证书管理窗口中,导入客户端私钥证书。

导入过程中需要输入的密码,为申请证书时设置的密码。

步骤 5 重新在 Chrome 的地址栏中输入 BMC 地址登录。

步骤 6 按照提示信息选择当前客户端证书。

可成功登录 BMC WebUI

---- 结束

删除根证书

只有双因素认证功能处于停用状态,才能成功删除根证书。

步骤 1 在“根证书”页签中,单击指定根证书后的

弹出操作确认对话框。

步骤 2 单击“确认”。

---- 结束

删除客户端证书

步骤 1 在“客户端证书”页签中,单击指定根证书后的

弹出操作确认对话框。

步骤 2 单击“确认”。

---- 结束

3.6.5 在线用户

通过使用“在线用户”界面的功能,您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l 查看已登录 BMC 系统的用户信息。

l 注销已登录的用户。

只有隶属于管理员组的用户可以注销其他已登录的用户。

在导航栏中选择“用户 & 安全 > 在线用户”,打开如 3-41 所示界面。

图3-41 在线用户

取值范围:

l GUI(SSO) ”表示用户通过单点登录方式登录 BMC WebUI

l GUI ”表示用户通过非单点登录方式登录 BMC WebUI

l CLI ”表示用户通过命令行视图登录 BMC 系统。

l KVM ”表示用户通过远程虚拟控制台登录服务器操作系统。

l Redfish ”表示用户通过 Redfish 接口登录 BMC 系统。

l VNC ”表示用户通过 VNC 客户端登录服务器操作系统。

若开启此功能,可以确保系统在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后,除以下操作允许执行外,其他更改系统配置的尝试都将被阻止:

l 服务器系统上下电

l UID 指示灯和硬盘指示灯的点亮、闪烁与关闭

l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的使用

l 虚拟媒体的使用

l Syslog SNMP SMTP 功能的测试和告警模拟

仅当许可证级别为高级版时,才能显示此功能。只有拥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有权限设置。

开启或关闭业务侧对用户的管理功能。

关闭业务侧用户管理功能时,业务侧发送过来的用户管理相关的 IPMI 命令无效,例如用户添加 / 删除、权限设置、密码设置等 IPMI 命令。

默认为开启状态。

l “开启”表示业务侧可以对用户进行管理。

l “关闭”表示业务侧不能对用户进行管理。

建议关闭业务侧用户管理功能,否则业务侧可以对 BMC 用户进行管理,产生安全隐患。

针对每个用户的密码进行复杂度检查。

系统默认启用密码检查功能。该选项同时适用于:

l 本地用户密码、 Trap 团体名、 SNMPv1/v2c 团体名、 SNMPv3 加密密码、 VNC 密码的复杂度检查。

l 本地用户密码和 SNMPv3 加密密码的最小长度检查。

l 禁用密码检查功能会降低系统安全性,请尽量启用此功能。

l 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密码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export 获取。)

启用或关闭 SSH 密码认证功能。

l 关闭:表示通过 SSH 登录 BMC 时,只能使用公钥认证。

l 启用:表示通过 SSH 登录 BMC 时,可使用密码认证,也可以使用公钥认证。

默认为开启状态。

Layer Security )协议保证其保密性和数据完整性。

浏览器与 Web 服务器通讯时,需要建立安全链接。

l TLS 1.2 及更高版本:表示支持使用 TLS 1.2 协议或 TLS 1.3 协议。

l 仅限 TLS 1.3 :表示仅支持使用 TLS 1.3 协议。

l 如果安全配置项中仅开启 TLS 1.3 协议,则无法开启双因素认证。

l 仅开启 TLS 1.3 时,访问 Java 集成控制台需要的 JRE 版本为 AdoptOpenJDK 11 JRE

可设置用户触发登录失败锁定的登录失败次数以及锁定的时长。

l 登录失败次数取值范围为 1 6 以及不限制(即关闭登录失败锁定功能),默认值为 5

l 登录失败锁定时长取值范围为 1 30 ,单位为分钟,默认值为 5

用户被锁定后,在锁定时长内不能继续登录。

l 关闭登录失败锁定功能会降低系统安全性,请尽量启用此功能。

l 紧急情况下需要解锁时,可在命令行下执行 unlock 命令。

BMC 证书过期提前上报告警的时间,单位为天。例如证书过期提前告警时间设置为 7 ,表示当 BMC 中有证书距离过期时间还有小于或等于 7 天时,上报告警。

取值范围为 7 180

默认值: 90

规则允许用户登录服务器的时间段。支持如下三种格式:

l YYYY-MM-DD :规则允许用户登录的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例如起始日期为 2013-08-30 ,结束日期为 2013-12-30

l HH:MM :规则允许用户每日登录的时间段,例如起始时间为 08:30 ,结束时间为 20:30

l YYYY-MM-DD HH:MM :规则允许用户登录的具体时间段,例如起始时间为 2013-08-30 08:30 ,结束时间为 2013-12-30 20:30

l 起始年份和结束年份只能在 1970 2050 之间。

l 同一条规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格式必须保持一致。

l 通过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独立远程控制台和 VNC 客户端访问服务器实时桌面

l 设置 KVM 超时时长、通信加密、本地 KVM 、虚拟键鼠持续连接、最大会话、活跃会话

l 设置 VNC 超时时长、键盘布局、 VNC 密码、登录规则、 SSL 加密

l 配置串口重定向

l Web 服务(设置 HTTP 及端口、 HTTPS 及端口、服务器证书信息)

l KVM (可以设置 KVM 使能、端口)

l VMM (可以设置 VMM 使能、端口)

l VNC (可以设置 VNC 使能、端口)

l SNMP (设置 SNMP 使能、端口)

l 告警上报( syslog 配置)

l 一键收集

步骤 1 根据
3-49 提供的参数信息,设置服务器密码检查、 SSH 密码认证功能、密码有效期、不活动期限、紧急登录用户、禁用历史密码、登录失败锁定等安全增强功能。

步骤 2 单击“保存”。

界面提示“保存成功”。

---- 结束

设置登录规则

BMC 同时支持三组登录规则,满足任意一条启用的登录规则即可登录。

登录规则对服务器的本地用户、 LDAP 组、 SNMPv3 服务、 CLI SSH )接口、 KVM_VMM 接口、 RMCP 接口、 Redfish 接口等生效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l 该登录规则已在“登录规则”区域框中启用。

l 该登录规则已在对应配置区域框中勾选。

l 某条登录规则为空,规则状态为“启用”并保存时,将导致登录无限制。

l 登录规则输入框为空时表示此项无限制。

步骤 1 在“登录规则”区域中,单击待启用的规则右侧的“编辑”。

步骤 2 单击 ,将规则状态设置为

步骤 3 根据 3-50 提供的参数信息,设置服务器登录规则。

步骤 4 单击“保存”。

---- 结束

设置安全公告消息

步骤 1 在“安全公告”区域中,单击 ,将状态设置为

步骤 2 在安全公告消息文本框中输入待设置的信息。

步骤 3 单击“保存”。

---- 结束

恢复默认安全公告消息

步骤 1 在“安全公告”区域中,单击 ,将状态设置为

步骤 2 单击“恢复默认值”。

步骤 3 单击“保存”。

---- 结束

3.7 服务管理

3.7.1 端口服务

在“端口服务”页面,您可以查询和设置 BMC 支持的各种服务的使能情况以及对应的端口号。

l Web Server(HTTP)/Web Server(HTTPS) 端口修改为非浏览器默认端口时, Chrome Firefox 浏览器无法通过该端口建立会话。此时需要在浏览器中设置允许非默认端口建立会话。

l 同时关闭 SSH HTTPS RMCP RMCP+ 服务会导致无法连接系统。如果这些服务全部关闭,用户需要通过串口连接服务器来开启 Web 服务。

在导航栏中选择“服务管理 > 端口服务”,打开如 3-46 所示界面。

图3-46 端口服务

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的服务器,可以解析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S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 )及 Redfish 协议。

最多允许 4 个用户同时使用该服务登录 BMC

关闭 IPMI 服务后,其他设备将无法通过 IPMI 协议访问 BMC ,因此,对基于 IPMI 协议的工具(例如 IPMItool InfoCollect eSight 等)的使用产生影响。

开启密码复杂度检查功能,设置符合密码复杂度要求的密码。

l 如果需要使用 IPMI 协议访问 BMC

BMC 管理网口所在网络设置为独立的局域网。

开启密码复杂度检查功能,设置符合密码复杂度要求的密码。

3.7.2 Web 服务

在“ Web 服务”页面,您可以:

l 查看和设置 Web 服务的基本属性,并对当前使用的 SSL 证书进行了解。

l 自定义 SSL 证书并进行导入。

SSL 证书通过在客户端浏览器和 Web 服务器之间建立一条 SSL 安全通道(访问方式为 HTTPS ),实现数据信息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加密传输,可以防止数据信息的泄露。 SSL 保证了双方传递信息的安全性,而且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器证书验证访问的网站是否是真实可靠。产品支持 SSL 证书替换功能,为提高安全性,建议及时更换证书和公私钥对,保证证书的有效性。

l 该页面涉及的 SSL 证书,可以是单一的 SSL 证书信息,也可以是证书链信息。其中证书链的层级不得超过 10 级。

l 支持导入证书文件的格式为 .crt .cer .pem .pfx .p12 。其中, .crt .cer .pem 格式的证书文件不得大于 1MB .pfx .p12 格式的证书文件不得大于 100KB

l MD5 为不安全的弱签名算法, BMC 不支持导入弱签名算法 (MD5) 证书。

在导航栏中选择“服务管理 > Web 服务”,打开如 3-47 所示界面。

图3-47 Web 服务

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的服务器,可以解析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系统默认启用该服务是为了支持输入 IP 默认跳转的功能,建立连接后将默认跳转到 HTTPS 这个安全协议。

停用 HTTP 服务后,在浏览器中输入 http:BMC 管理网口地址 后,将无法自动跳转至 HTTPS 服务,影响正常使用。

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的服务器,可以解析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S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 )及 Redfish 协议。

停用 HTTPS 服务后,将无法登录 BMC WebUI

l 支持导入证书文件的格式为 .crt .cer .pem .pfx .p12 。其中, .crt .cer .pem 格式的证书文件不得大于 1MB .pfx .p12 格式的证书文件不得大于 100KB

l MD5 为不安全的弱签名算法, BMC 不支持导入弱签名算法 (MD5) 证书。

步骤 6 单击“打开”。

步骤 7 在“证书密码”编辑框输入证书密码。

步骤 8 单击“确定”。

证书导入成功后,立即生效。

自定义生成的 CSR 文件与向 CA 机构申请的服务器证书是一一对应的,在导入服务器证书之前请不要再次生成新的 CSR 文件,否则需要向 CA 机构重新申请服务器证书。

步骤 9 重新登录 BMC WebUI

---- 结束

导入现有 SSL 证书

l 该操作主要适用于客户端已具有可用 SSL 证书的场景。

l 如要导入自己制作的证书,在证书生成时建议采用安全性高的加密算法,例如 RSA2048

l 请定期更新证书,否则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步骤 1 在“ SSL 证书”区域单击“自定义”。

显示“自定义证书”窗口。

步骤 2 选择“导入服务器证书”。

步骤 3 选择现有的 SSL 证书文件。

l 支持导入证书文件的格式为 .crt .cer .pem .pfx .p12 。其中, .crt .cer .pem 格式的证书文件不得大于 1MB .pfx .p12 格式的证书文件不得大于 100KB

l MD5 为不安全的弱签名算法, BMC 不支持导入弱签名算法 (MD5) 证书。

步骤 4 单击“打开”。

步骤 5 在“证书密码”编辑框输入证书密码。

步骤 6 单击“确定”。

证书导入成功后,立即生效。

上传的文件如果超过 100MB 会引起页面请求失败,刷新页面可恢复。

步骤 7 重新登录 BMC WebUI

---- 结束

3.7.3 虚拟控制台

从远端控制服务器实时桌面时需要用到的 KVM keyboard video and mouse )服务,开启后可用本地(即用户操作所用的客户端)的鼠标、键盘、显示器对服务器进行操作管理。

在“虚拟控制台”页面,您可以查看和设置 KVM 功能的开启情况及相关配置项目。

在导航栏中选择“服务管理 > 虚拟控制台”,打开如 3-49 所示界面。

图3-49 虚拟控制台

任意连续两次操作 KVM 界面的最大时间间隔(包括虚拟光驱读取数据的时间间隔,单位为分钟)。若连续两次操作的时间间隔超过了最大值,系统将自动断开与 KVM 界面的连接。

取值范围: 0 480 之间的数字。

取值为“ 0 ”时,表示永不超时。

默认取值: 60

此参数不允许设置为空。

数据传输加密功能的启用状态。

开启通信加密时, VMM 数据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时采用 AES128 算法加密。

默认关闭 VMM 通信加密,出于安全考虑,建议用户保持通信加密的开启状态。

l 通信加密仅对 Java 远程控制台有效。 HTML5 远程控制台的通信是 TLS 加密的,不依赖于当前页面的通信加密。

l BMC V3.01.12.01 及之后版本,虚拟媒体通信加密默认为开启状态,不再支持设置通信加密。

从远端控制服务器实时桌面时需要用到的 VNC Virtual Network Console )服务,开启后可用本地(即用户操作所用的客户端)的鼠标、键盘对服务器进行操作,可用本地显示器查看服务器。

在“ VNC ”页面,您可以查看和设置 VNC 功能的开启情况及相关配置项目。

在导航栏中选择“服务管理 > VNC ”,打开如 3-51 所示界面。

图3-51 VNC

任意连续两次操作 VNC 界面的最大时间间隔(包括虚拟光驱读取数据的时间间隔)。若连续两次操作的时间间隔超过了最大值,系统将自动断开与 VNC 界面的连接。

取值范围: 0 480 之间的数字。

取值为“ 0 ”时,表示永不超时。

默认取值: 60

此参数不允许设置为空。

取值原则: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时, VNC 服务的登录密码取值长度为 1 8 个字符,可由数字、英文字母和特殊字符组成。

l 启用密码检查功能时, VNC 服务的登录密码取值规则为:

长度要求:必须为 8 个字符。

复杂度要求:

至少包含一个空格或以下特殊字符:

` !@#$%^&*()-_=+\|[{}];:'",<.>/?

至少包含以下两种字符:

大写字母: A Z

小写字母: a z

数字: 0 9

设置 SSL 加密功能的启用状态。

出于安全考虑,建议用户保持 SSL 加密功能的开启状态。如果已禁用 SSL 加密,则 VNC 客户端将直接启动 RFB 进程,无需进行 SSL 验证。

如果已启用 SSL 加密,则仅已启用 SSL 加密的 VNC 客户端可连接到服务器 OS 。如果 VNC 客户端没有内置的 SSL 加密选项,则请使用 SSL 隧道应用程序提供 SSL 加密功能。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 ),由一组网络管理的标准组成,包含一个应用层协议、数据库模型和一组资源对象。该协议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用以监测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

在“ SNMP ”页面,您可以查看和设置 SNMP 功能的开启情况及相关配置项目。

BMC 支持多个版本的 SNMP

l SNMPv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第一个正式版本,在 RFC1157 中定义。该版本由于自身机制而存在安全隐患,请尽量避免使用。建议使用 SNMPv3 版本的 SNMP 服务。

l SNMPv2 :基于共同体的管理架构,在 RFC1901 中定义的一个实验性协议。该版本由于自身机制而存在安全隐患,请尽量避免使用。建议使用 SNMPv3 版本的 SNMP 服务。

l SNMPv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第三个正式版本。在前面的版本基础上, SNMPv3 增加了安全能力和远程配置能力。

在“用户 & 安全 > 本地用户”界面执行以下操作后,可能会导致 SNMP 功能在 5s~10s 内不可用:

l 添加或删除用户

l 编辑用户密码、用户角色

l 设置 SNMPv3 加密密码、 SNMPv3 算法

在导航栏中选择“服务管理 > SNMP ”,打开如 3-52 所示界面。

图3-52 SNMP 功能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时:

若已启用超长口令,则团体名可设置为长度为 16 32 个字符的字符串,字符串不能包含空格。

若已禁用超长口令,则团体名可设置为长度为 1 32 个字符的字符串,字符串不能包含空格。

l 开启密码检查功能时:

若已启用超长口令,则团体名可设置为长度为 16 32 个字符的字符串。

若已禁用超长口令,则团体名可设置为长度为 8 32 个字符的字符串。

至少包含以下特殊字符:

`~!@#$%^&*()-_=+\|[{}];:'",<.>/?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大写字母: A Z

小写字母: a z

数字: 0 9

不能包含空格。

l 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团体名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export < filepath | file_URL > )获取。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时:

若已启用超长口令,则团体名可设置为长度为 16 32 个字符的字符串,字符串不能包含空格。

若已禁用超长口令,则团体名可设置为长度为 1 32 个字符的字符串,字符串不能包含空格。

l 开启密码检查功能时:

若已启用超长口令,则团体名可设置为长度为 16 32 个字符的字符串。

若已禁用超长口令,则团体名可设置为长度为 8 32 个字符的字符串。

至少包含以下特殊字符:

`~!@#$%^&*()-_=+\|[{}];:'",<.>/?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大写字母: A Z

小写字母: a z

数字: 0 9

不能包含空格。

l 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团体名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export < filepath | file_URL > )获取。

l 该设置对“ SNMPv3 ”和“ SNMP Trap V3 ”都有效。

l BMC V591 及以上版本支持 SHA256 SHA384 SHA512 算法。

l MD5 算法和 SHA 算法存在安全隐患,建议使用 SHA256 SHA384 SHA512 算法。

l 当与上层网管对接时,当前鉴权算法类型需要与网管侧保持一致。

指定专用网口、 OCP 扩展网口或 PCIe 扩展网口作为 BMC 的管理网口。

l 专用网口:专用的 BMC 管理网口(即服务器 Mgmt 网口)。

l PCIe 扩展网口: PCIe 卡的业务网口(即支持 NC-SI 且已连接 NC-SI 线缆的 PCIe 扩展网卡)。

l OCP 扩展网口: OCP 卡的业务网口。

依据网口连接状态, BMC 自动选择管理网口所使用的物理网口。

勾选复选框设置参与自动选择的网口,如果同时存在多个已连接的网口, BMC 根据如下顺序选择管理网口:

l 专用网口 > PCIe 扩展网口( Port1 Port2 Port1 Port4

l 专用网口 > OCP 扩展网口( Port1 Port2 Port1 Port4

如果某个网口此时作为 BMC 的管理网口,网口右侧会出现 标识。

支持的 IP 协议包括:

l IPv4 :只使能 IPv4 协议,此时只能配置 IPv4

l IPv6 :只使能 IPv6 协议,此时只能配置 IPv6

l IPv4/IPv6 :既使能 IPv4 协议又使能 IPv6 协议,此时既能配置 IPv4 又能配置 IPv6

默认值: IPv4/IPv6

手动配置:自定义管理网口的 IPv4 地址。管理网口的 IPv4 地址信息包括:“ IP 地址”、“掩码”、“默认网关”和“ MAC 地址”。

l “MAC 地址 是网卡的硬件地址。

l 如果不使用默认网关,网关地址可以配置为同一网段的任一 IP 地址。

手动配置:自定义管理网口的 IPv6 地址。管理网口的 IP 地址信息包括“ IP 地址”、“前缀长度”、“默认网关”、“链路本地地址”。

l 链路本地地址 用于本地链路通讯。

l IP 地址 2 ”列出了通过 SLAAC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协议获取到的 IPv6 地址,最多可以获取到 15 个。

l 如果不使用默认网关,网关地址可以配置为同一网段的任一 IP 地址。

DNS 地址:无需手动操作,系统自动获取基于 IPv4 DNS 信息。

l 自动获取 IPv6 DNS 地址:无需手动操作,系统自动获取基于 IPv6 DNS 信息。

l 手动配置:选择手动设置 DNS 信息后,用户可以手动配置 DNS 服务器的域名、首选 DNS 服务器地址和备选 DNS 服务器地址。

l BMC 管理网口的 IP 地址获取模式为自动获取时, DNS 信息获取方式也必须选择自动获取。

l BMC 管理网口的 IP 地址获取模式为手动配置时, DNS 信息获取方式也必须选择手动配置。

l 最大长度为 67 个字符。

l 可由数字、大小写英文字母和连接号( - ),点号( . )组成。

l 连接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或结尾,点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

l 任意两个点号之间的字符长度不允许超过 63

l 固定设置 模式下选择 专用网口 时,不支持 VLAN 设置。其他模式下,支持使能和配置 VLAN ID

l 从管理网络与业务网络隔离角度考虑,建议使能 VLAN 和配置 VLAN ID

l 若选择 专用网口 作为 BMC 管理网口,当前配置的 VLAN 信息不生效;若选择除 专用网口 外的其他网口作为 BMC 管理网口,则当前配置的 VLAN 信息有效。

在当前工作模式下, BMC 本地配置(主要为切换管理网口或插拔管理网口网线)发生变化时,会发送 LLDP 报文通知邻居设备。

为防止本地信息频繁变化从而引起 LLDP 报文的大量发送, LLDP 服务定义了一个延迟时间(单位为秒),在延迟时间内,检测到 BMC 本地配置有变化时,则重新计时,到达延迟时间后,再发送下一个 LLDP 报文。

取值范围: 1 8192

默认值: 2

l 当选择 “DHCPv4 自动获取 “NTP 信息时,不需要设置时区信息。

l 在支持夏令时的时区, BMC 时间会在每年开始夏令时时自动调快 1 小时,结束夏令时时自动调慢 1 小时。

l 在操作系统中执行时间同步时,为了保证操作系统时间与 BMC 时间一致,请执行命令 hwclock --utc -w

l 最大长度为 67 个字符。

l 可由数字、大小写英文字母和连接号( - ),点号( . )组成。

l 连接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或结尾,点号不能作为域名的开头。

l 任意两个点号之间的字符长度不允许超过 63

提供两种选择方案。具体方案请以实际界面为准。

l 方案一:提供三个 NTP 服务器。实际使用时,三个服务器地址同时生效。

l 方案二:提供三组 NTP 服务器,每组服务器中,左侧为首选服务器,右侧为备选服务器。实际使用时,按照以下优先级规则选择服务器地址:

分别从每组中选择一个服务器地址。

当某组两个服务器地址均无效时,放弃选择该组服务器地址。

当某组只有一个服务器地址有效时,选择有效服务器地址。

当某组两个服务器地址均有效时,优先选择 IPv6 地址。如果均为 IPv4 IPv6 地址,则优先选择首选服务器地址。

NTP 主备服务器的切换与 BMC NTP 服务器之间的同步时间间隔(最小轮询间隔 同步时间间隔 最大轮询间隔)有关,当 BMC 多次与主用服务器同步无响应时, NTP 服务器将切换为备用服务器。

当开启服务器身份认证时,需要上传密钥到 BMC ,用于与 NTP 服务器通信时的身份认证。

l 您可以自行下载密钥生成器(例如 ntp-keygen )生成所需密钥。

l 仅支持上传 SHA256 算法生成的秘钥文件。

l 请定期更新秘钥,否则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l 主分区镜像: BMC 当前生效的分区。

l 备分区镜像:主分区镜像的备份,当主分区镜像异常时,备分区镜像自动切换为主分区镜像,原主分区镜像降备,并同步当前主分区镜像的版本,使得主、备分区镜像的版本保持一致。升级 BMC 时会同时升级主、备分区镜像。

l 可用分区镜像:用作 BMC 储备版本的承载,您可以通过“可用分区镜像倒换”功能,生效可用分区镜像的版本。此时,原可用分区镜像切换为主分区镜像,原主分区同步新主分区镜像后切为备份分区镜像,原备分区镜像自动切换为可用分区镜像。

l 为确保升级成功,升级过程中不允许断电、不允许重新启动 BMC 系统。

l 升级 BMC 固件需要重新启动 BMC 系统使功能生效。但您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因此,服务器上运行的业务不会受到影响。

l 升级电源固件无需重新启动服务器。

l BMC 升级时,可以选择升级完成后立即自动重启使升级的固件生效;也可以在升级完成后,由用户自行重启 BMC 来使之生效。

l SD 卡固件升级完成之后, BMC 会自动重启,使升级的固件生效。

l 升级 BIOS CPLD 前,建议先关闭服务器上运行的业务,避免服务器重新启动时中断业务。

l 如果在操作系统上电状态时升级 BIOS CPLD ,则 BIOS 在操作系统下电再上电或重启后生效, CPLD 在操作系统下电后生效。

l 如果在操作系统下电状态时升级 BIOS CPLD ,则 BIOS CPLD 在操作系统上电后生效。

l BMC 可用分区镜像与主分区镜像的版本不一致时,单击“可用分区镜像倒换”可能会对服务器上运行的业务产生影响,请谨慎操作。

在导航栏中选择“ BMC 管理 > 固件升级”,打开如 3-55 所示界面。

图3-55 固件升级

l 仅管理员用户可进行配置导入或配置导出操作。

l KVM 开启的情况下,不支持导入关于 KVM 加密功能的设置。仅 KVM 加密功能的设置受此条件限制,不影响其他特性配置的导入。

l RAID 控制器配置需在系统 POST 完成之后导出才有效。

l 当导入配置项涉及修改 TLS 版本、网络配置时,可能导致 Web 连接断开, Web 提示“导入失败”,此时需重新登录 BMC 查看操作日志确认是否导入成功。

l 在导出的配置文件中,如果某个配置项默认为密文,在导入其他服务器时无法生效。若需要在其他服务器上导入该配置项信息,则需要将配置文件中对应信息修改为明文,并删除该行注释符后才能支持导入生效。

l 导出的配置文件不体现 BMC 管理网口的 IP 地址信息。

l 仅支持导入导出 BMC 配置、 BIOS 配置和部分的 RAID 控制器配置。

在导航栏中选择“ BMC 管理 > 配置更新”,打开如 3-56 所示界面。

图3-56 配置更新

2. 编辑配置项信息。

下面以“ SenderName ”为例进行说明,如 3-57 所示。将“ SenderName ”的值由“ ****** ”改为实际的字符串,例如“ [email protected] ”。

图3-57 编辑前的配置文件

通过“许可证管理”界面,可实现以授权方式使用 BMC 高级版的特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用户才能使用高级版的 BMC ,否则只能使用默认的标准版本。

BMC 高级版较标准版提供更多的高级特性,例如:

l 通过 Redfish 实现 OS 部署。

l 使能鲲鹏加速引擎,包括硬件安全加速引擎( SEC Security Engine )、高性能 RSA 加速引擎( HPRE High Performance RSA Engine )、 RAID DIF 运算加速引擎( RDE RAID DIF Engine )、 ZIP 四个加速器。

在导航栏中选择“ BMC 管理 > 许可证管理”,打开如 3-60 所示界面。

图3-60 许可证管理

使许可证失效。

许可证失效后进入宽限期并且可以从界面获得许可证的失效码。例如用户需要更换备件,您需要执行“失效”操作来获取失效码,凭此失效码申请新的许可证后,将许可证安装到备件。

不能安装已经执行过 失效 操作的许可证,请谨慎操作。

许可证的状态包括:

l 正常状态:已安装商用许可证,许可证未过期,所有授权特性为正常状态。

l 调测状态:已安装调测许可证,许可证未过期,所有授权特性为正常状态。

l 宽限状态:已安装商用或调测许可证,许可证已过期且在宽限期内,所有授权特性进入宽限状态。

l 默认状态:已安装商用或调测许可证,但是许可证已过期且已过宽限期。

l 许可证序列号

l 许可证类型:提供两种许可证类型。

商用:基于合同发放给客户的正式许可证,所有授权特性的截止日期一致,授权特性截止日期为永久或某个具体时间,过期后自动进入宽限期,宽限天数为 60 天。

试用:用于新特性试用、客户现场设备调测或品牌展览的临时许可证,有效使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过期后自动进入宽限期,宽限天数为 60 天。

l 许可证级别:

标准版(默认):默认版本,无需用户自行购买。

高级版:以授权方式提供较标准版更多的特性,需要用户自行购买。

l 截止日期:授权特性授权截止的日期,可以是永久或某个具体时间。

许可证过期后的宽限期表示许可证过期后,仍可以使用 BMC 的天数。宽限天数固定为 60 天。

iBMA Baseboard Management Agent )为带内管理代理软件,以下简称 iBMA

通过“ iBMA 管理”界面,可实现通过远程控制台将 iBMA 安装到操作系统中。 iBMA 安装成功后,此界面将显示 iBMA 的基本信息,包括版本号、运行状态和驱动版本。

在导航栏中选择“ BMC 管理 > BMC 管理”,打开如 3-61 所示界面。

图3-61 BMA 管理

步骤 4 在服务器操作系统的设备列表中找到标签为“ iBMA ”的驱动盘。若操作系统图形界面没有显示 iBMA ,请先挂载该设备后,继续执行 步骤 5 。挂载 iBMA 驱动盘的步骤请参见 挂载 iBMA 驱动盘

步骤 5 打开 Linux 下的“ README.TXT ”文件,查看“ Supported Operating Systems in this Release ”中列出的 Linux 系统版本信息。

1. 在服务器操作系统界面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打开菜单。

2. 单击菜单中的 Open Terminal 。打开服务器操作系统命令行界面。

3. 依次执行 cd Linux ls ,查看 Linux 下的“ README.TXT ”文件信息。

[root@localhost ~]# cd Linux
[root@localhost Linux]# ls
app config drivers install.sh README.TXT script

4. 执行 cat README.TXT

[root@localhost ~]# cat README.TXT iBMA on-board installation package
Version 2.1.3.020
******************************************************************************** Installation
******************************************************************************** * On the Linux operating systems, execute "sh install.sh -s" from the "Linux" directory to install iBMA silently and execute "sh install.sh -u" to upgrade iBMA.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s, includingsilent installation options, see the "iBMA 2.0 User Guide".
******************************************************************************** Supported Operating Systems in this Release
******************************************************************************** * EulerOS 2.0 SP8
* CentOS 7.6 on aarch64
--More details on limitations and supported Operating Systems can be located in the "iBMA 2.0 User Guide".

