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纯真的柑橘  ·  SSRS ...·  10 月前    · 
打盹的领带  ·  neo4j - APOC trigger ...·  2 年前    · 
聪明伶俐的皮带  ·  js uint8array to ...·  2 年前    · 

说起闸北公园,我小时候不大了解清楚它的历史背景,但需要网络上介绍其实闸北公园建成历史算是相当悠久。

闸北公园的起源与一位历史名人有关。早在1913年3月20号,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到22日不治身亡,到了1913年的6月26日,被安葬于当时的静安区闸北象仪巷,当时的政府为了建设宋教仁墓园,专门在此开辟了近百亩的土地,逐渐形成宋氏墓园,当时也被称为宋公园。到了1929年9月,当时的上海特别政府决定修理宋园,并作为公园向当时的上海市民开放。到了1949年6月,宋公园更名为教仁公园。解放后的1950年5月28日,教仁公园正式更明为闸北公园,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2020年5月12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闸北公园的晚樱正悄然开放,连马路上的花箱也换了花种,美得让人驻足,快跟随家人的镜头来看一看吧。

漫游闸北公园之前,闸北公园作为一座有着70多年的历史的老公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公园动静区域混杂,噪声扰民现象严重,园路系统主次区分不明显,道路地坪局部损坏,水体水质较差,建筑物风格多样,部分建筑物破损或者功能缺失。经过2018年10个月闭园改造之后重新开放,一座兼具生态休憩,观赏,文化功能,环境好公园,游园不一样体验。知道了以前游览过闸北公园前门放置水壶倒水雕塑现在被拆掉了、入园处有茶圣陆羽像像后的浮雕,讲述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整个过程的壁墙被现在拆掉了。

这个公园是免费的,长这么还是重来闸北公园,原本以为很无趣,很萧瑟的一个公园,却让人意外,美丽且生机勃勃,灵动却庄严肃穆!这里埋葬着宋教仁先生,这里是钱氏祠堂,这里是流浪猫的栖息之地,这里还是欣赏江南园林的好处!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学堂,常议论时政,萌生了"实行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1904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希望在将来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能争取多数席位,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到处演说。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袁世凯惶恐不安,策划构陷宋教仁,未果之下,指使洪述祖派刺客在上海火车站将宋教仁暗杀。

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孙中山先生为宋教仁撰写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一生坚守的民主宪政,是反对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宋教仁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思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葬宋于园内,墓呈半球形,墓前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

墓地中还立有宋教仁先生石雕像,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

康宝忠撰文,于右任书丹《宋教仁墓志铭初稿》

陕西于右任与湖南宋教仁都是近代史上的名人,两人交情深厚,本文便说说宋教仁逝世时作为老朋友的于右任,为宋教仁所作的挽辞,以此可见两人的交谊。

1913年3月20日晚,于右任与黄兴等人在上海送宋教仁至赴北上的火车站时,先是聚于接待议员会议室中,彼此熟者颇多。于右任与吴铁诚等人说话之间,忽不见黄兴与宋教仁,于误以为宋已登车,忙忙追入月台,而见其似未登车,将返之时骤闻枪响,则宋已身中三弹矣,已而匍匐卧阑干旁。----这几声枪响,时间是晚上十时四十分之顷。从者无不失色,急送邻近之沪宁铁路医院,因枪弹有毒,伤势严重,宋自知不治,旋于二日后逝世,时年卅一。这段过程,于右任都在身边。

钱氏宗 祠春晖堂 因疫情关闭暂不开放

上海钱氏宗祠春晖堂位于闸北公园内,是典型的“三进三出”清未民国建筑,青瓦、红砖、白墙;雕梁画栋,丹楹刻桷,层台累榭。内有正房、厢房、下房、雨廊,每个套院内落地高窗,精雕柱梁;外有半环护河,正门面对一座清秀玲珑、青板石刻小桥,桥宽2米,长3.5米,颖立小桥,豁然开朗,正门“钱氏宗祠”四个砖雕大字、端庄古朴,整个建筑前有花园,后有竹林,约占地7亩,丛立在闸北公园花木植被环抱之中。现被静安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建筑。

