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受疫情影响暂停了半年的上海民间文物收藏鉴定咨询服务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启。虽然赝品还是居多,但在活动临近尾声时出现了一件明代玉器。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已有5处民间文物免费鉴定点,这成为向市民普及文物知识的重要阵地。

免费鉴宝现场,惊现明代古玉

此次在多伦路145号举办的免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活动时间为两个小时,有近80位市民通过预约带着宝贝前来鉴宝。提供鉴定服务的是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上海博物馆的“老法师”。和以往此类鉴宝活动差不多,市民送来的宝贝赝品较多,有的虽然也有一些年份,但不超过100年,属于现代仿品。

就在人们以为这次鉴宝大体也就如此平平之时,有位市民带了一件祖传古玉过来,让玉器组的两位鉴定专家眼睛一亮。此玉材质润泽,镂空雕刻技艺精绝。两位专家同时将此鉴定为明代玉器,定名为“明代云龙纹佩件”。原上海博物馆工艺部副研究馆员王正书如是评价这件玉器:“这是一件明代的雕刻云龙纹的标准器。这个工艺非常好,上面有包浆。作为明代的艺术品,体量又这么大,在民间流传到现在非常少见,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记者了解到,虽然每次的鉴宝活动都会发现一些古董文物,但如这般做工精致的明代古玉还是十分罕见。这件事很快通过网络传遍了上海文物收藏界。业内人士说,行内有“藏宝于民”一说,就是说很多珍贵文物其实是有民间收藏家收藏的,而上海又占了中国民间收藏的半壁江山。此次明代古玉的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

公益鉴定是文物专家与市民的互动

记者了解到,此次多伦路145号上海市社会文物行业协会开设的文物鉴定点,是上海第5个免费文物鉴定点。上海从2017年开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先后组织上海文物商店、朵云轩集团、上海市收藏协会和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4家单位,面向社会开展民间收藏文物免费鉴定咨询服务试点工作。

一位参加过鉴定的古陶瓷研究员表示,这类鉴定总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场面,宝贝被鉴定为真品的藏家自然是难掩喜悦,而如果被鉴定为赝品,那自然就十分悲伤。这位研究员说他曾遇到过一位市民,受了卖家和不良鉴定机构的联合欺骗,几十万元买进了一件所谓的“元青花”,还被告知是捡了漏,转手就可以卖上百万元。后来他一看就发现是21世纪的当代仿品,这位市民当即痛哭起来,说没有办法回家向家人交代。“真正是看尽了人间的悲欢。”

三年的鉴定服务,其实也是文物专家与市民一次漫长的互动,让他们对上海民间收藏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宏观的认识。钱币鉴定专家徐小岳表示,以他的经验,市民拿过来的藏品,如果是家传的,一般来说有95%以上的概率是真的;如果只是从社会上买来的,一般仿品居多。这也符合文物收藏讲究“流传有序”的特征。

而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周丽丽则表示,陶瓷类的民间收藏,主体往往是小的盖碗、茶杯、碟子、壶等,这些东西往往是家里老人留下来的,年代集中在晚清和民国,经济价值不高,但也有文物价值。民间收藏的官窑精品,大部分都是仿品。官窑精品价值高,一般的家庭受限于经济条件,很难收藏,更难捡漏。

公益鉴宝是对不良鉴定机构的痛击

上面提及的那位被忽悠买入假“元青花”的市民,显然是受了造假者和不良鉴定机构“连当模子”骗局的蛊惑。曾经,这类不良鉴定机构在上海时有出现,只要缴纳一定的鉴定费,就可以出具所谓的鉴定证书,而不论鉴定物的真假。这也让有关方面觉得由政府出面,开展公益性的免费市民鉴宝服务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上海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推出免费的公益鉴宝活动,其实就是对不良鉴定机构的迎头痛击,并制定《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推荐单位工作规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制度。截至2020年1月23日,四家推荐单位累计接待文物收藏爱好者26686人次,无偿鉴定文物藏品总数71665件,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和社会舆论广泛好评。目前关于文物鉴定的投诉也在逐年下降,不良鉴定机构在上海已逐步丧失生存土壤。


渔阳里王炸文创单品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