如果当前已安装 Linux 版本与“ Supported Operating Systems in this Release ”中列出的任意一个 Linux 系统版本相同,执行 步骤 6

如果当前已安装 Linux 版本与“ Supported Operating Systems in this Release ”中列出的 Linux 系统版本都不同,请将当前 Linux 系统版本更新至与“ README.txt ”文件中显示的任意一个 Linux 系统版本相同后,执行 步骤 6

步骤 6 根据 3-65 所示信息并参阅最新版本的 iBMA 用户指南,进行安装 iBMA 操作。

关于安装 iBMA 的详细操作步骤,请获取并参阅最新版本的 iBMA 用户指南。

表3-65 操作系统与安装文件路径关系表

[root@localhost ~]# lsscsi
[0:0:0:0]    disk    ATA      ST4000NM0033-9ZM SN06  -
[0:0:1:0]    disk    ATA      ST4000NC001-1FS1 CN02  -
[0:0:2:0]    disk    ATA      WDC WD6000F9PZ-3 0R01  /dev/sdc
[0:0:3:0]    disk    ATA      WDC WD6000F9PZ-3 0R01  /dev/sdd
[0:0:4:0]    disk    HGST     HUS726060AL4210  A523  -
[0:0:5:0]    disk    HGST     HUS726060AL4210  A7MH  -
[0:0:6:0]    disk    ATA      SSDSC2BB016T7H   0121  /dev/sde
[0:0:7:0]    disk    HGST     HUS726060AL4210  A523  /dev/sdf
[0:1:0:0]    disk    LSI      Logical Volume   3000  /dev/sdb
[0:1:1:0]    disk    LSI      Logical Volume   3000  /dev/sda
[19:0:0:0]   disk    SERVER   iBMA USB Device   225  /dev/sdv

命令回显“ disk SERVER   iBMA USB Device   225  /dev/sdv ”中, iBMA USB Device 表示 iBMA 驱动盘节点名称, /dev/sdv 表示操作系统分配给 iBMA 驱动盘的盘符。

步骤 4 执行 mount /dev/sdv /home/file iBMA 驱动盘挂载到 /home/file 路径下。

/home/file 为实际挂载 iBMA 驱动盘时的挂载文件存放路径,请根据实际操作需要创建路径。此处创建的路径中,文件夹名称支持的字符包括数字、字母、下划线( _ )、中横线( - )和点号( . )。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sdv /home/file
步骤 5 执行 ls /home/file 检查 iBMA 驱动盘是否已挂载成功。

[root@localhost ~]# ls /home/file Linux

命令回显返回 Linux 表示 iBMA 驱动盘已挂载成功。

---- 结束

3.8.8 SP 管理

SP Smart Provisioning )为服务器智能部署工具软件,以下简称 SP

通过“ SP 管理”界面,您可以配置设备信息收集功能。

表3-66 SP 管理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支持以下两种模式:

l 独占模式下只能有 1 个本地用户或 VNC 用户通过 BMC 连接到服务器操作系统。

l 共享模式下可以让 2 个本地用户或 5 VNC 用户同时通过 BMC 连接到服务器操作系统,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HTML5 控制台提供功能如下:

l 通过浮动按钮、屏幕缩放按钮、多种鼠标按钮、图像清晰度游标,提供便捷的屏幕显示设定功能。

l 通过组合键按钮、键盘布局按钮,提供输入设备设定功能。

l 通过电源控制按钮、录像按钮,提供服务器操作系统控制功能。

l 通过光驱、软驱按钮,提供镜像文件挂载功能,以及本地文件挂载功能。

Java 集成远程虚拟控制台支持以下两种模式:

l 独占模式下只能有 1 个本地用户或 VNC 用户通过 BMC 连接到服务器操作系统。

l 共享模式下可以让 2 个本地用户或 5 VNC 用户同时通过 BMC 连接到服务器操作系统,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Java 控制台提供功能如下:

l 通过浮动按钮、屏幕缩放按钮、多种鼠标按钮、图像清晰度游标,提供便捷的屏幕显示设定功能。

l 通过组合键按钮、键盘指示灯、键盘布局按钮,提供输入设备查询和设定功能。

l 通过电源控制按钮、录像按钮,提供服务器操作系统控制功能。

l 通过光驱、软驱按钮,提供物理光驱、物理软驱、镜像文件的挂载功能,以及本地文件夹挂载功能。

l 通过镜像文件制作按钮,提供光驱、软件的镜像文件的制作接口。

l Java 远程虚拟控制台依赖于 Java 运行环境,如未安装,可通过“下载”链接登录 AdoptOpenJDK 的官方网站下载安装;如安装后仍不能使用,可通过“更多信息”链接获取帮助。

l 当在“用户 & 安全 > 安全配置”界面将 TLS 版本配置为“仅限 TLS 1.3 协议”时, BMC 运行环境不支持以下浏览器版本:

l Internet Explorer 所有版本

l Safari 9.0 12.0

l Microsoft Edge 12 18

l Mozilla Firefox 45.0 62.0

l Google Chrome 55.0 69.0

表3-68 运行环境

l 如果操作系统的键盘设置与实际使用的键盘一致,则可按照实际键盘上的字符进行输入。

l 如果操作系统的键盘设置与实际使用的键盘不一致,则按照操作系统键盘设置中键盘字符进行输入。

登录时可能会弹出“安全告警”界面,您可以选择忽略此告警信息或根据需要执行以下操作屏蔽该界面:

l 如果您有可信任的证书,可以为 BMC 导入信任证书和根证书。

l 如果您没有可信任的证书,且可以保证网络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 Java 的安全列表中将 BMC 添加为例外站点或降低 Java 安全级别。由于该操作可能降低用户的安全性,请谨慎使用。

l (常规入口) 在“首页”界面中,单击“启动虚拟控制台”区域框,从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或“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

共享模式可以让 2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独占模式只能有 1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操作。选择独占模式方式进入实时桌面后,“维护诊断 > 录像截屏”界面中的“屏幕截图”区域框中的“手动屏幕截屏”按钮无法使用,自己或其他人此时均不能截图。

l (快捷入口) 打开 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并在地址栏中输入:

方式一:

n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推荐登录方式:

https:// IP address /remoteconsole?openWay=html5 ”或“ https:// IP address /remoteconsole?openway=html5

https:// IP address /remote_access.asp?authParam= key &lp= lang &openWay=html5 ”或“ https:// IP address /remote_access.asp?authParam= key &lp= lang &openway=html5

n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推荐登录方式:

https:// IP address /remoteconsole ”或“ https:// IP address /remoteconsole?openWay=jre ”或“ https:// IP address /remoteconsole?openway=jre

https:// IP address /remote_access.asp?authParam= key &lp= lang &openWay=jre ”或“ https:// IP address /remote_access.asp?authParam= key &lp= lang &openway=jre

l key 可通过 Redfish 接口设置,使用 key 可直接进行 KVM 连接。

l lp 表示控制台使用的语言类别。

l openWay 参数仅支持“ openway ”和“ openWay ”两种式样,若使用其余写法,会跳转至 Java 控制台。

方式二:“ https:// IP address /kvmvmm.asp

方式三:“ https:// IP address /login.html?redirect_type=1

IP address ”为 BMC 管理网口的 IP 地址。

3.9.1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

通过使用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提供的功能,您可以远程连接到服务器完成远程控制、管理服务器,安装、修复操作系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等操作。

l 您可以在本地 PC 上利用键盘和鼠标对远程的服务器进行远程实时操作。

l 您可以通过网络使服务器以虚拟软驱或光驱的形式实现对本地 PC 的远程访问。从服务器一侧看,虚拟软驱或光驱与实际插入服务器的(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 )设备的使用方法相同。

KVM ”窗口中的按钮及其作用如 3-69 所示。

表3-69 按钮说明

“系统启动项”按钮。表示设置操作系统的第一启动设备。操作包括:

l 未配置:表示不设置第一启动设备,按 BIOS 中设置的默认方式启动操作系统。

l 硬盘:表示强制从硬盘启动系统。

l 光驱:表示强制从 CD/DVD 启动系统。

l 软驱 / 可拔插移动设备:表示强制从软驱或可拔插移动设备启动系统。

l PXE :表示强制从预启动执行环境( PXE 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 )启动系统。

l BIOS 设置:表示服务器启动后直接进入 BIOS 菜单中。

“键盘组合键”按钮。表示发送或自定义特殊组合键。该窗口中的组合键及其含义包括:

l Alt+Tab :在打开的项目中进行切换。

l Ctrl+Esc :显示或收起“开始”菜单。

l Ctrl+Shift :切换输入法。

l Ctrl+Space :开启或关闭输入法。

l Ctrl+Alt+Del :锁定操作系统界面、注销用户、更改密码和打开任务管理器、重新启动服务器等。

l 自定义按键:如果您需要自定义组合键,请在“自定义按键”后的文本框中依次输入按键,然后单击“确定”。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操作系统各自定义的组合键及其含义不同。该窗口中的组合键及其含义仅适用于 Windows 操作系统。

隐藏本地 PC 上的鼠标,只显示服务器实时桌面上的鼠标。

l 键鼠复位

模拟插拔 USB 键盘和 USB 鼠标,服务器实时桌面上的键盘鼠标出现异常停滞时单击此按钮可以恢复。

默认的操作:鼠标加速

l 鼠标加速和单鼠标均未勾选时,服务器实时桌面鼠标和本地 PC 鼠标同时显示,且服务器实时桌面鼠标不跟随本地 PC 鼠标。

l iBMA 驱动盘连接状态下,执行鼠标控制操作会中断此连接。请先断开 iBMA 驱动盘连接,再执行鼠标控制操作。

“键盘布局”按钮。表示客户端的键盘类型。默认情况下, BMC 自动适配客户端的键盘类型。当自适应模式下键盘适配情况不理想时,请强制指定目标键盘类型。

l “美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美式键盘。

l “日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日式键盘。

l “法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法式键盘。

l “意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意式键盘。

l “德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德式键盘。

单击“ HTML5 集成远程控制台 ( 共享 ) ”的情况下,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有一定安全风险。

HTML5 KVM 窗口各区域的功能介绍如 3-70 所示。

图3-63 HTML5 KVM

l 强制重启或强制下电再上电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请根据操作系统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操作方式。

l 请在强制重启或强制下电再上电前确认无中断当前业务风险。

l 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强制重启”或“强制下电再上电”,“强制重启”和“强制下电再上电”的区别请参考 BMC 用户指南的“系统管理 > 电源 & 功率”章节。

如果本地 PC 上的鼠标与实时桌面上的不同步,您可以使用单鼠标功能隐藏本地 PC 上的鼠标。“ KVM ”界面中只保留实时桌面上的鼠标。

在“ KVM ”界面中,单击工具栏上的 ,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单鼠标”。

KVM ”界面中只显示实时桌面上的鼠标。

本操作模拟插拔 USB 键盘和 USB 鼠标。

在“ KVM ”界面中,单击工具栏上的 ,在快捷菜单中选择“键鼠复位”。

服务器开始执行 USB 复位操作。

指定客户端的键盘类型

在“ KVM ”界面中,单击工具栏上的

从下拉列表中选择目标键盘类型,则成功强制指定键盘类型。

通过虚拟光驱挂载镜像文件

本操作使用本地 PC 上的光盘镜像文件虚拟出另一个光驱提供给服务器,并将光盘镜像文件加载到该虚拟光驱中。

步骤 1 在“ KVM ”界面中,单击工具栏上的

弹出如 3-64 的界面。

图3-64 通过虚拟光驱挂载镜像文件

l 挂载镜像文件成功后,单击“弹出”,弹出光盘镜像文件;弹出光盘镜像文件后,可重新选择其他“ * .iso ”格式的镜像文件,然后单击“插入”,挂载该镜像文件。

l 挂载镜像文件成功后,单击“断开”,卸载服务器上的虚拟光驱。

---- 结束

挂载本地文件

本操作将本地 PC 上的文件挂载到服务器,使服务器系统可以以只读方式访问本地文件。

步骤 1 在“ KVM ”界面中,单击工具栏上的

弹出如 3-65 的界面。

图3-65 挂载本地文件

l 挂载镜像文件成功后,单击“弹出”,弹出镜像文件;弹出软盘镜像文件后,可重新选择其他“ * .img ”格式镜像文件,然后单击“插入”,挂载该镜像文件。

l 单击“断开”,可以卸载服务器上的虚拟软驱。

---- 结束

为实时桌面录像

本操作对当前远程虚拟控制台显示的画面进行录像。

录制的录像文件格式为“ * .rep ”。可在“录像回放”界面中播放录像文件和对录像进行截图。

步骤 1 在“ KVM ”界面中,单击工具栏上的
,按钮状态切换为 时,开始对实时桌面进行录像。

步骤 2 录制完成后,单击

录像文件将自动被下载并保存到本地 PC

录制的录像文件格式为“ * .rep ”。可在“录像回放”界面中播放录像文件和对录像进行截图。

---- 结束

3.9.2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

通过使用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提供的功能,您可以远程连接到服务器完成远程控制、管理服务器,安装、修复操作系统或安装设备驱动程序等操作。

l 您可以在本地 PC 上利用键盘和鼠标对远程的服务器进行远程实时操作。

l 您可以通过网络使服务器以虚拟软驱或光驱的形式实现对本地 PC 的远程访问。从服务器一侧看,虚拟软驱或光驱与实际插入服务器的(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 )设备的使用方法相同。

KVM ”窗口中的按钮及其作用如 3-71 所示。

表3-71 按钮说明

隐藏本地 PC 上的鼠标,只显示服务器实时桌面上的鼠标。

l 键鼠复位

模拟插拔 USB 键盘和 USB 鼠标,服务器实时桌面上的键盘鼠标出现异常停滞时单击此按钮可以恢复。

默认的操作:鼠标加速

l 鼠标加速和单鼠标均未勾选时,服务器实时桌面鼠标和本地 PC 鼠标同时显示,且服务器实时桌面鼠标不跟随本地 PC 鼠标。

l iBMA 驱动盘连接状态下,执行鼠标控制操作会中断此连接。请先断开 iBMA 驱动盘连接,再执行鼠标控制操作。

“键盘组合键”按钮。表示发送或自定义特殊组合键。该窗口中的组合键及其含义包括:

l Ctrl+Shift :切换输入法。

l Ctrl+Esc :显示或收起“开始”菜单。

l Ctrl+Alt+Del :锁定操作系统界面、注销用户、更改密码和打开任务管理器、重新启动服务器等。

l Alt+Tab :在打开的项目中进行切换。

l Ctrl+Space :开启或关闭输入法。

l ResetKeyboad :模拟弹起键盘上的按键。

l 自定义:如果您需要自定义组合键,请在“自定义”后的文本框中依次输入按键,然后单击“发送”。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操作系统各自定义的组合键及其含义不同。该窗口中的组合键及其含义仅适用于 Windows 操作系统。

“键盘布局”按钮。表示客户端的键盘类型。默认情况下, BMC 自动适配客户端的键盘类型。当自适应模式下键盘适配情况不理想时,请强制指定目标键盘类型。

l “美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美式键盘。

l “日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日式键盘。

l “法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法式键盘。

l “意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意式键盘。

l “德式键盘”:强制指定键盘类型为德式键盘。

Scroll Lock ”(键盘滚动锁定)键的指示灯。表示当前服务器上“ Scroll Lock ”键的指示灯状态。进入 Linux 字符模式,如果按下了 Ctrl+s (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误按),此时屏幕会锁住,按下键盘上的“ Scroll Lock ”键可以解锁屏幕。

l 通过 KVM 操作服务器时,如果键盘输入异常,请先检查 KVM 中服务器键盘指示灯状态是否正确。

l “Scroll Lock” 键的指示灯需要操作系统支持才能点亮,某些操作系统可能无法点亮。

单击“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 ( 共享 ) ”的情况下,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有一定安全风险。

Java KVM 窗口各区域的功能介绍如 3-72 所示。

图3-68 Java KVM

l 挂载镜像文件成功后,单击“弹出”,弹出镜像文件;弹出镜像文件后,可重新选择其他“ * .iso ”格式的镜像文件,然后单击“插入”,加载该镜像文件。

l 挂载镜像文件功后,单击“断开”,在弹出的“选择一个选项”对话框中单击“是”,卸载服务器上的虚拟光驱。

---- 结束

挂载虚拟软驱

本操作使用本地 PC 上的软驱或软盘镜像文件虚拟出另一个软驱提供给服务器。

步骤 1 在“ KVM ”界面中,单击工具栏上的

弹出如 3-70 所示的界面。

图3-70 挂载虚拟软驱

l 挂载镜像文件成功后,单击“弹出”,弹出镜像文件;弹出软盘镜像文件后,可重新选择其他“ * .img ”格式镜像文件,然后单击“插入”,挂载该镜像文件。

l 单击“断开”,在弹出的“选择一个选项”对话框中单击“是”,卸载服务器上的虚拟软驱。

---- 结束

制作镜像文件

本操作使用软驱或光驱中的软盘或光盘制作镜像文件。制作成功的镜像文件保存在本地 PC 上。它可以用于挂载和加载虚拟软驱或光驱。

执行本操作前请确保本地 PC 上的软驱或光驱中已插入了软盘或光盘。

步骤 1 在“ KVM ”界面中,单击工具栏上的

弹出如 3-71 所示的界面。

图3-71 制作镜像文件

l 强制重启或强制下电再上电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请根据操作系统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操作方式。

l 请在强制重启或强制下电再上电前确认无中断当前业务风险。

l 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强制重启”或“强制下电再上电”,“强制重启”和“强制下电再上电”的区别请参考 BMC 用户指南的“系统管理 > 电源 & 功率”章节。

l 压缩包解压后需要手动配置 JAVA_HOME PATH 环境变量。

l 需要从 AdoptOpenJDK 官网额外下载 IcedTea Web 并解压,然后将 bin 文件夹配置进 PATH 环境变量。

步骤 4 按照正常操作方法重新打开 Java 集成远程控制台。

在此过程中,会自动下载 .jnlp 文件。

步骤 5 打开 .jnlp 文件。

l 客户端使用 Linux 命令行或 Windows 命令行操作时,请切换至 .jnlp 文件所在目录,运行 javaws kvm.jnlp

l 客户端使用图形界面操作时,找到下载的 .jnlp 文件后,右键选择 javaws 打开。(若右键菜单无 javaws ,可至 IcedTea Web 安装目录中的 bin 目录下查找。)

---- 结束

3.10.3 打开远程虚拟控制台时鼠标键盘失效

步骤 2 打开本地命令提示符( CMD ),运行 telnet ,例如 telnet xx.xx.xx.xx 2198 ,测试 KVM 服务端口是否可以访问。

xx.xx.xx.xx 表示 IP 地址 2198 KVM 默认端口号,实际端口号以步骤 1 中查询到的端口号为准。

l => 步骤 5

l => 步骤 4

步骤 3 开启 KVM 服务,并重新连接 KVM 查看是否可以连接。

l => 处理完毕

l => 步骤 2

步骤 4 联系网络管理员开启 KVM 所需的端口,确保端口可以访问。确认端口可以访问后,重新连接 KVM ,查看是否可以连接成功。

l => 处理完毕

l => 步骤 5

步骤 5 请联系技术支持处理。

---- 结束

3.11 一键收集信息说明

BMC V3.01.12.20 及以上版本不支持 MD5 类型的完整性校验码。

表3-73 一键收集信息说明

所有 SAS SATA 硬盘的日志信息文件夹,其子目录根据硬盘名称命名,如:

Disk0

l SATA 盘的日志文件,如“ SATA_Log ”、“ SMARTAttribute ”、“ SeagateFARMLog ”、 SeagateFARMLog.bin

SeagateFARMLog.bin FARMlog 日志原始数据, BMC V3.01.12.31 及以上版本不支持收集该日志文件。

l SAS 盘的日志文件,如“ SAS_Log ”、“ SAS_Log.1 ”。

所有 RAID 卡和该卡下 Expander PHY 误码日志信息文件夹,其子目录根据 RAID 卡名称命名,如:

RAID_Card1

l RAID PHY 误码日志文件,如“ RAID_Card1_PHY_Error_Count.csv ”。

l Expander PHY 误码日志文件,如“ RAID_Card1_Expander1_PHY_Error_Count.csv ”。

所有网卡的日志,包括临终遗言、错误日志和巡检日志。如:

l last_word_20160211182849

l error_log_20160211182532

l running_log_20160211183202

本文件夹的文件来源于 /opt/pme/save 目录, *.md5 文件为完整性校验码, *.sha256 文件为完整性校验码, *.bak 文件为备份文件, *.tar.gz 为打包保存文件, per_*.ini 为配置持久化文件, *sel.* 为系统事件记录文件(如果出现没有记录在此的文件,为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文件,不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filelist

/opt/pme/pram ”目录下文件列表

Usage: ipmcget [-t target] -d dataitem [-v value]
-t <target>
fru0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ensor                        Print detailed sensor information
smbios                        Get the information of smbios
trap                          Get SNMP trap status
service                       Get service information
maintenance                   Get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syslog                        Get syslog status
user                          Get the information of        securitybanner                Get login security banner information
vnc                           Get VNC information
storage                       Get storage device information
config                        Ge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vmm                           Get Virtual Media information
certificate                   Get SSL certificate information
sol                           Get SOL information
securityenhance               Get security enhance information
-d <dataitem>
faninfo                       Get fan mode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e fan speed
port80                        Get the diagnose code of port        diaginfo                      Get diagnostic info of management subsystem
systemcom                     Get system com data                               blackbox                      Get black box        bootdevice                    Get boot device
shutdowntimeout               Get graceful shutdown timeout state and value
powerstate                    Get power state
health                        Get health status
healthevents                  Get health events
sel                           Print System Event Log (SEL)
operatelog                    Print operation        version                       Get BMC version                                          serialnumber                  Get system serial number
userlist                      List all user        fruinfo                       Get fru information
time                          Get system        macaddr                       Get mac address
serialdir                     Get currently connected serial direction
rollbackstatus                Get rollback status
passwordcomplexity            Get password complexity check enable status
ledinfo                       Get led information
ipinfo                        Get ip information
ethport                       Get usable eth        psuinfo                       Get PSU component information
autodiscovery                 Get autodiscovery configuration
poweronpermit                 Get poweronpermit configuration
minimumpasswordage            Get minimum password age configuration
ntpinfo                       Get NTP information

设置命令:

BMC:/-> ipmcset
Usage: ipmcset [-t target] -d dataitem [-v value]
-t <target>
fru0                          Operate with        trap                          Operate SNMP        service                       Operate with service
user                          Operate with        maintenance                   Operate with maintenance
sensor                        Operate with sensor
securitybanner                Operate login security banner information
syslog                        Operate syslog
ntp                           Operate ntp
vnc                           Operate        storage                       Configure storage device
config                        Operate configuration                                     vmm                           Operate virtual media
certificate                   Operate certificate
sol                           Operate        securityenhance               Operate security enhance
precisealarm                  Operate with precise alarm
-d <dataitem>
fanmode                       Set fan mode,you can choose manual or        fanlevel                      Set fan speed percent
reset                         Reboot BMC system
identify                      Operate identify        upgrade                       Upgrade component
clearcmos                     Clear CMOS
bootdevice                    Set boot device
shutdowntimeout               Set graceful shutdown timeout state and value
frucontrol                    Fru control
powerstate                    Set power state
sel                           Clear        adduser                       Add user
password                      Modify user password
deluser                       Delete        privilege                     Set user privilege                                        serialdir                     Set serial direction
printscreen                   Print current screen to BMC                              rollback                      Perform a manual rollback
timezone                      Set time        passwordcomplexity            Set password complexity check enable state
ipaddr                        Set ip address
backupipaddr                  Set backup ip address
ipmode                        Set ip        gateway                       Set gateway
ipaddr6                       Set ipv6 address
ipmode6                       Set ipv6        gateway6                      Set ipv6 gateway
netmode                       Set net        activeport                    Set EthGroup active        vlan                          Set sideband        restore                       Restore factory setting
notimeout                     Set no timeout state
emergencyuser                 Set emergency        autodiscovery                 Set autodiscovery configuration
poweronpermit                 Set poweronpermit configuration                           minimumpasswordage            Set minimum password age configuration
crl                           Upload CRL        psuworkmode                   Set PSU work        clearlog                      Clear        fpgagoldenfwrestore           FPGA golden firmware restore

