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灾、化学性爆炸
氧气(含液氧),是该生产装置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助燃物质,为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压力管道人。
当空气中氧浓度增到25%时,已能激起活泼的燃烧反应;
氧浓度到达27%时,有个火星就能发展到活泼的火焰。
所以在氧气车间和制氧装置周围要严禁烟火。
当衣服被氧气饱和时,遇到明火即迅速燃烧。
特别是沾染油脂的衣服.遇氧可能自燃。
因此,被氧气饱和的衣服应立即到室外通风稀释。
同时,制氧机操作工或接触氧气、液氧的人不准抹头油。
空气装置主要使用透平油和润滑油。透平油闪点(开杯)≥195℃,系丙类火灾危险性可燃液体。增压透平膨胀机透平油管道,一旦输油管道发生泄漏,遇高热或明火,会引起火灾、爆炸。润滑油闪点(开杯)≥230℃,系丙类火灾危险性可燃液体。输油管道一旦发生泄漏,遇高热或明火,也会引起火灾、爆炸。
3.碳氢化合物
原料空气中含有一定是的碳氢化合物,它们的闪点都非常低,爆炸极限较宽。生产过程中碳氢化合物如果在空分装置内过量积聚,遇高热可能引起爆炸。
空分塔中,可爆物质主要有:
乙炔(C2H2)和其他碳氢化合物〔CnHm(C2H2除外)〕等。
在这些危险杂质中,乙炔是形成爆炸的最主要的根源。
这是因为乙炔在液氧中的溶解度极低,约5.2cm3/L液氧,过剩的乙炔就会以白色固态微粒悬浮在液氧中。
而乙炔又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性质极不稳定。
当压力高于2.94MPa的氧气直接与油脂接触时,就会发生激烈的氧化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由于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因而很快就能达到油脂的燃点,从而使油脂迅速燃烧。
如果燃烧发生在管道、容器中,会使其温度急剧升高,可以达到3000℃左右,压力可以增加10倍,势必造成爆炸。
当空分装置发生氧气泄漏、或检修氧气罐时未置换或置换不彻底,作业环境达到富氧状态〔空气中氧含量超过21%(体积分数)〕,遇火星或高温易发生火灾事故。
富氧状态下的火灾事故常被人们所忽视。
人们常常认为富氧状态又不是纯氧不会有什么问题。
其实在富氧状态下许多难燃物质变得可燃,可燃物质变得易燃,最小点火能下降很多。
燃烧速度快,不易扑救。
富氧状态的火灾事故已发生多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如2001年2月6日 ,甘肃某钢铁集团一球罐值班室内氧气管道泄漏,电气火花引起火灾,烧死3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压力管道人。
2001年8月9日,山东某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对某气体厂氧气储罐进行检测时,因未置换,罐内氧气含量高,打磨焊缝时引起火灾,烧死3人;2000年8月 21日,江西萍乡钢铁公司制氧厂,检修1500制氧机时 ,因液氧排放不当,检修现场成富氧状态,在检修时发生燃爆事故,死亡22人,伤24人。
制氧遇到火灾应如何抢救?造成火灾的原因很多,有油类起火、电气设备起火等。氧气车间存在着大量的助燃物(氧气和液氧),具有更大的危险性。灭火的用具有灭火器、砂子、水、氮气等。对不同的着火方式,应采用不同的灭火设备。首先应分清对象,不可随便乱用,以免造成危险。当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的液体或油类着火时,若用水去灭火,则会使着火地区更加扩大。应该用砂子、蒸汽或泡沫灭火器去扑灭,或者用隔断空气的办法使其熄灭。电气设备着火时,不可用泡沫灭火器,也不可用水去灭火,而需用四氯化碳灭火器。因为水和泡沫都具有导电性,很可能造成救火者触电。电线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用砂子去扑灭。 一般固体着火时,可用砂子或水去扑灭。氧气管道着火时,则首先要切断气源。 身着衣服着火,不得扑打,应该用救火毯子将身体裹住,在地上往返滚动。
(二)物理性爆炸
空分装置中空气压缩机组、空气预冷系统、空气纯化系统,分馏塔冷箱系统、增压透平膨胀机组、氧气透平压缩机组、氮气透平机组等均为压力容器。如果压力超过设计允许值或压力表、安全阀失灵,均存在着裂纹、破碎、爆炸的危险。
