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场真菌爆发毁灭了现代文明,幸存人类在军队保护的隔离区内艰难度日。中年男性乔尔带着一名对真菌免疫的14岁少女艾莉横穿美国大陆,在化为废墟的都市与荒野中寻找拯救人类的希望。
面对病毒感染的变种人类与其他幸存者集团威胁,两人展开了改变他们一生的旅程。
改编的第一要义是取舍有度。
HBO《最后生还者》舍的是「暴力」,取的是「角色内心」,砍掉游戏中大量打僵尸戏份,将暗线放大为完整的人物故事。
从前6集看,这种取舍使电视剧超越原作,呈现了一场信息量爆炸的官能盛宴。
电视剧惯用配乐烘托情绪,但这部剧没有,多数是环境音和白噪音,风吹草动,细雨虫鸣,鞋子轻踏废墟发出的细碎声响,静得以为下一秒就会有丧尸跳出来。
剧集大胆将二人改成一对神仙眷侣,有效地推动了主线。
故事开头乔尔便失去了女儿Sarah和伴侣Tess,封心锁爱,很像遇到Frank之前的Bill。Bill留给乔尔遗书上写着:你要用这种方式保护Tess,告诉他末世中爱与守护的价值。下一集中,这种守护就被乔尔移情到了艾莉身上。
Bill与Frank性格迥异,差异巨大的两人依偎取暖,需要迁就与调和,这也是乔尔与艾莉两人建立关系所需要的。
第3集回到《最后生还者》的标题(英文The Last of Us),升华了整个剧集。
这是一个末世故事,不只关于乔尔和艾莉。“US”等于“我们”,是小集体,是人和人的社群关系。文明建立在「一些人」的基础上,不止两个人。
这段末世童话爱情重铸原点,走近主题,展现了人在极端环境中如何生活:
生存游戏中,很多东西不是必需品,比如信任、爱情、艺术、美食。但只展现黑暗是不明智的做法。至暗时刻你是否能坚持爱与美,给岁月以文明?
正是Bill和Frank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有多爱这些文明的奢侈品。
第5集,乔尔、艾莉遇到了一对兄弟,弟弟Sam是聋哑人(游戏中不是),哥哥Eric请求乔尔把他们哥俩带到安全地带。
不像游戏聚焦于世界的残酷,剧集更多呈现了人性光辉:Sam喜欢画画,喜欢艾莉的冷笑话,两人一起看超英漫画,在儿童乐园里嬉笑打闹。
这5集回荡着久违的孩童笑声,这种温情质感的悲伤,反而更悲伤。
剧中饰演弟弟的小演员也是聋哑人,年龄比原作小很多,剧组从他的生活和表达习惯中学到了很多,选角的第一原则也是找一个比艾莉更小的孩子,让艾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守护者。
最动人的改编是Sam感染之后,两个孩子偷偷瞒着大人商量对策:Sam不敢睡觉,怕自己变异后袭击他人,问艾莉,你能不能陪我一起醒着。艾莉点头。
第二天,Sam还是袭击了艾莉,哥哥Eric被迫杀死了弟弟。在人生的最大意义——保护弟弟——彻底崩塌后,哥哥也举枪自杀。
有人将游戏和剧集这段做了对比,节奏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游戏侧重于乔尔对艾莉的关心,剧集则重视哥哥对弟弟、艾莉对另一个孩子的感情。
残障人士的设定也将哥哥对弟弟的过度保护合理化了。原作里,哥哥为了保护弟弟不惜背叛组织、出卖朋友,假如弟弟是比普通人更为弱小的聋哑人,哥哥的道德瑕疵便不那么显眼。
剧集还有一个重大改编:第2集,时间回到灾难前夕,通过一位印尼生物学家的视角回顾了世界崩坏的开端。这是游戏里没有交待的。
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对世界合理性的解释,但影视观众无从入手,所以要具体地演绎世界的样貌。
这样改编既增加可信度,也通过展现这个世界其他地方、人群的故事,大大拓展了剧集衍生的可能性。
在启示录题材里,世界观包括末世产生的原因、危机冲突的样貌、危机扭转的机会,《最后生还者》里这个机会是艾莉,一个对虫草菌免疫的孩子。
此外,世界观还包括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设计、生物链设计,这些设计主要服务于视觉,可以增加趣味,但在影视创作的前期不是核心。
《最后生还者》中,感染者分为4个阶段,形态、行为、能力做得很细,这些设定在游戏里可以增加用户粘性,但不会成为影视作品的核心价值。
《最后生还者》的早期故事里,玩家扮演一个保护少女的老警察,后来才进化成目前的版本,多了对父女关系的探讨。说它是一个末日中的亲情故事并不准确,吸引玩家的也不只是亲情。
它讲述还是末世里人与人关系的重建,也就是「牵手」。
除了前期扎实的案头工作,优秀的世界观建构也来自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剧本、台词、表演等。
第2集,乔尔和大兵交易时要求对方归还装药的塑料袋——药可再生,塑料不可再生,直观地表达了末世的经济形态。
第4集,艾莉一个十几岁的美国孩子不知道夏延市的读音,可见世界分裂隔绝到什么程度。
灾难爆发前,乔尔的女儿Sarah可以迅速说出大人不知道的地理知识,这才是正向发展的文明:一代比一代见识更多。后来,青少年知识全面倒退,艾莉这样聪明的孩子竟把冷笑话集视若至宝,因为她只有这本书可看。
不能正常学习知识,无法集齐喜欢的漫画,娱乐生活极度贫瘠......文明失落的程度就埋藏在这些细节里。
丧尸是第一个在族群内部形成普遍性撕裂和生存对抗的思想实验,这简直是一个魔鬼般的设定。
人类可以天然地理解种族间的分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族群内部,乃至小家庭内部会因为什么原因彻底分崩离析?丧尸导致的生存冲突。
古希腊悲剧里有弑父弑母,但都是个体悲剧,引发悲剧的原因也大多不是生存对抗。丧尸题材中,你的亲人骤然变成生存威胁,成为一种有生物外形的全自动武器,恐怖几何指数地放大。
成为丧尸人还是人吗?对于大量相信身心二元论的人来说,这是最可怕的拷问。
男主闯入一座农场,发现农场主把丧尸化的家人圈养在谷仓里,拿活鸡喂养他们。当这些「亲人」失控,男主毫不犹豫地举枪,农场主则难以下手。最后,男主原本要寻找的小女孩出现,她已经变成丧尸。相同的抉择转移到男主身上,枪声过了很久才响起。
当你跟一个人建立了深度社会关系,就很难用绝对理性说服自己:ta已经异化。
首先,它是怪兽题材的一种;其次,是熟悉日常的异化,这是恐怖片经常使用的手段;再次,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丧尸片提供了一个死后的明确可能性,但我们不想接受这样的彼岸世界。
丧尸题材的巨大的价值,在于结合「他者」和「异化」两大科幻母题,产生更多变量。
科幻里的「他者」题材是对当下不健全生活的反抗,表达对新秩序重建的渴望,对人和关系建设性的思考,通过新、旧文明的对照反思文明本身的问题。
回到《最后生还者》,剧集用与游戏截然不同的策略,通过几组人物的变化,对心灵哲学提出最极端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