在输入错误参数的情况下,帮助信息会提示可选的正确参数。

BMC:/-> ipmcset -d inff
Input parameter[-d] error                                                                                                                   fanmode                       Set fan mode,you can choose manual or        fanlevel                      Set fan speed percent
reset                         Reboot BMC system
identify                      Operate identify        upgrade                       Upgrade component
clearcmos                     Clear        bootdevice                    Set boot device
shutdowntimeout               Set graceful shutdown timeout state and value
frucontrol                    Fru control
powerstate                    Set power state
sel                           Clear        adduser                       Add        password                      Modify user password
deluser                       Delete        privilege                     Set user privilege
serialdir                     Set serial direction
printscreen                   Print current screen to BMC                              rollback                      Perform a manual rollback
timezone                      Set time zone
passwordcomplexity            Set password complexity check enable state
ipaddr                        Set ip address
backupipaddr                  Set backup ip address
ipmode                        Set ip        gateway                       Set gateway
ipaddr6                       Set ipv6 address
ipmode6                       Set ipv6        gateway6                      Set ipv6 gateway
netmode                       Set net        activeport                    Set EthGroup active        vlan                          Set sideband        restore                       Restore factory setting
notimeout                     Set no timeout state
emergencyuser                 Set emergency        autodiscovery                 Set autodiscovery configuration
poweronpermit                 Set poweronpermit configuration
minimumpasswordage            Set minimum password age configuration
crl                           Upload CRL        psuworkmode                   Set PSU work        clearlog                      Clear Log
fpgagoldenfwrestore           FPGA golden firmware restore

4.2 登录 CLI

介绍如何登录命令行。

除默认用户和用户自行添加的用户外, BMC 还有如下系统默认用户用于某些服务:

l root ”:系统运行 app 进程时使用。

l sshd ”:系统运行 ssh 服务时使用。

l apache ”:系统运行 httpd 服务时使用。

l snmpd_user ”:系统运行 snmp 服务时使用。

l ipmi_user ”:系统运行 ipmi 服务时使用。

l kvm_user ”:系统运行远程控制台服务时使用。

l discovery_user ”:系统运行 SSDP 服务时使用。

l comm_user ”:系统运行 mctp 进程、 rimm 进程以及 DDNS 服务时使用。

l redfish_user ”:系统运行 redfish 进程时使用。

l 系统默认用户不能用于登录 BMC ,也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

l 系统默认用户为系统管理使用,不对外呈现。

l 通过按↑键可以显示输入的历史命令,系统会将用户名、口令、密钥等敏感信息脱敏处理,显示为 *

4.2.1 确认管理网口 IP 地址

管理网口的 IP 地址确认方法有以下几种:

l 管理网口默认 IP 地址。

l 通过 BIOS 系统查询和设置管理网口 IP 地址。

l 通过串口登录管理软件命令行查询和设置管理网口 IP 地址。

默认 IP 地址

表4-2 默认 IP

通过串口登录 BMC CLI ,必须保证机箱的系统串口已经切换为 BMC 串口。可以通过 SSH 登录 BMC CLI ,执行 4.3.12 查询和设置串口方向( serialdir 切换串口。

步骤 1 连接串口线。

步骤 2 通过超级终端登录串口命令行,需要设置的参数有:

l 波特率: 115200

l 数据位: 8

l 奇偶校验:无

l 停止位: 1

l 数据流控制:无

参数设置如 4-1 所示。

图4-1 超级终端属性设置

l BMC 提供 1 个默认用户为 admin ,默认密码为 Password@_

l 连续 5 次输入错误的密码后,系统将对此用户进行锁定。等待 5 分钟后,方可重新登录,亦可通过管理员在命令行下解锁。

l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初次登录时,请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并定期更新。

l 默认情况下,命令行超时时间为 15 分钟。

l 通过网口登录管理软件命令行,必须保证配置终端已经通过网线和服务器管理网口相连,并且配置终端的网口和管理网口 IP 地址在同一网段。

l 通过串口登录管理软件命令行,必须事先通过串口线缆连接配置终端串口和服务器串口。

通过 SSH 登录

1. 在客户端下载符合 SSH 协议的通讯工具。

2. 将客户端连接(直连或通过网络连接)到服务器管理网口。

3. 配置客户端地址,使其可与服务器 BMC 管理网口互通。

4. 在客户端打开 SSH 工具并配置相关参数(如 IP 地址)。

5. 连接到 BMC 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l 本地用户和 LDAP 用户均可通过 SSH 方式登录 BMC CLI

l 使用 LDAP 用户登录 BMC CLI 时,需要保证 BMC LDAP 服务器的连通性。

l LDAP 用户登录时,不需要输入域服务器信息,由系统自动匹配。

通过串口登录

通过串口登录 BMC CLI ,必须保证机箱的系统串口已经切换为 BMC 串口。可以通过 SSH 登录 BMC CLI ,执行 4.3.12 查询和设置串口方向( serialdir 切换串口。

步骤 1 连接串口线。

步骤 2 通过超级终端登录串口命令行,需要设置的参数有:

l 波特率: 115200

l 数据位: 8

l 奇偶校验:无

l 停止位: 1

l 数据流控制:无

参数设置如 4-2 所示。

图4-2 超级终端属性设置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static
IP Address            :  90.90.184.128
Subnet Mask           :  255.255.252.0
Default Gateway       :  90.90.184.1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25 (De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activated)
MAC Address           :  20:20:06:27:10:4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static
IPv6 Address 1        :  fc00::6516/64
Default Gateway IPv6  :  fc00::1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220:6ff:fe27:104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Backup IP Address Backup Subnet Mask 字段中,状态为 Activated 表示 IP 已激活,状态为 Deactivated 表示该 IP 未激活。

4.3.2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信息( ipaddr

ipaddr 命令用于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地址、掩码、网关。

ipmcset -d ipaddr -v < ipaddr > < mask > [ gateway ]

# 设置 BMC 管理网口的 IP 地址为 192.168.0.25 ,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网关地址为 192.168.0.25

BMC:/-> ipmcset -d ipaddr -v 192.168.0.25 255.255.255.0 192.168.0.25
Set IP address successfully.
Set MASK address successfully.
Set GATEWAY successfully.

# 查询修改后的 BMC 管理网口的 IP 信息。

BMC:/-> ipmcget -d ipinfo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static
IP Address            :  192.168.0.25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2.100 (De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activated)
MAC Address           :  20:20:06:27:10:4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static
IPv6 Address 1        :  fc00::6516/64
Default Gateway IPv6  :  fc00::1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220:6ff:fe27:104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4.3.3 设置 BMC 管理网口的备份 IPv4 信息( backupipaddr

backupipaddr 命令用于设置 BMC 管理网口的备份 IPv4 地址。

l DHCP 功能开启时:

BMC 管理网口未分配到 IP 地址,此时您可以使用备份 IP 地址登录 BMC 系统进行配置。

BMC 管理网口已分配到 IP 地址,但用户无法确认分配的具体地址时,您可以使用备份 IP 地址登录 BMC 系统进行查询。(前提条件为通过 DHCP 服务器分配的地址与当前备份地址分布在不同网段,否则无法登录。)

l DHCP 功能未开启时:备份 IP 地址不生效,不可使用。

ipmcset -d backupipaddr -v < ipaddr > < mask >

设置备份 IP 地址后,可以通过 ipmcget -d ipinfo 查看“ Backup IP Address ”字段的状态判断备份 IP 地址是否生效。

l Activated :表示该备份 IP 地址已生效,可以使用。

l Deactivated :表示该备份 IP 地址未生效,不可使用。

请勿将备份 IP 地址设置为 10.0.0.0 10.0.0.3 (内部通信预留地址)。

备份 IP 地址不支持跨网段跳转连接,因此,在使用备份 IP 地址登录 BMC 时,客户端的 IP 地址必须与备份 IP 在同一网段,双方设备必须在同一局域网内。

# 设置 BMC 管理网口的备份 IP 地址为 192.168.0.25 ,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BMC:/-> ipmcset -d backupipaddr -v 192.168.0.25 255.255.255.0
Set backup IP address successfully.
Set backup MASK address successfully.

# 查询 BMC 管理网口的 IP 信息。

BMC:/-> ipmcget -d ipinfo
ipmcget -d ipinfo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static
IP Address            :  192.168.0.25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25 (De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activated)
MAC Address           :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static
IPv6 Address 1        :  fc00::6516/64
Default Gateway IPv6  :  fc00::1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220:6ff:fe27:104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4.3.4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模式( ipmode

ipmode 命令用于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模式。

ipmcset -d ipmode -v <dhcp | static>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dhcp
IP Address            :  192.168.0.12
Subnet Mask           :  255.255.0.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25 (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Activated)
MAC Address           :  00:18:e1:c5:d8:6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dhcp
IPv6 Address          :
Default Gateway IPv6  :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18:e1ff:fec5:d86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VLAN ID               :  1

ipinfo 命令可以查询到 BMC 管理网口从 DHCP 服务器获得新的 IP 地址为 192.168.0.12

4.3.5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网关( gateway

gateway 命令用来设置 BMC 网口的 IPv4 网关地址。

ipmcset -d gateway -v <gateway>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static
IP Address            :  192.168.0.25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1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144 (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Activated)
MAC Address           :  00:18:e1:c5:d8:6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dhcp
IPv6 Address          :
Default Gateway IPv6  :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18:e1ff:fec5:d86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VLAN ID               :  1

4.3.6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信息( ipaddr6

ipaddr6 命令用于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地址、前缀长度和网关地址。

ipmcset -d ipaddr6 -v < ipaddr6 / prefixlen > [ gateway6 ]

数据类型为 IPv6 ,表示形式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当多个 xxxx 连续为 0 时,表现形式可缩写为 xxxx::xxxx 。例如: fc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可缩写为 fc00::0001

在一个 IPv6 地址中,只能使用一个缩写。

数据类型为 IPv6 ,表示形式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当多个 xxxx 连续为 0 时,表现形式可缩写为 xxxx::xxxx 。例如: fc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可缩写为 fc00::0001

在一个 IPv6 地址中,只能使用一个缩写。

l 通过 ipmcget 获取 IPV6 Link-Local Address 信息,客户可通过这个地址访问 BMC

l 重新设置 IP 地址后,新的设置立刻生效,需按照新设置重新登录。

# 设置 BMC 管理网口的 IPv6 地址为 fc00::6516 ,子网前缀为 64 ,网关地址为 fc00::1

BMC:/-> ipmcset -d ipaddr6 -v fc00::6516/64 fc00::1
Set IPV6 address successfully.
Set IPV6 prefix successfully.
Set IPv6 GATEWAY6 successfully.

# 查询修改后的 BMC 管理网口的 IP 信息。

BMC:/-> ipmcget -d ipinfo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static
IP Address            :  192.168.0.25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25 (De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activated)
MAC Address           :  20:20:06:27:10:4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static
IPv6 Address 1        :  fc00::6516/64
Default Gateway IPv6  :  fc00::1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220:6ff:fe27:104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4.3.7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模式( ipmode6

ipmode6 命令用于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模式。

ipmcset -d ipmode6 -v <dhcp | static>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dhcp
IP Address            :  192.168.0.12
Subnet Mask           :  255.255.0.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144 (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Activated)
MAC Address           :  00:18:e1:c5:d8:6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dhcp
IPv6 Address          :
Default Gateway IPv6  :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18:e1ff:fec5:d86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VLAN ID               :  1

4.3.8 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网关( gateway6

gateway6 命令用来设置 BMC 网口的 IPv6 网关地址。

ipmcset -d gateway6 -v <gateway6>

数据类型为 IPv6 ,长度为 128bit ,包含 8 16bit 的字段。表示形式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当多个 xxxx 连续为 0 时,表现形式可缩写为 xxxx::xxxx 。在一个 IPv6 地址中,只能使用一个缩写。

例如,“ fc00::0db8:3c4d:0015:0000:0000:1a2f:1a2b ”可以缩写为“ fc00::db8:3c4d:15::1a2f:1a2b ”。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static
IP Address            :  192.168.0.25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25 (De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Deactivated)
MAC Address           :  20:20:06:27:10:4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static
IPv6 Address 1        :  fc00::6516/64
Default Gateway IPv6  :  fc00::1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220:6ff:fe27:104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4.3.9 设置网口模式( netmode

netmode 命令用于设置网口模式。

ipmcset -d netmode -v < option >

l Manual 模式:选择此模式时,用户可以指定使用哪个网络设备端口作为管理网口。(出厂默认配置)

l Adaptive 模式:选择此模式时,需要设置参与自适应的网口,网络设置优先对专有网口生效。即网络设置首先对 BMC 专有网口进行适配,如果 BMC 专有网口链路异常,网络设置再对主机端口进行适配。

# 设置网口模式为 Manual 模式。

BMC:/-> ipmcset -d netmode -v 1 Set net mode Manual successfully.

# 查询网口模式。

BMC:/-> ipmcget -d ipinfo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dhcp
IP Address            :  192.168.0.12
Subnet Mask           :  255.255.0.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144 (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Activated)
MAC Address           :  00:18:e1:c5:d8:6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static
IPv6 Address          :  fc00::65
Default Gateway IPv6  :  fc00::1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18:e1ff:fec5:d86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VLAN ID               :  1

4.3.10 设置激活端口( activeport

activeport 命令用于设置 BMC 管理网口的激活端口。

ipmcset -d activeport -v < option > [ portid ]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dhcp
IP Address            :  192.168.0.12
Subnet Mask           :  255.255.0.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144 (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Activated)
MAC Address           :  00:18:e1:c5:d8:6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static
IPv6 Address          :  fc00::65
Default Gateway IPv6  :  fc00::1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18:e1ff:fec5:d86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disabled
VLAN ID               :  1

4.3.11 设置网口 VLAN vlan

vlan 命令用于设置网口的 VLAN 信息。

ipmcset -d vlan -v <off | id >

EthGroup ID           :  1
Net Mode              :  Manual
Net Type              :  Dedicated
IPv4 Information      :
IP Mode               :  dhcp
IP Address            :  192.168.0.12
Subnet Mask           :  255.255.0.0
Default Gateway       :  192.168.0.25
Backup IP Address     :  192.168.0.144 (Activated)
Backup Subnet Mask    :  255.255.255.0 (Activated)
MAC Address           :  00:18:e1:c5:d8:66
IPv6 Information      :
IPv6 Mode             :  static
IPv6 Address          :  fc00::65
Default Gateway IPv6  :  fc00::1
Link-Local Address    :  fe80::218:e1ff:fec5:d866/64
VLAN Information      :
VLAN State            :  enabled
VLAN ID               :  405

4.3.12 查询和设置串口方向( serialdir

serialdir 命令用来查询和设置串口方向。

ipmcget -d serialdir

ipmcset -d serialdir -v <option>

l 0 :表示将服务器面板串口切换为操作系统串口

l 1 :表示将服务器面板串口切换为 BMC 串口

l 2 :表示将服务器 SOL 串口切换为操作系统串口

l 3 :表示将服务器 SOL 串口切换为 BMC 串口

l 4 :表示将 SDI V3 卡面板串口切换为 SCCL 串口

l 5 :表示将 SDI V3 卡面板串口切换为 IMU 串口

l 6 :表示将 SDI V3 卡面板串口切换为 SCCL 串口

l 7 :表示将 SDI V3 卡面板串口切换为 IMU 串口

不同服务器的参数取值及串口的连接方向可能不同,建议执行 ipmcget -d serialdir 命令查看参数取值及串口的连接方向。

l 服务器未安装 SDI V3 卡时, <option> 仅支持 0 1 2 3

l 服务器只安装了一张 SDI V3 卡时, <option> 可支持 4 5 ,用于设置 IO 模组 1 IO 模组 2 中安装的 SDI V3 卡。

l 服务器安装了两张 SDI V3 卡时, <option> 可支持 4 5 6 7 ,其中, 4 5 表示设置 IO 模组 1 中安装的 SDI V3 卡, 6 7 表示设置 IO 模组 2 中安装的 SDI V3 卡。

l 设置 SOL 串口为系统串口或者 BMC 串口时,如果当前面板串口是系统串口或者 BMC 串口,会暂时使面板串口悬空,在 SOL 串口断开后恢复原来的面板串口方向。

l 当串口(面板串口或 SOL 串口)方向设置为系统串口时,在 OS 启动过程中按“ Del ”可通过串口进入 BIOS Setup 界面。

# 将面板串口设置为 BMC 串口。

BMC:/-> ipmcset -d serialdir -v Set serial port direction successfully.

# 查询当前已连接的串口方向,其中 Num 值表示所设置的 <option> 值。

BMC:/-> ipmcget -d serialdir Currently connected serial direction :
Num           Source                  Destination
1             PANEL COM               BMC COM
4             SD100 PANEL COM5        SCCL COM5

4.3.13 重启 BMC 管理系统( reset

reset 命令用来重启 BMC 管理系统。

ipmcset -d reset

# 重新启动 BMC 管理系统。

BMC:/-> ipmcset -d reset
This operation will reboot BMC system. Continue? [Y/N]: y
Resetting...

4.3.14 固件升级( upgrade

upgrade 命令用于升级固件。

ipmcset -d upgrade -v < filepath > [ option ]

文件上传时,不同用户上传的文件不能相互覆盖,即 A 用户删除其上传的文件后, B 用户才能上传同名文件。

升级 BMC SD 卡控制器后,需重启 BMC 才能使升级的固件生效。

升级 BMC SD 卡控制器后:

l option 1 表示升级完成后立即重启 BMC

l option 0 表示升级完成后将不会自动重启 BMC ,如需使升级的固件生效,请重启 BMC

升级 BMC 时会同时升级主、备分区镜像。

# 升级软件。

BMC:/-> ipmcset -d upgrade -v /tmp/image.hpm 1
Please make sure the BMC is working while upgrading!
Updating...
Update successfully.

BMC:/-> ipmcset -d upgrade -v /tmp/image.hpm 0
Please make sure the BMC is working while upgrading!
Updating...
Upgrade successfully and need to reboot the BMC to active the upgrade.

4.3.15 截屏命令( printscreen

printscreen 命令用于截取服务器当前所显示的屏幕图片。

ipmcset -d printscreen [-v wakeup]

BMC:/-> ipmcset -d printscreen Download print screen image to /tmp/manualscreen.jpeg successfully.

4.3.16 BMC 软件回滚( rollback

rollback 命令用来将主用 BMC 固件当前版本的镜像文件切换到可用版本的镜像文件。

ipmcset -d rollback

该命令生效后,原可用分区镜像切换为主分区镜像,原主分区同步新主分区镜像后切为备份分区镜像,原备分区镜像自动切换为可用分区镜像。

# 回滚 BMC 软件。

BMC:/-> ipmcset -d rollback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Set rollback successfully, system will reboot soon!

4.3.17 查询软件回滚状态( rollbackstatus

rollbackstatus 命令用来查询软件回滚状态。

ipmcget -d rollbackstatus

# 查询 BMC 软件回滚状态。

BMC:/-> ipmcget -d rollbackstatus
Last rollback success!

4.3.18 设置服务状态( service -d state

service -d state 命令用于设置 BMC 的服务状态。

ipmcset -t service -d state -v < option > < enabled | disabled >

BMC:/-> ipmcset -t service -d state -v http enabled
WARNING: Enabling the http functions may reduce system security. Exercise caution when enabling these function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y
Set http service state(enabled) successfully.

开启 http 服务有安全隐患。

4.3.19 设置指定服务的端口号( service -d port

service -d port 命令用于设置 BMC 指定服务的端口号。

ipmcset -t service -d port -v < option > < port1value > [ port2value ]

service name    | state           | port
SSH             | Enabled         | 22
SNMP            | Enabled         | 161
KVM             | Enabled         | 2198
VNC             | Disabled        | 5900
VMM             | Enabled         | 8208
Video           | Enabled         | 2199
HTTP            | Enabled         | 80
HTTPS           | Enabled         | 443
RMCP            | Disabled        | 623,664
RMCP+           | Enabled         | 623,664
SSDP            | Disabled        | 1900

4.3.21 设置登录安全性信息功能的使能状态( securitybanner -d state

securitybanner -d state 命令用于设置是否在 BMC 登录界面显示安全信息。

ipmcset -t securitybanner -d state -v < enabled | disabled >

BMC:/-> ipmcset -t securitybanner -d state -v enabled
Enable login security banner state successfully.

4.3.22 定制登录安全信息( securitybanner -d content

securitybanner -d content 命令用于设置在 BMC 登录界面显示的安全信息的具体内容。

ipmcset -t securitybanner -d content -v < default | option >

BMC:/-> ipmcset -t securitybanner -d content -v default
Set login security banner content successfully.

4.3.23 查询登录安全信息( securitybanner -d info

securitybanner -d info 命令用于查询 BMC 登录界面显示的安全信息的详细内容。

ipmcget -t securitybanner -d info

# 查询登录安全信息。

BMC:/-> ipmcget -t securitybanner -d info
Login security banner information state: enabled.
Login security banner information:
WARNING! This system is PRIVATE and PROPRIETARY and may only be accessed by authorized users. Unauthorized use of the system is prohibited. The owner, or its agents, may monitor any activity or communication on the system. The owner, or its agents, may retrieve any information stored within the system.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e system, you are consenting to such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for law enforcement and other purposes.

4.3.24 导入 SSL 证书( certificate -d import

certificate -d import 命令用于导入 SSL 证书到 BMC 系统。

ipmcset -t certificate -d import -v < filepath | file_URL > < type > [ passphrase ]

protocol :// username : password @ IP:[port] / directory/filename

l protocol :必须为“ https ”、“ sftp ”、“ cifs ”和“ scp ”中的一种。

l BMC 当前仅支持 SMB V1.0 版本。

l cifs 标准协议使用了不安全算法,建议优先选择更安全的 https sftp scp 协议。

l username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用户名。

l password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密码。

l IP:[port] :目标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

l directory/filename :远程 SSL 证书在目标服务器上的绝对路径。

例如: https://root:Admin12#[email protected]:443/tmp/test.pfx

BMC:/-> ipmcset -t certificate -d import -v /tmp/test-01.pfx 1 Admin12#$
Import certificate successfully

4.3.25 查询 SSL 证书信息( certificate -d info

certificate -d info 命令用于查询 SSL 证书的信息。

ipmcget -t certificate -d info

# 查询 SSL 证书信息。

BMC:/-> ipmcget -t certificate -d info
SSL Certificate Information:
Issued     To: CN=Server, OU=IT, O=Mytest, L=ShenZhen, S=GuangDong, C=CN
Issued     By: CN=Server, OU=IT, O=Mytest, L=ShenZhen, S=GuangDong, C=CN
Valid    From: Jul 25 2014 UTC
Valid      To: Jul 22 2024 UTC
Serial Number: 0

4.3.26 导出配置文件( config -d export

config -d export 命令用于导出 BMC BIOS RAID 控制器当前配置文件。

ipmcget -t config -d export -v < filepath | file_URL >

protocol :// [username : password @ ]IP:[port] / directory/filename

l protocol :必须为“ https ”、“ sftp ”、“ cifs ”、“ scp ”和“ nfs ”中的一种。

l BMC 当前仅支持 SMB V1.0 版本。

l 使用 nfs 协议时,存放路径中不能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使用其他协议时,存放路径中必须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

l cifs 标准协议使用了不安全算法,建议优先选择更安全的 https sftp scp nfs 协议。

l username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用户名。

l password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密码。

l IP:[port] :目标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

l directory/filename :配置文件在目标服务器上的绝对路径。

例如:“ https://root:Admin12#[email protected]:443/tmp/config.xml

执行此命令后,可以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保存在“ /tmp/config.xml ”路径下的配置文件(例如“ config.xml ”)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

# 导出配置文件。

BMC:/-> ipmcget -t config -d export -v /tmp/config.xml
NOTE: The exported RAID Controller configurations are valid only if they are exported after the POST is complete.
Collecting configuration...
Export configuration successfully.

4.3.27 导入配置文件( config -d import

config -d import 命令用于导入 BMC BIOS RAID 控制器配置文件。

ipmcset -t config -d import -v < filepath | file_URL >

protocol :// [username : password @ ]IP:[port] / directory/filename

l protocol :必须为“ https ”、“ sftp ”、“ cifs ”、“ scp ”和“ nfs ”中的一种。

l BMC 当前仅支持 SMB V1.0 版本。

l 使用 nfs 协议时,存放路径中不能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使用其他协议时,存放路径中必须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

l cifs 标准协议使用了不安全算法,建议优先选择更安全的 https sftp scp nfs 协议。

l username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用户名。

l password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密码。

l IP:[port] :目标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

l directory/filename :配置文件在目标服务器上的绝对路径。

例如: https://root:Admin12#[email protected]:443/tmp/config.xml

protocol :// [username : password @ ]IP:[port] / directory/filename

l protocol :必须为“ https ”、“ sftp ”、“ cifs ”、“ scp ”和“ nfs ”中的一种。

l BMC 当前仅支持 SMB V1.0 版本。

l 使用 nfs 协议时,存放路径中不能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使用其他协议时,存放路径中必须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

l cifs 标准协议使用了不安全算法,建议优先选择更安全的 https sftp scp nfs 协议。

l username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用户名。

l password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密码。

l IP:[port] :目标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

l directory/filename :远程 CRL 文件在目标服务器上的绝对路径。

例如:“ https://admin:Admin@[email protected]:443/tmp/cms.crl

protocol :// [username : password @ ]IP[:port] / directory/filename

l protocol :必须为“ nfs ”、“ cifs ”或“ https ”。

l BMC 当前仅支持 SMB V1.0 版本。

l 使用 nfs 协议时,存放路径中不能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使用其他协议时,存放路径中必须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

l cifs 标准协议使用了不安全算法,建议优先选择更安全的 https nfs 协议。

l username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用户名。

l password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密码。

l IP[:port] :目标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

l directory/filename :待挂载的文件在目标服务器上的绝对路径。

例如: nfs://192.168.44.178/home/admin/nfsserver/rhel-server-6.3-x86_64-dvd.iso nfs://[fc00::64]/home/admin/nfsserver/rhel-server-6.3-x86_64-dvd.iso

l file_URL 的最大长度为 255 个字符。

l 使用 IPv6 地址挂载文件时,必须使用 [ ] 将其括起来,例如 “[fc00::64]” ,而 IPv4 地址无此限制。

BMC:/-> ipmcset -t vmm -d connect -v nfs://192.168.44.178/home/admin/nfsserver/rhel-server-6.3-x86_64-dvd.iso Connect virtual media...
.............
Connect virtual media successfully.

4.3.30 中断虚拟光驱的连接( vmm -d disconnect

vmm -d disconnect 命令用于断开虚拟光驱的连接。

ipmcset -t vmm -d disconnect

# 中断虚拟光驱的连接。

BMC:/-> ipmcset -t vmm -d disconnect
Disconnect virtual media...
.....
Disconnect virtual media successfully.

4.3.31 查询虚拟媒体信息( vmm -d info

vmm -d info 命令用于查询 BMC 虚拟媒体信息。

ipmcget -t vmm -d info

# 查询虚拟媒体信息。

BMC:/-> ipmcget -t vmm -d info Virtual Media Information:
Maximum Number of Virtual Media Sessions:     1
Number of Activated Sessions            :     0
Activated Sessions URL                  :

4.3.32 FPGA 卡的 Golden 固件恢复出厂设置( fpgagoldenfwrestore

fpgagoldenfwrestore 命令用于 FPGA 卡无法正常工作时,将 FPGA 卡的 Golden 固件恢复出厂设置。

ipmcset -d fpgagoldenfwrestore -v < slotid > [ position ]

BMC:/-> ipmcset -d fpgagoldenfwrestore -v 6
WARNING: This operation may cause unexpected reset of the OS and affect service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y
The restore of the Golden firmware of the FPGA card is starting.
The restore of the Golden firmware of the FPGA card is successful.