2006年5月30 日15 时,浙江义乌市凌云立交桥工地,一人在卸氧气瓶过程中发生气瓶碰撞,引发爆炸,该人当场死亡。此人为无证无照的非法经营者,据中国气协焊割气委员会专家组浙江委员一行4 人6 月20日到义乌市调查,事故发生情况为:死者冯XX,男,29 岁,从2003 年开始从事气瓶运输及气体销售工作。车辆为一辆福田0。8 吨皮卡小货车,车辆高0。8 米(距地面),车辆有危险品运输资格证,冯本人有危化品押运员证。
2006年5年30 日早晨(当天阴天)冯某从义乌市XX 气体制造公司提出氧气20 瓶、乙炔4 瓶、二氧化碳3 瓶,沿路销售(装卸)。
到凌云立交桥(在建)下面时已是下午3 时许,冯在给工地卸氧气瓶时,爆炸突然在车厢上发生,冯当场被炸得血肉横飞,只剩下一条胳膊、一只脚、一片后脑壳,惨不忍睹。
有一碎片(约10 公斤)飞出约160米远,砸坏了变压器油箱,弹起后又砸坏一工棚墙上的薄铁板。
爆炸是一只氧气瓶,一碎片击中一只倒在车边的乙炔瓶,导致乙炔瓶底部被炸开。
该车停在黄泥土路上,地上无坚硬物。
应是物理爆炸,因为容器本身不能承受正常的工作压力,气瓶充装单位是浙南一个地下黑市场购买来路不明的旧钢瓶。
在调查中,就发现工地上2 只这样的、超期很久(钢印都模糊不清)、且看不清是充装那类气体的气瓶(实际由义乌市XX 气体公司充装,为氧气)而这些气瓶的产权(包括爆炸的那只)都属该公司。
据知情人反映,这次爆炸的气瓶就是从浙南“地下市场”买回来的,同一批买回来的还不少。
不容置疑,埋下了“隐形炸弹”,事故的主要责任应由充装单位(气瓶产权单位)承担。
二.电气伤害
电气伤害是电能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有触电伤害、电磁场伤害及间接伤害3种类型。电气伤害事故以触电伤害最为常见,而绝大部分触电伤害都属于电击伤害。根据国内外的统计资料,单相触电事故占全部触电事故的70%以上。因此,防止触电事故的技术措施应该把防止单相触电作为重点对象。不熟悉电气设备的人员不可乱动或擅自修理设备;清理电器设备时,不得用水冲洗或用湿布擦拭;
厂区内的电气设备、电缆敷设及配电装置随处可见,存在着电气设施、电气(器)设备因防火防爆、防水防潮、安全保护设施不完善、电缆敷设不合理造成人体触电伤害事故的可能。另外,因防雷接地措施不完善也会发生雷电伤害事故。
当装置中液化的气体流速增高时,静电场的强度便迅速提高,且可能达到较高的电压而发生静电火花,形成火灾爆炸的引爆源。空分塔的爆炸事故,常常是静电火花形成的引爆源。
三.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事故是机械设备运转时造成人员伤害的主要事故类型。实际工作中,往往把运动的机械、机械部件、工件,人体或人体的一部分一旦进入则可能受到伤害的危险区域当作机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该项目的机械伤害事故危险源有:空气透平压缩机系统、空气预冷系统、增压透平膨胀机中的电机、联轴器、泵等,如果机械转动部件外露,防护措施和必要的安全装置不完善,可能使操作人员的头发、服饰缠绕其上而造成人身伤害。
四.高处坠落
坠落事故的物理本质是人体具有势能的意外释放。根据《高处作业分级》(GB/T608-1993)规定,高于2m(含2m)以上作业面存在着高处坠落的可能。作业人员处于坠落基准面2m以上高处和低于地面的坑、井的情况很多,存在坠落事故危险源。
如空气压缩机组、空气冷却塔、水冷却塔、空气纯化系统、分馏塔冷箱系统、主换热器、液氮液空过冷器、粗氩塔、精氩塔、增压透平膨胀机组、氧气活塞压缩机组、氮气透平压缩机组等,其巡检处均高于2m(含2m)以上,上面的巡检人员将可能发生坠落事故。工人作业或巡检需要沿着不同的运转层,经过不同高度的平台和钢梯,存在着坠落伤害危险。
另外,因生产设备和各种管道的布置需要,在厂房内的不同运转层的地面上留有生产设备升降口、吊装孔、闸门井、排水沟、坑池以及地下设备运转层,也会因设防措施不完善发生坠落伤害事故
五.冷冻伤害
低温环境会引起冻伤、体温降低,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低温作业人员受低温环境影响,操作功能随温度的下降而明显下降。如手皮肤温度降到15.5℃时,操作功能开始受到影响;降到4~5℃时,几乎完全失去触觉的鉴别能力和知觉。
生产的液氧、液氮、液氩等产品,一旦由于输送这些产品的泵、阀门、管道及贮罐等设备密封不严,设备发生裂纹或破碎,将发生泄漏事件,喷洒到操作人员的身体上,由于它们的沸点非常低,加之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会造成人体冷冻伤害。
在处理盛有这些液体的管道、阀门或容器等时,必须带上保温手套,防止造成冻伤。
