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小绿鲸sci阅读器吗?用这个读文献怎么样?
17 个回答
又一个类似的问题,看来这个阅读器已经开始有人在使用了,之前一直没有找到“盟友”,现在应该有人一起了,开心!
这次想说一说新的使用感受,供大家参考:
(1)之前我主要使用的是它的翻译功能,因为自我感觉翻译比较专业,但我还是会结合着阅读器和纸质文件一起阅读,尤其是精读文献的时候,感觉很不错。
(2)在用户反馈页面提过建议说:能不能增加笔记功能,网盘容量能不能大一些;我发现这版真的都采纳了,真的很开心,这个阅读器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应该是在不断改进的吧!希望能共同成长
(3)有一些bug:
不知道是不是pdf的问题,有的文章选中段落,所有单词是连在一起的,没有空格,在改写句子的时候很不方便,偶尔几篇会这样;按删除键会直接登出页面;翻译有的时候会卡顿
(4)有一些建议:
之前有阅读进度条,改版之后没有了,希望能恢复,感觉还是有用的;整个文章读完之后希望能把做的笔记都能导出,不只是在阅读器里读文献的时候才能看到;还有一个小小的个人审美建议:绿黑色明显没有之前的红色好看,配色还是有点不是很好看,可能是名字叫小绿鲸,就改成绿色了?可以浅一点的绿色,柔和一点
希望能有更多惊喜的功能!
补充:
不能解析bioRxiv的论文格式。虽然文献列表中只显示期刊看起来会很规整,但是确实少了endnote那种什么类型论文都能收录的强大。建议可以添加一些常用的类型,journal article,conference paper,book。。。
下面是原回答
其他人已经说了很多优点,我就不重复了。我也看到有其他人提到的问题,说一下我的体验
感受
第一,收集用户信息。前面让填写用户的专业等等,现在说的是提高专用AI的准确率,不过我也没买会员,这AI功能我也用不了啊。
第二,bug,可能是版本迭代,目前我没有遇到什么bug。
第三,更依赖中文。我曾经努力的达到了无障碍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中文文献阅读是一目十行。。。母语的效率在我看来永远比外语高。
第四,下载,我看到了文献和笔记下载的地方,不知道语料库和引文库能否导出,如果能一键导出到word那就更牛逼了。不知道其他内容是否可以下载,我建议是应当都可以下载,如果不能下载,完全是坐实了要拿用户数据图谋不轨的说法。
第五,word整理,u1s1,我曾经试过用word整理重要的结论摘抄,但是不得不因为流程太长放弃了(可能我要求比较多吧)。我看到一个重要结论,我当然可以写在word里,可以写在onenote里(我甚至规划了几个表格来填写结构化信息),但是要填写的内容实在太多,每次我都得写是哪篇论文,哪个段落,结论是什么,最好能打上两三个标签。。。这一切都手动操作可想而知是多么费劲的过程(一篇论文若干个,反反复复切屏),于是。。。。我终于回到了最原始的文件夹管理文献,连endnote都不想用了,因为endnote读文献对我来说并不方便,尤其是新领域的论文,我必须查一些东西,我知道可以结合知云,但是依然不方便。
笔记,由于我习惯markdown,所以非常喜欢小绿鲸这个笔记方式,我很多记录都是手敲markdown,有这样的编辑器,对我来说当然是更好的。后续建议,可以开放笔记模板市场之类的东西,让大家都来贡献,生态很重要的。笔记结构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的onenote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有人觉得少,但我只觉得管理费劲。因为里面有大量的内容需要结构化。学术日志需要抽取,读文章的记录(笔记)需要总结,会议记录需要提取要点,待办事项需要我一个一个去确认,一旦不方便使用,久了就会觉得累。
引文,这个是我最喜欢的。我的老师教给我的观点是:学术要严谨,每句话都要有出处,如果是别人说的,必须附参考文献,如果是自己说的,必须逻辑自洽。所以这种能够随时找到某一段,并且可以通过标签过滤的操作,我非常喜欢。
单词本,这个,我觉得也解决了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之前用的onenote来记这些东西。不过能不能添加一个随意插入的功能啊,我之前的单词没法导入就很难受。。。顺带,单词本和术语库为什么有一键导出,语料和引文没有呢?