BMC:/-> ipmcset -d fpgagoldenfwrestore -v 6 0
WARNING: This operation may cause unexpected reset of the OS and affect service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y
The restore of the Golden firmware of the FPGA card is starting.
The restore of the Golden firmware of the FPGA card is successful.

4.4 Trap 命令

介绍服务器 trap 相关命令的查询和设置方法。

4.4.1 查询和设置 SNMP trap 状态( trap -d state

trap -d state 命令用于查询和设置 BMC SNMP trap 功能的使能和禁止状态。

ipmcget -t trap -d state [-v destination ]

ipmcset -t trap -d state -v [ destination ] < disabled | enabled >

l 需要对相应编号的通道进行操作时,设置 destination 参数,取值范围为 1 4

l 需要对 trap 功能操作,即启用或禁用 trap 功能时,不需要 -v [ destination ] 字段。

# 禁用 BMC SNMP trap 目标 1

BMC:/-> ipmcset -t trap -d state -v 1 disabled
Set trap dest1 disabled successfully.

# 查询当前 SNMP trap 目标 1 的使能状态。

BMC:/-> ipmcget -t trap -d state trap dest1 state : disabled

4.4.2 设置 SNMP trap 上报端口号( trap -d port

trap -d port 命令用于设置 BMC SNMP trap 上报端口号。

ipmcset -t trap -d port -v < destination > < portvalue >

TrapItem Num    | state      | port       | alert address
1               | enabled    | 1024       |
2               | disabled   | 162        |
3               | disabled   | 162        |
4               | disabled   | 162        |

4.4.6 查询和设置 SNMP trap 版本信息( trap -d version

trap -d version 命令用于查询和设置 SNMP trap 版本信息。

ipmcget -t trap -d version

ipmcset -t trap -d version -v < V1 | V2C | V3 >

l all :表示发送的告警包含所有故障和日志告警。

l normal :表示发送的告警仅包括日志告警。

l minor :表示发送的告警为轻微故障告警。

l major :表示发送的告警为严重故障告警。

l critical :表示发送的告警为紧急故障告警。

ipmcget -t syslog -d state [-v destination ]

ipmcset -t syslog -d state -v [ destination ] < disabled | enabled >

l 需要对相应编号的通道进行操作时,请先启用 syslog 功能。

l 需要对相应编号的通道进行操作时,设置 destination 参数,取值范围为 1 4

# 启用 syslog 上报功能。

BMC:/-> ipmcset -t syslog -d state -v enabled
Set syslog enabled successfully.

# 查询 syslog 上报功能的使能状态。

BMC:/-> ipmcget -t syslog -d state
syslog state: enabled

# 禁用通道 1 syslog 上报功能。

BMC:/-> ipmcset -t syslog -d state -v 1 disabled
Set syslog dest1 disabled successfully.

# 查询通道 1 syslog 上报功能的使能状态。

BMC:/-> ipmcget -t syslog -d state -v 1
syslog dest1 state: disabled

4.5.2 查询和设置证书认证方式( syslog -d auth

syslog -d auth 命令用于查询和设置证书认证方式。

ipmcget -t syslog -d auth

ipmcset -t syslog -d auth -v < option >

l TCP :面向连接的协议,在正式收发数据前,必须在收发方建立可靠的连接。

l UDP :面向非连接的协议,在正式收发数据前,收发方不建立连接,直接传输正式的数据。

# 设置 syslog 上报时采用的协议类型为“ TLS ”。

BMC:/-> ipmcset -t syslog -d protocol -v 3
Set syslog protocol successfully.

# 查询当前 syslog 上报时采用的协议类型。

BMC:/-> ipmcget -t syslog -d protocol
Syslog protocol: TLS

4.5.5 查询和设置上报日志的级别( syslog -d severity

syslog -d severity 命令用于查询和设置通过 syslog 上报的日志的级别。

ipmcget -t syslog -d severity

ipmcset -t syslog -d severity -v < level >

l none :表示不发送告警。

l all :表示发送的告警包含所有故障和日志告警。

l normal :表示发送的告警包含所有故障和日志告警。

l minor :表示发送的告警为轻微、严重、紧急故障告警。

l major :表示发送的告警为严重、紧急故障告警。

l critical :表示发送的告警为紧急故障告警。

BMC:/-> ipmcset -t syslog -d rootcertificate -v /tmp/rootcertificate.cer
Set syslog root certificate successfully.

# 查询服务器根证书信息。

BMC:/-> ipmcget -t syslog -d rootcertificate
Server Root Certificate:
Issued     To: CN=SERVER, OU=IT, O=TS, L=, S=GD, C=CH
Issued     By: CN=Info, OU=IT, O=Mytest, L=ShenZhen, S=GuangDong, C=CN
Valid    From: Mar 24 2016 UTC
Valid      To: Mar 24 2017 UTC
Serial Number: 0b

4.5.7 查询和上传本地证书( syslog -d clientcertificate

syslog -d clientcertificate 命令可将 syslog 客户端证书上传到 BMC ,或查询本地证书信息。

ipmcget -t syslog -d clientcertificate

ipmcset -t syslog -d clientcertificate -v < filepath > < password >

BMC:/-> ipmcset -t syslog -d client -v /tmp/clientcertificate.pfx syslogpw
Set syslog client certificate successfully.

# 查询本地证书信息。

BMC:/-> ipmcget -t syslog -d clientcertificate
Syslog Client Certificate Information:
Issued     To: CN=Server, OU=IT, O=Mytest, L=ShenZhen, S=GuangDong, C=CN
Issued     By: CN=admin, OU=it3, O=ts3, L=, S=guangdong2, C=cn
Valid From   : Feb 17 2015 UTC
Valid      To: Feb 17 2016 UTC
Serial Number: 25

4.5.8 设置 syslog 服务器地址( syslog -d address

syslog -d address 命令用于设置 syslog 服务器地址。

ipmcset -t syslog -d address -v < destination > < ipaddr >

Item Num        | state      | port       | dest address         | log 1               | disabled   | 0          | host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2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3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4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 清除通道 1 syslog 服务器地址。

BMC:/-> ipmcset -t syslog -d address -v 1 ""
Set syslog dest1 address successfully.

4.5.9 设置 syslog 服务器端口号( syslog -d port

syslog -d port 命令用于设置 syslog 服务器端口号。

ipmcset -t syslog -d port -v < destination > < portvalue >

Item Num        | state      | port       | dest address         | log 1               | disabled   | 65535 | host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2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3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4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4.5.10 设置上报日志类型( syslog -d logtype

syslog -d logtype 命令用于设置通过 syslog 报文上报的日志的类型。

ipmcset -t syslog -d logtype -v < destination > < type >

BMC:/-> ipmcset -t syslog -d logtype -v 4 operationlogs eventlogs
Set syslog log type successfully.

# 查询通道 4 上报的日志类型。

BMC:/-> ipmcget -t syslog -d iteminfo
Item Num        | state      | port       | dest address         | log type
1               | disabled   | 65535      | host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2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3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4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eventlogs

4.5.11 测试 syslog 服务器是否可连接( syslog -d test

syslog -d test 命令用于测试配置的 syslog 服务器是否可连接。

ipmcset -t syslog -d test -v < destination >

Item Num        | state      | port       | dest address         | log 1               | disabled   | 65535      | host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2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3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securitylogs eventlogs
4               | disabled   | 0          |                      | operationlogs eventlogs

4.6 VNC 命令

介绍服务器 VNC 相关命令的查询和设置方法。

4.6.1 查询 VNC 服务信息( vnc -d info

vnc -d info 命令用于查询 VNC 服务的信息。

ipmcget -t vnc -d info

# 查询 VNC 服务的信息。

BMC:/-> ipmcget -t vnc -d info Timeout Period(Min)        :   60
SSL Encryption             :   enabled
Active Sessions            :   0
Keyboard Layout            :   jp
Password Validity(Days)    :   Indefinite

4.6.2 设置 VNC 服务的密码( vnc -d password

vnc -d password 命令用于设置 VNC 服务的密码。

ipmcset -t vnc -d password

设置 VNC 服务的登录密码。

取值原则: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时, VNC 服务的登录密码取值长度为 1 8 个字符,可由数字、英文字母和特殊字符组成。

l 启用密码检查功能时, VNC 服务的登录密码取值规则为:

长度要求:必须为 8 个字符。

复杂度要求:

至少包含一个空格或以下特殊字符:

`~!@#$%^&*()-_=+\|[{}];:'",<.>/?

至少包含以下两种字符:

大写字母: A Z

小写字母: a z

数字: 0 9

# 设置 VNC 服务的密码。

BMC:/-> ipmcset -t vnc -d password
Input your password:
Incorrect password or locked account.

4.6.3 设置 VNC 服务的超时时长( vnc -d timeout

vnc -d timeout 命令用于设置 VNC 服务的超时时长。

ipmcset -t vnc -d timeout -v <value>

BMC:/-> ipmcset -t vnc -d ssl -v enabled
Set VNC SSL encryption state (enabled) successfully.

4.6.5 设置 VNC 服务的键盘布局( vnc -d keyboardlayout

vnc -d keyboardlayout 命令用于设置 VNC 服务的键盘布局。

ipmcset -t vnc -d keyboardlayout -v <en|jp|de>

BMC:/-> ipmcset -t vnc -d keyboardlayout -v jp
Set VNC keyboard layout to (jp) successfully.

4.7 服务器命令

4.7.1 查询和设置启动设备( bootdevice

bootdevice 用来查询和设置启动设备。

ipmcget -d bootdevice

ipmcset -d bootdevice -v < option > [ once | permanent ]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FRU control fru0 (forced system reset) successfully.

# 强制下电再上电服务器。

BMC:/-> ipmcset -d frucontrol -v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FRU control fru0 (forced power cycle) successfully.

4.7.3 查询和设置服务器上下电状态( powerstate

powerstate 命令用于查询和控制服务器的上电和下电状态。

ipmcget [-t fru0] -d powerstate

ipmcset [-t fru0] -d powerstate -v < option >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Control fru0 power on successfully.

# 查询服务器上下电状态

BMC:/-> ipmcget -d powerstate Power state   : On
Hotswap state : M4

4.7.4 查询和设置服务器的下电时限( shutdowntimeout

shutdowntimeout 命令用来查询和设置服务器的下电时限。

下电时限:执行下电操作后, BMC 系统等待操作系统下电的时间。如果超过该时间操作系统仍未自动下电, BMC 会强制执行下电操作。

ipmcget [-t fru0] -d shutdowntimeout

ipmcset [-t fru0] -d shutdowntimeout -v < time >

l “下电时限”设置为 时,您可以使用此命令来关闭服务器的下电时限功能或设置服务器的下电时限。

l “下电时限”设置为 时,您可以使用此命令来设置服务器的下电时限。此时, Web 界面中的“下电时限”功能状态变为

# 设置服务器的下电时限为 600s

BMC:/-> ipmcset -d shutdowntimeout -v 600
Set shutdown timeout successfully.

# 查询服务器的下电时限。

BMC:/-> ipmcget -d shutdowntimeout
Graceful shutdown timeout state:    enabled
Graceful shutdown timeout value:    600 s

# 如果 Web 界面中的“下电时限”设置为“ OFF ”,此时可以查看到“下电时限”功能已经被禁止。

BMC:/-> ipmcget -d shutdowntimeout
Graceful shutdown timeout state:    disabled

# 关闭服务器的下电时限功能。

BMC:/-> ipmcset -d shutdowntimeout -v 0
Set shutdown timeout successfully.

4.7.5 查询服务器网口 MAC 地址( macaddr

macaddr 命令用于查询服务器上可被 OS 使用的网口 MAC 地址。

ipmcget -d macaddr

# 查询服务器可被 OS 使用的网口 MAC 地址。

BMC:/-> ipmcget -d macaddr
Type       | Name       | Mac Address
LOM        | Port1      | 20:0b:c7:2a:e6:0b
LOM        | Port2      | 20:0b:c7:2a:e6:0c
LOM        | Port3      | 20:0b:c7:2a:e6:0d
LOM        | Port4      | 20:0b:c7:2a:e6:0e

4.7.6 查询 BMC 可用网口( ethport

ethport 命令用于查询服务器上可用作 BMC 管理网口的接口信息。

ipmcget -d ethport

# 查询 BMC 可用网口信息。

BMC:/-> ipmcget -d ethport
Type       | Name       | Port ID  | Link Status
Dedicated  | eth2       | na       | Link_Up

4.7.7 清除 BIOS Flash clearcmos

clearcmos 命令用于清除 BIOS Flash 上的用户自定义信息。

ipmcset -d clearcmos

# 清除主板 BIOS Flash 信息。

BMC:/-> ipmcset -d clearcmos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Clear CMOS successfully.

4.7.8 查询 RAID 控制器信息( ctrlinfo

ctrlinfo 用来查询 RAID 控制器信息。

ipmcget -t storage -d ctrlinfo -v < option >

必须满足如下任一条件方可执行此命令: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服务器 OS 侧已安装并运行 iBMA 2.0

# 查询 ID 0 RAID 控制器的信息。

BMC:/-> ipmcget -t storage -d ctrlinfo -v 0
RAID Controller #0 Information
----------------------------------------------------------------------
Controller Name                               : SAS3108
Controller Type                               : LSI SAS3108
Component Name                                : RAID Card1
Support Out-of-Band Management                : Yes
Controller Mode                               : RAID
Controller Health                             : Normal
Firmware Version                              : 4.650.00-6121
NVDATA Version                                : 3.1602.00-0002
Memory Size                                   : 1024 MB
Device Interface                              : SAS 12G
SAS Address                                   : 5e00000157737cd6
Minimum Strip Size Supported                  : 64 KB
Maximum Strip Size Supported                  : 1 MB
Controller Cache Is Pinned                    : No
Maintain PD Fail History across Reboot        : Yes
Copyback Enabled                              : No
Copyback on SMART error Enabled               : No
JBOD Enabled                                  : No
DDR ECC Count                                 : 0
BBU Status                                    : Present
BBU Type                                      : CVPM02
BBU Health                                    : Normal
PHY Status                                    :
PHY #0 :
Invalid Dword Count           : 0
Loss Dword Sync Count         : 0
PHY Reset Problem Count       : 0
Running Disparity Error Count : 0
PHY #1 :
Invalid Dword Count           : 0
Loss Dword Sync Count         : 0
PHY Reset Problem Count       : 0
Running Disparity Error Count : 0
PHY #2 :
Invalid Dword Count           : 0
Loss Dword Sync Count         : 0
PHY Reset Problem Count       : 0
Running Disparity Error Count : 0
PHY #3 :
Invalid Dword Count           : 0
Loss Dword Sync Count         : 0
PHY Reset Problem Count       : 0
Running Disparity Error Count : 0
PHY #4 :
Invalid Dword Count           : 0
Loss Dword Sync Count         : 0
PHY Reset Problem Count       : 0
Running Disparity Error Count : 0
PHY #5 :
Invalid Dword Count           : 0
Loss Dword Sync Count         : 0
PHY Reset Problem Count       : 0
Running Disparity Error Count : 0
PHY #6 :
Invalid Dword Count           : 0
Loss Dword Sync Count         : 0
PHY Reset Problem Count       : 0
Running Disparity Error Count : 0
PHY #7 :
Invalid Dword Count           : 0
Loss Dword Sync Count         : 0
PHY Reset Problem Count       : 0
Running Disparity Error Count : 0
----------------------------------------------------------------------

4.7.9 查询逻辑盘信息( ldinfo

ldinfo 用来查询 RAID 控制器所管理的逻辑盘的信息。

ipmcget -t storage -d ldinfo -v < ctrlid > < option >

必须满足如下任一条件方可执行此命令: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服务器 OS 侧已安装并运行 iBMA 2.0

# 查询 ID 0 RAID 控制器下 ID 0 的逻辑盘的信息。

BMC:/-> ipmcget -t storage -d ldinfo -v 0 0
Logical Drive Information
----------------------------------------------------------------------
Target ID                                : 0
Name                                     : example1
Type                                     : RAID1
State                                    : Optimal
Default Read Policy                      : Read Ahead
Default Write Policy                     : Write Back with BBU
Default Cache Policy                     : Direct IO
Current Read Policy                      : Read Ahead
Current Write Policy                     : Write Back with BBU
Current Cache Policy                     : Direct IO
Access Policy                            : Read Write
Span depth                               : 1
Number of drives per span                : 2
Strip Size                               : 256 KB
Total Size                               : 100.234 GB
Disk Cache Policy                        : Enabled
Init State                               : No Init
Consistency Checking                     : No
BGI Enabled                              : Yes
Bootable                                 : No
Used for Secondary Cache                 : No
SSCD Caching Enable                      : No
PD participating in LD (ID#)             : 0,1
Dedicated Hot Spare PD (ID#)             : N/A
----------------------------------------------------------------------

# 查询 ID 0 RAID 控制器下所有逻辑盘的信息。

BMC:/-> ipmcget -t storage -d ldinfo -v 0 all
Logical Drive Information
----------------------------------------------------------------------
Target ID                                : 0
Name                                     : example1
Type                                     : RAID1
State                                    : Optimal
Default Read Policy                      : Read Ahead
Default Write Policy                     : Write Back with BBU
Default Cache Policy                     : Direct IO
Current Read Policy                      : Read Ahead
Current Write Policy                     : Write Back with BBU
Current Cache Policy                     : Direct IO
Access Policy                            : Read Write
Span depth                               : 1
Number of drives per span                : 2
Strip Size                               : 256 KB
Total Size                               : 100.234 GB
Disk Cache Policy                        : Enabled
Init State                               : No Init
Consistency Checking                     : No
BGI Enabled                              : Yes
Bootable                                 : No
Used for Secondary Cache                 : No
SSCD Caching Enable                      : No
PD participating in LD (ID#)             : 0,1
Dedicated Hot Spare PD (ID#)             : N/A
----------------------------------------------------------------------
Logical Drive Information
----------------------------------------------------------------------
Target ID                                : 1
Name                                     : example2
Type                                     : RAID0
State                                    : Optimal
Default Read Policy                      : Read Ahead
Default Write Policy                     : Write Back with BBU
Default Cache Policy                     : Direct IO
Current Read Policy                      : Read Ahead
Current Write Policy                     : Write Back with BBU
Current Cache Policy                     : Direct IO
Access Policy                            : Read Write
Span depth                               : 1
Number of drives per span                : 5
Strip Size                               : 256 KB
Total Size                               : 1.149 TB
Disk Cache Policy                        : Enabled
Init State                               : No Init
Consistency Checking                     : No
BGI Enabled                              : Yes
Bootable                                 : No
Used for Secondary Cache                 : No
SSCD Caching Enable                      : No
PD participating in LD (ID#)             : 2,8,9,10,11
Dedicated Hot Spare PD (ID#)             : N/A
----------------------------------------------------------------------

4.7.10 查询物理盘信息( pdinfo

pdinfo 用来查询物理盘的信息。

ipmcget -t storage -d pdinfo -v < option >

必须满足如下任一条件方可执行此命令: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服务器 OS 侧已安装并运行 iBMA 2.0

# 查询 ID 2 的物理盘的信息。

BMC:/-> ipmcget -t storage -d pdinfo -v 2
Physical Drive Information
----------------------------------------------------------------------
ID                                       : 2
Device Name                              : Disk2
Manufacturer                             : SEAGATE
Serial Number                            : 6XR1JS5H
Model                                    : ST9600205SS
Firmware Version                         : B002
Health Status                            : Normal
Firmware State                           : UNCONFIGURED GOOD
Power State                              : Spun Up
Media Type                               : HDD
Interface Type                           : SAS
Capable Speed                            : 6.0 Gbps
Negotiated Speed                         : 6.0 Gbps
Drive Temperature                        : 34(Celsius)
Capacity                                 : 557.861 GB
Hot Spare                                : None
Rebuild in Progress                      : No
Patrol Read in Progress                  : No
Remnant Media Wearout                    : N/A
Power-On Hours                           : 2217
SAS Address(0)                           : 5000c500473326b1
SAS Address(1)                           : 0000000000000000
Location State                           : Off
Media Error Count                        : 0
Prefail Error Count                      : 0
Other Error Count                        : 0
----------------------------------------------------------------------

# 查询所有物理盘的信息。

BMC:/-> ipmcget -t storage -d pdinfo -v all
Physical Drive Information
----------------------------------------------------------------------
ID                                       : 0
Device Name                              : Disk0
Manufacturer                             : HGST
Serial Number                            : 2MV5YZEA
Model                                    : HUSMM8080ASS204
Firmware Version                         : C210
Health Status                            : Minor
Firmware State                           : UNCONFIGURED GOOD
Power State                              : Spun Up
Media Type                               : SSD
Interface Type                           : SAS
Capable Speed                            : 12.0 Gbps
Negotiated Speed                          : 12.0 Gbps
Drive Temperature                        : 32(Celsius)
Capacity                                 : 744.126 GB
Hot Spare                                : None
Rebuild in Progress                      : No
Patrol Read in Progress                  : No
Remnant Media Wearout                    : 99%
Power-On Hours                           : 5200
SAS Address(0)                           : 5000cca02b0ad99d
SAS Address(1)                           : 0000000000000000
Location State                           : Off
Media Error Count                        : 0
Prefail Error Count                      : 1
Other Error Count                        : 0
----------------------------------------------------------------------
Physical Drive Information
----------------------------------------------------------------------
ID                                       : 1
Device Name                              : Disk1
Manufacturer                             : SAMSUNG
Serial Number                            : S2HSNYAG400079
Model                                    : SAMSUNG MZ7KM480HAHP-00005
Firmware Version                         : 003Q
Health Status                            : Normal
Firmware State                           : UNCONFIGURED GOOD
Power State                              : Spun Up
Media Type                               : SSD
Interface Type                           : SATA
Capable Speed                            : 6.0 Gbps
Negotiated Speed                         : 6.0 Gbps
Drive Temperature                        : 38(Celsius)
Capacity                                 : 446.103 GB
Hot Spare                                : None
Rebuild in Progress                      : No
Patrol Read in Progress                  : No
Remnant Media Wearout                    : 99%
Power-On Hours                           : 11750
SAS Address(0)                           : 4433221101000000
SAS Address(1)                           : 0000000000000000
Location State                           : Off
Media Error Count                        : 0
Prefail Error Count                      : 0
Other Error Count                        : 0
----------------------------------------------------------------------
Physical Drive Information
----------------------------------------------------------------------
ID                                       : 2
Device Name                              : Disk2
Manufacturer                             : SEAGATE
Serial Number                            : 6XR1JS5H
Model                                    : ST9600205SS
Firmware Version                         : B002
Health Status                            : Normal
Firmware State                           : UNCONFIGURED GOOD
Power State                              : Spun Up
Media Type                               : HDD
Interface Type                           : SAS
Capable Speed                            : 6.0 Gbps
Negotiated Speed                         : 6.0 Gbps
Drive Temperature                        : 34(Celsius)
Capacity                                 : 557.861 GB
Hot Spare                                : None
Rebuild in Progress                      : No
Patrol Read in Progress                  : No
Remnant Media Wearout                    : N/A
Power-On Hours                           : 2217
SAS Address(0)                           : 5000c500473326b1
SAS Address(1)                           : 0000000000000000
Location State                           : Off
Media Error Count                        : 0
Prefail Error Count                      : 0
Other Error Count                        : 0
----------------------------------------------------------------------
Physical Drive Information
----------------------------------------------------------------------
ID                                       : 3
Device Name                              : Disk3
Manufacturer                             : SEAGATE
Serial Number                            : S0M3326E
Model                                    : ST600MM0006
Firmware Version                         : B001
Health Status                            : Normal
Firmware State                           : UNCONFIGURED GOOD
Power State                              : Spun Up
Media Type                               : HDD
Interface Type                           : SAS
Capable Speed                            : 6.0 Gbps
Negotiated Speed                         : 6.0 Gbps
Drive Temperature                        : 34(Celsius)
Capacity                                 : 557.861 GB
Hot Spare                                : None
Rebuild in Progress                      : No
Patrol Read in Progress                  : No
Remnant Media Wearout                    : N/A
Power-On Hours                           : 519
SAS Address(0)                           : 5000c50076d10609
SAS Address(1)                           : 0000000000000000
Location State                           : Off
Media Error Count                        : 0
Prefail Error Count                      : 0
Other Error Count                        : 0
----------------------------------------------------------------------
Physical Drive Information
----------------------------------------------------------------------
ID                                       : 4
Device Name                              : Disk4
Manufacturer                             : SEAGATE
Serial Number                            : S0M31J5T
Model                                    : ST600MM0006
Firmware Version                         : B001
Health Status                            : Normal
Firmware State                           : UNCONFIGURED GOOD
Power State                              : Spun Up
Media Type                               : HDD
Interface Type                           : SAS
Capable Speed                            : 6.0 Gbps
Negotiated Speed                         : 6.0 Gbps
Drive Temperature                        : 34(Celsius)
Capacity                                 : 557.861 GB
Hot Spare                                : None
Rebuild in Progress                      : No
Patrol Read in Progress                  : No
Remnant Media Wearout                    : N/A
Power-On Hours                           : 519
SAS Address(0)                           : 5000c50076b1aa2d
SAS Address(1)                           : 0000000000000000
Location State                           : Off
Media Error Count                        : 0
Prefail Error Count                      : 0
Other Error Count                        : 0
----------------------------------------------------------------------

4.7.11 查询磁盘组信息( arrayinfo

arrayinfo 用来查询磁盘组的信息。

ipmcget -t storage -d arrayinfo -v < control_id > < option >

必须满足如下任一条件方可执行此命令:

l RAID 卡支持 BMC 带外管理。您可以从 RAID 控制卡用户指南的“技术规格”章节中查询该 RAID 卡是否支持 BMC 带外管理。

l 服务器 OS 侧已安装并运行 iBMA 2.0

# 查询 ID 0 的控制器上 ID 1 的磁盘组的信息。

BMC:/-> ipmcget -t storage -d arrayinfo -v 0 1
Disk Array Information
----------------------------------------------------------------------
Array ID                                 : 1
Used Space                               : 800.000 GB
Free Space                               : 716.655 GB
Free Blocks Space                        : (0)500.000 GB
: (1)216.655 GB
Logcial Drive(s) ID                      : 1,5
Physical Drive(s) ID                     : 1,2
----------------------------------------------------------------------

# 查询 ID 0 的控制器上所有磁盘组的信息。

BMC:/-> ipmcget -t storage -d arrayinfo -v 0 all
Disk Array Information
----------------------------------------------------------------------
Array ID                                 : 0
Used Space                               : 110.000 GB
Free Space                               : 447.861 GB
Free Blocks Space                        : (0)30.000 GB
: (1)417.861 GB
Logcial Drive(s) ID                      : 0,4
Physical Drive(s) ID                     : 0
----------------------------------------------------------------------
Disk Array Information
----------------------------------------------------------------------
Array ID                                 : 1
Used Space                               : 800.000 GB
Free Space                               : 716.655 GB
Free Blocks Space                        : (0)500.000 GB
: (1)216.655 GB
Logcial Drive(s) ID                      : 1,5
Physical Drive(s) ID                     : 1,2
----------------------------------------------------------------------
Disk Array Information
----------------------------------------------------------------------
Array ID                                 : 2
Used Space                               : 300.000 GB
Free Space                               : 816.655 GB
Free Blocks Space                        : (0)400.000 GB
: (1)416.655 GB
Logcial Drive(s) ID                      : 2,6
Physical Drive(s) ID                     : 3
----------------------------------------------------------------------