和低温液体接触的组织会产生类似热烧伤的伤害,并且导致广泛受伤的组织严重地冻结,用大量微温的水(105-115℉(41-46℃))冲洗患部,以解除其结冻,解开任何可能会限制血液循环的衣服,绝对不可用热,严如受伤的区域很广则要用消毒保护性的绷带或乾净的布置盖伤处,防止患部受到更多的伤害,并且立即看医生.
冻伤应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促进肢体复温,不可用雪擦、火烤,否则会加重冻伤。
六.噪声危害
空分装置生产过程中的噪声源很多,主要有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及电磁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是由气体振动产生的,如气体中产生涡流或发生压力突变等。机械性噪声是由固体振动产生的,如机械金属板、轴承、齿轮、管道发生振动等。电磁性噪声是由于高次谐波磁场相互作用引起了电磁性振动措施的噪声,如电动机、变压器产生的噪声就属于这种噪声。
工业噪声主要来自于原料空气过滤器;空气透平压缩机、空气预冷系统(空气冷却塔、水冷塔、冷却水泵、冷冻水泵等);分子筛纯化系统(动力设备、放空器等);增压透平膨胀机;分馏塔上的氧气、氮气放空部位;氧气压缩机以及为液氧贮罐、液氮贮罐、液氩贮罐配套的输送液化气体的泵等。这些都是噪声源。工业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听力损坏;人在强烈的长时期持续的噪声作用下,听觉器官会发生功能性改变,进而发展为器质性病变,产生听力损伤和噪声聋2种危害。
(2)噪声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调查发现,接触高噪声的工作人员表现易疲倦、易怒(躁性神经衰弱);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趋向增高);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
(3)噪声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噪声及变强度噪声对处理复杂信息的脑力活动的干扰;间断的强噪声(90dB以上)可使脑力活动错误率明显增多,以至于无法进行;强噪声使工人作业精力无法集中,失误率增加,而且干扰运货车辆、装卸机械、道路交通警示鸣笛与指挥信号的传递,易引发二次事故。
七.高温危害
根据国家标准《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1997)的规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即为高温作业。该项目中存在生产性热源的作业场所有各个系统中的气体压缩岗位。夏季,露天布置的工作岗位气温常常高于25℃,在上述生产设备附近的工作人员均会受到热辐射的危害。
在高温下,长期从事高温高湿作业,能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当热调节发生障碍时,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可引起如中署等反应。水盐代谢的失衡可导致血液浓缩、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这样就增加了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严重时引起循环衰竭和热痉挛。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高温作业工人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高温还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有导致工伤事故的危险。
八.窒息危害
(1)缺氧窒息
:根据《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当人呼吸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低于18%的时候,定为缺氧。轻度的缺氧反应,使人呼吸量增大,脉搏加快,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明显减弱,肌肉的协调运动失调;呼吸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于6%的时候,会即刻窒息死亡。如吸入纯氮(属于突发性的严重窒息),人就会立刻失去知觉,好像头部受到打击一样而跌倒,可能在几分钟内死亡。