不足
引文目前标签分类够用,我不确定之后涉及内容过多之后,是否会存在标签难以明确语义区分的问题。感觉多层文件夹可能更适合。
引文要是能添加word插件,一键搜索并插入带引用文献的转述,那就非常的棒了,当然,如果直接把latex直接做进软件,对标一下在线论文编辑软件,那就更NB了。(软件好像是Web封装?这个功能可能不好做)
有一些pdf还是识别不了全部结构化内容,比如参考文献。我打开的一篇MDPI的论文就识别不了,论文标题放在这里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the A- and B-Type Lamin Network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Fluorescence Labeling Procedures。
文献检索的功能吧,感觉鸡肋,比不上endnote的强大能力。这个网页嵌入虽然很取巧,但是很要命的是目前只能打开单网页,那就是说我无法保留检索列表,而endnote的做法是可以。endnote那个更偏向于数据库检索界面,虽然不好看,但是能实现功能啊,我看了一篇,还可以接着看下一篇呀,点击返回按钮也是很费事的,对我来说容易造成思路中断。
文献列表的列名为什么不能调整顺序啊?平铺模式,完善一下做成卡片,单独显示一个pdf图标和显示不完全的标题用处不大呀。
我读文献,关注的是方法,结论,问题和启发。目前我可以将方法和结论作为引文和语料保存起来备用,但是问题和启发我只能放在笔记里,但是毕竟比不上全部结构化。问题对于我确认论文的有效性,发现不同论文之间的区别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启发则是我下一步可能要研究的内容。问题做成一个列表,我可以一项一项确认,一般来说是寻找新的文献。启发做成一个列表,我可能需要去做一些实验才能确认是否可行。如此往复,可以形成一个闭环的 学术研究类专用笔记软件 。
我可能是比较懒,实在是不喜欢在各个工具间跑来跑去。如果能够一站式解决我科研的所有问题,提高生产力,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总而言之,小绿鲸我用下来感觉是 瑕不掩瑜,依然有改进的空间 。
理想
最后,我说一下我理想中的学术研究笔记软件,有些是已有的功能(尤其是endnote),有些暂时没发现的:
我从微信(公众号文章)(目前通过发送到电脑,然后节选,搜索等),网页(CSDN,知乎之类)(我的火狐浏览器已经有一个超级复杂的文件夹了,做学术的部分我希望能够单独出来),论文,学术会议拍照(OCR识别照片,语音识别录音,手写笔记自动转换)等等各种渠道中看到的内容,都可以方便的通过右键菜单发送到笔记软件(尝试过有道云笔记的网页剪切),然后通过少量操作或完全自动化地转变为 结构化 的信息。
微信中,有一些公众号文章会给出一些有用的观点,我只需要填写一小部分元信息来结构化;网页中,我使用了RSS订阅领域内重要期刊(保证领域内重要文献一篇也不会漏掉)(这个过程如果也集成到软件里更好),可以快速浏览摘要并下载论文,一键存入我的文献数据库并且打标签归档(类似于endnote click和百度网盘收藏),然后转入笔记软件精读。各种渠道我也可能了解到一些待看的信息(问题或论文,就是功能单一的“待办事项”)需要我去确认,这些也应当可以右键方便的加入我的笔记软件里(我的onenote待办事项已经列了一大堆了,但是必须手动去处理,而且要留下问题解决的历史记录我需要编辑很多东西)。接下来就是精读文献,精读的过程中,我可以将“背景,方法,结论,问题,想法”全部归档,充分的结构化以方便检索。
除了实验。实验内容太多样,虽然我的实验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上,但是要给代码建立链接似乎还是有些过于困难。。。
当我有一些大的想法时,可以列一个新条目或提纲,用来准备一篇论文。写的过程中,可以将之前的笔记通过搜索的方式直接添加进来,引文也一样。通过尽量少的操作,内容好坏不论,直接先形成八股文形式的论文格式。在论文修改过程中,体现版本管理功能(类似git),也可以融入多人在线编辑功能(老师和学生的版本来回维护)。最终形成终稿后,可以给出某些常见出版社的排版自动化(类似WPS,但是WPS不好使,对原始文本的格式有依赖,但如果有版本管理过程,从一开始就不断约束格式,那么会大大减轻最后的自动排版压力)。最后,给出投稿方向和期刊推荐,一键跳转出版社,要是能一键自动投稿,那自然是最好的。
总之,我需要的是一个 专门用于学术研究的全流程管理笔记软件 ,不是onenote那样的通用笔记,需要我手动去结构化;也不仅仅是endnote那样的文献数据库,尽管endnote已经很不错了,但还是需要来回跳转;也不是仅仅是word那样的通用文字编辑软件,我可以用VSCode编译latex,但我如果不做学术海报,不做复杂排版,我仅仅是写论文,就不需要完整功能的word,不需要VSCode。
哈哈哈哈,肯定很多人说我一天就知道想好事,可是如果这些实现了,你觉得科研的难度会不会大幅度降低,科研生产力会不会大幅度提升?
还有一点,如果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全流程,易用性爆表的科研软件。这个软件公司将会获得科研的全领域研究现状。。。。。。非常强大。。。。。。
科学研究这个领域国外已经有不少在各个细分的部分先发和优秀软件了,比如前面多次提到的endnote,但是我觉得中国应该能够做出更好,更全面的东西来。就比如reasearchgate,这是一个成功的学术社交网站和软件,国内有AMiner,知识星球等。如果能够形成一个能够打通的生态,总体上来说,光是人口基数,中国在研究领域也是完全碾压的生产力了(科技胜利赛高!!!)。
隐私固然值得担心,但是那是另一个问题,大家并不是不愿意交出隐私,而是隐私要托管给谁(托管给微信我也是不放心的),比如中央政府就是一个比单个公司更可信的实体,我听说有人研究基于区块链的身份证公共基础设施,在我看来这也不失为一个挺有前景的思路。