4.7.12 创建逻辑盘( createld

createld 用于使用空闲物理盘创建虚拟盘。

ipmcset -t storage -d createld -v < control_id > -rl < raidlevel > -pd < pd_id > [-cachecade] [-sc < span_num > ] [-name < ldname > ] [-size < capative >{m|g|t} ] [-ss < stripesize > ] [-rp < rpvalue > ] [-wp < wpvalue > ] [-iop < iopvalue > ] [-ap < apvalue > ] [-dcp < dcpvalue > ] [-init < initmode > ]

l nra :设置逻辑盘读策略为“ No Read Ahead ”。

l 当命令行包含 “-cachecade” 时,此参数无效,逻辑盘的默认读策略为 nra

l 当命令中不包含 “-cachecade” 且不配置此参数时,逻辑盘的默认读策略为 ra

l wt :设置逻辑盘写策略为“ Write Through ”。

l wb :设置逻辑盘写策略为“ Write Back ”。

l wbwithbbu :设置逻辑盘写策略为“ Write Back with BBU ”。

默认为“ wbwithbbu ”。

l enabled :允许逻辑盘使用 cache

l disabled :禁止逻辑盘使用 cache

l default :使用默认策略,根据成员盘自身的缓存策略决定。

l 当命令行包含“ -cachecade ”时,此参数无效,逻辑盘的默认磁盘缓存策略为“ default ”。

l 当命令中不包含 “-cachecade” 且不配置此参数时,逻辑盘的默认磁盘缓存策略为“ enabled ”。

BMC:/-> ipmcset -t storage -d createld -v 0 -rl r1 -pd 0,1 -name example -size 100g -ss 512k -rp ra -wp wb -ap rw -iop cio -dcp enabled -init quick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 ID 0 RAID 控制器下创建 Cachecade 逻辑盘。

BMC:/-> ipmcset -t storage -d createld -v 0 -rl r0 -pd 0,1,2 -name cachecade -cachecade -wp wb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4.7.13 添加逻辑盘( addld

addld 用于在已有逻辑盘的磁盘组上添加新的逻辑盘。

ipmcset -t storage -d addld -v < control_id > -array < arrayid > [-name < ldname > ] [-size < capative >{m|g|t} ] [-ss < stripesize > ] [-rp < rpvalue > ] [-wp < wpvalue > ] [-iop < iopvalue > ] [-ap < apvalue > ] [-dcp < dcpvalue > ] [-init < initmode > ] [-block < blockid >]

l wt :设置逻辑盘写策略为“ Write Through ”。

l wb :设置逻辑盘写策略为“ Write Back ”。

l wbwithbbu :设置逻辑盘写策略为“ Write Back with BBU ”。

默认为“ wbwithbbu ”。

l enabled :允许逻辑盘使用 cache

l disabled :禁止逻辑盘使用 cache

l default :使用默认策略,根据成员盘自身的缓存策略决定。

默认为“ enabled ”。

BMC:/-> ipmcset -t storage -d addld -v 0 -array 1 -name example -size 500g -ss 256k -rp ra -wp wb -ap rw -iop cio -dcp enabled -init quick -block 2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4.7.14 删除逻辑盘( deleteld

deleteld 用于删除 RAID 卡管理的逻辑盘。

ipmcset -t storage -d deleteld -v < control_id > < ldid >

BMC:/-> ipmcset -t storage -d deleteld -v 0 0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4.7.15 修改逻辑盘属性( ldconfig

ldconfig 用于修改逻辑盘的属性。

ipmcset -t storage -d ldconfig -v < control_id > < ldid > < [-name < ldname > ] [-rp < rpvalue > ] [-wp < wpvalue > ] [-iop < iopvalue > ] [-ap < apvalue > ] [-dcp < dcpvalue > ] [-bgi < bgistate > ] [-boot] [-sscd < sscdstate > ]

l enabled :允许逻辑盘使用 cache

l disabled :禁止逻辑盘使用 cache

l default :使用默认策略,根据成员盘自身的缓存策略决定。

当逻辑盘为 CacheCade 逻辑盘时,不支持设置此参数。

BMC:/-> ipmcset -t storage -d ldconfig -v 0 1 -name example -rp ra -wp wb -ap rw -iop cio -dcp enabled –bgi enabled -boot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4.7.16 修改 RAID 控制器属性( ctrlconfig

ctrlconfig 用于修改 RAID 控制器的属性。

ipmcset -t storage -d ctrlconfig -v < control_id > < [-cb < cbstate > ] [-smartercb < smartercbstate > ] [-jbod < jbodstate > ] [-restore]

BMC:/-> ipmcset -t storage -d ctrlconfig -v 0 -cb enabled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4.7.17 修改物理盘属性( pdconfig

pdconfig 用于修改 RAID 控制器所管理的物理盘的属性。

ipmcset -t storage -d pdconfig -v < pdid > [-state < pdstate > ] [-hotspare < hotsparetype > [-ld < ldid > ]] [-locate < locatestate >] [-cryptoerase]

BMC:/-> ipmcset -t storage -d pdconfig -v 1 -cryptoerase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The operation may take a few seconds, Please wait...
Cryptographically erase Physical Drive successfully.

4.7.18 查询和设置 RAID 扣卡日志记录功能( raidcom

raidcom 命令用于查询和设置要启用日志记录功能的 RAID 扣卡信息。指定了 RAID 扣卡后,可通过一键信息收集功能获取该 RAID 扣卡的日志,日志文件存放路径为“ dump_info\LogDump\storage ”。

ipmcget -t maintenance -d raidcom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raidcom -v <value>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raidcom -v
Usage: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raidcom -v <value>
Values are:
1     RAID Card1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raidcom -v 1
Set RAID com channel to RAID Card1 successfully.

4.8 系统命令

4.8.1 查询系统名称( systemname

systemname 命令用来查询系统名称。

ipmcget -t smbios -d systemname

# 查询服务器系统名称。

BMC:/-> ipmcget -t smbios -d systemname
System name is: xxxxx

4.8.2 设置 BMC 时区( timezone

timezone 命令用来设置 BMC 时区。

ipmcset -d timezone -v < timezone >

取值范围:

[-12:00 +14:00] ,例如 +8:00 -4:30

[UTC-12:00 UTC+14:00] ,例如 UTC+8:00 UTC-4:30

[GMT-12:00 GMT+14:00] ,例如 GMT+8:00 GMT-4:30

l 时区名称

取值范围:全球时区地名,例如 Asia/Shanghai America/Swift_Current

l 默认值: UTC

当输入的是时间偏移中不带时间标准名称时,表示设置的是 UTC 时间。当输入的是时区名称时,表示设置的是 UTC 时间。

BMC:/-> ipmcget -d version
------------------- BMC INFO -------------------
IPMC               CPU:           Hi1711
IPMI           Version:           2.0
CPLD           Version:           (U151)0.15
Active BMC    Version:           (U68)3.01.01.00
Active BMC      Build:           005
Active BMC      Built:           18:43:56 Mar  6 2020
Backup BMC    Version:           3.01.01.00
Available BMC Version:           3.01.01.00
Available BMC   Build:           005
SDK            Version:           5.0.80.0
SDK              Built:           21:11:10 Feb 29 2020
Active Uboot   Version:           5.0.80.0 (21:21:56 Feb 29 2020)
Backup Uboot   Version:           5.0.80.0 (21:21:56 Feb 29 2020)
Active Secure Bootloader Version: 5.0.80.0 (21:21:55 Feb 29 2020)
Backup Secure Bootloader Version: 5.0.80.0 (21:21:55 Feb 29 2020)
Active Secure Firmware   Version: 5.0.80.0 (21:21:55 Feb 29 2020)
Backup Secure Firmware   Version: 5.0.80.0 (21:21:55 Feb 29 2020)
----------------- Product INFO -----------------
Product             ID:           0x0007
Product           Name: XXXXXX
BIOS           Version:           (U75)1.13
-------------- Mother Board INFO ---------------
Mainboard      BoardID:           0x0005
Mainboard          PCB:           .A
------------------- NIC INFO -------------------
NIC 1 (TM280)  BoardID:           0x0067
NIC 1 (TM280)      PCB:           .A
--------------- Riser Card INFO ----------------
Riser1       BoardName:         BC82PRUN
Riser1         BoardID:         0x0093
Riser1             PCB:       .A
Riser2       BoardName:         BC82PRUN
Riser2         BoardID:         0x0093
Riser2             PCB:       .A
-------------- HDD Backplane INFO --------------
Disk BP0      BoardName:          BC82THBB
Disk BP0       BoardID:         0x004a
Disk BP0           PCB:          .A
Disk BP0     CPLD Version:        (U31)0.05
---------------- IO Board INFO ----------------
IOBoard0  ProductName:           BC82IOEA
IOBoard0      BoardID:           0x0063
IOBoard0          PCB:           .A
-------------------- PSU INFO -------------------
PS1            Version:           DC:113 PFC:113
PS2            Version:           DC:111 PFC:111
------------- Security Module INFO -------------
Specification     Type:           TPM/TCM
Specification  Version:           N/A
Manufacturer      Name:           N/A
Manufacturer   Version:           N/A

4.8.5 查询 FRU 信息( fruinfo

fruinfo 命令用于查询除电源模块之外的其它 FRU 的信息,包括主板、 RAID 卡、 Mezz 卡、硬盘背板、 PCIe Rsier 卡、 GPU 载板等。

ipmcget [-t fru0] -d fruinfo

# 查询 FRU 信息。

BMC:/-> ipmcget -d fruinfo
FRU Device Description : Builtin FRU Device (ID 0, Mainboard)
Board Mfg. Date       : 2014/04/03 Thu 16:12:00
Board Manufacturer    :
Board Product Name    : board
Board Serial Number   : 022HLV10E3000003
Board FRU File ID     : 1.17
Product Manufacturer  :
Product Name          : pname
Product Serial Number : serialnumber
Product FRU File ID   : 1.17

4.8.6 查询系统的健康状态( health

health 命令用来查询系统的健康状态。

ipmcget [-t fru0] -d health

# 查询系统的健康状态。

BMC:/-> ipmcget -d health
System in health state.

4.8.7 查询系统的健康事件信息( healthevents

healthevents 命令用来查询系统的健康事件信息。

ipmcget [-t fru0] -d healthevents

# 查询系统的健康事件信息。

BMC:/-> ipmcget -d healthevents Event Num  | Event Time           | Alarm Level  | Event Code   | Event Description
1          | 2016-10-17 06:27:14  | Minor        | 0x01000021   | Failed to obtain data of the CPU 1 DIMM VDDQ2 voltage.
2          | 2016-10-17 10:24:43  | Critical     | 0x01000015   |  DIMM020 DIMM  configuration error or training failed.
3          | 2016-10-17 10:24:43  | Major        | 0x01000017   |  DIMM012 DIMM  triggered an uncorrectable error, .
4          | 2016-10-17 10:24:43  | Critical     | 0x01000015   |  DIMM001 DIMM  configuration error or training failed.
5          | 2016-10-17 08:47:27  | Major        | 0x03000009   | [Mock]PSU 1 failure.
6          | 2016-10-17 07:40:57  | Minor        | 0x0D000003   | The NIC 1 temperature (150 degrees C) exceeds the overtemperature threshold (100 degrees 7          | 2016-10-17 07:04:47  | Major        | 0x2100000B   | Data rebuild failed at SD card 2.
8          | 2016-10-17 06:33:21  | Major        | 0x2C000029   | The OS is forcibly powered off and on due to the watchdog timeout.

4.8.8 查询服务器的设备序列号( serialnumber

serialnumber 命令用来查询服务器的设备序列号。

ipmcget [-t smbios] -d serialnumber

# 查询服务器的设备序列号。

BMC:/-> ipmcget -d serialnumber System SN is:4444444444444444444444

4.8.9 查询和清除系统 SEL 信息( sel

sel 命令用来查询和清除系统 SEL 信息。

ipmcget -d sel -v < option > [ sel_id ]

ipmcset [-t fru0] -d sel -v clear

l list :列出所有系统 SEL 记录。

l info :查询 SEL 记录的使用情况。

l suggestion :查询指定 SEL 的处理建议。

系统最多可保留 4000 条日志信息,当产生第 4001 条日志时,系统自动删除最旧的 2000 条日志信息以释放空间。新的事件 ID 2001 开始。

ID                  :  146
Generation Time     :  2016-10-26 03:26:23
Severity            :  Minor
Event Code          :  0x12000013
Status              :  Asserted
Event Description   :  [Mock]Failed to obtain data of the air inlet temperature
Suggestion          :  1. Restart the BMC.
2. Remove and reconnect power cables or remove and reinstall the board in the chassis.

# 清除系统 SEL 信息。

BMC:/-> ipmcset -t fru0 -d sel -v clear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y
Clear SEL records successfully.

4.8.10 查询系统操作日志( operatelog

operatelog 命令用来查询系统操作日志。

ipmcget -d operatelog

操作日志达到 200KB 时会自动压缩成 1 个压缩包,当有新的压缩包生成,会自动删除旧的压缩包。

# 查询系统操作日志。

BMC:/-> ipmcget -d operatelog 2018-06-19 15:42:08 MAINT,[email protected]:62541,cooling_app,Set debug log output type to (local) successfully
2018-06-19 15:41:58 MAINT,[email protected]:62541,cooling_app,Set debug log output level to (debug) successfully
2018-06-19 15:41:52 MAINT,[email protected]:62541,cooling_app,Set debug log output level failed
2018-06-19 15:41:48 MAINT,[email protected]:62541,cooling_app,Attach (cooling_app) successfully
2018-06-19 15:39:25 IPMI,N/A@HOST,BMC,Set FRU0 MAC1 address(00:00:00:00:00:00) successfully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bios setting file changed flag to (no changed) successfully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PCIePortDisable3 from [Disabled] to [Disabled] success,EvtCode:21700BE0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PStateDomain from [One] to [One] success,EvtCode:21700BE0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TurboMode from [Enabled] to [Enabled] success,EvtCode:21700BE0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CustomPowerPolicy from [Efficiency] to [Efficiency] success,EvtCode:21700BE0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QuietBoot from [Disabled] to [Disabled] success,EvtCode:21700BE0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QuickBoot from [Enabled] to [Enabled] success,EvtCode:21700BE0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BootType from [LegacyBoot] to [LegacyBoot] success,EvtCode:21700BE0
2018-06-19 15:39:10 IPMI,N/A@HOST,BIOS,Set boot flags to (RAW:00-00-00-00-00) successfully
2018-06-19 15:38:35 IPMI,N/A@HOST,BMC,Set watchdog timer to (RAW:02-00-00-00-e0-2e) successfully
2018-06-19 15:38:30 IPMI,N/A@HOST,BMC,Set watchdog timer to (RAW:02-00-00-00-e0-2e) successfully
Input 'q' to quit:

4.8.11 下载系统串口数据( systemcom

systemcom 命令用来下载系统串口数据。

ipmcget -d systemcom

需要在 BMC Web 管理系统的“系统日志”界面开启系统串口数据下载功能。

执行此命令后,可以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保存在“ /tmp ”路径下的串口数据文件(如“ systemcom.tar ”)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

# 下载系统串口数据。

BMC:/-> ipmcget -d systemcom Download System Com data to /tmp/systemcom.tar successfully.

4.8.12 下载黑匣子数据( blackbox

blackbox 命令用来下载黑匣子数据。

ipmcget -d blackbox

l 黑匣子用于记录操作系统崩溃时的内核信息。

l 黑匣子功能必须在服务器安装黑匣子故障监控软件(例如 iBMA )后才可以使用。

l 需要在 BMC Web 管理系统的“维护诊断 > 系统日志”界面开启黑匣子功能。更多关于黑匣子的信息请参见 3.5.4 系统日志

l 执行此命令后,可以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保存在“ /tmp ”路径下的“ blackbox.tar ”文件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

# 下载黑匣子数据。

BMC:/-> ipmcget -d blackbox
Downloading...
Download Black Box data to /tmp/blackbox.tar successfully.

4.8.13 下载 BIOS download

maintenance -d download 命令用于下载 BIOS 文件“ bios.bin ”到“ /tmp ”目录下。

bios.bin ”文件可用于定位 OS 启动异常和 BIOS 异常等问题。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download -v < option >

当系统出现异常时,请下载“ bios.bin ”文件并联系技术支持处理。

若下载 BIOS 出现超时,请在下载 BIOS 前执行 禁止 CLP 超时( notimeout 命令,执行操作参见 5.10 禁止 CLP 超时( notimeout

执行此命令后,可以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保存在“ /tmp ”路径下的文件(如“ bios.bin ”)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

# 下载 BIOS 文件“ bios.bin ”到“ /tmp ”目录下。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download –v 1
Download /tmp/bios.bin.
Downloading BIOS...
Download BIOS successfully.

4.8.14 升级 BIOS upgradebios

maintenance -d upgradebios 命令用来升级 BIOS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upgradebios -v filepath

l 执行此命令之前,请先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升级的目标文件上传到 BMC 文件系统的指定目录(例如“ /tmp ”)。

l maintenance -d upgradebios upgrade 命令均可升级 BIOS ,区别为:

使用 maintenance -d upgradebios 命令升级 BIOS 时,需在 OS 下电的情况下才能升级 BIOS 。使用 upgrade 时则没有此要求。

使用 maintenance -d upgradebios 命令升级 BIOS 时, BIOS 默认密码会变更为目标版本的默认值,请谨慎使用。

BMC WebUI 升级 BIOS 后,以下信息与升级前的信息保持一致:

l Main ”界面的日期、时间和语言信息。

l BIOS 密码以及 BIOS 开机 Logo

l Advanced ”界面的“ IPMI BMC Configuration ”页面所有参数项(看门狗相关参数项除外)。

使用 upgrade 命令升级 BIOS 时, BIOS 配置不变。详细信息请参考 4.3.14 固件升级( upgrade

# 用“ /tmp/biosimage.hpm ”文件升级 BIOS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upgradebios -v /tmp/biosimage.hpm
Please make sure the BMC is working while upgrading.
Updating...
System needs two minutes time to prepare.
Update successfully.

4.8.15 升级主板 CPLD upgradecpld

maintenance -d upgradecpld 命令用来升级服务器主板 CPLD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upgradecpld -v filepath

l 当服务器主板 CPLD 异常无法使用 4.3.14 固件升级( upgrade 升级生效时,可使用此命令升级主板 CPLD 并强制生效。

l 执行此命令之前,请先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待升级的目标文件上传到 BMC 文件系统的指定目录(例如“ /tmp ”)。

l 执行此命令升级主板 CPLD 时会强制将服务器电源复位,请谨慎使用。

# 使用“ /tmp/cpldimage.hpm ”文件升级主板 CPLD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upgradecpld -v /tmp/cpldimage.hpm
WARNING: This operation will forcibly upgrade the CPLD and reset the server, which will interrupt services for a period of time. The OS will be powered on or off based on the power-on policy.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Y
Updating...
Update successfully.

4.8.16 设置 BMC 网口状态( ethlink

maintenance -d ethlink 命令用来设置 BMC 网口的使能状态。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ethlink -v < ethname > < action >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ethlink -v eth2 enable
WARNING: This operation will enable eth2.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enable eth2 successfully.

4.8.17 一键收集信息( diaginfo

diaginfo 命令用来一键收集信息,包括 BMC 相关的配置信息、版本信息和日志等。一键收集信息的更多内容请参见 4.8.17 一键收集信息( diaginfo

ipmcget -d diaginfo

执行此命令后,可以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保存在“ /tmp ”路径下的一键收集信息文件(例如“ dump_info.tar.gz ”)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

# 一键收集信息。

BMC:/-> ipmcget -d diaginfo
Download diagnose info to /tmp/ successfully.

4.8.18 恢复 BMC 出厂设置( restore

restore 命令用来恢复 BMC 出厂设置。执行此命令后 BMC 会重启。

ipmcset -d restore

# 恢复 BMC 出厂设置。

BMC:/-> ipmcset -d restore
WARNING: The BMC will automatically restart and restore factory settings. Continue? [Y/N]:Y
Restore factory setting successfully.

4.8.19 设置 CLP notimeout 功能( notimeout

notimeout 命令用于设置 CLP notimeout 功能的使能和禁止状态,以及会话的超时时间。禁用或启用 CLP notimeout 功能后,需要退出 BMC 后重新登录,才能实现 CLP notimeout 功能的禁用或启用。

默认为禁用状态。

ipmcset -d notimeout -v < enabled | disabled > [ value ]

BMC:/-> ipmcset -t securityenhance -d updatemasterkey
WARNING: You are about to update the following master key:
IPMI password master key
SNMP community master key
SNMP privacy password master key
Trap community master key
SMTP password master key
Redfish master key
VNC password master key
Upgrade file master key
SSH host key master key
SSL master key
LDAP bind password master key
NTP GroupKey file master key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y
Update master key begin.
Update master key successfully.

4.8.22 查询和设置主密钥自动更新间隔( securityenhance -d masterkeyupdateinterval

securityenhance -d masterkeyupdateinterval 命令用来查询和设置主密钥自动更新间隔。

ipmcget -t securityenhance -d masterkeyupdateinterval

ipmcset -t securityenhance -d masterkeyupdateinterval -v < interval >

BMC:/-> ipmcset -t securityenhance -d masterkeyupdateinterval -v 365
WARNING: This operation enables the BMC to automatically update the master key when the update interval is reached.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y
Set master key automatic update interval successfully.

4.8.23 查询和设置自动发现配置( autodiscovery

autodiscovery 命令用来查询和设置自动发现配置。

ipmcget -d autodiscovery

ipmcset -d autodiscovery -v <enable>/<disable> [option(0/1)] [netport]

-v enable 0 26957

Set state to (enable) successfully.
Set broadcast to (255.255.255.255) successfully.
Set netport to (26957) successfully.

4.8.24 查询和设置受控上电配置( poweronpermit

poweronpermit 命令用来查询和设置受控上电配置。

ipmcget -d poweronpermit

ipmcset -d poweronpermit -v < enable | disable > [ ip ] [ netport ]

BMC:/-> ipmcset -d poweronpermit -v enable 192.168.1.1 26957
Set poweronpermit successfully.

4.8.25 查询和清除上电锁的锁定状态( poweronlock

默认状态下,若服务器在指定时间内未完成上电,则通过 BMC 为服务器上电的功能被锁定,服务器将无法通过 BMC 上电。

poweronlock 命令用来查询此上电锁的锁定状态,并可清除此上电锁,取消上述限制。

ipmcget -t maintenance -d poweronlock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poweronlock -v clear

# 查询上电锁的锁定状态。

BMC:/-> ipmcget -t maintenance -d poweronlock
Power on lock state: Locked

# 清除上电锁。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poweronlock -v clear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Clear power on lock successfully.

4.8.26 查询和设置 BIOS 全打印开关状态( biosprint

biosprint 命令用于查询和设置 BIOS 全打印开关状态。

ipmcget -t maintenance -d biosprint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biosprint -v <option>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biosprint -v 1
WARNING: Setting BIOS debug info enable will make system start slow.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y
Set BIOS debug info enable successfully

# 查询 BIOS 全打印开关状态。

BMC:/-> ipmcget -t maintenance -d biosprint
BIOS debug info enable

4.8.27 清除日志( clearlog

clearlog 命令用于清除 BMC 的操作日志、运行日志或安全日志。

ipmcset -d clearlog -v <valu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Clear Operation log successfully

4.8.28 重启鲲鹏智能管理引擎( resetiME

resetiME 命令用于重启鲲鹏智能管理引擎,当鲲鹏智能管理引擎无法正常运行时,可使用该命令将其重启。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resetiME

# 重启鲲鹏智能管理引擎。

BMC:/-> ipmcset -t maintenance -d resetiME
WARNING: The operation may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Reset iME successfully, the iME will restart soon.

4.9 用户管理命令

介绍用户管理有关命令的查询和设置方法。

4.9.1 查询所有用户信息( userlist/list

userlist 命令用来查询所有用户信息。

ipmcget -d userlist

ipmcget -t user -d list

# 查询所有用户信息。

BMC:/-> ipmcget -t user -d list ID      Name              Privilege      Interface                                       PublicKeyHash                                   State
2       root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3       test1             CUSTOM ROLE1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4       test2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5       test3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6       test4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7       test5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8       test6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9       test7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0      test8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11      test9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2      test10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3      test11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4      test12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5      test13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6      test14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7      test15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4.9.2 添加新用户( adduser

adduser 用于添加新用户。

ipmcset [-t user] -d adduser -v < username >

只有管理员可以添加新用户,操作过程中需要输入当前管理员的密码。

新添加的 SSH 用户默认为禁用状态,如需启用该用户,可参考 4.9.20 设置用户启用状态( user -d state 启用用户。

最多可添加 15 个新用户,在添加用户名后要求设置新用户的密码。新建用户的默认权限为“ No Access ”,默认支持所有登录接口。

请根据密码复杂度检查功能的开启情况(可通过 4.9.6 查询和设置密码检查功能( passwordcomplexity 命令查询)以及弱口令认证功能的开启情况(可通过 4.9.15 设置弱口令字典认证使能状态( weakpwddic 命令查询),修改符合不同规则的密码。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不能为空,可以是任意字符组成的长度不大于 20 的字符串。如果密码长度小于 8 个字符,该用户将无法使用 SNMPv3 接口。

l 启用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复杂度要求:

长度为 8 20 个字符。

至少包含一个空格或者以下特殊字符:

`~!@#$%^&*()-_=+\|[{}];:'",<.>/?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n 小写字母: a z

n 大写字母: A Z

n 数字: 0 9

密码不能是用户名或用户名的倒序。

l 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密码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4.9.16 导出弱口令字典( weakpwddic -v export 获取。)

默认密码“ Password@_ ”在弱口令字典中。

# 添加一个新用户,用户名称为 test

BMC:/-> ipmcset -d adduser -v Input your password:
Password:
Confirm password:
Add user successfully.