根据钱氏家谱记载,钱氏宗祠春晖堂于1918年由当代书法家、科学家钱荣民先生曾祖父出资建造,为了纪念唐末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并取名为春晖堂,自1918年至1966年一直为钱氏祭祖、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之殿堂。

上海钱氏宗祠春晖堂内原有9块精美绝伦的青瓦青砖结构的透雕,以砖雕“连环画”故事的方式叙述吴越王钱镠在位期间(公元852-932)丰功伟绩,吴越王钱镠由于采取“保境安民,不动干戈,纳土归宋,和平统一;关注民生,重农工商,兴修水利,修建钱塘”之政策,促进了两浙地区经济繁荣,渔盐桑蚕,文士荟萃,人才济济,利甲江南,其文化繁荣也著称于世。历经几代钱王大力修建钱塘江海塘,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于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钱塘富庶盛于东南”,之语。由于鼓励扩大垦田,于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人民称颂至今。

可惜的是,有些砖雕在“文革”期间被毁于一旦。至今,门楣上一块精美透雕“历经艰难”,幸免于难,总算保留至今,但原有的“保境安民”四字砖雕被敲掉了,至今没有恢复。依稀见证了上海近百年历史。

根据吴越钱王第35代世孙,也是上海钱氏宗祠春晖堂第4代嫡系长子钱荣民先生回忆,钱氏宗祠“春晖堂”堂匾和“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对联,为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所写,堂内另有一块《钱氏家训》红木刻匾,刻匾高1.6米,长9米,由海派文化巨匠吴昌硕大师书写,至今已不见踪影。

百年钱氏宗祠春晖堂也是上海历史开阜见证,春晖堂古宅历经三次劫难,第一次抗战期间,淞沪会战日本轰炸闸北,钱氏宗祠春晖堂周围建筑几乎全被炸毁,唯独钱氏宗祠侥幸没炸着,幸免留下,钱氏属人慷慨接济饱受战火中难民和松沪杭战中抗战将士,钱氏宗祠并成为国军87师一个团军事驻地,内建地道,外建碉堡。第二次解放上海,成为解放军某部指挥所,解放军下令保护室内外全部文物,秋毫无犯,在炮火连连的“战上海“中,又一次幸免。第三次“文革”,主体建筑终算保留了,室内外文物几乎毁于一旦,红木精刻的钱氏家训,春晖堂匾额,红木家俱,吴昌硕字画,围墙砖雕等古瓷器,古字画,全给红卫兵,造反队毁了,有些文物不翼而飞,仅仅留下一小部分砖雕,还是当年钱氏家人与闸北公园管理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半夜用泥糊上,刷上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才幸免被砸毁。

钱氏后人大多数遵循“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的家训,所以几千年来,钱氏富豪,大官者几乎没有。自唐末以来开枝散叶,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名家逾千人。近代以后更是出现人才井喷现象,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众多文坛硕儒、科技巨擎、国学大师,都出自这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上海钱氏宗祠春晖堂第4代嫡系传人钱荣民先生也是当代计算机科学家、书法家。被称为“书法家中的科学家、科学家中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计算机软件专利享誉海内外。

《钱氏家训》是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分个人篇 、家庭篇 、社会篇和国家篇。《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钱氏家训》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被中纪委网站推荐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楷模。其“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之名言,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引用。

读《钱氏家训》的启发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

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身教言教都重要;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贵香廊下游客休息

其正大门“钱氏祠堂”四个砖雕大字,端庄古朴,正对面是一座清秀玲珑的青石板刻小桥,前有花园,后有竹林,祠堂丛立在闸北公园花木植被环保之中,青瓦,红砖,白墙,清末民国建筑,它的完好保存也见证了上海近百年的历史。

可惜今日没有开放,透过窗棂能一窥它的古朴,其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似是隐喻着钱氏家族的兴旺发达。

其钱氏“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之名言,多次被引用,《钱氏家训》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