分离装置的产品中,有氮气、液氮、液氩。它们在装置后部设备中产生,一旦发生泄漏,泄漏的氮气,会冲淡大气中的氧含量,使人吸入的气体中含氧量降低;泄漏的液氮、液氩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会立即汽化,也能使呼吸的气体中含氧量降低。轻度的气体泄漏,容易造成操作人员的缺氧反应;重度的气体泄漏,有可能会造成操作人员窒息死亡的严重后果。
如,1982年1月6日,上海某钢厂用2号6000m3/h制氧机的液氮作冷源,对精氩塔(该精氩塔在2台6000m3/h)制氧机中间进行调试,发现液氮阀泄漏,值班班长当即打开人孔进入保冷管道内检查,人进入后立即窒息,因人孔小,加上泄漏的是液氮,在保温管道上部监护的人一人拉不动窒息者,后面4个人虽奋力抢救,拉出后人已经死亡。抢救者也有1人窒息昏迷,因抢救快,才逐渐脱离了危险。
(2)机械性窒息
:空分系统漏液,打开人孔时,低温液体大量汽化,冷箱内珠光砂大量喷泄出来,埋住现场扒塔人员。国内这种喷砂事故曾发生多起,一般空分系统检修,扒珠光砂时,如果事先就发现系统有漏液现象,应先把顶部所有人孔盖板打开,如果不急于扒砂,可通入密封气或其它方法,加温一下珠光砂,使存储的液体汽化,即使不能全部汽化,减少存储量,也可减少喷砂量。若急于抢修,液体泄露量又不是很大,应在上部人孔盖板打开的前提下,迅速卸下底部珠光砂排放口,人员也马上撤离较远,这样即使珠光砂喷射出来,也能保证人员的安全。若液体泄露量很大,还是安全第一,延长珠光砂加温时间,确定无液体存储,再扒砂,以保证人员、设备安全。
2005年12月6日上午9时51分,贵州水钢氧气厂三号制氧机空分塔在检修过程中,珠光砂突然大量喷泄,雪白的珠光砂小山般堆了4、5米高,27名正在塔前装砂民工被埋在砂堆中,经抢救,20人脱险并在水钢总医院门诊部接受治疗,7名女工在此次事故中丧生。?据生还者介绍,当天上午9点30分左右,近百民工在现场作业,一些人用工具掏塔内杂物,一些人将掏出来的杂物用包装袋进行包扎,“轰隆”的一声巨响后,白色粉尘喷泄而出,将来不及逃生的民工掩埋在里面,幸存民工则四处逃窜。
某厂曾出现过一次的情况与大家想象不一样的扒砂爆炸事故,主塔加温好,大家为停不停冷箱密封气讨论,最后决定不停密封气,因为为抢时间,原来出现过扒出的珠光砂温度太低,所以想通入密封气继续加温珠光砂,在扒砂过程中,突然珠光砂从40米高的塔顶喷出,整个厂房象下雪一样,两米内看不见路,幸好珠光砂没有从底部的排砂口喷出,不然可能有人员伤亡了,有70立珠光砂喷出,珠光砂飘落的范围有200米厚厚的一层,事后分析原因是因为不停密封气,且珠光砂有冻结块,扒空珠光砂后,结块的珠光砂失去支撑力,下落,象活塞一样,刚好没停密封气,从顶部喷出 。
2009年07月15日江苏无锡惠山区前洲镇十五日上午七时三十分许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该地区一座氧气站在进行检修时发生倒塌,喷出来的珠光砂造成在场工人三人死亡,八人受伤。据了解,事发当时,为无锡新三洲特钢有限公司提供生产用氧的河南威龙空分集团公司正在对每小时六千标准立方氧气站进行检修。由于空分塔内的珠光砂急剧膨胀,导致大量珠光砂从冷箱口冲出,造成在场作业人员十一人吸入珠光砂粉尘。伤员被送往医院后,其中三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八人留院观察治疗。
空分装置的脱脂要经常用到三氯乙烯、四氯化碳、工业酒精等,使用不当就会发生中毒事故,首先了解一下这几种物质的特性:
装置三氯乙烯为无色液体,
气味似氯仿,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可燃限8.0%~10.5% ,几乎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及氯仿混溶,溶于多种固定油和挥发性油。潮湿时遇光生成盐酸。高浓度蒸气在高温下会燃烧。加热分解,放出有毒氯化物。加热至250~600℃,与铁、铜、锌、铝接触生成光气。能与钡、四氧化二氮、锂、镁、液态氧、臭氧、氢氧化钾、硝酸钾、钠、氢氧化钠、钛发生剧烈反应。相对密度:1.4649(20/4℃)熔点:-73℃沸点:86.7℃闪点:32.22℃(闭杯),三氯乙烯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及酒醉样症状。出现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三氯乙烯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三氯乙烯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CCl4),