# 查询添加后的用户名单。

BMC:/-> ipmcget -d userlist
ID      Name              Privilege      Interface                                       PublicKeyHash                                   State
2       root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3       test              NO ACCESS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4                         NO ACCESS                                                      NA                                              Disabled
5                         NO ACCESS                                                      NA                                              Disabled
6                         NO ACCESS                                                      NA                                              Disabled
7                         NO ACCESS                                                      NA                                              Disabled
8                         NO ACCESS                                                      NA                                              Disabled
9                         NO ACCESS                                                      NA                                              Disabled
10                        NO ACCESS                                                      NA                                              Disabled
11                        NO ACCESS                                                      NA                                              Disabled
12                        NO ACCESS                                                      NA                                              Disabled
13                        NO ACCESS                                                      NA                                              Disabled
14                        NO ACCESS                                                      NA                                              Disabled
15                        NO ACCESS                                                      NA                                              Disabled
16                        NO ACCESS                                                      NA                                              Disabled
17                        NO ACCESS                                                      NA                                              Disabled

结果显示新增用户 test 已经成功添加。

4.9.3 修改用户密码( password

password 命令用来修改用户密码。

ipmcset [-t user] -d password -v username

管理员可以修改所有用户的密码,操作员和普通用户只能修改自身的密码。操作过程中需要输入当前操作用户的密码。

请根据密码复杂度检查功能的开启情况(可通过 4.9.6 查询和设置密码检查功能( passwordcomplexity 命令查询)以及弱口令认证功能的开启情况(可通过 4.9.15 设置弱口令字典认证使能状态( weakpwddic 命令查询),修改符合不同规则的密码。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不能为空,可以是任意字符组成的长度不大于 20 的字符串。如果密码长度小于 8 个字符,该用户将无法使用 SNMPv3 接口。

l 启用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复杂度要求:

长度为 8 20 个字符。

至少包含一个空格或者以下特殊字符:

`~!@#$%^&*()-_=+\|[{}];:'",<.>/?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n 小写字母: a z

n 大写字母: A Z

n 数字: 0 9

密码不能是用户名或用户名的倒序。

l 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密码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4.9.16 导出弱口令字典( weakpwddic -v export 获取。)

默认密码“ Password@_ ”在弱口令字典中。

# 修改用户名称为 user 的密码。

BMC:/-> ipmcset -d password -v Input your password:
New password:
Confirm password:
Set user password successfully.

4.9.4 删除用户( deluser

deluser 用来删除用户。

ipmcset [-t user] -d deluser -v username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不能为空,可以是任意字符组成的长度不大于 20 的字符串。如果密码长度小于 8 个字符,该用户将无法使用 SNMPv3 接口。

l 启用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复杂度要求:

长度为 8 20 个字符。

至少包含一个空格或者以下特殊字符:

`~!@#$%^&*()-_=+\|[{}];:'",<.>/?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n 小写字母: a z

n 大写字母: A Z

n 数字: 0 9

密码不能是用户名或用户名的倒序。

在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除上述复杂度检查外, BMC 系统还会对密码进行弱口令排查,密码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4.9.16 导出弱口令字典( weakpwddic -v export 获取。)

# 查询密码复杂度检查功能的开启状态。

BMC:/-> ipmcget -d passwordcomplexity
Password complexity check state : enabled

# 开启密码复杂度检查功能。

BMC:/-> ipmcset -d passwordcomplexity -v enabled
Set password complexity check state successfully.

4.9.7 锁定用户( user -d lock

lock 命令用于锁定指定的用户,而用户在被锁定之后将不能登录。

ipmcset -t user -d lock -v username

BMC:/-> ipmcset -d minimumpasswordage -v 1
Set minimum password age successfully, minimumpasswordage(1) days.

# 查询密码最短使用期。

BMC:/-> ipmcget -d minimumpasswordage
Minimum password age: 1

4.9.10 设置紧急用户( emergencyuser

emergencyuser 命令用于设置不受登录规则限制的紧急用户。

ipmcset [-t user] -d emergencyuser -v username

protocol://username:password@IP:[port]/directory/filename

l “protocol” 必须为 “https” “http”

l “username” “password” 必须为目标服务器的用户名和密码。

l “directory/filename” 必须为远程公钥文件在目标服务器上的路径。

执行此命令之前,请先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准备好的 SSH 公钥文件上传到 BMC 文件系统的指定目录下(例如 "/tmp" )。

管理员可为所有用户导入 SSH 公钥,普通用户只能为自身导入 SSH 公钥。

# 为“ ssh_user ”用户导入公钥。

BMC:/-> ipmcset -t user -d addpublickey -v ssh_user /tmp/id_dsa_2048.key
Input your password:
Add user public key successfully.

4.9.12 删除用户的 SSH 公钥( delpublickey

delpublickey 命令为用户删除 SSH 公钥。

ipmcset -t user -d delpublickey -v username

Delete user public key successfully.

4.9.13 查询和设置 SSH 用户密码认证使能状态( sshpasswordauthentication

sshpasswordauthentication 命令用于查询和设置 SSH 用户密码认证功能的使能状态。

ipmcget -t user -d sshpasswordauthentication

ipmcset -t user -d sshpasswordauthentication -v < enabled | disabled >

BMC:/-> ipmcset -t user -d sshpasswordauthentication -v enabled
Set SSH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successfully.

# 查询 SSH 用户密码认证使能状态。

BMC:/-> ipmcget -t user -d sshpasswordauthentication
SSH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 enabled

4.9.14 设置用户登录 BMC 的接口类型( interface

interface 命令用于设置指定用户登录 BMC 的接口类型。

ipmcset -t user -d interface -v username < enabled | disabled > < option1 option2 ... optionN >

interface -v test enabled 1 2 3 4 5 7

Input your password:
Set user login interface successfully.

# 查询“ ssh_user_01 ”的信息。

BMC:/-> ipmcget -t user -d list ID      Name              Privilege      Interface                                       PublicKeyHash
2       root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3       xxx               CUSTOM ROLE1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4       commonuser        USE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5       admin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6       operator          OPE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7       custom1           CUSTOM ROLE1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8       test              USE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                    9                         NO ACCESS                                                      NA
10                        NO ACCESS                                                      NA
11                        NO ACCESS                                                      NA
12                        NO ACCESS                                                      NA
13                        NO ACCESS                                                      NA
14                        NO ACCESS                                                      NA
15                        NO ACCESS                                                      NA
16                        NO ACCESS                                                      NA  17                        NO ACCESS

4.9.15 设置弱口令字典认证使能状态( weakpwddic

weakpwddic 命令用于设置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的使能状态。

出现在弱口令字典中的字符串不能被设置为

l 本地用户的密码

l SNMP v1/v2c 的只读团体名、读写团体名

l SNMP v3 加密密码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 enabled | disabled >

BMC:/->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enabled
Enable weak password dictionary check successfully.

4.9.16 导出弱口令字典( weakpwddic -v export

weakpwddic -v export 命令用于导出 BMC 的弱口令字典。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export < filepath | file_URL >

protocol :// [username : password @ ]IP:[port] / directory/filename

l protocol :必须为“ https ”、“ sftp ”、“ cifs ”、“ scp ”和“ nfs ”中的一种。

l BMC 当前仅支持 SMB V1.0 版本。

l 使用 nfs 协议时,存放路径中不能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使用其他协议时,存放路径中必须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

l cifs 标准协议使用了不安全算法,建议优先选择更安全的 https sftp scp nfs 协议。

l username :登录远程设备所需的用户名。

l password :登录远程设备所需的密码。

l IP:[port] :远程设备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

l directory/filename :弱口令字典在远程设备上的绝对路径。

例如:“ https://root:Admin12#[email protected]:443/tmp/weakpwddictionary

只有管理员和具有安全配置权限的自定义用户可以导出弱口令字典。

执行此命令后,可以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保存在“ /tmp ”路径下的“ weakpwddictionary ”文件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

# 导出弱口令字典。

BMC:/->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export /tmp/weakpwddictionary
Export weak password dictionary successfully.

4.9.17 导入弱口令字典( weakpwddic -v import

weakpwddic -v import 命令用于导入 BMC 的弱口令字典。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import < filepath | file_URL >

protocol :// [username : password @ ]IP:[port] / directory/filename

l protocol :必须为“ https ”、“ sftp ”、“ cifs ”、“ scp ”和“ nfs ”中的一种。

l BMC 当前仅支持 SMB V1.0 版本。

l 使用 nfs 协议时,存放路径中不能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使用其他协议时,存放路径中必须包含 username : password @ 字段。

l cifs 标准协议使用了不安全算法,建议优先选择更安全的 https sftp scp nfs 协议。

l username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用户名。

l password :登录目标服务器所需的密码。

l IP:[port] :目标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

l directory/filename :弱口令字典在目标服务器上的绝对路径。

例如:“ https://root:Admin12#[email protected]:443/tmp/weakpwddictionary

只有管理员和具有安全配置权限的自定义用户可以导入弱口令字典。

执行此命令之前,请先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待导入的文件上传到 BMC 文件系统的指定目录下(例如“ /tmp ”)。

# 导入弱口令字典。

BMC:/-> ipmcset -t user –d weakpwddic -v import /tmp/weakpwddictionary
Import weak password dictionary successfully.

4.9.18 设置 SNMPv3 用户的加密密码( snmpprivacypassword

snmpprivacypassword 命令用于设置指定用户使用 SNMPv3 连接 BMC 的数据加密密码。

ipmcset -t user -d snmpprivacypassword -v username

非管理员只能修改自身的密码。管理员可以修改所有用户的密码,操作员和普通用户只能修改自身的密码。操作过程中需要输入当前操作用户的密码。

请根据密码复杂度检查功能的开启情况(可通过 4.9.6 查询和设置密码检查功能( passwordcomplexity 命令查询)以及弱口令认证功能的开启情况(可通过 4.9.15 设置弱口令字典认证使能状态( weakpwddic 命令查询),修改符合不同规则的密码。

l 关闭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不能为空,可以是任意字符组成的长度不大于 20 的字符串。如果密码长度小于 8 个字符,该用户将无法使用 SNMPv3 接口。

l 启用密码检查功能后,密码复杂度要求:

长度为 8 20 个字符。

至少包含一个空格或者以下特殊字符:

` !@#$%^&*()-_=+\|[{}];:'",<.>/?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n 小写字母: a z

n 大写字母: A Z

n 数字: 0 9

密码不能是用户名或用户名的倒序。

l 弱口令字典认证功能使能的情况下,密码不能在弱口令字典中。(弱口令可通过导出弱口令字典命令 4.9.16 导出弱口令字典( weakpwddic -v export 获取。)

# 设置 SNMPv3 用户的加密密码。

BMC:/-> ipmcset -t user -d snmpprivacypassword -v admin
Input your password:
Password:
Confirm password:
Set snmp privacy password successfully.

4.9.19 查询和设置用户不活动期限( securityenhance -d inactivetimelimit

securityenhance -d inactivetimelimit 命令用于设置用户不活动期限。超过设定期限内未活动的用户会被禁用。

ipmcset -t securityenhance -d inactivetimelimit -v < value >

ipmcget -t securityenhance -d inactivetimelimit

BMC:/-> ipmcset -t securityenhance -d inactivetimelimit -v 30
WARNING: This operation could lead to BMC users be disabled when users' inactive time is overdue.
Do you want to continue?[Y/N] y
Set inactive user timelimit successfully.
BMC:/-> ipmcget -t securityenhance -d inactivetimelimit
User inactive timelimit: 30

4.9.20 设置用户启用状态( user -d state

user -d state 命令用于设置用户的启用状态。

ipmcset -t user -d state -v < username > [ enabled | disabled ]

ipmcget -d userlist

ID      Name              Privilege      Interface                                       PublicKeyHash                                   State
2       root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3       test1             CUSTOM ROLE1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4       test2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5       test3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6       test4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7       test5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8       test6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9       test7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0      test8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11      test9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2      test10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3      test11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4      test12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5      test13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6      test14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disabled
17 test15 ADMINISTRATOR  Web,SNMP,IPMI,SSH,SFTP,Local,Redfish            NA Enabled

4.9.21 查询和设置带内用户管理使能状态( user -d usermgmtbyhost

user -d usermgmtbyhost 命令用于查询和设置带内用户管理功能的使能状态。

ipmcset -t user -d usermgmtbyhost -v < option >

ipmcget -t user -d usermgmtbyhost

BMC:/-> ipmcset -t user -d usermgmtbyhost The BMC user management function is successfully disabled on the host side.

# 查询带内用户管理使能状态。

BMC:/-> ipmcget -t user -d usermgmtbyhost
Disable

4.10 NTP 命令

介绍 NTP 相关命令的查询和设置方法。

4.10.1 查询 NTP 信息( ntpinfo

ntpinfo 命令用于查询 BMC NTP 信息。

ipmcget -d ntpinfo

# 查询 BMC NTP 信息。

BMC:/-> ipmcget -d ntpinfo
Status             : enabled
Mode               : manual
Preferred Server   : example.com
Alternative Server : fc00::1234
Extra Server       : 192.168.2.2
Synchronize        : successful
Auth Enable        : enabled
Group Key          : imported

4.10.2 设置 NTP 状态( ntp -d status

ntp -d status 命令用于设置 NTP 功能的使能状态。

ipmcset -t ntp -d status -v status

Mode               : manual
Preferred Server   : example.com
Alternative Server : fc00::1234
Extra Server       : 192.168.2.2
Synchronize        : successful
Auth Enable        : enabled
Group Key          : imported

4.10.3 设置 NTP 信息获取方式( ntp -d mode

ntp -d mode 命令用于设置 NTP 信息获取方式。

ipmcset -t ntp -d mode -v mode

Mode               : manual
Preferred Server   : example.com
Alternative Server : fc00::1234
Extra Server       : 192.168.2.2
Synchronize        : successful
Auth Enable        : enabled
Group Key          : imported

4.10.4 设置首选 NTP 服务器地址( ntp -d preferredserver

ntp -d preferredserver 命令用于设置首选 NTP 服务器地址信息。

ipmcset -t ntp -d preferredserver -v addr

BMC:/-> ipmcset -t ntp -d preferredserver -v example.com
Set NTP preferred server (example.com) successfully.

# 查询 NTP 信息。

BMC:/-> ipmcget -d ntpinfo
Status             : enabled
Mode               : manual
Preferred Server   : example.com
Alternative Server : fc00::1234
Extra Server       : 192.168.2.2
Synchronize        : successful
Auth Enable        : enabled
Group Key          : imported

4.10.5 设置备用 NTP 服务器地址( ntp -d alternativeserver

ntp -d alternativeserver 命令用于设置备用 NTP 服务器地址信息。

ipmcset -t ntp -d alternativeserver -v addr

BMC:/-> ipmcset -t ntp -d alternativeserver -v fc00::1234
Set NTP alternative server (fc00::1234) successfully.

# 查询 NTP 信息。

BMC:/-> ipmcget -d ntpinfo
Status             : enabled
Mode               : manual
Preferred Server   : example.com
Alternative Server : fc00::1234
Extra Server       : 192.168.2.2
Synchronize        : successful
Auth Enable        : enabled
Group Key          : imported

4.10.6 设置拓展 NTP 服务器地址( ntp -d extraserver

ntp -d extraserver 命令用于设置拓展 NTP 服务器地址信息。

ipmcset -t ntp -d extraserver -v addr

BMC:/-> ipmcset -t ntp -d extraserver -v 192.168.2.2
Set NTP extraserver server (192.168.2.2) successfully.

# 查询 NTP 信息。

BMC:/-> ipmcget -d ntpinfo
Status             : enabled
Mode               : manual
Preferred Server   : example.com
Alternative Server : fc00::1234
Extra Server       : 192.168.2.2
Synchronize        : successful
Auth Enable        : enabled
Group Key          : imported

4.10.7 设置服务器身份认证状态( ntp -d authstatus

ntp -d authstatus 命令用于设置服务器身份认证状态。

l 使能身份认证后, BMC NTP 服务器通信时会进行身份校验。

l 禁用身份认证后, BMC NTP 服务器通信时无需进行身份校验。

ipmcset -t ntp -d authstatus -v status

BMC:/-> ipmcset -t ntp -d authstatus -v enabled
Set NTP enable status (enabled) successfully.

# 查询 NTP 信息。

BMC:/-> ipmcget -d ntpinfo
Status             : enabled
Mode               : manual
Preferred Server   : example.com
Alternative Server : fc00::1234
Extra Server       : 192.168.2.2
Synchronize        : successful
Auth Enable        : enabled
Group Key          : imported

4.10.8 上传 NTP 组密钥( ntp -d groupkey

ntp -d groupkey 命令可将用户自行获取的 NTP 组密钥上传到 BMC ,此时, BMC NTP 服务器通信时将使用该密钥进行身份校验。

ipmcset -t ntp -d groupkey -v filepath

l 鲲鹏服务器主板 S920X02 S920X03 支持上传 MD5 SHA256 算法生成的秘钥文件。

l 鲲鹏服务器主板 S920X00 S920X00K S920X01 S920X01K S920S00 S920S00K S920X05 S920X05K 仅支持上传 SHA256 算法生成的秘钥文件。

l 请定期更新秘钥,否则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 上传 NTP 组密钥。

BMC:/-> ipmcset -t ntp -d groupkey -v /tmp/ntp.keys
Set NTP group key (/tmp/ntp.keys) successfully.

# 查询 NTP 信息。

BMC:/-> ipmcget -d ntpinfo
Status             : enabled
Mode               : manual
Preferred Server   : example.com
Alternative Server : fc00::1234
Extra Server       : 192.168.2.2
Synchronize        : successful
Auth Enable        : enabled
Group Key          : imported

4.11 指示灯命令

4.11.1 查询服务器指示灯信息( ledinfo

ledinfo 命令用来查询服务器指示灯信息。

ipmcget -d ledinfo

# 查询服务器控制的指示灯。

BMC:/-> ipmcget -d ledinfo
LED Name               : SysHealLed
LED Mode               : Local Control
LED State              : BLINKING
Off Duration           : 100 ms
On Duration            : 100 ms
LED Color              : RED
LED Color Capabilities : RED GREEN
Default LED Color in
Local Control    : GREEN
Override State   : GREEN
LED Name               : UIDLed
LED Mode               : Local Control
LED State              : OFF
LED Color              : BLUE
LED Color Capabilities : BLUE
Default LED Color in
Local Control    : BLUE
Override State   : BLUE

4.11.2 设置 UID 指示灯状态( identify

identify 命令用于设置 UID 指示灯状态。

ipmcset -d identify [ -v { time | force } ]

Set fan(2) level to (50%) successfully.
Current Mode           :   Auto
BMC:/-> ipmcset -d fanlevel -v 50
Set fan level successfully.
Current Mode           :   Auto
Global Manual Fan Level:   50%

4.12.2 设置风扇运行模式( fanmode

fanmode 命令用来设置风扇的运行模式。

ipmcset -d fanmode -v < mode > [ timeout ]

BMC:/-> ipmcget -d faninfo
Get fan mode and fan level successfully!
Current mode: manual,timeout 297 seconds.
Manual fan level is 80.

4.13 传感器命令

4.13.1 查询所有传感器的所有信息( sensor -d list

sensor -d list 命令用来查询所有传感器信息。

ipmcget -t sensor -d list

# 查询所有传感器的所有信息。(不同服务器的传感器不同)

BMC:/-> ipmcget -t sensor -d sensor id  | sensor name      | value      | unit         | status | lnr        | lc         | lnc        | unc      | uc         | unr        | phys   | 0x1        | Inlet Temp       | 24.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42.000   | 44.000     | na         | 2.000  | 2.000
0x2        | Outlet Temp      | 30.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2.000  | 2.000
0x3        | PCH Temp         | 32.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90.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4        | CPU1 Core Rem    | 30.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5        | CPU2 Core Rem    | 30.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6        | CPU1 DTS         | -65.000    | unspecified  | ok     | na         | na         | na         | -1.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7        | CPU2 DTS         | -66.000    | unspecified  | ok     | na         | na         | na         | -1.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8        | CPU1 Prochot     | 30.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na       | 90.000     | na         | 0.000  | 0.000
0x9        | CPU2 Prochot     | 30.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na       | 90.000     | na         | 0.000  | 0.000
0xa        | CPU1 VDDQ Temp   | 32.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120.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b        | CPU2 VDDQ Temp   | 32.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120.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c        | CPU1 VRD Temp    | 33.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120.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d        | CPU2 VRD Temp    | 31.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120.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e        | CPU1 MEM Temp    | 27.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90.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f        | CPU2 MEM Temp    | 27.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90.000   | na         | na         | 3.000  | 3.000
0x10       | +3.3V            | 3.260      | Volts        | ok     | na         | 2.980      | na         | na       | 3.620      | na         | 0.160  | 0.160
0x11       | +5.0V            | 4.980      | Volts        | ok     | na         | 4.530      | na         | na       | 5.490      | na         | 0.240  | 0.240
0x12       | +12.0V           | 12.120     | Volts        | ok     | na         | 10.800     | na         | na       | 13.200     | na         | 0.480  | 0.480   0x13       | +1.8V CPU1       | 1.800      | Volts        | ok     | na         | 1.470      | na         | na       | 1.850      | na         | 0.020  | 0.020
0x14       | +1.8V CPU2       | 1.790      | Volts        | ok     | na         | 1.470      | na         | na       | 1.850      | na         | 0.020  | 0.020
0x15       | +1.2V VDDQ1      | 1.180      | Volts        | ok     | na         | 1.140      | na         | na       | 1.260      | na         | 0.020  | 0.020
0x16       | +1.2V VDDQ2      | 1.180      | Volts        | ok     | na         | 1.140      | na         | na       | 1.260      | na         | 0.020  | 0.020
0x17       | +1.2V VDDQ3      | 1.180      | Volts        | ok     | na         | 1.140      | na         | na       | 1.260      | na         | 0.020  | 0.020
0x18       | +1.2V VDDQ4      | 1.180      | Volts        | ok     | na         | 1.140      | na         | na       | 1.260      | na         | 0.020  | 0.020
0x19       | FAN1 F Speed     | 6720.000   | RPM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1a       | FAN1 R Speed     | 6720.000   | RPM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1b       | FAN2 F Speed     | 6600.000   | RPM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1c       | FAN2 R Speed     | 6600.000   | RPM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1d       | FAN3 F Speed     | 6720.000   | RPM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1e       | FAN3 R Speed     | 6720.000   | RPM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1f       | FAN4 F Speed     | 6600.000   | RPM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20       | FAN4 R Speed     | 6600.000   | RPM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21       | RearDisk1 Temp   | 26.000     | degrees C    | ok     | na         | na         | na         | 53.000   | na         | na         | 2.000  | 2.000
0x22       | Power1           | 124.000    | Watts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23       | Power2           | 52.000     | Watts        | ok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000  | 0.000
0x24       | CPU1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8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5       | CPU2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8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6       | CPU1 Memory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7       | CPU2 Memory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8       | FAN1 F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0x29       | FAN1 R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a       | FAN2 F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b       | FAN2 R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c       | FAN3 F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d       | FAN3 R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e       | FAN4 F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2f       | FAN4 R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0       | PS1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2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1       | PS2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2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2       | DIMM000          | 0x0        | discrete     | 0x804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3       | DIMM00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0x34       | DIMM00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5       | DIMM010          | 0x0        | discrete     | 0x804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6       | DIMM01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7       | DIMM01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8       | DIMM020          | 0x0        | discrete     | 0x804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9       | DIMM02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a       | DIMM02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b       | DIMM030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c       | DIMM03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d       | DIMM03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3e       | DIMM100          | 0x0        | discrete     | 0x804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0x3f       | DIMM10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0       | DIMM10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1       | DIMM110          | 0x0        | discrete     | 0x804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2       | DIMM11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3       | DIMM11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4       | DIMM120          | 0x0        | discrete     | 0x804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5       | DIMM12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6       | DIMM12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7       | DIMM130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8       | DIMM13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9       | DIMM13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0x4a       | AreaIntrusion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b       | RTC Battery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c       | PCIE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d       | ACPI State       | 0x0        | discrete     | 0x8001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e       | SysFWProgres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4f       | Power Button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0       | SysRestart       | 0x0        | discrete     | 0x808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1       | Boot Error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2       | Watchdog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3       | Mngmnt Health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4       | UID Button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5       | PwrOk Sig. Drop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6       | PwrOn TimeOut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7       | PwrCap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8       | HDD Backplan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9       | HDD BP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a       | Riser1 Card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b       | Riser2 Card      | 0x0        | discrete     | 0x8002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c       | SAS Cabl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d       | FAN1 F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e       | FAN1 R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5f       | FAN2 F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0       | FAN2 R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1       | FAN3 F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2       | FAN3 R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3       | FAN4 F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4       | FAN4 R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5       | RAID Presence    | 0x0        | discrete     | 0x8002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6       | CPU Usag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7       | Memory Usage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a       | RAID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b       | DISK0            | 0x0        | discrete     | 0x8001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c       | DISK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d       | DISK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e       | DISK3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6f       | DISK4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0       | DISK5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1       | DISK6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2       | DISK7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3       | DISK8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4       | DISK9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5       | DISK10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6       | DISK1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7       | DISK1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8       | DISK13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9       | DISK14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a       | DISK15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b       | DISK16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c       | DISK17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d       | DISK18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e       | DISK19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7f       | DISK20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0       | DISK21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1       | DISK22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2       | DISK23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3       | DISK24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0x84       | DISKA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5       | DISKB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6       | DISKC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7       | DISKD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8       | Eth1 Link Down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9       | Eth2 Link Down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a       | Eth3 Link Down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b       | Eth4 Link Down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c       | PS1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d       | PS1 Fan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8e       | PS2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0x8f       | PS2 Fan Status   | 0x0        | discrete     | 0x80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90       | PCIE SW1 Temp    | na         | degrees C    | na     | na         | na         | na         | 100.000  | na         | na         | 2.000  | 2.000
0x91       | PCIE SW2 Temp    | na         | degrees C    | na     | na         | na         | na         | 100.000  | na         | na         | 2.000  | 2.000
0x93       | LOM P1 Link Down | 0x0        | discrete     | 0x81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94       | LOM P2 Link Down | 0x0        | discrete     | 0x81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95       | LOM P3 Link Down | 0x0        | discrete     | 0x81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0x96       | LOM P4 Link Down | 0x0        | discrete     | 0x810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表4-3 传感器信息字段说明

na ,表示当前传感器未检测到数值或状态,可能当前传感器对应的设备不在位。

0x XXX ,例如, 0x8000 ,是根据 IPMI 规范定义的,采用 16 进制数值表示当前传感器的状态,具体含义请参见 IPMI 规范中表 42-2 Generic Event/Reading Type Codes 中字段 Generic Offset 的解释和表 42-3 Sensor Type Codes 中字段 Sensor specific Offset 的解释。

l value ”:传感器的测试模拟值

执行该命令时,设置的值在 BMC 内部会进行转换,转换过程中容易造成精度丢失,故传感器的设置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误差。误差不会影响系统本身的运行,请以回显信息中的实际值为准。

l stop ”:停止所有测试

ipmcset -t precisealarm -d mock -v { eventcode | stopall } [ subjectindex ] eventstatus

l 0xffffffff :表示模拟 BMC 定义的全部事件。

l 0x**ffffff :表示模拟事件主体类型为 ** 的全部事件。

l 指定事件的事件码:表示模拟指定事件。

l 事件码的第一个字节表示其事件主体类型。例如,事件码为 “0x02000007” 的告警,其事件主体类型为 “02” ,含义是 “Disk”

l 事件主体类型 ** 的实际含义,可参考服务器告警处理文档中的详细描述。

l 当“ eventcode ”为“ 0xffffffff ”和“ 0x**ffffff ”时,不可添加“ subjectindex ”参数。

l 当“ eventcode ”为指定事件码时,添加“ subjectindex ”参数可对指定的事件主体进行事件模拟。

# 模拟事件码为“ 0x2C000025 ”的告警。

BMC:/-> ipmcset -t precisealarm -d mock -v 0x2C000025 assert
Precise alarm mock successfully.