为无色、易挥发、不易燃的液体。四氯化碳的蒸气较空气重约5倍,蒸气有毒,吸入人体2~4毫升就可使人死亡。四氯化碳蒸气经呼吸道吸收,暴露皮肤也可吸收少许。一般人在1~2g/立方米的四氯化碳蒸气浓度中30min以上即可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在320g/立方米浓度中5~10min将会中毒致死。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所以我们一般用于设备的去油去脂。四氯化碳为公认的肝脏毒物。急性四氯化碳中毒多因生产劳动中吸入其高浓度蒸气所致,以中枢性麻醉症状及肝、肾损害为主要特征。
2010年元月26日下午四时许,施工队正在对某厂的400m3氧气储罐内部进行去油去脂处理。突然,一名青工昏倒在罐内,一起施工的另两位员工赶忙连拉带抬地把昏倒的青工从罐内弄了出来。这时候该青工精神恍惚,两手僵硬,呼吸困难,口鼻流水,无力地躺在地上。送到医院救治后无大碍。事故原因:按照使用四氯化碳的安全规程,必须周围空气流畅,防止气体的聚集增浓,且要戴防护口罩。在作业时没有安装排气扇进行通风。又由于罐内又不通风,随着四氯化碳有毒气体的不断蒸发,罐内有毒气体逐渐增浓,人员吸入量逐渐增多,导致了这起事故。那为什么只有一人晕倒?经了解,一是其在下部作业,二是在作业时又把口罩去掉。因为四氯化碳的蒸气较空气重,有毒气体在下部较浓,所以该员工先出现中毒症状。
检查大水池或是清理水池中的漂浮物时,如果确认不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人掉进水池而发生淹溺事故。所以从事这样的工作时,要有专人监护、系好安全带,做好确认后再打开井盖。
十一.滑跌摔伤
上下楼梯未把护栏,双手提物,确认不够。
十二.辐射
压力容器探伤要用到γ射线和X射线,有的分析仪表(例如AI717)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辐射虽然肉眼看不见,但不够安全距离时,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长时间在辐射源集中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人,容易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体虚乏力、免疫力低下等,其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比正常人快二十四倍。所以在探伤时不要进入警戒区内,不要私自打开分析仪表。
十三.车辆伤害等其它伤害
综上所述,尽管空分装置有易燃易爆等各种危险,但如果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影响安全的诸多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操作人员严格遵循各种操作规程,精心操作,熟悉各种事故处理方法,并加强维护、管理,就能使装置安全,稳定、长期运转。
通过采取一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就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经济运行,预防事故,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一幕幕血的教训,大都是由于安全知识的贫乏和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用鲜血和伤痛买教训,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痛定思痛。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要化教训为经验,把安全的堤坝筑在心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用安全的意识统一思想,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自己,常怀安全之心,才能发现事故苗头,才能为企业为大家幸福奠定基础, 有了安全,我们才有愉悦的心情休闲漫步;有了安全,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去攀登人生阶梯,我们事情才会蒸蒸日上。
请把安全时刻放在心上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