4.14 电源命令

介绍电源有关命令的查询和设置方法。

4.14.1 设置电源工作模式( psuworkmode

psuworkmode 命令用来设置电源工作模式。

ipmcset -d psuworkmode -v <option> [ active_psuid ]

BMC:/-> ipmcget -d psuinfo
Current PSU Information :
Slot   Manufacturer     Type                  SN                              Version                           Rated Power   InputMode
1      PAC3000S12-T1         2102312SRLBTL9000092            DC:110 PFC:110                    3000          AC
2      PAC3000S12-T1         2102312SRLBTL9000004            DC:110 PFC:110                    3000          AC
3      PAC3000S12-T1         00000000000000000000            DC:110 PFC:110                    3000          AC
4      PAC3000S12-T1         2102312SRLBTL9000055            DC:110 PFC:110                    3000          AC
Current PSU WorkMode    :
Actual PSU Status       :
Work Mode           : Load Balancing
Predicted PSU Status    :
Work Mode           : Load Balancing

4.15 SOL 命令

介绍 SOL 有关命令的查询和设置方法。

4.15.1 建立 SOL 会话( sol -d activate

sol -d activate 命令用于建立 SOL 会话连接系统或 BMC 串口。

ipmcset -t sol -d activate -v < option > < mode >

l 0 :共享模式

选择共享模式时,可同时建立两路 SOL 会话,两路会话的内容共享,在任意一路 SOL 会话中的操作,对另一路会话可见。

l 1 :独占模式

选择独占模式时,只允许同时存在一路 SOL 会话。

在建立 SOL 会话连接到系统串口之前,请先在 OS 侧配置串口重定向功能。 OS 侧的串口重定向配置方法,请查看各 OS 厂商提供的操作指导。

建立连接后,可轮流按下“ Esc ”和“ ( ”退出当前 SOL 会话,返回命令行。按下“ Esc ”和“ ( ”的时间间隔不允许超过 1 秒。

# 建立 SOL 共享模式会话,连接系统串口。

BMC:/-> ipmcset -t sol -d activate -v 1 0
[Connect SOL successfully! Use 'Esc(' to exit.]
Warning! The SOL session is in shared mode, the operation can be viewed on another terminal.
sles11sp1:
#
sles11sp1:
# Esc( [Close SOL]
SOL connection closed.

4.15.2 注销 SOL 会话( sol -d deactivate

sol -d deactivate 命令用于强制注销 SOL 会话。

ipmcset -t sol -d deactivate -v < index >

sol -d timeout 命令用于设置 SOL 会话超时时间。设置超时时间后,用户在 SOL 会话中无输入并达到超时时间后, SOL 会话将退出并返回 BMC 命令行界面。

ipmcset -t sol -d timeout -v < value >

BMC:/-> ipmcget -t sol -d session Index  Type    Mode    LoginTime               IP                      Name
1       CLI     Shared  2017-09-14 11:19:55  192.168.1.40:50013   root
2       N/A     N/A      N/A                      N/A

4.15.5 查询 SOL 会话配置信息( sol -d info

sol -d info 命令用于查询 SOL 会话配置信息,如查询 SOL 会话超时时间。

ipmcget -t sol -d info

# 查询 SOL 会话配置信息。

BMC:/-> ipmcget -t sol -d info Timeout Period(Min)        :   20

help      :       Used to get context sensitive help.
exit      :       Used to terminate the CLP session.                                                                                  ipmcget   :       Used to get BMC runtime status.
ipmcset   :       Used to set BMC runtime status or send control command.
notimeout :       Used to set no timeout limit to login shell.
maint_debug_cli : Used to maintance in debug mode.                                                                                    ping      :       Used to test IPv4 network status.                                                                                   ping6     :       Used to test IPv6 network status.                                                                                   ifconfig  :       Used to check network device information.                                                                           free      :       Used to check memory status.                                                                                        top       :       Used to check system resource used information. None parameter is allowed
df        :       Used to check disk used information.                                                                                route     :       Used to check route information. None parameter is allowed
netstat   :       Used to check network port status.

maint_debug_cli 命令主要用于现场维护定位,只允许管理员和操作员使用。

# 获取 ping 命令的具体使用方法。

BMC:/-> ping --help
BusyBox v1.18.4 (2014-08-09 16:28:25 CST) multi-call binary.
Usage: ping [OPTIONS] HOST
Send ICMP ECHO_REQUEST packets to network hosts
Options:
-4,-6Force IP or IPv6 name resolution
-c CNTSend only CNT pings
-s SIZESend SIZE data bytes in packets (default:56)
-I IFACE/IP Use interface or IP address as source
-W SECSeconds to wait for the first response (default:10)
(after all -c CNT packets are sent)
-w SECSeconds until ping exits (default:infinite)
(can exit earlier with -c CNT)
-qQuiet, only displays output at start
and when finished

5.2 断开连接( exit

exit 命令用于断开客户端与 BMC 的连接。

# 断开连接。

BMC:/-> exit
Connection closed by foreign host.

5.3 检查网络连通性( ping ping6

ping ping6 命令用于检查网络是否连通。

ping < IPv4 Address >

ping6 < IPv6 Address >

BMC:/-> ping 192.168.44.178
PING 192.168.44.178 (192.168.44.178): 56 data bytes
64 bytes from 192.168.44.178: icmp_req=1 ttl=64 time=8.19 ms
64 bytes from 192.168.44.178: icmp_req=2 ttl=64 time=0.398 ms
64 bytes from 192.168.44.178: icmp_req=3 ttl=64 time=0.263 ms
64 bytes from 192.168.44.178: icmp_req=4 ttl=64 time=0.285 ms
64 bytes from 192.168.44.178: icmp_req=5 ttl=64 time=0.418 ms
BMC:/-> ping6 fc00::39ad:9345:1a6e:d0e1
PING fc00::39ad:9345:1a6e:d0e1(fc00::39ad:9345:1a6e:d0e1) 56 data bytes
64 bytes from fc00::39ad:9345:1a6e:d0e1: icmp_seq=1 ttl=64 time=0.821 ms
64 bytes from fc00::39ad:9345:1a6e:d0e1: icmp_seq=2 ttl=64 time=0.840 ms
64 bytes from fc00::39ad:9345:1a6e:d0e1: icmp_seq=3 ttl=64 time=0.843 ms
64 bytes from fc00::39ad:9345:1a6e:d0e1: icmp_seq=4 ttl=64 time=0.744 ms
64 bytes from fc00::39ad:9345:1a6e:d0e1: icmp_seq=5 ttl=64 time=0.774 ms
64 bytes from fc00::39ad:9345:1a6e:d0e1: icmp_seq=6 ttl=64 time=1.02 ms

5.4 free 命令( free

该命令用于执行 Linux 中的 free 命令。

参考 Linux free 命令的使用方法。

支持 free 命令的所有参数。

BMC:/->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Mem:        1609608      334264     1227292       10200       48052     1220532 Swap:             0           0           0

5.5 netstat 命令( netstat

该命令用于执行 Linux 中的 netstat 命令。

参考 Linux netstat 命令的使用方法。

支持 netstat 命令的所有参数。

BMC:/-> netstat -t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w/o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tcp        0    116 192.168.64.110:ssh      192.168.29.200:65069    ESTABLISHED
tcp        0      0 192.168.64.110:ssh      192.168.29.200:65068    ESTABLISHED

5.6 df 命令( df

该命令用于执行 Linux 中的 df 命令。

参考 Linux df 命令的使用方法。

支持 df 命令的所有参数。

BMC:/->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nvm_active         364681    124710    216624  37% /
tmpfs                   804804         0    804804   0% /dev
tmpfs                   804804      1076    803728   0% /dev/shm
none                     98304         0     98304   0% /tmp
/dev/mmcblk0p1          967844    172664    728800  19% /data
/dev/pramdisk0           11891      3444      8447  29% /opt/pme/pram
/dev/loop0                6566      2973      3045  49% /opt/pme/extern/profile /dev/loop1                8975      5977      2276  72% /opt/pme/extern/web
/dev/mapper/mmcblksp   3578016   2438184   1139832  68% /data/sp

5.7 ifconfig 命令( ifconfig

该命令用于执行 Linux 中的 ifconfig 命令。

参考 Linux ifconfig 命令的使用方法。

只支持参数为“ lo ”、“ ethn ”( n 为网口索引号)或“ -a ”,或不带参数。

BMC:/-> ifconfig eth1
eth1      Link encap:Ethernet  Addr
inet6 addr: fe80::218:82ff:fe11:321/64 Scope:Link
UP BROADCAST DEBUG RUNNING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28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37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1832 (1.7 KiB)  TX bytes:2558 (2.4 KiB)
Interrupt:28

5.8 route 命令( route

该命令用于执行 Linux 中的 route 命令。

参考 Linux route 命令的使用方法。

-n :不要使用通讯协定或主机名称,直接使用 IP 或端口号。

-e :显示更多信息。

-A inet{6} :选择地址族。

BMC:/-> route --help
Usage: route [option]
Check kernel routing tables
Options:
-n                Don't resolve names
-e                Display other/more information
-A inet{6}        Select address family

5.9 top 命令( top

该命令用于执行 Linux 中的 top 命令。

参考 Linux top 命令的使用方法。

不支持带参数。

BMC:/-> top
top - 16:26:41 up 3 days, 15:48,  3 users,  load average: 0.09, 0.08, 0.08
Tasks:  46 total,   1 running,  45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2.2%us,  3.4%sy,  0.0%ni, 94.3%id,  0.0%wa,  0.0%hi,  0.1%si,  0.0%st
Mem:    125572k total,    94920k used,    30652k free,    14780k buffers
Swap:        0k total,        0k used,        0k free,    35916k cached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1133 root      20   0  2408  968  784 R  3.7  0.8   0:00.09    1 root      20   0  1980  652  572 S  0.0  0.5   0:01.95    2 root      15  -5     0    0    0 S  0.0  0.0   0:00.00 kthreadd                                                                                                                               3 root      15  -5     0    0    0 S  0.0  0.0   0:00.00 ksoftirqd/0
4 root      15  -5     0    0    0 S  0.0  0.0   0:00.00 events/0                                                                                                                          5 root      15  -5     0    0    0 S  0.0  0.0   0:03.81 khelper                                                                                                                               64 root      15  -5     0    0    0 S  0.0  0.0   0:00.00 kblockd/0                                                                                                                            103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00.00 pdflush
104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13.65 pdflush

5.10 禁止 CLP 超时( notimeout

notimeout 命令用于禁止 CLP 超时,确保可以在 CLP 命令行进行长时间操作。

notimeout

该命令仅对当前会话窗口生效。

# 禁止 CLP 命令行超时。

BMC:/-> notimeout
BMC:/->

l 新建局点首次配置服务器时,本地 PC 机可以通过连接服务器的串口,登录服务器进行初始配置。

l 产品网络故障,远程连接服务器失败时,可通过连接服务器的串口,登录服务器进行故障定位。

l 已通过串口线缆连接 PC 与服务器。

l 已经安装 PuTTY ,且 PuTTY 的版本为 0.68 及以上。

低版本的 PuTTY 软件可能导致登录服务器失败,建议使用最新版本的 PuTTY 软件。

登录服务器的用户名和密码。

步骤 1 双击“ PuTTY.exe ”。

弹出“ PuTTY Configuration ”窗口。

步骤 2 在左侧导航树中选择“ Connection > Serial ”。

步骤 3 设置登录参数。

参数举例如下:

l Serial Line to connect to COM n

l Speed baud ): 115200

l Data bits 8

l Stop bits 1

l Parity None

l Flow control None

n 表示不同串口的编号,取值为整数。

步骤 4 在左侧导航树中选择“ Session ”。

步骤 5 选择“ Connection type ”为“ Serial ”,如
6-1 所示。

图6-1 PuTTY Configuration

步骤 1 设置 PC 机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或者路由,使 PC 机能和服务器网络互通。

可在 PC 机的 cmd 命令窗口,通过 Ping 服务器 IP 地址 命令,检查网络是否互通。

步骤 2 双击“ PuTTY.exe ”。

弹出“ PuTTY Configuration ”窗口,如 6-2 所示。

图6-2 PuTTY Configuration

l Host Name or IP address ):输入要登录服务器的 IP 地址,如“ 192.168.34.32 ”。

l Port :默认设置为“ 22 ”。

l Connection type :默认选择“ SSH ”。

l Close window on exit :默认选择“ Only on clean exit ”。

配置“ Host Name ”后,再配置“ Saved Sessions ”并单击“ Save ”保存,则后续使用时直接双击“ Saved Sessions ”下保存的记录即可登录服务器。

步骤 4 单击“ Open ”。

进入“ PuTTY ”运行界面,提示“ login as: ”,等待用户输入用户名。

l 如果首次登录该目标服务器,则会弹出“ PuTTY Security Alert ”窗口。单击“是”表示信任此站点,进入“ PuTTY ”运行界面。

l 登录服务器时,如果帐号输入错误,必须重新连接 PuTTY

步骤 5 按提示分别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登录完成后,命令提示符左侧显示出当前登录服务器的主机名。

---- 结束

6.3 配置 BMC WebUI Trap

BMC WebUI 的“维护诊断 > 告警上报”提供“ Trap 功能”,可以设置 BMC 系统向第三方服务器以 Trap 报文方式发送告警信息、事件信息以及 Trap 属性。

Trap 是系统主动向第三方服务器发送的不经请求的信息,用于报告紧急告警、严重告警、轻微告警和事件。

进行配置之前,请先规划好配置过程中所需数据:

l 采用的 SNMP Trap 协议版本。

l 用于识别信息来源的主机标识(“单板序列号”、“产品资产标签”或“主机名”)。

l SNMP Trap 协议使用的团体名。

l 接收 Trap 方式发送的告警信息的服务器地址。

步骤 1 登录 BMC WebUI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新手入门 > 用户登录”章节。

步骤 2 BMC WebUI ,选择“维护诊断 > 告警上报”。

步骤 3 在“ Trap 报文通知”区域框,开启 Trap 功能。

步骤 4 设置 Trap 属性。

1. 在“ Trap 版本”中,选择 Trap 方式上报事件需遵循的 SNMP Trap 协议版本。

SNMP Trap 协议提供“ SNMPv1 ”、“ SNMPv2c ”和“ SNMPv3 ”三种版本。

默认取值:“ SNMPv1 ”。

SNMPv1 SNMPv2c 版本由于自身机制而存在安全隐患,请尽量避免使用。建议使用 SNMPv3 版本的 SNMP Trap

2. (可选)在“选择 V3 用户”下拉列表中,选择 Trap V3 协议使用的 BMC 用户。

3. 在“ Trap 模式”中,选择 Trap 信息上报时,采用的 Trap 模式。

“精准告警模式 ( 推荐 ) ”:以与事件一一对应的 SNMP 节点 OID 作为 Trap 事件的标识,相较“ OID 模式”和“事件码模式”,可提供更为精准的定位信息。

OID 模式”:以 SNMP 节点的 OID 作为 Trap 事件的标识。

“事件码模式”:以产生事件的事件码作为 Trap 事件的标识。

4. 在“ Trap 主机标识”中,选择 Trap 信息上报时,识别信息来源的主机标识。

Trap 主机标识”提供“单板序列号”、“产品资产标签”和“主机名”三种主机标识。

步骤 5 设置告警发送级别。

步骤 6 设置 Trap 服务器和报文格式。

1. 选择发送告警通道。

BMC WebUI 中,最多可以定义四个发送告警通道。

单击“编辑”,显示指定通道的编辑区域框。

2. 启用发送告警通道。

3. 输入接收 Trap 方式发送的告警信息的服务器地址。

服务器地址支持 IPv4 IPv6

4. 输入接收 Trap 方式发送的告警信息的端口号。

默认取值: 162

5. 选择 Trap 格式中每个关键字段之间的分隔符。

6. 选择需要上报的关键字。

7. 选择显示 Trap 格式中每个关键字的名称。

8. 单击“保存”。

显示“操作成功”,表示 Trap 功能及其设置正式生效。

9. 单击“测试”。

显示“操作成功”,表示该通道可用。

---- 结束

6.4 配置 BMC WebUI SMTP

BMC WebUI 的“维护诊断 > 告警上报”提供“ SMTP 功能”,可以将服务器产生的告警和事件以电子邮件方式,通过 SMTP 服务器转发到目标邮箱。

进行配置之前,请先规划好配置过程中所需数据:

l SMTP 服务器的地址。

l 发件人邮件信息。

发件人用户名和密码

发件人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l 收件人邮件信息。

接收人邮件地址

接收人邮件地址描述信息

步骤 1 登录 BMC WebUI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新手入门 > 用户登录”章节。

步骤 2 BMC WebUI ,选择“维护诊断 > 告警上报”。

步骤 3 在“邮件通知”区域框,开启 SMTP 功能。

步骤 4 输入 SMTP 服务器的地址。

SMTP 服务器的 IPv4 IPv6 地址。

步骤 5 选择是否启用 TLS 功能。

l 设置启用 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加密传输。

l 不启用 TLS 时,采用明文传输。

l 默认情况下, SMTP 支持 TLS 加密,从安全性考虑,建议启用 TLS 加密。

l BMC WebUI 启用 TLS 加密时, SMTP 服务器需要配置身份验证和配置支持 TLS 后,才能接收到邮件。

步骤 6 选择是否使用匿名。

l 匿名是指通过 SMTP 服务器转发告警电子邮件时不需要验证用户名及其密码。匿名认证功能需要 SMTP 服务器支持匿名登录。

l 不匿名时,认证方式为非匿名认证。非匿名认证需要输入已在 SMTP 服务器上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该用户名和密码用于 BMC 系统向 SMTP 服务器发送告警信息邮件时使用。

默认情况下, SMTP 服务器不使用匿名,从安全性考虑,请尽量不要使用匿名。

步骤 7 设置邮件信息。

1. 输入发件人用户名及密码。

l “是否使用匿名”选择“是”时,不需要验证用户名及其密码。

l 如果使用电子邮箱服务的用户在 SMTP 服务器端修改了密码,请在登录“告警设置”界面后,在“发件人密码”文本框中重新输入修改后的密码。

2. 输入发件人邮件地址。

3. 输入邮件主题。

SMTP 邮件主题提供主题附带功能,可以选择“主机名”、“单板序列号”和“产品资产标签”作为邮件主题的附加内容。

步骤 8 设置告警发送级别。

步骤 9 启用接收告警的邮件地址。

1. 输入接收告警邮件地址。

2. 输入接收告警邮件地址的描述信息。

步骤 10 单击“保存”。

显示“操作成功”,表示 SMTP 功能及其设置正式生效。

步骤 11 单击“测试”,显示“操作成功”。

显示“操作成功”,表示测试邮件已正常发送,请在接受告警的邮箱进行验证。

---- 结束

6.5 配置目录服务功能

6.5.1 配置目录服务器

配置 LDAP 功能时, BMC 支持与 Windows AD Linux OpenLDAP FreeIPA 的对接;配置 Kerberos 功能时, BMC 支持与 Windows AD 的对接。

此处以 Windows Server 2012 R2 Enterprise 为例说明目录服务器的简要配置过程。如果已存在可正常使用的目录服务器,请忽略此章节。

l 用于搭建目录服务器的设备已正常运行。

l 已获取 Windows Server 2012 R2 Enterprise 安装光盘或 ISO 镜像文件。

步骤 1 安装操作系统。

1. 通过服务器 BMC WebUI 设置服务器下次启动设备为光驱。

2. 将操作系统安装光盘放入光驱,或将操作系统镜像文件通过 BMC 虚拟光驱挂载。

3. 重启服务器进入操作系统安装引导界面。

4. 在操作系统选择界面选择要安装的系统为“ Windows Server 2012 R2 Datacenter ”。

5. 单击“下一步”。

跟随引导程序指引逐步完成 OS 安装。

步骤 2 安装 DNS 服务。

1. 在“开始”菜单中选择服务器管理器。

打开“服务器管理器”。

2. 在左侧导航树中选择“本地服务器”。

右侧显示本地服务器的“属性”窗口,如 6-3 所示。

图6-3 本地服务器属性

步骤 5 (对于 LDAP 功能为非必选步骤)配置 AD 主机名。

1. 在“服务器管理器”页面右上方的工具栏中单击“工具”,在下拉菜单中选择“ 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

2. 在“ 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左侧导航树中选择“ Computers ”。

右侧显示主机名列表,如 6-13 所示。

图6-13 配置 AD 主机名路径

此处新建的主机名为后续在 BMC WebUI 配置主机名时可使用的主机名,请做好记录。 BMC WebUI 配置主机名步骤请参见本文档 6.5.3 BMC 侧配置 Kerberos 功能 章节的 步骤 1

步骤 6 (对于 LDAP 功能为非必选步骤)配置 AD 域支持的加密算法。

1. 在“服务器管理器”页面右上方的工具栏中单击“工具”,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本地安全策略”。

2. 在“本地安全策略”左侧导航树中选择“本地策略 > 安全选项”,右侧显示安全策略类型,如 6-14 所示。

图6-14 配置本地安全策略

3. 在右侧安全策略类型中,选中““网络安全:配置 Kerberos 允许的加密类型”并单击鼠标右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属性”,打开属性列表。

4. 确保勾选“本地安全设置”中的以下加密算法:

AES128_HMAC_SHA1

AES256_HMAC_SHA1

对于跨域场景登录,还需要配置域间的信任关系,才能确保安全的加密算法可以认证成功。

步骤 7 (对于 LDAP 功能为非必选步骤)在 AD 域配置服务端支持的加密算法。

1. 在“服务器管理器”页面右上方的工具栏中单击“工具”,在下拉菜单中选择“ ADSI 编辑器”。

2. 在“ ADSI 编辑器”左侧导航树中选择“ Computers ”。

右侧显示主机名列表。

3. 选中待操作的主机名并单击鼠标右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属性”,打开属性列表。

4. 在属性列表中选中“ msDS-SupportedEncryptiontypes ”。

5. 单击“编辑”,打开“整数属性编辑器”并在输入框中输入服务端支持的加密算法对应的数值。

客户端支持的加密算法只有 AES128-CTS-HMAC-SHA1-96 AES256-CTS-HMAC-SHA1-96 ,根据 6-1 ,分别对应取值为 8 16 。因为服务端配置的加密算法必须与客户端支持的加密算法配置成一致才能保证协商成功,因此此处的加密算法取值根据实际情况必须配置为 8 16 24

表6-1 加密算法取值与代表的加密算法类型关系表

建议使用 ktpass 命令生成密钥表时,使用 AES128-CTS-HMAC-SHA1-96 AES256-CTS-HMAC-SHA1-96 加密算法,且使用的加密算法类型必须与服务端实际使用的加密算法类型保持一致,即:

l 若服务端加密算法取值配置为 8 ,必须使用 AES128-CTS-HMAC-SHA1-96 加密算法生成密钥表

l 若服务端加密算法取值配置为 16 24 ,必须使用 AES256-CTS-HMAC-SHA1-96 加密算法生成密钥表

使用示例:

C:\Users\admin> ktpass -out c:\kerberos\admin.keytab +rndPass -ptype KRB5_NT_SRV_HST -mapuser [email protected] -princ HTTP/[email protected] -crypto AES128-SHA1
Targeting domain controller: WIN-D0VNHFBODLC.it.software.com
Successfully mapped HTTP/admin.it.software.com to ADMIN$.
WARNING: Account ADMIN$ is not a user account (uacflags=0x1021).
WARNING: Resetting ADMIN$'s password may cause authentication problems if ADMIN$ is being used as a server.
Reset ADMIN$'s password [y/n]?  y
Password succesfully set!8
Key created.Output keytab to c:\kerberos\admin.keytab:
Keytab version: 0x502
keysize 86 HTTP/[email protected] ptype 3 (KRB5_NT_SRV_HST) vno 3 etype 0x11 (AES128-SHA1) keylength 16 (0xd517c317bf1a6f333a45f3282d0b69a9)

步骤 9 安装 CS 服务。

参考 安装 DNS 服务 ,继续添加新服务。

1. 在如 6-7 所示界面中勾选“ Active Directory 证书服务”。

弹出操作确认窗口。

2. 单击“添加功能”。

返回“选择服务器角色”界面。

3. 单击“下一步”。

打开“选择功能”界面。

4. 勾选“ .NET Framework 4.5 功能”并单击“下一步”。

打开“ AD CS ”界面。

5. 单击“下一步”。

打开“选择角色服务”界面。

6. 勾选“证书颁发机构”和“证书颁发机构 Web 注册”并单击“下一步”。

弹出操作确认窗口。

7. 单击“添加功能”。

返回“选择角色服务”界面。

8. 连续单击“下一步”。

9. 在“确认安装所选内容”界面单击“安装”。

显示 CS 服务安装进度条。

10. 安装完成后单击“关闭”。

步骤 10 配置 CS 服务。

1. 返回“服务器管理器”主界面。

2. 在左侧导航树中选择“ AD CS ”。

右侧显示“ AD CS ”属性,如 6-15 所示。

图6-15 AD CS 属性

在服务器的组织中,可看到新建的组织(例如“ company ”)。

6. 右键单击新创建的组织(例如“ company ”)打开操作菜单,并选择“新建 > 组织单位”,创建子组织(例如“ department ”)。

创建完成后,可在一级节点下,看到新建的子节点。

7. 可根据实际需求,重复 步骤 12.4 步骤 12.6 ,创建多个组织单位。

步骤 13 新建组。

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任意节点下新建组。

1. 右键单击要创建组的节点(例如“ department ”)打开操作菜单,并选择“新建 > 组”。

打开新建组窗口,如 6-22 所示。

图6-22 新建组

可以在所需的任何目录下新增用户。一般情况下,建议在“ Users ”下新建所需用户。

1. 右键单击要新建用户的节点(如“ Users ”)打开操作菜单,并选择“新建 > 用户”。

2. 在打开的“新建角色 - 用户”窗口中,输入新用户信息,如 6-23 所示。

其中,“用户登录名”为后续登录 BMC WebUI 时可使用的域名,此处请做好记录。

图6-23 新建用户

l LDAP 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 ,轻量目录访问协议),作为一个统一认证的解决方案,主要的优点就在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查找需求。

l BMC 系统仅提供 LDAP 用户的接入功能。

l 启用 LDAP 功能,使用 LDAP 帐户登录 BMC 时,该帐户相关的安全策略(密码检查、密码有效期、密码最短使用期限、不活动期限、禁用历史密码、登录失败锁定)由认证服务端配置。

l 可用的 LDAP 服务器信息,包括 LDAP 服务器地址、域名、主机名、用户应用文件夹以及 LDAP 用户所属角色组的名称。

l BMC 当前用户的密码。

步骤 1 登录 BMC WebUI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新手入门 > 用户登录”章节。

步骤 2 配置 LDAP 服务器信息。

1. BMC WebUI ,选择“用户 & 安全 > LDAP ”。

2. 单击“ LDAP 使能”后的 ,此按钮变为 ,表示 LDAP 功能已经启用。

3. 配置 LDAP 服务器参数。

必须配置的参数包括:

输入 LDAP 服务器的 IP 地址,如“ 192.168.66.66 ”。

输入 LDAP 服务器端口号。

输入 LDAP 服务器的域名,如“ example.com ”,域名和 LDAP 服务器下的域名保持一致。

输入当前登录 BMC 的用户密码。

其它参数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相关参数说明请参考“ LDAP ”章节。

4. 单击“保存”。

步骤 3 (可选)导入 LDAP CA 证书

若开启了证书验证功能,需要导入 LDAP CA 证书。请用户自行从 CA 证书颁发机构获取证书文件。

1. 配置 BMC WebUI DNS 地址为 LDAP 服务器地址,详细操作请参见 LDAP 章节。

2. 单击“上传证书”后的“浏览”,选择要上传的根证书,证书支持 .cer .pem .cert .crt 格式。

3. 单击“上传”,上传成功后,证书状态会显示 LDAP CA 证书已上传。

请定期更新证书,否则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步骤 4 配置 BMC LDAP 组信息

1. 在“ LDAP 用户组”区域单击“添加”或 ,进入“添加组”编辑区域框。

2. 输入 BMC 的用户密码。修改 LDAP 信息前需要输入当前登录的用户密码。

3. 配置 LDAP 组参数。

输入 LDAP 用户所属角色组的名称,如“ info_group1 ”(即 6.5.1 配置目录服务器 中创建的 LDAP 组)。

输入 LDAP 组应用所在文件夹。

LDAP 服务器下用户的组所在的组织单位名保持一致,如“ company/department ”(即 6.5.1 配置目录服务器 中涉及的最下层组织单位),最大长度为 255

选择已设定的登录规则。

选择登录接口。

选择 LDAP 组权限。

4. 单击“保存”。

步骤 5 使用域帐号登录 BMC

1. 输入已在 LDAP 服务器生效的帐号密码。

2. 在域名下拉列表,选择对应 LDAP 服务器的域名。

3. 单击“登录”。

---- 结束

6.5.3 BMC 侧配置 Kerberos 功能

BMC WebUI 的“ Kerberos ”提供“ Kerberos 用户组”功能,设置 Kerberos 用户后,可以直接使用 Kerberos 用户访问 BMC

l Kerberos 是一种网络认证协议,通过密钥系统为客户机或服务器应用程序提供强大的认证服务。

l BMC 系统仅提供 Kerberos 用户的接入功能。

l 启用 Kerberos 功能,使用 Kerberos 帐户登录 BMC 时,该帐户相关的安全策略(密码检查、密码有效期、密码最短使用期限、不活动期限、禁用历史密码、登录失败锁定)由认证服务端配置。

l 可用的 Kerberos 服务器信息,包括 Kerberos 服务器地址、领域以及 Kerberos 用户所属角色组的名称。

l Windows AD 中,为 BMC 生成密钥表文件。生成密钥表的详细操作请参见本文档 6.5.1 配置目录服务器 步骤 8

l BMC 当前用户的密码。

步骤 1 配置 BMC 主机名和域名。

此处配置的主机名和域名必须与 AD 域服务中的主机名和域名相同。 AD 域服务中配置主机名步骤请参见本文档 6.5.1 配置目录服务器 步骤 5

1. 登录 BMC WebUI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新手入门 > 用户登录”章节。

2. 配置 BMC 主机名和 DNS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 6.6 配置 BMC WebUI DNS (手动)

3. 配置 BMC 时区与 Kerberos 服务器时区一致。

a. BMC WebUI ,选择“ BMC 管理 > 时区 &NTP ”。

b. 在“地区”和“时区”下拉列表中,选择要设置的参数。

c. 单击“保存”。

4. 开启 NTP

此步骤是为了确保 BMC 时间与 Kerberos 服务器的时间一致。

a. BMC WebUI ,选择“ BMC 管理 > 时区 &NTP ”。

b. 在“ NTP 功能”区域中,选择“开启”。

c. 单击“保存”。

步骤 2 配置 BMC Kerberos 服务端信息。

1. BMC WebUI ,选择“用户 & 安全 > Kerberos ”。

2. 单击“ Kerberos 使能”后的 ,此按钮变为 ,表示 Kerberos 功能已经启用。

3. 配置 Kerberos 服务器参数。

必须配置的参数包括:

输入 Kerberos 服务器的领域,如“ example.com ”,领域和 Kerberos 服务器下的领域保持一致。

输入 Kerberos 服务器的 IPv4 地址,如“ 192.168.66.66 ”。

输入 Kerberos 服务器端口号。

导入 Kerberos 密钥表。详细操作请参见本文档“用户 & 安全 > Kerberos ”中的 导入密钥表

输入当前登录 BMC 的用户密码。

其它参数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相关参数说明请参考“用户 & 安全 > Kerberos ”章节的 启用 Kerberos 认证并配置域服务器基本属性

4. 单击“保存”。

步骤 3 配置 Kerberos 用户组信息。

1. BMC WebUI ,选择“用户 & 安全 > Kerberos ”。

2. 在“ Kerberos 用户组”区域单击 进入“修改用户”编辑区域框,或单击“添加”进入“添加组”编辑区域框。

3. 配置 Kerberos 组参数。

输入 Kerberos 用户所属角色组的名称,如“ info_group1 ”(即 6.5.1 配置目录服务器 中创建的 Kerberos 组)。

输入 Kerberos 组应用所在文件夹。

Kerberos 服务器下用户的组所在的组织单位名保持一致,如“ company/department ”(即 6.5.1 配置目录服务器 中涉及的最下层组织单位),最大长度为 255

配置 SID

选择 Kerberos 组权限。

选择已设定的登录规则。

选择登录接口。

相关参数说明请参考“用户 & 安全 > Kerberos ”章节的 3-46

4. 输入当前登录的用户密码。

5. 单击“保存”。

步骤 4 为支持的浏览器配置单点登录。 Chrome 不需要进行配置。

Internet Explorer 中启用单点登录。

以下以 Internet Explorer 11 为例进行说明。其它浏览器版本可能具有不同的步骤。

1. Internet Explorer 中启用身份验证。

a. 单击 打开 Internet 选项窗口。

b. 选择“ Internet 选项 > 高级”。

c. 勾选安全性区域的“启用集成 Windows 验证”。

d. 单击“确定”。

2. BMC 域添加到 Internet 区域中。

a. 选择“ Internet 选项 > 安全”。

b. 单击“高级”。

c. 在“将该网站添加到区域框”中输入要添加的站点,例如“ *.example.com ”。

d. 单击“添加”。

e. 单击“关闭”。

3. 启用“仅在 Intranet 区域中自动登录”。

a. 选择“ Internet 选项 > 安全”。

b. 单击“自定义级别”。

c. 滚动至用户身份验证区域,选中“仅在 Intranet 区域中自动登录”。

d. 单击“确定”。

e. 如需关闭“ Internet 选项”对话框,单击“确定”。

4. 关闭并重启 Internet Explorer ,以确保 步骤 4.1 步骤 4.3 中的更改生效。

Firefox 中启用单点登录

以下以 Firefox 17.0 为例进行说明。其它浏览器版本可能具有不同的步骤。

1. 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 about:config ”,打开浏览器配置页。

2. 如果显示“这样可能会失去质保!”提示消息,请单击“我保证会小心”。

3. 在浏览器搜索框中输入“ network.negotiate ”。

4. 双击“ network.negotiate-auth.trusted-uris ”。

5. 在弹出的输入框中输入 BMC DNS 的域名(例如“ example.com ”)。

6. 单击“确定”。

步骤 5 使用 Kerberos 域帐户或通过 SSO 登录 BMC

方式一:通过 Kerberos 域帐户登录

1. 输入已在 Kerberos 服务器生效的帐号密码。

2. 在域名下拉列表,选择对应 Kerberos 服务器的域名,例“ example.com(KRB) ”。

3. 单击“登录”。

方式二:通过 SSO 一键登录

1. 在已完成 步骤 4 配置的浏览器中输入 BMC FQDN 地址,如“ https:// 主机名 . 域名”。

2. 单击“单点登录”。

---- 结束

6.6 配置 BMC WebUI DNS (手动)

BMC WebUI 的“ BMC 管理 > 网络配置”提供“配置 DNS ”功能,设置 DNS 后,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域名地址访问 BMC

l 域名地址 = 主机名 + 域名。如:主机名为“ mytest ”,域名为“ example.com ”,那么域名地址为“ mytest.example.com

l DNS 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系统),因特网上作为域名和 IP 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能够使用户更方便的访问互联网,而不用去记住能够被机器直接读取的 IP 数串。

进行配置之前,请先规划好配置过程中所需数据:

l BMC 主机名。

l 可用的 DNS 服务器信息。

DNS 服务器地址

DNS 服务器域名

步骤 1 登录 BMC WebUI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新手入门 > 用户登录”章节。

步骤 2 BMC WebUI ,选择“ BMC 管理 > 网络配置”。

步骤 3 在“设置 BMC 主机名”区域框,设置 BMC 主机名,如“ mytest ”。

步骤 4 单击“保存”。

步骤 5 在“ DNS ”区域框,单击“手动配置”。

选择手动设置 DNS 信息后,用户可以手动配置 DNS 服务器的域名、首选 DNS 服务器地址和备用 DNS 服务器地址。

步骤 6 配置 DNS 地址。

1. 输入 DNS 域名,如“ example.com ”。

2. 输入 DNS 首选服务器,如“ 192.168.66.66 ”。

3. 输入 DNS 备用服务器。

4. 单击“保存”。

步骤 7 在连接 BMC 的本地 PC 中,配置本地 DNS 地址为 DNS 服务器地址。

请保证本地 DNS 地址和 BMC DNS 地址一致,否则本地 PC 无法通过网络访问 BMC

步骤 8 使用域名登录 BMC WebUI

域名地址 = 主机名 + 域名。如:主机名为“ mytest ”,域名为“ example.com ”,那么域名地址为“ mytest.example.com

在浏览器输入域名地址,如“ mytest.example.com ”,即可访问 BMC WebUI

---- 结束

6.7 配置 SSH 用户密钥登录 BMC 命令行

用户通过 SSH 方式登录 BMC 时,有两种认证方式:

l 输入密码认证:需要每次登录时都输入密码,不但操作不便,而且存在密码泄露的隐患。

l 使用密钥认证:只需要进行一次设置,后续登录操作都不需要输入密码。且由于密钥的对称性,导致用户必须通过具有对应密钥的客户端,才能使用 SSH 方式登录 BMC ,提高了安全性。

此章节指导用户进行 SSH 密钥管理,实现 SSH 密钥认证方式登录 BMC

l 已存在可连接到服务器 BMC 的客户端

l BMC 上已添加接口类型为 SSH 的用户

l 生成的 SSH 公钥类型: RSA DSA

l BMC 管理网口 IP 地址

l SSH 服务端口号

l 登录工具,例如“ putty.exe ”。

l 密钥生成工具,例如“ puttygen.exe ”。

上述工具为免费工具,请自行在互联网搜索下载。

l 生成 SSH 密钥

a. 在客户端(例如 PC )打开密钥生成工具(例如“ puttygen.exe ”),如 6-26 所示。

图6-26 密钥生成界面

SSL 证书通过在客户端浏览器和 Web 服务器之间建立一条 SSL 安全通道(访问方式为 HTTPS ),实现数据信息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加密传输,可以防止数据信息的泄露。 SSL 保证了双方传递信息的安全性,而且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器证书验证他所访问的网站是否是真实可靠。产品支持 SSL 证书替换功能,为提高安全性,建议替换成自己的证书和公私钥对,并及时更新证书,确保证书的有效性。

此章节指导用户进行 SSL 证书替换。

已存在可连接到服务器 BMC 的客户端。

登录 BMC WebUI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新手入门 > 用户登录”章节。

请根据实际需求执行不同的操作:

l 当客户端存在正式的证书颁发机构颁发的 SSL 证书时,请执行 •导入 SSL 证书

l 当客户端存在用户手动生成的 SSL 证书时,请执行 •导入 SSL 证书 •向浏览器添加根证书

l 当用户需要自定义证书信息并使用正式的证书颁发机构颁发 SSL 证书时,请执行 •申请 SSL 证书 •导入 SSL 证书 •向浏览器添加根证书

当用户需要自定义证书信息并使用证书生成工具手动生成 SSL 证书时,请执行 •自定义证书信息 •申请 SSL 证书 •导入 SSL 证书 •向浏览器添加根证书

l 自定义证书信息

a. BMC WebUI ,选择“ Web 服务 > SSL 证书”。

b. 单击“自定义”打开自定义 SSL 信息的界面。

c. 在“步骤一:生成 CSR ”区域框中,输入自定义的证书请求信息。

自定义信息包括:国家、省份、城市、公司、部门和常用名。

d. 单击“保存”。

e. 按照弹出的对话框的提示信息导出 CSR 文件到客户端。

l 申请 SSL 证书

SSL 证书可通过如下方式获取:

向正式的证书颁发机构申请 SSL 签名证书。(推荐方式)

使用证书生成工具(例如 openssl )手动生成 SSL 签名证书和根证书。

证书生成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请用户自行从互联网下载。

l 导入 SSL 证书

a. 在“ SSL 证书”界面单击“自定义”。

b. 导入 SSL 证书。

n (使用证书颁发机构申请的 SSL 证书时)在“步骤二:导入服务器证书”区域框中,单击“浏览”,选中 •申请 SSL 证书 中获取的 SSL 签名证书,并单击“保存”。

n (使用用户手动生成的 SSL 证书时)在“自定义证书”区域框中,单击“浏览”,选中 •申请 SSL 证书 中获取的 SSL 签名证书,在“证书密码”后的文本框中输入传输过程中采用的密码,并单击“保存”。

导入后,会返回“操作成功”信息。

c. 重新登录 BMC WebUI

l 向浏览器添加根证书

导入的 SSL 证书如果不是从正式的证书颁发机构获取,而是用户自己使用工具生成,在导入该 SSL 证书后,还需要确认客户端浏览器中是否已存在对应的根证书。

下面以 IE 为例说明如何在浏览器中查看并添加认证机构的根证书。

a. 打开浏览器。

b. 在工具栏中选择“工具 > Internet 选项”。

弹出“ Internet 选项”窗口。

c. 在“内容”页签中单击“证书”。

打开“证书”窗口。

d. 在“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页签中查看办理 SSL 证书的机构是否在列表中。

n => e

n => f

e. 查看证书是否过期。

n => f

n => g

f. 单击“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下方的“导入”。按照提示信息导入或重新导入根证书。

g. 重新打开浏览器,观察地址栏是否已存在 标识。

n => 操作完成

n => 请联系技术支持处理

6.9 配置 BMC Syslog 日志上报功能

BMC WebUI 的“维护诊断 > 告警上报”提供 Syslog 日志上报配置接口,可以设置 BMC 系统向第三方服务器以 syslog 报文方式发送日志信息。

已存在可连接到服务器 BMC 的客户端。

进行配置之前,请先规划好配置过程中所需数据:

l syslog 属性

用于识别信息来源的主机标识(“单板序列号”、“产品资产标签”或“主机名”)。

传输过程使用过的协议类型(包括“ TLS ”、“ TCP ”或“ UDP ”)。

syslog 认证方式(包括“单向认证”和“双向认证”)。

传输日志的级别

l syslog 服务器和报文格式

上报通道的状态

服务器地址

服务器端口号

上报日志的类型

已从互联网下载免费的证书生成工具“ openssl ”。

步骤 1 生成证书。

请用户使用证书生成工具手动生成所需证书:

l 单向认证时,需要的证书包括 syslog 服务器证书和服务器根证书。

l 双向认证时,需要的证书包括 syslog 服务器证书和服务器根证书、 syslog 客户端证书和客户端根证书。

操作方法可参考从互联网下载“ openssl ”的说明文档。

步骤 2 将证书上传到 syslog 服务器。

请使用文件传输工具(支持 SFTP 协议,例如 WinSCP )将所需证书上传到 BMC 文件系统的指定目录(例如“ /tmp ”)。

l 单向认证时,需要将服务器证书上传到 syslog 服务器。

l 双向认证时,需要将服务器证书和客户端根证书上传到 syslog 服务器。

请定期更新证书,否则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步骤 3 登录 BMC WebUI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新手入门 > 用户登录”章节。

步骤 4 配置 syslog 属性。

1. BMC WebUI ,选择“维护诊断 > 告警上报”。

2. 在“ Syslog 报文通知”区域框中,开启 syslog 报文上报功能。

3. 按照界面信息配置“ Syslog 消息格式”、“ Syslog 主机标识”、“告警级别”、“传输协议”、“认证方式”。

详细信息请参考 3-26

4. 上传证书。

当“认证方式”为“单向认证”时,将 步骤 1 中生成的 服务器根证书 上传到 BMC

当“认证方式”为“双向认证”时,将 步骤 1 中生成的 服务器根证书 客户端证书 上传到 BMC

步骤 5 配置 syslog 服务器信息和报文格式。

1. 选择 syslog 报文发送通道。

2. 单击“编辑”,显示指定通道的编辑区域框。

3. 单击 ,使能发送通道。

按钮变为 ,表示启用该发送通道。

4. 按照界面信息配置“服务器地址”、“端口”、“日志类型”。

5. 单击“测试”。

显示“操作成功”,表示该通道可用。

---- 结束

6.10 使用 VNC 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BMC 实现的 VNC 服务配置功能,丰富了 KVM 操作接口,提供了更灵活的 KVM 操作方式。由于 VNC 协议的开源性,当前有多种第三方 VNC 工具供您自由选择,可以根据需要从第三方获取。

VNC 服务支持 SSL 加密和不加密两种传输模式,此处以不加密传输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客户端(例如 PC )已连接到服务器 BMC 管理网口。

l BMC 管理网口的地址和端口号(即 VNC 服务端口号)

l VNC 服务密码

客户端(例如 PC )已下载并安装第三方的 VNC 客户端软件,例如 TigerVNC RealVNC

步骤 1 使能 VNC 端口

BMC 支持通过 Web CLI IPMI Redfish 接口开启 VNC 服务并设置端口号,下面以在 Web UI 中的操作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1. 登录 BMC WebUI 。详细信息请参见本文档“新手入门 > 用户登录”章节。

2. BMC WebUI ,选择“服务管理 > VNC ”。

3. 开启 VNC 服务,并设置端口号。 VNC 服务默认为关闭状态。默认端口号为“ 5900 ”。

步骤 2 配置 VNC 属性

1. 在不采用 SSL 加密传输时,关闭 SSL 加密使能,设置 VNC 密码。

密码复杂度要求:

长度必须为 8 个字符。

至少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两种:

n 小写字母: a z

n 大写字母: A Z

n 数字: 0 9

至少包含一个以下特殊字符:

` !@#$%^&*()-_=+\|[{}];:'",<.>/?

出于安全考虑,保存设置时需要输入当前登录用户密码进行身份验证。

步骤 3 (可选) Linux 客户端使用 TigerVNC 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1. 在客户端的 TigerVNC 安装目录下,打开命令行控制台,并执行 vncviewer ipaddress:port 命令。

其中, ipaddress 表示服务器 BMC 管理网口 IPv4 IPv6 地址, port 表示 VNC 服务端口号。

打开 TigerVNC 的登录窗口,如 6-30 所示。

图6-30 TigerVNC 登录窗口

4. 在“ VNC Server ”右侧的文本框中输入要登录的服务器 BMC 管理网口 IP 地址。

地址格式为“管理网口 IP 地址( IPv4 地址或 IPv6 地址) : 端口号”,例如“ 192.168.100.169:5900 ”。

5. 单击“ Connect ”。

若弹出数据加密提示窗口,请单击“ continue ”继续进行操作。

弹出身份认证窗口,如 6-34

图6-34 RealVNC 客户端身份认证窗口

服务器操作系统内可以通过发送 IPMI 命令对 BMC 进行配置, IPMI 规范定义系统内发送到 BMC IPMI 命令是不需要认证的。为避免由此造成的安全隐患,请务必通过配置 IPMI 通行名单的方式来限制可对 BMC 下发的 IPMI 命令,保证 BMC 安全性。

只有通行名单中的 IPMI 命令,方可下发到 BMC

已存在可连接到服务器 BMC 的客户端。

已在客户端安装 IPMI 工具。

步骤 1 在客户端通过 IPMI 工具执行启动防火墙并设置通行名单的操作。

IPMItool 为例,可执行如下命令:

ipmitool.exe -I lanplus -H ibmcipaddr -U username -P password raw 0x30 0x93 0xdb 0x07 0x0 0x4a 0x01 0x01 0x01

l ibmcipaddr :表示 BMC 管理网口 IP 地址。

l username :表示登录 BMC 所需的管理员用户名。

l password :表示登录 BMC 所需的管理员密码。

步骤 2 向通行名单中添加命令。

IPMItool 为例,可执行如下命令:

ipmitool.exe -I lanplus -H ibmcipaddr -U username -P password raw 0x30 0x93 0xdb 0x07 0x0 0x3f 0x0 0x0 0x01 netfn cmd chan data

l ibmcipaddr :表示 BMC 管理网口 IP 地址。

l username :表示登录 BMC 所需的管理员用户名。

l password :表示登录 BMC 所需的管理员密码。

l netfn cmd han data :表示标准 IPMI 命令中包含的字段。

---- 结束

7.1 简介

独立远程控制台是基于服务器管理软件 BMC 的远程控制工具,其实现的功能与 BMC WebUI 的“远程控制”界面相同。用户可以使用此工具直接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而不需要考虑客户端浏览器与 JRE 的兼容性问题,方便您实时操作服务器。

独立远程控制台的基本原理如 7-1 所示。

图7-1 基本原理

当用户需要使用 BMC 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时,在客户端操作系统版本与 BMC 版本均符合独立远程控制台运行要求的情况下,相较 BMC WebUI 的“远程控制”界面,独立远程控制台可以提供更方便的操作。

下面介绍 Windows 系统下如何使用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客户端(例如 PC )已连接到服务器 BMC 管理网口。

l BMC 管理网口的地址和端口号

l 登录 BMC 所需的用户名和密码

独立远程控制台软件包已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并解压。

步骤 1 配置客户端(例如 PC IP 地址,使其与 BMC 管理网口网络互通。

步骤 2 双击“ KVM.exe ”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如
7-2 所示。

图7-2 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界面

l 端口号优先对应 HTTPS 服务端口号,其次对应 RMCP+ 服务端口号。

l 输入 IPv6 地址时,必须使用 [ ] 将其括起来,而 IPv4 地址无此限制。例如:“ [fc00::64]:444 ”、“ 192.168.100.1:444 ”。

l 当端口号为默认值时,“网络地址”中可不加端口号。

步骤 4 选择登录模式,并单击“连接”。

l 共享模式:可以让 2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l 独占模式:只能有 1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操作。

弹出如 7-3 所示的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图7-3 安全风险提示

当用户需要使用 BMC 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时,在客户端操作系统版本与 BMC 版本均符合独立远程控制台运行要求的情况下,相较 BMC WebUI 的“远程控制”界面,独立远程控制台可以提供更方便的操作。

下面介绍 Ubuntu 系统下如何使用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l 客户端(例如 PC )已连接到服务器 BMC 管理网口。

l 系统已安装 ipmitool 工具,且 ipmitool 工具版本高于 1.8.14

l BMC 管理网口的地址和端口号

l 登录 BMC 所需的用户名和密码

独立远程控制台软件包已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并解压。

步骤 1 配置客户端(例如 PC IP 地址,使其与 BMC 管理网口网络互通。

步骤 2 打开控制台,并将独立远程控制台所在文件夹设置为工作路径。

步骤 3 执行 chmod +x KVM.sh 设置独立远程控制台的权限。

步骤 4 执行 ./KVM.sh ,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如
7-5 所示。

图7-5 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界面

l 端口号优先对应 HTTPS 服务端口号,其次对应 RMCP+ 服务端口号。

l 输入 IPv6 地址时,必须使用 [ ] 将其括起来,而 IPv4 地址无此限制。例如:“ [fc00::64]:444 ”、“ 192.168.100.1:444 ”。

l 当端口号为默认值时,“网络地址”中可不加端口号。

步骤 6 选择登录模式,并单击“连接”。

l 共享模式:可以让 2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l 独占模式:只能有 1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操作。

弹出如 7-6 所示的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图7-6 安全风险提示

当用户需要使用 BMC 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时,在客户端操作系统版本与 BMC 版本均符合独立远程控制台运行要求的情况下,相较 BMC WebUI 的“远程控制”界面,独立远程控制台可以提供更方便的操作。

下面介绍 Mac 系统下如何使用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l 客户端(例如 PC )已连接到服务器 BMC 管理网口。

l 系统已安装 ipmitool 工具,且 ipmitool 工具版本高于 1.8.14

l BMC 管理网口的地址和端口号

l 登录 BMC 所需的用户名和密码

独立远程控制台软件包已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并解压。

步骤 1 配置客户端(例如 PC IP 地址,使其与 BMC 管理网口网络互通。

步骤 2 打开控制台,并将独立远程控制台所在文件夹设置为工作路径。

步骤 3 执行 chmod +x KVM.sh 设置独立远程控制台的权限。

步骤 4 执行 ./KVM.sh ,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如
7-8 所示。

图7-8 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界面

l 端口号优先对应 HTTPS 服务端口号,其次对应 RMCP+ 服务端口号。

l 输入 IPv6 地址时,必须使用 [ ] 将其括起来,而 IPv4 地址无此限制。例如:“ [fc00::64]:444 ”、“ 192.168.100.1:444 ”。

l 当端口号为默认值时,“网络地址”中可不加端口号。

步骤 6 选择登录模式,并单击“连接”。

l 共享模式:可以让 2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l 独占模式:只能有 1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操作。

弹出如 7-9 所示的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图7-9 安全风险提示

当用户需要使用 BMC 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时,在客户端操作系统版本与 BMC 版本均符合独立远程控制台运行要求的情况下,相较 BMC WebUI 的“远程控制”界面,独立远程控制台可以提供更方便的操作。

下面介绍 Redhat 系统下如何使用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服务器实时桌面。

l 客户端(例如 PC )已连接到服务器 BMC 管理网口。

l 系统已安装 ipmitool 工具,且 ipmitool 工具版本高于 1.8.14

l BMC 管理网口的地址和端口号

l 登录 BMC 所需的用户名和密码

独立远程控制台软件包已下载到客户端(例如 PC )并解压。

步骤 1 配置客户端(例如 PC IP 地址,使其与 BMC 管理网口网络互通。

步骤 2 打开控制台,并将独立远程控制台所在文件夹设置为工作路径。

步骤 3 执行 chmod +x KVM.sh 设置独立远程控制台的权限。

步骤 4 执行 ./KVM.sh ,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如
7-11 所示。

图7-11 独立远程控制台登录界面

l 端口号优先对应 HTTPS 服务端口号,其次对应 RMCP+ 服务端口号。

l 输入 IPv6 地址时,必须使用 [ ] 将其括起来,而 IPv4 地址无此限制。例如:“ [fc00::64]:444 ”、“ 192.168.100.1:444 ”。

l 当端口号为默认值时,“网络地址”中可不加端口号。

步骤 6 选择登录模式,并单击“连接”。

l 共享模式:可以让 2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l 独占模式:只能有 1 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操作。

弹出如 7-12 所示的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图7-12 安全风险提示

BMC 配置文件、 BIOS 配置文件和 RAID 控制器配置文件的说明如 8-1 8-2 8-3 所示。

为保证数据安全性,服务器更换主板后导入原配置文件时, BMC 部分配置、 RAID 控制器部分配置不随配置文件生效。

仅支持导入导出 BMC 配置、 BIOS 配置和部分的 RAID 控制器配置。

表8-1 BMC 配置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